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例(12篇)

来源: 时间:2024-04-21 手机浏览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分离指数;环境压力

1.分离指数概述

研究者将环境压力定义为“人类活动引起的能够引起造成环境服务功能退化的对环境状态的扰动力”[1]。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环境压力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加重,环境退化与经济增长间有密切的互动关系[2]。而在科技进步及完善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可能发生变化。本文采用物质流方法之一即分离指数来分析四川省各市州工业系统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及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常,分离指数指的是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背离程度。理论上,分离指数越大,经济增长相对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效率越高,也就是实现了“脱钩”;相反,如果经济增长对环境物质消耗的依赖度大,且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效率较低,则处于“复钩”状态。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分离指数被定义为经济增长速度与特定环境压力增长速度的差异。

D=VED-VES

式中,D表示分离指数;VED表示年均经济增长速率;VES表示环境压力的年均增长速率[3]。本文仅对四川省工业部门的分离指数进行研究,故公式中年均经济增长率指年均工业总产值增长速率,环境压力指标包括主要资源的消费、水资源的消费、综合能源消费、主要水体污染物的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主要的水体污染物包括COD和NH3-N的总量,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为SO2、烟尘和工业粉尘的量代替,固体废弃物是一般工业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的总和。本文通过对2007年及2009年两年间各地区分离指数大小的比较,来分析四川省工业的发展对环境形成的压力情况。

2.分离指数核算

2.1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

2.1.1主要资源消费

由图1可知,四川省2007年至2009年主要资源分离指数最大的市州为自贡市,为100.42%,其次是成都市,分离指数达到41.40%,呈显著的“脱钩”状态,表明自贡市及成都市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主要资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环境压力较小;主要资源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还包括德阳市、绵阳市、泸州市、南充市、眉山市、达州市、巴中市、内江市、阿坝州等,呈现“脱钩”状态;全省包括10个主要资源分离指数为负的市州,占所有市州的47.62%,其中资阳市分离指数达到-102.85%,绝对值最大,分离指数绝对值较大的市州还包括广元市、乐山市、遂宁市等,处于严重的“复沟”状态,表明这些市州经济增长速度远远小于主要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是依靠牺牲更多的资源为代价的,环境压力大。全省各市州工业系统主要资源分离指数分布具体情况见图1。

2.1.2水资源消费

四川省21个市州中,有15个市州水资源消费分离指数为正,占所有市州的71.43%,分离指数主要集中在10%到30%之间,“脱钩”状态差别不大,较为平稳,而自贡市则处于十分明显的“脱钩”状态,分离指数达到了105.33%;分离指数小于零的6个市州有4个分离指数绝对值接近于零,“复钩”状态不明显,而泸州市分离指数达到-56.24%,“复钩”状态较严重,其次是遂宁市,“复钩”状态也较为明显。全省各市州工业系统水资源消费的分离指数分布具体情况见图1。

图1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

与主要资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的分离指数

2.1.3综合能源消费

全省各市州中,有7个市州综合能源消费分离指数大于零,占所有市州的33.33%,其中以自贡市和成都市分离指数最大,分别达到了112.86%和30.64%,“脱钩”状态十分明显,而其余5个市州分离指数则接近零,“脱钩”状态不明显;14个分离指数小于零的市州中有6个分离指数绝对值大于10%,“复钩”状态较严重,其中最为严重的市州是达州市,其次是眉山市,分离指数分别为-37.11%和-27.28%;各市州工业系统综合能源消费的分离指数具体情况见图2。

图2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与综合能源消费的分离指数

2.2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

2.2.1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

全省各市州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达到17个,占全部市州的80.95%,由此可知,全省总体状况良好,其中以自贡市和成都市的“脱钩”状态最为明显,分离指数分别达到了107.59%和50.71%,其余市州分离指数也主要集中在10%~30%之间,“脱钩”状态也较为明显;4个分离指数为负的市州中有两个“复钩”状态较为严重,分别是眉山市和内江市;各市州主要水体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2.2.2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

全省各市州中仅有5个市州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小于零,且其中3个分离指数绝对值接近于零,“复钩”状态并不明显,仅泸州市和阿坝州“复钩”状态较为严重;而剩下的16个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中,自贡市及成都市“脱钩”状态十分明显,分离指数分别达到123.06%及54.03%。各市州工业系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2.2.3固体废弃物物排放

全省各市州中,仅泸州市及甘孜州固体废弃物排放分离指数为负,泸州市处于严重的“复钩”状态,分离指数达到-124.68%,而甘孜州则“复钩”状态明显,分离指数接近零,为-0.67%;其余市州分离指数集中在40%以上,总体上处于明显的“脱钩”状态,其中以自贡市和成都市最为明显,分离指数分别达到了191.31%及103.11%;各市州工业系统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分离指数具体分布情况见图3。

图3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与三大污染物排放的分离指数

3.结论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6大环境压力指标中,除综合能源消费外,其余5个指标分离指数大于零的市州均多于分离指数小于零的市州,而三个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情况明显较物质消耗指标,分离指数为正的市州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分离指数为负的市州所占比例,表明四川省工业系统经济增长对物质消耗造成的压力大于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压力。从具体市州来看,自贡市及成都市各指标均处于明显的“脱钩”状态,表明两个市州工业系统发展的环境压力相对较小,而资阳市、泸州市眉山市、内江市、阿坝州等市州多个指标呈严重“复钩”状态,表明这些市州经济的发展是依靠更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环境压力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1]王青,刘敬智,顾晓薇等.环境载荷与环境压强:环境压力指标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52~57.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PSR模型;南水北调中线地区;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4-0065-06

Abstract:Basedontheecologicalindexandmodifiedpress-state-responsemodelandbeginningwithenvironmentalqualityandecologicalsecurity,thispaperhassuccessfullyconstructedthesyntheticevaluationindexsystemwhichcanbeusedtoevaluatetheeco-environmentalsituationinareasalongthemaincanalofMiddleRouteofSouthtoNorthTransferProjectafterrespectivelyconsideringthenaturalinfluenceandthecombinedinfluenceofnature,economyandsociety.Theresultsindicatedthatintheassessmentofenvironmentalqualitylevelsduringtheentireevaluation,onlytheLushanCountywas"better"andAnyangCitywas"worse"withothersintheordinarylevels.Besides,intheecologicalsecurityAssessment,XichuanCountywastheonlyoneinrelativelysecurestatewhile97.54percentofallthestudyareawasintheearlyormoderatewarningstateswiththemoderatewarningareasaccountingfor16.28%.Asawhole,eco-environmentqualityin2004wasgenerallyinanordinarylevel,andecologicalsecuritysituationwasworrying,sothegovernmentshouldimprovesupervisiontolimithumanactivitiesinthestudyarea.

Keywords:PSRmodel;MiddleRouteofSNWTP;ecologicalenvironment

生B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同时,生态环境又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其质量评价能较好的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是缓解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一环,其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沿线输水安全具有重大的影响[1]。

如今区域生态环境评估研究往往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评价属于综合评价,往往采用一定的公式和模型进行描述[2]。目前国内外生态评价模型框架有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D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PSEEA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暴露-影响-响应)以及欧洲环境署提出的DPSIR模型等,所有模型均将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预防措施考虑在内。其中,PSR模型将社会经济与环境有机统一的结合在一起,与其他模型相比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生态安全评价中自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运用PSR模型在各种区域尺度上进行了相关的生态环境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3-6]。然而,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评估的众多研究中,多数研究集中在水源区[7-9],而对该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章相对欠缺[10-12]。因此本文结合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体系,基于修正后的PSR模型,构建12个可量化指标,尝试应用于大型工程施工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估,分别从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两个角度分析出发,对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沿线河南段4km缓冲区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比。

1研究区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总干渠全长731km,占总干渠全长的36%。研究区为主干渠沿线4km缓冲区范围(图1红色部分),在河南省境内主要经过27个县市,经纬度范围为32.63°N-36.27°N,111.65°E-114.38°E,区域面积5930km2,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3.55%。研究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具有不同的水生态特征,降雨分布不均,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同时,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土地过度开发、水体严重污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问题突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地限制。

2资料

根据模型指数构建需要,除了研究区矢量边界图以及河南省行政边界图等辅助数据外,评价所需的主要基础数据包括评价区2014年的土地利用、植被覆被、土壤侵蚀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矢量和栅格数据均使用统一的投影与坐标系统,主要基础数据见表1。其中,土地利用数据由人工目视[CM(22]解译获取,误差矩阵检验精度达90%以上,见图2。

NDVI为2014年5月-9月MOD13Q1每16天合成数据产品,共10景影像,利用MRT工具进行数据格式及投影转换,然后结合ArcGIS栅格计算功能获取五个月象元NDVI最大值的均值分布图,结果见图3。

3方法

评价从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安全两个角度分析,二者的定量描述分别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修正后的PSR模型计算结果即综合生态安全指数确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侧重表达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包含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3.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3.2修正PSR模型

3.2.1模型体系框架

生态安全评价需要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引入了应用广泛且认可度更高的修正PSR模型。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因子,结合模型概念框架以及研究区实际情况,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14-16],构件了修正PSR模型评价体系框架,见表3。该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准则层中自然人文压力反映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生态系统状态包括土壤、植被、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响应则体现了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的反应和解决能力。评价最终落脚在指标层,由8个可以度量的指标组成,其中生态环境现状由五个分指标构成,具体见上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描述。

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的方法,分析对比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构造对比判断矩阵,计算权矩阵并做一致性检验,最终确定指标权重。

4结果与分析

4.1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经过指标计算,通过ArcGIS制图,获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统计图以及分指数加权后正向贡献值统计图,见图4和图5。根据图4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标准,沿线的27个县市中,只有鲁山县为“良”,安阳市处于“较差”,其他处于“一般”,对应面积比例依次为5.80%、3.54%和90.66%。

分析图5发现,生态环境状况排名靠前的地区,如鲁山县、安阳县、博爱县以及淅川县,林地覆盖率高,水系发达,自然基础条件优越。尤其是处于“良”的鲁山县,在多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下该县森林覆被率超过50%,使得该县生物丰度贡献值最高。相比而言,鹤壁市、郑州市以及安阳市多项分指标均不理想,郑州市植被覆被和生物丰度最低,而安阳市污染负荷压力最重,自然环境压力较大。整体来看,研究区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区域已经处于较为敏感阶段,部分地区土地退化、污染超标等情况凸显,这些制约性因子将不利于水源的保护工作。

4.2生态安全评价分析

研究区生态安全值范围在0.52~0.81之间,见图6。根据面积统计和图8可知,研究区安全等级分布在较安全和中度预警之间。淅川县的145.71km2区域处于较安全状况,占研究区的2.46%,而81.26%的研究区面积处于预警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区域内的中度预警状态县市一共八个,占县市总数的三分之一,占总面积的16.28%,其中安全度最差的是安阳市、郑州市、焦作市,生态安全值分别为0.52,0.58和0.60,形势不容乐观。

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见图7,自然人文压力指数差异较大,从三者的权重分配以及贡献值分布情况对比来看,该指数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影响也最大。安全度最高的淅川县,其自然人文压力贡献值高达0.45,主要原因在于该县在2009年-2011年间移民16.2万人,并大规模绿化种植和关停污染企业。而安阳市、郑州市以及焦作市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密集,消费水平较高,工业集聚,人口压力明显。尤其是安阳市环境污染特别突出,重污染天气和河流水质超标严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值的注意的是,各个县市生态状态的差异很小,根据环境评价的结果可知,由于研究区沿线各县市生态环境指数几乎全部满足生态环境标准,即使是最差的安阳市环境指数也接近标准值,使得归一化加权后的生态状态贡献值相同。

与自然人文压力相比,生态响应方面,虽然市级区域指数值相对较高,如郑州市明显高于淅川县,但各个县市差距并不大。分析原因,生态差异取决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值和人均GDP大小,虽然市区较县级区域经济发达,人均GDP高于县级区域,但工业密集,污染严重,使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从而导致了该指数在县域和市域范围之间的较小差异。

结合生态安全分指标贡献值结果,通过安全等级空间位置差异对比发现(图8),在八个分指酥校生态安全等级与人口密度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处于中度预警以上的地区均为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析可知,这些地区全都位于主干渠中游和下游地区,以中游地区最为集中,这些地区具有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定位,部分地区属于河南省经济的核心地带,而上游在整个研究区中经济发展薄弱,从而造成了区域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差异。另外,主干渠所经过的城市中心区域生态安全值明显较低,如:郑州市(0.58)低于新郑(0.64),荥阳(0.68),中牟(0.70);焦作市(0.60)低于淇县(0.74),博爱县(0.69),修武县(0.70)。对于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生态安全指数反而越低,充分暴露了我国部分城市城市化建设的负面效应,这将对水源保护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流经此处的主干渠,政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水源保护工作。

5结论

本研究主要基于修正后的PSR模型,分别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安全两个角度综合全面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评价做了详细的探讨。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自然以及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现状,说明了评价模型体系运用于大型工程沿线生态评估的可用性,为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环境的调查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学依据。

整体上,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乐观。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采取节水、调水、治污三项措施同步实施策略,为维护和稳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优良水质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坚实的生态基础。

限于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只针对研究区一期的生态环境做了详细的评价分析。为了更好地揭示南水北调主干渠沿线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还需要结合多年的数据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善同,许新宜.南水北调与中国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LIShan-tong,XUXin-yi.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anddevelopmentofChina[M].Beijing:Eco-nomicSciencePress,2004.(inChinese))

[2]刘红,王慧,张兴卫.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2006(1):74-78.(LIUHong,WANGHui,ZHANGXing-wei.Researchreviewonecologicalsecurityassessment[J].ChinaseJournalofEcology,2006(1):74-78.(inChinese))DOI:10.13292/j.1000-4890.2006.0015

[3]杨一鹏,蒋卫国,何福红.基于PSR模型的松嫩平原西部湿地生态环境评价[J].生态环境,2004(4):597-600.(YANGYi-peng,JIANGWei-guo,HEFu-hong.Assessmentofwetlandeco-environmentinwesternSongnenplainbasedonPRSmodel[J].EcologyandEnvironment,2004(4):597-600.(inChinese))DOI:10.16258/ki.1674-5906.2004.04.037

[4]PeiH,FangS,LinL,etal.Methodsandapplicationsforecologicalvulnerabilityevaluationinahyper-aridoasis:acasestudyoftheTurpanOasis,China[J].EnvironmentalEarthSciences,2015,74(2):1449-1461.DOI:10.1007/s12665-015-4134-z

[5]吴克宁,关小克,冯新伟,等.基于PSR模型的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灰色预警[J].河南农业科学,2007(6):83-85,89.(WUKe-ning,GUANXiao-ke,FENGXin-wei,etal.TheecologicalenvironmentqualitywarningofZhengzhouusingGraySystembasedonthePSRmodel[J].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Sciences,2007(6):83-85,89.(inChinese))doi:10.15933/ki.1004-3268.2007.06.025

[6]丁彩霞,延军平.基于PSR模型的宁夏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5(3):191-196.(DINGCaixia,YANJun-pin.Researchoneco-environment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in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basedonPSRmodel[J].Bulleti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15(3):191-196.(inChinese))DOI:10.13961/ki.stbctb.2015.03.041

[7]王苑澹张晖,董小平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3):230-232,236,242.(WANGXiao-feng,ZHANGHui,DONGXiao-ping,etprehensiveeco-environmentalevaluationofShaanxiwatersourceareainMiddle-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J].Bulleti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2010(3):230-232,236,242.(inChinese))DOI:10.13961/ki.stbctb.2010.03.019

[8]王立辉,黄进良,杜耘.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161-166.(WANGLi-hui,HUANGJin-liang,DUYun.Eco-environmentalevaluationofMiddleRouteofthe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11(2):161-166.(inChinese))

[9]刘远书,高文文,侯坤,等.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3):440-446.(LIUYuan-shu,GAOWen-wen,HOUKun,etal.AnalysisofecologicalenvironmentchangeonwatershedoftheMiddleRouteofSouth-NorthWaterDiversionProject[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15(3):440-446.(inChinese))DOI:10.11870/cjlyzyyhj201503013

[10]郭恒亮,f原原,楠晓慧,等.南水北调中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3):444-447.(GUOHeng-liang,WEIYuan-yuan,HEXiao-hui,etal.Landusechangeanditseco-environmentaleffectsanalysisofMiddle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Technology,2015,13(3):444-447.(inChinese))DOI:10.13476/ki.nsbdqk.2015.03.010

[11]窦明,左其亭,胡彩虹.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2):63-66.

(DOUMing,ZUOQi-ting,HUCai-hong.AssessmentofinfluenceofWaterTransferProjectfromSouthtoNorthonecologicalenvironment[J].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EngineeringScience,2005(2):63-66.(inChinese))

[12]张璐,杨爱民,吴赛男,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对受水区城市绿地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0(4):4-7,23.(ZHANGLu,YANGAi-min,WUSai-nan,etal.Studyoneco-environmentalbenefitofurbangreenspacewithinwaterreceivingareasfromphase1ofMiddle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J].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2010(4):4-7,23.(inChinese))DOI:10.13928/ki.wrahe.2010.04.009

[13]HJ192-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S].(HJ192-2015.Thestateenvironmentalprotectionstandards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hinese))

[14]WalzR.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indicatorsystems:experiencesfromGermany[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0,25(6):613-623.DOI:10.1007/s002670010048

[15]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ZUOWei,ZHOUHui-zhen,WANGQiao.Conceptualframeworkforselectionofanindicatorsystemforassessmentofregionalecologicalsafety[J].Soils,2003(1):2-7.(inChinese))DOI:10.13758/ki.tr.2003.01.002

[16]彭建,吴健生,潘雅婧,韩忆楠.基于PSR模型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概念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2(7):933-940.(PENGJian,WUJian-sheng,PANYajjing,etal.EvaluationforregionalecologicalsustainabilitybasedonPSRmodel:conceptualframework[J].ProgressinGeography,2012(7):933-940.(inChinese))DOI:10.3969/j.issn.1672-1683.2009.06.002

[17]张锐,郑华伟,刘友兆.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生态学报,2013(16):5090-5100.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污染现状

1.1地表水污染现状

我国长江沿岸及以南省市主要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如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和广东等省地表水供水比例高达90%以上。近期,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水环境状况。公告表明:我国7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及其附近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高锰酸钾指数和氨氮。刑小茹等人[4]在对中国部分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水质进行评价后发现,地表水总氮的超标非常严重,超标率达到46.1%。而从污染区域分布看,污染较重的城市河段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黄河的部分支流、辽河流域和京杭运河以及南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另外,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调查数据显示,全国113个重点环保城市的222个饮水地表水源地平均水质达标率仅为72%,不少地区的水源地呈缩减趋势,有的城市没有备用水源。在环境保护部门所进行的水源监测的结果表明,大部分江河、湖海等地面水受到工业废水的污染;27条河流有15条受到污染,其中以沿岸工业城市下游污染较重。在对长江干流的21个江段监测的结果中,有12个江段检出汞,最高的超标40倍。长江干流的主要鱼类中100%检出汞,含量最高的超标10倍。

1.2地下水污染现状

我国华北、西北城市主要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如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等省的地表水供水比例均在30%以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水源遭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源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源只有3%。同时,城市地下水污染存在逐步恶化的发生有机有毒污染的趋势。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公报》,全国158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检测资料显示,污染趋势加重的城市有21个。

唐克旺等人对全国城市1817个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进行了调查。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全国城市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十分严峻,有899个(占总数49.48%)的水源地存在水质安全问题,其中Ⅳ类轻度不安全的水源地占20.69%,Ⅴ类严重不安全的水源地占28.78%。从一般安全评价结果看,存在水质不安全问题的水源地共705个,占总数的38.8%。其中Ⅳ类轻度不安全的水源地占18.55%,Ⅴ类严重不安全的水源地占20.25%。从有毒评价结果看,存在水质安全问题的水源地达423个,占水源地总数的23.28%。其中Ⅳ类轻度不安全的水源地占9.19%,Ⅴ类严重不安全的水源地占14.09%。如表1所示。

2防治措施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已经较为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一部分人的健康。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建议如下。

2.1加强水质监测,实行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7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卫生部门展开了广泛的水源监测工作。其后,环境保护部门也相继进行了水源监测。目前,我国的水污染问题相当严峻,如果以受污染的水源作为饮用水源,居民的身体健康是比受到严重影响,国内外曾发生的一些因水源污染引起的灾害性事故都显示,加强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非常必要,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重视。

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以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把环境与人体健康联系起来,定量描述一个人在环境污染中暴露时受到危害的风险。通过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可以将水环境质量和公众的健康危害联系起来,并定量地描述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危害的程度;通过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可以直接得出环境质量的综合结论,确定污染物的主次及治理的优先权,从而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主要决策对象。

2.2生态防护与水质改善

对于不合格的水源水,应在进入水厂工艺之前经过预处理,并设置具有一定停留时间的水库或过渡水体,在该水体区域内强化生态功能,通过生态防护的方法有效改善水源水水质。生态防护的方法主要有生态护坡、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水生植物人工湿地等。

2.2.1通过生态护坡改善水质

针对普通混凝土的缺点,利用生态混凝土进行护坡有利于大幅度提高环的生态功能、生态修复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生态混凝土时采用特殊级配的集料和胶凝材料,在力学性能满足工程使用要求的同时,形成蜂窝状的结构,形成连续多孔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表面适宜微生物富集及绿色植物生长。保证了边坡空气、水、土壤之间的互通,使土壤、河道内的昆虫和微生物拥有平衡的生存环境,而且可改善周围的大气环境,产生良好的景观效应。

2.2.2通过水生植物型人工湿地改善水质

人工湿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已近半个世纪,以其能耗低、简单易行,良好的净化效果和独特的生态功能而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其应用范围被扩展到处理富营养化淡水水体领域。

2.3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进行立法

2.3.1确立水源保护原则。确定水源保护原则是全面构建水源地保护制度的前提和依据。要构建水源保护法律制度应当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保护绝对优先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科学保护区域协调原则等等。

2.3.2建立水源地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城市水源与一般水体不同,需要实行更严格和有效的行政监督和管理。

2.3.3划定水源保护区。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划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对饮用水源进行保护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2.3.4公众参与水源保护。参与水源保护是公众普遍享有的环境权,不是用水者的专利。我国立法已均对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在现有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保护城市饮用水源,核心任务是要处理好保护水

3总结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在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而现在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饮用水源正在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淡水资源更为匮乏。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现在的严峻形势,意识到现有的污染已经对人体的健康和生态平衡产生了威胁。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水源地的水质质量,同时对已污染水体进行治理,已达到切实改善水源地的不良现状,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刑小茹,曹勤,刘京,等.中国部分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1):961-967.

[2]格日勒.我国饮用水源保护的现状及立法建议[J],资源与产业,2008,10(1):80-82.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现状;保护措施

1前言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近些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仅严重影响到了其应用积极效用的发挥,同时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立足北方林业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努力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尤为关键。

2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目前北方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2.1理念的缺失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依然着眼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尚且没有完全树立其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理念,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相关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真正做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次就是法律监督的力度不同从现阶段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虽然也相继出台颁布了关于林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立法还是相对有限的,再加上在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导致重开采轻保护和乱采滥罚等现象依然严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足,很容易导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严重的破坏。

2.2森林资源的骤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北方森林的覆盖率日趋降低,尤其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林木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加上保护的立足不够,导致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事实上,森林资源的骤减是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的,例如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毁灭性破坏,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快以及湿地面积的减少、湿地生态质量的降低等。

2.3水土流失严重

对森林资源过度开采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水土的流失。随着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土壤的沙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土壤的肥力持续降低,在很大程度上给林业的种植以及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3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政府及各级相关部门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提升认识水平,树立先进的理念,充分意识到加快推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然后加大宣传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员参与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来。

3.2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

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育是关系到能否加快实现森林面积扩大的关键所在。只有有了充足的森林资源保障,才能有效保证林业绿色屏障积极效用的发挥。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明确林业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短期利益不显著,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一定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和管理。

3.3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级企业,都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不仅仅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其它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为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3.4逐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良性的循环机制

为了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效率,应该创建良性循环机制,以此降低森林的消亡速度,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林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林业补偿工作,对于认真贯彻与落实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人群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人们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还应让人们养成遵守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林业生态环境、水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创建科学、统一的整体循环保护机制,以此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5创建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从长远的角度,创建科学、完善的林业开发体制,创建新的国有林区专门管理部门,重点管理国有林区,在管理林业资源的同时,承担出资人的职责,同时享有所有者的相应权益。通过开展林业分类经营,根据利用目的的不同对森林业进行分类,即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分别创建符合各自特征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以及管理机制,商品林业应实施企业化管理,公益林业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此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4结语

认清北方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头等要事,绝非政府或者某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大家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为此,笔者认为一定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北方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作者:凌艳单位: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谢国华.赣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1篇5

关键词:渤海;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一、渤海渔业水域生态现状

渤海作为中国唯一的内海,其拥有77284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绵延的海岸线达到了2668公里,主要辽东湾和渤海湾及莱州湾构成,诸类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使得渤海成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但近年来的海洋污染神态系统的破坏,使渤海的生产环境大不比从前,据统计,90年代后期以来,渤海渔业资源的种类经历了急剧退化,生物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小,海水的达标率从九二年的78%下降到了零四年的30.2%,海水的污染面积在01年--02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增加了17%,日益加快的污染速度致使渤海区域存在的重要鱼虾贝类育苗场和产卵场等功能近乎丧失,导致了渔业的整体育殖能力遭到破坏,渔业恢复也相当的缓慢,渤海生态逐步恶化。为了可持续发展渤海渔业,保护生态海域水产资源环境。国家相关渔业部门于07年将渤海三大海湾划为水产物种资源重点保护海域。

二、渤海污染造成的人类生活生产影响分析

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利用由来已久,自然食物链的规律,使得人类就造成的渤海污染最终自食其果,据统计渤海周边相关地区的渔民出现癌症的发病率正呈逐步上升状态。渔民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概率率远远高于种植区域农民。如山东昌邑的渔洞埠村因癌症死亡的渔民达百余人之多,并伴随发现该区域儿童有百分之六十出现肝大的状况。沈阳市五里河区因渤海水域的污染,而导致了其地域的地下水源同步污染,居民生活用水出现危机。秦皇岛相关海域的污染虽然较轻,但也出现了相关水域因水质的污染变质变色,不能够进行鱼类扇贝等渔业养殖活动,甚至在部分地区的海域已无任何海洋生物的存在。诸类的污染案例还有很多,出现这种情况与人类生产的污染有关,但追其根源,问题并不是这些无辜的村民市民造成,而他们却要承担渤海污染所带来的自然惩罚,这着实应当引起社会及造成污染的行业思考,还大众一方安详的生活区域,还渤海一片蔚蓝海域,一片碧海蓝天。

三、渤海生态环境的质量现状分析

水域的污染大致可以从海水的环境及沉积环境与生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着手研究,首先是海水环境,海水环境包含了各种人为的污染,从人类的生产方面可以看出,人类每年生产活动的形成的大量污染物和污水进入渤海海域的数量达到28亿吨,占全国入海污水总量的47.7%,为全国污染总量的三分之一,污染物72万吨,占据了全国总量1/2,这类数字无比惊人,自然其对渤海海域形成的危害是无法用数值进行估计的。天津作为渤海相邻的工业城市每年的排污量达到了11亿吨,另外北京占据了污染总量1/9。种种数值的呈现,使得渤海化为了人类的巨型污物收纳池。污染物的不断进入加速了渤海海域的富营养化,因为大量的工业污水及污染物中,富含了各类对水体产生破坏的物质元素,诸如有无机氮磷元素及有机物元素,还伴随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致使渤海海域的水质结构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据勘测目前三大海湾的有机污染情况以渤海湾最为严重,辽东湾紧随其后,莱州湾相对较好仅为初级污染,无论污染层次的高低,终归都打破了渤海渔业有序的生态生产模式。

其次在生物的生长环境方面可以发现,在污染较重的渤海湾区域海水富营养化最为严重。仅存在的浮游植物便有二十四属五十一类,其中硅藻门的种类便占据了占据了二十一属四十八类;其余为甲藻门类浮游植物。另外就浮游的动物也有17种,多是近岸暖温性生态类及河口低盐生态类为主,主要种类由哲水蚤、箭虫及纺锤水蚤及毛虾等类构成。这些浮游类生物的大量存在,证明了渤海湾域已处于不同层次的污染状态,另外根据2009---2011不同年份及月份的污染检测结果来看,其海域;生物环境质量下降越来越快,污染的程度也在逐年加重。在沉积物造成的环境状况与其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方面,根据单因子及综合的指数检验方法,进行对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分析得出,三大海湾表层的沉积物质量状况,都为微污染的状态。因而总体来讲就三个区域的沉积重金属存在的潜在风险都不高,其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的话,首先是辽东湾最高,其重金属类型为汞和镉元素造成的污染,其次为莱州湾,其是因重金属镉元素造成的污染,风险最小的是渤海湾,其存在着砷和汞、镉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因而从水质及沉积状况与生物环境方面来讲,造成渤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大范围污染的因素,为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

参考文献:

[1]夏斌,张晓理,崔毅等.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J].渔业科学进展,2009,30(3):103-111.

[2]张龙军,夏斌,桂祖胜等.2005年夏季环渤海16条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状况[J].环境科学,2007,28(11):2409-2415.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6

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我国在21世纪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在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荣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功能。而农村金融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又取决于农村的金融生态状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1]。2005年10月19日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随后,有关金融生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王松奇(2005)[2]等人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邢勃(2008)[3]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9)[4]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不仅源于金融业自身,而且更广泛地源于金融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2008-2009年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傅江湲、江发元(2010)[5]认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村集体资产完整的权能,增加农村金融主体贷款的保障性要求等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周妮笛(2010)[6]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安强身(2009)[7]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从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柳成、张翠宁(2010)[8]运用系统论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模型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组织实施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杨福明(2008)[9]运用金融生态理论,从金融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法制环境以及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成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存在问题、对策、评价体系以及非正规金融等其他相关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对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都具有很大意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从城乡一体化这一基本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问题,本文则力图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金融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城乡关系经历了四种形态:乡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实现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必经过程和环节。从本质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动发展,即城带乡、乡促城,并最终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化”可以用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城乡二元制度的消除与农村平等发展权利的获得;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效互动;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而要达到这三个标准,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虽然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经济始终是金融的基础。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金融市场的扩张和对金融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金融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状况也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有效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会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10]。众所周知,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不但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制度歧视,如城乡在教育、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存在不对等的发展政策和环境。城乡一体化就是要破除城乡不平等的发展制度、环境和政策,以快速推进农村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乡一体化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新需求、新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必将获得更好的制度平台和市场空间,在金融市场中更具竞争性和发展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大量的金融资金流转在农村领域,这无疑有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足发展。其次,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也需要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金的支持和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现实地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态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不良状况没有根本改善。然而,如果深入地探讨,我们可以看见,这四个“没有根本改善”与不理想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便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发展、运行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体制环境、社会信用和法律环境、金融市场主体环境。研究金融生态环境,既要有静态视角,也要有动态视角,即既要考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平衡,也要考虑金融生态的动态发展平衡。

农村金融是由农村金融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抑制了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空间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供给的改革。这种改革也就成为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关键。

1.政府主导式的农村金融改革使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基础

与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相适应,也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化金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虽然开始对此进行改革和完善,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始终以农村金融机构的自我完善为目标,以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主线。随着农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功能所限开始寻求新的发展出路,邮政储蓄银行又因规模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这样,支撑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力量就只剩下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基本上成为农村唯一的“常驻”金融机构。但农信社一方面受其自身资金不足的限制不能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如保险、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单一化,另一方面又因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在大多数地区事实上成了垄断(特别是贷款市场上)经营,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缺乏业务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不足。传统的借贷服务仍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适应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并没有开发起来,如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租赁、理财、网上银行、银行卡等业务。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多样化要求。而比较活跃的民间信贷,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准入渠道,处于灰色状态,不能合理合法地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可以说,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偏离了制度目标,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供给,使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基础。

2.行政命令式金融监管使农村金融生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监管是影响金融生态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效率的重要因素。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在于纠正金融市场失灵,并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更多地是一种权力监管,即行政命令式监管。这种比较传统、较为粗糙的监管方式通常表现为金融监管当局不仅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行监管,而且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存贷款利率确定等具体的业务经营进行限定,忽视了监管的技术合理性或内在规定性。就金融机构的进入、退出的管理来说也不科学:过高的准入门槛,既加剧了金融供给不足,又导致非正规金融的地下运行,极大地削弱了竞争机制的强化和创新推动效应;退出机制的缺失与政府救助措施催化了金融机构的冒险性投资,增加了道德风险,使农村金融市场失去了优胜劣汰的自我净化功能,从而使农村金融生态不能形成良性循环[11]。

3.金融产权模糊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内在基础

产权清晰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基本前提。产权关系明晰是构建权利与责任对等、收益与成本相符的科学有效治理结构的前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在明晰产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产权模糊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这表现在有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是按照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设置的,导致了产权虚置;有的农村信用社虽已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但有的产权实际上仍然是模糊的:它们名为股份制,实则是内部人控制,股东作用弱化,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种产权模糊的状况必然导致金融机构权责利的失衡,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缺少了内在基础。

(二)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导致农村金融生态根基不牢

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给虽然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需求,但只有满足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供给。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弱势性使农村金融供给失去了根基,从而也使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失去了根基。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

关键词:生态补偿城乡边缘带自然资源保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06年2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家提出了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等相关要求,这就要求在生产生活中加强农村、城乡边缘地带的自然资源的重视和保护。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实际上,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始探索生态补偿的办法,只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补偿关注的焦点是对生态环境加害者索取赔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补偿的对象才更多转向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

在实施方法上我国采取了许多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其手段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河流等上下游、矿区植被恢复等政策,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补偿标准,主要是以资金形式的补偿制度,用于补偿、恢复、综合治理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是易于接受大城市的辐射、较为敏感的区域,是城乡互为渗透、城市化迅速发展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快速转变的地区。在该地区进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可以防止城市中心地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成一片,并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游憩场所,最终为城乡生存环境维护和保护创造条件,也是切实落实建设新农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由于近年来城乡边缘区已成为生态环境受影响最大的地区,这就要求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格外注意保护更容易受经济发展影响的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而同时在这些地区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保护手段较局限,且多已落后于时展要求,远远不能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城乡边缘地带自然环境整体状况日趋恶化现象,我国对该区域的保护措施也主要只停留在各种行政、法律、技术、政策等政府宏观层面上,所采用的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也仅局限于流域之间、区际之间横向转移支付。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强调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当今,思考如何完善生态补偿理论并详细研究其在城市边缘区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必要。

生态补偿理论及内涵特点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及内涵

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表述为“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生态补偿意为对环境损失中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所考察区域的环境要素数量变动、生态系统失衡与物种种类和数量减少而进行的对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生态补偿现主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相关项目支持及征收有关税收等方式。

(二)生态补偿操作的原则

1.协调及公平原则。人们的环境权及生存发展权应是平等的。但由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会不可避免造成不同区域受到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例如地处河流等不同流域以及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人民不得不在产业发展时受到许多限制和遭遇不公平待遇,所以就需要依据协调和公平的原则采取具体方法来处理相关问题。

2.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害,自然资源环境状况也有产权应非“公共品”,污染者应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失作出赔偿;同样,环境受益者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为此付出努力的地区提供适当的补偿。这一经济补偿费主要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恢复、更新,以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

3.可操作性强原则。由于难以对环境状况及有关价值等缺乏定量,操作成本过高,现实操作性及实施持久性差,因此,生态补偿机制要将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结合起来,改革具体实施方法,保证生态补偿措施的有效性。

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等自然资源低效利用、生态失衡难以逆转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的发展基本属粗放外延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受此影响最大的便是城乡边缘带。边缘带的土地资源在城市的急剧扩张压力下实现农地发展权的转移。同时农地闲置的现象在城乡边缘带也不鲜见,这些都使得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生态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的低效利用,土地资源耕作效用的严重浪费,最终使得该区域环境恶化变快,过于相信自然的恢复能力也使得区域环境的生态失衡最终难以恢复逆转。

(二)工农业生产污染、居民点分布不规范

由于当前我国工农业生产主要以粗放模式增长为主,酸性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质等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残留物进入土壤渗到地下水中,引起水质、土质下降,当前许多相关工农业企业都建设在城市郊区,这些有毒物质污染的区域扩散,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居民点布局分散混乱,严重破坏丘陵岗地生态景观的和谐,引发了资源和环境危机。

(三)城市发展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城市发展所产生的污染通过大气、水体、噪音等向外扩散。某些污染物质在城乡边缘区扩散和迁移,以至于达到地下水、大气层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不仅占大量土地,而且也对该区域的土壤与水源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损害,这些都破坏了城乡边缘地带的景观及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理论对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把该区域看作一个生态保持和发展的整体,并且从更长远的时间区间来看待和评估某种资源的“价值”。多数情况下将表现为城市范围内对欠发达郊区进行“补偿”,以便换取城乡结合部等城市郊区停止严重破坏生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获得城市及周边整体生态状况的优化。

(一)保护土地资源,扭转生态环境失衡

实行生态补偿可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农地环境,提高农地生态价值,保护珍贵的农地资源,维护农地环境。可以主要通过以政府财政投入等生态补偿手段给城郊区域居民补贴,用以补偿由于受到环境恶化而损失的利益,惩罚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的损失,扭转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城乡边缘区生态环境失衡现象,从而维护整体生态环境。

(二)改造居民点,激励工农业企业实现可持续生产

针对该区域不同环境状况采取各种奖惩措施,会对有关生产企业产生警示作用,刺激相关企业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把保护环境和促进生产摆在同等地位,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同时能规范居民点分布,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维护城乡边缘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增强相关农户财力,协调整体利益分配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个地区相对欠发达地方牺牲、发达富裕地方受益,农村区域付出、城市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城市生态环境破坏者与城乡边缘区受害者之间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该地区整体自然环境状况。

生态补偿理论在城乡边缘带自然环境保护中的运用

(一)科学确定生态补偿主体、补偿程度、补偿客体

确定城乡边缘区内受到自然环境污染破坏影响的区域,依据环境资源生态补偿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对当地森林水源等为核心的环境进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考虑边缘区“当前”和“未来”的价值,运用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评价等技术手段分析环境影响状况并确定有关污染标准,得出较小地区的不同范围、不同时间的生态价值状况。针对各地不同的地理及自然环境状况,最终确立城市边缘区生态补偿受益者受益范围、时间、行业、领域和特定人群。

(二)改革补偿方式及途径

现有生态补偿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建立良性投资补偿机制。应明确划分城乡边缘区生态受益区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提供地域,而资金渠道应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同时也应以重大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及地方与相关部门补充为主要形式;探索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市场交易机制;充分发挥我国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边缘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时也可以尝试采取异地教育培训等其他形式来进行生态补偿。

(三)确定环境产权观并改革新的税费制度

强化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并非公共产品的的产权意识,尤其是城乡边缘区,建立在城市政府的领导下,政府与民众共同负责的边缘带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支持机制;防止滥用资源造成环境恶化,建立一支由多学科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的社会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监管和评估机构队伍;采取相关生态税收等形式使得边缘区企业在生产时把自然环境的损耗纳入成本核算。建立区域生态补偿资金专用账户并实现专款专用,协调各部门与其他相关行业和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贴补,增强区域相关单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新晨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等的监控及有关措施执行力度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基础性支撑制度。考虑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综合保障体系。通过引入法律手段加强边缘区生态保护立法。以立法形式确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特定地区的专项生态保护实施条例,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中,对政策实施在各户或各业的真实效果进行监控,以尽可能做到按质按量资金补偿到位。同时,将补偿资金如何直接发给参加建设的农户和企业,而不能分地区进行补偿。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融资;山东;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15

民营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之一,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层的现象。为了转变民营企业的经济现状,解决小企业的倒闭问题,国家需要考虑如何促使民营企业融资顺利。政府方面已经根据当前的状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并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一拼之力。

1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权力体制也发生了转变。地方政府方面已经开始了分权体制,在该种环境下,地方政府掌握了处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尽管政府已经在该方面的处理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但政治关联的广泛还是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如今,企业建设是否合理、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增强都受到政治关联的束缚。该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道路都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尽管政府关联在对企业的限制方面也变相地保护了企业的产权,但民营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不同,造成了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金融环境支持,需要不断地拿出实力,证明自身企业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金融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促使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概况

山东省是我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省份,也是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民营企业影响较为明显的地区。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省内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山东省内多上市公司,而在众多的上市公司当中,民营企业的比例较大[2]。在该种条件下,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自然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山东省内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的融资到底保持了怎样的联系呢?笔者将就山东省内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论证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之间的联系

随着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融资就一直是业界所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金融方面的专业研究企业融资,但从其所观察的视角来看,对于企业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关联。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企业的融资要更加困难。

从表1所给出的指标可以看出,政治关联并不仅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束缚性,还对企业的税负等具有一定的帮助。政府方面的政治关联态度就是企业的外界发展信号,企业要想获得融资的机会,就需要向政府的金融机构展现自身的资源。很多地区之所以限制企业融资,就是为了确保融资过程中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确保企业不受到经济损失。[3]我国现有的制度促使我国的民营企业融资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环境的影响。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比人们所想象得更加复杂。山东省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并不稳定,其对企业融资的干预比较大。企业融资所得的保护机制比较不健全,只有依靠政府方面的干预才能够使企业的金融状态保持良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政府的关联代表了企业的质量,政治关联较为复杂,代表着企业的资源状况并不乐观,相反,代表着企业比较适合融资。

4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实证分析

笔者通过对山东省上市公司的情况了解,以及对表2中9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所做出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关联确实对企业的融资据有明显的影响。政治关联就像是一道枷锁,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融资进度。山东省的金融部分对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偏见,如此才导致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评估。在这些评估进行过程中,不仅浪费了民营企业的时间,也浪费了企业的精力和金钱[4]。企业选择了适当的时机进行融资,一旦由于政治关联而导致企业错过了融资最好的时间,就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已经改善了部分地区的政治关联现状,并督促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为民营企业创设外部环境来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与国有企业处于相对公平的金融环境当中。从表2中山东省的各个市区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来看,山东省地区范围内,只有济南市以及威海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该种现象表明,在济南及威海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更好,所受到的限制也较少。济南及威海地区的金融制度更加完善。而山东省其他地级市的情况比较不乐观,多数都排在了10名以后,这表示其他地级市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还没有得到缓解,其融资状况还受到政府的压制[5]。

5结论

山东省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省内政府部门需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总而言之,笔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的融资所产生的影响。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所营造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出现了转机,融资的成功率也有所增加。外部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机会,政府方面也不再束缚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方面经过各个方面的措施拯救,能够使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变得相对容易,并积极推动了省内民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建平银行关联、会计信息与债务融资――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1):3-14

[2]邹颖,杨晓玮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股权资本成本――基于2005―2012年的数据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12(10):98-104

[3]黄新建,王婷政治关联、制度环境差异与企业贷款续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8(6):1184-1192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9

基本概念的界定

预警即对危机和危机状态的事先警告、提醒人的注意的意思[4]。预警思想来源于军事,19世纪末期被应用于宏观监测和调控,随着卫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于灾害监测,随着系统科学、3S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和粮食短缺等问题的形势日趋严峻,科学预警思想和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农业生态预报、农业资源监测和粮食安全等问题。

环境预警(environmentalwarning)就是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退化、恶化进行监测并及时报警。它具有先觉性、预见性的预测和警示功能,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方向、结果、速度、等方面发挥警觉作用[5],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环境预警系统是对一定时期内的环境现状进行预测分析并作出评价,用以确定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速度,以及发展变化的限度的时间等,按需要实时的给出变化和恶化的各种警戒信息及相应对策[6]。可见,环境预警就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变的综合预测和评价;强调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速度预测;应是在多种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多目标的动态预测和评价;需要对区域生态环境状态及时做出危害性变化和恶化速度的警告。狭义的生态环境预警仅是指对生态环境可能出现的危害和危机的警报,而广义的预警则涵盖了生态环境安全的维护,即从发现警情,分析警兆,寻找警源、判断警度以及采取正确的方法将警情排除的全过程[7]。

我国生态环境预警现状

1991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首次对生态环境预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运用区域持续发展能力(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综合指标,建立区域生态环境预警体系。1992年中国科学院陈治柬、陈国阶对相关的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建立了不良状态生态环境预警、恶化趋势生态环境预警和恶化速度生态环境预警的数学模式,同时给出了三峡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生态环境预警与环境影响评价[8];1996年北京大学的许学工运用生态交错理论,提出了生态潜在指数(E)”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此运算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警;1999年陈国阶等对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生态环境预警相关的概念作了概述,对生态环境预警类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生态环境预警定量评价的数学表达式。2000年西安统计学院的李俊红等对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9],对我国的统计工作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预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2年西安统计学院的颜卫中对生态环境预警体系作了研究,更加丰富了生态环境预警的评价体系[4]。总体说来,虽然不断有一些成果问世,但是还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生态环境预警系统理论,特别是对的研究固定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尚待开展。伴随地理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集成基础信息以及环境风险预警模型,为构建由人机交互界面、决策支持层、专题应用层以及基础信息层组成的环境风险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实现环境风险快速分析模拟和智能决策支持指明发展方向,风险预警的速度、智能化和有效性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的研发主要是由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和国家863”计划网络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等资助[10]。目前,大量有关环境风险预警系统设计开发原则、框架的探讨与研究已由环境科研工作者开展,并且一些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研发以及应用的成功案例也同时积累。海上溢油的漂移扩散、性质变化能够由大连海域溢油模拟信息系统”和珠江口区域海上溢油应急预报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预测模拟并可视化显示;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决策过程方法探索的运用了地理信息技术,形成了长江(江苏段)沿江开发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系统[3];松花江污染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在ArcGIS平台上运用了WebGIS技术,实现了对松花江污染事件的动态模拟、预警和决策支持;通过重大污染事故区域预警系统”项目[11],大连市环境信息中心开发出预警软件,多种信息已能够及时提供给应急指挥者,一套合理的工作流程也已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已经开展大量研究环境风险预警系统的工作。但是在研究和应用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平台方面依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支撑硬件的设备和技术等方面无法应对污染事件进行预警的实际需求,从而针对污染事件的有效预警无法真正实现。一系列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已经寄托在863”计划重大项目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上面,期望能够取得突破。尤其近10年来,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监测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目前依托各类环境监测网的分级业务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常规指标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初具规模[12],国家环境标准样品已建立230多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已建立440多种,以及部门和行业的技术方法标准以建立数百种。

每年多种环境监测报告,2399个环境监测站已由环保系统建立,5万人的环境监测队伍已组成。以上数据表明,环境监测事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基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环境监测长期滞后于环境管理发展的需求,环境监测管理相对薄弱,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还不牢固,环境监测本身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网络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资源匮乏、技术装备能力亟待提高以及环境监测信息统一平台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既是环境监测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构建环境预警保障体

各级环保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方案,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发挥全国环境监测的整体合力。协调好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监测机构与监测管理部门、各级监测站三种关系,加强对监测机构的管理和技术指导,理顺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运行机制以及社会监测机构和企业的监测行为。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的投入,将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把环境监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环境监测事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要积极开展自查,环境保护部对本建设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重点建设任务的组织实施。#p#分页标题#e#

研究展望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篇10

“环境工程”这一术语早已出现,但是人们长期以来理解的“环境工程”实际上指的是环境保护工程,其保护对象为地球上的人类、各种植物和动物等,其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的测量和控制、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这与国外环境工程的本意是有所差别的。所谓环境工程技术,根据我国200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应当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和城镇环境质量的工程技术和工艺单元。通常可以分为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等。

“专利”则是国家对于新的技术方案与新设计等智力创造成果的保护手段。因为新的技术方案与新设计等智力创造成果容易被无成本或者低成本的复制、模仿、使用、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所以国家运用法律的方法直接规定非经权利人的同意或者许可授权,任何人不得进行上述行为,否则就构成侵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环境工程技术的研发、交易以及使用就可能面临着一系列法律陷阱,预先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的扫描与查询,掌握环境工程技术的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的意义

所谓专利预警是指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同技术领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和国内外市场信息,了解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把可能发生专利纠纷的前兆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及时告知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业内企业;同时专利权被侵害的信息,建议行业组织和行内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建立环境工程专利预警机制是适应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弥补该领域在技术管理指导方面的不足,在推广先进、成熟的环境工程技术广泛应用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在快速增加。在“十二五”期间,预计环保投资将超过3.1万亿元,其中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攻关的投资预计会超过1万亿元。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初具规模、快速发展的工程领域。同时,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环境工程技术已成为相关领域普遍采用的主导技术,特别是在污染源的成套污染防治技术和污染治理单元技术方面。但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提高环保投资效率、加强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的标准化建设并推广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就要加强对国内外相同或相关领域专利技术的管理和规范工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对及时掌握可能发生专利纠纷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情况,并避免了我国在相关技术上进行重复性的研究,用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更高端的环境工程技术攻关创新中,通过一套整合了各方资源而形成的集国内外环境工程技术专利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与一体的环境工程专利预警机制,必将对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朝循环发展、良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的构建

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系统的构建是对我国在环境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失误、管理波动的状态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并由此作出警示的管理活动,对国家在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失误与波动现象的早期征兆进行矫正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因此,本文从专利预警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出发,试图构建起一个包含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判断、预警判别、对策提供以及危机管理于一体的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构建来为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一个初步的理论上的思路。(如图1)

图1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

(一)模型的构成。

在该模型中,最主要的构成系统包括:

1、环境工程技术信息收集系统和整理系统。

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可以是整个模型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对与环境工程技术相关的各种专利文献信息、非专利文献信息、国内外的市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会与专利侵权纠纷征兆相关的其他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所有的信息都应当与环境工程技术具有相关性。信息收集人员要具备熟练驾驭、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力求避免有效信息量不足、信息不全、信息深度不够以及资源分散等缺陷,及时有效地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传递到信息整理系统中以便进行有效的整理。

通过信息收集系统的收集、汇总,在信息整理系统中就可以按照环境工程技术的分类方式建立各类环境工程技术专题数据库,例如水污染控制技术数据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数据库等,通过不同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有序归类保存以供查询和分析专利信息时使用。相关人员在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研发和使用时都可有效的通过数据库检索浏览到各类技术的详细信息。

2、环境工程技术信息分析判断系统。

环境工程技术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工作是在前两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对技术信息整理系统中各专题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利用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的警情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有效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环境工程技术专利侵权危机的类型和危害的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这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进行环境工程技术信息的初步分析。初步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测是否存在相关技术领域相同或近似的其他专利;二是检测是否存在与相关技术领域相同或近似的其他非专利技术。如果有,就要把这些信息挑选出来,建立新的数据库进行保存。

第二,进行环境工程技术信息的精细分析。将通过初步分析挑选出来的相关信息与需检测的技术机型特征对比,建立各单元的技术特征比较表,并确认每一单元所比较得出的相同技术特征、等同技术特征和不同技术特征的数量。

3、环境工程技术预警判断与报警系统。

专利信息的预警判断工作是通过分析和判断以后对当前情况下是否应当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状态警报进行判断。并非所有处于警戒状态下地技术都要发出警报,警报是否发出以及应当发出何种状态的警报,不仅取决于风险因素对相关技术研发的影响程度,也取决于该技术本身对这种风险和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应对能力,只有那些有较大专利侵权风险的技术信息才应当立即发出预警警报。

4、环境工程技术对策系统。

当预警判断系统发出预警警报后,对策库可以为还未处于危机状态的环境工程技术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方案和思路。对策系统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对已经实施的对策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初成功、失败的对策,以供未来工作的借鉴和参考;二是进行预控对策模拟工作,对可能发生的专利侵权纠纷的未来运行趋势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模拟。在整个对策系统中,中心任务是包括处于警界状态时的对策研究和选择处于危机状态时的对策研究和选择。

5、环境工程技术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管理系统的设立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环境工程技术研发或使用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的发生,而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处理。一个出色的危机管理系统不仅能够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的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能够对危机应付自如。而通过一定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很好的预测技术的状态,对危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行事先的预测和分析,能够很好地防止和控制危机的爆发。

(二)模型的运用。

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系统的运行流程必须科学、高效、实用、合理,只有规范好相应的运行流程,才能确保该专利预警模型能够顺利的进行,确保整套系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工作的开展是以系统信息中心各收集渠道汇总的专利信息为基础的,信息中心通过与专利部门的有效配合,整理出所收集到的各种相关的专利信息,并定期以刊物刊登或网上公布的方式向相关的行业、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专利管理机构根据这些信息,在技术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判断分析。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及时的识别出检测技术是否存在涉嫌专利侵权或被侵权,以准确的判定出该技术所处的状态。

通过对相关技术信息的分析判断,利用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的警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该技术的状态分为正常、警戒以及危机状态。其具体的划分方法为根据警度评价指标数值的变化应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设指标为X(如图2),其正常状态数值区域为(Xa,Xb),警戒的状态数值区域为(Xc,Xa)和(Xb,Xd),危机状态的数值区域为(-∞,Xc)或(Xd,﹢∞),我们认为:

图2环境工程技术状态的划分示意图

当Xa<X<Xb时,为正常状态;

当Xc<X≤Xa或Xb≤X<Xd时,为警戒状态;

当X≤Xc或X≥Xd时,就为危机状态。

当确认为正常状态时,继续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监控,不干涉该环境工程技术的正常研发和使用;当确认为警戒状态时,相关部门应当迅速对此作出反应,进行有关控制和管理工作,控制活动可能会产生两种后果:正确有效的控制活动而使该环境工程技术的研发或使用由警戒状态转入正常状态,而控制活动一旦失败,该技术的研发或使用都将会从警戒状态转入专利危机状态;当确认为危机状态时,或者由是失败的控制活动导致的危机状态时,或者也可能是由于分析判断的误判和漏判导致了危机状态发生时,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系统应当及时对该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成功一样能使该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转入正常状态,否则就会出现环境工程技术专利危机。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

一、环境工程技术和专利

环境工程”这一术语早已出现,但是人们长期以来理解的环境工程”实际上指的是环境保护工程,其保护对象为地球上的人类、各种植物和动物等,其内容主要是环境污染的测量和控制、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这与国外环境工程的本意是有所差别的。所谓环境工程技术,根据我国200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应当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和城镇环境质量的工程技术和工艺单元。通常可以分为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和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等。

专利”则是国家对于新的技术方案与新设计等智力创造成果的保护手段。因为新的技术方案与新设计等智力创造成果容易被无成本或者低成本的复制、模仿、使用、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所以国家运用法律的方法直接规定非经权利人的同意或者许可授权,任何人不得进行上述行为,否则就构成侵权,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环境工程技术的研发、交易以及使用就可能面临着一系列法律陷阱,预先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的扫描与查询,掌握环境工程技术的动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的意义

所谓专利预警是指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同技术领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信息和国内外市场信息,了解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把可能发生专利纠纷的前兆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建议采取的对策措施及时告知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业内企业;同时专利权被侵害的信息,建议行业组织和行内企业采取应对措施。建立环境工程专利预警机制是适应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弥补该领域在技术管理指导方面的不足,在推广先进、成熟的环境工程技术广泛应用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在快速增加。在十二五”期间,预计环保投资将超过3.1万亿元,其中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攻关的投资预计会超过1万亿元。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初具规模、快速发展的工程领域。同时,一大批先进、成熟的环境工程技术已成为相关领域普遍采用的主导技术,特别是在污染源的成套污染防治技术和污染治理单元技术方面。但是,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提高环保投资效率、加强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的标准化建设并推广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就要加强对国内外相同或相关领域专利技术的管理和规范工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对及时掌握可能发生专利纠纷和可能产生的危害情况,并避免了我国在相关技术上进行重复性的研究,用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更高端的环境工程技术攻关创新中,通过一套整合了各方资源而形成的集国内外环境工程技术专利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与一体的环境工程专利预警机制,必将对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朝循环发展、良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的构建

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系统的构建是对我国在环境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失误、管理波动的状态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并由此作出警示的管理活动,对国家在环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失误与波动现象的早期征兆进行矫正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因此,本文从专利预警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出发,试图构建起http://一个包含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判断、预警判别、对策提供以及危机管理于一体的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构建来为我国的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一个初步的理论上的思路。(如图1)

图1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

(一)模型的构成。

在该模型中,最主要的构成系统包括:

1、环境工程技术信息收集系统和整理系统。

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工作可以是整个模型运行的基础,其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对与环境工程技术相关的各种专利文献信息、非专利文献信息、国内外的市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会与专利侵权纠纷征兆相关的其他

转贴于http://

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所有的信息都应当与环境工程技术具有相关性。信息收集人员要具备熟练驾驭、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力求避免有效信息量不足、信息不全、信息深度不够以及资源分散等缺陷,及时有效地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传递到信息整理系统中以便进行有效的

通过信息收集系统的收集、汇总,在信息整理系统中就可以按照环境工程技术的分类方式建立各类环境工http://程技术专题数据库,例如水污染控制技术数据库、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数据库等,通过不同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有序归类保存以供查询和分析专利信息时使用。相关人员在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研发和使用时都可有效的通过数据库检索浏览到各类技术的详细信息。

2、环境工程技术信息分析判断系统。

环境工程技术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工作是在前两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上开展的,通过对技术信息整理系统中各专题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利用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的警情评价指标体系,就可以有效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环境工程技术专利侵权危机的类型和危害的程度进行准确的判断。这部分工作可以通过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进行环境工程技术信息的初步分析。初步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检测是否存在相关技术领域相同或近似的其他专利;二是检测是否存在与相关技术领域相同或近似的其他非专利技术。如果有,就要把这些信息挑选出来,建立新的数据库进行保存。

第二,进行环境工程技术信息的精细分析。将通过初步分析挑选出来的相关信息与需检测的技术机型特征对比,建立各单元的技术特征比较表,并确认每一单元所比较得出的相同技术特征、等同技术特征和不同技术特征的数量。

3、环境工程技术预警判断与报警系统。

专利信息的预警判断工作是通过分析和判断以后对当前情况下是否应当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状态警报进行判断。并非所有处于警戒状态下地技术都要发出警报,警报是否发出以及应当发出何种状态的警报,不仅取决于风险因素对相关技术研发的影响程度,也取决于该技术本身对这种风险和多种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应对能力,只有那些有较大专利侵权风险的技术信息才应当立即发出预警警报。

4、环境工程技术对策系统。

当预警判断系统发出预警警报后,对策库可以为还未处于危机状态的环境工程技术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方案和思路。对策系统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对已经实施的对策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初成功、失败的对策,以供未来工作的借鉴和参考;二是进行预控对策模拟工作,对可能发生的专利侵权纠纷的未来运行趋势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模拟。在整个对策系统中,中心任务是包括处于警界状态时的对策研究和选择处于危机状态时的对策研究和选择。

5、环境工程技术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管理系统的设立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除环境工程技术研发或使用过程中的危机因素。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预防危机的发生,而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处理。一个出色的危机管理系统不仅能够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的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拟好计划,从而能够对危机应付自如。而通过一定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很好的预测技术的状态,对危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进行事先的预测和分析,能够很好地防止和控制危机的爆发。转贴于http://

(二)模型的运用。

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http://系统的运行流程必须科学、高效、实用、合理,只有规范好相应的运行流程,才能确保该专利预警模型能够顺利的进行,确保整套系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模型工作的开展是以系统信息中心各收集渠道汇总的专利信息为基础的,信息中心通过与专利部门的有效配合,整理出所收集到的各种相关的专利信息,并定期以刊物刊登或网上公布的方式向相关的行业、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专利管理机构根据这些信息,在技术部门的配合下进行判断分析。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及时的识别出检测技术是否存在涉嫌专利侵权或被侵权,以准确的判定出该技术所处的状态。

通过对相关技术信息的分析判断,利用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的警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该技术的状态分为正常、警戒以及危机状态。其具体的划分方法为根据警度评价指标数值的变化应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设指标为x(如图2),其正常状态数值区域为(xa,xb),警戒的状态数值区域为(xc,xa)和(xb,xd),危机状态的数值区域为(-∞,xc)或(xd,﹢∞),我们认为:

图2环境工程技术状态的划分示意图

当xa<x<xb时,为正常状态;

当xc<x≤xa或xb≤x<xd时,为警戒状态;

当x≤xc或x≥xd时,就为危机状态。

当确认为正常状态时,继续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监控,不干涉该环境工程技术的正常研发和使用;当确认为警戒状态时,相关部门应当迅速对此作出反应,进行有关控制和管理工作,控制活动可能会产生两种后果:正确有效的控制活动而使该环境工程技术的研发或使用由警戒状态转入正常状态,而控制活动一旦失败,该技术的研发或使用都将会从警戒状态转入专利危机状态;当确认为危机状态时,或者由是失败的控制活动导致的危机状态时,或者也可能是由于分析判断的误判和漏判导致了危机状态发生时,环境工程技术专利预警系统应当及时对该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成功一样能使该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转入正常状态,否则就会出现环境工程技术专利危机。

生态环境及其现状范文1篇12

关键词古村落;旅游环境评价;权值因子判断表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碛口

AnEvaluationofTourismEnvironmentandCaseStudiesofAncientVillageTourismDestinations:

ACaseStudyofQikouAncientVillage

SHAOXiuying1,LIjing2

(1CollageofUrbanandTourism,TaiyuanNormalUniversity,Taiyuan030012,China;

2BeijingForest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Ancientvillagesareoriginalecologicaltouristattractionswhichcanbedistinguishedbyconservingtheintactvillagesandcharacterizedbytheethnicalculturesgeneratedfromtheoriginallocalpeople'sproductionandlifeconditions.Suchattractions,togetherwiththeirinternalizedfeatures,distinctthemselvespeculiartouristenvironment.TakingQiKouancienttowninShanxiprovinceasanexample,thisthesisdiscussedtheestablishmentofevaluationstandardsandcomprehensiveevaluationapproachforthiskindofattractionsandsuggestedsomemethodsinaccordancewiththeresultoftourismenvironmentevaluation.

Keywords:ancientvillage;tourismenvironmentevaluation;weightfactorjudgmenttablemethod;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QiKouvillage

狭义的旅游环境是由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旅游吸引物及其赋存背景(自然和社会文化因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旅游地区别于其他旅游地的个性的突现,是旅游地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古村落旅游地是以保存完整的村落为显性吸引物,以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形成的民俗文化为支撑,并与自然景观和谐依存而构成的原生态旅游地。与其它旅游地相比,古村落历史遗存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其赋存环境具有地方性和脆弱性,在一定意义上,后者也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古村落历史遗存赋存环境要素是古村落旅游地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构成要素及其特征

古村落是具有一定历史的人类聚居空间。作为当代倍受关注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古村落旅游环境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村落构景要素而言,古村落应有一定历史和规模、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特殊的赋存环境(背景),建筑要具有美学、艺术和科学价值,并有原居民的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因而是“生活着的村落”。从古村落旅游地吸引功能讲,其旅游环境是由独特的景观意象、建筑和民俗文化等要素构成的。从旅游环境要素基本特质讲,构成要素可分为显性要素(历史遗存的物质景观、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及其古村落的自然环境)与隐性要素(历史文化、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

1.以古建为代表的历史遗存,是古村落最直观的显性吸引物

古村落特有的民居、道桥、牌楼、商埠、宗祠等乡土建筑及其村落布局规制,具有“适应自然,为我所用”或“改造自然,加以补偿”的生态意义,同时也显示了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建筑水平和社会风尚,是古村落旅游地最生命力的吸引物。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评价及案例研究2.社区居民及其生活是“生活着的村落”的核心,是古村落与其它古迹旅游目的地最大的区别

国际遗产协会副主席西村幸夫考察碛口后指出:碛口的世界性价值表现为:今天的古村落依旧有人如过去一样生活。因而社区居民及其传统的生产生活既是古村落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古村落的吸引力所在。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是古村落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是古村落旅游地地方文化艺术活动的载体,离开了居民的古村落将会成为一个“缺乏生气的主题公园”,此外,原住民还担负着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所以,古村落居民及其对旅游的态度在旅游环境评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古村落是一个地域自然与文化环境,精神与物质文化相协调的整体文化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村落就是一个地方自然地理环境和特定地域历史、文化融合塑造的景观意象,每一个古村落都对地方意象有着极强的表达力。古村落丰富多彩的建筑是“天人合一”风水建筑理念的产物,当地居民的服饰、农具、家具、民间工艺等有形文化,以及世代相传的神话、民俗、民歌、民间舞蹈、口头传说、信仰等非物质形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所以,古村落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某一处民居、古建或是某一首民歌、某一段方言上,更重要的是由山水、建筑、耕读、宗教等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别于客源地的一种文化意境,是一个由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整体。

4.古村落的魅力在于原生态文化的延续

古村落是历史遗存,但不是遗址,是我国农村乡土文化的活文物。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其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的脆弱性,无论是民居、祠堂、寺庙等人文景观资源,还是山水草木等自然环境,任一要素一旦遭受破坏,就会破坏古村落文化的完整性。特别是特有的地方性文学、艺术和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造成地方文化的变形乃至消逝,从而可能使旅游地逐渐失去吸引力。所以,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对古村落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古村落旅游环境构成要素是旅游环境评价指标选择的重要依据。由于古村落旅游地构成要素的特殊性,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本文采用二级指标体系评价。与一般旅游地环境评价相比,一级指标增加了“旅游吸引物及其赋存条件”内容;二级指标除了一般旅游地环境评价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空气、水体质量、交通、食宿等指标以外,着重突出了三类指标:一是原生态性的要素,如自然环境原生态保持度,原住民生活状态保持度;二是反映自然与文化、显性与隐形相结合的整体性、综合性要素,如资源的融合度与整体性,地方意象的表达力;三是反映文化延续性的要素,如历史延续性,地方文化承载力,社区居民旅游参与度与好客度等,力求反映古村落旅游地的特殊性(见表1)。

2.评价方法

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是一个涉及因素较多的动态系统,各要素对旅游地的影响程度需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其复杂性和多层次的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6,7]。

(2)确定权重集

权重反映了某一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采用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和权值因子判断表方法来调查和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组建评判专家组共22人,高校学者专家16人,其中历史专业3人、地理专业3人、美术专业1人、旅游规划方向5人、民俗文化方向4人,此外旅游局和从事古村落管理的行政人员6人。

制定评价指标权值因子判断表(如表2所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共制定出5个权值因子判断表。

请专家填写权值因子判断表。将每行因子与每列因子相互对比,判断标准采用4分制,非常重要的指标为4分,比较重要为3分,同样重要为2分,不太重要为1分,很不重要为0分。

统计专家所填写的权值因子判断表。

①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得分值

三、碛口旅游地实证研究

1.碛口旅游地概况

碛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西南端,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吴堡县隔河相望。距省会太原市230km、临县县城48km。该旅游地由碛口古镇、西湾村、李家山村、黄河画廊和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等景点构成,是黄土高原乡土建筑艺术和原生态文化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典范。1999年被山西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2003年西湾村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被定为“山西省地质公园”;2005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的“2006年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守护名单”[8]。

2.碛口旅游环境调查评价

在景区选择碛口古镇、西湾村、李家山村、大同碛4个景点采取游客问卷调查方法,与社区居民和地方旅游工作人员采取深度访谈法和焦点小组讨论法,从不同利益群体的角度对旅游环境进行客观实际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17份。

运用上述评价方法与步骤,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到指标U1、U2、U3、U4模糊评价矩阵:

4.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碛口旅游地旅游环境的综合评价为“较好”;其中,资源赋存状况的评价为“好”;自然生态状况评价为“较好”;设施状况评价为“较差”;社会环境评价为“较好”。具体表现在:

(1)资源独占性强,开发价值高。其中,李家山窑洞民居和黄河沿岸山水景观是黄土文化的精彩展示;西湾民居较完整的展现了明清期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形式和村落布局形式,既具地方特色,也有较强的历史承载性;碛口古镇是黄河文化和晋商文化的缩影,景区自然、人文景观与其所依附的环境之间有着较好的融合,体现出了古村落“天人合一”的景观意象。开发体验度假旅游、专业特色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2)自然环境的原生态保持较好,具有一定吸引力。尤其是黄河中游碛口段水量丰沛,水流缓慢,水体的自净力较高,适合开发水体娱乐活动。但区内植被覆盖率低,居民环境意识不强,对景区环境承载力有一定影响。

(3)目前各项旅游设施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是该旅游地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基于其原生态旅游地的特殊性,要求旅游设施与景区原生态文化相协调,因而科学规划指导下,建设旅游设施对古村落旅游地意义重大。

(4)社会环境方面,评价“较好”主要体现在旅游区位优良以及政府和居民对旅游的态度方面。但目前地区经济社会水平较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短缺,开发管理水平落后,以及居民参与旅游的方式简单,导致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水平。

5.古镇开发管理建议

基于以上对碛口旅游地旅游环境的评价,提出以下建议:

(1)目标市场定位以体验旅游、专项旅游为主。碛口古镇是典型的古村落旅游地,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具有良好的原生性,考虑旅游设施现状、原生态环境特点以及文化保护需要,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大众观光旅游。旅游目标市场应定位以体验和修学、科考、摄影等专业旅游为主。

(2)旅游开发坚持保护为先,显性景观与隐性文化并重。以晋商文化、黄河文化为主线,使旅游项目、旅游设施、旅游服务都能充分体现古镇独特的景观意象和文脉。重视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设立自然资源和文化保护机构。

(3)强化旅游管理标准,优化旅游环境。严格执行旅游地环境容量标准,重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实现科学规范发展。

(4)管理上与国际古村落旅游管理接轨,理顺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中开发商与社区居民利益分配的问题,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实现景区、社区、游客三者共赢。[HJ0]

参考文献:

[1]杨光,等.旅游开发中的原生态艺术文化产品[N].中国旅游报,2006-3-27.

[2]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4):53-55.

[3]吴冰,等.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21-124.

[4]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规划研究[J].旅游学刊,2002(6):

[5]李德明,等.古村落西递旅游环境质量评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5(5):47-50.

[6]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94-199.

[7]李享.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