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范例(3篇)
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范文篇1
摘要本文从德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儿童文学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这篇童话的几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以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为基础,用符合儿童的语体特点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童话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由德国功能派代表弗米尔(H.Vemeer)提出。在赖斯和弗米尔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主张翻译应主要受控于占主导地位的功能,或者受控于原文的“skopos”。Skopos一词来源于希腊,意思是“目的”、“意图”。弗米尔认为,人类的翻译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每一项翻译都有直指特定的读者,因而特定的读者在译语文本产生的过程中具有决定因素。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译者应熟知与译语文本读者有关的诸如社会文化背景、期待视野、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相关信息。目的论有3个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翻译的目的就是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加以研究。所以翻译就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连贯性法则是指域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在目的语文化以及译文交际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是指语际连贯,即译文与原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而这种一致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共同决定。
由于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连贯通顺,那么译者应尽力使句子读起来顺畅、连贯,这时连贯法则是符合翻译目的的。如果目的法则需要译文不必通顺,那么连贯法则则不适用。同理,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色与风貌,那忠实性法则与目的法则是一致的,译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再现原文的风格、内容及特点。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那么忠实性法则就不再适用。因此,目的法则是普遍适用的法则,而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则是特殊法则。
本文将以目的论的3个法则为基础,研究《爱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的中译本是否很好地实现了译文目的、传达了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童话翻译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学翻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过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并不乐观,各种翻译版本充斥着市场,导致许多文学作品被误译、滥译,严重影响了儿童读者的身心发展。本文基于此就儿童文学的翻译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推动我们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少儿图书出版大国,儿童读物有9000多种,印数2000多万册,其中引进的翻译作品类读物占了一半左右。但是目前翻译市场的良莠不齐,出现了许多不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比如早恋、自杀、暴力等的内容,这些都给当前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敲响了警钟。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作品,它的对象是广大的儿童读者群,他们的年龄、心理、知识构架等特点决定了译者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译出儿童喜爱的语言和风格。具体到《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根据目的论法则,译者首先考虑到的是译文接受者即中国儿童。译者应该明确儿童读者的接受特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注意语言的形象、具体与生动。要求语言不但充满意义,而且要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这是语内连贯法则所要求的。
三《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个案分析
本文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几个中文译本为基础,从词汇、语法和幽默性等3个方面来探讨和阐述不同译者在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与译文目的的实现情况。
a.Vocabulary(词汇)
在词汇方面,童话故事的描述多用叠词、叹词和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而且用词浅显,力避艰深难懂的词语。
例:andI’msureIcan’tbeMabel,forIknowallsortsofthings,andshe,oh,sheknowssuchaverylittle!(Louis,62)
译本一:我也敢保证,我不可能是梅布尔,因为我懂得许多东西,可她却是一问三不知!(贾文浩,贾文渊)
译本二:我肯定不是玛贝尔,因为我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她,哼!她什么也不知道。(美锦等)
原文中用了一个叹词“oh”,对比两种译文,贾译省略了这一叹词,而后者用了中文中所对应的叹词“哼”,更好地做到了与原文的对等,实现了译文所要传达的功能。这一叹词将爱丽思不服气,不相信自己就是梅布尔的内心形象地表达出来,也向读者生动地传达了爱丽思自信的精神。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叹词显得栩栩如生。而贾译的方法显得有些平淡,没有很好地实现译文的目的。
b.Grammar(语法)
Soshewasconsideringinherownmind(…),whetherthepleasureofmakingadaisy-chainwouldbeworththetroubleofgettingupandpickingthedaisies….(Louis,122)
译本一:她就开始琢磨着要编个雏菊花环,可是又不知道,起身去摘雏菊花是不是太费事。(贾文浩,贾文渊)
译本二:爱丽思又开始认真地盘算起来:做一只雏菊花会不会很有趣呢?要知道摘雏菊的麻烦可大呢?(美锦等)
由上可见,后者将原文的陈述句型改为疑问句,通过简单语法技巧的处理,让小读者脑海里呈现出一个手托下巴,浮想联翩的天真小女孩形象。改变后的句型在刻画人物方面更有生动力、感染力,非常直观,容易联想到当时爱丽思看着图画毫无兴趣的场景。
c.Humor(幽默)
在这部书中,原作者还运用了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幽默性。他运用大量文字游戏和语言修辞技巧,使小读者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童话题材的作品中风趣幽默的修辞手法适合儿童的心理和气质,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本文就其中的一种手法pun(双关)来探讨具体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themasterwasanOldTurtle-weusedtocallhimTortoise”“WhydidyoucallhimTortoise,ifhewasn’tone?”Aliceasked.
“WecalledhimTortoisebecausehetaughtus,”saidtheMockTurtleangrily.“Reallyyouareverydull!”(Louis,170)
译本一:
赵译:“……我们的先生是一个老甲鱼――我们总叫他老忘。”
爱丽思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你们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因为他老忘记了教我们的工课。你怎么这么笨?”(赵元任)
译本二:
“……校长是一只老乌龟―我们都叫它陆地龟。”
“既然它不是陆地龟,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叫它呢?“爱丽思不解地问道。
“因为它总是忘了该教我们的功课!你怎么会问这么愚蠢的问题?”那假海龟怒气冲冲地说道。(李汉昭)
Tortoise与taughtus谐音,构成了双关。译本二从字面上看符合了原文的意思,不过却失去了原文的幽默效果。原作者在这里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段主要是为了制造谐音趣味,让人发笑,因此所用的词句和意思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需要以轻松、幽默的方法翻译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原作的风采。译本一的方法把“老王”和“老忘”这对双关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把这个假乌龟的愚蠢、无知的形象给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做到了忠实原文并照顾译文读者的这一要求。
d.以归化为主
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应该以归化为主。童话不同于成人文学,儿童的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翻译童话时应把目标读者的这些特点考虑在内。从“情”讲,它必须首先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具有娱乐、陶冶情感和宣泄的作用;从“智”讲,它必须发挥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具有认知作用和教育目的。现在的儿童文学翻译应以这些作用为出发点和目的。儿童的情感需求,儿童的认知水平,对儿童的教育措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要达到以上的文学作用,就必须在翻译时以归化为主。
例1.InanothermomentdownwentAliceafterit,neveronceconsideringhowintheworldshewastogetoutagain.(Louis,188)
译文:不管四七二十八,爱丽思立刻就跟进洞去,再也不想想这辈子怎么能再出来。
原文用了倒装,表现出爱丽思强烈的好奇心和儿童特有的冒险精神。译文对此用了归化的方法,做了适当的补偿,加了一个同样表示情态的俚语“不管四七二十八”,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
例2.However,thisbottlewasnotmarked“poison”,soAliceventuredtotasteit,andfindingitverynice.(ithad,infact,asortofmixedflavorofcherry-tart,custard,pine-apple,roastturkey,toffee,andhotbutteredtoast).Sheverysoonfinisheditoff.
译文:然而这回瓶子并没有“毒药”的字样,所以爱丽思就大着胆尝了尝,那味道真是好吃(有点像樱桃馅饼,又有点像鸡蛋糕,有点像菠萝蜜,又有点像烤火鸡,有点像牛奶糖,又有点热奶油面包),所以一会儿功夫就稀哩呼噜地喝完了。
原文出现了几个文化词,例如:“custard”是乳蛋糕,是用牛奶、鸡蛋、调味品,有时再加些糖混合,经蒸煮或烘烤直至凝固而成的一种食品。在这里,倘若不顾儿童读者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势必会影响小读者对瓶内液体可口味道的理解,所以应采用归化的方法,使我们的小读者耳熟能详,乐于接受。
四结语
功能派翻译理论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单向度能动介入,使翻译批评跳出“直译”和“意译”的二元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而其中的目的论是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它首先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并且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所以翻译的对等是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不仅从语言本身,更在文化中实现了功能上的对等。但是目的论偏重于译文功能的研究,为译文的效果而进行有目的的“改写”,大大弱化了原文本的功能,有可能跌入“为翻译而翻译”的功用主义的陷阱,偏离翻译研究应循的轨道。同时也会因为认为目的论可以解释一切翻译现象,夸大目的论的指导作用,反而会不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因此翻译界还是应该提倡多种翻译研究的共存,以促进翻译这门学科在取长补短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本中的翻译研究中,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把读者放在第一位,以读者为目的。儿童文学的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弄清楚儿童读者的具体需求、审美、文化背景等因素,克服传统的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行为的缺陷,打破僵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策略,把读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和中被接受、认可,从而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
注: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2008人才引进资助项目系列成果之一,2008-sxxyqn-17。
参考文献:
[1]NordC.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uageEducationPress,2002.
[2]CarrollL.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andthroughthelooing-glass.CarrollToronto:BantamBooks,1981.
[3]贾文浩、贾文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4]美锦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赵元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李汉昭:《爱丽丝漫游奇境》,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7]金燕玉:《儿童文学初探》,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8]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
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在儿童鞋的人性化设计中,安全性设计指的是儿童在正常使用儿童鞋产品的过程中,不受来自产品方面的任何伤害,即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错误的操作,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之所以把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的。他们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外来的意外伤害,例如儿童的脚与成人的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大量的脂肪包裹着正在迅速发育的骨骼,足弓不明显,五趾敞开呈扇形,这正是脚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阶段,这样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完全,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安全性原则是儿童鞋产品体现人性化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因为儿童的天性也不能忽视儿童鞋产品的趣味性。
第二,儿童鞋人性化设计的造型原则
儿童鞋造型具体地说是根据儿童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点,鞋型要贴切脚型,鞋帮应高出踝部,同时鞋帮鞋底不要太硬,底面一定要防滑,但又不能设计大花纹底,鞋底也不能太厚、太沉等,这既有利于防滑、稳定,又可以保证儿童鞋的舒适性、保健性。另一方面,在儿童鞋造型的人性化设计时应把握活泼、新鲜、奇特、智慧型和款式变化越快越好的原则,因为天真、活泼本来就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共同天性。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儿童鞋款式的活泼性,尽量在创意基础上运用各种配饰无疑是实现活泼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在剪裁拼合上尽可能突破传统性的局限,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常用的以各式动物作为造型装饰的儿童鞋,狮子头、狗头、猫头及熊头鞋的设计便是其中一些例子。这样的款式设计,既活泼,也很新鲜奇特,很容易产生和抓住孩子们的心。
第三,儿童鞋人性化设计的材料应用原则
什么样的鞋材料才适合儿童穿?一般来说,一双好的儿童鞋是鞋的前部柔软易曲折,后半部则坚挺不易变形,它能撑得住脚足,并保持平衡,这类鞋的穿着特性能减轻脚部肌肉的紧张感受,同时舒适又合脚,鞋子也不易变形。
我们知道,皮革就是一种既能适应脚形又能保持鞋型的材料,能产生最佳的舒适性,它还能依顺脚的形状而又保持原
来受力结构时形状。另外,天然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汽性及良好的弹性等,用于制鞋的最好材料,因此鞋面采用皮革而衬里采用绵织品等天然材料是非常合适的,这些材料可以确保水汽由鞋面吸取和逸出,从而尽可能全程使脚保持干燥,有利于儿童脚的健康生长发育。
第四,儿童鞋人性化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原则
在儿童鞋的色彩设计上,也有许多基本原则须顾及,如色彩本身的性格,色彩的构成原理与色彩心理学,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色彩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等等。色彩与人的关系,不能只凭某种色彩公式,也不能只凭个人的爱好和感觉。儿童鞋的色彩人性化设计也是如此,儿童鞋色彩的设计中应紧紧把握儿童心灵上的色彩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色彩上紧紧地抓住儿童的心。
综上所说,儿童鞋的人性化设计需要在造型、材料及色彩上下功夫,同时在设计时把握相应的原则。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儿童鞋的人性化设计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无微不至的人性关怀,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儿童鞋的质量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当前儿童鞋的设计生产、消费市场,论述了儿童鞋人性化设计的必要性,在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鞋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可以给没有明确设计战略的中国儿童鞋生产一些设计方面的启示,促进儿童鞋的设计与生产走向
成熟。
关键词:儿童儿童鞋人性化人性化设计
伴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拥有4亿消费者的儿童消费品市场正显现出诱人的商机,有报道显示,每年我国儿童鞋的市场潜力大约有300亿人民币,人们常说,孩子们不断长大的脚就是商家滚滚而来的财源。
但是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却被人们忽略了,目前我国拥有成千上万家制鞋企业,制鞋基地一个接一个诞生,从广东、福建、四川到浙江、东北,绝大部分企业都在生产成人鞋,然而真正专业做少年儿童鞋的企业并不多见,即使是生产这类鞋的企业,也都对研发的投入不足,常常以为只要把成人鞋的尺寸缩小,就是儿童鞋了,而外观与功能均没有与儿童们紧紧联系起来,结果让消费者常常叹息买不到合适的童鞋。我们经常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让少年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作为每一位鞋业内人士,重视少年儿童鞋的研制开发,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几年,我国的制鞋企业的生产和投入继续扩大,但在产品的质量和设计上与国际品牌的鞋类相比还有一大截距离,技术的提高是必然的,而设计作为重要的提高产品价值和附加价值、改善产品人机工学的手段也绝对不能忽视。这就必须研究包括儿童鞋在内的各类鞋的特点,制定人性化设计的方针。不抓紧时间做切实的准备,只会让外国来的品牌凭借他们的优势大肆抢占我们的市场。只有那些有先见之明又立即付诸行动的有准备的儿童鞋生产商才可能有实力角逐儿童鞋市场。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尽早进行研究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应用,运用人性化设计的特点来进行儿童鞋的设计。
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6-01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是小学语文国家课程的一个校本补充,是把承载着中华传统道德元素的意象文学读本,包括优秀的古典诗词和进入近代文学史的优秀作品,以适合儿童学习的途径展开的语文教学。
1.理念与实施原则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串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2.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以传统文化达立德树人为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教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典型的传统文化,是打上民族深刻烙印的存在,我们应该也必须引领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浸润在民族文化的记忆里。怀特海把儿童学习的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他把0到12岁划为第一个阶段,他认为这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要用德育来统领课程的整合和结构的优化。这种统领的基础就是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并且真正贯彻和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学原则。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目标和智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和矛盾甚至成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找到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将两者关系处理好的抓手,显得异常重要。小学汉语文意象主题学习依托经典古诗词和优秀的现代作品,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濡染德行,成长品质,是知识、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的统整课程,是化育,是德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之路。
3.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如果"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说的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微型课程的缘起和目的,说的是这一微型课程的文本选择意义和原则乃至核心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儿童主体、审美特质"则是这一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3.1首先是"儿童主体"。汉语文意象主}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儿童,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对于不同学段的儿童,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不一样的。大学,注重的是人文情怀;中学则是让学生明白意象中所含有的意蕴所指,因为中学生已经进入理性抽象思维的"科学阶段";小学高年段的教学则必须向中学接近,这是一个小初的衔接过渡期;而对于小学低中年段的儿童,我们展开意象主题教学时,则必须具有儿童视野。对于理性相对薄弱而感性特别活跃的小学段儿童,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不适宜挖掘得过深,不应当以传统语言美学为经纬,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心思为依据来发现传统意象中的童话般的浪漫想象。
3.2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时的重要原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践行儿童主体。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因为"儿童文化是梦想的,是童话的,是诗性的,是游戏的,是好奇的,是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走向有意识的。""儿童的学习生活是史诗般的生活。儿童在自己的生命里使文化史(神话、诗歌、思想史)得到整合,使逝去的精神情怀再次复活。"所以,教师作为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游戏精神"。游戏是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游戏让儿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游戏中,儿童大胆地想象,充分地体验,尽情地享受。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存在着表达、沟通、体验、成长等重要价值。由于承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的教材是由优秀古诗词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组合而成的,给予学科特点,我们选择的教学策略就是以"涵咏诵读""入境欣赏"和"情境演绎"为主。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课程,所以课堂的呈现方式是多元的,是带有情境――游戏性质的,有欣赏课、唱游课和活动课。
4.结语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小小的孩子完全掌握汉语文意象的全部真谛,所以,不要把教学的设计填得太满,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汉语文意象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