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精选8篇)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1
关键词 高血压 综合防治 农牧团场社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20
资料与方法
2005~2008年对农三师农牧团场社区(包括农牧连队、团部社区)人群进行高血压综合防治。对农牧连队社区卫生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为主体的人群分类管理卫生人员队伍。在防治研究的农牧连队社区中,进行高血压随机抽样基线调查,包括危险因素、健康知识调查。在干预社区内进行高血压患者筛查,完成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现患人群的登记注册。对确诊高血压及正常血压上限者实行综合干预。对本社区内基线调查中显示的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人群干预。定期抽样复查、随访。3年后进行中期评估。
干预内容:实施以健康教育和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综合性干预措施。①非药干预: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健康宣传教育,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提高干预社区内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进行减少吸烟和酗酒、限盐、减肥、平衡膳食、调节良好的情绪和心态、保持适量运动的教育。②药物干预:对干预区内所有的高血压病人登记造册,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分层的统一管理。。③人群管理:健康人群,每年每人测量血压≥1次,接受健康教育≥1次。以接受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主动接受血压测量为主;高危人群,每6个月每人测量血压≥1次,接受健康教育≥1次。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掌握非药物干预的方法与技能,接受健康教育,加强对其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改善;现患人群,每3个月每人测量血压≥1次,接受健康教育≥1次。Ⅰ、Ⅱ级高血压患者以非药物干预3~6个月,若无效再进行药物干预。Ⅲ级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相结合,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结 果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病率、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农牧连队社区职工中曾测血压情况,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的变化,见表1。
经过4年干预,人群平均收缩压(SAP)下降了1、45mmHg;舒张压(DBP)下降了1、86mmHg,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SAP)下降了2、16mmHg;舒张压(DBP)下降了1、62mmHg,有统计学意义。
2006年高血压患者人数为2721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是1218(44、76%)人,其中服药人数为896人(32、93%),高血压患者控制人数198人(7、28%)。经过干预后,2008年高血压患者人数为264人,知道自己患病的是223(84、47%)人,其中服药人数为162人(61、36%),高血压患者控制人数114人(43、18%)。两组在患病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经过4年的干预,在农牧团农牧连队、团部社区干预社区内,人群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生活知识知晓率达73%以上,78、5%的人认为测血压有必要,81、6%的人已测过血压,高血压患病率由27、57%降为21、85%,下降明显。
本结果显示,干预区高血压人群服药率提高了28、43%,达到61、36%;血压控制率提高了35、9%,达到43、18%。与此同时,在社区中对高危人群进行的干预措施也同样影响到了周围的一般人群和患者人群,许多血压正常者也养成了经常测量血压的习惯。
通过干预逐年降低了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和死亡,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平均每下降3mmHg,脑卒中的危险将下降32%,冠心病的危险将下降19%。本研究显示,4年综合干预后,干预区高血压者平均收缩压下降了2、16mmHg,舒张压下降了1、62mmHg。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均随着高血压综合防治措施的开展呈逐年下降,我国其他城市所进行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试验,也表明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采取以社区为基础,针对血压正常人群、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持续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干预等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活动,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人群高血压水平,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2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三级医院;社区医院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77-0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比约为60%~80%,大部分患者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故而既往发生过IS的患者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通过积极执行二级预防措施,控制相应的危险因素,可达到降低复发和致残,提高生活质量[1]。
但研究证实由于受到性别、年龄、习惯、工作、收入等因素影响,相当多的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不佳。在国外,Bushnel等[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访发现,出院1年后用药依从性差者占34、1%。在国内,马锐华等[3]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90d后,59、4%未接受指南推荐的降压药治疗,52、6%未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等级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研究不多,也缺乏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应用情况的现况调查以及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药物依从性现况进行比较,为IS二级预防规范化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连续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154例,其中男87例,女67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7、5±11、3)岁。既往有高血压107例(69、5%),糖尿病64例(41、5%),住院期间接受了IS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即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增加降糖药和降压药)。同期收集1、5年前因IS住院,后在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1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5例,女72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70、2±9、1)岁。既往有高血压118例(70、6%),糖尿病59例(35、3%)。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行头CT或MRI检查,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的大面积病灶;(3)上述诊断需经神经内科医生的医疗记录证实;(4)有一种以上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5)Barthel index(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分;(6)能定期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1)静脉系统脑梗死;(2)脑外伤、脑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及其他非缺血性卒中;(3)有任何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4)拒绝参与调查者;(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进展性脑卒中或入院3周内病情进行性恶化的患者;(7)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1、2 方法
1、2、1 资料取得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通过门诊处方、电话随访及上门等方式获取符合标准的患者资料。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独居与否、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和医疗付费方式、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有无吸烟、饮酒史,家族史(包括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1、2、2 患者依从性差原因分为两类 (1)患者因素,医生开出处方后患者拒绝、忘记服用、自己停药、不按规定服药等;(2)医生因素,主要是医生未予处方。依从性界定:用药依从性的好坏采用Morisky等[4]推荐的Moriky-Green测评表中的4个小问题并稍做改进来评价,内容包括:(1)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2)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4)当你服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当4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时,即为依从性好;当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为“是”即为依从性差。
1、2、3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计算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154例我院(三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2、7%、49、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77、6%、70、3%。167例社区(一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9、0%、29、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93、2%、96、6%。见表1。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分析,降脂药物的依从性最差,社区医院尤为明显(与我院对比,P=0、012);社区医院在降压、降糖用药方面优于我院(P=0、015;0、008),而两组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474)。见表1。
2、2 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医疗付费方式是影响我院IS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OR 0、278,95%CI 0、119~0、650)、降脂药(OR 0、314,95%CI 0、127~0、781)、降压药(OR 0、396,95%CI 0、171~0、917)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高脂血症(OR 0、276,95%CI 0、093~0、819)的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社区医院中年龄≥65岁(OR 0、403,95%CI 0、184~0、879)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见表2~5。
2、3 两组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社区医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医生未予处方。见表6。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急性IS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IS复发。二级预防措施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优化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二级预防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主要是他汀类)以及必要的降压、降糖药物。药物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卒中复发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患者的依从性做保障,任何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都无法实施。
国外Glader[5]、Johnson[6]研究IS患者出院一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3、7%、87、1%。而我国类似研究发现[7],仅66%的患者能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依从率分别为72、8%和78、2%。社区医院IS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依从性稍高于三级医院,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4)。可见在本研究中,IS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欧美研究结果相当,但高于国内同类研究。
目前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与降压药、降糖、抗血小板药相比,降脂药的依从性是最差的。宋波等[8]对IS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存活者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仅为38、3%。蒋立新等[9]研究表明仅有约20%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Wettermark[10]、Pittman[11]研究发现只有50%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中三级医院患者应用降脂药物的依从性为49、3%,社区医院仅为29、9%,三级医院用药情况稍优于社区医院(P=0、012)。由此可见,目前我国I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在三级医院当中的状况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距,但社区医院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严重不足。
由上可知,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不佳的问题在我国与国外均存在,虽水平各异,但实际情况和指南要求均有一定差距,总体堪忧。尽管有关依从性的研究繁多,但我国目前对IS患者,尤其是对IS患者二级预防比较全面的药物应用长期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不多。在影响三级医院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的因素中,家庭收入是重要的因素,OR为0、278(P=0、003)。而和本研究类似的是,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有医疗保险成为卒中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促进因素。国内孟令海等[27]亦得出相应结论。与本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曹丽梅等[12]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及医疗支付方式对抗栓药物长期服用的依从性无明显影响,可能和该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服用了价格相对便宜的阿司匹林,而服用非阿司匹林药物患者例数过少有关。
社区医院促进IS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因素是合并心脏病。分析原因,合并心脏病史患者在就诊心内科门诊时,医生会给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指导,加强了患者对该药的关注度。Rudd等[13]研究发现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等血管性共病多的患者易接受规范治疗。这可能和患者血管共病多,增加了就诊的次数,提高了重视程度有关,从而更易接受医生的建议使用规范治疗。
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两组患者使用降脂药物的因素较其他三类药物多,但相对固定。国外Pittman等[11]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有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与我们研究相一致。
社区医院IS患者当中,年龄>65岁为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Asberg等[14]对14 529例患者IS患者的研究表明,≥65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较年龄小者依从性差。Pittman等[11]研究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年轻。但Hohmann等[15]研究表明,依从性和年龄、性别与此无关。这与我们研究结果中年龄因素有所不同,考虑可能和患者所处区域、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卒中预防知识普及率不同有关。本研究中三级医院降脂药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为影响因素,但未进入多因素回归方程,这可能和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
本研究未得出影响三级医院和社区影响降糖药的因素,与国内外研究有所出入。Yelena等[16]发现年龄和并发症的增加与依从性的提高有关。Joan等[17]研究提示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考虑原因有两个,第一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影响因素较少,未包括在内;第二,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人数偏低,未达到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对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对于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药物依从性,医患因素在三级和社区医院当中无明显差异。社区医院IS患者降脂药物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医生未予处方(P
综上所述,国内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欠规范、依从性差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加强对医生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继续普及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疗保险报销率。但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为单中心资料,其代表性存在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不足,病情重和死亡病例未参与依从性评价,缺少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信息;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用药信息,研究结果受患者信任度和一般医学知识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偏倚。故有待于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Bushnell CD,Olson DM,Zhao X,et al、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 persistence and adherence 1 year after stroke[J]、Neurology,2011,77(12):1182-1190、
[3] 马锐华,王拥军,王春雪,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研究及90天随访[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7):2618-2622、
[4]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et al、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74、
[5] Glader EL,Sj?lander M,Eriksson M,et al、Persistent us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declines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after stroke[J]、Stroke,2010,41(2):397-401、
[6] Johnson C,Lane H,Barber PA,et al、Medication pliance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J]、Intern Med J,2012,42(4):47-52、
[7] Wei JW,Wang JG,Huang Y,et al、China QUEST Investigations、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0,41(5):967-974、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8] 宋波,杨光,高远,等、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依从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2):107-111、
[9] 蒋立新,李希,李静,等、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25-928、
[10] Wettermark B,Persson A,Euler MV,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in large stroke population:a study of patients perchase of remended drugs[J]、Stroke,2008,39(11):2880-2885、
[11] Pittman DG,Fenton C,Chen W,et al、Relation of statin nonadherence and treatment intensification[J]、Am J Cardiol,2012,110(10):1459-1463、
[12] 曹立梅,陈旭,董志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9):823-825、
[13] Rudd AG,Lowe D,Hoffman A,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stroke in the United Kingdom: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entinelaudit of Stroke[J]、Age and Ageing,2004,33(12):280-286、
[14] Asberg S,Henriksson KM,Farahmand B,et al、Ischemic strok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a cohort study of 14,529 patients in the swedish stroke Register[J]、Stroke,2010,41(7):1338-1342、
[15] Hohmann C,Neumann-Haefelin T,Klotz JM,et al、Adherence to hospital discharge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prospective,interventional 2-phase study[J]、Stroke,2013,44(13):522-524、
[16] Yelena R,Jacquelyn S,Craig P,et al、Oral antidiabetic medication adherenc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managed care[J]、Am J Manag Care,2008,14(2):71-75、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3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危险因素 社区预防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1]。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分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探究预防和保健措施,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2]。现就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高血压病的病因形成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病因一般有如下几种:治疗不当、药物治疗不能耐受,以及继发性的高血压,精神心理因素、大量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药物相互作用等都可引起高血压病。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因中,治疗不当占30%,药物不能耐受占11%,继发性高血压占30%~40%,精神心理因素占10%~20%,大量吸烟、酗酒占3%~5%,同时服用影响降压效果药物的占3%。本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约3%可明确诊断:(1)肾实质性高血压:这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即肾素分泌瘤,使血压异常顽固不易控制;(2)肾血管性高血压:1/3呈难治性高血压,对6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观察,肾动脉狭窄发生率约20%,老年患者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主要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但青壮年肾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并不罕见;(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达30%以上;(4)嗜铬细胞瘤:
是由于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病变大部分位于肾上腺髓质,少部分病变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其他交感神经组织;(5)其他: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垂体微腺瘤、主动脉缩窄、精神心理因素等,统计本组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尤其是惊恐发作导致高血压的约10%~20%。老年高血压合并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大量吸烟、酗酒也常是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
转贴于 2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策略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35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2],高血压病因致残、致死率高,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应包括全体人群的预防及个体目标预防,而且两者应互补,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普及高血压知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全体人群的预防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要认真做好查管、治等工作,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2、1 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高血压病病因不明,但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通过预防和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社会群体危险度。病因预防重在干预不良行为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据报道[2],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病发病率下降55%,而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目前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具体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每个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能够自我保健;(2)从儿童开始:目前发现高血压病的病因起源于儿童期,故应从儿童时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和适量运动;同时戒烟、限酒,做到心理平衡;(3)保持正常体重指数:我国成人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可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合理调整饮食、减少含钠盐的摄取,每日
2、2 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防治高血压可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50%,故应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以社区为主,发展全科医学模式,使社区医生等能及时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培养其防治高血压的责任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技能:(1)对35岁以上和脑力劳动者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的患者,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定期监测血压;(2)定期培训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以后每个月测血压至少1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4)发挥政府职能,实施分级管理,政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贡瑾,吕国良、高血压病综合康复治疗的近况、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73~475、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4
[关键词] 农村;高血压;护理干预;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18-02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1],此三率的提高有赖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社区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措施。通过2年对本地区709例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桥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并自愿参加高血压规范管理的患者709例,其中,男297例(41、9%),女412例(58、1%),平均年龄为(57、02±10、31)岁,平均病史为(13、75±7、47)年。709例患者均为桥梓镇常住农村居民,均经二级以上医院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1、2 方法
1、2、1建立健康档案纳入规范化管理
709例高血压患者,均在自愿协作的情况下签订规范化管理知情同意书,每年一次管理表的填写和免费体检,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高血压并发症情况、药物治疗情况、生活行为方式、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健康状况调查、体格及实验室检查等。由责任医师按照北京市卫生局编写的《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标准[2]做出血压控制情况评估、危险度分层、确定管理级别、制定出干预计划。由社区护士按分级随访管理,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及时填写随访表,建立纸质及电子版健康档案。
1、2、2 社区护理干预的内容
1、2、2、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针对辖区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选择不同目标人群,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策略,确定相应的健教内容,提供相应的行为指导。对辖区每个行政村每季度进行一次健康教育大课堂,每月一次健康促进活动。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日常工作当中,利用讲座、广播、出板报、放录像、张贴和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深入浅出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
1、2、2、2不良生活方式干预针对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按照个体化原则,一对一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患者沟通协商,取得患者信任配合,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及措施,定期督导落实情况。
1、2、2、3心理干预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有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悲伤、易激动等负性心理。针对这些负性心理用倾听、关怀、启发、鼓励、解释、说服等方式进行干预,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与亲友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2、4药物干预指导患者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避免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避免血压平稳后不服药现象。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及时与社区护士和责任医生联系或及时就诊。
1、2、2、5随访、随诊和转诊对低危、中危、高危和超高危患者分别进行一、二、三级管理。血压达标者常规分别每3个月、2个月、1个月各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者分别每 3周、2周、1周各随访1次。对定期到社区就诊的患者采用门诊随访;对行动不便及因各种原因不能到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对于距离医疗机构较远,不便定期就医的村庄采用群体随访的形式。将血压动态变化情况、健康行为改变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及相关检查结果及时、准确填入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表[2]。在随访管理过程中,根据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减、靶器官损害的改善或加重、并发疾病的变化等情况,及时向本团队责任医师汇报,适时调整随访管理级别,预约联系患者随诊时间或及时转诊。
1、2、2、6网络信息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症状、体征、历次辅助检查结果、既往用药、阶段评价、下一步药物调整方案及非药物干预计划等信息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1、3 评价指标解释
依从性: 1976年Scakett等定义依从性为“患者的行为在药物、饮食、生活方式改变的方面与医学指引的意见相一致的程序[3]。”
规范管理:1年中坚持治疗并完成规范要求的随访次数达7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1]。
防治知识知晓率:被调查者高血压防治知识正确人数/被调查总人数×100%[2]。
高血压治疗率:1年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9个月的人数/规范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1]。
血压控制率:指血压达标人数(同一患者在1年内不同时段测量的血压值70以上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人数)/规范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1]。
1、4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社区护理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比较
经过2年社区护理干预,709例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在遵医服药、监测血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诸方面的依从性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
2、2 干预前后高血压防治效果比较
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
3 讨论
本调查干预前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及“三率”均已较高,是由于患者均已参加了2008年规范化管理的结果。又经过2年的社区护理干预,709例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
基层是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基层医护人员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1]。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中承担着健康教育、血压监测、随访管理、指导正确用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是防治高血压有效、经济、方便、可行的措施,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起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 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7、
[2]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30、
[3]肖惠敏,姜小鹰,陈晓春、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6-47、
[4]刘继红,田秀珍,孙力光,等、北京市石景山八角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9):1267、
[5]王琼力,张凡萍,向燕萍,等、社区控制高血压五年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501-503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5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综合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74-01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妊娠20周后所发生的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症候群,故称之为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综合症,简称EPH综合症,此病为妊娠期所特发,发展到严重时可发生抽搐和昏迷,医学上称为“子痫”,严重地威胁着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虽然本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但,只要适时的做好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本病的发展程度。
【临床资料简介】我科2006年―2011年共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症58例,年龄在20―42岁之间,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17例。患者在孕前均无高血压及肾脏疾病病史。
58例病人,49例剖宫产,9例自然分娩,通过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未发生母婴死亡。
【护理及预防】
1 对母亲胎儿的影响
1、1 对母亲的影响,高血压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与孕产妇的关系很密切,血压越高,威胁就越大,常可发生胎盘早期剥离,肺水肿、急性左心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脑栓塞,及产后出血,产后虚脱,这可导致孕产妇死亡。
1、2 对胎、婴儿的影响,蛋白尿的程度及其持续直接关系到胎儿的预后,子宫血管痉挛可引起胎盘供血不足,胎盘功能减退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死胎、死产、或新生儿死亡。有些重症者必须提前终止妊娠,早产儿能力差,死亡率高。
2 护理
2、1 做好心理护理: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病人心理负担较重,这样对治疗不利,我们必须耐心的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头疼、头昏眼花,胸闷等先兆子痫症状,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子痫的发生,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对重症患者进行专人护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物品,各种操作要轻柔和相对集中,减少刺激,以免诱发子痫的发生。
2、3 注意孕妇的胎心,胎动情况,取左侧卧位,以改善胎盘血液循环,密切注意并详细记录胎动次数,注意有无胎儿宫内窘迫。对进入产程的产妇要注意观察产程进展,并注意有无宫底升高,胎盘早期剥离的征象。
2、4 注意用药反应:用解痉药物时,要注意其滴速,防止中毒反应的发生;用镇静药物时要严格执行医嘱,缓慢静推;用利尿药物时,注意记录24小时尿量,对重症患者要留置导尿。
3 预防
3、1加强各级妇幼保健组织,普及产前检查,及时给予孕期保健措施,指导尤其是加强对乡、村接产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加强对孕产妇的宣传力度,建立起三级围产期保健卡,了接孕妇的基本情况,做好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早期预防,特别是对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症状者,要做到定时复诊,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3、2 注意对诱因的认识,提高警惕,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一般要求孕妇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6
关键词: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 它是心力衰竭、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有效地进行社区干预高血压患者,能显著地降低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1]。近年来,我们对900例农村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观察其对高血压患者"三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磐安县玉山镇22个行政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0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87例,女513例,年龄36~88岁,平均年龄53、5岁,病程1~27年。根据卫生部《2009年基层版高血压防治指南》(简称《指南》)血压水平和分类标准,所有病例均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1、2方法 根据《指南》中高血压基层防治参考方案以及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要求,通过>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制度、就诊、高危人群筛查、农民免费健康体检以及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途径,发现血压异常者和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并对其进行建档、实施分级随访管理。随访管理的内容包括:测量及记录血压,并分析、评价最近血压控制情况;记录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等信息;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指导措施,提供保健知识和技能,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用药,提高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及血压控制率,督促患者定期进行各项化验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尿酸、心肝肾功能及眼底检查等,必要时检查动态血压、心电图等。
在社区内对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人群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高血压防治宣传。利用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健康俱乐部、入村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等各种渠道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 提高观察对象自我保健意识, 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引导观察对象提高高血压防治的意识。根据高血压危险分层进行社区高血压随访管理。对每例患者进行1次/年危险因素评估,低危、中危者随访1次/3个月,高危、极高危者随访1次/月;进行个人健康咨询指导,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劝导服务等有针对性的生活方式指导,开展减重、减少钠盐摄入、减少膳食脂肪、多吃蔬菜水果、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及戒烟限酒等非药物治疗。同时免费发放限盐勺(2 g)、限油壶(25 mL)、大力开展减肥、戒烟等活动,以进行防治干预。根据检查结果及高血压分级等情况,按病情分别给予利尿剂、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
以上规范化的分级随访管理连续进行2年(2011年7月1日~2013年6月30日),无1人失访。
2结果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三率"情况,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有关调查统计,我国每年由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病人超过150万,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因此,首先,要学会自我保健,其次,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 再次,对高血压的早期和规律治疗,又可使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减少50%,这说明大多数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控制的[2]。做好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关键是提升人群高血压的"三率"水平。目前,我国居民高血压的"三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对高血压的防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悉,2002年全国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5%和6%[2]。2011年我院对本镇1830名农村居民进行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有954人,选取了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0名作为观察统计对象,统计出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0%、36%和15%。通过两年的规范化管理后,"三率"显著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证明通过社区综合的、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以达到基层农村防治高血压的基本目标。
提高高血压"三率"的关键在基层,社区责任医生对农村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便民测量血压服务,对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和做好分级管理,指导患者规范化治疗、定期随访咨询指导等,可有效地提高农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防止高血压有效、经济、方便、可行的措施。也是落实"新医改"精神,实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和预防措施及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7
1 我国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现状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调脂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据最新调查发现,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高达 64、12%,而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达标率仅44、56%。
1、1高血压患者对调脂治疗的益处认识不足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调脂治疗的益处知之甚少,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必要的调脂治疗。加之近期媒体对他汀类药物毒副作用的大量报道,因担心调脂药物毒副作用常自行停药,一部分患者于血脂达标后即行停药,另一部分患者更愿意服用中药或保健品,而愿意继续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未能依照调脂治疗目标按时、按规律服药和定期复查。
1、2 临床医师对调脂治疗的作用不够重视 近期对我国20余个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近两千位医师调查发现,39、5%的医师不了解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34、5%不太清楚血脂检测对象,26、5%依据化验单参考值诊断血脂异常,9、5%使用中成药降脂,约39、5%不知道血脂复查时间,26、3%不了解安全监测指标。这说明,大多数临床医师对中高危患者调脂治疗的作用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 降压联合调脂治疗高血压患者获益大
2、1降压联合调脂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1)临床研究更新会上,英国学者Peter S Sever报告了盎格鲁-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终点研究降脂分支(ASCOT-LLA)终止后继续随访8年的结果证实:对于高血压患者,前期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产生长期益处;降压联合降脂治疗,可使血胆固醇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危险在降压治疗获益的基础上再降低35%,卒中危险再降低26%。HPS和ASCOT均证实[2],对中高危心血管病患者即使其LDL-C处于正常水平他汀均能显着减少心血管事件。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对高血压中、高危患者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实施一、二级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3]。
2、2 降压联合调脂治疗,能够有效增强高血压治疗效果 高血压患者尤其中高危患者的治疗,目前主张采用综合干预的治疗措施,即降压、调脂、抗栓等治疗。Ferrier等[4]研究了在血脂正常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强化降脂治疗对大动脉硬化和血压的影响,发现强化调脂治疗通过降低大动脉硬化性,软化血管,有益于血脂正常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因此,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中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降压治疗和适度的调脂治疗综合干预的治疗措施,实现有效的增强高血压治疗效果和预防心血事件的发生。
3 改善我国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现状及对策
3、1依据新《指南》,正确认识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 2010年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简称《指南》)更加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调脂治疗,建议依据有无高血压并结合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进行危险分层。其具体分层标准: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240mg/dl)和高血压伴胆固醇边缘升高(胆固醇为200-239 mg/dl)且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者为中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3、37mmol/L(130mg/dl)以下;而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240mg/dl)且有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者为高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100mg/dl)以下。上述高危高血压患者如合并冠心病,应视为极高危。在临床上,多数高血压患者合并1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多为中危和高危患者,对合并冠心病者甚至为极高危,因此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均应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综合干预措施。
3、2更新防治观念,重视降压联合调脂治疗作用 新近调查发现,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的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高达64、12%,而接受药物治疗者达标率仅45、13%,因此我们在重视降压治疗的同时应关注调脂治疗。调脂治疗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性治疗,而心血管病的发病取决于个体多种危险因素聚集所致的综合危险。对于高血压患者,无论血脂是否正常,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综合危险,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一是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的患者,降脂治疗属于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已有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无论冠心病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均能显着降低所有原因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二是对无冠心病、糖尿病等单纯高血压患者,调脂治疗属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三是在已经接受有效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两项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ALLHAT-LLT和 ASCOT-LLA评估了他汀类调脂药治疗对长期转归的效果,证实小剂量他汀类调脂药物用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一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3、3 有效降压联合调脂治疗,实现靶器官保护的协同作用
对于高血压合并有高血脂患者,降压和调脂综合治疗措施主要目的为了保护靶器官。已有证据表明在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综合治疗措施,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现状及发展。调脂等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治疗,如血压降低15%和总胆固醇减少15%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并非简单的相加作用,而是能使心血管事件显著降低50%以上。因此,重视患者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综合干预措施,是降低心血管风险,实现靶器官保护作用有效途径。对高血压患者,如果已经存在明确的冠心病等危险因素,即使胆固醇水平尚未达到异常升高水平,也应给予足够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标准剂量的他汀药物能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业已证实,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为中高危患者可带来显着临床获益,而对低危患者尚无确切有益的证据,我们基于安全性以及效益/费用比的考虑,低危人群一级预防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在临床应慎重。
3、4开展健康教育,大力提倡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多数调脂药物价格较贵,在使用降压药物的同时,服用调脂药物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长期治疗规范性,这是高血压中、高危患者治疗达标率低的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可有效降低血压及TC/LDL-C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2010《指南》已明确指出,TLC是控制血脂异常的基本和首要措施。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大力提倡TLC。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控制饮食,减少钠盐、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二是戒烟限酒;三按时作息,规律运动及减轻体重等。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促进和加重作用。临床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血脂的异常,究其原因可能和二者具有相似的易感人群和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但是相对于高血压而言,血脂异常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不适感,更容易被患者所忽视,往往得不到适当地调脂治疗,常常导致慢性心脑血管损害,引发心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调脂治疗,即在积极降压治疗的同时,合理调脂治疗,才能够全面筑起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线,有效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解读,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1、
[2] 付鑫,吴桂平等、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高血压病人降压平滑性的影响,2009,6、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篇8
【关键词】 综合措施;剖宫产;低血压
随着行剖宫产手术产妇的增多,如何保证围手术麻醉期间母婴的安全是每一个麻醉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剖宫产术中的低血压是威胁母婴安全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多种因素均可引起不同程度低血压的发生,究其防治措施也是多种多样。本研究将多种措施综合应用于剖宫产术中,现将低血压的防治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急诊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90例,ASA I~II级,排除术前出血、重度妊高症的病例,采取双盲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接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并输液,用colin 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采取右侧卧位,选择L3-4或L2-3椎间隙行腰麻联合麻醉,穿刺成功后,根据孕妇身高酌情匀速于30s内经腰麻针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含糖)重比重注射液2、5~3mL,同时置入硬膜外导管并注入1%利多卡因3~5mL。平卧后,调节体位,维持麻醉平面于T6~8以下。I组:麻醉前30min内快速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调节平面时静脉注射麻黄碱注射液5mg;II组:麻醉前30min内快速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调节麻醉平面时采取左侧倾斜15~20°体位[1];III组:麻醉前30min内输入羟乙基淀粉500mL,调节麻醉平面时静脉注麻黄注射液5mg,同时采取左侧倾斜15~20°体位。
1、2 观察指标
1、2、1 观察三组病人一般资料以及麻醉前胎儿宫内缺氧的情况,胎儿娩出后的 Apgar评分(采用简易评分法[3]);病人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血压标准[2]:血压下降超过麻醉前血压的20%,或收缩压低于80mmHg。低于此标准立即静脉注射麻黄碱10mg,根据使用麻黄碱10mg的次数以及采取其他处理措施的情况评价低血压的严重程度。轻度:使用麻黄碱1次,同时通过加快输液即可纠正;中度:使用麻黄碱2次以上,并通过加快输液可纠正;重度:使用麻黄碱2次以上并通过输液不能纠正,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采用方差分析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和麻醉前胎儿宫内缺氧的情况 见表1。
2、2 三组病人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见表2。
III组轻、中度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I、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布为23、3%、20、0%和13、3%、13、3%。表1 三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和麻醉前胎儿宫内缺氧的情况表2 三组病人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2、3 三组病人胎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 见表3。Apgar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但III组的Apgar评分(5、6±0、4)较I组(5、2±1、4)、II组(5、2±1、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剖宫产手术的数量近年逐渐增加,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也就成为了每个麻醉医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剖宫产手术来讲,较为安全的麻醉方法就是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阻滞(EA)、蛛网膜下腔阻滞(SA)。近年,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CSEA)因其特有的优势而广泛用于剖宫产手术。但无论是采用EA、SA还是CSEA,在围麻醉期间,产妇的血压往往较麻醉前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部分病例可出现中至重的低血压。低血压可使产妇产生恶心、呕吐反应,引起产妇的不适,在呼吸道反射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可发生误吸。对伴有心脏疾患的产妇,严重的低血压可导致产妇冠脉供血不足而发生心动过缓,甚至心脏骤停,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同样低血压可造成子宫血液灌注减少,由于子宫是非自我调节的器官,子宫血流随着血压的下降而直线下降,血压正常的产妇收缩压低于90mmHg,持续5~15min即可引起胎儿心动过缓、酸中毒和Apgar评分降低,对存在胎盘发育不良以及胎盘血流异常时,对胎儿的抑制发生率更高[2]。文献报道,在硬膜外和腰麻下,产妇发生低血压的几率可高达80%[4]。本组研究也观察到,尽管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但低血压的发生率仍高达70%,中、重度低血压可高达23、3%和13、3%。因此,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防治剖宫产术中的低血压,对于保证围麻醉期间的母婴生命安全极为重要。
3、2 分析剖宫产手术麻醉期间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常见的因素不外乎为:(1)产妇术前禁饮食或存在脱水情况,而引起有效血容量的不足;(2)椎管内麻醉后,引起节段性交感神经阻滞,而引起相应区域的血管扩张,造成外周血管阻力的降低和血容量的相对不足;(3)母体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3]。Ⅰ组 麻醉前30min内快速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术中静注麻黄碱注射液5mg,虽有扩容和增加外周阻力作用,但未解除母体仰卧综合征引起的低血压。Ⅱ组 麻醉前单纯快速输入复方钠500mL,并采取左侧倾斜15~20°体位,虽能扩容,解除母体仰卧综合征引起的低血压,但未预防性的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增加外周阻力,且两组均输入晶体液,观察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间低血压的发生率为70、0%、63、3%。Ⅲ组 研究在麻醉前30min快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在调整麻醉平面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mg,并采取左侧倾斜15~20°体位。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围手术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发生率仅为26、6%,无严重低血压病例发生。尽管三组的Apgar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但Ⅰ、Ⅱ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Ⅲ组综合措施组。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即在麻醉前采用胶体溶液扩充血容量、调节麻醉平面时给予小剂量的麻黄碱和采取左侧倾斜15~20°体位,可有效防治剖宫产手术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可改善胎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
参考文献
1] 王大柱、人体疾病与麻醉[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754、
[2] 岳云 ,吴新民,罗爱仑、 摩根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51、
[3] 李仲廉,邓乃封、 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6、
[4] 洪方晓 综述,李树人、CSEA在产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麻醉学论坛,1997,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