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精选8篇)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 商业街;景观规划;景观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mercial walk street people bee part of life, residential area mercial street is a collection of leisure and shopping, business, display, culture for a few have a prehensive center, is poured, logistics, cash flow, information munication of the collision of the public space、 The author mainly in the business of living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alyses、
Key words: mercial street;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位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居住区的环境景观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今,居住区内建设商业街的热潮正在兴起,商业街是看似平常,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论是景观、环境、功能、建筑外立面、空间尺度、功能分区、景观小品或是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都应该统筹规划,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更具文化与居住区风格特色的景观小品,都成为商业街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规模适度的规划设计
规模适度原则是指居住区商业街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营业面积都要适度,不能超越
界限无限发展。
(一)从一般观察角度看,商业街的“有效长度”大多为300 米到600 米。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商业街的道路总长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但商业的繁华也和一首乐曲一样,不可能全曲从头到尾高潮盈漫,而是有最热点、次热点。一般商业街有短暂的非商业区段夹杂其间,其商业兴奋点段落一般在300 米至600 米。
(二)商业街的建筑不宜过高,一般在2 层楼高,个别大商场可到4 层。一是逛商店谁也不喜欢爬楼,就是有电梯,人们也不喜欢上上下下地来回折腾;二是过高的建筑会产生压抑感,影响人们逛商店的心境;三是通道狭窄,两边建筑物过高,会产生高楼效应,令顾客无法在街头驻足。
(三)商业街的宽度应在20 米至30 米,不宜过宽。因为人们逛商业街行走规律是走“之”字形折线,即先在一侧走上一段距离,再穿行到另一侧,走一段后又折向另一边。如果街道过宽,会使人们在街两边往来体力耗费过大,抑制观赏、购物的欲望。
(四)商业街的营业面积也不应过大。从一般消费者的反映看,一条商业街有20 万米的商业营业面积可能是人们体力、心理所能接受的最高值了。一定要考虑人们的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使逛商业街变成走马拉松。
总而言之,居住区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而舒适。根据调查,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 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
二、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商业街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再见少风力干扰方面是由益处的。
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
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
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到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
目。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人车分流是必要的。同时,要各主要人流入口安排了必要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位。
车行路与步行街交路口实行步行优先原则,尽量保证步行街的连续性,货流与人流分流,互
不交叉。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车行流线布置在商业街及建筑背面避开主要人流,在部分地段采用尽端式道路,
便于卸货与工作性人流出入的需要。机动车流尽量控制在商业街入口附近,减少对步行的干
扰。
(二)自行车停车在入口处设集中停放处,沿街结合花坛分组设置部分小型停放处。
(三)为使步行系统连续化,通过地下商场,二层过街道连廊加强不同层面的行为连续。
(四)货运:大量集中货运可通过地下层解决,少量常规货运可通过与步行街垂直的支路解决。
三、空间组织与环境规划设计
商业街的布局以线性的步行系统为主,同时与大型公共空间,庭院,以及广场绿化相结合,形成人性化的现代购物空间。
商业街空间的组织又可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几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街区的空间景观轴线与整个居住区景观相结合,统一风格特色,将居住区绿带引入街区,构成有机的形态。根据美国经验,好的商业街不仅能吸引顾客,也能引来商家,根据经验,他们愿出高于平均价格20-25%的租金来租用这些零售空间。步行街属于在一根轴线上水平展开的空间,拟在步行轴线上选择若干节点,将空间局部放大形成小型广场,打破线性空间的单调,有节奏地营造出空间的高潮点。通过不同形式和气氛的广场,营造丰富变化的外部空间。沿街店铺形成尺度宜人、符合购物心理的商业空间。
四、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停留区域与心理学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紧两创造多层的边缘。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据测算,一般消费者连续逛街购物的疲劳时间最多为2 小时(可逛1 万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的商场),中老年顾客还要低于这个水平,而只有休闲、娱乐、餐饮等才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滞留时间。因此,应注重商业街休闲功能的完善与改进。要注重广场和座椅的设计,增加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场所,处处为逛街的顾客提供休息、娱乐方便,必然会延长顾客的逗留时间,增加商业街的活力。商业街服务对象是人,居住区商业街是为整个居住区业主服务。所以居住区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行为、心理、视觉出发,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空间多方位、多层次的需要;注意环境空间的组织和环境设施的安排;以人的视觉、触觉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感受为参照,在功能、样式、质感、色彩等方面,强调精品意识,创造优质的商业购物环境,突出景观性、功能性和安全性。如在街道两旁和建筑主体种植树木花草或摆放盆栽,创造轻松、惬意的视觉效果。
在功能方面,设置方便小巧的公用电话亭、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垃圾桶、统一管理、和谐协调的广告设施和标识系统,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时还应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铺装,使空间、建筑、景观的设置布局浑然一体,并运用好导游图、标志牌、时钟、喷泉、雕塑、小品景观、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居住区商业街的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及房地产商在规划设计初期就应共同协商沟通,形成多方良性的互动机制。要坚持“以
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依据居住区的本身定位、当地的文化特色、该城市的历史文脉,本土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2
1、1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元月1日起颁布实施)。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起颁布实施)。3)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5)《山西省村镇建筑日照间距技术规定》(襄建函[2013]1号)。6)《住宅设计规范》。7)《襄汾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8)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条件。1、2规划原则1)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满足安置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综合开发,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注重布局的合理性,明确各项功能的需要,满足居民安置的要求,满足日照、居住、安全、出行、康体的要求。2)坚持健康生态的原则。规划倡导居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态绿地的建设,强调庭院空间的景观塑造,使住户充分享受自然的气息。3)坚持近远期结合、完善配套的原则。规划充分考虑项目与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周期,统筹项目自身的建设时序,保证项目的建设与周边的配套设施同步进行,最大限度的保证居民的使用需求。
2设计指导思想
以小区规划和整体功能作为出发点,结合现状,前瞻未来,做到超前性和现实性的协调统一。强调实用性,完善小区的自身功能,充分与学校发展同步,使小区成为当地最精彩、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户型成为居住发展的新典范。引入环境设计理念,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充分结合人工绿化和自然景观等资源,使居住环境多样性,创造一个有序和谐的居住空间,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居家、生活、休憩、颐养等各项功能要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小区项目从单一的建设工作拓展开来,形成产业多样化、服务多样化,使小区有更强的发展力和生命力。
3规划结构与布局
以城市新区为主题,以历史文化景观为特色,以人文城市为内涵,以良好的绿化环境及新型建筑生态技术为技术保障,建设成为“绿色—生态—休闲”的复合型城市中心居住区。3、1规划结构利用城市道路形成的街区构建既相互独立又整体协调的大居住小区,形成“两轴、两点、三带”的结构形式。1)两轴。北大街在规划地块北部东向穿越,是重要的城市主干道。规划在北大街南侧形成规划地块最重要的南北向城市景观主轴,并结合以豁都峪涧河为另一景观主轴,打造成为北大街入口的标志性景观节点。2)两点。在地块中规划城市主干道北大街以南的区域,打造成规划居住区内的一个商业网点;沿豁都峪涧河河岸设置一条商业慢行街,从而将居住和商贸有机的结合。不仅增强了城市空间的联系,交通的联系,而且提升了整个地块的活力。3)三带。地块沿豁都峪涧河河岸设置一条休闲景观带;城市主干道北大街设置一条景观带;规划地块中部以步道及绿化环境南北向贯穿整个规划地块,形成规划区中部林荫道;规划地块南部以组团中心绿地互相联结,形成规划区游憩带。3、2空间布局根据规划地块的区位特点,其北为襄汾县司法局,西南为豁都峪涧河,东为丁陶尚都北院,同时综合北大街、丁陶大道、豁都峪涧河河岸的街道景观要求进行空间环境布局。整个规划区住宅以高层为主,在整体布局上明确“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思路,打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及开敞空间界面,在地块中心设置较大规模的开敞绿地及步行活动空间,将视觉景观轴线引入规划区内部。
4功能规划设计
1)用地及功能的定位。本区功能定位于中高档与经济型相结合的住宅小区,着重塑造家的温馨环境,加强人文环境的营造。住宅规划为18层高层住宅,布局合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2)规划的设计构思。以人为本,研究人活动的心理、目标、方式,为人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用文化的手法、用环境的手段,营造一种尊贵、舒适、惬意之“家的感觉”,使居住其中的住户有一种身居“豪宅”的自豪感。3)商业配置。规划区的商业配置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北大街布置集中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沿街商业,用于服务规划区。此外,在沿豁都峪涧河一侧布置了沿河休闲步行商业街。
5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对外交通与出入口。规划地块周边区域交通便捷,有北大街(道路红线50m,建控线距离19m)、丁陶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作为规划区对外的主要通道。为保证各区块交通顺畅及疏散安全的需要,规划区共设3处车行出入口。2)动态交通。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机动车由东西侧两个入口进入小区,绕小区外环道路行驶。小区内景观道路基本无机动车通行,交通组织顺畅、安全。在绿地中设人行系统,既方便各楼宇的交通便利,又给居民提供活动的空间。3)静态交通。小区地下停车库主要结合小区中心绿地设置,共设置3个双向出入口。地面停车位主要结合建筑物之间的消极空间设置,地面铺设植草砖,车位间种植高大乔木,夏季既能为车辆遮阴避暑,又能最大限度减小车辆停放对小区景观的影响。由此,规划区车位总数为1575个,其中地上停车位120个,地下停车位1455个,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小区自行车集中停放于地下室自行车库,方便小区物业集中管理。4)步行系统组织。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力求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并且以步行系统为基础组织社区居民休闲以及景观体系。规划区的步行系统是由景观步行道、休闲广场以及步行街区组成的。遍布全规划区的“线”状的景观步行道是步行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休闲广场是规划区“点”状的步行空间。步行广场就像串联在步行道上的明珠,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憩、交流的可驻留空间,还作为观景或活动的主要场所。商业步行街区则是规划区内“面”状的步行空间,主要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和北部。
6园林、绿化、景观
绿化布置充分利用基地自然条件,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立体绿化系统。在小区节点以广场结合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构成点状绿化系统,强化空间焦点与视觉吸引的力度,成为环境活跃的要素,营造出宜人的驻留场所空间;线状绿化结合道路、广场、地形变化形成景观带,中心景观轴线结合绿化广场,将中心资源区和各功能区串接在一起。中心区通过树种、花种色彩与季节的搭配,形成四季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1)园林与绿化相结合,互不分离,小区从中心区域向四周辐射,广场、绿化交相辉映,组成富有情趣的小区游乐园。2)灌木采用常绿灌木,团块状种植,用修剪的方式形成色差图案;楼门、道路两侧种绿篱。楼间前后布置廊亭、植物、草坪,配以石板小路,形成一个住客主题的小花园,美化住宅环境。3)平面绿化:除道路和功能场地外,均植草坪。4)“适地适树”,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根据土壤条件种植不同的乔木、灌木,做到植物配置比例适当,通过植物来改善环境。5)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树木原产区及生态条件相接近的栽培区树木,并适当驯化具有特色的边缘树种。6)创造“春花、夏荫、秋色、冬阳”的植物景观,绿化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色万紫千红、冬季有绿透阳的效果。7)树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藤适当搭配,保证绿地景观质量,创造丰富的景观,乔、灌木比例为7∶3。8)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与落叶以1∶3的比例相结合的搭配,做到绿化远期与近期的完善结合。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奥特莱斯 演变 购物场所
0、引言
“奥特莱斯”,为Outlets的中文直译,其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排出口”的意思。在零售商业中专指由销售名牌过季、下架、断码商品的商店组成的购物中心,因此也被称为“品牌直销购物中心”。早期(1970~1987年),奥特莱斯是美国一些大型服装工厂和日用品加工企业利用工厂的仓库来改建的购物场所;中期(1988~1996年),随着顾客的增加,一些品牌开始将工厂与直销店集中在一起开设,因此也称为“工厂直销店(Factory outlets)”;近期(1997~2010年),奥特莱斯商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态,营销形态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地点由郊区向城区靠拢,顾客由中下收入人群转向中上收入人群,品牌由单一转向多样化,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增加。在中国,随着第一家“燕莎奥特莱斯”的创办(2003年),这种商业模式便以迅猛的速度开始发展。由于国内外的收入差距,中国的顾客基本上以高收入人群为主,对购物场所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照搬欧美的奥特莱斯设计,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1、对国内外典型项目的分析
1、1 纽约Wood Bury Outlets
项目位于美国纽约州Central Valley,属于郊区大型商业街区,是北美最大的奥特莱斯,总共有221间商店,几乎所有世界著名品牌店均能找到,一些著名品牌店所占的面积几乎就是一个小商场。开业时间为1985年,经过1993年、1994年、1998年三次扩建,项目可经营面积约为7、8万m2。
店铺的设计带有强烈的美国购物村风格,再加上布局复杂,如同迷宫一般。规划分为五个购物区,并在购物地图上按颜色区分。每个区根据地形及步行街的发展,形成“自然生长式”的步行街布局,并配以对应的服务区和停车场,使游客从任何方向都能便捷地到达店铺。同时在中心设全区服务中心,包含餐饮及其他休闲场所。建筑设计为一层直接进店的独立房子,并顺应步行街,连成商业街区,大型品牌店占据一栋房子,小型品牌以铺面为主。建筑风格为北美乡村风格,样式简洁。
1、2 伦敦Bicester Village Outlets
项目位于英国伦敦,在牛津郡心脏地带,属于郊外花园式奥特莱斯村,为欧洲九大奥特莱斯购物村的始祖。项目可经营面积为4、5万m2,总共有1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店铺,开业时间为1995年4月。
由于用地狭长。规划布局为带状式步行街。主要店铺沿一条略带曲折的步行主街分布,局部设次街。村设大型室外停车场,村内设有游客指导中心、休息场所和咖啡厅等餐饮设施。建筑立面为典型的英伦风格,以积木式小屋形成美丽的街景。墙面颜色以白色为主。部分为褐、黄、蓝等色,屋顶为典型的英式双陡坡屋顶。
1、3 北京燕莎奥特莱斯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四环工大桥西北侧,总规模9、5万m2,开业时间为2003年11月,是国内第一代奥特莱斯的代表。不同于室外商业街形式,此项目为仓库式商场,购物环境比较简陋,简单的商品陈列,大型停车场,主要以低价名牌吸引顾客。规划分为A、B、C三座集中式商场,A、B座为一期建筑,由现状厂房改建而成,C座为二期新建建筑。建筑平面为大商场布局,建筑立面设计为现代简约风格,看上去更像一个大型超市。
1、4 上海青浦奥特莱斯
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该地是上海西部新兴城市化地区。项目总规模11万m2,开业时间为2006年4月,是目前国内“花园式”奥特莱斯商业的代表。
引入景观系统是此项目最大的亮点,绿化面积达6、3万m2,并引入大量水景,还设计了儿童娱乐区域。商业街众多的绿化广场更使整个购物广场的绿化景观在视觉上相互连贯,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各具特色。整体规划依据南北向用地划分为三大区域:A区由凹形双排东西向单层建筑组成,面向音乐喷泉广场及停车场,构成奥特莱斯的正面及主入口;B区由南北向单层和局部2层建筑体组成;C区由半圆形双排3层建筑体组成。三区共有23栋造型别致的建筑。广场总体布局采用了环形连续空间。中间设水系。
建筑层数为1~3层,店面主要以沿街商铺形式出现。商铺以8m×16m及8m×20m为基本单元,大型店面为两跨相连。建筑立面造型借鉴了地中海地区的风格,用形似和简练的手法加以简化,并增加了一些金属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运用,使传统的形似具有新意。整个商区采用橙红色坡顶和白色粉墙。
2、国内奥特莱斯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可知,国外奥特莱斯重点强调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快速打折销售,因此对购物环境无太高要求。国内奥特莱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早期以“工厂式”为主,由于在国内购买人群为中高端客户,对环境要求高,因此目前基本上以“花园式”形态为主,具备三大特点:知名的品牌、超低的价格、舒适的购物环境。围绕这三点及国内市场的发展变化,国内奥特莱斯在设计理念上,基本趋势如下。
2、1 选址原则
(1)远离城市中心,可以大规模降低地租成本,也避免对城市中心区正价商品的销售产生影响。
(2)交通便利,与市中心、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之间有便捷的交通,如高速或城市快速路、高铁、地铁等。
(3)靠近高档社区、度假中心、风景区等,或将休闲和度假结合在一起整体规划。
2、2 规划布局原则
(1)明确的功能分区
由于国际品牌众多,且又分为一线、二线、运动、休闲、正装等,因此明确的购物分区很重要。一般在最主要的街道上设一线品牌,再根据商品分类进行分区,各类商品的主力店设在各区两端或广场处,中间设一般店铺,这样在主力店的拉动下,实现资源互动、人流共享。
(2)清晰的步行街流线
根据用地的不同,基本分为“环状”及“枝状”步行街,如用地较方,一般采用主街加环状步行街;用地狭长,可采用枝状步行街,以一条曲折主街、局部设次街相结合。流线清晰是设计关键,既要顺畅不迂回,能方便到达每个商铺,又不能有死角。一般步行街按10~12m左右的宽度设计,并适当设计绿化景点,两侧商铺各有3m左右柱廊,主街配大型园林环境,形成中央休闲景观区。
(3)充足的停车位
由于奥特莱斯大多位于近郊,客户群又定位于高端人群,因此充足的停车位设置非常有必要。一般奥特莱斯会在入口广场处设有地面停车区,并配以绿化种植,同时受用地限制,在部分地区设有地下停车库。
2、3 营造休闲购物氛围
随着国内中高端客户对购物要求的提高,奥特莱斯购物公园作为奥特莱斯的升级版,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升级业态正悄然在中国各地散布开来。
(1)“花园式”休闲购物步行街
目前国内奥特莱斯项目基本上设计为“花园式”步行街。通常占地较大,密度较低,层数以1~2层为主,局部3层,建筑多采用欧式,并注重室外环境及景观的精细化设计,适当配以绿化、餐饮,创造一种郊外休闲购物环境。
(2)绿化景观体系
所有的奥特莱斯会有明显的主次入口和景观轴,以及联系各分区的中心广场节点,并在各节点设置雕塑、水景等丰富的景观元素,有些还创造地形,形成台地、坡地、下沉广场等。园林设计呼应整体规划风格,一般以创造异国情调风格的园林为基础,再配以休闲设施。
(3)完善的休闲配套功能
较国外不同,国内的休闲配套部分面积比例会更高。一般在特定区域设计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甚至设置大型儿童活动中心、影院等。经营路线为精致、品味、享受、雅致、特色型。体现一种独具“小资”特色的生活品味。
2、4 有地域文化的建筑风格
由于奥特莱斯概念从欧美传入中国,因此在立面设计上体现一定的欧美地域风格。如“地中海”、“北美”、“英伦”等。同时在国内属于高档购物场所,在用材及节点上较国外更精致及讲究。
2、5 灵活的空间布局
根据品牌店铺要求,一般一线品牌每铺约250m2~300m2,二线品牌约130m2左右,而运动系列的商铺约在300m2左右。设计时一般开间约为8~8、4m,进深15m(单面开门)或16~16、8m(双面开门),一般商铺为一跨,大型商铺为两跨相连,个别大型店铺一、二层可以连通。
2、6 生态化的倾向
国内有些项目开始运用绿色技术,营造郊外公园气氛。在技术手段上体现为:大面积绿化种植,采用节能的围护材料,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平面形式和规划布局。尽量采用自然光,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运用太阳能技术等。
3、天津滨海奥特莱斯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洋高新开发区,南侧紧邻京津塘高速路出口。项目用地面积为11、2万ha,总建筑面积为14、9万m2,其中地上为13、3万m2,地下为1、6万m2,机动车停车为1179辆。
3、2 总体规划设计
(1)休闲式购物主轴
沿用地核心区设计了一条南向休闲主轴,宽约20m,并在局部放大形成广场。主轴上布置室外休闲设施,广场布置活动空间便于人员停留。同时以主轴为中心,辅以环形及枝状商业街,店铺沿商业街分布,充分利用商业人流。
(2)清晰的购物流线
购物流线以主轴为主中心,环形商业街为次中心,枝状小街为末端,形成清晰的购物流线。步行街分段设计,每段根据建筑物的灵活退让留出各种形状的休息庭院,每个庭院和下一程步行街的衔接明确,既循序前进,又不迂回。次一级步行街按11m左右的宽度设计,两侧的商铺各带有3m的柱廊,方便顾客进出店铺。
(3)充足的配套休闲区
沿用地东、西、北侧设计商业的配套用房,其中东北角为配套主区,设有影院、餐饮及儿童娱乐区,北侧及西北侧设有仓库、办公及员工快捷酒店等配套设施。
3、3 立面设计
立面风格延续欧美奥特莱斯做法,使得顾客在文化上有亲切感。本项目立面设计为南加州风格,平缓的层顶和拱券形成独特的韵味,突出体现产品的地域文化。同时引入一些新材料,如玻璃和金属材料,使传统的形式具有新意。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商业街;规划,人性化
城市商业区因其规模、丰富的物品、时尚的购物氛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街的发展和建设正因它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而受到消费者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1、城市商业街现状
(1)商业街分布不合理
现代城市商业街主要分布在老城区,老城区建筑物多,交通相对拥挤,再加上商业街的出现,明显加剧了城市的拥挤度,既不利于老城区市民的交通出现,又不利于充分发挥商业街的功能,最终降低了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度密集的商业街给交通组织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带来了诸多不便。部分城市规划人员把财力、物力以及工作经历一再放到老城区的交通规划上,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总是杯水车薪。关键问题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
(2)商业街的特色不鲜明
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差异和历史差异,都有自己的特点特色。但是如何将当地的特色体现在城市的商业街的建设规划上,未必每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者都有考虑过。大部分建好的商业街都缺乏历史传统,没有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
(3)设施不完善、规划不合理
各地新建的商业街,虽然在购物坏境上有所改善,但在设计的科学性、全局性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他们没有考虑历史形成的商业营销氛围;没有考虑购物顾客的导入与流向;没有考虑到未来的辐射发展。
2、商业区的选址及布局
商业街的选址是在城市商业街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选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街未来的兴衰。商业街的选址,首先要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相结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商业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商业街区的规划, 不能是简单的圈定一个区域,它必须被放在城市的总体范围内考量。在这个大前提下,再对形成商业区各要素的进行详细比对,考虑诸如是否有足够的人流量;是否有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是否有有时尚的消费观念的代表,是否有方便的 交通, 服务功能是否齐全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并逐渐形成符合大众需要的成功的商业街。
其次是合理的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商业街不但要从城市空间布局上予以考虑,还应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同时必须考虑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及配套。
3、商业街区道路及建筑立面规划
商业街去的道路不宜过长,应该充分考虑到顾客的时间和体能等因素的限制,一般应该控制在500 m到1000 m之间比较适宜,并在街区两侧由购物空间及非商业段落互相搭配,同时配上符合地区特色的文化雕塑及由植物花卉等构成的美丽街景。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调动顾客的购物情绪,避免由于单调的商业氛围使人产生厌倦感。至于路线的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太多的设计要求,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商业街区的作用,可以将商业街和附近的商业网点及具有特色的老街老巷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街区网。以南昌胜利路步行街为例,将胜利路步行街和打向南昌起义第一枪的中山路,名胜古迹滕王阁,以及附近有名万寿宫、有着江南民间集色古街称号的翠花街、珠宝街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商业氛围浓厚、文化内涵丰富,环境舒适优美,动能配套完善的商业旅游区。让胜利路从单一的商业街,提升到具有文化底蕴的大型现代商业区。
商业街的建筑不宜过高,另外所规划的建筑物应该和周围的小品、绿化设施统一规划。并要求建筑外广告牌的设计也要有统一、一致的风格。因多方位、多层次的考虑人的视觉、触觉因素带来的的心理感受,尽可能的突出景观性、功能性、安全性。如在街道的适当部位摆放盆栽、种植树木、灌木和花卉,创造轻松惬意的视觉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商业街区的建筑立面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从而提升商业街区所呈现出来的高文化品味。
4、人文关怀
商业街在强调整体风格的一致性性的同时,也要展现出自身的个性。为了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必须对绿地、花坛、步行道、街道照明设施、微型广场、艺术走廊、雕塑、路牌、广告灯箱等进行精心设计和建设。同时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商业街区还应规划各种类似于导向性标志、艺术座椅、公共厕所、银行自动取款机等便民服务设施。此外,在街道出口、上下台阶处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要求,以及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同时,商业街还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提供给客户足够的便利。例如,商业街管理部门可以与当地的文化、体育等部门联合以来,组织各类文艺汇演、体育竞赛,这样可以让顾客更多的感受到管理部门的人文关怀。这样做也可以使商业和文化体育事业相互协调发展。
我国一些商业街由于交通管理方面原因,往往禁止机动车在上商业街区通行,或是设置单行道的方式管理商业街区的交通。这样给许多拥有小汽车的人带了很多的不便。虽然在很多城市,公共交通和步行空间已被列为商业区建设,甚至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诚然,将商业区建成公共交通主导区和步行区主导的街区有利于改善交通管理,加强老城保护。但是这不是本质的问题。本质的问题是在新的商业街区规划的时候就因全面的考虑商业区的未来发展问题,在最初的平面布局上就应注意私家车的交通问题,至少因留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合理的布设各种停车场地或临时车辆停放点, 使尽可能多的人,感受到商业街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5、商业街区历史遗产的保护。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遗产被人们遗忘,被人们破坏,这是让人痛心的。城市规划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的规划及发展与历史文物的保护并不相冲突的,相反,历史遗产对于城市布局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商业区的具体规划中,把老城保护和历史遗产保护做为一项基本原则,应该维持地方特色和传统的过程。在规划商业街区时,应规划具有古文化特色的传统商业区,可以利用古建筑及历史遗产建设具有与该城市文化传统相关的特色商店,如老字号一条街、古玩、玉器商店等等。
总结
城市商业街区的规划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地方,这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我国未来的城市规划必将更趋合理、规范。
参考文献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大型商业广场;平面布置;功能分区;交通组织设计
1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工程概况
某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4、1万㎡,一共分为3栋,地上6层,地下2层。1号楼和2号楼规划为写字楼,3号楼规划为商业建筑,由步行街、并联店和娱乐楼等组成。项目1层为精品百货,2~3层为生活超市,4~6层为电玩城和餐饮区,业态齐全。地下一层主为商业、餐饮及设备用房,地下二层为人防区、车库、酒店后勤用房。是集写字楼、超市、百货、KTV、小商铺为一体的综合型建筑。
2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相关要点
2、1商业综合体设计理念
为了规划出高科技的现代商业综合体,需要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强化建筑规划的统一性和建筑外形、色彩等。(1)营造新建筑精品,树立商业形象为目标,通过该项目设计提升该区域的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地缘价值。(2)在平面功能布局时,着重以商业步行街为轴线,促进各个商店之间的连通,加强商店之间的联系。步行商业街作为一个空间平台,具有平面空间与竖向空间相互转换的作用,这样有利于业态之间的联系。中庭作为轴线和分界面和交汇点,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3)在建筑设计时,要传承城市文脉,同时满足舒适、便捷的现代商业活动需求,体现现代商业和时尚文化的很好结合,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同时,要满足消费者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体验。
2、2建筑平面布置
(1)总平面规划。本工程以室外步行街为主轴线,进行合理功能规划。在步行街布局时,主要呈T形和U型布局,在建筑起始和中部设置休闲广场,以强化室外空间的层次感,塑造良好的人流空间。室外步行街呈T字形布置,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同时具有步移景移作用。其东面有购物商场、写字楼和室内步行街。室内步行街中庭采用大型的天窗,以营造了良好的购物环境。(2)建筑布局。建筑西面布置办公主楼,而在北面布置裙房,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空间,在空间布局时,主要体现空间的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从远处不同方面望去,办公建筑与南面的广场相互呼应,体现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2、3功能分区
商业综合楼,其主体功能规划为办公,裙房功能规划为商业。在建筑东侧布置1、3号楼。设备层布置于2、3号综合楼和办公楼中间;3号楼商业综合楼包括娱乐楼、步行街和并联店。1层为精品百货,2~3层为生活超市,4~6层为电玩城和餐饮区。在地下室设计时,确保两个地块地下室相互连通,地下室为平战结合的地下停车库和设备用房。
2、4交通组织设计
交通流线布置要合理,设计如下:(1)车行出入口设置。在设置车行出入口时,本综合体东侧,西侧和南侧各设置了1个出入口,车辆进入项目后,都可以从这3个出入口直接入口进入地下室,地面只设置消防车位;(2)人行出入口设置:在人行出入口设置时,设置了4个进出口,以满足人流的正常使用,在项目东侧和西侧分别设置2个进出口,并与城市道路相接。项目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在东侧入口广场,以达到城市人流的疏散。北侧入口广场作为共用广场,主要为室内、外步行街提供休闲、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与此同时,在项目内部设置T字形室外步行街,以方便行人购物和休息,加强项目不同朝向建筑之间的联系。在室内步行街的末端设置了一个广场,以疏散行人。
2、5建筑外立面设计
在建筑外立面设计时,要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性和标志性。在设计中,采用了简约的设计方式,通过加强铝塑板墙面与玻璃之间的对比,以营造出良好的购物空间,强化购物的形象,突出建筑良好的商业气氛。在主体建筑设计时,为了体现简洁、大方的建筑特征,呈方形布置,以强化建筑的视觉冲击力,确保使用面积的有效性。大型商业综合体方形布置形式主要包括正方形布置与长方形布置,这两种布置方式是建筑平面设计的要素。与此同时,在外空间立面设计时,还要考虑到满足建筑功能及业态外窗的功能要求,如餐饮类建筑都要考虑到足够的外窗的设置问题;百货类建筑需要在首层设置展示橱窗。因此,我们需要在立面设计上,合理地布局建筑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商业综合性建筑立面设计有别于一般住宅建筑,而更加倾向于公建化的立面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到每户独立分体空调外机位的设置,融入到整体建筑外空间的组织中来。
2、6建筑景观设计
综合体景观设计如下:(1)外街空间设计。在建筑外立面设计时,其设计的重点大于外街空间设计。在外街空间设计时,要强化地面上的投影效果,且采用现代的铺装风格,以突出建筑外立面的形象,塑造了有个性的建筑空间。(2)内街空间设计。内街空间设计采用了水元素,加强内街空间与硬朗的建筑的风格对比,同时采用了水流式的铺装方式,提升建筑的动感,加强与室内空间的联系,以增强室内步行街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提升整个购物空间的活力。(3)建筑景观绿化设计。在建筑景观绿化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简洁、精致的原则。在外街绿化设计时,采用整形的绿化,同时结合泛光照明,营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在景观植物选择时,我们选择了海藻类名贵植物,以加强其与周边环境的区别。在商业广场局部景观设计时,应以香樟作为点缀,并增加了移动绿化的设置,强化绿化效果。(4)南面广场设计。在南面广场设计时,大量使用了雕塑小品、水体、室外家具等。其中,水体设计以喷泉、瀑布为主,以吸引人流,增加商业气氛,同时还可以调节气候、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雕塑小品的设计上,根据广场的特质,采用鲜亮色彩,加强造型塑造,体现文气气息和时代感,并突出商业氛围。
3结束语
商业综合体的出现,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实例,主要从建筑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外立面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大型商业广场设计要素,旨在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蒋卫峰 单位:广东广龙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诗惠、商业建筑设计的街区化发展形态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港口工业区;太平湾码头;景观更新;文化重塑
Abstract:Taipingwan wharf of Chaoyang street of Yantai as a part of the renovation of old industrial port city, has a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ose to the city center, in the city important waterway, and possess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ndustrial landscape elements、 As a typical form of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in earnest study terminal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waterfront space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prehensiv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lock landscape, harbor port re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development of mercial tourism theme”,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ts, rely on historical port, street space and historical building, The building and its surrounding space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background as a whole to consider design、 Through cre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tmosphere, wharf buildings and public space to create the features of Taipingwan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code for the regeneration、 To achiev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landscape remodeling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redevelopment of the waterfront space, enhance the function and create a vibrant waterfront space、
Key words:Port industrial zone ; Taipingwan wharf ; Landscape regeneration ;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92(5)
1 历史沿革
1861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的通商口岸。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允准在烟台山西侧太平湾附近建造海关公署和码头,这是烟台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公用码头(图1)。随后,英、美、日、德等国相继在烟台山、朝阳街一带设立使馆。1870年代,这一街区的海岸街和海关街及朝阳街三条主街雏形基本显现,街区内仅有少量的沿街商业建筑和东海关等公共建筑,大部分为居住街区。从1880年代开始,港口贸易与商业金融成为朝阳街区发展的主要动力。至1910年代,烟台山下的朝阳街区和太平湾港口工业区已经成为烟台最重要的金融商业中心、政治中心和海上港通中心(图2)。1921年,横贯港口的防波堤坝历时6年竣工,烟台港正式成型,并跨入近代港口的行列。该区域基本完整地保留了烟台作为近代开埠港口城市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巷空间和历史港口岸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图3)。1950-60年代,西港池的建设完善,使太平湾码头不再承担原有功能。随着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工业开始衰退,码头内出现大量工业废弃地,港口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
2 场地特征
2、1 区位
烟台朝阳街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区海滨,景观风貌良好,靠近港口和火车站,南侧为城市主干道路,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东侧与广仁路历史景观区和海滨广场相连通,具有连动发展的条件。太平湾码头位于历史街区内,海关街西侧,胜利路北端,东南侧围绕居民区,规划面积约8、5ha(图4)。
2、2 建筑特色
该区域包含码头交通运输和生产活动所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工业设施。如仓库、轮渡站、加工厂、修理厂、渔场、牵引起吊设施、船舶制造场等。场地内共有文保建筑5处,建于1860-1920年代,保存较好(图5)。其它建筑基本建于1940年代,属于一般近现代建筑,部分为后期搭建的厂房设备,质量较差。在平面空间构成上,建筑肌理较为混乱,导致部分空间利用率差(图6)。
2、3 人群人流分析
场地内的人群主要包括居民、一般游客、下岗渔民。人流主要集中于海关街的路汇处、南路口与胜利路路口以及码头运输广场和附近商店、饭馆。由于街道较窄且海关街两侧大多被占为停车位,出行极为不便。通过一天对海关街和胜利路路口平均五分钟内通过的行人与机动车数量的统计,得出行人多集中于中午12:00至晚上6:00,流动人口较多,机动车数量也非常可观,车速较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图7)。
2、4 街巷空间
场地街道以海关街为主,建筑高度由海关街南端到北端逐渐降低,宽度逐渐变宽,平均为4m,局部节点开敞,最宽处为9m,最窄处为3m,整体呈窄长状。整体铺装以沥青路为主,行人以步行方式为主,有利于后期的改造和氛围塑造。但由于周围未设置停车场,导致街道车辆较为乱杂,除了在烟台山入口和胜利路停留车辆外,大部分游客和周围人群将车辆停留在海关街,导致街道空间更加狭小。行车速度缓慢。街道空间有待重新梳理和规划。海关街中间部分,西边的建筑多为1-2层,道路较宽,尺度近似于小广场,阳光覆盖整个空间,容易聚集人流(图8)。
3 设计策略
基于现状解析,整体方案提出“三点两线”的更新策略。以南部滨水广场,商住区和北部创意工坊为三个规划点,以海关街和滨海驳岸带为两条游览带展开设计构思(图9)。
3、1 滨水码头的生态处理
在梳理现状建筑空间的情况下,建立滨海空间开敞带。改善场地污染和环境的破坏,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将硬质化驳岸改造成三级平台,一方面达到蓄洪防洪的功能,一方面,增加亲水空间,拉近人与自然的亲密度。在绿化配置上,将大面积硬质广场设为绿地空间和停留性道路空间。引进原有植被,增加湿地空间,通过铺装线,地灯,喷泉等材料细化空间,增加人行走在空间的趣味性(图10)。
3、2 工业遗产地场所感的维持与创意产业的介入
历史的记忆不仅靠保留的人工物质形态来传承,场地本身的肌理和结构是它在历史生长中的最好体现。在太平湾景观改造中,保留不可动的近现代建筑,构筑物,拆除违规散乱的工厂建筑,进行交通梳理,对拆除的材料进行重组再利用,实现利用最大化。继承原有的工业景观特质,保留工业场地的痕迹。通过新的构筑物来强调原有的景观特质,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来满足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此同时吸引不同行业的人,进而激发场地的活力。在太平湾南部,原有的小区建筑居住条件较差,业态分布混乱,交通混乱,未能满足居民需求,进而采取改造原有的居住建筑实行为商住一体。太平洋北部的工业厂房搭建混乱,空间未能有效被人利用,但建筑形态良好,进而将其规划为文化创业区,吸引艺术和技术工作者的入住,进而激发场地活力,带动周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图11)。
3、3 码头记忆的重拾与传统文化的融入
太平湾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资源。码头在景观更新和重塑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工业历史文化的再现,凸显码头文化。一般有关于普通市民的集体记忆都曾被码头承载着,历史上的太平湾码头是货运,客运及海路运输的中转站,农妇产品的集散地。人们可以在这里听到熟悉的汽笛声,铁门拉动声,起重机货物装卸声以及渔场的叫卖声。工人的劳动号子也是一种活的集体记忆。在设计中,小号雕塑的设置,海洋标志的主题小品和标志物都体现了码头记忆(图12)。烟台传统文化包括了当地海洋文化,剪纸文化,胶东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改造中,融入这些元素,将码头景观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观特色,体现出了烟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海关街店铺业态设计中,文化融入体现在以胶东剪纸文化为点,延伸出一系列商品用以售卖,在某种方向上宣传了烟台文化。
3、4 街巷空间的重构
场地内重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街道绿化,采取对行道树进行大小、高度以及疏密的改变,寻找植物对于街道的影响状态。高大的乔木让人置身于森林之中,虽被围合,但很空旷;低矮的乔木围合感较弱,没有过多的遮蔽,行人可以从人行道透过直接看到街景;绿篱则比较密集,阻挡人的前进,但视线还能穿越。另一种是添加过渡空间,由于海关街整条街道除去室内空间,便是室外空间,因此通过添加遮阳雨棚进行比较发现,当宽为1、5m的遮阳雨棚时,给人亲切感;当宽为3m的遮阳雨棚时,有使街道变窄的效果,同时使得两旁的建筑呈现一种敞开怀抱迎接游客的感觉(图13)。
3、5 工业建、构筑物和设施的更新设计
因为城市见证了历史,建筑则反映了码头的发展,在太平湾码头更新中,除了个别建筑外,一般建筑群的价值往往没有达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级别,因此采取局部建筑保留、新旧建筑形式对比和协调等几种方法。南部广场保留一座文物建筑,原有的功能是材料储备库,现为满足人群在南广场的交通活动需要,将其改造为咖啡茶座一体的商业精品房。考虑到滨水区更新后将会吸引大量的人群来此游览,所以场地有必要建立餐饮服务区来满足此功能。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广场东部的小区则改造成商住一体的策略。在安置部分搬迁居民时,和政府协商由政府出面,给予搬迁居民资金支持,以低于百分之二十的价格够买房子。其次进行商业招标,估测其进行的业态服务价值,从而引入民宿,酒店,餐饮,艺术品售卖点等业态,一方面解决了原有居民商业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激发了小区的活力,带动小区乃至整个滨水区经济的发展。
海关街一带保留建筑较多,这带建筑大多是文物建筑,海关街作为游览的主要路线,决定了在这条街道上的建筑更新也将异常重要。在后期改造中,主要对其进行功能更新和业态更新来重塑其景观活力。在业态布置上,整个海关街的建筑功能从餐饮到工艺文化展示再到咖啡酒吧等公能渐变,以此激发整条街道的活力。北部主要为重工业建筑遗存,在空间规划梳理清楚后,保留下的建筑整体规划为文创区,对其建筑内部结构也将改造成格子空间,吸引艺术工作者创立自己的工作室,激发场地活力。厂房可内置不同类型的建筑模块,改造成创意小工坊,商业与展示完美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功能模块的拼插,形成不同的功能组合,从而达到功能上的高度灵活(图14)。
4 结语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港口工业区的景观更新与文化重塑,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规划通过在深入分析朝阳街太平湾码头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原有港区的改造保留场地的完整形态,一方面节省了因巨大拆除及重建的经济开支,另一方面保留了场地的记忆,使得场地的深度得到拓展。通过合理地利用原有港区的印记与场所,在满足区域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设施建设等基本前提下凸现码头区的特色,采取人文景观设计、建立文化创意与交流的场所等多种设计手法再现烟台近代开埠独特的文化历史。使该地区成为烟台市最具特色的地段之一。同时为我国港口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建设模式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畅,杜春兰、乡土方言的在地性――三峡沿江“水码头”景观的语言学解析[J]、中国园林,2016(2):37-41、
[2] 周庆,王转涛、滨水码头工业区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以武汉杨泗港为例[J]、 中国名城,2015(10):69-73、
[3] 吴晓,王承慧,滕珊珊,等、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展示利用思路初探[J]、 城市规划,2014(3):70-77、
[4] 郭厉子,冯赛,赵云鹤,等、基于“动态改造”方法的工业遗产再生新途径――以首钢石景山厂区片区改造方案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6):251-253、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7
加快路桥旧城保护改造步伐
路桥老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1994年底路桥建区后,城市建设的方向是跳出旧城发展新区。1998年,路桥城区扩展至1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的旧城改造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编制规划。2000年2月份,省政府把路桥区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区政府根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关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规划控制面积从1、81平方公里扩大至2、28平方公里。2002年9月,《台州市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经省政府批准。目前,拆迁建筑面积达13、58万平方米的首期保护改造区块的拆迁改造工作已全面铺开,已完成老街修缮的招标和南官河东岸围堰,沿河砌石修复完成总工程量的50%;老街区块的排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开始铺设;已开始新型街区和普通住宅区的建筑扩初设计。计划在今年春节前完成古街整治并开街。
一、保护改造“十里长街”是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现实选择
(一)“十里长街”是路桥的历史文脉
路桥作为商埠中心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宋代,路桥“人物渐繁,通商贾渐盛”,在路桥街三桥边崛起了繁华的商铺“廿五间”,“百货糜集、远通数州”。“十里长街”的兴建始于东汉,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作为路桥的历史文脉,“十里长街”自明清以来即等同于路桥本身。
“十里长街”包括河西街、邮亭横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七个街区,总长约3、5公里。长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戚家军抗倭、浙南“三七”大罢工等,留下了右军墨池、水患困赵构等动人传说。长街至今还有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如新安桥、“廿五间”、明代东岳庙、邮亭古驿站、清翰林杨晨故居、文昌阁等。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对长街的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商都文明、积淀城市文化、培育旅游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护改造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过长期的变迁,“十里长街”的民居和历史遗存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一部分已消失。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长街的建筑环境、建筑质量等物质形态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建设性破坏较多。由于历年来断断续续的重建和改建,有些曲折有致的小巷变得平直呆板,不少古朴淡雅的明清木屋在火灾后,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棕黄色玻璃瓦檐口的现代住宅,一些石板路面受到了严重损坏,原有的视线走廊被新建筑隔断,妨碍了两边景观的相互渗透。二是建筑密度大,空间形象杂乱。“十里长街”沿河一侧及另一侧五十米左右的范围内,建筑密度在50%以上,非常拥挤。除街道两侧的街面建筑外,整个区块的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三是交通效率低下。“十里长街”与外部的交通通达性很差,在交通组织、交通运行和车辆停放等环节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四是环境质量很差。由于“十里长街”建筑密度很大,加上破旧的房子星罗棋布,容易产生局部小气候,气流死区,污染扩散条件极为不利。在长街范围内,基本无绿化,排污难,供电明线架设杂乱,卫生状况和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五是逐渐丧失使用功能。长街内建筑几乎全是木结构,破旧不堪,长街内市政管网缺乏完整系统。在路桥经济发达、居住条件优裕的外部环境冲击下,居住人口大量外迁,长街正在迅速丧失使用功能。
历史和现状都说明,“十里长街”的保护改造已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造措施,将会导致旧城的进一步衰败。而通过科学的保护改造,可以提升旧城活力。一是可以促进历史遗存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使傍河构建、连绵十里的旧城格局及大量的历史遗存得到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发挥其新的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二是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路桥旧城目前存在的环境恶劣和市政公共设施缺乏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可以促进旧城区活力的增强,使旧城区更好地发挥民俗旅游和传统零售商业中心的作用,促进古街的持续繁荣。
二、“十里长街”保护改造的主要规划措施
(一)划定范围,区别对待
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个规划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首期保护改造区块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整治。一是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指“十里长街”邮电路至卖芝桥路部分。在重点保护区范围,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按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修缮,则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旧,重点保护区内现有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给予拆除。二是历史协调区。历史协调区指“十里长街”卖芝桥路至下里桥路部分。在这个区域内,各种修理必须在建设规划部门及文物管理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其建设活动以修理、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更新和环境变化由专家评审后进行。三是新型街区和普通住宅区。该区范围指旧城内其他重点区域(即路桥大道以南、永跃路以西、银座街以东、下里桥路以北)以及通往周边城区的滨水、沿路地带。在历史协调区采用新型街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在空间形态上保持协调,在内部结构上采用现代化设施,以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并强化商业延续性,形成与历史街区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在距离“十里长街”较远的银座街和永跃路两侧建立普通住宅区,用来配合历史街区中的密度疏解工作。
(二)保留格局,创造特色
城市格局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宏观体现,是城市组成要素和城市风貌特色在宏观整体上的反映。“十里长街”傍河构建、连绵十里的格局是历经漫长的岁月,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城市形态。它充分体现了路桥先民顺应自然的生活能力和“相土尝水”、“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其亲切无比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率真的建筑风格,反映着一个特定环境所独具的美的观念。一溜青石板街道,两排青瓦木结构楼房,南官河蜿蜒穿城而过,使路桥呈现出一种优雅、宁静的水乡情调。小街小巷、小河小桥、连片的空间格局集中反映了路桥的城市特色,这种特色,规划给予了充分考虑。
在环境整治方面,突出南官河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南官河是路桥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她本身与依附其上的桥、埠浑然一体,与“十里长街”互相依存,共同书写了路桥的历史。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使南官河的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昔日“五桥夜月”、“月河渔火”、“三叉水影”的景观已不见踪影。流经城区的南官河,宽在15-20米之间,舟楫通行,常年不息,是十分难得的城市资源,加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显珍贵无比。“十里长街”的保护改造离开了南官河道的开发治理,必然黯淡无光。
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要求设计人员总结原有古建筑的建筑符号、构件、形式,如斗拱、牛腿、窗格、柱础等尽可能在新建筑中将其反映出来。尽管长街中的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建筑形式仍然令人喜爱。它的存在增添了环境的历史趣味和文化氛围。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新建筑吸收老建筑的标志符号后,体现了路桥的建筑特色。
(三)优化功能,激发活力
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将“十里长街”进行功能分段。不同的街区承载不同的功能组合,主要有五种功能:
一是历史文化功能。在路桥整个城市功能布局中,历史文化功能是旧城特有的功能。因此,加强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风貌,延续长街的场所精神与社会网络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二是居住功能。为激发旧城活力,保持持续繁荣,我们突出居住功能的创造。居住的需要是长街最初建设的出发点,今天,居住仍然是它的基础功能。为此,我们致力于改善街区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服务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以及绿化等设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三是商贸功能。自古以来,路桥一直处于一种浓郁的商业氛围中。保持并提升商贸功能是传承历史的需要,也是保持旧城活力的必然要求。首先,通过整治,尽可能置换商业空间;其次,在城市风貌与建筑风格上讲究“商”的韵味,追求商业效应;此外,在交通网络组织和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方便购物,商业以零售为主,注重步行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完整性等。四是景观特色功能。在保护与更新中,我们更注重的是对整个历史环境的尊重和珍惜,对整个风貌的保护和感受。在保护范围,我们采取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措施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进行保护与控制:一方面对体现城市传统空间特色的原要素实施保护;另一方面对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的新建因素实施控制与引导,从而达到和谐一致的景观效果。在改造范围,我们注重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以及空间视觉效果。加强视觉走廊的控制、环境小品和景观兴奋点的塑造。五是旅游功能。“十里长街”因其历史街区的长度,文化内涵和河街相依的独特格局,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是路桥发展旅游业的最佳资源。在保护更新过程中,我们充分注重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如对路桥十景中的景点,路桥地名源起的新安桥遗址,历代名人读过书的馆阁、名人故居、古庙、古桥、古驿站、古河埠头等进行修复或重建,以提升路桥的人文旅游功能,丰富旅游内容。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可以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特色街区。
三、运用经营手段进行保护改造
(一)做好概念策划
我们对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首期保护改造区块进行土地开发性策划与概念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核心策划、概念设计与营销策划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总体定位、功能布局和市场预测,实现老街区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增加商业面积
通过保护和整治,尽可能扩展商业空间,增加营业面积。在重点标志性建筑地段、景观优势地段及临河的重要地段,通过精心设计,有选择、有重点地将商业延伸至二楼,形成一些线状或点状商业高潮,拉动商流,使街区更加商机勃勃。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商业空间,可以增强核心商业地段对商户的吸引力,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景区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商业内街 古玩街 庭院式商业
AbstractThe article takes The Huanggu tawan Antique Street Desig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Courtyard mode
KeywordsCommercial streetAntique StreetCourtyard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F71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玩街占地约3、3公顷,由多个建筑组成,其城市设计策略旨在营造民俗味的商业形式。它的建筑构成包含四个庭院,一条蜿蜒的商业带及街口大体量商业体,建筑面积共平方米。项目东侧紧邻舍利塔公园,它的建成将同舍利塔公园一起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区域的标志。
一、概况
地块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西侧,占地亩。东侧为舍利塔滩地公园,南侧为新开河水系,北侧为767仓库家属院,西侧为空地,南行170米即为家乐福塔湾店,具有十分重要的区域位置地位。
二、目标
通过规划,将该区域打造为塔湾的文化和商业中心,从而对街区的改造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传统的城市设计德固有理念,即街为直线型的,采用点――线结合式以及曲线流动原理,将四个庭院有机的融入商业街中,形成新的商业结构。
三、古玩街定义
古玩街 故名古玩集结的地点,一般早期都是跳蚤市场,后来随着人们对古玩认识的提高,专业性的市场出现,即古玩街,比较出名的有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古物市场、沈阳的北市场。沈阳皇姑塔湾古玩街为多层铺面非混合经营专业性古玩街。
四、规划策略
1、设计主题――隋唐风范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隋唐风格城市机理的重塑和中国古典庭院意向的梳理,并与舍利塔寻求一个呼应的关系,利用建筑庭院的围合形成庭院景观中心,风格以中式园林的近中远景层次布置为主,“透”景,“对”景,“框”景的综合运用,自然的划分地块,同时将中部规划三个开敞的景观空间,将建筑的每个部分灵动的联系在一起,此外蜿蜒的车行道路、内部的步行系统与自然的景观轴线交相辉映,为地块注入了活力,也为整个古玩街增添了浓郁的休闲氛围。
2、建筑形态及分布
古玩街建筑以遒劲活泼隋唐建筑为风格,屋顶做法是特有的翼角起翘做法。
东区为一四层大体量建筑,作为高档的展示、拍卖、交易等功能的综合体,是整个区域的形象,未来可能成为该处的标志。
中区为层数低一些的围合的庭院建筑,以二三层为主,作为中档的自由贸易区,以小店铺为主。南向部分做连廊,使庭院内的景观和南向的滨河景观融合到一起,让人无论沿河或进入庭院都能有个“步移景异”的感觉。
西区为保留的1公顷住宅用地,未来建筑风格要和古玩街大体一致。
东西区的联系为一小段尺度宜人的景观带和两侧商业街结合景观的点缀,让人步行由东区到中区没有突兀的感觉,反而有了这个缓冲,给人一种温馨的商业氛围。
3、交通组织
街区交通组织力求快捷、方便。有序的保障个古玩街的交流,小区的人行主入口位于地块的东南角,形成一个市民广场,两侧合理布置两个停车场。市民广场-大建筑-庭院建筑的序列,有利于展示古玩街的形象及品位。车行主入口位于规划路的南侧,一方面方便各个功能的交通需求一方面缓解了东侧道路得交通压力。规划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结合设置。地块内的道路系统条理分明,沿设置,方便居民出行同时,有利于分期开发建设。
4、景观设计
人流的引导
在自然生长的传统街道中,空间的组织法则表现为交通空间串联的院落,单个使用空间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散漫而自由,但正是这种变化不羁的空间,才令人期待。
主入口设置于南侧,人从古香古色的大门进入,正对你的是由太湖石、水面和亲水栈道组成的入口迎客空间,古味的桥、古味的建筑、古味的石仿佛领你穿越到了过去。左拐,沿着指引行的质感小路,慢慢进入左侧庭院,庭院中别有风味。向右你可以沿着中央水景继续前行,乱石、流水和亲水平台是这里宣扬的主题,它的近端靠东侧为茶座区域,人们可以在此一览建筑和建筑围合的空间。也可右拐一下进入庭院,庭院方便出入,但也不失围合。从茶座那喝一杯茶,往东走是一条“收”味浓烈的传统商业街,这条小街的近端过一条小路,你可以看到体量庞大的街口商业。
②庭院的品味效益
整个园区的景观设计围绕着庭院展开,让庭院景观和舍利塔公园和南部滨河绿地都有联系。庭院景观空间,着重体现中国传统元素,由于基地内北侧有绵延的山体,南侧为河流,东侧有城市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依山傍水的风水格局,借势设计,未来将为一个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块,加之,庭院景观因势借形,庭院成方形,是为“实”;庭院景观点缀布置,是为“虚”,八卦水到渠成,使设计古今囊括。地块景观包括居民日常休闲散步、贸易娱乐和高级展示,将自然的景观空间与休闲生活功能连成一体,中心景观区形成南向通往外界的视觉通廊和东西向的联系景观轴
规划地块现状原来为一层院落式的平房,规划中院落的营造体现了对城市肌理的梳理。庭院的设计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原理,以庭院空间为圆,庭院中心的景观为自由曲线形成的微地形,上面布置竹林景观、怪石景观、古树景观和梅菊景观,内部布置小座椅等休息设施,让进入庭院的人们享受小环境的同时,品味环境。以建筑围合为方,建筑的一层为销售区,二层则作为茶座区商谈业务,同时可以俯览庭院。
传统元素的融入
每一个建筑,它所呈现的是一种表情,或深沉或活泼或自然或另类,古玩街想要给人们的表情是历史,是博大,是种人文关怀。建筑设计选取隋唐风格的建筑形式,形成很有民俗味的江南商业内街。
夜休闲产业的思考
古玩街的经营时间有时限性,夜间的利用率不高。规划建议将茶座公共化,引入说书、京东大鼓等曲艺项目将夜间人流少的问题,通过多元化来处理。白天古玩正常营业,夜晚中心景观区域成为室外戏台 人们或坐在栈桥边或抚在楼上茶座上听书。
结语
方案设计以来,通过不断的修改研究,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商业开发一定要从业态入手
业态的产生,来自于充分调研后数据统计,推断出市场需求情况,进而确定各种业态量的布置。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工艺品、土特产、古玩瓷器、手工艺品,都要考虑进去,合理组织,让人们有把整条街逛遍的欲望。
(2)营造特色的创意空间
创意空间的来源往往是文化,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工作和生活所累,没时间认真去读书去游历,人们愿意文化来源于行万里路,所以古玩街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一定是创意空间,让人们来溜达,先是奔着这个特别的空间来,那么文化创意是我们这个园区主打的,就如北京的798和南锣鼓巷,营造一种文化的创意空间。
(3)流线的组织应多元化
传统的商业街,人们的行为流线往往都是行的比例大,即边走边看边买,累了才休息。古玩街想打造的是,首先是停,停下来休息、品茶、观景、扶栏恬望,然后才是购物,这是一个思维的换位,这样人们不再是急急忙忙的买完就走,而是愉悦的溜达来,溜达走,一种懒散的幸福。
参考文献:
荣朝晖、王雪丰,隐于市――南门会设计,建筑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