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康复护理(精选8篇)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通过跨国界、跨区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逐渐形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社会体系。护理人员有必要了解多元文化护理的要求,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更好的身心健康。我科从2008年5月开始将多元文化护理应用于内科病人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我科住院病人为对象,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接受健康教育的病人共1562例,其中男1148例,女414例,年龄25~91 岁平均年龄60岁。
1、2具体方法
转变护理观念:在实施多元文化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要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文化素养,才能适应不同对象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既注重病人生物及物质需求,更要重视病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成为护士行为的准则,并作为检测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及早交班时,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事例,使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多元文化护理的内涵,明确多元文化护理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自觉更新知识,接受新的护理观。
通过疾病影响程度量表(The Sickness Impact Profile,SIP)及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测评,收集病人相关资料,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将多元文化护理融入到健康教育过程中,标准教育计划是健康教育过程中落实各项具体措施,评估各项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
2健康教育内容
2、1根据不同文化程度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病人,对知识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其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但包括一般卫生知识,还包括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用药、护理措施及心理卫生教育。不同的病人及不同的疾病阶段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采取理论讲解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健康指导手册,帮助病人购买有关书籍,与病人一起学习讨论,在满足病人知识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医疗理论知识。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的病人接受能力有限,必须采取反复、多次的教育方法,以强化病人的记忆。对疾病的病因、治疗、用药、药物的副作用,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讲解,并发放有关资料与病人一起阅读并讲解,鼓励病人提出问题并耐心给子解答。根据病人疚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健康教育,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人院后首先要告诉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向病人讲解休息的重要性,用药物的副作用,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病人可以活动后发放学习资料,一起阅读并讲解。出院前向病人讲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并发放健康手册。小学以下知识水平的病人接受能力差、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反复多次、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2、2改善病房环境
医护人员要尽力使病房清洁、整齐,减少环境对病人的恶性刺激,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医护人员谈话、走路、技术操作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电话、心电监护、呼吸机及输液泵报警等对病人的影响。因为长期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中可增加病人的紧张度和焦虑感。在抢救重危病人时,尽量避免其他病人在场,有条件应床与床间用布帘相隔。
2、3心身兼护
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2、4增加人文知识
了解研究不同民族的健康观及护理保健手段多元文化 的渗透,护理对象不再局限于国人,而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国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护患双方在健康与生命、尊重与裹读等观念上的差异,若不引起重视,将会导致护患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护理教育者应从思维和行动上完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换。通过增设多元文化课程,如护理社会学、民俗学等课程,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世俗信仰等文化背景,以适应护理工作的社会性需求。
3效果
发挥了护士的内在潜能,通过多元文化护理在内科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护士的内在潜能和创造性,显示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满足了病人的情感要求,提高了病区的服务满意度以病人为中心,将多元文化护理运用到健康教育过程中,使病人的思想情绪、饮食习惯、个人爱好等均得到了护士的关注,使病人对护理人员有一种信任感,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4讨论
多元文化护理是内科病人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护理就是根据内科病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将多种文化渗透到健康教育过程中,满足了病人有关社会及精神的需求。多元文化护理是提高内科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马晓军、谭艺真、黄兰、试论多元文化护理内涵、特点及其原理〔J〕第一 军 医 大学学报,1995,15(3):234、
[2]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3] 张彩虹、曹和安、护理教育应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思考[1]、护理研 究 ,2 00 4, 18(21):1884一1885、
[4] 许瑞、袁朝、柳春、多元文化与跨文化护理〔〕、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 00 2, 19 (4);54-55、
作者简介: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2
【关键词】 多元化健康教育;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遵医行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体重、伴或不伴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眼病,是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儿童盲重要原因之一,约占儿童致盲比例的6%~18%[1-3]。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进步和随之而来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ROP发生率和致盲率也明显提高,由此造成的盲童数量也逐渐增多[4]。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早产儿家长缺乏筛查意识,对ROP筛查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不足,不能理解定期眼底检查的意义,不能形成良好的医疗意向,忽视了定期随诊在ROP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ROP患儿的视力预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家长在早产儿筛查过程中的不遵医行为,造成了大量的早产儿因未及时筛查和治疗而导致不可逆盲[5]。国内外文献报道,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了解疾病影响因素,学会自我保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防止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6]。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对早产儿家属加强教育和管理,实行多元化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属的遵医行为,提高筛查意识,主动配合早期筛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筛查的早产儿60例进行调查。入院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于首次就诊时建立视网膜筛查病例档案,详细记录患儿姓名(或母亲名)、性别、出生日期、胎龄、出生体重、吸氧史、是否多胎、患儿全身情况、母亲怀孕史、家族史、病情诊断分级、家长联系方式等。观察组家属男14名,女16名,平均30、12岁;对照组家属男13名,女17名,平均30、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即对患者家属讲解ROP的相关概念、相关危险因素、防治的相关知识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进行筛查时家属的配合方法,使用散瞳药与镇静药的作用,初次检查与随访的时间等,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观察组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成立多元化健康教育小组,组员由1~2名专科医生和3名专科护士组成,并进行统一培训,由专科护士负责早产儿的资料收集、健康教育评估、实施和评价并参与治疗和护理。
1、2、1 健康教育评估 课题组护士评估早产儿的一般情况,了解家属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动态等,在早产儿进行筛查前1天打电话给家属,交待注意事项。
1、2、2 健康教育实施 针对家属的不同需求及理解学习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
1、2、2、1 小组健康教育 将家属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内容的授课,由本课题组的一位护士在现场做健康教育,采用漫画式海报宣传、角色扮演、问答教育、示范教育、随机教育等多种方式,统一制作宣传DVD、小册子、多媒体,利用直观的图片、录像,使家属能直接模仿,耳濡目染地轻松掌握知识,并进行现场答疑,不仅让授课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家属之间也进行互动与经验交流,起到一个互相督促的作用。
1、2、2、2 个体化健康教育 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个性、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等不同,了解其不同的健康状态与心理状态,由护理人员面对面、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有学者研究指出,眼科护理中这种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眼科科普知识掌握情况和自我护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7]。
1、2、2、3 专题讲座 每月由ROP的专科医生和护士一起组织一次专题讲座。
1、2、2、4 网络交流 利用网络,建立早产儿家属交流群,有专科医生或护士负责答疑,也利于家属之间的沟通,及时交流信息。
1、2、2、5 复诊追踪 需要再次复诊的患者,由ROP课题组帮忙预约下次复诊的时间,并有短信通知家属,对没有按时来复诊的早产儿进行跟踪,并通过电话回访指导早产儿家属加深了解ROP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定期带早产儿到眼科门诊复查,观察早产儿视力发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ROP的发生,打消家属对ROP筛查过程的各种顾虑,从而提高其院外遵医行为的自觉性[8-9]。
1、3 观察和评价 在实施健康教育3个月后,对两组早产儿家属遵医行为进行效果比较,了解早产儿家属疾病认知情况、定期复诊情况、观察早产儿视力发展情况、预防早产儿眼部感染等,评价其遵医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家属遵医行为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视觉2020项目”已将ROP列为高收入国家的重要致盲原因[10]。根据WHO估计全世界已有5万多名儿童因ROP导致失明[11]。在美国,每年有14 000~16 000例新生儿患不同程度的ROP,约有400~600人将成为法定盲[12-13]。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进步和随之而来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ROP发生率和致盲率也明显提高,由此造成的盲童数量也逐渐增多。我国目前还没有基于大规模调查研究的统计数字,据测算,我国早产儿发生率为7%~10%,每年约有150~200万早产儿出生,将有30~40万早产儿发生不同程度的ROP,至少约2~3万名早产儿受到失明的威胁[14-15]。因此,加强对ROP的筛查和防治非常重要。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多元化健康教育对提高早产儿家属的遵医率、筛查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元化健康教育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早产儿家属加深了解ROP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定期带早产儿到眼科门诊复查,能观察早产儿视力发展情况,可及时发现ROP的发生,可打消家属对ROP筛查过程的各种顾虑,提高了家属遵医行为的自觉性。多元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早产儿的就诊率,对ROP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通过多元化健康教育,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早产儿家属从主观上改善了遵医行为。护士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与家属建立了良好的、互动的护患关系,发现并剖析了家属发生不遵医行为的客观因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改进了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为家属的遵医行为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家属不再是仅仅简单扮演服从者的角色,更是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参与者,使家属感受到尊重、重视,利于家属从主观上改善遵医行为。这种良好的医护患合作关系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也让医护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健康教育活动当中,积极加强与家属的有效沟通与交流[15]。
由于ROP筛查的遵医行为受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经过专门培训、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业务知识和临床经验,掌握交流、沟通技巧,有较高健康教育水平的人员担任,才能使早产儿家属真正掌握健康知识,提高遵医行为。因此,加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培训是提供多元化健康教育的保证。
多元化健康教育在维护家属心理健康,避免患儿视觉残疾,改变家属意识,早期进行筛查早期发现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决定ROP预后的关键。本研究显示,通过多元化健康教育的干预,可以提高家属疾病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降低ROP发病率、重症率和致盲率,加强视力康复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因此,多元化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Gilbert C,Rahi J,Eckstein M,et al、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middle-ine countries[J]、Lancet,1997,350(12):12-14、
[2] Chen J,Stahl A,Hellstrom A,et al、Current update on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screening and treatment[J]、Curr Opin Pediatr,2010,22(8):14-15、
[3]黄丽娜,张国明,吴本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1-2、
[4]张轲,曹宪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3、
[5]辛会萍,王嵩川,张萍、早产儿家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意识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284、
[6]文贵子、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3-84、
[7]陈红、眼科护理中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92-93、
[8]洪薇、电话回访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4):75-76、
[9]温秀娟,刘凌,叶丽,等、电话随访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遵医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907-908、
[10] Gilbert C、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a global perspective of the epidemics,population of babies at risk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J]、Early Hum Dev,2008,84(2):77-82、
[11] Section on Ophthalmology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Screening examin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Pediatrics,2006,117(2):572-576、
[12] Ho S F,Mathew M R,Wykes W,et al、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 optimum screening strategy[J]、J AAPOS,2005,9(6):584-588、
[13]北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调查组、北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高危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5):30-34、
[14]张国明,曾键,黄丽娜,等、深圳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8):38-40、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3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单元规范管理;肢体康复;照料者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79-03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由于其发病损伤了有关中枢神经,可引起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一系列症状,致残率高达62、6%~70%。最新资料表明,在我国疾病谱中,脑血管病已跃居第二位,脑血管病后几天或几个月里,部分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会有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但大约75%的患者会遗留有偏瘫、失语、认知、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患者的生活能力受到限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有效地进行规范的单元管理治疗[1]。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以及对脑血管病认识的快速进展,目前对急性、危重型脑血管病患者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神经危重症专业护理的发展。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单元管理是解决高致残率的重要手段。我院自2010年起开展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单元管理,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入院的12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参加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障碍(2010年3月1日~2011年3月1日)的住院患者。其中男74例,女50例。年龄60~72岁,按ICD-10诊断标准,脑梗死 92例,脑出血 32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2010年3月1日~2011年3月1日在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62例为研究组(单元规范管理组),其中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龄(70、0±12、0岁);6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6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0±14、0岁);两组一般资料统计:(1)患者肢体瘫痪程度(x2=0、21,P>0、05),疾病类别(x2=0、36,P>0、05);(2)患者意识状态(x2=0、25,P>0、05),患者者文化程度(x2=0、32,P>0、05);照料者文化程度(x2=1、71,P>0、05),中途是否更换(x2=0、01,P>0、05),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操作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单元管理模式(即早期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康复介入,并对患者及照料者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护理不影响患者的抢救措施的前提下应尽早进行,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状不再发展48h后,脑梗发病后2~3d,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d左右,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死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进行诸如偏瘫肢置的正确摆放、的被动转换、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康复治疗,有效地预防褥疮,避免或减少痉挛的发生,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2]。我院近10年的资料亦表明,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早期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进行康复,约80%的患者1个月后可独立步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示单元规范管理对瘫痪肢体康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以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两组所有纳入患者及照料者者均完成了整个规定管理教育过程。
2、1 两组照料者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管理能力比较
本研究的研究组患者及照料者对患者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本次研究的研究组通过提高急性脑血管病照料者的管理能力来引导患者及对在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目前脑血管病临床表现、认知能力、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生活习惯、家庭康复等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达到预期目的,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在我国城乡约居各类死因的第2位,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的三大病症之一,年发病率约0、1%~0、2%,年死亡率约0、06%~1、02%[3],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两性无显著差别,加强早期康复,规范单元管理流程,并对照料者加以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慢性病卫生知识水平,医疗资源是提供脑血管病服务的核心资源,也为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社区预防和康复提供技术人力的支持和依托[4]。急性脑血管病是慢性,患者的肢体康复、社会功能的恢复是每名护理工作者都日益关注的问题。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和照料者的护理需求,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单元规范管理普及脑血管病知识是专科护理专业化的基础。
表1单元规范管理提高了照料者的管理能力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给照料者提供优质的信息,对于减轻照顾负担、知情参与决策、提供控制能力和依从感,增加治疗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5]。急性脑血管病照料者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责任负担重,其心理抑郁水平与主观负担感较大。在单元规范管理的对象中,一部分为照料者,也有部分恢复期患者,指导中采用兼顾的原则,内容通俗、易懂,便于接受[6]。由表1可知研究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系统的指导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强化灌输使照料者获得了更为专业的指导及对自身照顾管理患者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除合理的、科学的肢体康复外,最主要是坚持循序渐进、克服自身困难或在监护下主动配合康复,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的依从性,确保治疗及康复的顺利进行[7]。由表2可以看出,调查项目分层次对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并考量其有效性。患者从最基本的患肢功能位摆放逐渐升级到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最终树立康复信心,这个过程是逐渐增加锻炼强度的,更加凸显了单元规范管理的优势。
家庭随访巩固单元规范管理效果,便于随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家庭随访简单易行,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医疗支出,节约医疗资源,同时对随访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神经病学、护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康复医学等多方面知识[8-9]。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照料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应选择患者住院期间的责任护士做出院患者的家庭随访,自愿利用休息时间,增强患者的信任感。随访前应告知患者及照料者,确认具体时间,随访时先评估脑血管病患者的一般状态及肢体恢复情况,解答照料者及患者的疑问,再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我院开展急性脑血管病单元规范管理为基础,通过与一般专科管理的对比,前者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照料者掌握脑血管病及肢体康复的相关知识及提高管理能力、促进康复、回归社会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患者的病情及脑血管病类型,使患者及照料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系统的专科知识,增强护理管理技能,为出院患者的长期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是密切护患关系,促进医院和谐的有利因素,并为护理职业的拓展提供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5-6、
[2] 徐付霞,齐静、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0,10(15):623-624、
[3] 李征云、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207-208、
[4] 孙浩,巫祖强,粟漩,等、卒中单元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广州医药,2009,40(1):23-24、
[5] 王辉,王艳玲,王俊蕾,等、脑卒中单元超早期肢体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6):323、
[6] 汪莉,高明跃,杨蓉,等、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探讨[J]、华西医学,2012,12(3):676-677、
[7] 许凤莲,叶兰芬、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163-164、
[8] 高双莲、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3,12(2):(334-335)、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4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8-600-03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对卒中病人的防治模式只注重急性期的治疗,而且由于方法比较单一,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在治疗上都有难以克服的“瓶颈”;另外由于我国的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和社区医学发展滞后,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减少残障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减轻卒中病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负担任重而道远。因此,探讨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按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Strokeunit SU),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国外最先进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位成为研究治疗脑卒中的最佳途径。辨证施治脑卒中单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辨证施治要发挥中医特长;辨证施治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辨证施治要兼顾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在防治中的作用;辨证施治要重视康复训练;辨证施治要延伸到社区。
卒中又名“脑溢血”
“中风”,是引起人类死亡的前三位原因(仅次于冠心病和肿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卒中的问题将日益严重。我国目前卒中每年的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而且大量存活的病人中至少有50%留有偏瘫、失语、运动功能障碍等障碍,因此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目前对卒中病人的防治模式只注重急性期的治疗,而且由于方法比较单一,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在治疗上都有难以克服的“瓶颈”;另外由于我国的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和社区医学发展滞后,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减少残障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鞋,减轻卒中病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负担任重而道远。因此,探讨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按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目前全球治疗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专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提高疗效的组织系统。它不同于传统卒中患者的管理,更不是药物治疗加上康复治疗,而是体现人文关怀,由多学科人员构成专业小组,把患者的功能预后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临床目标的多元医疗模式(multidiscpinary care system)。目的是创造出一套完善的健康医疗服务制度和一种尽可能使卒中病人得到最优化恢复方式的医护一条龙模式。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国外最先进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位成为研究治疗脑卒中的最佳途径。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验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反过来以指导临床实践,它的基本观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环境的联系包括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Stroke Unit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相通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3种手段中,最主要是辨证论治。多数疾病都有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很难确定统一的方法。因此,只能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来确定治疗方针,而“证”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和实质,所以要根据“证”来确定治疗方法。脑卒中具有复杂性,治疗应考虑到病因(血管、血液、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病理基础、卒中的类型、发病的时间、梗塞灶(出血)的大小(多少)、部位、主要器官的功能、并发症、年龄及个体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要用单一的方法或统一的方法治疗腑卒中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su结合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在强调整体配合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个体化、分阶段、动态性及最优化。目的是给病人提供最佳医疗服务,即针对不同病人,针对发病的不同阶段及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实质问题和突出矛盾,给予最佳的干预措施。可见su更重视“证”,并且做到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
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多手段、多方位成为研究治疗脑卒中的最佳途径。在su里,对于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塞的病人,应以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虚为本。溶栓治疗直接溶解血栓,力专而猛,是治其标,辨证用中药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并促使体虚康复。对于脑出血昏迷、发热病人,应用醒脑静、清开灵、安宫牛黄丸等皆有良效。另外,通腑化痰、醒脑开窍等治法在卒中急性期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辨证施治脑卒中单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1 辨证施治要发挥中医特长
对脑卒中的治疗要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综合救治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瘀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治疗和急性期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专科在总结历史有益脑卒中治疗方面的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研制了各种专科制剂,如黄角颗粒、通腑合剂、安神合剂、愈风汤等,同时对选取点穴、穴敷、灌肠、外洗、药枕及药帖等多种中医传统外治法,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突出了中医特色。
2 辨证施治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
中西医各有特长,对疾病的某些一阶段或某一环节,各有优势,要相互为用,如果效法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将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则可能更体现su的效率和有效性。如定位手术血肿清除术配合脱水治疗等,能较好缓解血肿的占位效应,在抢救生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未能完全解决由于出血所带来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对脑组织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损害,旦手术本身可因麻醉和术中创伤使机体生理功能的进一步紊乱。脑缺血的治疗仅限于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在时间窗内时进行溶栓治疗可望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亦难克服再灌注损伤。专科坚持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整体调理,减少手术的次级损伤,调整紊乱的生理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3 辨证施治要兼顾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在防治中的作用
根据心身医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卒中的发生、进展、治疗与康复过程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有资料显示,不良生活习惯、A型行为模式、负性事件、不良应激方式等均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病人常出现恐惧、焦虑、抑郁、退缩等心理障碍,这些因素对脑卒中的疗效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辨证施治倡导慎起居、畅情志、调饮食,也是促进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防治卒中上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武汉中南医院实行的“呼唤式护理”,即护士在为昏迷患者进行护理时,对每一个操作都要与患者“交流”或“问候”,对患者的康复充满信心,这种方法不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整体化护理的要求,而且收到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病人奇迹般地清醒过来。
4 辨证施治要重视康复训练
卒中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偏瘫、失语、和认知障碍的恢复需要一个长的过程,度过危险期的病人不同程度都留有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障碍,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病人的残障和最大限度发挥病人的代偿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都需要进行长期和科学的康复和功能训练。要根据不同病情确定肢体康复、语言康复的时机和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5 辨证施治要延伸到社区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 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4_0315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4、31
脑卒中是本世纪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尽管新的治疗方法及药物不断出现, 但是卒中后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极低仍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医学研究表 明,研究和建立新的管理体系是卒中医疗的根本出路,在众体系中卒中单元概念的提出为 完善卒中病人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模式,国外报道目前脑血管病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 即为卒中单元[1]。卒中单元是一种全新病房管理模式,倡导对卒中患者集中收治 ,强调早期规范化治疗,为患者提供及时、合理治疗方法,并为其提供药物、肢体功能及言 语教育,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我科自2006年即初步拟建联合卒中单元,现将治疗效 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杭钢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均符合2005 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 准[2]。入选标准:①经CT或MRI证实为首次梗死或出血;②发病早期在48h之内; ③GCS>8分;④肢体有明显运动功能障碍,上下肢及手低于BrunnstromⅢ期。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恶性肿瘤及严重营养不良患者;③ 恶性进行性高血压患者;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及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患者;⑤有痴呆病史者;⑥患者不同意继续本研究的 。现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SU)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8~91(6 6、6±10、0)岁。对照组(GW)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36~85(65、5±10、2)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所受教育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对发病时间小于6小时,并符合溶栓指征(参考上海市急性脑血管病 规 范化治疗方案)[3],采用动静脉溶栓,加静脉滴注活血扩管,营养脑细胞药物及中 药治疗,并针对基础病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康复训练和心理指导训练 (即接受卒中单元疗法)。康复:康复师在患者入院后早期评估患者的损伤和残疾情况,尽早 确认可以进行康复能力的时间。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康 复观念贯穿于每天24h的管理及患者的生活方式中。康复干预的具体方法包括:物理疗法为 :①定时变换,可向侧方移动,向健侧翻身,向患侧翻身;1次/2小时,是分健侧 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卧位;②良肢位摆放: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 伸展;③足关节活动:各关节活动2~3次/天,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 ,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④坐位平衡及坐起训练:以强化平衡反应;⑤站 立平衡及坐下站起训练;⑥步行训练:随着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可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 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⑦ADL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每天3次, 每次30分钟。语言训练:由专门的语言训练师进行,对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测评及训练。 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测评、心理及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分别由医生、责任 护士、康复师进行健康宣教。
1、3 疗效与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月后行神经功能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各评定1次并对住院天数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NIHSS)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2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
2、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值 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月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值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评分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月后两组患者抑郁表。指数值差异有显著性( P
2、4 两组住院天数:治疗组天数为(18、2±6、33)天,对照组为(29、9±10、23)天,两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卒中单元的基本内容: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由临床医师 、专业 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和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是能有助于改善住院卒 中患者疗效的医疗管理模式。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中专门为急性期卒中患者 提供的病区,由多专业小组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需要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重症监护, 根 据脑卒中治疗指南和操作程序,在评价和治疗中多学科小组密切合作,待病情稳定后即行早 期康复治疗,使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5]。卒中单元有多种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 索起步阶段。目前,急性/康复联合卒中单元是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卒中单元模式,主 要收治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提供包括重症监护、抢救治疗和早期康复服务。
3、2 联合卒中单元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本文结果所示联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以及减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产生均较对照组 为优(P
综上所述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治疗和康复途径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值得 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5,33、
[2]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
[3]上海市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合作组、急性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方案与结合[J]、中 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84、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1996,29:381、
[5]张通,崔利华、康复一卒中单元中的重要一环[M]、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 59-161、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损伤 功能恢复
资料与方法
5年1月~1年1月收治脑损伤患者6例男5例女55例年龄~8岁平均51、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79岁平均9、5岁;治疗组例男155例女95例年龄5~8岁平均5岁。两组在性别和年龄都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反应迟钝只能作一些简单、模糊或条理不正确的回答意识迟钝无语言反应对强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生理反存在常有小便失禁瞳孔光反应消失肌张力消失或极度增强。头部多呈持续胀痛常伴有恶心和喷射状呕吐。
治疗方法:⑴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瞳孔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合理放置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高热现象注意保暖进行口腔护理帮助患者配置营养餐合理饮食。⑵治疗组:在上述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伤后由于患者因失语、偏瘫等病痛而出现烦躁、情绪不稳定、紧张不安、性格变化、角色认知冲突、行为异常等社区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措施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态逐渐切入主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训练过程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家属由于对伤情及其后遗症有极大的担忧而且对伤后患者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不了解多误认为静养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因此向家属介绍有关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方法是取得其支持康复和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学习参与康复训练动力。②语言功能的训练:重型颅脑损伤累及语言中枢时常引起不同程度失语。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失语应早期开始语言康复训练。对轻、中度失语者反复训练日常用语用指字、指图、指物等方法进行训练;对重度失语者先教发准音;对完全发不出声音者应以声、乐、歌等刺激患者反应或可刺激脚心、腋窝等诱导发音。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目的是使肌肉不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生理功能。训练时间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偏瘫的原因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技巧等使其了解肢体功能恢复是一个缓慢渐近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必须坚持每天反复练习才能有所成效从而使家属主动协助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结果
周1个疗程1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及身体各项功能恢复状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基础护理:教会清醒患者床上翻身及移动身体的技巧;对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根据情况定时翻身、叩背和按摩骨突出处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翻身时注意保护患肢防止对患肢拖、拉、拽造成肩关节脱位并教会家属护理方法。已有褥疮的患者采用局部按摩同时给予红外线灯照射每天15~分钟紫外线灯隔日照射1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感染促进表皮生长愈合。
康复护理:指帮助护理对象恢复或部分恢复机体健康功能的护理过程。患者脑外伤后由于脑功能区神经元受损以及脑水肿、血肿压迫、缺氧等产生脑的继发性脑损害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神经元的生长机能的改善和恢复。利用护理优势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训练方式多样、灵活并随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训练护理内容为患者早日自立和重返社会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调整好患者和家属的心态是进行康复护理的基础机体康复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家属或是护理人员对康复训练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坚持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康复训练过程中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行系统化康复训练和护理;当患者有Ⅲ级以上肌力时即可行日常生活锻炼。对康复训练的方法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外还要教会其家属能掌握以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使其尽早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亚群,乔玉环、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1,1、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7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b)-0185-02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而脑梗死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1]。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糖尿病引发其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患者血管壁增厚,并且在不同危险因子的作用下增加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最终使得患者脑部缺血性病变的发生[2]。糖尿病患者一旦并发脑梗死,则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鉴于此,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7、43±6、24)岁;病程3、5~22、0年,平均病程(12、48±6、23)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8、76±5、22)岁;病程3、0~21、5年,平均病程(13、26±5、46)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对症治疗。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耐心地询问患者需求与疑问,根据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并满足[3]。③观察病情: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④饮食护理:对于临床上昏迷患者,应该谨遵医嘱给予其胃管鼻饲方式进食;对于临床上合并高血压或肥胖患者,应该严格控制对钠盐的摄入;对于临床上存在咀嚼功能障碍患者,在饮食上需要进食半流质食物;而神智清楚的患者需要以高纤维食物为主,防止便秘的发生[4]。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在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稳定后需要为其讲解康复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需要让患者清楚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不可任意地加大运动难度,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5]。
1、2、2 肢体按摩 为了刺激患者肢体的感知,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按、拿、搓与摇等方法,从而协助患者利用健康的肢体进行如上肢屈伸与夹腿运动等主动和被动运动。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患者患肢血运状况,防止其关节与肌肉出现萎缩。
1、2、3 指导肢体训练 护理人员在患者的肌力逐渐恢复后便可以开始进行坐位练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指导患者如何用健康的侧肢体将其身体支撑起来,支撑的角度从30°逐渐增加至80°。当患者能够保持其身体的平稳后,便协助患者坐到床边,并将两条腿下垂从而进行双腿摆动练习[6]。
1、2、4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护理人员在患者能够平稳地坐到床边时便可以协助其进行站立练习,并逐步地训练其进行重心转移、步行、更衣、进食、跨步以及洗脸刷牙等。并且应该根据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实际情况引导其独立站立、上下楼梯以及扶车行走等[7]。需要注意的是,在患者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或家属应该在其周围陪伴,以确保患者的安全。而对于训练时间与训练频次要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而定,以不感觉疲惫为度。
1、3 评价指标
对于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分别采用ADL 量表与FMA评分标准。其中生活能力评分中总分为100分,总分在60及以上为生活自理,总分在40~60分之间为需要帮助,总分在20~40分之间为生活依赖,总分在20分以下为完全依赖。其中生活能力中每项分值0~2分,共45项;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对相关的数据资料分析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护理前,而实验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评分均优于护理前,而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发病原因主要在于其糖尿病引发其脑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患者血管壁增厚,并且在不同危险因子的作用下增加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最终使得患者脑部缺血性病变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旦并发脑梗死,则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病情加重将对患者肢体功能[8]。若没有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尤其缺血性疾病中的糖尿病性脑梗死。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为溶栓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等,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早期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并稳定后进行健康教育,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指导患者利用健康肢体进行运动后再进行坐位练习[9]。当患者能够平稳地坐到床边时,便协助患者站立练习,但要以患者不感觉疲劳为度。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对其神经中枢进行有效刺激,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最终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神经支配功能。该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护理前,而实验组患者两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运功功能与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霞、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868-1869、
[2] 付春芝、多元化护理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学美学美容,2015(2):87-88、
[3] 刘水平、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12):23-24、
[4] 杨春晓、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246-247、
[5] 赵霞、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8):65、
[6] 曹晓燕、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4(29):170-171,174、
[7] 安晓芹,张莹,位娟,等、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277-278、
[8] 孙莉、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276-279、
多元化康复护理篇8
“先到者先得”,产后恢复机构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虽然数量不多,却备受女性的青睐。经调查发现,厦门产后恢复的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30%,一个月最高有7万多元的营业额,每个顾客的消费额在万元左右。
产后恢复机构市场扫描
第一站:美姿妈妈产后恢复中心
美姿妈妈源自法国“Timmia Mommy”产后研护机构,结合女性身体特质,为每个妈妈制订一对一的产后健康恢复方案。服务项目包括产后形体恢复、产后体貌恢复、产后体质调理、产后胸部特护等,以产后瘦身和妊娠纹修复为特色。其中,妊娠纹修复和疤痕修复是采用法国纯天然的植物萃取精华,配合蓝光技术和钻石微雕仪器来补充胶原蛋白,重建弹力纤维,唤醒和刺激皮肤中的活性细胞,从而加速肌肤的快速修复。不仅美化皮肤外观的角度,同时重建女性自信。
第二站:明星妈咪产后恢复连锁机构
明星妈咪是中美合作的产后恢复连锁机构,在美国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事对明星产后恢复和护理的服务,在去疤痕、去妊娠纹、产后瘦身和产后抑郁四个方面坚持现代产后恢复的技术和理念。就产后体质恢复来说,产后女性会面临疼痛、脱发、便秘等困扰,更自甚者会对一生的美丽和健康产生影响。明星妈咪能够通过经络疏通、卵巢保养和肾部保养全方位恢复女性体质,让美丽有着生长的根基。其店内的产后恢复是签约服务,根据每个妈妈不同的身体情况,设定恢复目标。另外,即使是生育宝宝多年的妈妈也可以进行体质恢复,因为健康是美丽之源,辣妈首先是健康的妈妈。
第三站:美丽妈妈产后恢复中心
美丽妈妈是中国首家专业产后恢复连锁机构,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企业素质都名列全国首位。目前全国有近100余家连锁店的规模,门店遍及15个省市。在美丽妈妈的主打项目产后胸部特护中,产后3个月及停止哺乳后1个月是女性最佳保护期,店内采用360度电波技术和数码风胸仪激活细胞的再度发育,运用低氧引脂法将其他部位的脂肪引到胸部,为女性未来的美丽加分。除了产后胸部特护,还有些孕期的胸部护理,包括矫正凹陷、防止皲裂等。和美容院不同,产后恢复中心会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妈妈们,使用绿色无害的产品,保证乳汁的健康。
第四站:玛花纤体产后妈妈塑身营
玛花纤体于1986年在瑞士苏黎世创立。通过短短的20多年时间,玛花纤体从寂寂无名的美容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今天国际知名的纤体权威与行业中的领先者,每家玛花纤体都是直营店,为的是要保证良好质量与服务。玛花纤体的产后课程是从了解妈妈们的体质、体重变化史、生活及饮食习惯开始,并安排健康和肥胖指数的检测(如BMI、BMR等),为妈妈们细心分析,订下减重及局部纤体目标,然后从40多项课程中度身定制最适合的课程。针对每个妈妈的纤体目标,课程包括分解及减少体内脂肪,收紧腹部、大腿及手臂的线条以及提升胸部等内容。同时,课程还会帮助妈妈们促进血液循环,活化细胞,减淡妊娠纹,令肌肤重现光彩和弹性,即使产后多年的橙皮脂肪仍可消除,让身形比产前更玲珑有致。
第五站:和谐之源产后养生恢复中心
这是一家坚持全中医理念和技术的恢复中心,运用中医养生疗法和原则,配合先进仪器进行科学的物理恢复,通过保证健康来重塑产后女性的美丽身姿。除了包囊产后恢复必要的五个方面外,还推出了“生殖美疗项目”,连同根除月子病一起成为店内的主打特色。月子病是80%的产后女性苦恼的一大问题,和谐之源采用中药低温无菌康复理疗、药浴药透等方法疏通全身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平衡人体阴阳等作用。另外很有特色的是“生殖美疗”,通过净、紧、润、鲜、香、妙六个环节,滋养女性的秘密花园。
产后恢复项目疗程
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产后恢复就是将形体恢复到生育前的状态,其实它有着更广泛的涵义,包括解除女性月子病的困扰、平复妊娠疤痕、调理产后体质、辅导产后心理等。妈妈们在42天常检后就可以接受产后恢复了,并且越早恢复的效果会越好。一般说来,半年之内是产后恢复的黄金期,一年之内为有效恢复期,两年之内为正常恢复期。
产后恢复疗程通常会包括必要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专业产后检测。通过仪器配合测出妈妈的体质情况、体内脂肪含量等信息,由专业老师制订出一份个性化的评估报告和恢复方案。
第二步――产后恢复课程。根据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产后恢复重点不同,接受恢复的时间、内容不同,具体课程内容也不同。如果妈妈实在担心产后恢复对哺乳有影响,可以在宝贝断奶后进行(妈妈带宝宝可以一起前往恢复中心,一边都有专门的看护人员照顾宝宝)。
第三步――效果追踪。在恢复期间,会有专业的营养师来指导妈妈在家自己恢复,调配营养健康的饮食,并且了解产后妈妈的生活习惯,灵活更改课程方案。
第四步――心理辅导。产后抑郁是很多妈妈都会面临的问题,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产后焦虑、心理、育儿辅导等,能够帮妈妈们度过心理的低潮期。
产后恢复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