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例(3篇)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综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等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也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近年来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
骨质疏松症属祖国医学“骨痿”、“骨痹”范畴。《素问》中有“肾之合,骨也”,“肾藏骨髓之气也”,说明骨为髓之主。“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生髓,聚髓为脑”。近年来,有关骨质疏松的中医发病机制研究众多,临床报道其发病多与肾虚有关。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已被中西医学者普遍接受,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肾精亏虚、骨骼失养所致。刘庆思等[2]根据“肾主骨”、“脾肾相关论”、“血瘀论”等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与肾虚、脾虚和血瘀有关,其中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多虚、多瘀,并由此提出四种临床证型: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张晓震[3]把本病的基本病机归纳为:肾虚精亏、后天失养、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多种原因导致肾虚,精血亏虚,髓少骨枯骨痿。病位主要在脾、肾,与肝、肺、胃等脏器有关。病理性质总属本虚。临床辨证分型为:肝肾两虚、脾气亏虚、阳虚督寒、阴阳两虚,除此之外还有气滞血瘀型、风邪偏盛型等,但临床并不多见,并且临床上分型可不典型而是相互兼见,如气血两虚、肝肾气血俱虚等等。张有志等[4]认为,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结合国内文献报道和个人研究结果,认为肾虚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肝、脾的亏虚多伴随肾虚。女性以肾阴虚多见,男性以肾阳虚多见。
2.中医药治疗
2.1自拟方治疗张姚萍等[5]自拟龟鹿坚骨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药用龟板、鹿角片各15g,仙灵脾、补骨脂、杜仲各12g,生黄芪30g,淮山药15g,山萸肉15g,当归10g,生甘草6g。阳虚者加肉苁蓉10g、狗脊15g;阴虚者加杞子20g、鳖甲8g;气血两虚者加党参20g、茯苓20g;血瘀者加参三七6g、土鳖虫8g;腰膝酸软无力或伴压缩性骨折者加续断15g、骨碎补15g。每天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58例,平均治疗6个疗程后骨密度测定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总有效率为89.87%。何氏[6]将58例绝经期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予加味壮腰健肾汤(药用狗脊、金樱子、桑寄生、鸡血藤、千斤拔、牛大力、菟丝子、女贞子、元胡、当归、赤芍、白术)口服,每天1剂,水煎服。对照组予乐力钙胶囊口服,每天1粒。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中成药治疗宋红湘[8]以补肾壮骨丸(巴戟天、仙灵脾、紫河车、刺五加、丹参、黄芪等)治疗骨质疏松64例,每次10丸,每日3次,6个月为1疗程,有效40例,显效2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6.8%,证实补肾壮骨丸能有效延缓骨质丧失和改善症状。赵建等[9]用补肾壮骨活血胶囊(杜仲、寄生、淫羊藿、续断、狗脊、鳖甲、龟版、枸杞子、肉苁蓉、煅自然铜、穿山甲、地龙、土鳖虫、当归、三七、鸡血藤、骨碎补、乳香、没药、黄芪、紫河车、苏木等)治疗骨质疏松症159例,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痊愈91例,显效37例,有效l6例,无效1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0.6%,临床疗效确切。丑钢等[10]采用强骨胶囊(骨碎补总黄酮)治疗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强骨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明显,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邓伟民等[11]运用补肾壮骨冲剂(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等组成)治疗该病。对照组只接受对症治疗。以左前臂尺、桡骨骨矿含量、骨密度水平和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结果提示补肾壮骨冲剂长期服用能明显提高及稳定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矿含量、骨密度水平,降低新骨折率。苏友新[12]采用强骨宝(生黄芪、熟地黄、山茱萸、鹿角胶、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龙骨、牡蛎)治疗本病,显示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平均骨密度。
2.3中医分型治疗张华等[13]对肾阳虚者,采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或知柏地黄丸加减;肾精不足者,用虎潜丸加减;脾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肝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合一贯煎加减;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瘀血阻络者,用桃红四物汤、身痛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活络效灵丹加减。彭支莲等[14]对脾气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肾阴虚型用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亏虚型用黄芪、白术、茯苓、杜仲、续断、枸杞、千年健等药加减;肝肾亏虚型用杜仲散、健步虎潜丸加减。王太红等[15]将126例老年性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分为: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肾阳,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常加用鹿角胶,紫河车等血性品;肾阴虚型,治以滋阴补肾,以知柏地黄丸加减,常加用龟板胶、枸杞等益精填髓;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兼补气行血,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常加用黄芪、乳香、没药等;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和胃,以四君子汤加减,常加用黄芪、砂仁、陈皮、刺五加等。本组随访101例,时间6个月~8年,71例(70%)经辨证分型治疗,骨密度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费震宇[16]治疗骨质疏松症分5型:肾精不足,治以填精益髓,补肾壮骨,药用虎潜丸或河车大造丸加减;脾肾气虚,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壮骨,药用右归丸合四君子汤或理中丸加减;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药用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寒湿侵袭,治以祛风除湿,温肾止痛,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王军等[17]将骨质疏松分为肝肾阴虚、肾阳虚、气血两虚、风寒湿凝滞筋骨等4种,治疗上以滋补肝肾,填精生髓,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为主,兼以益气养血,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的治疗方法;肝肾阴虚型给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虎潜丸、补肾地黄丸等方加减,或自拟骨质疏松I方;肾阳虚型治以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十补丸加减,或自拟骨质疏松Ⅲ方;气血两虚治以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加减;风寒湿凝滞筋骨型治以独活寄生汤、三痹汤加减。
3.其他疗法
林志苇等[18]用肾俞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结果对缓解疼痛和提高骨密度均有明显作用。徐娅莉等[19]则用针刺(神阙、关元、气海等)加密骨丹(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白芍等)贴敷的方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64例。有效率达到88.64%,患者骨密度有明显的上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背痛及四肢痛等。周亚娜等[20]通过针刺悬钟、肾俞、命门等穴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96例,有效率为52.8%。
4.结语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因此近年来对骨质疏松的防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用更有效更经济的手段防治骨质疏松症成为日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以其理论的独特性,在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理想药物和方法的情况下,显现出其优势。近年中医学者来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了较大进步。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以补肾为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补肾的同时,考虑老年人的气血虚弱特点,也兼顾到其他脏腑,并注重祛瘀、温寒、降火等,辨证论治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更好的防治骨质疏松症。
参考文献:
[1]刘忠厚.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的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2.
[2]刘庆思,庄洪,黄宏兴.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4.
[3]张晓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浅析[J].河北中医,2002,2(5):348-349.
[4]张有志,方朝晖,殷韬,等.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86例中医证候调查[J].中国民间疗法,1999,11:45-46.
[5]张姚萍,周军.自拟龟鹿坚骨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J].中医正骨,2006,18(5):36.
[6]何宁.加味壮腰健肾汤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11)10-11.
[7]鲁光钱,陈永向.健骨愈疏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5,77(2):12-13.
[8]宋红湘.补肾益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84例[J].陕西中医,2003,24(12):1075-1077.
[9]赵建,崔书国,国延军,等.补肾壮骨活血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159例[J].四川中医,2005,23(7):71-72.
[10]丑钢,余祖光.强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9):65-66.
[11]邓伟民,邵玉.补肾壮骨冲剂治疗31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5年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7,13(10):736-738.
[12]苏友新,郑良朴,钱松涛,等.强骨宝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4):15.
[13]张华,冯新送,庄洪,等.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辨证施治研究[J].中医正骨,2001,13(3):56.
[14]彭支莲,黄剑.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辨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3):169.
[15]王太红,樊培新.126例老年性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4):388-389.
[16]费震宇,王文健.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J].现代康复,200l,5(4):26-27.
[17]王军,杜乐年.补肾为主治疗骨质疏松症[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2):17-20.
[18]林志苇,黎健,高丽萍,等.肾俞穴位埋线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8):381-383.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病因分类
原发性:分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妊娠和哺乳期;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其他:如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肝病、肾脏病、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等。
临床表现
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的原因是由于骨吸收增加,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破坏、消失和骨膜下皮质骨吸收均会引起疼痛[1]。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身长缩短、驼背:脊椎椎体为松质骨组成,且负重量大,尤其在胸腰段易受压扁形,使脊柱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节椎体可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可缩短3~6cm[1]。
骨折:这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甚是缩短寿命。由于骨质疏松者骨质丢失量的30%来自脊柱,因此患者常因发生脊柱骨折而来就医,但有20%~50%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1]。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均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不少老年人有肺气肿,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1]。
骨质疏松诊断
结合病史与临床特点:女性患者应注意询问妊娠哺乳及月经情况。病因不同可有其相应的症状及体征。但其共同点有周身骨痛以脊椎、骨盆区及骨折处为主,呈持续性疼痛且与骨质疏松程度相平行,蹬楼梯或改变时尤甚。久病脊椎压缩性骨折、下肢肌肉萎缩,致身长缩短;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可影响心肺功能。
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KP)及尿磷在Ⅰ型骨质疏松患者可正常,血浆骨钙素升高,尿钙可偏高,尿羟脯氨酸可能升高。如伴有软骨病时血、尿生化指标可能有相应改变。据统计Ⅰ型骨质疏松患者约60%的骨AKP升高,血清AKP升高者仅占22%。Ⅱ型骨质疏松患者进展缓慢,变化不明显[1]。
X线检查:当X线呈现骨质疏松时骨矿物质的减少已在30%~50%以上。主要改变为皮质菲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或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以脊椎和骨盆明显特别是胸、腰椎负重阶段尤重。早期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透明度加大,水平方向的骨小梁呈垂直的栅状排列。后期纵行骨小梁也被吸收抗压能力减退,胸椎呈楔状畸形。近年来,多种新技术已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检测,如中子激活分析法测定全身体钙,单光束骨密度仪测定前臂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脊柱骨密度,椎体用计算机断层(CT)以及放射光密度计量法等。
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1999年我国第一届骨质疏松会议制定以下诊断标准,该标准以汉族妇女DEXA测量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值,不同民族、地区和性别可参考执行该标准:①>M-1SD正常;②M-1SD~M-2SD骨量减少;③<M-2SD以上骨质疏松症;④<M-2SD以上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⑤<M-3SD以上无骨折,也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1]。
骨质疏松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和体育治疗。
药物治疗:是比较传统的方法,是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体内代谢异常,采用药物进行调整。①性激素补充疗法: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雌二醇1~2mg/日;乙烯雌酚0.25mg,每晚;复方雌激素0.625mg/日;尼尔雌醇2mg/半月;利维爱2.5mg/日。②降钙素:如密钙息(鲑鱼降钙素)。③维生素D:罗钙全、阿法骨化醇。④钙制剂:无机钙,如氯化钙、碳酸钙、碳酸钙;有机钙,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门冬氨酸钙、活性钙、钙尔奇D。⑤氟化物:主要有氟化钠和单氟磷酸盐;⑥异丙氧黄酮:近年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种非激素类药。⑦骨肽片:此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治疗性的药物,该药是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是惟一的口服骨肽制剂,能直接到达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部位,靶向性好,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骨肽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较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骨肽中含有多种促进骨代谢的活性肽类及钙、磷、铁等无机元素,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作用;具有明显增强骨钙代谢沉积,防止骨质疏松的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的作用,在骨组织的修复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因此导致骨的力学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Ⅰ型和原发性Ⅱ型骨质疏松症。原发性Ⅰ型骨质疏松症属高代谢型,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骨吸收亢进引起骨量丢失,因此应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原发性Ⅱ型骨质疏松症,其病因是由于增龄老化所致调节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应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活性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钙制剂、骨肽片等。
绝经后妇女骨丢失大约经历快速丢失、稳定及再丢失三个阶段。绝经前月经正常时年龄增长的骨丢失,平均每年丢失0.3%~1%。快速丢失发生在近期绝经与绝经早期,因雌激素迅速降低而发生骨的加速丢失,平均每年丢失1%~6%,持续约10年左右,与此相关的骨质疏松症即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部分妇女骨加速丢失的速度较快,累计丢失量在短期内较多,可能在绝经10年内,即<60岁时,骨量低到可诊断为疏松症。多数妇女丢失的速度较慢,在60~65岁以后骨量才低到可诊断为疏松症。也有部分妇女骨量储备较多,即骨峰值较高,丢失速度较慢,可能到老也不会发生骨质疏松症。若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主要是老年妇女,即绝经后妇女,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首选性激素补充疗法(HRT)。
性激素补充疗法价廉、物美,引起了医疗界极大的职业兴趣,并唤起了科学家探索的热情。卵巢功能自中年之前开始衰退,引起临床的表现不同,可偶感不适,也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对卵巢功能衰退,究竟应不应该实施性激素补充疗法,至今仍争论不休。多数学者认为,符合适应证的并且患者要求时,给予性激素补充疗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绝经后妇女应用性激素补充疗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是合理的,可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联合用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其目的是更有效的降低骨折发生率。目前认为降低骨折率不仅需要提高骨密度,同时应改善骨的质量,增加骨应力,并减少跌倒的机会。因此,一种药物显然不具备上述多种功能,而联合用药可从不同的环节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增强骨骼抗骨折的能力。HRT+氟化物+钙+活性维生素D是降低骨折率的最理想联合方案,氟化物是骨形成刺激剂,同时补充足量的钙时,BMD上升,骨的质量正常,并降低骨折率。HRT抑制骨吸收,主要因减少骨激活频率而降低骨折发生率,氟化物则促进骨形成,以增加骨量而减少骨折率。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为整复、固定、功能活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骨折的整复和固定在实施上有两种方法,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应根据骨折的部位和损伤情况具体而定。骨折的整复和固定的目的是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应以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前提。对老年骨折的治疗标准应以方法简便、创伤小、达到骨折愈合后关节不受影响、生活能够自理为目的。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应均衡饮食,适当补钙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每日钙摄入量不少于12g,并给予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D[1]。提倡体育锻炼,增加成年骨的储备,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钙的吸收。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会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因为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预防骨折对老年患者的活动场所要做到有较好的照明,地面要干燥,以防跌倒[1]。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0例骨质疏松症均为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患者,中医诊断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1]。7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46例,年龄57~76岁,平均(64.2±5.7)岁。病程1~13年,平均(4.9±2.3)年。患者主诉: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萎软、时常抽筋或不能负重,部分患者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耳聋耳鸣、脱发等,其中22例身长有所缩短,9例有明显驼背,26例有骨折史。骨密度检测表现为阳性征象,X线主要表现为脊椎、骨盆、股骨等骨质普遍稀疏,脊椎有后突畸形,患者舌质偏红或淡,脉细或细沉。
1.2方法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采用独活寄生汤随证加减,并联合电针进行治疗。独活寄生汤药用:独活15g、桑寄生18g、杜仲18g、当归12g、芍药15g、秦艽15g、防风15g、川芎9g、细辛3g、熟地12g、牛膝9g、人参6g、茯苓12g、甘草9g、肉桂心6g。气虚者重用当归,加黄芪;阳虚者加淫羊藿、骨碎补、菟丝子等,阴虚者加女贞子、枸杞子、墨旱莲等,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龙胆草等,血瘀者加红花、丹参等,湿壅者改熟地为生地,加知母,痰瘀者加白芥子。1剂/d,水煎取2次后合并药液,取汁约400mL,早晚温服。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电针取穴:以足三里、绝骨、肾俞、脾俞、肝俞、中脘、关元为主穴,配太溪、三阴交、大椎、命门、腰阳关等穴。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采用连续波,刺激由弱到强,患者能耐受后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嘱患者治疗期间少食辛辣刺激之物,多摄入富含钙、磷级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虾蟹、青菜、骨头汤,加强户外活动和日光照浴,并口服钙剂。
1.3疗效标准治疗效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腰背疼痛消失,活动基本正常。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明显改善。有效:疼痛有所减轻,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2结果
70例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显效26例(37.1%),好转34例(48.6%),有效10例(14.3%),总有效率100%。
3讨论
祖国医学中并没关于骨质疏松症的明确记载,多数医家根据临床症状将该病归于"骨痿""骨痹""骨极"等范畴[2]。《素问》云:"病在骨,骨重不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千金要方》曰:"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苫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酸······"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是先天之本,肾精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得髓养则坚固有力,肾精不足则骨髓不充,骨髓失肾气之温煦、濡养,则脆弱无力,易发生腰背酸疼。"肝肾同源",肝主筋,藏血,肝气郁滞则瘀血内停、经络阻滞、新血不生,肝血不能养肾精则筋骨无以荣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易表现为腰背疼痛、下肢萎软、时常抽筋等症状。
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出发,治疗当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3]。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15味药组成,是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冷痛、风寒湿着于筋骨的痹证的经典方剂[3]。方中独活祛风散寒、蠲痹止痛为君药,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秦艽祛风胜湿,人参补气健脾、扶助正气为臣药,佐以牛膝、杜仲、熟地益肝肾、强筋骨、兼祛风湿,防风、细辛、桂心温里祛寒、通利血脉,茯苓、川芎、芍药、当归补益气血、养血活血;茯苓健脾,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芎、归、芍、地能活血而补阴;参、桂、草、苓能益气而补阳,使辛温能散之、甘温能补之,气血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诸药配伍共奏补肝肾、益气血、强壮筋、扶正气、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4]。在中药汤剂治疗的同时配合电针治疗,能进一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改善全身气血运行。针灸处方中,关元能培补元气,足三里、肾俞、肝俞,能有效调补肝肾,绝骨为髓会,能改善髓海不足。使用电针刺激诸穴位,能养骨增髓、补肾益脾,配合中药能有效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70例患者治疗后,均有一定的效果,总有效率达到100%,其中治疗效果十分明显者达到37.1%(26/70)。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5],独活寄生汤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和小鼠耳廓肿的肿胀度,对福尔马林致痛试验第二时相的疼痛强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综上所述,独活寄生汤联合电针治疗骨质疏松症,费用低、疗效好,没有毒副作用,适合中老年人,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9.
[2]赵冀伟.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概述[J].天津药学,2004,16(2):68.
[3]李健康,廖素清.独活寄生汤治疗60例骨质疏松症腰背痛(肝肾不足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6(1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