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育范例(3篇)
六年级数学教育范文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勇于开拓创新,讲职业道德,守职业纪律,精职业技能,尽职业责任。坚持新课标的学习,不断探究新的教学策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持教学“六认真”,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次承担校、片区、县级的教研主讲,上示范课、优质课、竞教课,撰写教研论文,在片区、学校教研会上交流,并受到相应级别的奖励,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该同志近三年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他所教的学科在全县统考中成绩优秀。XX-XX年年度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学平均成绩为74.2分,下期数学为75.3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二位,被学校表彰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合格”;XX年-2010年度上期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数学为78分,下期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语文平均分为77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三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合格”;2010-2010年度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上期数学平均分为75分,下期数学平均分为75.2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三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优秀”。
该同志加强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该同志严格履行了小学一级教师职责,指导和培养新教师成绩显著。XX年年12月,论文《数学教学应注重过程体验,催发学生思维》在“XX年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2010年8月,论文《注重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在乐山师范学报上无刊发于第24卷98页,同年7月,论文《培养学生数学创造能力》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该同志XX-XX年学年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XX年-2010学年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2010-2010学年度,年度考核为“优秀”。我校二oo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学校召开考评小组会议,应到7人,实到7人,严格按营山县教育中级职称考核量标量化获251.84分,名列第二位,符合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任职条件。成绩已公布七天,无群众举报反映,大家一致同意推荐该同志晋升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六年级数学教育范文篇2
“由表及里”――问题复杂却环环相扣
每年“四、六级考试”从鸣锣开战到鸣金收兵,前前后后总是麻烦不断。纵观考场内外,各种非法行径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考前一两个月就有人在网上买卖考试题,还有人捉刀,雇用“”;临考时还有“权威人士”人透露作文题;而考试中间的作弊行为那真是五花八门,有的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就在无数应考者绞尽脑汁,甚至不惜采取触犯法律的极端手段,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又爆出猛料: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收取的考试费违规集中并私自扣留。一时间,各界上下非议不断,大家纷纷质疑“四、六级考试”存在的合理性。至此,原本是一项检验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考试似乎完全变了质。整个考试过程像是一场利益角逐的闹剧。
其实,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背后,隐藏的是教育过程评价的失位。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考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应考者不惜血本,使尽浑身解数,最终只求一证?这其中缘由还须从头说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无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英语对于我国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从头至尾的渗透,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我国中高级人才的唯一场所,自然要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当成一个重要目标。教育部由此设立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目的就是为检验高校英语教学的成果和检测学生的英语水平。但由于受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的掣肘,这种单一的命题考试制度难当重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一元评价体系,却实实在在地成为判定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官方标准,以至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能否取得“四、六级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要件,进而很多企事业单位也将它视为人才招聘的必备前提。因此,学生只有硬着头皮走上“华山一条路”,在凭借自身实力无法通过考试的情况下,唯有铤而走险动用各种非常手段,于是便出现了以上诸多问题。
“里应外合”――各种矛盾交织并存
可以说,当前各种甚嚣尘上的作弊现象只是“四、六级考试”的一系列次要矛盾,而真正的主要矛盾则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严重滞后,这才是整个问题系统的核心。
2006年8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孙复初发表了名为《英语成考试工具应把四、六级考试停掉》的帖子,并认为“四、六级考试是一杆假秤”。类似言辞激烈的批判也不乏其声。前不久,英语教学界的泰斗、著名语法学家张道真教授也公开说,打破哑巴英语,就应该彻底打倒“四、六级考试”。英语教育界内部的专家学者对于“四、六级考试”的批评甚至是彻底否定,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威胁到其存在的合理性。虽然自2005年起,原有的“四、六级考试”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调整,试图改善其对于英语教学水平的评价功能。例如:新的四、级考试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听力试题在全卷所占比例将从原来的20%提高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同时新题型还增加往年没有的“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内容及非选择性试题的分值比例,阅读理解部分在试卷中所占比例由原来的40%缩减为35%,其中精读部分占25%,快速阅读部分占10%。然而,在以“考试”为基础的评价体制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试题内容的局部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主要矛盾。很显然,教育界对“四、六级考试”的指责声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四、六级考试”过程的公正性也是造就其困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次“四、六级考试”能够避免出现违规、违法甚至是犯罪现象的丑闻,而社会各界对此也是反响强烈。鉴于这种情形,很多考生和家长及相关人士纷纷公开表达了希望教育部取消“四、六级考试”的意愿。
六年级数学教育范文
摘要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体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以青岛市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并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的报告和文献,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多数小学生生活习惯良好,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部分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及上网时间长,影响身心健康,需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生活方式小学生身心健康
一、前言
“生活方式”这一术语,是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的,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和生活制度,包括个人嗜好、认知方式和业余时间的行为活动等[1]。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小学生健康的研究报告很多,其中基本是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而对在校小学生生活方式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更为遗憾的是我国小学对生活方式的认识刚刚开始,仍处于一味的强调应试教育,而没有确实的做到素质教育;看重升学率,而没有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故本文以青岛市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并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的报告和文献,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力求把握小学生校内外的生活现状,并提出建议。
(一)小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学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表明当代小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有以下几点:①合理膳食: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引导,能够做到饮食规律。②适当的体育活动:参与学校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和课余活动项目来提高身体素质。③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数小学生能够做到走路姿势正确,坐姿合理,文明有礼貌等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④合理的情感宣泄:通过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一些小学生能够做到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感情宣泄,比如写作,和大人沟通,和同学倾诉等。
当代小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基本特征。①“消费主义”观:小学生的消费行为变得情绪话、感性化,大部分都脱离了商品本身,热衷于附加值。②娱乐网络化:有些小学生把闲暇时间花在网络上,网络使得小学生抛弃了很多积极向上的户外活动,把娱乐深度网络化。③追求时尚文化:在时尚文化影响下,小学生吃的是KFC,穿的是NIKE,玩的是PSP,看的是日韩剧……“网友”,“网恋”一大堆[2]。长时间熬夜,对身体是一种极大地伤害。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临床社会调查证明,制约人类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占50%—55%[3]。
(二)研究小学生生活方式的意义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指的就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地位。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时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经形成很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根就很难了。所以要对小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找出不足,及时纠正,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青岛市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各100名,其中三年级、六年级男生女生各50名,共20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9~13岁之间。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的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问卷法
本次调查是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三年级,六年级的学生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全部问卷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完成。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为本文提供数据资料。
三、小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一)日常饮食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在一日三餐按时进餐方面,三年级学生基本都能按时进餐,比六年级学生饮食有规律;六年级有10%的学生饮食规律较差,存在不吃早饭,节食、偏食,暴饮暴食等现象,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和头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身体健康。需要家长和老师加强引导。
(二)日常生活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三年级学生基本不上网,而一半以上的六年级学生有上网习惯,并且其中多数上网时间超过一小时,说明六年级学生沉迷网络的情况比较严重,需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小学生看电视,但多数时间都控制在2小时之内,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比较,70%以上的六年级学生看电视,需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谨防网络沉迷及电视沉迷。
(三)睡眠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只有26%的学生睡眠时间少于七小时。说明大多数学生睡眠时间还是合理的,要加强对少数学生进行监督。
(四)体育锻炼
调查结果显示,有17%的学生每天锻炼20分钟以内,33%的学生每天锻炼30分钟以内,有50%的学生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小学生有课外运动习惯,根据体育研究,每个人每天必须坚持半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才能起到锻炼效果,不过还有一半同学达不到要求。
(五)生活自理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能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说明现今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着超前消费的社会思潮,这使得家长们的生活观念也产生了一定变化,很少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能力,慢慢培养动手能力和吃苦能力,加强挫折教育。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青岛市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各100名,其中三年级、六年级男生女生各50名,共20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并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生生活方式与健康的报告和文献,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小学生有规律的生活及饮食习惯,能够保证8—9小时的睡眠时间。
(二)近一半小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缺乏运动对小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三)少数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每日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应谨防网络及电视沉迷,需进行管理和约束。
(四)多数小学生自理能力较强,家长、老师正确引导的同时,应加强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