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特征范例(3篇)
创新能力的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应用;思考
引言
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一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体现的更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单纯的以教学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方式仍然继续被应用,这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制约,从而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这成为当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策略,旨在为相关美术教学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小学美术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1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于美的涵盖十分宽泛。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根据自身对美的独特认识,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由此可见,小学美术中的创新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自身对美的见解,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2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美术教育中的关键性能力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心理学角度下,直觉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术学习,从而不断进行自身意义上的创新。从另一角度分析,小学美术离不开直观性思维,它不仅是学生想象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美术这一学科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创新教育特征分析
2.1创新性特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方式。而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创新性,大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方面。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竞赛式等新型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第二,学生方面。学生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获取,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充和探索,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第三,环境方面。创新教育中的创新性特征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2.2开放性特征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十分不利。而创新教育相对比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它所注重的不是课堂教学,而是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3全面性特征
除了创新性特征和开l性特征外,创新教育还具备一项特征,即全面性特征,它是面向于全体学生,注重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1],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以全面性、创新性原则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教育的整体水平,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3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3.1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学生效率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往往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无法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创新教育的无从开展。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第一,在美术教学中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二,给予学生适度的鼓励。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创作进行鼓励,不断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想象,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3.2培养学生美术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创新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开放性特征,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创新教育时,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必须要将教育培养对象设定为全体学生,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生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另外,小学美术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学方法的选取,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
在小学美术创新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选择,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美术学习效率和质量,例如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方式,这对于小学美术教育同样适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美术学习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重点在于实践,而在小学创新教育中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先进行演示实践操作,在让学生进行动手练习,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吸附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油画颜料放入清水中[1],然后让学生进行画面的观察,最后进行动手实践绘画练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尤为关键。由于创新教育具有创新性、开放性以及全面性特征,所以在小学美术中进行创新教育时,要充分进行分析和考虑,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在美术方面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室内设计;创新应用
1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分析
1.1装饰材料的质感性艺术特征
在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会直接展现出视觉效果,其展示出来的意境也具有非常直观的感性艺术特征。装饰材料自身具有较为明显的结构和组织模型,是一种自然属性的特征模式,质地和质感是较为关键的要素,并且,设计过程中的装饰材料也能给予人们对于整体项目的直观感知。材料表面质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温度以及条件变化产生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和设计人群的喜爱效果,确保满足欣赏的同时,实现质感效果的最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装饰过程中,不同装饰材料会具备不同的质感,决定材料和材料之间的区别,融合装饰材料特征,能产生明显的心理差异结构,顺利建构系统化的气息维度。例如,在金属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材质的生命活力[1]。
1.2装饰材料的肌理性艺术特征
在装饰材料分析机制中,物体表面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纹理结构和特征,因此,肌理是装饰材料的特殊特征,设计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材料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化沟通和特殊渠道处理。在人类视觉和装饰材料属性模型中,借助感知环境细节的路径对肌理结构进行综合分析。一般而言,装饰材料中,肌理结构主要包括人共性肌理和自然性肌理,前者是人类创造并制作的,具有一定的人为痕迹,后者是天然形成的,具有特殊特征,能有利于设计师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化处理,确保相关创新模式和实际情况之间的设计稳定性符合标准。正是基于设计空间的系统化分析,要保证设计结构中对肌理有清晰的认知,确保观察结果和触觉之间形成良好的维护关系。
1.3装饰材料的色彩性艺术特征
借助色彩特征能有效提升视觉效果,确保室内设计的意境得以有效体现和落实,正是基于色彩特征,人们在收集到色彩信息后,能对色彩的独特性进行统筹分析和系统化处理,切实维护设计效果和色彩有效性,并且对自身的颜色特征进行统筹分析[2]。另外,色彩除了能有效改善视觉效果外,还能影响观赏者的心情和心境。比如,在色彩体系中,黄色代表的是温暖,红色代表的是热情,这两个颜色结合在一起,形成阳光的效果,并且能给予人一种较好的心理暗示。绿色会给予人一种被激励的感觉,而深色具有一种稳定而神秘的感觉,让人能从色彩规律中体会空间中的立体感,并且体会一种色彩的魅力。
2装饰材料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分析
在装饰材料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要求和处理效果,建立健全有效的控制机制,升级艺术特征,要从装饰材料的效果和创新机制出发,升级空间效果,并对设计要求和相关魅力进行综合分析,确保生活环境和审美要求的统筹处理。
2.1室内设计中创新应用质感创新设计
在室内设计机制建立过程中,要从质感效果出发,建立健全更加稳定的设计参数,从而给予人们更多的真实感受,确保室内设计项目中质感特征和效果符合创新设计要求,一定程度上从全新质感角度出发,优化艺术特征和实践创新,真正提高室内设计和装饰材料艺术特征的融合效果[3]。
2.2室内设计中创新应用形状组合创新设计
在室内设计创新模型中,要保证肌理能得到有效处理,集合特征需求和设计项目进行探索,确保不同材料能对图形艺术特性进行综合分析,且利用夸张对比的创新方式形成有序处理效果,确保一种结构组合方式,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化图形,而是利用更加多变的形状特点进行视觉再造,形成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观赏价值的设计模型。除此之外,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化分析和综合化处理,确保比例结构有效性,也为整个空间结构的装饰性优化奠定坚实基础,确保整体形状以及处理效果的最优化,要积极利用更加有效的线条感以及运动感,升级创新元素和室内设计模型的交流以及互通[4]。
2.3室内设计中创新应用色彩性材料
在室内设计中,创新应用要积极利用更加有效的色彩结构,升级色彩处理机制,减缓生活疲劳程度,从而优化观赏者的体验,正是基于此,要坚持创新设计原则,保证管理效果和运行体系的统筹分析。设计人员要结合规则项目对材料装饰设计要求进行综合化处理,并要打破常规化的束缚和计量模型,对空间结构和设计要求进行更加细化的分析,保证个性化审美需求得以有效落实[5]。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室内设计中应用装饰材料的特征,首先需要对相关特征进行综合化分析,其次要将其特征的表现形式进行统筹整合,最后有效融合,形成统一整体,提升整体室内设计的效果和观赏度,创设一种更加舒适和谐的独特风格,优化风格设计效果,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俊雯.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5(19):188~189.
[2]赵朝弘.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14(08):210,232.
[3]赵健.基于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17(12):165.
[4]程功.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22(02):256.
创新能力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竞争优势
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正成为目前又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学习型企业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效益,为我们对探讨学习型组织与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联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特点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PeterM.Senge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来的,其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以此改变组织的行为(PeterM.Senge,1990)。因此,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渗透于组织之中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它主要有以下七个特点。
1.提倡团队工作而不仅是个人工作。传统的直线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这是不能够适应时代挑战的。
2.提倡项目工作而不仅是职能性工作。当组织成员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一起学习。
3.提倡创新而不仅是重复性的任务。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重复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计算机处理,人的工作是创新和关心他人,这是计算机所不能做到的。
4.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着力于形成一种宽松的、适于组织成员学习和交流的氛围,以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知识共享。
5.保持组织的知识更新和不断深化。学习型组织提倡建立一定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鼓励组织成员学习,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
6.有利于组织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学习型组织将一些在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组织成员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
7.组织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不断地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学习型组织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组织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
二、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主要由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核心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构成,随时间和组织的发展而积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组织核心胜任特征是组织保持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
(一)核心胜任特征的本质是知识、技能与能力
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核心胜任特征,而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关键是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群,是一种能使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技能和能力系统,具体体现为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成本控制、市场营销和组织学习与创新等方面,是决定组织间业绩差异的主要因素。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获取相关知识,完善各种核心技能与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成功的一种组织。反之亦然,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生成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不断创新、培育新的核心胜任特征,完成核心胜任特征的主动性改变,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学习是组织核心胜任特征产生的源泉
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能力,而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积累、传播、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都必须依赖于学习过程。正如PeterM.Senge所言,组织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组织学习能力的竞争,竞争的优势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因此,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组织学习与核心胜任特征构成了组织发展的一种递进关系。组织要获取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创造多个战略业务单元(SBU),在这背后需要有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作为支撑,而核心胜任特征是由一系列知识、技能和能力群所构成的,技能和知识群,又必须通过组织的学习获得。通过层层递进,可以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源泉,组织的竞争最终是学习的竞争,其关系(如图1所示)。
(三)组织的三项核心胜任特征推动组织变革
Lado,Boyd和Wright(1992)认为组织的变革能力包括学习、创新和组织文化提升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有的核心胜任特征要素。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持续的创新。组织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将学习转化为创造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员工的全面发展。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若无现成可借鉴的经验和知识,就应勇于突破和创新,依靠创造新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型组织面对竞争和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升了组织创造未来的能力。同时,组织的学习能力是组织中个体学习能力的融合、整合和整体反映,而不是个体学习能力的简单相加,提高组织学习能力既需要组织创建条件激发和提高个体学习能力,也需要组织通过一系列机制有机整合个体的学习能力,形成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此外,在学习型组织中,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组织成员能够进行知识的分享和信息交流,由此构成了组织中的一种学习的文化,组织文化能降低战略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Jones,1983),培育有价值的领导力,协调工作和控制组织成员的生产能力(Schein,1985),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组织有必要提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组织文化。
转贴于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核心胜任特征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利于组织核心胜任特征的形成。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组织中,80%已经按照“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进行了组织再造;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组织中,已有40家(包括福特、微软等)公司进入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轨道;中国的宝钢集团、海尔集团等部分大型组织集团也开始注重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地培养和积累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
(一)加强知识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组织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组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知识是组织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组织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组织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探索、挖掘和认知组织和组织环境的框架总和。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组织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如设置知识主管,加强职业培训和团队建设,优化管理艺术,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全新、开阔的思维方法,掌握、创造新知识、新技能等。
(二)提高学习能力
对企业来说,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科研开发、经营决策、生产组织等方面对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应有敏锐的触角,对新的知识、新的变化要善于学习,学习的速度应当大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应当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拥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专有技术、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产品、有自己忠实的用户和稳固的市场,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的能力,同时要注意持续不断地学习与创新,以最快的速度将所学习的一切转化为行动,将学习所获取的新知识和新观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重塑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最能持久地影响整个组织,组织文化铸造了组织精神,使组织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是一个组织的个性与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为促进组织学习,组织应建立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使全体组织成员都能认识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使“学习、共享、创新”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行为指南与价值观。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宣传组织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同时应当在收益分配上体现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各种激励手段的作用,使具有创新能力的组织成员脱颖而出,承担起组织核心胜任特征培育的中坚任务。
[参考文献]
[1]吴价宝.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6).
[2]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
[3]梁建春,时勘.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理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李兴奎,马力.组织学习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J].东岳论丛,2002,(5).
[5]陈劲,王毅,许庆瑞.国外核心能力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1999,(5).
[6]方统法.论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7).
[7]郭岚,任改玲.解析企业核心能力知识内涵与层次结构[J].商业时代,2005,(23).
[8]解冻,唐宁玉,李效云.试论基于个体胜任力的组织胜任力[J].科学·经济·社会,2003,(21).
[9]张含漪.学习型组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2004,(1).
[10]Prahalad,C.K.,‘TheRoleofCoreCompetenceintheCorporation’[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
[11]Prahalad,C.K.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y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79-90.
[12]RafaelAndreu,ClaudioCiborra.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corecapabilitiesdevelopment:theroleofIT[J].Journalof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s,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