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例(3篇)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创造内涵方法
中国造园艺术博大精深,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景观设计艺术最丰富的遗产之一,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及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之奇观。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具有辉煌的成就。其讲究造园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自然精神为目的,包含多种艺术门类,建筑、雕塑、山水画、书法、文学、植物学等,通过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与气质,从而表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渊源在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周文王营建宫苑,最早为囿,意为圈起的自然风景区。而今的中国古典园林意为种植花草树木流传下来的供人游赏和休息的风景区。这样的定义在很长时期被认为是标准和典范的。中国五千年文化根基所孕育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同中国古典园林画,中国的诗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东晋唐宋年间是园林意境思想的源头,田园山水诗,山水画及山水游记是当时的文化方向,其思想核心是崇尚自然的指导思想。园林在这时期形式也发生转变,由建筑为主体内容转为以山水为主体内容。由夸富尚奇为文化内涵转为以自然山水之情为设计艺术处理。从此便产生了园林的意境问题,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中“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已感受到园林艺术的意境了。田园画家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感受,明画家沈周用“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去体现其中微妙的意境。陶渊明、王羲之、柳宗元、欧阳修、白居易等人更是园林的设计者与创作者,后期的计成、李渔、石涛也是道德高深并给予文化修养与一身的大艺术家,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宝藏。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和运用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是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其思想内涵是比直观更为深刻的。造园者造园时所运用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自我窥见的最深心灵反映,其中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在园林的表现方面通过景象在空间环境中的影响,暗示更为幽深的境界,达到情景交融。从而可以营造出园林空间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苏州网师园中有个“月到风来亭”,亭下设美人靠坐凳栏杆,人在亭中倚栏就坐,亦能引出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这种栏杆形象,由于诗的渲染而更走向艺术文化。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中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扇窗单座被这样渲染,即刻显现出诗人留连山水、孤芳自赏、希求超脱的感情。这种蕴含在其中的情愫便是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之处。建筑、诗、书画、雕塑、自然环境等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要素,这些要素共同称为园林空间的综合艺术效果,并传达给游赏者情谊的信息,唤起心中的情愫,经历的联想。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的意境,情中有景,景中带情,这样的意境更加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不是每个园林都具备意境,意境也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中国古代造园者在园林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完成的工作是相地,运用风水等理论知识,评判分析园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建构基础之上才进行立意构思,确定需要表达的情景、内容和主题,由此生境。再运用古代造园方法,如借景、对景、障景、框景等方法对园林进行规划布置,对空间序列的先后进行调整,进而推敲细节的修饰,例如,造园者要对山体的走向、坡度、形态、虚实变化、凹凸变化、主峰次峰位置,以及水体的形状、大小、排列组合方式、堤、桥的运用,建筑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的路面装饰用材和人流动线,园林植物的种类与造型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中国古代造园者不仅在图纸设计工作非常周密之外,更是花大量的时间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的完整和准确,更利于及时创作。中国传统园林在美学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往往通过竹林、漏窗、门洞、假山等手段保持内在关系,各色的景区又相互贯通,相互借景,在各个游览景区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诸景区中常布上几件盆景、花台,那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就都有了见证似的。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儒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佳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魅力无穷。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内涵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歌、绘画、文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自然的空间领域,是在一定的境域中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地形,进一步筑山、叠石、布置园路等创造的自然美环境。其园林的意境托物寓意于自然之物及其关系,借物抒情由超出由之所激发的事物之外,给人以回味及遐想的空间。当主客观有机因素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的境,才可以情中有境,境中有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才产生出园林的意境。
园林是一个自然的真实空间,其所表达的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园林上称时序的变化为季相的变化,朝暮的变化为时相的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气象的变化,生命的变化为龄相的变化等,这些变化的条件随之产生不同的意境。而呈现最佳状态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的内涵。最佳状态有时非常短暂,但却又是不朽的,时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园林中表达的意境完全是依靠人而存在,意境之精神是人所特有的感情,脱离人精神无从谈起。从这一方面讲,造园的动机和目的从开始到结束意境都贯穿始终,园林给其游者带来感知,然后产生共鸣,这些都是意境所营造的结果。
首先,造园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世界观、思想状态对建造园林都有着直接影响。不少在江南现存的私家园林中建造者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人。在其抱负得不到发挥的同时寄情感于山水之间、隐退山林、看破红尘。苏州的拙政园之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便是寄情于景的充分表现。
其次,不同的园林景观反映不同的思想感情,怡园的碧梧栖凤馆、金粟亭等都流露造园者出期盼大富大贵的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说明,意境产生在造园之前,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之中,设计着景物的建构。虽然园林是物质范畴,意境是精神范畴,但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构造,是以所要表达的景物意境为主导的。
因此,园林景观的意境体现在景物构造的全过程中,建成之后才是带给游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法上达到了建筑美、绘画美、自然美和文学艺术有机的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意境是其中最具影响的内在魅力,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体会到赋予园林艺术的灵魂。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之母。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中国古典园林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独特的形式美中,形成了意境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见证了古人在生活中再现自然空间的艺术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及学术研究现状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是组成园林的亭、台、楼、榭、植物以及他们围合出的空间所呈现出的具有含蓄、深远、幽静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造园家一直把“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作为建造园林的审美准则。他们追求自然美的自由布局,在表现形式上显示出更为复杂的秩序性,这有别于西方园林对称的几何形式的秩序美。但是,古人对园林的总结通常涉及到造园技术和对造园艺术的见解与主张,现代学者一般是从史学、美学和构成学的角度去探讨,少有对从复杂的秩序性从形式美的角度做深入的研究,这就影响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的传承问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传统园林文化遗产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启示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与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取神。形,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神,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它通过形式美反映意境美,使神形交融、情景和谐,达到意境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一切艺术形态都存在形式美法则,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也蕴含着形式美法则。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必须从形式美法则来探讨。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规律。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等。
(一)用形式美法则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
当我们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时,它错落有致、隐约可见的意境美中蕴含着形式美法则。下面我们用形式美法则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形式美:
1、和谐
和谐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人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表现在,其一,在造园艺术方面,本着师法自然的原则;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其二,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其三,中国古代园林树木花卉、山石湖波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共同创造出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下转第104页)的艺术特色。
2、对比与统一
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为强烈和显著时,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对比和统一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与统一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最多、效果最明显的设计手段,通过对比手法的应用使园林艺术可以达到既有机统一又活泼和谐的艺术效果。
主要包括:
(1)形状的对比与统一:利用圆形、较奇特形状之间的对比,可以获得变化多样的效果。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门和窗应用了圆、椭圆、圆方、桃形、花型等样式千变万化,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系列感的造型使观者视觉上丰富而不凌乱。
(2)直曲的对比与统一: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园林构图富有变化。园林中直线型的建筑和曲线形的廊墙水岸、高低错落园林细节构成了活泼多样的曲直对比。
(3)色彩、质感和明暗的对比和统一:园林中建筑物的彩色营造不同的空间格调和心理气氛,江南私家园林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比较素雅,而皇家园林琉璃彩画则显得堂皇而壮丽;晶莹的水面、茂密的树木花草、似山峦洞穴的山石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情景,不同质感相互对比映衬出“巧与因借,全天逸人”的人造自然美景;园林中阳光照射的树影、月夜投射在路面微光、湖面上波光粼粼、建筑物室内的光束等,光线强弱对比形成了“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式的明暗对比。
(4)虚实、疏密的对比
园中无水则不活。水面可形成“虚”,与山石、建筑和花草形成对比,其作用犹如国画中的留白,水面把园中观赏的距离推开,使景物尽显风姿,水面把天空、山石、建筑、花木一一倒映出来,形成了影像与岸上的实景相互衬托给人以虚实、疏密有致的感觉,易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
(5)藏露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与墙、柱之间构成了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主要景观和辅助景观相互衬托体现“园林巧于因借”的手法,形成了园林的藏露对比,有助于创造出各景区分割而不闭塞,彼此空间隐约可见的丰富层次。观赏者的视野中出现了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
3.对称与均衡
均衡主要是研究园林中各部分组合起来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稳定则指园林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应给人以安全可靠、坚如磐石的印象。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中国古代的宫殿一般是在真山水上采用叠石置山、建筑房屋形成园林的方法,在大面积的空间采用了对称的组合形式而获得完整统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气势。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则在均衡中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
4.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是指音乐和诗歌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声韵和节奏。如果西方建筑被比喻作“凝固的音乐”,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被称为“流动的诗滑”。中国古典园林的景区相互衬托、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大小不同、尺度、布局得当,给人轻重缓急的节奏感;各个景区隔而不塞、彼此流通,似分似合,隐约可见,使人联想到委婉抒情的诗歌;引导空间与主要景区的欲扬先抑、观赏路线的曲折萦回;水面与岸上情景相容让人浮想联翩;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给人余音缭绕的韵律感。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在现代园林住宅应用的范例――万科第五园
万科第五园追求生活环境与自然、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是融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住宅的范例。她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和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国传统园林形式和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园林住宅特色。
在景观设计上,以层次分明的多重“庭院空间”为精髓,简约洗练的现代形式语言,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法则,如: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对比手法,创造出一个有“起、承、转、合”的完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韵律;应用了“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等对比与调和手段;以“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手法为蓝本,形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现代中式园林景园。万科第五园尝试将中式传统居住理念和精华,糅合现代建筑的简约美,形成了“建筑服从与景观,景观服从与环境”的现代中式建筑。
万科第五园是首个个性化、本土化的作品,现代的建筑手法和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体现中式院落精神方面作出了重要尝试。第五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对传统中式园林复古照搬,而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精华提炼,它的设计更贴近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其功能和形式没有与现代生活脱节。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法则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环境的相协调的过程,是现代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探索。
三、结语
利用现代形式语言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在理论上不确定性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有利于园林设计者有章可循;用现代美学语言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有利于中外园林欣赏者和研究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和鉴赏;对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手法,有利于现代园林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脉延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来增祥陆震纬著.室内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其钧邵松著中国古建筑丛书--古典园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古典园林构景方法范文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分析
1中西方古典园林空间风格研究
1.1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风格
1.1.1意境空间。园林是一门经营空间的艺术,而中国园林所追求的则是意境美,具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以有限的空间来表现无限的意境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为中国古典造园自始至终所遵循的原则。作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产物,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美和人工美高度结合在一起,在情感、精神上的得以升华,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写意山水园,其核心在于对空间意境的追求。
1.1.2巧于因借。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穷的空间情趣,“巧于因借”是重点。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巧于因借就是要充分“借”用周围的一切有利因素,扩大视野范围,增加空间层差感,纳无为有。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
1.1.3虚实对比,步移景异。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小中见大、明暗开合、敞闭自如等空间多种对比手法。欲扬先抑作为常用的造园手法,用以突破空间的局限性,虚实结合、峰回路转、步移景异,使空间变化万千,力求达到步步皆有景的神奇境界,创作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艺术空间。
1.2西方古典园林空间风格研究
1.2.1空间解读。从结构主义、符号学对空间进行的解读。结构主义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识,伴随而来的符号学则为其提供了研究手段。形式与内容是整个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核心所在,结构主义通过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分析来把握其内在涵义。结构主义学者们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事物的结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它改变了人们认知事物的方式。而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主题所在正是秩序问题,结构主义寻找各种现象中的“秩序”,试图通过对发现的“秩序”的使用,能够对现实进行复制、重造,并为它建立一个模式。
1.2.2西方古典园林空间解读。西方园林是在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其伟大之处在于创造出更为统一、均衡、壮观的构图,核心在于对中轴重要性的加强,使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中轴,按主次排列在两侧。园林中的轴线系统成为整个园林的骨架,所有的空间都围绕轴线展开,每一条轴线都是一个空间序列。由于园林的平面是几何形的,而且以垂直相交的直线为主,因而空间的外轮廓也大多是方整的。
2中西方古典园林空间的异同点
2.1单体静止空间与群体流动空间
古代西方人与古代中国人关注的空间类型是不同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园林,西方人所关注的空间多是单体性空间,讲究从一个固定视点去感受空间的体验。而中国人则更多的而关注的是流动的群体性空间,要求步移景异,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虚实结合、相互交叉的园林空间来感受园林的魅力所在。西方园林空间是围绕建筑而形成的关注空间三维体量的“和旋性”空间,人们通过在空间中驻足,来体验空间给予的感受;中国园林空间是由建筑围合成的一系列二维面上的“旋律性”空间,人们通过在其中运动,在空间的不断变换中来感受园林的精彩所在。
2.2清晰空间与模糊空间
在西方,人们在空间形态上侧重于表现单体的实体美,对于空间之间的融合、共享、互化关注不足。西方古典园林空间也多是各自独立、相互之间联系比较少。尽管西方古典园林非常重视每个空间之间的过渡,但这些精心设计的过渡元素也都在强调着空间的分割,而不是融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构成上讲求的是整体空间的整体性以及单体空间之间的穿插、呼应、交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各个空间之间都是通过隔、框、对、借、透、露等造园手法使整个的园林空间与建筑空间以及周围的自然空间融合为一体的,在空间构成上追求虚中有实、实中蕴虚的效果,力求整个空间含蓄、深远、虚幻,使园林位于山水之间,成为自然空间组成的一部分。
3结语
本文所总结出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特质,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领悟和体会,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空间研究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当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建造出即有中国文化品味又适合当代国生活和娱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