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例(12篇)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护理资源,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80—02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护理工作在医疗行业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好护理资源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障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卫生行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近几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断加剧,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少问题和压力,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1新疆人口老化的特点
1.1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新疆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又是多民族杂居,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化。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2008年中国社科院的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在新疆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10年共增加3353823人,增长18.17%,年平均增长率为1.6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1.2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新疆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1.3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他们之中很多人未接受过汉族语言教育,很多存在着语言沟通障碍,文化水平低,经济水平相对贫困。
1.4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较为明显。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语言沟通障碍,信息和知识的缺乏,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医护人员缺乏,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2全疆护理资源现状
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患者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体现,护士不仅是保障医疗的正常运转的中流砥柱,更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医疗保障。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根据2011年新疆年鉴中的数据表明,截止2010年底全疆注册护士人员(含兵团系统)44238人,平均每千人护士数为2.04人。护士的增长从2006年的32119人增长至2010年的44238人,5年间增长了37.7%。但是专门从事老年护理和社区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数量有限,接受过老年专科护理培训的护士寥寥无几。
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全疆各地州、市开设护理专业的院校共有17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5所,设有本科和研究生护理专业的院校只有2所,中等护理教育学校12所,由于新疆以开设中等护理教育为主,开设高等护理教育较晚,这种以中专为主体的招生结构直接影响在职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并导致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专门从事老年护理的研究人员和教职人员也是凤毛麟角。
3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
3.1随着年龄的增加,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具有抵抗力下降,患病率高,慢性病患者增加,日常生活能力逐步丧失等特点。老年慢性病患者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家中,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但带病存活期较长,生存质量相对较低,医疗、护理、保健成为老年人最为突出与重要的需求。
3.2老年住院患者增多,所需专业护理人员相应增加: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致住院人数增加,且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服务,增加了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需要大批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加强疾病预防,降低医疗费用:由于老年人患病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其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故努力做好老年人疾病的预防和对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服务,以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并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将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4讨论
针对新疆地区人口老化的特点和护理资源的现状,提出以下护理对策。
4.1加强专科老年护理队伍建设
系统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并开展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迎接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老龄化。一方面,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中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工作的实践和科研;另一方面,组织全疆各地州在职及社区护士广泛参与“老年专科护士”的培训,培养社会实用型的老年护理人才,以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
4.2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护理队伍建设
由于新疆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镇,人口数量也较大,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较大,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调控政策,鼓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投身农村、南北疆从事护理工作,加大老龄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4.3改革护理管理体制,探讨适合本地区的老年护理管理模式卫生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老年人口的卫生保健需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配置比例,贯彻向老年护理、全科护理倾斜的政策。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护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护理管理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4.4重视民族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教育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
【关键词】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思路
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人口现象。河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对外公布,河北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河北省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之一,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000多万,城乡居民养老问题任重道远。人口老龄化并非一定是危机,面对来势迅猛的白潮,我们要未雨绸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努力研究、寻求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对付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一、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1.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快速、持续的下降,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寿命革命的标志,是经济社会进步的结果。在一个开放的人口中,人口流动迁移也影响实有人口的老龄化方向、程度和进程。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从“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是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具体变化。河北省人口增长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与此同时生育率实现了由高向低的转变。
2.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2010年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已经对外公布。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93041人,占16.83%;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74.93%,目前尚处红利期;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综合分析我省人口增长的情况,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每年我省人口自然增长数大概为40~50万之间;二是机械增长,即流动人口。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一般而言,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是衡量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统计我省60岁及以上老人已占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8.24%,这表明我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伴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劳动力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河北省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河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也相应而生,具体表现在对未来社会保障、社会扶养负担、消费结构、储蓄率等各个方面。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对整个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6月底,河北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21.03万人,比年初增加32.59万人;其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2001年到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及离退休人员各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2009年,北京、上海的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依次为9.2%,3.5%,而河北省2009年基本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同比增长6.6%。河北省基本养老保险水平的提高对于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有益处。
作为容易患病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医疗保险的作用更加突出。2009年,河北省共有18个县、市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农保”试点,从制度上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参保率达80%。据此河北省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6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中,职工参保人数达到751.50万人,比年初增加22.5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31.13万人,比年初增加13.1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616.77万人,比年初增加24.33万人。河北省医疗保险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服务型政府,增强百姓的幸福指数。
二、河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思路
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广泛而且深远。因此,我们要坚持“积极应对、全面统筹、科学治理”的思想,坚持科学理论的正确战略,汇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为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随之出台了老年政策法规。对此,我们要全面落实“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效加大安老养老制度的建设。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适合老年人实际的社会养老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注重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建立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加快推进人口和老年人口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建设,建立省级老龄人口数据库,逐步形成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实现全省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和人口预测。加快人口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民政、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整合涉及人口的基础数据,提供更多的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信息。开发和运行全省养老机构统计信息系统、农村部分家庭养老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基层社区养老管理服务等综合应用系统。
3.培育老年友好的组织,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河北省在实际经济社会建设规划中,要结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现状,合理规划老年服务蓝图,创造为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多种条件。针对城乡不同区域分布特点,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多功能、多种类的具备特色的和谐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社区在促进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社区可以为辖区老人提供帮扶、关怀等服务。同时可以定期在社区开展老年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可以提供专门服务,真正保证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注重宣传爱老、尊老精神,提高青年志愿者积极性,设立“一对一”专项服务等相应措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1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住宅;投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重庆老龄化的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重庆老龄化趋势。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数占国家总人数的7%或6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以上时,即标志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渐渐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成为重庆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截至2009年,重庆常住人口2,859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325.35万人,约占总人数的11.4%,表明重庆已成为老龄化的城市,且人口出生率比2008年降低0.2%,死亡率降低0.1%,可见未来几年重庆老年人口有增加的趋势。
(二)重庆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不仅对老年人自身带来了问题,同时也给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对重庆养老负担的影响。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此外随着重庆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重庆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城市。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其结果必然是加大了重庆社会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压力,如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多,势必导致养老保险费用的增加等,此外,老年人患病的几率增大,对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
2、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劳动适龄人口逐渐老化,尤其在2025年到2040年之间,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和人口高龄化的高峰时期,低龄人口的数量减少,老龄人口的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速,其结果使得重庆成为一个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而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到时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进而使重庆经济发展缓慢和劳动生产率降低。
3、对老龄产业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老年人的寿命增长,老年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将会形成一个竞争性弱,开发潜力较大的老年市场。又由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特殊性,就要求了老年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老龄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将会为重庆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市场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将会不断的开发老人医疗用品、生活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旅游、老年大学等产业,拓宽老年消费市场,尤其是在高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对社会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大,因而,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城市的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5、对税收、储蓄及收入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而劳动力人口是税收的主要提供者,进而影响国家税收收入;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使得老年人口平均抚养费增加,养老负担系数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养老费用支出大大提高,这样就降低了银行储率;在城市人口结构和就业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受赡养的人口数量增多,税收、储蓄减少,这些都将导致生产总值下降,进而影响收入分配。
二、重庆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住宅供需分析
(一)重庆市老年住宅现状
1、重庆现有的老年机构较少。截至2008年底,重庆市约有养老机构1,255所,床位64,374张。主城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接近100%,部分受欢迎的老年公寓存在排队一年以上才能入住的情况。可见,重庆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重庆老年人的需求,养老住宅的发展空间很大。
2、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面积普遍偏小,且户型设计落后。设施功能单一,未完全按照老年住宅施工标准进行建设,不能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功能要求,未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
3、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设施落后,且人员素质不高。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大部分是传统的福利院、养老院等,其配套服务设施落后,休闲娱乐更为落后,且医疗服务不完善。同时,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中缺乏大量专业的护理人员,除了要对老年人身体上的照顾,还要对老年人精神上给予关怀。
(二)重庆市老年住宅市场需求量分析。截至2009年,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壮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的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根据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调查,截至2009年,重庆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超过3%明确提出要入住养老机构,超过7%的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由此可以测算得出,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重庆老年人的需求。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住宅的需求将会逐步提高。
(三)重庆市老年住宅市场供给量分析。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城乡养老机构1,255所,床位64,374张。其中:城镇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203所,床位23,983张(国办94所,床位13,160张;社会力量办109所,床位10,823张),但2008年重庆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319.39万人,仅按5%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计算,全市还有接近15万张的床位缺口,可见养老床位供求矛盾突出,已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且重庆老龄化趋势加重,老年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养老机构的不足与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明显。
三、重庆老年住宅投资风险及对策
(一)政策风险。老年住宅带有的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因而政府的政策扶持对老年住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房地产商投资开发老年地产首要考虑的因素。一般而言,政府会在土地的取得、贷款政策、税收等方面给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投资者获得政府或多或少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但目前有关老年住宅的支持政策太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落实到位,如老年住宅使用水电气,仍按照商业住宅收费标准;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较难得到减免;相关税收政策优惠较少等,政府没有及时采取一些如给予老年住宅建设的专项拨款、税收优惠和资金援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住宅的发展。
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建议开发商应熟悉国家关于老年住宅方面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就建设用地、养老服务设施、财务税收与费用等方面积极与政府进行洽谈,争取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减免相关行政费用,降低项目建设中的政策风险。
(二)市场风险。市场的需求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存活。市场需求量很大时,项目发展的空间就很大,反之,项目发展空间较小,项目存在市场风险。老年地产项目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产市场,必然面临新兴市场所要面临的市场风险。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其养老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牢牢占据统治地位,在很多老年人眼中,把老年住宅和养老院、福利院区分不开,认为去老年住宅居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一些子女看来,则是一件不孝顺的事。可见,老年住宅尚未被社会真正认可与接受,此外,老年住宅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住宅的发展。
项目开发商应做好项目的市场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项目是以老人为本的建设宗旨,项目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减轻年轻子女的负担。要破除“只有孤寡老人才入住养老机构”、“送老年人入住老年住宅为不孝者”等陈旧观念。同时,项目开发者保证项目优质完成,在老年市场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以后进一步的开发老年住宅做好准备。
(三)经济风险。老年住宅项目入住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因而项目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切身需要和人性化设计,才能受到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热捧,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老年住宅不仅需要一个“无障碍设计”的生活空间,还需要有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如医疗配套设施等,其投资额一定高于其他一般的房产项目。项目投资额度较大,资金的回收期就会较长,项目运行管理中的财务管理难度也会加大,项目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就很难把握,使得项目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
开发商在争取政府有关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差额部分向政府争取补贴。另外,可以发挥社会力量,建设老年人事业基金,通过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慈善机构社会融资渠道筹措一定数量的老年住宅资金。
(四)运营管理和人才风险。入住人群的特殊性使得老年住宅项目开发完成后的运营管理绝不是一般房产项目的物业管理,老年住宅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更需要多种专业化项目(如医疗护理、学习娱乐等)的管理。老年人作为主要的入住人群,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和体贴入微的服务,因而老年住宅项目运营管理要求较高,项目运营需要大量素质较高的专业性的护理人员和服务型人员。
建议项目建设时应注重个性化服务理念,体现“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招聘一批具有专业资质的护理人员和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保障提供服务的质量。定期进行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可加强非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员工储备,使得项目建设专业性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使项目进入良性循环。
(五)设计和施工风险。老年住宅的建设存在设计和施工风险。项目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项目建设的功能,从而影响市场需求。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对住宅的功能要求自然不同于一般住宅的功能,对住宅功能的要求更加具体化、细节化,且由于老年人在收入水平、家庭观念、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对老年住宅的功能需求就会有所不同,老年住宅的设计就存在多样性变化的倾向。由于项目投资额较大,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资金是否按时到位的风险,存在进度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等。
项目设计前,应对老年人对住宅功能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调查对象尽量范围广,了解不同层面老年人的多样需求,避免在住宅使用中出现一些制约性的住宅功能问题,使项目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多样性需求。在项目施工期间,应加强项目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进行适当的记录,保障项目按期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以达到项目建设的目标,降低项目的施工风险。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重庆老龄化现状及老年公寓初探.
[2]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
[3]乜堪雄.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与产业对策[J].探索,2005.6.
[4]重庆市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专项规划(2009年-2010年).
[5]曹建芳.对新形势下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1.
[6]刘艺容,门佳蓬.老龄化-发展我国公寓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2010.2(下).
[7]宋言奇,韩卫关.关于苏州市公寓养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
[8]由春桥,刘娜.哈尔滨市老年公寓行业发展存在问题研究[J].实践与探索.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中国人口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软件预测青海人口老龄化进程,分析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超出了作为人口数字的具体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青海省在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数为167.65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7万人,老年人口比例是2.8%。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214.5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下降到2.1%。第三次全国普查时总人口增长了145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2.7%,第四次全国普查中总人口增长了5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是3.07%,到“五普”时,总人口增长到了518.1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增长到4.56%a2005年青海省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04%。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24.11%,计算出相应的抚养比为43.29%,老年抚养比是8.77%,老少比为25.1%。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在2005年少年儿童的比重低于30%,老少比高于15%,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接近7%,可以判定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处于由成年型人口快速向老年型人口转变的阶段。由于青海省是一个西部贫困省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预测人口老龄化进程,分析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是积极应对青海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间题的决定》的具体措施。
一、青海省人口老龄化末来趋势预测
(一)预测方法和条件设定
基于青海省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运用中国人口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软件,可对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本项研究的目标时间段为2005年一2030年;实际预测分三套方案进行(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预测未考虑迁移人口因素影响。
在人口预测过程中,预测参数(生育率参数、死亡率参数等)的选取直接决定着预测结果的质量。对于预测期内初始年份总和生育率的选取,具代表性的意见有两种:一是青海省统计局的有关专家认为,初始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应为1.93左右;二是青海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有关专家认为,初始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应为1.98左右。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意见,笔者在实际预测时选择了三套方案:高方案:青海省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内的初始年份为1.98,并在整个预测期内保持不变;中方案:青海省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内按从期初的I.93持续下降至2030年的I.B;低方案:青海省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预测期内按从期初的1.93持续下降至2022年的1.8,此后一直保持不变。在死亡率参数的选取方面,根据世界人口转变所取得的经验,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出现减速递增趋势。联合国的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7.5-70岁时,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每10年将增加1.5岁,女性人口这一数字为3.6岁;达到70-72.5岁时,相应的数字为男性人口每10年增加0.9岁,女性人口每10年增加2.8岁;达到72.5-75岁时,相应的数字为男性人口每10年增加0.4岁,女性人口每10年增加2岁;达到75岁以上时,相应的数字为男性人口每10年增加0.2岁,女性人口每10年增加1岁。按此结合基年数据可计算得到预测期内青海省预期寿命的变化模式并对死亡参数做出选定。
(二)预测主要结果
1.人口年龄结构将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且这一转化过程将于2009年左右完成
如表1所示,按照表2所示国际上关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划分标准,三种预测方案均表明,2006年度,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尚属成年型,2009年则将步人老龄社会(按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预测,老年人口系数均在7%以上,儿童少年人口系数均在30%以下,老化指数均在30%以上)。2030年,按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预测,老年人口系数分别将达14.01%,14.27%,14.33%左右。按照三种方案的预测结果还可以看出,2006年度人口年龄金字塔尚处于由增长型向静止型的过渡时期,其后则将逐步实现向缩减型的转化。
2.步入老龄社会后,总体而言青海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仍将持续深入,2030年之前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呈不断上升态势
图1,2分别对2030年之前按三种方案预测得到的青海省老年人口比重及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动趋势作了直观说明。表3亦列出了青海省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及总抚养比等指标在预测期内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预测期内,少儿人口所占比重及少儿抚养比指标总体上的变化趋势将不断下降(如图3.4所示),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及老年人口抚养比指标的变化趋势则呈现出与之相反的上升趋势,且其上升幅度总体而言要大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进而带动了总抚养比在预测期内趋于上升。由此可得,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适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日益加重。
3.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30年之前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无论按何种方案预测,至2030年止,青海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说明预测期内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还是较为丰富的,亦说明在此期间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将不容忽视。图5对2030年之前按三种方案预测得到的青海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变动趋势作了直观说明。
二、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带来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养老负担加重
预测结果表明,青海省老年人口抚养比在2030年之前的这段预测期内将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老年抚养比的上升是伴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而同时发生的,且其上升幅度总体而言要大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进而带动了总抚养比在预测期内趋于上升。由此可知,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劳动适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日益加重。此外,针对每万名就业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进行分析的结果,亦证明青海省正在发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老年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缴纳和负担养老保险费的就业人口与作为养老金领取者的老年人口之间的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6》所提供的青海省1990-2005年的从业人口时间序列数据,以时间变量为自变量,用SPSS15.0进行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从业人口(此处用变量P表示)与时间变量(此处用变量T表示)之间存在着较为理想的对数函数关系,其具体形式为:P=8019.2LN(T)-60671.3,R2=0.994,F=2231.163,将其进行趋势外推至2030年,可以预测出青海省这一期间的历年从业人口数。结合前文所预测得到的老年人口数(以中方案为例),便可以得到每万名就业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如表4所示)。从表4中不难看出,青海省每万名就业人口所负担的老年人口数将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因而将对养老保险基金帐户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当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或者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时(或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一般采用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费率较低且稳定是其重要原因,但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亦有其自身的缺陷,如将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人身上,如其负担过重则势必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国际经验,支撑一个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三个条件:(1)一个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以支撑现有的退休人口;(2)一个有效率的税收体系,以便于潜在的养老保险费用的足额收缴;(3)一个高效且健全的基金管理体系,以确保养老基金能够不断地保值增值。目前,后两项条件就现实国情而言显然尚难以实现,而就第一项条件而言,虽然目前青海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较高,但养老负担已经开始大幅度上升,并且就预测期内的情况言之,人口结构的不断老化已成为一个确定无疑的趋势。实际上,如果没有来自财政的补贴和对个人账户资金的占用,养老统筹基金收支之间的不平衡将成为一种常态,长期累积下去则会形成一个巨额缺口,现收现付制度也将因此难以为继。目前,随着青海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人,离退休人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快速增加,实行现收现付模式将给企业、职工,甚至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负担。由于青海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地方财政困难,养老金筹集面临困难,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助,还未能实现良性循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两个确保”资金需求。如果保持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随着人口年龄结构渐趋老化和在职职工的缴费率的持续上升,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青海省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极可能产生养老金支付困难等消极现象,也会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稳定。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家庭养老功能
人口老龄化会弱化家庭养老功能的表现包括:一是使得家庭规模缩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近年来青海省的户均人口规模呈现下降态势。2000年户均人数为3.96人,2005年则降至3.66人;二是使得家庭结构模式由传统的联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转换。由于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的增加使得家庭内的代际数相应增加,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家庭的抚养和赡养结构大多呈“4-2-1”型,家庭中可供照料老人的成员减少,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甚至会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现象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亦将随之增加,除经济供养问题随之加重外,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亦将随之不断增加。就青海省情而言,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牧区贫困人数高达120.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633万人,低收人贫困人口57.2万人;贫困比重大,全省总人口为543.2万人,农牧区人口为329.9万人,农牧区贫困人口的比重高达36.5%;且直接为老人生活服务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基本上还处于初级状态,发展比较缓慢;大部分收养单位、福利院设施不健全,管理欠规范,环境不够理想,专业服务人员短缺,老人们的生活医疗需要根本无法满足,这无疑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时又为青海省增添了难度,将导致农牧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四)人口老龄化趋势挑战医疗保障模式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5
[论文摘要]在对上海市老年人口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老年人口高龄化将是未来30年上海人口老龄化的主流。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具有顶端高龄化、高速高龄化和规模高龄化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对未来上海社会建设和养老模式的影响。
一、老年人口高龄化的概念和内容
老年人口高龄化(agingoftheaged)概念是在人口老龄化(agingofpopulation)概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国际上,人口高龄化一般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theoldestold)占全体老年人口(≥60或65岁者)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笔者倾向于将“老年人15高龄化”界定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其衡量指标为高龄化系数即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在国际上,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开始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1998年10月,在联合国“99国际老年人年”的启动仪式上,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世界人口在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龄化”。据国内学者的预测,全球高龄人口绝对数将从2000年的6900万发展到2022年的1.32亿、2050年的3.7亿,同时,全球高龄人口占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将从2000年的16.5%发展到2022年的18.9%、2050年的25.4%。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龄化现象开始逐渐从老龄化进程中分离出来,无论从外在表现来看,还是从内部成因来分析,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可以说是人口老龄化的某种“质变”。笔者因此认为,需要对相互联系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这两个概念加以学理上的区别和界定:首先,在增长机制方面,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婴儿出生率的下降即少子老龄化,而老年人口高龄化则在于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即在老年人存活率上升的条件下,老龄化从以生育率下降为主导的“底部老龄化”转向以死亡率下降为主导的“顶部老龄化”,其结果就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其次,在外在表现方面,人口老龄化更多是指全体人口的老龄化(agingofpopulation),而高龄化则是指老年人口自身的老龄化(agingoftheaged),是通过老年人口进入高龄人口数量的直接增加而形成的绝对老龄化现象;最后,在时间序列方面,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惯性推移”效应,将对高龄化产生“高龄洪峰”现象,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一般情况下也可将高龄化称之为“二次老龄化”。
二、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现状及发展特点
1.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现状
上海市作为全国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地区,1979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率先形成老年型人口结构。经过近30年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上海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80.97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75.62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1%。据上海市统计局的预测,上海比全国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6年以来,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平缓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加快。截止2006年末,高龄人口已经达到46.7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占老龄人口的比例已达15.97%。在1996—2006年这10年间,上海市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绝对数从24.8万人增长到46.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6.41%,大大高于同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9%的年均增长率,而其中百岁及以上超高龄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7.52%,从1998年的208人增长到2006年末的680人,成为高龄人口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群体。
据笔者的预测从2000—2030年这30年将是未来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可以称之为“高龄洪峰”时期。如表1所示,在这一时期内,高龄人口增长率将大大提高,绝对数将从2000年的29.9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59.1万人、2015年的80.6万人、2030年的204.7万人;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2.27%发展到2010年的4.25%、2015年的5.67%、2030年的13.43%;高龄人口占老龄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2.40%发展到2010年的20.73%、2015年的26.25%、2030年的53.33%。到2030年,上海市高龄化将接近峰值。
2.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发展的三个特点
上海市是全国老年人口高龄化最早开始的地区,在2000—2040年之间,全国范围仍处于由低速老龄化阶段转向高速老龄化阶段的时候,上海已经在老龄化平稳发展的同时开始了“二次老龄化”,并进入高速高龄化阶段。在未来30年,上海的老年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顶端高龄化:高龄化本质上是老龄人口自身的老龄化老年人口自身也在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引发了全球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讨论。从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产生的成因来看,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对高龄化的贡献率最大,即基于老年人生理年龄延长而使日历年龄延长,显示了高龄化发展从“底部老龄化”转向“顶端老龄化”的发展态势。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和存活率上升,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造成高龄老人绝对数的大量增加。与此同时,上海市生育率水平的长期平稳发展,使其对高龄化的作用减弱。因此,老年人口自身的老龄化是高龄化的主导因素。
(2)高速高龄化:高龄化的速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非常迅速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与国际上公认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接近。日本成为老年型人口仅用了22年时间,而我国也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老年人口高龄化而言,人口老龄化洪峰的发展态势,将在人口结构金字塔产生“惯性推移”效应,即由“老龄洪峰”推移到“高龄洪峰”,对高龄化速度产生人口结构意义上的催化。笔者对上海市高龄化发展的简单预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冲击,从1996年到2005年这10年时间,高龄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是老龄人口的4.3倍,因此,高龄化的洪峰态势较之老龄化更加严峻。
(3)规模高龄化:随着高龄化速度的加快,高龄规模将非常庞大上海市是一座拥有1778万常住人口(截至2005年底)的大型城市。在高龄化迅猛发展的未来30年中,高龄人口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非常庞大的规模。假定在上海市总人口数维持不变、婴儿出生率保持当前水平、少儿抚养系数基本不变和老年抚养系数不断上升的前提下,迅速增加的高龄规模将使老年供养系数加速上升,并面临因抚养难度系数增大而使劳动年龄人口负担更大压力的局面。因此,高龄化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是巨大的。
总之,通过对上海未来30年“高龄洪峰”的分析可以看出,顶端高龄化、高速高龄化和规模高龄化是上海未来高龄化发展趋势的三大特点。除此之外,不同步性、不规则性、累积性强也将是高龄化的特点。在对高龄化应对策略分析中,要格外注意这三大特点,同时结合其他特点加以研究。
3.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发展阶段分析
据笔者的简单预测显示,从2000—2030年这30年将是未来上海市“高龄洪峰”时期,而从2030年开始,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将从迅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并一直延续到2060年。这个发展态势是由于1950—1980年这30年生育率居高不下和死亡率迅速下降造成的“人口生育洪峰”所形成的人口结构金字塔“惯性推移”效应决定的,将会从1950—1980年的“少儿洪峰”推移到1970~2000年的“中青年洪峰”、1990—2022年的“老龄洪峰”、2000—2030年的“高龄洪峰”,2030—2060年则属于高龄洪峰向静止型人口过渡时期,在2060年后形成生育率和死亡率两低为特征的静止型稳定人口类型。具体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笔者依据人口惯性推移效应所形成的高龄洪峰所划分的6个阶段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在时间序列上连续的每两个阶段各有10年过渡时期,这主要是考虑了人口惯性推移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如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等的实际偏差。随着各个阶段惯性推移的发展,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前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少儿洪峰”,推移成“中青年洪峰”,再推移成“老龄洪峰”和“高龄洪峰”,最后推移成“洪峰过渡”和“洪峰结束”;相对应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分别为:人口金字塔、人口菱形塔、人口倒金字塔、人口方形塔4种理论上的理想人口结构图。具体表示为图1。
三、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影响及其挑战
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的迅速发展及逐渐增大的高龄老人群体,对上海现行的老年社会服务模式形成严重的冲击。由于高龄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长期经常性照料需求急剧增加,而长期照料提供者将由家庭转向社会,因此,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社会服务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成为未来需要加以完善的重要问题。总的来看,未来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影响及其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方式的变化和家庭观念的变化
在上海这样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城市里,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居住规模的缩小,二是家庭人际关系的转变。随着城市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一般情况下,子女选择单独居住方式,使家庭居住规模缩小,在造成老人家庭类型中空巢家庭比例上升的同时,空巢家庭的持续时间较之以往也增长了。随着居住方式的变化,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也在发生转变,父母与子女之间保持一种“有距离的亲子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有限度的,子女无法全面负担起传统供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的长期照顾也是有限度的。同时,高龄化所形成的3代甚至4代人际关系,在“高龄老人一低龄老人一中青年子女”之间使中青年子女照顾老人的任务增重,而年轻一代赡养老人的价值观念也开始淡薄。2006年末,上海纯老年人家庭为78.92万,占老年人总数的28.56%,其中单身独居老人l7.24万。
2.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增加和未来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境
如前所述,高龄化在未来30年的迅猛发展,其直接后果就是高龄老人预期寿命的大幅度延长,高龄老人绝对数的大量增加。高龄化所造成老年人存活率大幅度上升,将再次形成三代甚至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规模,使中青年子女的长期照顾对象增加。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4—2一l”3代共存的倒三角型家庭结构被认为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结构。虽然他们不一定居住在一起,但在代际关系上形成4个老人、2个中年人、1个青年人共存的形态。随着高龄化趋势的加快,在这个青年人完成婚姻之后,可能和伴侣共同面对8个高龄老人、4个低龄老人的长期照顾重任(在假设家庭内部老人全部存活的前提下),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他们将无法独立承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子女减少到极限所引发的家庭养老支持问题,将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3.长期化、重度化和多样化的高龄老人照料服务需求增大
在高龄老人群体不断壮大的同时,其中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或失智老人也随之增加。低龄老人依靠养老金和夫妻问互助可以单独生活,高龄老人中则可能因为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疾病而使需要重度长期照料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由于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对照料服务供给也提出多样化要求。据同上海情形相似的日本人口统计资料,“1995年时65岁以上老人中每千人即有194.5人日常生活需要协助与照护”,而在70岁以上老人中,这个数据是221.9人,在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中,这个数据将更大。
4.女性就业者的增加和长期照料服务提供的减少
一直以来,女性在高龄老人的家庭照料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年轻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渐增加,劳动参与率不断提高,中年女性就业、再就业和兼职的比例也非常高,因此妇女花费在家庭中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工作与家庭分离的职业妇女,在长期照料服务提供方面,不但照料时间无法保证,而且照料质量也在下降。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长期照料提供的减少,使得依靠儿媳、女儿长期照顾高龄老人的传统家庭照顾方式崩溃。
5.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和老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6
>>中小城市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构建资源向基层倾斜的中小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小城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标模式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改革策略分析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在中小城市智能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小城市文化强市的构建中小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我国中小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刍议中小城市城市规划工作刍议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刍议中小城市排水体制参展商视角下的中小城市会展旅游服务模型构建研究刍议中小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中小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规划刍议中小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刍议乡土景观元素在中小城市开敞空间中的应用刍议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刍议中小城市类型化广播的发展策略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技术体系的研究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
[4]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1〕49号)[EB/OL]..
[6]德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联合课题组.德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
[7]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7
一、统计表格
【例1】表1描述了A、B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分布的情况,读表回答1~3题。
1.B国大于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30%,说明出现严重的________化。
2.A国的人口结构对该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年轻人的比例________,人口将________;对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
【方法技巧】表格类习题最关键的是要灵活运用表格中的数据,从数据中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一般而言,解读表格时应注意:①抓住特征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②对地理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③对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和特性。
二、圆形图
【例2】2010年11月1日0时起,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图1为近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据图回答4~5题。
4.对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A.大于65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5.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方法技巧】圆形图是以几何图形――圆形的面积大小,表示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图表。这种图在反映总体内部结构时,比其它图更清晰。判读过程:①看图例或图中文字说明,了解该图反映的是哪些地理要素。如图中反映的是我国四次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情况;②对这些内容进行“再现”,即在脑中呈现相关知识点,如与上题相关的知识点有: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等;③看图中比例的排序关系,如2000年,0~14岁人口占22.9%、15~64岁人口占70.1%、65岁及其以上占7.0%;④思考每一图例或主要图例所对应的地理要素;⑤揭示反映的问题,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如上图中,反映出我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势必会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15~64岁青壮年数量庞大,促使就业压力增大。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例3】图2是“某四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的国家是:
A.A国B.B国C.C国D.D国
7.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和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分别是:
A.A国和B国B.C国和D国
C.A国和C国D.D国和B国
【方法技巧】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如图3)是表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特点主要有三种: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口,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人口,中间为青壮年人口;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
学会分析人口年龄的变化:Ⅰ.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Ⅱ.特殊变化。①某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突然变小,其原因可能是: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人口大量外迁所致(如图4中图a年轻人大量外迁,导致年轻人所占比例减小)。②某年龄段人口所占比例突然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因素导致人口大量迁入(如图b中20岁左右的人口比重大量增加,可能是人口迁入所致,目的是求学)。③男女比例失调,其原因可能是战争造成大量男性死亡或某些产业对职工性别有一定的要求所致,如产业结构中若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则青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若以重工业为主,则男性就会偏多等(图c中20~50岁男性劳动力大量增加,可能是受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柱状图
【例4】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12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图5),回答8~9题。
8.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
9.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方法技巧】柱状图是采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线柱,表示地理数据大小的图形,它能够直观的表现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差别。分析思路:①了解纵、横坐标所反映的项目内容;②思考各项目之间的联系;③对柱值的高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纵坐标因子随横坐标内容的变化规律;④分析原因,评价产生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柱状图也有多样的呈现方式(如图6)。
五、曲线与折线图
【例5】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就会出现老龄化现象。读四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比重变化曲线图(图7),回答10~11题。
10.二战后甲、乙、丙、丁四国出现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1.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
①死亡率增高②劳动力不足③兵源短缺④社会福利和医疗费用增加⑤人口素质下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④
【方法技巧】①明确曲线图、折线图是采用曲线或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②分析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及其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该题中反映的是不同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变化情况。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如图7中,丙1975年后,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④不仅注意折线整体的发展趋势,还要注意折线反映出的局部发展变化趋势,从而了解地理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特点。
另外,柱状图、曲线和线状图包括变式的雷达图、玫瑰图等均为二维坐标图,阅读该类图表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般情况下,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者空间的分配规律,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②当出现左右多个纵坐标时,要仔细观察、辨析。③看清坐标所表示的单位值,不能以“柱”或“线”的高矮来比较大小。④横坐标不一定向右增大,纵坐标也不一定向下是减小,注意不要形成思维定势。
六、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例6】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读图8,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3.图中③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鼓励生育B.15%采取移民政策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
关键词更替水平;权衡;人口平衡状态;老龄化;人口迁移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10-0114-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6
随着欧洲各国工业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骤降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这使得他们开始尝试通过移民来改变人口年龄结构(UnitedNations[1];Juham[2])。然而,中国目前也正面临同样的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困境,并由此会导致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较为严重的人口负增长状态(彭秀健[3];彭希哲,胡湛[4];张熠[5])但是通过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负增长的时间会在2022年之前(国家统计局网站)出现,这将会使得这种趋势进一步被提前。中国能否在这仅剩的6年的时间里做好应对人口负增长状态呢?从欧洲16国家的人口政策来看,一方面,均鼓励国民生育,国民的生育会是一种丰厚的“福利”;另一方面,他们均采取了“高技术”移民来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迅猛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模式来缓解人口结构失调性的矛盾呢?鉴于此,笔者将结合欧洲16国的人口结构及移民状况来分析这一问题。
1文献综述
从目前已有的人口增长理论和人口模型来看,其假设均是人口的增长是指数形式的(Keyfitz[6];Espenshade.etal[7];贾绍凤,孟向京[8];朱农,曾昭俊[9];胡鞍钢[10]),这不符合实际状况,特别是当把人口预测和优化目标区间设定在30年以上时,研究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使得研究结论失真。尽管不同的静态模型可以用不同的方程表达,这也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这些模型的构建是在人口迁移率为常数的前提下展开的(Mitra[11];Schmertmann[12];唐家龙,马忠东[13];王桂新等[14];陈沁,宋铮[15])。实际上,人口迁移并不总是常数的形式,迁移率与人口的年龄规模是成正比的(Rogers[16])。为了使得研究更加符合现实人口迁移状况,本文假定,正向或负向的队列净迁移与人口出生状况是成正比的。这将便于我们分析生育和迁移变量组的均衡点。本文采用了人口封闭状态下的相关方程对人口增长率和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和测算。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队列净迁移与人口出生状况成正比的假设引入模型,并且采用欧洲16国及中国的相关人口数据来对迁移生存函数作经验分析。第三部分,笔者将重点分析净迁移对出生率的影响效应,并且将测算生育-迁移的均衡点,也就是生育和迁移的动态变化形成的人口相对静止状态。进一步地,笔者将基于北欧国家的相关人口数据给出经验估计的结果。采用北欧福利国家的人口抚养比数据,分析移民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效应。最后一部分,笔者将针对中国相对静态人口格局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总结,然后,从两个视角提出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
让λ=0,可以得到静态人口的特殊形式,表1结果表明,目前的迁移水平对欧洲16国家人口增长率产生了正向效应。接下来,笔者将重点通过欧洲典型国家人口结构变化情况来分析人口增长均衡的问题。上文中我们提到,近似的稳定状态在F=1时,并且在不存在人口迁移的状况下是成立的,但如果存在人口的迁移,情况将会产生较大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北欧4国中,挪威的生育率降到0.70,则在目前生育概率和生育分布不变的情况下,净迁移率应该达到0.35左右来维持这种平稳状态。数组已经用“*”标在图中,北欧4国的相关数据可通过表1展现出来,挪威生育和净迁移率数组为(0.84,0.28),瑞典为(0.76,0.34),丹麦和芬兰分别为(0.78,0.14)和(0.78,0.12),而中国的生育和净迁移数组为(1.18,0.15)。挪威数组值在其均衡曲线的上方,芬兰和丹麦显著性的在其均衡曲线的下方,瑞典基本上位于其均衡曲线上,这说明瑞典稳定状态的人口增长率趋于零。这种横向比较表明,从长期来看,人口迁移对人口增长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影响程度也是有较大差别的。要达到稳定状态,丹麦的人口净迁移应该达到0.28,但芬兰的人口净迁移应该达到0.39,这种差异性取决于不同国家的H(x)函数的变化值。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中,通过对欧洲16国及中国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模型变量的估计,我们测度了人口迁移和其生育率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建立了稳定状态的人口模型。在生育率和净迁移率相对稳定的动态条件下,研究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本文假定的是一个开放的人口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人口迁移率与生育率是成正比的,人口的流入具有稳定性。实际上,一个国家的人口也是有一定的流出率的,其与人口的规模也是成正比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变的净流动率假设暗含了流入人口的规模是可容纳人口规模的线性函数。从这个视角来看,这两种假设没有看上去的差异那么大。净迁移水平和移民生存函数对人口年龄分布结构有显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否定人口迁移能够加重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效应具有敏感性。移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口增长率,这会使得人口的年龄分布更加年轻化。但是,如果控制人口增长率,增加的人口在会低生育率的条件下,使得人口分布更加趋于老龄化,因为迁入的人口总是比新生人口更加老化。我们最期望的结果是人口的老龄化是由于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然而,如果人口老龄化的发生是因为人口的负增长,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从广义的生态学意义上来看,尽管我们会认为正的人口增长率是不可持续的,但是通过减少人口的净迁移来规避人口急剧下降问题,会减少处于工作年龄的人口的赡养负担,从而增加他们的福利,这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还有增长的空间,那么,日益增长的净迁移能够显著性的降低人口老龄化状态,对于一个具有较低净迁移率的国家,其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当于该国家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几年甚至十几年而导致的人口老龄化状态。但是对于大部分欧洲国家,这种效应是在递减的。他们已经把这种“移民效应”发挥到最大作用了,其稳定的人口增长已经为正。如果他们目前期望在不加剧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净迁移率,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增加本国人口的生育率。
我们假设移民和本国人口生育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假定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移民是目前稳定的人口基础。然而,如果移民有更高的生育率,那么这些国家的老龄化率将会比预测的更小。鉴于上述对欧洲16国家的人口结构、移民状况和老龄化趋势的均衡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这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以从两个视角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5.1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
从目前中国人口的更替水平来看,中国已经陷入了“超低生育率”陷阱。在未来50年中国不单单是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老龄化比率会迅速提高。而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口的生育模式以及生育理念会进一步的改变。按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生育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生育率会逐渐下降。这会与目前及今后中国逐步依赖内部消费来驱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战略是相悖的,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选择适当的生育模式,进一步落实父母“单独”家庭的“二孩”的生育政策。从而,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
5.2制定各种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欧洲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国家通过比较优势,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中获得优质劳动力资源,我们称之为“高技术”移民,这些人力资源不仅仅是处于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更多的还是在科技上有高能力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欧洲很多国家中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及科技和信息是因为他们高度发达的教育培养的以及通过比较优势获得国外优秀劳动力人口建立起来的,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人口堆积。而且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站在经济和信息化的制高点,而不仅仅是拥有劳动力。因此,本文建议,中国应该制定更多的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状态,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
延长,退休年龄并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仍然维持在20世纪50年代的
水平。为延长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劳动力人口结构,本文认为,应逐步建立激励性的
弹性退休机制。允许劳动力人口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及退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弹性。这
方面,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弹性退休金制度,来设定和优化适合中国的激励性弹性退
休机制,也就是通过退休年龄段的选择、工资税的差异及阶梯式的替代率来达到激励劳动
力人口延迟退休的目的。劳动力人口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年龄段退休,相应地享受不同替代率
水平的养老金水平,最终使得劳动力人口结构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UnitedNations.ReplacementMigration[R].NewYork:UnitedNations,2008.
[2]AlhoJ.Migration,Fertility,andAginginStablePopulations[J].Demography,2008,45(3):641-650.
[3]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J].人口研究,2006,30(4):12-23.[PengXiujian.TheMacroeconomicConsequencesofChinasAgingPopulation:AnalysisofGeneralEquilibriumApplied[J].PopulationResearch,2006,30(4):12-23.]
[4]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23(2):121-141.[PengXizhe,HuZhan.ChinasAgingPopu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ublicPolicy[J].SocialSciencesinChina2011,23(2):121-141.]
[5]张熠.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与普享金计划[J].财经研究,2014,40(1):16-25.[ZhangYi.TheAgingthePopulation,EconomicGrowthSloweddownandEnjoyingthePensionPlan[J].FinanceandEconomicsResearch,2014,40(1):16-25.]
[6]KeyfitzN.IntroductiontotheMathematicsofPopulation[M].MA:AddisonWesley,1997.
[7]EspenshadeTJ,BouvierLF,ArthurBW.ImmigrationandtheStablePopulationTheory[J].Demography,1982,19(1):125-133.
[8]贾绍凤,孟向京.中国仍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135-137.[JiaShaofeng,MengXiangjing.ChinaStillShouldStrictlyControlPopulationGrowthrelationshipBetween[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2,12(6):135-137.]
[9]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26(5):9-18.[ZhuNong,CengZhaojun.TheAnalysisonChinasDeterminantsofCityPopulationGrowth[J].ChinesePopulationScience,2004,26(5):9-18.]
[10]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2012,36(3):14-26.[HuAngang,LiuShenglong,MaZhenguo.PopulationAging,PopulationGrowthandEconomicGrowth:EmpiricalEvidencefromProvincialPanelData[J].PopulationResearch,2012,36(3):14-26.]
[11]MitraS.GeneralizationoftheImmigrationandStablePopulationModel[J].Demography,1983,20(1):11-15.
[12]SchmidbauerH,RschA.PopulationwithConstantImmigration[J].MathematicalPopulationStudies,1995,78(5):341-58.
[13]唐家龙,马忠东.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7,31(5):42-51.[TangJialong,MaZhongdong.SelectiveCharacteristicofChineseMigr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FiveCensusData[J].PopulationResearch,2007,31(5):42-51.]
[14]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34(5):24-32.[WangGuixin,PanZehan,LuYanqiu.ChinasInterprovincialMigration,RegionalPatternChange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BasedontheAnalysisof2000and2010CensusData[J].ChinesePopulationScience,2012,34(5):24-32.]
[15]陈沁,宋铮.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3,33(6):1-15.[ChenQin,SongZheng.HowUrbanizationwillDealwithAgingProblem?ResearchfromthePerspectiveofPopulationFlowfromRuralAreatoUrbanAreatothePensionFundBalance[J].FinancialResearch,2013,33(6):1-15.]
[16]RogersA.MultiregionalDemography.Principles,MethodsandExtensions[M].NewYork:Wiley,1995.
StudyingonPopulationAgingProblemofMigrationandFertilityRateintheState
ofSteadyPopulation
WANGZengwen1,2
(1.SchoolofPublicManagementNanjing,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sandEconomic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2.InstituteofUrbanDevelopmentStudies,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sandEconomics,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Abstract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干预
中图分类号:C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228-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并且达到一定比例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的划分,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或者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医疗进步的背景下,老年人作为其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此,本文就湖州市吴兴区部分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干预对策,旨在更好地为我们个人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为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湖州市吴兴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口所占社区人数的比例。
1.2调查方法
走访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数据、查阅相关文献。
2结果及分析
2.1湖州市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人口数量大
据调查,吴兴区6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总共有33657人,占总人口的17%,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意味着湖州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2.1.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于经济
在吴兴区6个街道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6%,3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都充分体现出其人口老龄化在加速前进。但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现代化尚未实现、生活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状态。
2.1.3区域分布不平衡
吴兴区6个街道的老龄化现状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月河街道老龄化最为严重,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18.5%。而凤凰新村街道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占总人数的13.7%,其余4个街道的数据分别为:爱山街道15.9%,龙泉街道15.1%,朝阳街道17.8%,飞英街道17.1%,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吴兴区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性。
2.1.4特殊老龄人群的不断扩大
在这些老年人中,以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居多,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2社区卫生服务在老龄化社会中所做的努力
目前,吴兴区老龄化社会所体现的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发展不平衡及特殊人口的不断增加,要求其各项老年事业和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但同时,吴兴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占整个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很大。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一些慢性疾病和常见病的治疗,以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讲座和发放宣传单,老年人依旧占很大比例。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学习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内容及保健知识,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更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一些药品因其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大大造福了社区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看出,吴兴区对于老年人还是十分关注的,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将老年人带向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向,也促进了湖州市的社会进步。
2.3人口老龄化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挑战
社区中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也要发生一些增加、提升及转变。医护人员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加的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老年人群;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的挑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施不够齐全,无法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未来医疗发展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他们本身没有能力再去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而社区服务中心的医保服务内容也未能充分满足这个特殊人群的健康护理需要。同时,因青壮年不断走向世界,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的照顾加剧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
3干预对策
3.1加强老年群体的健康宣教
针对不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容易盲目跟从、盲目就医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疗知识及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借助黑板报、宣传单、电视等多种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发展。
3.2重视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照顾
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不断扩大,针对这个老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及生理特征,如孤独、抑郁、自卑等,医疗服务人员需及时了解这些状况,解决他们最根本的问题;对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等具体问题,医疗服务人员应趋向于家庭化、区域化服务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使人口老龄化社会趋向健康化。
3.3拓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完善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必备。据调查,现在湖州市吴兴区6个街道社区的医务人员是处于匮乏状态,必须鼓励更多的医疗服务人员向基层转移,以满足这个社会、这个社区所需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增设一个特别服务老年人群的点,普及社区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自己疾病的治疗及一些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必须增加必备的医疗设施满足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的需求,可以使社区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可以做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服务目标。
3.4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向社区转移
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可以培养专业为老年人群服务的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转移到社区的医务人员的鼓励政策,引进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区、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必要的医疗设施,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真正实现“小病靠社区,大病靠医院”的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1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新型老年公寓;新疆
一、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近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疆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已经在近些年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新疆老龄化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预测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成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省区;二是老龄化来势猛。老年人口以每年4.36%的速度增长,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已呈现逐步加快趋势;三是“未富先老”。我区人均GDP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属于典型“未富先老”地区;四是高龄化老人比例高。目前新疆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3.28万人,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95%,属于高龄化地区。据调查统计,城乡“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高龄“空巢”老人中,50%以上常年患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30%左右的“空巢”老人则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甚至患有抑郁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带给新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凸显。其中最基本的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最直接的是劳动人口不断减少,社会化养老需求迅速增长,加重劳动人口和社会负担等。在此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老龄化进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福利机构养老的缺陷愈加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人对养老机构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切促使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养老应运而生。
二、发展新型养老模式的意义
从比较优势中理解老年公寓是解决当代老龄化问题的良方之一。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1)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2)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3)服务专门化、系统化,使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真正实现我国提倡的“五有养老”;(4)老人仍拥有自己的居所、配置自己喜欢的家具,让老人既有“家”可归,又能享受一般住家无法享受到的配套服务。
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正在成为新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新型老年公寓的示范作用可以辐射到养老体系的各个层面: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新型老年公寓由于身临改革前沿是一个探讨养老社会化的实验平台。新的经营理念可以加速养老福利型向社会化养老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供养型向康复型转变“注入型”向“自我造血型”转变。
第三,新型老年公寓对促进本地区文化水平和服务形象对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养老模式―新型老年公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表明,人口老龄化使新疆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养老模式亟待创新和完善。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新型老年公寓管理追求硬件设施的优质,更注重在养老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独具匠心地把现代服务业引入传统养老业,形成“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的双重服务模式,使养老在传统意义上实现质的飞跃。具体而言,实现这一想法有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提高对养老服务业的认识,优化和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职责。从优化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应尽快转变观念和职能,明确职责。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补助程度,不应以机构的所有性质为依据,而应以社会需求和解决养老问题的实际效果来确定,对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实现国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不论谁提供公共服务,都应受到同等待遇,都会得到政府补贴。这不仅会提高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地位”,改善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会鼓励更多的私人或市场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弥补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足。
(二)注重观念革新,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经营管理行为。
1.以人为本变一般化管理为人性化的家庭式关怀。新型老年公寓分不同区位以满足不同状况的养老需要。不同区位要配备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以家庭式关怀作为服务标准。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老年人的亲情交流中。
2.树立“老年人也是财富”的思想变“消极养老”为“余热生辉”。新型老年公寓为所有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创造发挥余热的机会和平台,充分体现“老有所用”。公寓引进“教育养老”机制坚持“老有所学”学了本领再“用”,形成良性循环。
3.树立市场意识摈弃旧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新型老年公寓有自己的养老服务产业,走自己养活自己,自我发展之路。
(三)走养老服务专业化的道路。其一,实行准入制度。当前应尽快出台老年服务的相关法规,规范服务市场,严格就业门槛,实行资格考试,从业人员通过考试后方可从事相关职业。其二,加强学校教育。随着养老形势日益严峻,未来对老年服务专业人士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学校教育应契合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大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力度。其三,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培训。如社区、各职业学校也可以开辟这块阵地,从事培训,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以上方式,老年公寓养老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就能得以储备与保证。
探索“现代养老”之路中,健全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将给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低碳的服务关怀。新型老年公寓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软硬件建设,将更多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多的资源集约化、精简化,从而积极应对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关于中国老年公寓养老发展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发展》,2007年3月。
【2】赵一贫、王哲:《新型老年公寓及其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示范作用》,《中国民政》,2006年2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11
关键词:重庆;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定义为: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十,或者六十五岁的老年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七以上,则说明该国家或地区属于人口老龄化。重庆作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经济发展比较稳定,主要源于比较稳定的消费基础;重庆市的基础投资建设广,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出口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使得重庆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也是一大资源群体,如何将老龄化资源合理运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
(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比重比较大
根据重庆市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分析,重庆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间比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一九九四年年底以后,重庆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每年的增长幅度都比较大,也超出了其他省、直辖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二零一零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普查的数据显示,重庆市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数的百分之十一点五六,位居全国第一。因此,老龄化问题也是重庆市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需要重庆市相关政府机构将老龄化资源进行转型,并让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二)重庆市老年人依然存在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占据较大,无论幼儿还是老年人的抚养率占比重小,人口结构呈现橄榄球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和地区的社会负担比较轻,最终也能保证国家经济储蓄与投资的经济现象,就是“人口红利”。根据2010年到2012年的劳动力的普查结果显示,重庆市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百分之七十之间波动,并且人口的抚养低于百分之五十。根据相关的结果显示,重庆市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延长至2028年,由于重庆市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因而也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1]。
二、重庆老龄化的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公共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疾病的治愈率不断的提升,进而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在二零一一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达到七十六岁,比同等水平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长。
除了国家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之外,还源于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越碓娇碓#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从吃饱转变为吃的健康、营养,同时,人们还会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为精神享受、健康投资。再加上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疾病死亡率,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根据2010年调查发现,重庆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七十六岁,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该市人口平均年龄达七十七岁[2]。
三、重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加重了养老保险的负担
养老问题是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重庆市自零九年起就开始对城乡居民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在一一年就在重庆市大面积的实施,重庆市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既可以直接领取国家规定的基础性的养老金,还可以选择一次性缴费,当然要在老年人自愿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缴费后一部分可以额外发到老年人个人的账户中。在该制度推行后,参保的人数剧增,而且人数增长也比较稳定。在养老问题全民展开后,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得公共医疗卫生的消费支出压力也不断增大。
(二)导致社会服务质量急剧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传统的养老方式以家庭为主,但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老龄化的需求。目前,也实施了集中养老,对养老机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重庆市的养老机构有一千多所,有将近十三万床位,但根据计算结果,平均一千个老人只有二十二张床位,因此,养老的服务机构严重短缺,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也严重短缺。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将老龄化资源转化为有利资源,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
(三)社会老龄化将导致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大量缩减
在最近几年,重庆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也比较稳健,对于重庆市经济结构的发展情况而言,主要源于其人口结构,重庆市良好的人口结构使得人口红利期比较长,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同时,由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出生率越来越低,最终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劳动力人数下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将进一步遏制重庆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重庆市的少儿增长率逐年下降,并且少儿增长的速度远远小于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而且适龄劳动力的人口增长比重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随着重庆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出现“中前段小,末段大”的人口结构,将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适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需要重庆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就这种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让人口老龄化问题得以良好的解决。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人们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进行及时调整政策,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并合理利用人口老龄化资源,延长人口红利时间。使得人口老龄化现象与经济的发展能够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丰,张海彦,徐冬.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26-429.
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泉州市以房养老适用性
一、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日益增大,养老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我们这个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来说,养老问题尤为严峻――“未富先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保障水平低,养老金收支存在较大缺口等严峻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开始呈现核心化、小型化的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也开始出现弱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试点“以房养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当前养老资金短缺问题,而且也为现有养老保障体系提供有益的补充。
二、泉州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一)泉州市老龄化形势严重,老年人口高龄化日趋明显
《泉州市2013年度老年人口与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3.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1.85%。老年人口数比上一年增加4.2万人,比增5.3%,人口老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持续上升。同时,老年人口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12.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7%。全市共有百岁及以上老人26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8人,增长率17%。人口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发展趋势,这些都对泉州的社会养老保障形成严峻挑战。
(二)泉州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根据《泉州市2013年度老年人口与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共有企业离退休人员8358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647人,同比增长5.89%。全市共有362.3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41%,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累计新增人数2.66万人。虽然泉州市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近全面覆盖,但保障力度仍不够。尤其是随着泉州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被征地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三)泉州市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根据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6人。泉州市的家庭结构规模开始呈现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一个家庭中一对夫妻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重任,经济压力非常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
三、泉州市推行“以房养老”的条件分析
(一)泉州市的养老需求日趋扩大
首先,根据泉州市老年办单位统计,2014年泉州市地区65岁及65岁以上的当地老年人的数量为88.6万人,是当地总人口数的12.37%。老年人口的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4.7万人,比例增加了5.6%。急增的老龄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养老需求。从当前的养老状况来看,养老需求不仅呈现日益扩大趋势,而且养老层次也开始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的追求,而这些需求的满足则必须充足的资金。“以房养老”的推行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空巢老人更容易接受“以房养老”方案。尤其对于拥有自主房屋产权、没有养老资金的“空巢老人”。在养老服务机构相对于较少,多以养老院为主的泉州市地区,“空巢老人”大部分身体比较虚弱且无人陪伴,会比较孤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更多老年人不仅仅需要物质上满足,而且在精神上也有一定的渴求。那么他们精神需求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以房养老”政策可以让老年人利用自己手头上的资源实现自主养老,不仅可以减少子女的负担,减轻家庭养老压力,另外也可以用抵押房屋获得更多的养老资金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以房养老”的推行,在减小贫富差距、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泉州市居民住房自有率较高
早在2006年,泉州市城市调查队就曾组织开展过泉州市区千户居民家庭住房基本状况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泉州人的住房自有率达到92.7%,并且有将近八成的泉州人拥有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从居民的住房性质来看,泉州市区住房以商品房、原有私房、集体土地自建住房为主,分别占调查总量的22.1%、38.0%和22.3%。另外,居民的住房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泉州人现有的房子都比较新,近九成的房子是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情况都为“以房养老”的实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独有的闽南特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有利于促进“以房养老”政策的实施
(1)独特闽南文化的促进作用。泉州的闽南文化继承华夏、江浙文化,是由迁移到福建南部地区的汉人和原本居住在泉州市的居民共同缔造的先进的地域性文化,随后又学习引用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形成了现在的特色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的同时还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闽南人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更愿意接受新的养老制度。
(2)独有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段,与台湾仅隔一个海湾,是我国东亚文化之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华侨同胞与台湾同胞的原籍地。该地区不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高,其开放程度也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连续15年获得福建省经济总产量第一位,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的经济条件。因此,只要选取合理的试点模型(包括政府在以房养老的角色,风险测试与管控,评估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每月给付养老金的方式和房产处置的方式),并大力宣传,让人们了解这种新的金融养老产品及它的优势与作用,相信以房养老政策最终也能被大众所接受。
(四)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对“以房养老”的推行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2012年12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泉州市成为第三个部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完善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也是本次泉州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从产品属性上来看,属于金融产品的一种。那么,泉州此次金融改革对于“以房养老”模式在泉州的实施将会产生助推器的作用。
(五)相对稳定的房地产市场
“以房养老”的核心标的物是房产,无论何种模式的“以房养老”都离不开房地产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泉州的房地产市场稳中前进。来自泉州统计局的数据,泉州市商品房价格稳中略升,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指数大多数月份在70个大中城市中位居中等偏后,同比指数均排在50位上下,上涨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城市。泉州的房地产市场相对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为“以房养老”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对泉州开展“以房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广“以房养老”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现代养老观念,鼓励老年人以房养老。通过广告、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让人们深入了解目前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养老问题不是仅仅依靠退休金就可以解决的,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在当今已非现实,所以,自我养老既是趋势也是现实。当前,泉州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现代新型的养老观念。加强泉州市民的现代养老观念意识,鼓励老人提前做好自己个人的养老计划。
其次,设立专门机构来提供“以房养老”模式的专业咨询业务。对于这一举措,泉州政府可以设立公益性机构为泉州社会公众提供相关的免费专业咨询服务,具体包括反向抵押贷款,费用、业务流程的介绍,承办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以房养老”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以接纳创新的养老模式。
(二)强化行政机制,加强政府在“以房养老”中的主导作用
行政机制需要五个动力来支撑:一是政府机构的直接参与。二是政府机构的宣传引领。三是出台专项的房屋资产政策。四是推动相应的优惠政策。五是鼓动社会保障机构的积极参与。将这五个动力进行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政府机构是最大的支撑动力,也是落成行政机制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因而政府务必要发挥自身的价值与潜质,为“以房养老”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做好铺垫。从开始制定住房方向抵押贷款方案及条约到老人身故后房屋产权的转让,这一过程中政府都要成立专项部门全程参与。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些发达国家的“以房养老”运行机制之所以成功运行,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运行机制配套了专门的法律法规机制,因而我国也应借鉴这一方略,尝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为“以房养老”奠定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明确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修订不适宜的法律条文,建立健全专项法律法规,进而为“以房养老”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以房养老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助于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参加以房养老,进一步解决政府资金支出的问题。在风险预防方面和不动产的价格评估方面等,对各银行、保险公司与专业估计不动产价格的人员等参与方做出相关法律法规,具体罗列出与“以房养老”相关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的权利与义务及责罚。同时,还要加快解决不动产70年的权限问题,减少老年人和银行等金融公司的顾虑,使实施住房方向抵押贷款的相关人员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培养健康、成熟的房地产市场
泉州市房屋管理局可以建立房产信息登记系统,以便对住房的面积、产权、价值等进行详细记录,为二手房交易双方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便于交易各方了解房屋现状及产权情况,提高金融机构在房产变现时的效率。同时,为了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可以对实施“以房养老”的金融机构在变现房产时予以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另外,也要保证在房产抵押期间,房屋管理局也要持续的对房屋的维护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此外,对参与“以房养老”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要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和法律监管机制。加强对房地产评估机构的监管,严格把关相关中介机构的服务资格、服务质量、运作方式等内容,促使其更加的公正、合法、规范,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房地产评估体系。
(作者单位为仰恩大学)
[作者简介:杨娣(1981―),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保险理论与社会保障。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2014年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A类):本土化视角下“以房养老”对泉州市的适用性分析(JAS14351)。]
参考文献
[1]柴效武,王峥.以房养老:美国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开办的政府支持[J].学习与实践,2009(10):15-21.
[2]童汇慧,柴效武.反向抵押贷款福利型与市场型运营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2010(05):154-158.
[3]朱鲲鹏,张晓伟.我国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行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0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