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17 手机浏览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篇1

2010年1~12月我院护理部参照精神病房的护理常规和常规标准护理计划,结合精神病房临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制订了我院精神病房标准护理细则,出台了我院精神病房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分“就医部分”和“病人及家属部分”两个部分,“就医部分”放于护理病历中,“病人及家属部分”交给家属,病人病情稳定后交给病人及家属,由病人和家属配合医院的治疗工作。

1具体做法

科里成立综合护理工作模式领导小组,由主管医生、科护士长、护士长等护理骨干组成,科护士长全面负责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全面领导工作,护士长负责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的绩效考核,主管护师担任护理小组长,各级护士以分工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工作。具体实施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1.1病人入院后,由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入院教育和指导,解释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的有关内容、目的和注意事项等,家属同意实施后即与之签订知情同意书,以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2护理小组长协同责任护士一天内制订好护理计划,包括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并签名

1.3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就医篇放于护理病历中,便于当班护士按照综合护理工作模式上的参考具体时间落实各阶段措施,告知病人在各时间段医生和护士将要为他们所做的治疗和护理。

1.4护理小组长按每阶段内容认真执行和评估,每天检查护理措施完成情况,每周和责任护士进行一次护理效果评价,并征求科主任的意见与建议。

1.5护士长通过每天查房督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科护士长每天不定期巡查,对不达标的人员与之共同分析原因,并征求病人、家属、医生和护士的意见,修改、补充或重新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完善和更新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直至病人实现预期目标。

1.6出院前护士长对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绩效考核进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中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主要依据精神科“六防”:防自弃、防冲动、防藏药、防外跑、防跌倒和防噎食的标准对病人的精神症状与危急状态进行评估,病人病情稳定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预期目标在绩效评价栏内,每个问题按“不是”、“部分是”、“完全是”3级进行评定。

2结果

2.1精神卫生病房实施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后,与上一年度同期相比较,整体上病人NOSIE因子分中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分数明显高了,而激惹、精神病性表现、迟缓、抑郁分数明显低了,说明实施综合护理工作模式促进病人精神康复。

2.2与上一年度同期病人相比较,病人住院天数、费用、满意度比较(见下表)

2.3与上年度同期相比较,病人护理事故发生情况本年度发生率为0,上年度同期有6例发生缺陷或差错,包括外出检查时翻墙逃跑、坠床尿床、吞服异物,以及病人之间打架斗殴导致骨折。

3意义及注意事项

3.1运用综合护理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合护理工作模式改变了以往被动观察生理指标为主的护理理念,医生、责任护士及护理小组长主动按项目询问、诊查、评估,并及时对综合护理工作模式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护士长每天进行护理查房、督察和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防范措施,能尽早发现病人心理变化,尽快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避免并发症及护理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水平。病人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现在主动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综合护理工作模式的实施也促使护士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工作的需要。靠自己的热心、爱心、诚心来提高威信,取得了家属满意、病人满意的双重效果。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

关键词: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4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06-02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知力缺乏、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缺乏、行为懒散等[1]。给予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病情、维持药物。但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明,心理-康复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观察心理-康复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在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康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本医院收治的7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9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3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33±7.37)岁。病程在2~1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4±3.76)年。对照组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6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5.32)岁。病程在3~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5.88±3.2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身高、体重、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由资深主管护师、主治医师进行讲课示范、训练。在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之前,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合理的的作息制度以及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由导师向患者阐述心理康复护理要求、目的、计划等。在护理过程中,主要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中所到完成的事情,比如按时起床、洗漱、内务、晨练、吃饭、饮水、服药、参加各项文娱活动、作息等,使患者的生活内容更加具有规律性、多样性。每天按时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评比,采取奖励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互动性,促进其掌握生活技能。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有效减少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敏感、沉默寡言以及易怒的情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组织患者,进行集体宣传教育,对患者讲授精神疾病方面知识,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劳动能力等。

1.3疗效判定。患者实验时间为30d,在治疗前后,最后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护师和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进行护士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量表评定[2]。NOSIE-30评分升高则表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BPRS、SANS评定值降低代表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最后针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肝胆肾心脑功能作出全方位的检查。

1.4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

BPRS、SANS评分结果(X±S)

心理康复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NOSIE-30、BPRS、SANS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非常漫长,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表现行为异常、感情冷漠、交往能力在衰退。这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单独采取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无法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通过以上的研究,在治疗前后,护士用观察量表评定总分,观察组患者NOSIE-30评分明显提高、BPRS与SANS评分得到很大程度的下降。可见心理行为康复疗法对精神障碍的疗效比较确切,特别是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中。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残留症状、增强患者的生活动力、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社会功能、降低精神病的复发率,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程度。

总而言之,护士是心理康复护理措施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护士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技巧,合理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患者保持正常人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措施,早日回归家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

随着健康教育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开展,其对患者的康复作用已逐渐显现,并被患者广泛接受。

健康教育是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模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依据精神疾病的特点,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整个住院过程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常识,以提高住院的适应能力[1]。为此,我们制定了健康教育计划和措施,对患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入院初期

各项治疗初步开展,精神症状比较丰富,认知功能和自控能力未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应以督促、劝导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及生活自理为重点。

1.2康复期

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得到控制,认知能力恢复,应对患者进行精神疾病常识的宣教,介绍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特别是药物剂量的增减所引起各种情绪的改变,使患者对精神疾病有所了解。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发现隐性症状或病情复发的苗头,及时对症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1.3出院前期

患者已达康复,对患者进行坚持服药,掌握自我调控技巧,适应社会、家庭生活,预防复发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健康的回归社会。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连续动态过程。

2健康教育方式

护理人员以连续、交叉、互补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辅导,能使患者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既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又能促进健康行为的改善。

2.1计划性教育

不同的病种,不同的个体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入院初期处于疾病急性期,病情较重,思维杂乱无章,又要适应新环境,所以无暇领会健康教育。期间应重点稳定病情,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待病情稳定后,便可以诚挚温和的态度向患者作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主治医生与护士、探视制度与陪护制度、作息时间等。对于共性问题可采取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临床表现、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做到密切观察,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对个别患者,应根据疾病特点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对躁狂症患者应采取激发其优势,发挥其积极好动的一面,协助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开展工作等。

2.2交谈答疑式教育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点、难点。如:患者自感特别恐惧,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死去,担心自己被亲人和家庭抛弃,担心社会和同事、熟人鄙视,心理状态失去平衡,从而产生自暴自弃、自我形象贬低,角色、责任及行为改变。对此,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找回自尊,维持健康的自我意识。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对照、评价。

2.3示范式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的知识水平及技巧掌握的深浅程度,对某些行为方面进行示范或纠正。如:指导患者整理床铺,病室内务日常料理等,鼓励患者参与病房的组织管理,倡导患者提合理化建议。这样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使患者把注意力逐渐集中到提高自信方面,从而起到示范性的教育作用。

2.4一体化教育

采取个别和群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如娱疗室应设录像、音响、相棋、跳棋、扑克、麻将、乒乓球、羽毛球及健身器材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定期组织讲座,发放阅读手册,工休座谈会,节假日联欢会等,不断提高患者的生活乐趣,改善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注意事项

3.1健康教育的方法应因人而异,针对具体情况因人施教。对年轻、文化程度高、性格开朗的患者,可采用宣传材料,介绍书籍,教育讲座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性格内向的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通俗易懂,并举例说明。

3.2精神病患者由于存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障碍,言语怪僻,举止异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此应在掌握娴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爱好、习惯、信仰等运用沟通技巧诱导其顺应教育活动。

3.3从事精神科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善于察觉和沟通,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用不同的技巧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以真诚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用尊重为患者树立自尊,用体贴给予患者温暖,做到视患者如亲人,惟有如此,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