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妇产科护理病例(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05 手机浏览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1

【关键词】产科护理;母婴分离

近两年来,我院产科由于新生儿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所造成的母婴分离住院产妇有所增加,据统计,仅2010年112月就有100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些初为人母的新妈妈们,刚刚尝试做妈妈的喜悦,却遭受婴儿患病母婴分离的挫折,易出现情绪低落、自责感,加之对婴儿疾病状况的担心,尤其对婴儿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心理压力相当大,影响乳汁分泌和产褥期休养康复等。另外,由于婴儿不在身边,产妇对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希望能有针对性地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利用人性关爱护理活动的服务方式,更多、更好地关心、支持、帮助这些母婴分离的新妈妈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12月,在我院产科正常分娩或剖宫产的母婴分离初产妇共100例,年龄1738岁,平均年龄25、5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009年16月的产妇为对照组50例,2009年612月的初产妇为实验组50例。

2护理

近几年来,我国的护理模式及护理体制,护理服务群体的改革,尤其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上的升华,护士对情、理、知、行的认知着重点是提升护士的关顾意识,体察病人的疾病感受,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1]。对于产科的母婴分离产妇而言,她们可以说是产科病房中的弱势群体。其新生儿出生后因窒息、早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疾病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自己刚刚经历分娩阵痛或剖宫手术的切口痛,对在痛苦—喜悦—担心辗转中的产妇,这的确让她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她们往往自责、自卑、倍感焦虑、担心婴儿的健康状况;而由于母婴分离,她们学习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也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我们护士在业务称职的前提下,更需要注意护理服务的方式、态度,也更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一些独特需求[2]。

2、1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及做好心理护理 母婴分离产妇常有自责感、焦虑、心理脆弱。调查显示100%的产妇认为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支持,而与痛苦中的产妇交往,不能太职业化,倾注一些情感,能使沟通更有效。因此,根据产妇的需求,我们与其谈心,态度友善,语言温婉,接受她们的消极情感,表现出朋友般的善解人意,促进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使产妇感到亲切、温暖、踏实,获得安慰;同时获取更多保健信息,与产妇的家属及时交流,共同给予其爱的支持,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她们对患儿疾病恢复的信心。

2、2针对性给予产妇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指导 由于母婴分离,产妇产后未能及时哺乳,学习母乳喂养较困难,同时也容易发生乳房胀痛。另外,对婴儿沐浴、更换尿垫等相关知识及技能也缺乏实际操作练习。因此,我们每天安排两头班人员深入产休区对实验组的产妇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模型示范、讲解,实例参观(征得其他产妇允许),通过教与学的促进,最终让产妇掌握这些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出院回家后,能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婴儿。

2、3加强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尊重患者,关爱弱势群体,加强人性化护理,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健康需求。我们把“八声”服务理念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时刻为病人着想,减轻病人痛苦,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3结果

表中可见,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实验组母婴分离产妇的“三率”即母乳喂养、婴儿护理等知识及技能掌握率,对婴儿疾病恢复信心率,

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均较接受传统产后护理的对照组有大幅度上升(p

3结论

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其特殊状况,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通过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让产妇面对现实,保持良好心态,并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促进她们生理、心理全方位的康复,同时通过人性化护理活动的实施,提高了产妇对我们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我们护理人员本身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护理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2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患者;心理问题;不良情绪;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6、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05-01

引言:妇产科急诊就诊的病患所出现的病症主要是与生殖器官有关,例如,妊娠、分娩等一些有关急症。这些疾病的主要特点是病情紧急、病症变化快、发展较为迅速,在受到外界与自身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心里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1]。因此,急需对妇产科病患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究其原因总结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提高护理的质量与效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减轻患者的痛苦,还可有效的减少医疗矛盾和纠纷。我院妇产科急诊于2011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360例妇科急诊患者,通过对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效果较为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1月到我院妇产科急诊就诊的360例病患,其中未婚54例,已婚患者为306例;按年龄区分,16~25岁患者共计113例,26~35岁患者为159例,36~45岁患者88例;城镇户口患者256例,患者中有104例是农村户口;小学文化以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患者56例,87例初中,103例高中,大学以及大学以上患者114例。除去134例是患有妇科疾病患者外,21例患有宫外孕,36例流产患者,34例急性盆腔炎患者,1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11例黄体破裂,18例妇科肿瘤;产科疾病患者有226例,其中116例正常临产,3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28例胎儿宫内窘迫,14例前置胎盘,37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就诊原因均为感到剧烈腹痛、阴道出血等,在就诊后30min~6h之间便得到确诊。

1、2方法

将36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8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加了强心理护理:①、妇产科急诊患者前来就诊时其情绪为严重的焦虑不安及恐惧,因此,护理人员为让患者能够顺利的进行抢救,首先应通过镇定、沉着的进行抢救工作开始,忙而不乱,这样才能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为之后的抢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②、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注意倾听与换位思考,只有努力做到与患者感同身受,尽量去理解患者,只有这样才能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同时,非语言沟通也是极为重要的。如前来妇产科就诊的病患,在进行医护处理使,应时刻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使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③、根据患者病因不同,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流产患者多有悲观情绪,应多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给予患者理解与呵护,并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给予患者迎接下一个小生命的希望;对于患有妇科囊肿患者,多出会产生严重的紧张、焦虑、抑郁情绪,应多给予关心,并用自身所学的专业医疗知识为患者讲解病情,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病症,与抢救的医生积极配合,熟练云中护理技术为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与焦虑评分对比

(1)经不同护理方案护理后,对照组患者中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者为48例、一般满意者为95例,总满意人数为141例,占78、33%;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为156例、一般满意者为22例,占98、89%。可见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

2、2 两组患者恢复与预后

(1)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保持良好心态,与工作人员相配合,积极进行术后恢复,经统计各类患者经手术或药物治疗后恢复速度较对照组患者更快,住院时长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患者在到妇产科急诊室就诊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如,紧张、焦虑、恐惧、烦躁等消极情绪,这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身受病痛折磨有关,加强了不良情绪对体内交感神经受的影响,患者本身在病理和生理上会产生一系列的改变,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出现,对医护人员的抢救效果有严重的影响[2]。所以,重视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达到提高救治效果的目的。护理人员运用较为科学的理论对急诊病患进行心理护理,建立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良好护患关系,只有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有所改变,通过进行心理护理来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这是作为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3]。在对妇产科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应该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而一些患者出现过于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与病患交流、沟通,可适当利用肢体语言,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该动作敏捷、细致、专业,这样才能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4]。在妇产科急诊室工作的护理人员,要具备时刻应对突发事的能力,所以,必须不断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及心理素质,才能在突况出现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心态[5]。需要注意的是,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注意文明用语的应用,要充分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使患者对诊疗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提升病患的应激能力,只有当患者处于最佳状态时,才能使缺血、缺氧、疼痛等耐受能力有所增强,争取更多的时间,让医生进行抢救,尽早缓解患者的痛苦[6]。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医护人员对妇产科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到有效的消减,护患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患者与医生积极配合,才能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抢救的成功率可以明显提升,进而提高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黄蔚;;对产妇的心理护理之我见[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卷08期 ;165-165页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3

【关键词】妊娠肝病;并发症;护理

健全的肝脏在妇女妊娠期间维护良好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肝脏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孕妇的负担,有时甚至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过程。正常妊娠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原来的病毒携带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或加重病情。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为非孕妇的6倍。妊娠肝病并发症多,重症肝炎发生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率是否高于正常产妇?为加强围产期产妇的监护保健工作,针对各种并发症于产前、产时、产后给予护理,是否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笔者对以上问题探讨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999年12月~2000年10月上海市孕肝监护中心共收治孕妇211例,年龄最大40岁,最小22岁,平均27岁,高龄产妇(≥35岁)15例。其中放弃妊娠15例,顺产87例,占44、3%;产钳助产3例;剖宫产106例,占54、08%(106/196)。产褥期5例,妊娠剧吐10例。共分娩新生儿202例,双胎6例,死胎4例,孕妇死亡2例,其中伴有肝肿大31例,脾肿大37例,肝脾肿大51例。

1、2病因分型见表1。表1妊娠肝病病因分型(略)

1、3主要并发症见表2。表2妊娠肝病主要并发症(略)

1、4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见表3。表3几种严重并发症的病因分析(略)

1、5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比较见表4。表4肝病孕妇与正常孕妇产后出血率比较(略)注:P<0、05,差异有显著性

二、产妇护理

2、1产前监护正常妇女妊娠时,肝脏负担加重,尤其晚期,这是生理性的。当妊娠出现病理性肝损时,容易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院资料指出,晚期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者,其中10、6%为重症肝炎[2]。本资料显示重症肝炎占6、63%(13/196),与护理、治疗水平增高有关。乙肝孕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产妇。本资料显示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因此,产前监护尤为重要。

2、1、1肝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应卧床休息,补充足够的营养,做好心理。据资料报道,正常孕妇有45%伴有不同的心理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性状态、抑郁性状态、强迫性症状等。通过对本组患者调查发现有64、5%(136/211)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尤其是乙肝患者或合并乙肝的患者94、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见表3。主要为担心胎儿发育、疾病的传染性及自身疾病的预后。我们在积极治疗肝脏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存在具体情况,采用解释、疏导的方法,告诉患者目前对小儿免疫预防有很好的方法,有效率达95%以上。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及母体肝病的恢复。

2、1、2病情危重、黄疸较深以及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除重视心理护理外,应重点观察病情变化,监督低蛋白饮食,给予低脂、高糖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营养。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准确测量、记录血压、呼吸及出入量和大便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性报告医生。

2、1、3晚期妊娠预产期前1~2周,常规应用VitK1以预防产后出血,对病情严重和并贫血者及时补充凝血药物,纠正贫血。晚期妊娠伴有宫内窘迫征的孕妇,应每2h监测胎心率,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伴有其他合并症者应对症监护。

2、2产后护理孕肝患者应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护理,分娩时,使用一次性备皮包和一次性塑料膜垫,使用后打包焚烧,产床用0、5%过氧乙酸溶液擦洗,有布类污染,用1∶40金星消毒液浸泡5~10min后,送清洗房处理。产后加强营养,进清淡、易消化、丰富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以补充消耗。

2、2、1产后出血的护理见表4。本组孕妇伴有肝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4、18%,明显高于正常产妇12、7%。经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对本组患者临产前应积极纠正并发症,改善凝血功能,纠正贫血,常规备血。产后严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恶露情况,及时给予止血及缩宫剂。对大出血者,应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2、2、2剖宫产术后护理伴发肝病的孕妇提倡实行剖宫产术。本组孕妇剖宫产者106例,占54、08%,所以应做好剖宫护理。孕妇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床用1∶40的金星消毒液擦拭。严格饮食卫生,手术刀口每日消毒2次,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2、3合并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患者应按肝昏迷及肾衰护理。

三、乙肝的免疫阻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的40%~70%将成为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而HBsAg及e抗原均为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造成婴儿感染率更高,几达90%~100%。婴儿感染后除成为携带者外,部分可发展成肝炎,甚至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HBsAg阳性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婴儿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于母血中的HBV在分娩时可经胎盘创面进入胎儿血循环或由于母血及阴道分泌物使婴儿破损的皮肤与黏膜受染,也可能因婴儿吞咽母血及阴道分泌物而经胃肠道受染。此外胎内传播为另一途径,但仍以前者为主。产后母婴的直接密切接触也是使婴儿受染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报告高危儿童的免疫失败,未经产前阻断者高达20%左右。所以现在提倡产前孕期28周起给携带HBV孕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u(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注射400u)每4周1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这样使宫内感染率可以下降8%~10%,新生儿出生16h内肌肉注射HBIG100u或200u,2周时再肌内注射1次。满月接种酵母重组乙肝基因疫苗5μg,此后2个月龄及7个月龄重复接种共3次(即1、2、7程序)。这样的产前、产时、产后阻断措施,可使HBV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5%左右的免疫阻断效果,是目前最高的免疫保护措施。只要很好贯彻母婴免疫阻断措施,则在1~2代之后,我国就可以基本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

四、结论

妊娠合并肝病的病因复杂,以乙型肝炎为居多,占55、45%。并发症多,精神心理障碍占64、45%。在乙肝病因中占94、8%,乙肝孕妇的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69、3%、75、0%、57、0%。产后出血在孕肝患者中占34、18%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占6、31%。临床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细致的护理工作,正确的乙肝免疫母婴阻断,可以明显减少妊娠肝病的并发症,控制乙肝病毒在新一代继续感染。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1、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11-212、

3临床产科学编委员、临床产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

4马丽霞、早产儿围手术期的保暖及营养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05、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4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8、0±3、2)岁,初产妇192例,经产妇68例,顺产176例,剖宫产84例,其中,伴有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21例,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19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患者8例。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6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相应的因素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

2结果

本研究260例产妇中,共发生不安全事件21例,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8、08%,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为护理人员因素,在本研究中共有9例,所占比例为42、86%,其中,护士缺乏责任心2例,护理人员业务不熟练、能力不足6例,病例书写不规范1例;其次为管理因素,本研究中共有6例,所占比例为28、57%,其中,制度不完善3例,医院监管不力、制度执行难2例,护理人员不足1例;再次为产妇家属因素,本研究中共有4例,所占比例为19、05%,其中,产妇心理障碍因素1例,产妇及家属不配合3例;最后为其他因素,共计2例。

3讨论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5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指导;护理干预;孕妇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132-02

妊娠是复杂而特殊的生理过程,母体为适应胎儿生长,妊娠期间各系统均有较大变化,因而器官负荷增大,代谢加快,妊娠期孕妇相应地会呈现出较强的糖尿病倾向。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若血糖越高,糖尿病病情越重,此病的影响程度就越严重[1]。妊娠期所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地增加。早发现、早护理和科学的饮食指导可有效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维持孕妇正常血糖水平[2]。本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采用科学的饮食指导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年龄20~37岁,平均(27、3±1、2)岁,其中初产妇48例,经产妇12例,孕周33~41周,平均(39、5±1、4)周;对照组60例,年龄21~37岁,平均(27、5±1、3)岁,其中初产妇47例,经产妇13例,孕周32~41周,平均(39、0±2、0)周。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及产次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孕期检查及普通饮食,不采取特殊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孕期检查基础上增加科学的饮食指导:逐渐限制孕妇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面、薯类等,食量控制,少吃多餐,不要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尽量食用富含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经常食用含铁、钙高的食物如牛奶、鱼、虾皮等。适量增加蛋白质饮食,特别要吃一些豆制品,增加植物蛋白质。适当限制食盐的摄入,多吃清淡食物。并针对每位孕妇发放营养餐表格,嘱其严格按表格的要求进食,根据血糖变化做好相应的指尖血糖监测,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并作以下护理干预:(1)向孕妇讲解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提高其对此病的认知水平。指导孕妇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专科监护及产前检查,控制孕妇饮食,监测血糖,尽量保持孕妇血糖在正常水平。若孕妇经饮食指导后血糖未在正常水平,护理人员可按医嘱给予胰岛素注射。(2)加强对孕妇的心理护理,使孕妇情绪稳定,注意休息,避免进行损耗体力的活动,对孕妇尿糖、血糖及尿酮等指标进行检测,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相应调整胰岛素使用量,避免出现低血糖现象。(3)建议孕妇做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孕妇操、增加上肢运动等。(4)严格监督孕妇执行营养餐表格饮食。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妊娠末期血糖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

2 结果

观察组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胎儿生长受限及产褥感染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早产及死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具体见表1、2。

3 讨论

饮食指导可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危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妊娠期孕妇感觉自身及胎儿健康受到疾病的威胁时,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孕妇妊娠结果及生理健康可造成严重影响[3]。护理人员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效果,与孕妇进行有效沟通后,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鼓励孕妇宣泄负面情绪,及时帮助孕妇矫正错误观念[4]。向孕妇讲解更多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使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有更多了解,正确科学地对待此病,以最积极正确的心态配合治疗。科学的饮食指导可有效减少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可使胰岛负担减轻,改善血糖过高的状况[5]。科学的饮食指导既可减少餐后饥饿酮症或高血糖的发生,也可提供妊娠期间孕妇的营养需求,保证胎儿正常发育[6]。适当运动可使孕妇微循环改善,促进孕妇机体代谢,降低血糖,主要运动方式有慢跑、步行、做孕妇操及做上肢运动等[7]。肥胖孕妇可适当增加运动量,晚期妊娠者主要是以步行为主。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应尽量预防感染,因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减少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8]。同时孕妇应注意自身卫生,做好皮肤及会阴护理。护理人员应规范护理程序,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本研究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血糖明显下降,与仅采用常规孕期检查和普通饮食的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故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采用科学的饮食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孕产妇远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保障母婴生命健康安全[9-10]。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1-153、

[2] 孙亚平、 个性化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2(12):1653-1654、

[3] 张彩霞,凌娟,宋俊英、 妊娠期糖尿病36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53-54、

[4] 黄青玉、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65-66、

[5] 蔡红,孙虹、 妊娠糖尿病患者围产期饮食护理[J]、 护理学杂志,2007,21(2):60-61、

[6] 李翠吟、 强化饮食和运动疗法对妊娠糖尿病母婴结局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09,20(7):198-200、

[7] 陈晓虹、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0,21(10):42-43、

[8] 张利芳、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5例妊娠结局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295-296、

[9] 朱逊,边旭明、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进展[J]、 当代医学,2001,7(4):72-75、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6

【关键词】 细致化护理;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前;分娩;自我效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197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妊娠并发症, 对产妇及胎儿健康威胁极大, 是一种以血压病理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并发症, 主要临床症状有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头痛、凝血机制障碍、视物模糊以及胎儿发育受限等, 其中子痫前期是妊娠高血压疾病发展的危险阶段, 是造成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1]。本院为分析细致化护理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产前分娩自我效能的应用价值, 选取收治的150例妊娠高血压产妇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细致化护理, 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15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75例。观察组最大年龄41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28、7±3、4)岁, 初产妇46例, 经产妇29例;其中轻度19例, 中度50例, 重度6例;对照组产妇最大年龄40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29、1±3、1)岁, 初产妇47例, 经产妇28例;轻度17例, 中度51例, 重度7例。两组患者年龄、产次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产前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围生期相关知识、疾病知识、注意事项及基础护理等;观察组产妇在加强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细致化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①综合评估。对产妇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化评估, 主要包括产妇的心理状况、护理需求及解答需求等内容, 并根据产妇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健康知识宣教, 并重视家属参与的重要性, 积极争取产妇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充分掌握产妇的心理特点及性格特点, 给予针对性、细致化护理干预, 消除产妇心中疑虑;②保证产妇生理与心理的舒适度。在护理过程中要求做到细节优化, 也就是将每一护理步骤进行细节分化, 最终实现产妇生理与心理上高度舒适;③在每项护理工作中均要与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 与产妇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 实施监测产妇疾病状态, 增强产妇信任感, 将心理干预贯穿于护理全过程中, 缓解产妇不良心理情绪, 让产妇以一种轻松、积极的心理状态迎接分娩。

1、 3 观察指标[2, 3] ①自我效能感评分。采用CBSEI量表对产妇分娩前自我效能感进行评分, 量表内容主要有分娩结果预期及效能预期, 得分越高, 表示产妇的自我效能感越强。②SAS评分与SDS评分。在SAS焦虑量表中得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得分>69分为重度焦虑。在SDS抑郁量表中得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 63~72分为中度抑郁, 得分>72分为重度抑郁。

1、 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观察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结果预期、效能预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结果预期、效能预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分娩自我效能感优于对照组, 组间经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一种妊娠并发症, 是导致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中积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 有利于护理人员准确、全面、实时的对产妇病情变化进行观察;且可有效避免护理人员因个人能力、工作水平或工作遗漏降低护理水平, 对母婴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4]。通过本次观察可以看出, 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产妇自我效能感评分(包括结果预期与效能预期两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因过度担心病情, 再加上缺乏对该疾病的科学认识, 导致分娩自我效能感较低, 且易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加大了对血压控制的难度, 进一步危害母婴生命健康, 因此给予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细致化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5]。细致化护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 主要是通过细致化处理护理细节, 将具体护理工作进行细致化分析, 以最大程度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为原则, 实现调整产妇心理状态, 增加健康知识认知水平的护理目的, 这是提高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全面保证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孙慧, 蒋洁、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的作用、全科护理, 2014, 12(19):1750-1751、

[2] 陶丽玲、产前综合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全科护理, 2014, 12(11):984-985、

[3] 李宝英, 徐友环、饮食干预对预防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效果观察、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20):43-44、

[4] 罗爱枝, 武艳、 5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6):161-162、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7

[关键词] 孕妇学校;孕期营养;拉玛泽;家庭化分娩;母婴床旁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116-02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family-centered maternity care,FCMC)是为妇女及其家庭提供监护的一种方法[1]。本院妇产科在90年代初实行母婴同室,2000年初实行家化分娩(丈夫陪伴)等家庭化护理措施,但母婴同室、家化分娩只解决了产时、产后的问题。FCMC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家庭过程,包括妊娠、分娩、产后和婴儿的监护。本院妇产科2009~2011年1 270例孕产妇实施FCMC,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和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有家庭陪伴、家庭支持、家庭参与需求的孕产妇1 270名,建立产科监护档案。其中,20~30岁848例,31~40岁415例,41~45岁为7例;城镇1 123例,农村147;初产妇1 231例,经产妇39例。

1、2 方法

1、2、1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前监护鼓励孕妇在家人陪伴下参加本院孕妇学校。将孕期营养、妊娠保健、新生儿护理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互动的形式让准父母们了解孕期、产时、产后的各种生理变化和可能出现的病理改变,提高孕妇自我监护能力。建立产科监护档案,根据孕妇自身条件,由孕妇、家属和医务人员共同制定分娩计划,并组织参观母婴病房,让产妇有充足的心理准备[2]。

拉玛泽分娩法,也被称为心理预防式分娩准备法[3]。对要求自然分娩的932例,从怀孕28周开始夫妻一同训练。

1、2、2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监护病房布局温馨合理,每间病房配备功能床、席梦思床、婴儿床各1张,设立独立的卫生间,方便产妇及家属的休息,保证了家庭的私密性。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监护中,灵活的探视制度鼓励妇女在待产和分娩时与支持人员不分开[4]。在孕产妇住院期间,允许家人24 h陪伴。孕妇进入产程后,可由丈夫或产妇的母亲全程陪伴,给予心理支持,根据孕妇及家属的需要讨论并告知产程进展的状况。对需要剖宫产的产妇,责任护士及时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剖宫产手术方式及麻醉的过程,使家属和产妇消除顾虑和担忧。不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手术后出生的婴儿都在妈妈身边处置,做到母婴不分离。

1、2、3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监护

产后期对于产妇、新生儿和家庭是一个关键的转变时期。医务人员在帮助产妇及家庭其他成员转变角色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院改变以往封闭式护理模式,开展全程母婴床旁关爱护理服务。

本院将新生儿接种、筛查加入母婴床旁护理中,此项操作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降低了产科出错率,规范了病区护理管理,赢得了产妇及家属好评。本院针对产妇、家庭、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为孕妇及家属提供一对一的床边宣教,保障母乳喂养实施,与产妇及家属在信任的基础上构建了更加和谐的关系。

2 结果

纳入的1 270例孕产妇中,阴道分娩692例(54、4%),剖宫产分娩578例(45、5%)。全部产妇均掌握产前注意事项、婴儿抚触技术和产后注意事项,其中,1 263例(99、4%)掌握婴儿沐浴技术,1 251例(98、5%)掌握了母乳喂养(19名产妇因自身疾病实行人工喂养)。1 257例(99、0%)产后情绪良好,心理健康,有13例(1、02%)发生产后抑郁。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98、1%的产妇满意度达98%以上。

3 讨论

本院通过对1 270例孕产妇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模式,明显改善了产科服务,产妇及其家庭对其分娩经历的满意度提高。对孕妇及家庭而言,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有利于帮助产妇及家属完成称职父母角色的转变[5],大大促进了母婴健康。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医院的市场地位也相应提高,成为本地分娩首选医院。但是,真正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模式的路是漫长的,正像FCMC所提出的那样:创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医院所需要的根本改变,是医务人员必须有新的态度[1]。孕产妇档案分析也显示,参与者均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心理需求也相应提高。如何让所有医务人员都能将分娩视为生理过程,而不是疾病,在分娩过程中如何满足每个产妇及其家庭在社会心理、教育、身体、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如何跨学科协作为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更有意义的信息是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还需探索的问题[6]。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斯著、俞康民,冯晓(译)、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S]、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

[2]郑修霞、产科护理发展趋势[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3):17、

[3]陈京立,辛超英、在实施病人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79、

[4]刘敏,周洁、家庭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0(23):87、

[5]王艳、家庭化产科护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24):70、

妇产科护理病例篇8

1资料与标准

1、1入组孕妇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4年11月30日在我中心入组建册的<20+6周的孕妇5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双胎妊娠6例,孕前糖尿病1例;年龄27~45岁;辖区户籍孕妇493例,外地户籍孕妇9例;博士学历孕妇1例,硕士学历孕妇28例,本科学历孕妇200例,大专学历孕妇159例,中专学历孕妇80例,高中学历孕妇22例,初中及以下学历孕妇12例;孕妇及家属均自愿入组IDF科研项目,孕妇及家属均告知知情同意,依从性良好,接受随访。

1、2入组标准选取

孕周<20+6周建册的孕妇,不排除孕前糖尿病。

2调查、评估情况

2、1调查、评估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认知程度和体质量指数(BMI)

(1)评估502例入组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知晓率:完全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问卷调查入组社区孕妇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病因,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对母亲、胎儿和新生儿造成的损害和防治方法,远期患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2)评估入组孕妇BMI情况。BMI=孕前体重(kg)/身高(cm2),分为:BMI<19、8为体重超轻,BMI19、8~26、0为体重正常,BMI26、1~29、0为体重超重,BMI>29、0为体重肥胖。发放问卷502例,回收问卷502例。

2、2调查、评估结果

(1)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本科及以上学历孕妇完全知晓143例,占62、45%;部分知晓86例,占37、55%;不知晓0例,占0、00%。大专学历孕妇完全知晓96例,占60、38%;部分知晓59例,占37、11%;不知晓4例,占2、52%。中专或高中学历孕妇完全知晓49例,占48、04%;部分知晓47例,占46、08%;不知晓6例,占5、88%。初中及以下学历孕妇完全知晓0例,占0、00%;部分知晓5例,占41、67%;不知晓7例,占58、33%。社区孕妇普遍缺乏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特别是缺乏对孕期饮食搭配,体重增长、运动知识的指导。(2)入组孕妇BMI评估结果:BMI<19、8体重超轻26例,BMI19、8~26、0体重正常386例,BMI26、1~29、0体重超重47例,BMI>29、0体重肥胖43例。

3预防护理管理

3、1预防护理方法

由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1名组成科研项目IDF科研护理管理小组。(1)对<20+6周建册的孕妇除询问普通病史、查体之外,还要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建册孕妇问卷调查,进行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教育时间15min。(2)进行体重管理,计算BMI。(3)发放妊娠期糖尿病预防手册,利用多媒体、视频窗口进行宣教。(4)每周六举办妊娠期糖尿病学习班,教育时间1~2节课,对16~18周的孕妇强化宣教,由主管护师或副主任级专家老师授课、视频教学相结合,以食物模型为例。

3、2预防护理内容

妊娠期糖尿病知识,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危害、饮食干预和运动锻炼及预防方法等。制订不同体重孕妇孕期增重标准。

3、2、1健康教育

根据孕妇的文化层次,由副主任护师对502例孕妇逐一进行健康教育;利用每次孕检的时机为学历较低的孕妇,细致地讲解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常识,让孕妇的生活行为健康规范化;对文化层次高的孕妇,指导她们上网查阅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文献,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让社区孕妇通过学习对妊娠期糖尿病有科学的认识,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常识。

3、2、2体重管理

加强对超轻体重、超重、肥胖和双胎孕妇的体重管理。定期检测孕妇的BMI[2],指导孕妇画体重增长图。根据BMI情况制订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范围:BMI<19、8孕期体重增长12、5~18、0kg;BMI在19、8~26、0之间孕期体重增长11、5~16、0kg;BMI在26、1~29、0孕期体重增长7、0~11、5kg;BMI>29、0孕期体重增长6、0~7、0kg[3]。

3、2、3饮食营养计划

帮助孕妇制订合理的饮食营养计划,理想的饮食计划很重要,蛋白质、脂肪、糖类在人体氧化后能产生热量。全天总热能的计算:按身高(cm)-105=理想体重×30kcal/(kgd)计算出非孕时期患者的每日热能量,再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怀孕4个月以后,每天增加200kcal/d的能量,BMI正常的孕妇热能1800~2000kcal/d左右。孕前超重的孕妇每日应摄入能量25~30kcal/d,孕前肥胖的孕妇,每日摄入量应减少30%,但不低于1600~1800kcal/d[4]。三大营养素配比。推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摄入比例为15%~20%,饮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5%~30%[5]。在热量分配方面,实行少量多餐,定时定量,早餐摄入10%~15%,午餐和晚餐各摄入30%,每次加餐占5%~10%[1]。每月根据妊娠体重管理图随时调整饮食计划,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2、4运动指导

根据不同孕妇情况,指导孕妇适度运动。可以选择步行、上下楼梯、骑自行车、孕期瑜伽。其中,步行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项目,可作为首选。运动的强度、时间及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孕周、等个体差异而定,运动时间一般安排在餐后1~2h。建议患者进行适宜的运动,上下楼梯,孕期瑜伽,最好以散步为主,一般选择餐后2h步行30min。但是如有妊娠期合并症:先兆流产、子宫肌瘤、胎盘低置状态等特殊情况发生时不宜运动。

4预防护理效果评价

4、1妊娠期糖尿病诊断

遵照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要求:孕早期空腹血糖≤5、8mmol/L的孕妇,孕24~28周,先采用50g葡萄糖筛查法,服糖后1h血糖≥7、8mmol/L的孕妇,转诊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行OGTT确诊;2次空腹血糖≥7、8mmol/L的孕妇直接转诊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确诊。

4、2预防护理

妊娠糖尿病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孕前糖尿病1例,经过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确诊妊娠期糖尿病9例;妊娠期糖尿病总发生率为1、99%(10/502)。

5体会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孕妇存在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的问题,使得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6]。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世界各国报道为1%~14%。我国也在逐年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造成的不良妊娠结局众多,对母儿影响较大。血糖增高可使胚胎发育异常,常导致胚胎死亡、孕妇早期自然流产率发生。高血糖容易使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羊水过多发生率高,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容易发生难产,剖宫产率高,软产道易损伤。妊娠期糖尿病对新生儿的影响包括:容易发生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钙症、低血镁症。所以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护理管理必须引起重视。运用预防护理干预的方法,在我社区对502例入组科研项目的孕妇实施预防护理、健康教育;妊娠孕妇在接受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健康意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在社区宣传、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知识,教育社区孕妇掌握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方法,帮助社区孕妇制订孕期饮食营养计划、根据BMI制订孕期体重增长标准、指导社区孕妇中、晚体育锻炼的强度。饮食上的监测以及运动方案的制订有利于孕妇控制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同时有助于胎儿正常发育,提高患者免疫力,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步增高,从而降低血糖水平[7]。加强对超轻体重、超重、肥胖和双胎孕妇的管理,美国糖尿病协会(DAD)将医学营养治疗定义为包括肥胖与超重的管理,体力活动,膳食结构行为矫正等多维度的干预[5]。对孕期产妇进行孕期妊娠期糖尿病预防护理,有助于降低社区孕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玉琼、母婴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