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降低原因范例(12篇)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1
通讯作者:崔华
【摘要】目的了解曲阜市城区中学生常见病患病情况,为预防常见病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方法2007~2010年对曲阜市城区学校的37678名学生进行健康查体。结果2010与2007年不同性别学生常见病患病对比发现,视力低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沙眼、龋齿、营养不良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肥胖检出率相对稳定。结论城区学校学生沙眼、龋齿、营养不良等常见病患病率明显下降,视力低下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纠正,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城区中学生;常见病;发病率
为了解我市城区中学生常见病的患病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曲阜市2007~2010年城区学生常见病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来自2007~2010年曲阜市城区中学生的健康查体资料。
1.2方法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的要求对所有参加健康查体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对照标准对学生进行体质与健康监测。并对2007、2010年学生常见病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学生常见病患情况沙眼、龋齿、营养不良等学生常见病的病患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与2007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低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与2007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曲阜市城区学校2007~2010年中学生
常见病患病率(n,%)
注:χ2值为2010年与2007年患病率比较的统计值
2.22010年学生常见病构成比及顺位2010年学生常见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为视力低下,其他依次为营养不良、沙眼、龋齿及肥胖。
2.32010年不同性别学生常见病患病率比较2010年共查体学生9127人,其中男4988人,女4139人。女生视力不良率为58.4%(2417/4139),男生视力不良率为51.4%(2565/498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6,P
3讨论
近年来,曲阜市严格按照《全国学生常见证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坚持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并采取了一些干预措施,如宣传卫生知识和合理膳食,提高了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控制了学生常见病的流行等。2010年,学生视力低下、营养不良、沙眼、龋齿的患病率排在前列,提示这些疾病仍是今后中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室采光照明达标率有所增加,学生的视力低下患病率仍居高不下,提示学生负担过重,应加强用眼卫生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环境卫生监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1]。另外由于大部分学生过度迷恋网吧,给学生的视力带来一定影响。女生视力不良高于男生,提示除女生生长发育较早等内在原因外,可能还与女生学习较为刻苦,用眼较多,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较少有关。
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其原因一般认为女生多注意形体美,有意节食减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2],另外还与女生经常挑食、偏食和吃零食现象比男生更普遍,因而引起营养摄入不合理。应加强对学生及家长营养知识的宣传,强化学生的营养指导,在学生中提倡正确的审美观。
沙眼病患率男、女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沙眼患病率与学生卫生知识的掌握、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开展防治工作的开展有关。应该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龋齿患病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3],这可能与女生爱吃零食、甜食、冷饮有很大的关系,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加强对学生的口腔保健教育,引导学生多食纤维性食物和富含钙、磷的食物。
综上所述,曲阜市中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沙眼、龋齿、营养不良等有明显下降。但视力低下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呈上升趋势,今后应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预防学生常见病重要的是加强健康教育,要求学校、家长、学生3个方面共同参与,要从小预防,一旦发现常见病要及时治疗和纠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降低常见病的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徐亚林,罗爱香.六盘水市城区中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2:23.
[2]许建武,黄少珊,许汉忠,等.2004年汕头市城区部分中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姚远航.预防医学论坛,2006,4:13.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
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包含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人口的增长证明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任何人所预期的更迅速。有关究竟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存在争论(争论不久将变得更激烈)。没有疑问的是与欧洲的差距开始明朗化。美国的生育率不断上升,欧洲的生育率不断下降。美国的移民人数超过欧洲。美国移民人口的繁殖后代比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更迅速。美国人口很快将变得更年轻,而欧洲人口正在不断老化。
除非情况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些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大西洋两岸的差距。到2040年,或许更早,美国将在人口数量方面赶上欧洲,并将开始显得与欧洲截然不同(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方面显得截然不同)。
1950年,西欧人口超过美国整整一倍:3.04亿对1.52亿(本文使用的是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欧洲”定义,包括所有冷战时期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组成欧盟的15国是一个略微小一点的样本,这15国1950年的人口为2.96亿)。大西洋两岸都看到其人口在生育高峰期间急速增长,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放慢了增长速度。即使现在,欧洲的人口数量仍明显超过美国。
然而,20世纪80年代,某种奇怪的情况开始发生。美国的生育率——一个妇女在有生之年可能生育的子女的平均数量——突然开始扭转其下降趋势。1960~1985年,美国生育率的下降快于欧洲,降至略低于欧洲的1.8,远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ReplacementLevel)(保持人口稳定所需的生育率)。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生育率已经反弹,恢复到了略低于2.1的标准。
没有人完全知道原因何在。生育率恢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移民中间的生育率高于平均水平。可是,这不是全部原因:土生土长的白人和黑人中间的生育率也上升了。即使不可证实、但看来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较高的生育率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外加所谓的“社会信心”——美国是一个能够养育更多孩子的好国家——的产物。
美国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少数像挪威这样的北欧国家也遵循类似的轨迹。可是,生育率的上升是十分不寻常的。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最近都经历了其生育率的下降,而且,大体上国家越是富裕,生育率的下降就越是大。联合国人口部的哈尼娅·兹洛特尼克(HaniaZlotnik)说:“美国在人口方面是世界上主要的例外者。”
与此同时,欧洲的生育率继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生育率已经略低于1.9,目前已不到1.4,预计至少在今后10年内将继续下降。在某些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生育率已降至1.1至1.3。
公正地说,这些数字或许夸大了大西洋两岸长期的人口差别。别忘了,1970~1985年,美国生育率略低于欧洲。当时发生的情况看来不是美国人所生育的孩子普遍减少了,而是一代妇女推迟了生儿育女。这压低了1970~1985年美国的出生率,转移了半代人的出生浪潮,使20世纪90年代的出生率高得异乎寻常。同样的人口转移目前正在欧洲部分地区、尤其是在生育率最低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发生。在这些地区,许多妇女同样只是推迟怀孕。随后,在大约2010年后,一旦她们有了孩子,欧洲的生育率将回升。
可是,就美国的生育率来说,惊人的不是它的上升和下降,而是它上升了这么多——离更替水平只差一点点。此外,就欧洲的生育率来说,惊人的是它下降了这么多,降到了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也是有人认为欧洲生育率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强劲恢复的一个原因。
联合国承认,在未来几年内,美国与欧洲之间生育率的差异将继续存在。美国的高生育率有望保持相对稳定。欧洲的生育率应能恢复一点,但不会使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差距缩小。这种差异的结果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已经很明显,接着将变得更明显。
绝对数字
2000年,美国的人口应为2.75亿。至少这是1990年人口普查的居中推算所预测的。2000年的人口普查证明,美国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81亿,甚至高于从1990年起的一系列高端推算。这种事态的一部分是由人口变化以外的因素造成的:比如说,计算方法的改进。可是,这不是全部原因。新的人口普查证明,移民人数高于所预期的,而土生土长美国人的出生率也上升了。随着时间的推延,这种较高的生育率将产生更大影响。到2040年,利用新的人口普查的一系列中等推算,美国人口将超过欧洲。这种预测已经证明太低。根据一系列高端推算,美国人口赶上欧洲的交汇点出现在2030年之前。诚然,这种推算所依据的是有关生育率的高端假设——2025~2050年高于2.5。可是,如果这种推算证明是正确的,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达到3.6亿并且不断减少,美国人口将超过5.5亿并且不断增加。5亿人:换句话说,美国的人口规模将是目前的两倍。欧洲的人口规模将小于美国。显然,对未来50年人口增长的直线推算必须有所保留。但这些数字仍是令人吃惊的。
欧盟的委员们喜欢自吹自擂地说,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因此,他们在贸易谈判中要求获得与美国同等的地位。一些人也认为,由于人口相等,欧元有一天将成为与美元对抗的国际储备货币。
可是,让我们暂时假设,美国人与目前一样,人均仍比欧洲人富裕大约1/3。一系列高端预测意味着,2050年的美国经济仍将超出欧洲的经济规模一倍以上——而且,与这种优势相似的某种东西仍将继续存在,即使你假设,到那时许多中欧和东欧国家已加入欧盟。全球经济力量的天平将出现根本的倾斜。由于拥有4亿至5.5亿富裕的消费者,美国市场对外国公司来说无疑比如今更重要。而且,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美国企业的经营惯例——不管他们如何摆脱目前的不景气状态——可能变得更具有支配地位。
移民仍将蜂拥而至
美国人口增长的一部分是由较高的生育率推动的。其余部分来自移民。在过去10内,美国接纳了1100多万移民。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人数分别为600万和700万。新移民的实际数字或许更高,因为这种数字也许没有计入非法进入美国的大约800万至900万人。一些人可能回家了,另一些人可能被驱逐了,但那些留了下来的人对美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作出了直接或者间接(也就是通过其子女)的贡献。非西班牙裔白人的生育率略高于1.8,黑人的生育率为2.1,而拉丁美洲裔美国人的生育率接近3.0——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从总人口的角度来看,较高的移民人数具有双倍价值。
这是美国总人口将继续增长的一个原因,但或许不像最高的估计所认为的那么多。许多新移民来自墨西哥。如果墨西哥自己的生育率迅速下降的人口模式不发生变化,拉丁美洲裔美国人的生育率也势必下降,但它仍将是很高的。
当然,欧洲也经历过移民兴旺的时期。事实上,1985~1995年,进入欧洲的移民略多于进入美国的移民(但由于欧洲的人口更多,美国的移民率更高)。可是,最近欧洲的移民人数下降了,这也许反映出进入欧洲的障碍增加。但是,总的说来,自1950年以来,欧洲接纳的移民远远少于美国。大多数人口学家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欧洲的移民将大大少于美国。
移民人数的差异不仅增加了美国与欧洲相比的人口,它也使美国看上去越来越不同于欧洲。白人在美国成年人中占据优势,在欧洲人口中也是如此。黑人和棕色人种的儿童占儿童人口的大多数。即使现在,在移民人数最高的美国一些地区,诸如洛杉矶和休斯顿,拉丁美洲裔人也占所有14岁以下儿童的一半。在未来一二十年内,随着大量拉丁美洲裔人进入生育高峰年龄,美国人口中拉丁美洲裔人的比例将激增。
这种事态可能对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影响。经济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美国人口普查局前局长肯尼思·普鲁伊特(KennethPrewitt)认为,“在努力找到工人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经济方面,善待移民的国家将具有优势。”移民前往有朋友和家人迎接他们并且帮助它们找到工作的地方。他们在哪儿能发现更好客的欢迎——欧洲还是美国。
年轻世界与老年世界
较高的生育率和更多的移民不仅产生更多的人口,而且产生一个更年轻、种族上更融合以及总的说来更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社会的最简单体现是中位数年龄(根据定义,人口的一半高于中位数年龄,而另一半低于中位数年龄)。根据密歇根大学人口学家比尔·弗雷(BillFrev)的说法,到2050年,美国的中位数年龄将是36.2岁,而欧洲的中位数年龄将是52.7岁。这是一种令人吃惊的差别,几乎完全是由欧洲人口的迅速衰老造成的。就目前而言,中位数年龄在美国是35.5岁,在欧洲是37.7岁。换句话说,中位数年龄的差异有可能从2岁升至2050年时的17岁。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3
叶酸服用率高但叶酸服用依从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意外妊娠、健康教育宣传覆盖率低、不规律口服等。结论制定可行且适宜的叶酸发放与健康教育宣传制度,增加追访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叶酸服用依从率,更大程度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
【关键词】叶酸依从率神经管缺陷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47-02
叶酸是一种不耐热、低密度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是新细胞产生和维持所必需的物质。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体内叶酸缺乏,直接后果就是细胞的增殖和分裂受到影响。如在妊娠早期(末次月经第一天后的30-44天,神经管形成与闭合的关键时期)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将发生神经管缺陷。发生神经管缺陷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叶酸缺乏是其中最明确、最主要的原因。人工合成叶酸较天然叶酸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可以降低70%以上的神经管缺陷发生风险[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顺义杨镇地区16个自然村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126名领取叶酸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领取叶酸的妇女中已孕妇女68人,待孕妇女58人。
1.2定义:叶酸服用率:从孕前3个月至孕后3个月只要服过叶酸即算服用。叶酸服用依从率:从孕前至少1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每天均服用叶酸(0.4mg)1片。[1]
1.3方法:对已孕妇女组68人及待孕妇女组58人进行登记、签写知情同意书、健康教育及发放宣传册、填写调查问卷、给予保险单并发药。于发药后的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分别进行电话追访,了解服药情况,若连续六个月电话追访无果,则由村妇联协助入户访视。如仍未联系到则视为失访。
2结果
通过上述表格中得出:服用叶酸总人数115人,叶酸服用率为91.27%。孕前1个月至孕后3个月均规律服用叶酸人数10人,叶酸服用依从率为8.33%。叶酸服用率是叶酸服用依从率的11倍。
3讨论
经过追访了解到叶酸服用率高,但叶酸服用依从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如下:
3.1神经管缺陷发生在受精后16-30天,而此时多数妇女尚不知道已经怀孕,53.97%(由上表得出)的妇女为意外妊娠。由此是降低叶酸服用依从率的主要原因。
3.2意外妊娠和计划妊娠的妇女中未服叶酸的原因主要是健康教育知识宣教不到位。本地区流动人口较多是造成健康教育知识宣教覆盖率低的原因,大多数外地妇女没有听说过神经管缺陷,没有听说过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缺陷,直到意外妊娠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相关知识并开始服用叶酸。
3.3计划妊娠的妇女有些认为食物中含有各种维生素,不用药物特意补充,只要食补即可。还有一些则是知道要补充维生素,但补充的维生素中不含有叶酸。
3.4知道计划妊娠前要补充叶酸的妇女有些是未能规律口服叶酸或认为没必要预防出生缺陷。由于叶酸的服用期长,很多人并不是随时有时间服用叶酸或偶然忘记服用。流动人口中有怀第二胎或第三胎的妇女,在其之前的妊娠过程很平顺,认为这一胎也不会有问题,没必要预防,所以不规律服药数增加,依从率降低。
3.5已孕妇女和待孕妇女领取药物后未服药还有一些原因,主要是服用叶酸后自觉恶心、由于生病打算过一段时间在开始服用、感情失和等。
根据以上原因,要提高叶酸服用依从率首先要扩大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点,可以通过媒体广告,报纸,健康教育大课堂,在办理结婚证或计划生育服务证时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让广大育龄妇女在没有打算怀孕时就了解叶酸的相关知识,叶酸不仅可以预防神经管缺陷,还能预防乳腺癌、宫颈癌、脑部及精神功能的疾病,使之变成一个常识,甚至形成每天口服叶酸的习惯。对于服用叶酸有恶心反应和总忘记服用的妇女最好的方法是把叶酸和服用卡放在床头灯边,每晚睡觉关灯前先标记服用卡后服药,这样既没有不适感觉也能规律服药。在发放叶酸后的第一个月就要进行追访,及时了解服用情况,对未规律服用的妇女要耐心劝解,根据原因解决问题,使之能至少坚持服用到孕后3个月。
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叶酸服用依从率,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护孕产妇家庭的幸福。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原因与预防
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技术水水平的提高,一此养猪业的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逐步普及了仔猪早期断奶技术,在我国许多工厂化养猪场也实施了这一技术,由传统的50~60天缩短到28~35天或提前到21日龄以内断奶。仔猪早期断奶具有很多优点,如缩短母猪繁殖周期,提高母猪繁殖率,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和有利于控制疾病等,已日益为广大大中型养猪场所采用。但仔猪早期断奶后易发生腹泻,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引起仔猪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往往给养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原因
1、断奶应激
由于仔猪的消化,免疫和体温调节等生理功能不完善,断奶给仔猪营养(由哺母乳转向采食固体饲料)、心理(母仔分离)和环境(由分娩舍转向保育舍)等三大方面的应激。其中以营养应激反应最强烈,影响最大。因仔猪的消化能和酶系统本来就不完善,仔猪断奶后,由于食物改变,小肠结构会发生改变,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加深,甚至隐窝深度大于绒毛长度,因而大大降低了肠的功能农业论文,使肠吸收减少,分泌增加。进入消化道的食物消化不良或消化后未被吸收,不但为肠道病原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基础,而且造成肠腔渗透压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
2、免疫力低
仔猪出生后,从母体中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这种免疫力可持续2周,2周左右开始下降。10日龄以后,仔猪开始产生主动免疫力,在30~35日龄前产生抗体数量仍很少。仔猪早期断奶正处于被动免疫向主动免疫过渡时期,因母源抗体终止,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因而抗病力弱。仔猪胃肠道疾病主要靠母源抗体免疫,故早期断奶常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3、微生物区系变化
仔猪在哺乳期间建立了良好的微生物区系,有利于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紊乱与腹泻,这主要是乳酸菌等有益菌的作用。乳酸菌的生长最适宜于酸性环境。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此时的盐酸分泌仍很少,而饲料中的蛋白质、无机盐阳离子与之结合,失却一部分原来就不足的盐酸,使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逐渐减少,大肠杆菌等大量增殖,导致胃肠内微生物平衡发生变化,引起腹泻发生。
4、饲粮因素
⑴饲料中某些蛋白质引起超敏反应
现已证实,饲料中某些蛋白质能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如大豆蛋白质中的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是不被消化的大分子物质,是引起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目前国内断奶仔猪大多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其中含有抗原物质。当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再次进入消化道后,刺激消化道粘膜免疫系统发生超敏反应,引起肠道损伤而发生腹泻。
⑵饲料中油脂含量高,饲料霉变,青绿饲料或轻泻饲料比例大
饲料中油脂含量高,如饲料中油饼、动物脂肪、鱼粉等比例过高,引起仔猪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痢;霉变饲料含有大量的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造成下痢;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性饲料如麦麸等比例过大,致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也可能引起下痢。
5、病原性腹泻
仔猪感染某些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等)和寄生虫(球虫、兰氏类园线虫等),均可引起腹泻的发生。
6、微量元素缺乏
仔猪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时,可引起腹泻,如铁、硒、锌、铜等。如缺乏铁会使仔猪发生贪血,缺硒会引起白肌病和腹泻。
二、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预防措施
1、饲料营养方面的措施
⑴适当控制蛋白质水平
饲粮蛋白质水平及组成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饲粮蛋白质不但要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以保持仔猪正常的生长性能,而且要有利于克服高蛋白水平对仔猪的不良作用。据报道,低蛋白质水平的饲粮可以有效的减少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据报道,饲粮蛋白水平的降低农业论文,可以使饲粮中抗原作用降低,同时可以降低蛋白质在大肠中的腐败作用,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但不能通过降低蛋白质水平来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简单地降低蛋白质水平有可能影响仔猪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可以通过平衡多种必需氨基酸来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一般情况下,断奶仔猪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应控制在16~19%之间。蛋白质来源的差异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仔猪的腹泻发生。早期断奶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健全,因此不适应植物性蛋白质高的饲粮,据报道,仔猪饲粮中植物蛋白比例太高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仔猪可较好利用奶蛋白和高消化性的动物蛋白质,如果经济允许时,可以在仔猪饲粮中添加鱼粉、脱脂奶粉、喷雾干燥血粉(SDBM)和喷雾干燥猪血浆蛋白粉(SDPP)等,在这几种动物蛋白中,以SDPP效果最佳,SDBM次之。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2~10巩的SDPP均能提高仔猪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此外,由于蛋白质是饲粮中主要抗原物质的来源之一,应注意饲料蛋白质的品质,减少饲料中的抗原因子和过敏性物质,防止异常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⑵添加酸化剂
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酸化剂,不仅能够弥补仔猪胃酸的不足、促进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还可以抑制病源菌的繁殖和激活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可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细菌在胃肠内生长繁殖,从而保证良好的消化环境,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据报道,饮水或饲料中添加1%乳酸可改善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肠道内大肠杆菌数量。添加1~2%延胡索酸和柠檬酸可以提高仔猪日增重、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1.5%的柠檬酸能有效控制仔猪腹泻、促进增重。总体上来说,酸化剂在玉米-豆粕饲粮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但可以提高蛋白质消化率,而且可显著降低腹泻病的发生。
⑶添加酶制剂
仔猪断奶前后饲粮(营养源)皆然不同,所需要的消化酶差异较大。在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酶制剂不仅可以减轻或消除饲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弥补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促进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降低消化道内溶物的粘度,提高饲料利用率,消除消化不良,减少腹泻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刺激仔猪消化道系统的发育,促进内源性酶的分泌。据报道,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含酸性蛋白酶、α-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复合酶提高了粗蛋白、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消化率。早期断奶仔猪饲粮中使用含中性蛋白酶、α一淀粉酶和β一葡聚糖酶的复合酶,可以提高仔猪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同时有效地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
⑷添加抗生素
在仔猪开食料及补充料中添加抗生素,一方面可以降低肠壁厚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农业论文,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仔猪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肠道内微生物产生毒素和有害的代谢产物,减少毒物和有害的代谢产物对肠壁细胞的刺激,并可加速肠道的免疫耐受过程,使人口的抗原致敏剂变成耐受量,从而减轻肠道损害,防止腹泻的发生。
⑸添加益生素
益生素,又名促生素、利生素,是利用生态平衡理论,在肠道内参与微生物平衡,通过增强动物对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群落的抑制作用以及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对预防细菌性腹泻、促进动物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使用最多的益生素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抱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据报道,乳酸菌发酵提取物可以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益生素能提高仔猪的增重速度,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
2、饲养管理方面的措施
⑴合理补饲
在断奶前充分补饲可使仔猪对饲粮抗原获得免疫耐受,可以避免断奶后仔猪的超敏反应或程度减轻,可保护消化道壁的完整性,避免后减轻仔猪腹泻的发生。如果补饲不充分,仔猪免疫系统处于待发而非耐受状态,断奶后再次接触饲粮抗原使超敏反应更加强烈,仔猪在断奶前至少采食60克饲粮,仔猪才可能建立起免疫耐受的补饲量。3周龄或更早期断奶的仔猪若不能达到600克饲粮时,则不宜进行突然断奶以消除免疫待发状态,断奶后腹泻会有所减轻。
⑵合理控制采食量
在仔猪断奶一段时间限制采食量可缓解断奶后腹泻,限制采食量有助于避免消化不良及其副作用,有助于减少进入肠道中饲粗蛋白质,从而减弱饲粮蛋白质的抗原作用和腐败作用。限制采食量还有助于减少大肠杆菌的增殖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⑶减少应激
猪不存在补偿性生理反应,即仔猪在断奶期、生长前期缓慢,不能通过后期育肥的快速生长而得到补偿,因此在进行早期断奶时,应尽可能避免造成应激的因素,以防止应激以及腹泻的发生,促进仔猪生长发育。首先要提前补料,早期补料是早期断奶的必要条件,通过补料可促进仔猪消化系统尽快容纳。利用植物性饲料,刺激胃酸的分泌,促进消化器官的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健全提高仔猪断奶重,通过仔猪直接吃料而提高饲料消化率,一般仔猪在1周龄左右即可进行诱食补料:其次,在仔猪生产中要采取逐步断奶法,避免仔猪遭受断奶的应激而影响其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下降:此外,当外界条件聚变时,可向仔猪料中添加抗应激添加剂,如维生素已维生素E和电解多维等,以减缓仔猪的应激反应。另有研究表明,在早期断奶仔猪的饲粮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在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仔猪腹泻等方面效果均较好。
⑷采用阶段饲喂
阶段饲养是根据仔猪的消化道逐渐发育成熟的特点农业论文,分阶段配制饲喂适应仔猪消化生理特点的饲粮,使仔猪由断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的母乳逐渐向谷物和豆粕组成的低脂、低乳精、高淀粉的饲粮过渡,尽可能低地减小应激反应。基于仔猪的生理特点,目前采用三阶段饲(刘学剑,2001)喂法:第一阶段,从出生后至3周龄,体重l~5千克,此期营养以母乳为主,乳猪料以诱食性好,易于消化,高营养浓度为特点;第二阶段,3~6周龄,体重5~10千克,此期为适应断奶阶段,仔猪料应注意营养性、消化性外,还应特别注意抗病性:第三阶段,6~9周龄,体重10~20千克,为断奶保育期,仔猪料应注意营养的全价性,促生长性。
⑸饲喂方式的改变
据报道,湿喂的仔猪肠道绒毛长度在断奶时是正常,采食量和增重效果也比干喂时好。湿喂比干喂更有利于增重。饲料转化率和仔猪健康水平的提高。此外研究表明,少量多餐可使食物与胃酸充分接触,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消化不良和腹泻。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1篇5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控制率低;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46-01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压易造成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与高血压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密切相关。我国高血压患者约2亿,但我国高血压“三率”均较低,知晓率仅为30%,治疗率为25%,血压控制率仅为6%[1]。提高血压控制率势在必行,对此北京市密云县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1月对辖区内建档的1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高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110例患者均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龄36~80岁(平均62.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2-3]。其中1级高血压34例,2级高血压50例,3级高血压26例,病程1~29年,合并冠心病19例,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脑血管意外10例。
1.2方法
调查人员均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调查内容: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情况,高血压史,家族史,服药史,经济状况,非药物治疗和用药相关情况。
2结果
被调查者普遍存在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服药依从性差,忽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合理,110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率为9.09%(10例),见表1。高血压控制率按服药后SBP
3讨论
3.1控制率低原因分析
3.1.1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差高血压患者确诊后,应采取药物及非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但调查者多数对高血压危害缺乏足够认识,不知道控制血压的目的,甚至一些人因为症状轻微或惧怕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治疗。
3.1.2服药依从性差自觉无症状即自行停药;思想上不重视,忘记服药;经济原因,无钱买药;媒体误导,相信降压表,降压鞋等保健品,而不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
3.1.3忽视非药物治疗不控制体重,不运动,吸烟,嗜酒,高钠饮食。
3.1.4药物治疗不合理降压药物剂量不足;别人说某种药好就随意更换药物;不监测血压,不知道根据血压调整降压药物。
3.2对策
3.2.1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健康大课堂讲座,发放宣传资料,黑板报,广播,播放录像等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主动接受治疗。
3.2.2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高血压防治知识,认识到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向高血压患者说明此病需终生服药,让患者知道血压降至正常后仍需服药的原因,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
3.2.3监测血压,调整降压药物社区医师应与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保持联系,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情况,经济情况及药物副作用,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及剂量,向患者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服药治疗依从性以达到治疗目标。
3.2.4加强非药物治疗指导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方法,包括: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这是非药物治疗中最明显的方法[4-5];合理膳食,控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大便通畅[6]。总之,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服药依从性及高血压控制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上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
[2]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8.
[3]朱宁,李长青.高血压病的个体化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7):1349-1351.
[4]王咏梅,陈美红.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行为分析与健康教育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7):602.
[5]吴丽云.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7):96,109.
[6]刘伊清.高血压在社区的预防控制[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3):145.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1篇6
关键词:政策变化人口转变老龄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1.1970-198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生育政策形成
20世纪50年代,死亡率的下降引起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969年我国总人口突破了8亿,人口与经济矛盾更加突出,人口问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涉及到城乡亿万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74年中央要求切实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肯定了按“晚、稀、少”方针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1978年10月,中央批转的《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晚、稀、少”方针的内涵,提出以“晚、稀、少”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在人口政策的具体表述上,概括为“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同时,计划生育第一次写入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2.1980-1984生育政策紧缩
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正式宣布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指出“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其后不久,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公开信》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的计划生育进入了严格控制人口过增长的阶段。1980年秋至1984年春,计划生育政策由“晚稀少”向一孩紧缩。原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变成了除有特殊困难者外,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一孩政策)。而70年代,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宣传和提倡计划生育的政策,在1980年则改为实行比汉族微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3.1984至今地方条例形成,计划生育完善
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即7号文件,宣布对一孩政策进行调整: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胎的条件,例如允许独女户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严禁超计划外二胎和多胎;人口在一千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可生育三胎,不准生四胎。7号文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认可。在7号文件的指导下,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完善,而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的计划生育条例,标志着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暂告一个段落。2000年3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之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03年2月,中央决定将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标志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
二、计划生育下的生育率转变
1.20世纪70年代
由于70年代国家开始推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推广避孕和节育服务,生育率迅速下降。1970到1979十年间,总和生育率由5.81下降到了2.75。
2.20世纪80年代
到了80年代,紧缩的一孩政策下,中国的生育率不再像70年代那样大幅度下降而是开始波动,甚至还有了轻微的上升。1980年到1989年,总和生育率由2.24上升到了2.38。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过于紧缩的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贯彻中受到了阻力,对人口的控制起到了反作用,说明严格的一孩政策在农村不具备可行性。但是该观点忽略了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不仅仅只有生育政策一方面。李建民教授在分析中就指出,这一时期生育率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农村经济改革、新婚姻法的颁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有年龄结构及婚姻生育的进度效应等因素的作用。1980年开始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促使一些家庭倾向于早婚早育。婚姻法的修改,婚龄提前都影响了出生率和生育率。而最重要的年龄结构方面,由于80年代与70年代不同的年龄结构,育龄人群也相差甚远。随着50-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进入婚育年龄,人口增长率开始回升。
3.20世纪90年代
1987年后,生育率重新开始下降但幅度极小。直到90年代,生育率才结束了波动。1992年,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1993年进一步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并逐渐稳定在1.7-1.8。新一轮的下降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人对于生育问题的传统观念。其次,养育子女的成本大幅提高,社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人们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也更为谨慎。此外,国家给独生子女制定了一些优待政策,也使得人们倾向于选择只生一个。在这一阶段可以非常显著的看到,生育率的转变与价值观,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计划生育与人口挑战
随着人口转变,中国面临这一系列的人口挑战,其中,老龄化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启动了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作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和趋势,人口老龄化受到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的影响。而我国的国际迁移规模较小,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大,死亡率与出生率才是影响我国人口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三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死亡率逐年降低:首先,战乱与社会动荡结束,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处在安定的环境中;其次,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健康状况提高;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医疗事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与此同时,出生率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逐渐降低。生育水平的下降,使新生人口的规模缩小,低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站的比重相对减少,使得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增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而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中,由于养老问题所造成的社会与家庭负担,劳动力短缺等情况都是对社会的极大挑战。
要正确解决计划生育与老龄化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分析老龄化的根源。计划生育对老龄化真正的影响在于老年人比重增加引起的养老、医疗、保健负担。减少老年人的比重是肯定不可能解决这一养老难题的。长远来看,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而在社会体制完善之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既是减轻家庭压力,又是减轻社会、经济、能源等的负担。(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参考文献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7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累计生育率;数据质量
【作者简介】王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1引言
用以刻划、描述生育水平时期状况的指标――总和生育率近些年来的调查数据持续偏低,因而在判断、讨论我国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时,累计生育率的调查结果屡屡被采用。郭志刚教授近年来连续著文,在估计我国1990年代以来的低生育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的同时,多次指出“队列平均子女数(累计生育率)不能作为当前TFR的估计”(郭志刚,2008)。受郭志刚教授观点的启发,本文试图探讨队列累计生育率在分析我国生育水平下降趋势中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并通过队列累计生育率的变化推断近年来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和水平。
2两个用来计算生育率的指标
按照人口统计学对统计指标的定义,总和生育率是某一年度妇女各年龄别生育率之和,队列累计生育率则是某个年龄(组)妇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数,超过49岁的妇女完全度过了育龄期,其累计生育率就是终身生育率。队列累计生育率是该队列妇女的实际生育率。最近二、三十年我国的各种有关生育率的调查表明,我国妇女35岁以后生育的孩子数量极少,所以,我们常常用35岁(或35~39岁组)妇女的累计生育率当作这个年龄(组)的最终完成的生育率,这样把妇女育龄期“缩短”一些,即将年龄上限由49岁降低到35岁(35~39岁),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既然没有到49岁,就不是“终身”,所以本文使用“队列累计生育率”)。不少人口统计专业书把总和生育率比作汽车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而队列累计生育率则是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如果在一段时间(比如一个小时)内瞬时速度保持不变,则瞬时速度所表现的数据就是平均速度。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瞬时速度不断变化,那就要根据不同的瞬时速度累计距离后再根据
时间跨度计算平均速度。总和生育率是假设一代人的生育率,是妇女年度的生育状况,当某一个年份的总和生育率保持若干年(以妇女的生育旺盛年龄从20岁到34岁为参照,至少要15年)不变,这个总和生育率就可以解释为,从这个年份开始,经历了相应年度和相应年龄段后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队列累计生育率是生育结果,某一年某一个队列的累计生育率是这个队列的妇女在这一年以前的各个年份经历相应年龄生育率的综合反映。如同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总和生育率和队列累计生育率是两个不同的用来计算生育率的统计指标,自然不应混为一谈。
3两个指标孰优孰劣
既然是两个不同的人口统计指标,用来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不同状态,直接比较二者的优劣似乎没有必要、没有意义,这里笔者仅仅把这两个指标在统计调查时获取的方便程度和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做一比较。
根据指标定义,要得到某年的总和生育率,必须调查到该年份处于育龄期每个年龄组的妇女人数和每个年龄组的妇女在该年份生育孩子的数量,如果计算生育旺盛期(20~34岁)妇女的年龄别生育率,就要调查15个年龄组的妇女人数和相应年龄组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即使按5岁组计算,也要获得20~24岁、25~29岁、30~34岁3个年龄组的妇女和她们生育的孩子一共6个数据。而要计算某个年龄组妇女的累计生育率,只需要获得这个年龄组的妇女人数和她们生育的孩子数,一共2个数据。显然,调查和计算队列累计生育率比调查和计算总和生育率要简单和容易。
注:①前5列数据引自郭志刚教授的文章(《人口研究》2004;2),其中第1列数据引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或根据年龄别生育率计算,第2列是于景元、袁建华(1996),第3、4列是郭志刚(2000,2004),第5列是丁峻峰(2003)根据相关的调查计算的。
②第6列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计算。
③第7列数据引自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抽样调查数据集》。
再比较一下两个指标的数据质量。进入1990年代,无论是由国家统计局还是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的调查,无论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历次调查所获得的总和生育率数据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人口学者、计划生育实际工作者、乃至可能不知总和生育率真正含义的关心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各方人士的质疑,而且是一致质疑――数据偏低!严重偏低!!造成偏低的原因十分明显,道理也不难解释: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那些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妇女不会坦白地说出自己实际的生育子女数,她们为了躲避处罚,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隐瞒自己“多”生育(尤其是调查的当年或前一年生育)的孩子,所以,调查得到的孩子数量必定低于实际出生的孩子数量,由此计算的年龄别生育率必定偏低,总和生育率也必定偏低!不仅“偏低”遭质疑,“偏高”也遭质疑。2006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调查公布2005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74,比近些年调查公布的(和未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数据都“高”一些。有的人口学家分析了调查的原始数据,发现20~29岁年龄组未婚妇女缺失较多,估计是人口流动外出打工所致。有的专家通过典型调查发现,流动在外的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回到户籍地生孩子并且养育孩子一段时间。于是,一方面人口流动造成户籍地未婚妇女缺失、“分母”减少;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回家生育”使得“分子”并未相应降低,由此造成生育旺盛年龄组的生育率“提高”了,影响到总和生育率也相应“提高”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公报则指出总和生育率升高的一个原因:由初婚堆积造成的生育一孩堆积――总和初婚率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1.23和1.16,一孩总和生育率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1.07和1.23。偏低不对,“偏高”也不对,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才能被认可呢?也难怪,近20年来不同调查所计算的总和生育率总是不“一致”(见表1)。在对调查数据“偏低”的质疑下,不同机构和各方专家利用各种调查的资料对近年来的总和生育率进行了各种修正、估算、推断,从1.3、1.4到1.8、1.9,可谓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于是近年来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更令人感觉扑朔迷离了!官方的口径则多年未变――“保持在1.8(左右)”。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据根据2006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进行的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结果计算,其余的分别出自国家统计局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集。
与对总和生育率的普遍质疑相比,近些年几乎没有看到、听到对于队列累计生育率质疑。把近些年来各种调查有关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数据列在一张表中,我们发现,这些来自不同调查的数据竟然惊人地一致(见表2)!不仅是不同部门(国家统计局、人口计生委)组织的不同调查(普查、抽样调查)数据一致,而且不同调查相关的年龄组,数据也都是一致的!比如,1995年35~39岁组的累计生育率为2.028,2000年40~44岁组的累计生育率为2.05,2005年45~49岁组的累计生育率为2.09。数据一致就能确定数据准确吗?为了“证实”,我们不妨先“去伪”:第一,造成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对调查、计算队列累计生育率影响不大。因为计算35~39岁组队列累计生育率所涉及的生育行为90%以上发生在调查前5年(即被调查对象30~34岁以前),甚至更“久远”。在调查的时候,这些生育行为所涉及的孩子已经超过了5岁,很难再隐瞒下去;如果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可能已经接受了处罚,也就没有必要隐瞒了。所以,被调查对象可以如实地报告自己已经生育的孩子数。而且,因为计算累计生育率所需的只是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与生育孩子的年龄无关,与生育行为发生的时间无关,也就是说,即使生育行为发生在距离调查时点比较近的年份,被调查对象也可以任意改变生育的时间,却并不影响生育总量的调查结果。如果是计划外生育,那么生育发生的时间越早,罚款的标准越低。因此,那些近年来有计划外生育行为的被调查对象可能在有意把生育的时间向前推的条件下,如实回答生育的数量。这样不会影响队列累计生育率的计算结果,但会造成近几年的总和生育率“偏低”。第二,可能造成总和生育率“偏高”的因素之一――“未婚人口外出”则几乎不会影响35~39岁组的人数,因为35岁以上的妇女未婚比例极低。即使35岁以上的妇女中有一部分因为外出没有接受调查,然而她们生育的孩子同时也没有计算在内,因此,并不影响计算该队列的累计生育率。去“伪”存“真”。现在,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近些年调查得到的队列累计生育率是相当准确的。
4队列累计生育率的变动说明了什么
既然队列累计生育率是反映生育水平的一个指标,而且多年来多次调查的数据质量都比较好,那么在总和生育率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普遍遭到质疑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通过队列累计生育率观察、分析一下我国近年来的生育率变化。
4.1确实反映了实际生育水平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2001年、2002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分析报告中,根据2001年35~39岁组妇女的队列累计生育率(1.88),结合对于总和生育率的估算,认为“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基本保持在1.8左右”。郭志刚教授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在生育转变中用这类队列平均子女数(即队列累计生育率)作为当前真实生育水平的估计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并将误导我们对当前生育形势的认识”。对于郭教授根据人口统计学原理明确指出的“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TFR的估计”,笔者完全同意,本文第一节所谈就表明了这一点。其实,国家人口计生委2001年、2002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分析报告中并没有将“队列累计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混为一谈,而是根据调查得到的35~39岁这一批已经基本完成了终身生育的妇女队列累计生育率强调实际生育水平是1.8。笔者是国家人口计生委分析报告的撰稿人之一,报告中这样解释实际生育水平既符合队列累计生育率原本的含义,也是为了回避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尴尬。
但经郭教授批评,笔者现在感到,报告中表述确实不够严谨,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
4.2主要反映了“过去”而不是“当前”的实际生育水平
35~39岁队列妇女的累计生育率所包含的是这个队列的妇女直到调查时的全部生育子女数,是她们在进入育龄期后各个年龄的生育率之和,与她们在30~34岁组的累计生育率相比,最近5年累计生育率的增加(即30~34岁组以后的增加)不到10%。实际上,无论是总和生育率还是队列累计生育率都表明,妇女的生育高峰年龄在20~29岁,因此,某一个队列的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主要反映的是这个队列的妇女在度过20~29岁时相应年份的生育状况。按照时间推算,2000年35~39岁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主要反映的是这批妇女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的生育状况,2005年35~39岁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主要反映的是这批妇女在1990年代的生育状况。
4.3生育率是“持续下降”而不是“保持稳定”
根据表2,1995年、2000年、2005年3个年份35~39岁年龄组的累计生育率从2.03降到1.88、再降到1.67,实际生育水平的下降毋庸置疑。现在看来,在2000年,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应该是处于下降的过程中,而不是当时的形势分析报告中所说的“基本保持在1.8左右”。在2001年时做出“下降”判断把握还不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国家人口计生委2006年的抽样调查(两个调查抽选不同人群),现在的结论应该是明确无误的了。
累计生育率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怎样变化呢?
队列累计生育率不同于总和生育率(前面已经讲明了),因此不能“用队列累计生育率作为总和生育率的估计或替代”,郭志刚教授多次批评这种错误做法,笔者也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不过,笔者以为,尽管队列累计生育率不能直接用来替代总和生育率,但在总和生育率调查数据“不可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发挥队列累计生育率的“特长”分析时期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并进而根据队列累计生育率的下降,间接判断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水平。前面说过,总和生育率相当于“瞬时速度”,队列累计生育率相当于“平均速度”。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出现的时间顺序看,“瞬时速度”即总和生育率发生在“前”,是过程;而“平均速度”即队列累计生育率形成于“后”,是结果。根据一辆车的“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它将行驶的“距离”,即使是“速度”不断变化,我们也可以不断地相应调整、计算“距离”,也可以相应地计算“平均速度”。然而,已知一辆汽车在过去一段时间行驶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经过这段的“平均速度”,却无法确定这辆汽车在驶过这段距离的路程时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比如一辆车从天安门广场开到首都机场航站楼,我们知道了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但我们并不能判断这辆汽车在开往机场的路途中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多少(我们只能根据常识推测:这辆车在市内道路上行驶速度较慢,开上机场高速路后速度较快,经过高速路收费站时速度极慢,以后又加快速度开到机场航站楼)。
尽管我们不能确定这辆汽车在驶过这段距离的路程时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但根据“平均速度”,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判断“瞬时速度”的快慢。如果研究对象是甲、乙、丙三辆车,已知它们在相同的时间行驶了不同的距离,每辆车的“平均速度”已经不同了,我们可以根据“平均速度”的快慢,相应地判断:行驶距离较长(比如从北京南郊开到首都机场)的甲车“平均速度”较快,其在这段时间内的“瞬时速度”也应当较快,而同样时间行驶距离较短(比如从东直门开到首都机场)的丙车“平均速度”就要慢一些,其“瞬时速度”也应该较慢(即使它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当然,不排除在某个时刻丙车的“瞬时速度”可能比甲车快。至于乙车,其行驶距离介于甲车和丙车的行驶距离之间(比如从天安门广场开到首都机场),其“平均速度”肯定介于甲车和丙车的“平均速度”之间,其“瞬时速度”应该大致介于甲车和丙车的“瞬时速度”之间。
把上述分析“移植”到总和生育率和队列累计生育率,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只是叙述要稍微复杂一点:已知三个队列(分别出生于1955~1959年、1960~1964年、1965~1969年)的妇女,先后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处于35~39年龄组,她们经历了相同的生育年龄段(从15~34岁,可视为“时间”),这三个队列妇女的35~39岁累计生育率(可视为“平均速度”)分别是2.011、1.878、1.672。因此,第一个队列的妇女经历的生育年龄所对应年份的总和生育率(“瞬时速度”)应该比较高,第三个队列的妇女经历的生育年龄所对应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应该比较低,而第二个队列的妇女经历的生育年龄所对应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应该介于中间。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计算任何一个年份的总和生育率要涉及35个单岁组年龄的生育率或7个5岁组年龄的生育率,所谓“某个队列的妇女经历的生育年龄所对应年份的总和生育率”绝不是由这个队列的妇女的生育率计算的,笔者只是考虑到处于生育旺盛年龄的妇女5岁组的生育率对于年度的总和生育率影响较大,同时为了较为方便地阐释队列累计生育率的下降反映了“前些年”总和生育率的下降,才把总和生育率与队列累计生育率“错误地”对应起来。
于是,根据这三个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过去的一、二十年间,总和生育率也是持续下降的(当然,不排除个别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可能“升高”或“反弹”一点)。
4.4近几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1.6以下
既然总和生育率在“前”,而队列累计生育率在“后”,因此,同样是显示生育水平长时间持续下降,两个指标所表示的生育率在数值上要呈现出“时间差”,即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数值比总和生育率的相应数值要迟几年才出现。郭志刚教授利用多个调查的数据,研究了二者变化的时差,发现越是生育率下降急速,二者的时间差就越大(比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而最近十几年,二者大约相差7年。由此笔者推断,2005年队列累计生育率降到1.67表明,在2000年以前,总和生育率就已经降到了1.67左右。
根据表3,进一步分析2005年35~39岁组队列(即1965~1969年出生队列)的妇女过去5年的累计生育率(即计算2005年35~39岁组累计生育率1.672与其在2000年30~34岁组的累计生育率1.562之差,即,1.672-1.562=0.11),假设下一个队列(即1970~1974年出生队列)未来5年增加的累计生育率保持同样的水平,即再增加0.11,那么,这个队列在2010年达到35~39岁时,其累计生育率应该是1.51(1.4+0.11=1.51)左右。以这个未来的累计生育率水平为参照,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2005年前就已经下降到了1.6以下。
5小结
总和生育率与队列累计生育率是反映妇女生育水平的两个不同的指标,不应混为一谈,也不能互相替代。总和生育率的调查和计算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较大,而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数据质量比较高。利用比较准确、一致性很好的队列累计生育率的数据,既可以直接认定1990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结果,也可以判断这个时期的总和生育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并且基本可以推断总和生育率在近几年已经下降到1.6以下。
鸣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郭志刚教授、张二力先生、翟振武教授、段成荣教授给予指导,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齐嘉楠、韩枫协助汇总数据,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2
2郭志刚.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人口研究,2004;4
3郭志刚.再论队列平均子女数不能作为当前TFR的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8;5
4王谦,郭震威.2001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分析报告.《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3(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王谦,郭震威.200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分析报告,《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4(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公报――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7年第2号).
7潘贵玉.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8张维庆.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9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和社会科技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0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和社会科技司.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AnalyzingChina’sFertilityTrendsUsingCohortCumulativeFertility
Abstract:Thispaperexaminesandcomparestotalfertilityrateandcohortcumulativefertility,anddiscussestheutilityofcohortcumulativefertilityinanalyzingthedecliningfertilitytrendinChina.TherelativelyaccurateandconsistentcohortcumulativefertilitydatashowsustaineddecliningfertilityinChinainthe1990s,onwhichestimatesaremadethatChina’stotalfertilityratesintherecentyearshavedroppedtobelow1.6birthsperwoman.
Keywords:Totalfertilityrate;Cohortcumulativefertility;Dataquality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职业搜寻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15-01
一、相关概念
1、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一词最先是由美国人弗里曼在1976年提出来的。,他把自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此,过度教育一词逐渐为教育经济学界接受并广为流行。
2、职业搜寻理论
职业搜寻理论是1970年由费尔浦斯(E.S.Phelps)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现状
1、我国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招聘计划和就业岗位明显减少。2013届毕业生,大约18%的大学生仍处于待业状态,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出现的是考研热,2013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180万,达到历史新高。通过对毕业生考研动机的调查发现,只有13%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学术研究,绝大多数毕业生(84%)是为了提高将来的就业实力或者避开当前的就业难。由此可见,就业难问题已经给大学毕业生造成了巨大压力。
2、工资收入水平降低
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主要集中分布在2000-5000元左右,毕业生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时既注重长远发展考虑,又重视现实劳动回报,“职业发展空间”(22.03%)和“薪酬激励机制”(18.18%)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最关注的方面。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薪酬调查》显示,2013年国内不同城市应届生起薪相对2012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大学毕业生起薪下滑近13%。
3、现实社会中的学非所用情况严重
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公布的调查显示,2009年本科毕业生超过三成就业时“学非所用”。数据表明,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无论从就业的现实情况还是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来看,专业不对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4、人才高消费
人才高消费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大材小用”、高学低就,其本质就是知识失业。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当一个职位有很多人竞争,用人标准就会水涨船高,许多单位通常会选择学历更高者,而高文凭者进入单位后又常常干以前低文凭者就能胜任的工作。这种人才高消费所导致的知识性失业,不仅降低了教育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使就业市场严重恶化,过度教育也越来越严重。
三、毕业生过度教育原因----从职业搜寻理论角度分析
1、就业率低的原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信息非充分的市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也大多为初次就业者,而且为数众多,这就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找寻时间将有普遍延长的趋势,就业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较低的水平。由于过度竞争,主要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根据价格供给机制,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将会普遍下降。在买方市场中,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对求职者进行挑选。工资成本和求职者的工作能力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考虑的两个因素。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劳动力市场呈现“以工作而非人为核心”的“工作竞争模式”,劳动力的工资由工作岗位而不是人的特点(如教育特点)决定,不同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工资差异不大。那么,在工资既定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就可只考虑求职者的能力情况。显然,仅仅根据一张个人简历、推荐信或面试这些信息,用人单位是无法准确判断毕业生能否胜任某种职业的。
2、高学低就的原因
根据职业筛选理论,这时雇主将制定一系列可测量的标准对毕业生进行排序,以帮助他们筛选出理想人选。目前这种职位排序函数通常为E=F(文凭、专业、学校知名度、综合能力、信息获取量、家庭背景、户籍、性别、民族)。按照这种职位排序函数,学历越高,意味着工作效率越高,边际生产力越大,在工资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雇主自然可以抬高教育水平这一应聘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高学低就现象发生。
3、收益降低的原因
而对于专业不对口或适应性较差、学历较低、院校声誉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弱流动性及他们自身的风险规避态度,通常会选择滞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继续进行工作搜寻。但工作搜寻是有成本的,包括在搜寻过程中直接支付的成本,比如交通费、邮费、电话费、化妆费等,也包括因搜寻所放弃的工作收入,即间接成本。因此,无限期的搜索是不切实际的。为了避免人力资本的闲置,一段时间后,他们必须降低择业标准,而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存量结构中某些内容主要是特殊人力资本成为沉没成本,或者出现某些技能的迅速贬值,人力资本只是部分发挥了作用,教育收益也会降低。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率下降、学非所用、高学低就、教育收益降低,也即发生了过度教育。可以看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过度竞争、弱流动性、专业不对口或适应性不强是导致过度教育发生的直接因素,也是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
[1]赖德胜.中国遭遇教育结构性过度[J].中国国情国力.1999(9).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9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因低血糖入院的原因,探讨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指导社区的健康管理师进行糖尿病教育。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1月该院45例因低血糖而收入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方案、发生低血糖的诱因、接受糖尿病专科教育程度、监测血糖的频率、定期复诊及其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年龄、病程、治疗方案、接受糖尿病专科教育程度、监测血糖及门诊随访的频率等密切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接受胰岛素促泌剂及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专科教育的缺失、对血糖监测的畏惧以及未按时门诊随访与低血糖发生密切相关。需要社区的健康管理师积极配合进行回访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患者教育,降低糖尿病患者因低血糖再次入院的风险。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居家管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6)09(b)-008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攀升。据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调查的18岁以上人群应用WHO1999年诊断标准,我国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1]。而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只认识到高血糖的危害,对低血糖的认识严重不足,为了控制血糖,在正规治疗过程中,误认为控制饮食就是饥饿疗法,特别是在降糖药治疗过程中,过度控制饮食,导致低血糖事件时有发生。血糖的波动极大的影响了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水平,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发生无症状低血糖,易导致低血糖昏迷及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因此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是医务人员管理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5年11月因低血糖而收入该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5例,据统计,其中2例是1型糖尿病患者,43例是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7岁,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加拿大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对低血糖的诊断标准,血糖≤3.9mmol/L即可诊断。
1.2方法
从病程、年龄段、治疗方案、诱发因素、患者及家属对低血糖知识的认知度、监测血糖及门诊随访的频率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社区健康管理师如何更好地对居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管控,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2结果
2.1糖尿病病程及年龄段
病程在5年以下的有16例,占总例数的35.6%,;病程达5年以上的有29例,占总例数的64.44%;60岁以下的有6例,占总例数的13.33%,60岁以上的有39例,占总例数的86.67%。
2.2治疗方案
45例患者中单独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或胰岛素联合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有38例,占总例数的84.44%。
2.3诱发因素
45例患者中因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但继续使用原剂量的降糖药而诱发低血糖的有25例,占总例数的55.56%;自行调整降糖药物剂量的有10例,占总例数的22.22%;4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使用来历不明的保健降糖药,占8.89%。
2.4患者有无接受过健康教育及对低血糖的认知度
45例患者中有13例表示从未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占28.89%;剩下的32例表示接受过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均未系统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其中40例患者使用降糖药未按医嘱规律监测血糖,对血糖监测频率不了解,也未按医嘱定期门诊随访。38例患者认为高血糖对自身身体不利,偏好血糖低,不了解低血糖的危害性。
3讨论
3.1低血糖原因分析
低血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状态,血糖降低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2]。当血糖Q2.8mmol/L时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自主(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两方面的表现。糖尿病患者血糖Q3.9mmol/L时即可以诊断为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常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掩饰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3]。该研究表明:(1)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发生低血糖的概率也会增加。随着激素水平的变化,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降低,更容易发生恶性低血糖,也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对病程在5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我们要加强患者以及家属的低血糖知识宣教,加强血糖监测,适当放宽血糖的控制目标。(2)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或胰岛素联合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特别是老年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此类患者要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尤其是在调整用药剂量时。(3)低血糖发生多与食欲不佳、饮食量减少,自行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迷信非正规渠道的降糖保健品有关。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对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3.2低血糖的居家管理
3.2.1糖尿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资料表明患者及家属未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导致对低血糖的认知度低是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因素。除了加强住院期间患者的教育,做好出院指导,定期门诊随访,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社区健康管理师的作用。社区健康管理师对辖区的糖尿病患者定期入户随访,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同时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教育,从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干预,能规范患者的治疗,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指导患者掌握更全面的糖尿病相关知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稳定控制血糖,降低患者的住院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2.2自我血糖监测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表明居家患者发生低血糖与未坚持监测血糖有关。社区健康管理师入户随访监督居家患者规律监测血糖,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严格的血糖监测记录能帮助发现患者是否有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空腹高血糖,血糖波动大,自我血糖监测良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的患者,健康管理师可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帮助有效的发现低血糖。
3.2.3饮食和降糖药的管理该研究表明,引起低血糖发生的患者多在在食欲不佳、饮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仍未调整降糖药的剂量或停止使用降糖药。除了加强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外,健康管理师要定期进行入户随访,对辖区的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及时与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取得联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3.2.4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关糖尿病的一项调查显示,30%的病人存在心理障碍,如忧郁、焦虑等[4]。不良的心理状态导致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依从性差,常擅自更改治疗方案,增加胰岛素或口服药的剂量,诱发低血糖的发生。社区健康管理师的入户随访能够消除陌生感,可以面对面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鼓励病人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坚持治疗.严密监测血糖,可尽可能减少低血糖的相关因素[5]。
3.2.5低血糖时的处理低血糖发作时,可指导轻中度、没有低血糖症状的低血糖患者自行口服15~50g的葡萄糖,葡萄糖片最佳,15~20min低血糖症状即可缓解。当患者无法口服葡萄糖时,可从静脉补充葡萄糖,标准初始剂量为25g,静脉给予50%葡萄糖要非常谨慎,避免静脉穿刺部位发生局部组织坏死。重要的是给予葡萄糖的总量,100mL25%的葡萄糖,或150~250mL的10%葡萄糖更安全[6]。并根据降糖药的药效维持时间加强血糖监测,直至血糖稳定。
4总结和展望
糖尿病患者在自然病程中发生低血糖是不可避免的,住院期间规律的饮食、治疗和护理,患者的血糖能良好的得到控制,但糖尿病为慢性疾病,目前无根治方法,需终身治疗,出院后的居家护理尤为重要。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以及治疗引起的低血糖的危险性认识不够、依从性差、几乎不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亦不具备自我管理疾病能力,从而增加了严重的低血糖的发生,加重患者病情和经济负担[7]。如何尽量减少居家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是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通过经常与专科医护人员交流,可以获取很多糖尿病相关知识,同时医护人员通过了解糖尿病患者行为控制及改变情况可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干预[8],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随着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到“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和社区的健康管理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我市已率先开展了“三师共管”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大大地促进了慢性病,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居家管理。目前我市社区健康管理师对于所管片区的糖尿病患者责任到户,定期进行入户随访,根据病情进行饮食、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于稳定病情,避免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血糖的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9.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19.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83.
[4]李德霞,宋葆云,张俐,等.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的特点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25-727.
[5]李宜琴,刘娟.2型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护理干预[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4):39-40.
[6]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20.
[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J].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19.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儿童死亡报告卡死亡原因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351-0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儿童生存状况的主要指标,为了准确地了解我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给政府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故对我县2000-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自2000-2009年全县13个乡镇场卫生院、县医院每月上报的儿童死亡报告卡,县妇幼保健站专职人员对报告卡进行统一审核,所有的相关数据均进行县、乡、村三级质量控制,逐级核实补漏。经统计汇总后,得出各年龄组死亡率。见表1
2结果
2.12000-2009年儿童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全县新生儿死亡率为13.71‰,婴儿死亡率为21.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5.82‰,分别比2000年的66.6‰、86.9‰、89.3‰明显下降。
2.2儿童死亡率县城与农村比较:2000-2009年农村儿童死亡率明显高于县城,各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3讨论
3.1争取政府重视降低儿童死亡率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我们要争取政府重视,寻求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对儿童保健工作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让家庭确实贫困不能入院诊治的患病儿童得到及时救治。
3.2加强围产期保健尼勒克县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4岁儿童死亡率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新生儿死亡率仍居首位,因此,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另外,10年来,导致我县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仍是新生儿窒息、肺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因此,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筛查高危孕产妇,重点监护,减少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并提高产科、新生儿科对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水平,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适宜技术的培训,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篇11
[关键词]家畜产仔率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S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226-01
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在全国名位前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家畜肉类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对畜牧业的科学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商的经营策略,顾客对家畜肉类的需求高了,饲养者们自然就要想办法提高家畜的产仔率,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一、河南省目前有关家畜产仔率的情况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河南省在传统技术方面了解比较全面,但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技术落后,所以存在家畜的产仔率低的问题,影响着农户或工厂的经济收入。
二、家畜产仔率低下的原因
根据对河南省现下家畜产仔率低的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气候温度影响
在高温季节,雄性家畜的活力容易受到高温气候影响而降低,在这种时候进行,容易造成死胎比例增大,从而降低家畜产仔率。
2.雌性家畜的年龄及胎次
雌性家畜的年龄越大,产仔胎次越多以后,产仔的死胎量会相应增多,产仔的数量也会相应的减少,自然而然,家畜产仔率就会降低。
3.饲料的配比配方不科学
饲料的营养含量达不到标准,容易导致雌性家畜在妊娠前后产生营养不良的现象。有的养殖场甚至会将一些已经霉变的饲料饲喂给家畜,这将会严重影响家畜胚胎的发育。胚胎发育不好,家畜产下的幼崽的存活率则不高,自然降低家畜的产仔率。
4.配种前雌性家畜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配种过早,从而导致胚胎形成的不好,后期发育的也不好,存活率不高。二是配种前没有短期优饲,一直给配种家畜吃一样的饲料,没有在配种前的短期内把家畜的营养状况等方面调整到最佳;更甚的是在雌性家畜状态不良的时候就进行配种,一个状态不良的母体,怎会孕育出良好的胚胎。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导致家畜产仔率的降低。
5.妊娠期间对家畜的管理不得当
给妊娠家畜的饲喂量不合理,过多或过少;没有在合理的时间给家畜接种疫苗等会间接的降低产仔率。另外,对妊娠期的家畜并群管理也不是科学的做法,容易导致妊娠家畜发育不好,从而胚胎发育不好,导致产仔率降低。
6.配种家畜的体格
配种家畜的体格状况会影响产仔率。体格过大或过小都不行,都会降低受孕率。
7.配种次数少
雄性家畜在期,如果只对一个雌性家畜进行一次配种,那受孕率肯定低下,产仔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8.没有对配种家畜要进行很好的筛选
有些家畜是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所以如果没有注意挑选的话,会严重影响产仔率。
三、怎样提高家畜产仔率
针对家畜产仔率低下可能的原因,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1.避开高温时节、物理降温
由于高温容易影响雄性家畜的活力,所以要尽量避免家畜在高温时节自行,还要注意在高温时节给家畜适当的降温,用冷水清洗饲养场地给场地降温,给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择优
雌性家畜年龄过大和产胎次数过多会降低产仔率,所以饲养员或者专业户们应该尽量选择年龄较小或者产胎次数少的家畜来进行,从而提高产仔率。
3.增大饲料的营养度
饲料的配比配方和营养程度也严重影响着产仔率,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严格对饲料进行科学的配比和配方,控制饲料的营养全面化,保证在妊娠期前后的家畜能够被饲喂的很好,保证家畜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将体内的胚胎孕育的良好。
4.加强管理
配种前对家畜的管理不当也容易影响家畜的产仔率,对此,饲养员们和专业户们应该在配种前对家畜进行严格有序的管理,严格控制好配种的时间,避免过早或过迟配种的现象发生,以免误了最佳配种时期;饲养员们还应该在配种前对要配种的家畜进行短期的优饲,以调整好配种家畜的状态,只有配种家畜的状态达到最佳,孕育的胚胎才会优良,存活率才会高,产仔率才会高。
5.注重妊娠期间家畜的饲养和照顾
妊娠期间如果对家畜的照顾不是很恰当,也会使胚胎发育情况产生变化,降低家畜的产仔率。因此,饲养员们还有农户们要在妊娠期间对家畜要多加照顾,严格控制一些时间和量,遵守规章制度。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对家畜进行合理的饲喂量,不能始终一样的喂养,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家畜不同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整。要在合理的时间给家畜接种疫苗,使得疫苗的防疫效果最佳。此外,还要避免妊娠期家畜的并群饲养,以免家畜间发生撕咬和追打而受伤或影响情绪,从而影响胚胎的发育而降低家畜的产仔率。
6.多加注重体格方面
要选择合适体格的家畜进行配种,而且要注意配种的雌雄家畜体格也要相当,这样才会提高受孕率,增加产仔率。
7.多次配种
在雄性家畜的期,要合理的进行多次配种,在合理的时间间隔后,对同一个雌性家畜进行多次的配种,以此来提高受孕率,提高产仔率,但要讲究科学合理,凡事过则不及,也不能配种太多次。
8.精挑细选
在配种之前,要对雌雄家畜进行科学有效的筛选,根据兽医的指示和饲养员的经验,选择繁殖功能强的家畜,增加产仔率提高的可能性。
生育率降低原因范文
关键词死亡死因死亡率新生儿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50%,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重点应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现就2000年3月~2010年3月年我市637例新生儿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制定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市妇幼保健院2000年3月~2010年3月儿童死亡登记簿。
方法:以2000年3月~2010年3月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为对象,由各乡(镇)卫生院对新生儿情况进行登记、上报,妇幼保健院进行收集、审核,并查对市级综合医院的新生儿情况,妇幼保健院每年进行一次出生和死亡补漏调查,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数据。对我市10年间新生儿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新生儿死亡原因构成:新生儿的死亡原因前6位为新生儿窒息175例(27.5%),早产和低体重儿113例(17.7%),出生缺陷81例(12.7%),新生儿肺炎例76(11.9%),先天性心脏病56例(8.8%),颅内出血28例(4.4%),其他108例(17.0%)。
新生儿死亡时间构成:从死亡时间看,新生儿死亡例,婴儿死亡例,占婴儿死亡的%。其中: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327例(51.3%);出生后7天内死亡516例(81.0%);出生后7~28天死亡121例(19.0%)。可见,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晚期新生儿。
新生儿死亡与死亡地点因素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城市死亡112例(17.6%);农村死亡525例(82.4%)。
新生儿出生缺陷分析:10年中,我市新生儿出生缺陷38例,其中消化系统畸形死亡占首位,占先天畸形死亡总数的36.8%,神经系统畸形占26.3%,多发畸形占13.2%;肾畸形占10.5%;四肢畸形占7.9%;纵隔畸形、两性畸形各占2.6%。
讨论
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妇幼保健工作质量的一项敏感指标,做好新生儿死亡监测,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新生儿窒息、早产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本资料早产113例,占死亡病例的17.7%。因此,加强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筛查和治疗,降低胎膜早破和妊高症发生率等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的有效措施。防止早产是防止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所以,为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强化健康教育,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减少早产的发生率,同时产后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合理喂养,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新生儿出生窒息及其并发症是新生儿死亡的原发病因,窒息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出生窒息大多数是宫内缺氧的延续或母体并发症的后果。因此,必须提高官内缺氧的早期诊断率,强化预防措施,对孕期感染、妊高症等加以防治及早识别难产,及时选择分娩方式结束分娩。新生儿科医师应积极配合,发生危险时,参与新法复苏、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