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学校的历史沿革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4-05-17 手机浏览

学校的历史沿革范文

一、积极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

学校组织的基础教育通识培训给我们实验中学的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购买了一些课程改革前沿书籍,给我提供深入学习前沿理论的机会。在学习前沿教育理论过程中,陈照星校长和教务处主任陈彬彬针对课改疑难问题对我进行理论学习指导。通过理论学习,提升我的教师职业生涯的质量。

姜正川主编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解析洋思中学的成功之道》写到洋思的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何做个会教的老师?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当个会教的老师深层含义应该是不仅仅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通过何种途径掌握知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在老师眼里没有差生,老师只承认学生的差异,那就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老师就能够挖掘学生潜力,在这样的关怀下学生就会感到有奔头。

二、立足课堂实践,展现新课程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以人为本,要求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我看完这段话后深受启发,我指导学生编演的一个剧本是《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鹞鹰之死》我要求扮演魏征的学生想方设法拖延时间,而扮演唐太宗的学生要想方法打发魏征走,但要求台词符合历史情景。各班各显神通,到表演时候更是爆笑镜头多多。有的超出我预测的范畴,但是又合情合理。十一班的唐太宗扮演者要求还得配一个太监,是啊,哪有大臣直接闯入皇宫。结果学生没有人愿意扮演。只好老师充任,“启奏陛下,魏征求见。”“哪个魏征?”我愣了,皇帝不知道重要大臣?“我玩鹞鹰入神忘了。”从这角度确实符合情景……

这在课改以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他们不再感到学习历史是沉闷的历史年代和事件。他们把历史知识用历史剧的方式表达出来,穿越时空去体会古人的人文精神。

三、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陈大伟主编的《有效研修》提到“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力量,‘教师开展研究有三个基本途径:通过系统的自学;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林崇德语)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碰到疑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做课题有助于教师养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工作习惯,自觉改进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教学反思。

我参加了朱旭老师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学生学习活动科学化与学习素养养成”子课题“南安市中学历史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养成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在此课题中我重新审视新课程下如何做一个新型教师。我以李晶主编的《有效教师》中提到几句话勉励我自己:胸怀理想,矢志从教;热爱事业、追求卓越;以德立教,奉献中积累;乐学好学,学而不厌;悦纳自我,自强不息;童稚之心与长者风范;平和之心与坚韧精神;坦诚开敞,善于交往。

2010年12月我参加研讨会,在洪濑中学听林春梅老师的课,这是一堂总结阶段的示范课。在同伴互助中大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历史教学学生不仅是在历史课程中的学习素养的养成,更重要的是终身学习素养的养成。

学校的历史沿革范文篇2

【关键词】校史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路径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RW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RW001。

校史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独具特色的一种资源,是高校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在传统德育模式经受考验,急需在理念和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条件下,整理和挖掘校史资源,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都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校史是高校最宝贵、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校史作为一所高校兴建、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其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是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1.校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百年校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校史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在高校教育发展沿革中最丰富、生动的体现。中国农业大学①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05年批准建立),正是在戊戌维新的历史背景下,办学会,出报刊,自强求实的结果。但在旧中国外部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中国农业大学办学经费极度困难,一直都在艰难的困境中挣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薪资制度,保障办公经费,才使中国农业大学脱离了经费的困境,确立起“教育、生产、研究三位一体”的方针,真正成为一所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后来虽经历了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的洗劫和破坏,但最终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农大师生的努力下,重新焕发了无限生机,在农业高科技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可见,变法维新背景下农科大学堂的建立、旧中国艰难求存、新中国的风云变幻及改革开放后的新生充分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

2.校史与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斗争密切相关,百年校史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小缩影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一所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中国革命斗争的社会实践,党成立后不久,相继在一些高校中组建共产党小组,发展党员,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各种革命工作,在大革命时期同坚持同分子、特务分子作斗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向南京政府的游行示威和抗日宣传活动等。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培养了大批的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为日后夺取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自近代以来一直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1919年农大学生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在邓中夏同志领导下,成立由乐天宇、杨开智(之兄)及另一名云南学生组成的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后以此为基础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农大支部,1924年转为党支部。农大党团支部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二・七”罢工斗争、“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抗日南下示威团”、②“一二・九”运动、“一二・一六”运动③“抗暴斗争”、“五・二”反饥饿、反内战斗争及“八・一九”大逮捕斗争④等,可以说中国农大师生和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部有声有色、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的壮丽诗篇。

3.校史与高校学科发展密不可分,百年校史是学科历史发展的珍贵记录

近代中国的大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适应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学科发展的历史也是国民经济某一行业的科学技术史。了解大学的学科发展史,能使大学生清楚认识学科设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学校教育体制和方针的沿革,学科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对于大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自身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有重大意义。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建立正是“民以食为天”“民为邦本”的强烈社会意识的体现,要变法图强,舍此莫属。⑤为此,中国农业大学自建校开始,仿效西方学制,开设了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与农民生计相关的各种学科,“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其后学科虽不断增多,教育体制和方针也历经沧桑不断变化,但“民为邦本”,振兴中国农业的办学理念始终未变。这在当前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亟待提高,粮食安全又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了解农业学科的设立和发展历史,意义更为深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⑥高校校史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学科发展史方面的丰富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生动、最真实的宝贵素材,也是最具高校特色的教育资源。

校史的育人功能

以史育人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历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⑦作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反映党史、国史一个缩影的校史,如果能深入挖掘,恰当运用,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同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高校的历史实际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史。高校的创业者和建设者这种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豪迈品格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爱国、爱民的崇高志向,锻铸灵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中国农业大学的娄成后、石元春、陈文新、曾德超等数十位院士即是师之楷模,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陈文新院士一生牢记对她的嘱托:“努力学习”⑧“要增产,不研究土壤怎么行呢?应该有更多的人学农”,⑨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土壤微生物研究和细菌分类事业,“踏遍青山为中华”,在根瘤菌分类和研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专家曾德超院士在二战胜利前夕,毅然放弃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助理工程师的优越条件,为了寻找改变当时祖国乡村落后、农民贫困状况的出路,不远万里到美国学习“农具学”,填补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研究的空白,成为1952年农业机械化学院的创建人之一。正是这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远大志向成为一代又一代大师们追求真理的不竭动力,他们身上极自然、极朴实的报国情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激发其爱国主义的崇高意识。

2.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校史能从一个侧面让学生了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高校在新旧中国发生的历史局变,领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体会党和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探索的艰辛历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增强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摒弃“翻案史学”“”等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中国农业大学的百年校史忧患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她从旧中国饱受外国列强和国内反动统治者欺凌、轻视的旧学堂发展为新中国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高等学府,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成功和骄傲。但后来中国农业大学在“”中下放劳动锻炼,“”中又从陕北的清泉沟搬到河北涿县,再搬到北京马连洼的罹难经历,也让我们反思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忽视科学实验,忽视农业科技对生产力发展作用的惨痛后果,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所犯的20多年“左”倾错误,在惨痛教训中领悟“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而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3.勇于追求真理,勇于坚持真理的无畏科学精神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⑩。校史中前辈师生不畏困难,不畏政治迫害,艰苦卓绝的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同样是高校学子精神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中无数感人的事例是校史文化中一座又一座的精神丰碑。小麦育种专家蔡旭教授,在“”农村浮夸风盛行的时候,拒绝了陈伯达提出的与农民开展竞赛,“勇敢地插上北京农业大学的牌子和所有的丰产试验田挑战”的要求,表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为此,蔡旭曾被认为“没有真本事”而受到无理批判。???于追求真理、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无畏精神是高校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力源泉,是校史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灵魂。

4.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品德

爱国、爱民、爱校三者密不可分。高校一代又一代师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之路,就是报国济民之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来,一大批“情系乡土,忧患苍生”的农大人,为实现中国人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1973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辛德惠等几位教授来到盐碱旱涝的重灾区――曲周县最苦最穷的“老碱窝”张庄大队安营扎寨,他们住着透风、透雨、透光的土屋,吃着粗高粱拌粗盐,立下誓言:“不治好盐碱,就不回家。”正是农业科学家的这种责任感和为民奉献的精神,激励石元春和他的研究小组苦战一年多,终于取得了盐碱良的巨大成绩。“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最好诠释。它不断激励着农大师生继续前行,当前张庄出现的“科技小院”,帮助农民跨越“最后一亩地”(教会农民如何应用科技成果),探索建立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篇章,就是可贵的曲周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品格与上述所谈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校史育人功能最突出的表现。

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1.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的讲授学习和启发引导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校史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有效利用极其有限的课堂时间,结合校史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校史资料的选择要注意重大历史问题的关键细节史料,注意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热点、难点、疑点的稀缺史料。如中国农业大学校史中党支部成立及领导的工农运动,“南下抗日示威团”等都是珍贵史料。二是校史资料的运用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注重启发性。如“”运动中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北京青龙桥高度密植秧苗的试验,在校内炼铁的试验,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渴望摆脱落后状态的一种急切的民族心理的反映,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建筑、雕塑、纪念碑刻等增强校史教育的真实性、生动性。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中“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的校门建筑、曲周赠送的汉白玉纪念碑、蔡旭等教授的雕塑等都是生动鲜活的实例。四是邀请校史专家、知名院士、退休教授等到课堂讲座,以他们亲身感受的学校发展史和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增强感染力和凝聚力。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思政课教师非常熟悉校史,并对其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恰当、自如地选择和运用史料。

2.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馆资源

校史馆图片资料丰富,视频录像的震撼力强,再加上工作人员细致、生动的讲解,是校史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为了深化对校史的理解,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可着重从几方面入手:一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可以结合新生入校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大一新生参观校史馆,让学生初步领略百年校史的艰辛曲折及铸就的辉煌业绩。二是在大一或大二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学科在我校的发展、沿革及当前现状”的研讨会,要求班级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在上述参观校史馆和研讨会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撰写课程实践小论文。以上措施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校史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强对校史的理解。

3.校史教育与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结合

专业实践基地在不同高校有不同类型,农林高校的专业实践基地一般是实验场、实验站或农场等。这些专业基地的建立、发展和变化一般是与高校的发展和沿革同步,同样承载着高校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蕴。尤其是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与大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能从专业学科视角了解基地建立、发展与学校兴衰历程的关系,与周围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很有教育意义。如农大曲周试验站的建立与发展、涿县农场的发展沿革都与历史时事密切相关。专业实习或实践基地教育与校史教育可以浑然一体。

4.拓展“校史教育”的观念,寻求校史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一般寒暑假都会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社会调研小组等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与大学生专业学科的背景紧密相关,能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感受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领会高校服务社会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向高层次提升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担负导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制定社会实践的调研计划,指导学生调研报告或社会实践论文,使学生既能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爱民、爱校的情感体验,又能从当前社会现实问题中理解自身的使命感,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提升到新境界。以上是校史育人功能实现的主要路径,这些路径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达到校史育人功能的完满实现。

校史育人功能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载体

当前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各种社会思潮存在的社会现实给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已显得力不从心,而校史因为承载着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感、可学???,所以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推动党情、国情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肩负起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2.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的“新”变化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比较狭隘,思想政治教育常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且将思政课上学生的表现及教师教学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要标准。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知识量、信息量急剧膨胀,信息日益多元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情形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形势和学生情况的复杂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改变过去比较狭隘的育人理念和方式,以校史为线索,构筑思想政治的“大教育”理念:即将校史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大学生专业教学与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中,寻求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以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3.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新”机制

育人理念决定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育人理念变化意味着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也要从过去狭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动态化的育人机制。具体说,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至少可实现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如上所述,通过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挖掘校史馆等实践资源使学生对校史校情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从校史校情教育中夯实高校德育的基础。二是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这三种结合是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的验证,它将使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具体,达到对校史校情更全面、更具体、更形象化的认识。以上两方面结合将是思想政治“大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保障机制。

总之,校史是高校不可替代的独特历史资源,它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学科发展史的宝贵素材,其内容生动具体,亲切感人,校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爱校、爱民、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结合又为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校史育人功能的实现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持久、稳固,使高校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更加坚定,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释、参考文献:

①中国农业大学在历史上数易其名,非常复杂,为叙述方便,文中皆以“中国农业大学”代表各个不同时期对农业大学的称谓。

②“抗日南下示威团”是1931年12月全国学联统一领导下,由北平、济南等一些城市高校学生参加的要求北上抗日的示威运动。当时北平大学农学院进步学生陈凤桐、雷轰、傅蕴琦、余其心等参加了这一运动。

③“一二・一六”运动是1935年12月16日北平学生为了抗议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反对的卖国行为而举行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

④“八・一九”大逮捕是1948年8月19日,即将覆灭的前夕,在北平进行的一场疯狂的逮捕。特务、警察包围了北平大学农学院和教员住宅区整整六七天,在紧张的局势下,学校的党员和进步师生紧密团结在一起,胜利进行了一场反对进校捕人和营救被捕同学的斗争。

⑤张仲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5页。

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⑦:《2010年7月21日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cn/。

⑧⑨何志勇:《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72,73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58页。

???王步峥:《北京农业大学校史(1949-1987)》,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229页。

学校的历史沿革范文

中国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共同缔造的。中国疆域有个复杂的发展过程,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国国境范围多有变迁。因此,历史上的中国边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民族构成、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中国幅员辽阔,既有陆疆,也有海疆,有漫长的边界线,有十多个邻国。在古代,中国与邻国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兵戎相见。那时,中国与大多数邻国都没有签订边界条约,但却都有历史形成的习惯界线。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把中国的许多邻国变成其殖民地,不时挑起领土争端,蚕食鲸吞中国领土,有的是强迫腐败的中国政府签订割让土地的不平等条约,有的则是裸的强占,致使遗留下若干历史悬案。在边界线已经划定的地段,以及中国海疆的一些岛屿,也存在着一些争议问题。所以,中国古代边疆沿革史和中国近代边界史亟待研究的问题是很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古代边疆沿革史和中国近代边界史研究停滞不前的现象呢?依我之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边疆沿革史和边界史关系到国家领土和对外关系,也关系到国内一些比较敏感的民族问题,研究者怕担负政治责任。

其二,1957年,有的学者撰写文章,不同意苏联历史学家潘克拉托娃认为俄国没有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中国领土的观点。他根据确凿的历史事实,指出沙皇俄国通过逼迫清政府签订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潘克拉托娃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本来是学术上的争论,但在“反右”中,却被一些人认为是“反苏”的政治问题,因而受到猛烈的批判,并被错误地打成“分子”。这种不顾事实、颠倒黑白的批判和定罪,致使历史研究者对边界问题望而却步。

其三,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关卡重重,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其四,发表研究成果十分困难,报章杂志和出版社多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把这类论著拒之门外,能够面世者寥寥无几,这就大大地挫伤了研究者的积极性。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多少年来,边界研究一直被学术界视为,问津者甚少,造成了我们对这一学术领域内的许多问题缺乏研究,人才日见凋零,后继乏人。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

198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主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同志有鉴于上述情况不适应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和对外关系的需要,因而提出了加强中外关系史和中国边疆沿革史研究的建议。他指出:近代中外关系史和我国边疆沿革史研究,“非集中专门人力进行经常工作不为功”,“过去我们都是临时抱佛脚,事后就撒手,致使资料无法积累(各国有关新资料日增),人才日见凋零,这比世界各重要国家落后太远,几乎同清末民国时期差不多”。因此,他“建议中央指定现有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长期研究,并下决心出一批书,这样才能培养新的专业人才,才能使我遇到有关问题时便于应付,不怕因此引起争论”。这一建议被中央领导同志所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