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概念范例(3篇)
资本市场概念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将出台,环境保护概念股中线走强。据媒体报道,发改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基本制定完毕,环保部制定的国家生态红线管控政策措施和生态红线管理法规也将出台,《环境保护法》草案不日即将出台等多重利好因素诸多,尤其是最近时期,北方大面积雾霾严重的现状和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指出“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的事件驱动,大气治理概念股无疑成为弱势市场中的最耀眼的主流热点。
笔者认为大气治理受益领域分别为:首先是大气监测站和相关监测设备行业;其次是脱硫脱硝和除尘企业;第三是光伏发电、风电、煤化工、地热等行业;第四是空气净化领域,第五是绿地绿化等生态治理领域。
本周市场以彩虹精化、银轮股份、依米康、创元科技为代表空气净化概念股,以深华新、蒙草抗旱为代表的生态治理概念股,以华宏科技、格林美为代表的固废处理概念股,以林洋电子、东方日升、科士达、京运通为代表的光伏概念股,成为大气治理概念股的龙头品种。
对于大气治理概念股,技术上大多处于中线大箱体突破初期,预计后市走牛成为大概率事件,建议投资者逢低吸纳中线持有。
工业用地助推,“京7条”催生五朵金花盛开。“京7条”从实际角度出发,鼓励单位自有用地用于自住型商品住房开发建设,在京拥有大量工业用地储备的公司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在北京践行深圳新模式意义更为重大。北京目前土地资源最为匮乏,呼吁工业用地进入市场流转需求最为紧迫,相关公司在推广预期下,工业用地如成功转型必将带来新的价值向上重估空间。本周市场以电子城、嘉寓股份、京能置业、空港股份、金隅股份为代表的北京工业用地概念股成为弱势中亮丽的风景。
资本市场概念范文篇2
西方国家对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文献的介绍方面。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这一研究对于厘清内部资本市场组建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资本市场租金概念的思想基础
自从Alchian、Williamson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后,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西方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形成原因和优势的分析,为本文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租金概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内部资本市场形成的目的是降低融资的交易成本
早期研究成果显示(Alchian,1969;Williamson,1970)内部资本市场之所以会产生并取代外部资本市场,是因为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矛盾与摩擦,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内部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减少矛盾与摩擦来降低交易成本。
2、内部资本市场的本质
Williamson(1970)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的本质是市场行为组织化,外部行为内部化,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市场激励和组织激励双重机制。Gentner、Sharfstein等人(1994)认为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最大区别在于: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的供应者(集团总部)是资金使用者(集团分部)的所有者,拥有资金使用者的剩余索取权,其实质是母公司对分部资产拥有相应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外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如银行)只有在企业不能履行其责任和义务时,才能控制相应的资产并拥有所有权。
3、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Weston(1970)认为专业化企业只能依靠外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而多元化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复制外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并借助总部CEO的控制权促使资源向效益较高的经营单元转移。
从融资角度来说,内部资本市场在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上具有优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集团整体由于有较稳定的现金流保障、收益水平、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信用,因而也有较多的外部市场融资机会和渠道;第二,缓解集团成员中优质公司的融资约束(Myers&Majluf,1984;Fluck,1999);第三,降低集团成员的融资成本(Stein,1997)。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表现在:第一,公司总部的控制权保证了它在分部之间重新分配资源的权威,使资金从预期产出较低的分部转移到预期产出较高的分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Stein,2000);第二,Sharfstein和Stein(1994)根据内部资本市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特征,认为内部资本市场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更有利于对分部监督。
西方学者对内部资本市场形成原因和优势的研究,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的概念,但为本文提出这一概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的内涵
经济学中“租金”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一个外延逐步放大的过程,内部资本市场租金在本质上是一种范围更大和层次更高的组织租金。
1、经济学中租金的起源和演变
经济学中“租金”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一个外延逐步放大的过程。租金最早起源于对地租的研究,是指付给永远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主要指农业土地所有者)的报酬。李嘉图认为地租是土地产品价值提高后租用肥沃土地的农场主获得了超过平均报酬的超额利润,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马歇尔对地租原理进行了扩展,认为在短期内供给数量不变的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类似于土地地租,并将其定义为准地租。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将地租理论推广到对类似经济现象的分析中,认为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过为获得该要素供应所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即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定义为经济租,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租金的性质。现代租金理论扩大了租金的外延,将一切生产要素所产生的超额收益都囊括其中。如经理人的报酬部分地是由于他的能力超过边际经理人的能力的程度决定的,由此产生的超边际收益可以看作是支付给他的一种能力租金;工人根据他的能力所获得的差量报酬,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租金;企业通过扩大边界组建企业集团,获取净交易费用的降低和规模效益,可以看作是由于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创新而产生的管理租金。从租金概念的演进抽象出租金的本质:一是指绝对的资源要素报酬,如地租、利息、工资等要素的价格和收入;二是指资源在不同时间、不同用途、不同组合中的差额报酬,如超额利润、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等。
2、组织租金
对于组织租金,理论界有大致有四种不同的论述,:一是认为组织租金就是企业剩余,即企业产生的大于各要素市场价格总和的收入余额(张维迎,1996);二是认为组织租金是超额利润,总收益在支付了所有组织成员的保留收入,即满足了所有成员的参与约束条件之后还有一个正的剩余(杨瑞龙,2001);三是认为组织租金等于通过企业契约(即把要素使用权有条件地让渡给企业家)组织生产的收益大于要素所有者单干所产生的收益总和的余额(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周其仁,1996);四是将组织租金规定为通过企业组织分工相对于通过市场组织分工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入增加(杨小凯、张永生,2000)。上述四种关于组织租金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内涵是一致的,第一、二两种观点是从量上对组织租金进行度量,而后两者是从质上对组织租金的定性规定。根据前面的分析,很明显组织租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组织费用的节省(交易费用的节省减去管理费用的增加);二是企业分工协作和集中生产而使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效益增量。
3、内部资本市场租金的概念
企业集团组建内部资本市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比各成员单位独立运作更大的收益。内部资本市场租金是指企业集团总部通过对各分部财务资源的组合运用产生大于各分部独立运用资源的收益,这种收益具有超额收益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组织租金。从定性角度看,它是通过组织内部交易相对于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所能产生的更高效率带来的效益增量;从数量上看,它是一种对要素资源的组合运用收益大于独立运用收益的差额报酬。内部资本市场的租金包括两部分:一是净交易费用的节约(交易费用的节约减去管理费用增加);二是财务资源集中运作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所带来的效益增量。租金产生的渠道有两个层次:一是组建内部资本市场后形成的集团化优势在参与外部资本市场交易过程中创造的收益;二是集团内部通过资源整合和配置创造的收益。
三、内部资本市场租金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概念的比较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租金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是一对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能更准确地把握两个概念的内涵。
1、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效率原本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其定义为有效输出量对输入量的比值。经济效率的基本含义是指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其中投入主要是指人力、物力等经济资源的投入,产出是指为人类提供有用物的效用。根据效率动因不同,经济效率可分为生产效率、动态效率和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投入产出的比率;动态效率是指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从而对投入产出比率的影响;配置效率是指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随资源配置的改变而形成的投入产出比率,这种配置的最优状态称为帕雷托最优。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是一种对各分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效率,这种优化具体表现为在高资本回报率的分部增加投资,在低资本回报率的分部减少投资。如果在高资本回报率的分部减少投资,在低资本回报率的分部增加投资,则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
2、内部资本市场租金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
内部资本市场租金与效率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共性、联系与区别体现出来:
二者的共性表现在:第一,研究对象都是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投入产出问题,且主要用价值形态进行研究;第二,研究目的都是如何在企业集团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的对象和目一致,使得二者在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资本市场概念范文
能源放开的设计轮廓浮出水面,石油贸易、页岩气引领油气改革概念股逆势狂飙。油气改革是笔者前期看好的中线主题投资,油气改革受益领域为油气勘探、油气贸易、页岩气、石油加工、天然气等行业,本周终于凭借政策利好展开主升浪拉升行情。本周市场以广聚能源、泰山石油为代表的石油贸易概念股,以天利高新、云维股份、辽通化工为代表的石油加工概念股,以宝莫科技、山东墨龙为代表的页岩气概念股,成为油气改革概念股细分子行业的领军人物,高居周涨幅榜前列。
优先股政策或将出台,二线蓝筹股电力板块率先领涨。据悉,目前多家企业在酝酿推出优先股,从筹备情况看,电力、银行有望率先试水的可能性巨大。基本面上,引入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事件驱动因素,催生电力改革概念股大涨。本周市场以豫能控股、长源电力、国投电力为代表的电力三剑客,以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概念股,成为二线蓝筹逆势上涨的代表性品种。
主力机构布局年报行情,小盘高送转潜力股受青睐。2013年还有2个月结束了,年报高送转概念股也进入了预热期,依历史规律,高送转板块为期4个月的独立行情已经开始,主力机构开始布局小盘高送转潜力股。本周市场,以麦捷科技、同大股份、长亮科技、新莱新材、云意电气、鞍重股份为代表的高送转潜力股,成为市场最为靓丽的风景线。笔者认为,小盘高送转概念股的上涨行情具有中线投资的性质,投资者对于投资标的应回避短线拉升过快的风险,耐心等待波段性低点介入,滚动操作至年报公布到来,方可获得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