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总结(精选8篇)
骨科护理总结篇1
【关键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非手术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5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13-0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列为我国老年疾病三大重点攻关研究课题之一。我科自2006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非手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经全科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12例,女48例,年龄64~90岁,平均68、5岁。其中合并胸椎压缩性骨折8例、腰椎压缩性骨折30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由于骨质疏松病程较长,患者容易有消极理,特别是伴发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剧烈的疼痛,绝对卧床的限制,患者总觉得自己是废人一个,给家人带来麻烦,往往出现焦急、悲观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在治疗中起特别重要作用,我们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了解患者的感受,同时争取社会与家庭支持,消除患者心理压力,不仅有助于减轻症状,提高疗效。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护理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愿意接受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2、2 饮食护理骨质疏松患者的饮食应以含钙量较高的食品为主。鼓励患者多食海带、紫菜、木耳、小鱼、小虾以及干果、乳制品和豆制品类食物。同时由于老年人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习惯性便秘,鼓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多饮水,蜂蜜等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合并骨折的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饮食,适当多吃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与水果,以促进骨痂生长。
2、3 用药的护理本组患者使用药物有:钙剂、仙灵骨葆胶囊、骨肽片、阿仑磷酸钠片、鹿瓜多肽注射液、降钙素以及辨证使用中药内服外治等,使用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正确服用方法、并发症预防等。阿仑磷酸钠在细胞水平对骨吸收部位特别是破骨细胞作用的部位有亲嗜性,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量增加,减少骨折的发生[2],使用该药物时应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每周固定的一天晨起时使用,早晨空腹用白开水250ml送服,服药后半小时避免进食,避免躺卧。为使药物尽快送到胃内,绝对卧床患者注意佩戴腰围、摇高床头45°后服用,为避免对食道的刺激,不应该咀嚼药物或吸吮药物,如出现吞咽困难或疼痛,胸骨后疼痛或新发胃灼热,应停用此药。降钙素短其使用对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有明显止痛效果,对骨密度也有明显改善[3]。使用降钙素时注意不良反应:常见面部潮红、恶心、腹泻和尿频、寒战。服用钙剂时间最好是空腹,同时增加饮水量,以减少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钙剂应长时间坚持服药。注意辨证使用中药内服外治,攻补兼施,可应用具有补肾壮阳、补肾滋阴的药。
3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坚持功能锻炼,包括四肢运动、呼吸练习、腰背肌练习等;防跌倒、防意外伤害,并告知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注意合理科学的饮食,保持适量的户外运动,接受阳光的照射等等,继续抗骨质疏松中西药物的治疗,定期来院复查。注意早期发现并发症,出现下列症状,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身体移动时,腰部感到疼痛;初期背部或腰部感觉无力、疼痛,渐渐地成为慢性痛楚,偶尔会突然剧痛;驼背,背部渐渐弯曲,身高变矮等。
4 体会
骨质疏松症是近年发病率较高的一组内分泌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进行性的骨质吸收大于沉积,骨的转换出现异常[4]。骨质疏松症骨折的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特点,康复时间长,护理难度大,因此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从身体、心理、饮食、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预防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300
[2]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75
[3] 刘淑萍、吕瑞芳、金丽霞、鲑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9):2710
骨科护理总结篇2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钢板;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单位: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手术室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缩短、内收或外旋畸形等活动受限,手术治疗以恢复或保持正常颈干角、前倾角以预防髋内翻畸形为主[1]。笔者总结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髋部正侧位X线片和CT骨扫描等检查确诊,均为闭合性损伤,符合徐卫东等著[2]《实用骨科治疗学》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描述,排除手术禁忌症和临床资料不完整等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4~78岁,平均(627±54)岁;EvansJensen分型为ⅡA型9例,ⅡB型19例,Ⅲ型8例;受伤至入院间隔1~8 d,平均(36±14)d;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8例,其他疾病10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行全麻或连续性硬膜外麻醉,牵引床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满意后,在大转子斜坡水平做髋部外侧切口,然后沿股骨干长轴做骨膜外插入,C臂机透视下确认钢板位置后,施术者采用钢板夹固定,做辅助切口并沿股骨颈方向导入2枚导针,依次置入股骨颈螺钉,最后将股骨干螺钉置入,确认位置满意后逐层缝合。
2 结果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后,手术时间54~79 min,平均(635±86)min;出血量69~118 ml,平均(1005±204)ml;住院时间8~16 d,平均(107±34)d,所有患者配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经影像学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二次骨折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病例。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当前病情情况,本次手术治疗方法的可靠性,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可能的预后情况等;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内科基础性疾病治疗以适应手术需要,详细记录术前生命体征变化;协助患者行股骨踝上货胫骨结节骨牵引术[3];指导患者联系抬臀训练、床上大小便和患肢等长收缩训练等以预防骨骼肌失用性萎缩。
32 术后护理 麻醉清醒后,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尤其重视高龄骨折和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配合对症处理;术后早期采取半卧位,鼓励患者行扩胸和深呼吸运动,翻身扣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肺部感染;保持会清洁,嘱咐患者多饮水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适当抬高患肢,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稍微屈曲以促进静脉回流,配合深呼吸和咳嗽运动预防腹压升高和深静脉血栓[4];密切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浅静脉充盈情况,耐心听取患肢的主诉以树立治疗信心。
33 出院指导 嘱咐家属掌握床上翻身锻炼、站位训练、坐位锻炼和扶拐行走等动作要领,从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指导患者患肢逐步负重练习,术后1月末、2月末、6月末以及12月末复查以确认骨折愈合情况;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膳食,确保一定时间的日照和适量的运动,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预防骨质疏松类药物[5]。
4 小结
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确切,配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促进患肢早期康复等措施降低手术风险,且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改善生存质量和促进患肢早期康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对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继续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郑荷娟,洪晓琦经皮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11,10(11):974975、
[2] 徐卫东,侯铁胜实用骨科治疗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225、
[3] 吕玉华PC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8):2829、
骨科护理总结篇3
【关键词】 骨外科;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217
临床护理中对风险的预防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骨外科病房中也是如此, 优秀的护理管理方法可以通过影响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行为、改善细节等方面做到防患于未然[1]。本研究中所探讨的风险管理是一种优秀的护理管理方法, 以风险预防为侧重点, 以护理质量、安全性提高为主体, 将护理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排除, 达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作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骨外科病房的患者14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 其中男29例, 女41例, 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73、8±2、9)岁;对照组70例, 其中男30例, 女40例, 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73、5±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所在的病房采取常规护理管理, 不进行风险管理。观察组患者所在的病房则采取风险管理, 分析风险事件比较容易发生的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患者在入院后, 骨折会导致患者局部出现疼痛及肿胀, 因此患者不愿意活动、翻身等, 容易出现压疮, 因此要定时让患者翻身。而对于骨外科的患者最常见的风险就是休克、坠床、猝死、摔倒等, 因此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方法。对患者的心理也要进行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 让患者感觉自己被关心, 被重视。保持病房内的干净整洁, 定期检查病床的护栏、轮子及刹车等是否完好。做表格详细记录, 每个班次的护理人员均要进行记录, 并签上护理人员名字, 可以避免出现护理差错。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率, 采取自拟护理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 包括护理期间是否出现不满意的事件、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是否出现护理风险等, 由责任护士指导填写, 满分100分, 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风险事件3例, 风险事件发生率4、29%, 护理纠纷1例, 护理纠纷发生率1、43%, 对照组风险事件11例, 风险事件发生率15、71%, 护理纠纷9例, 护理纠纷发生率12、86%, 观察组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风险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35例, 满意31例, 不满意4例, 总满意度94、29%, 对照组非常满意22例, 满意33例, 不满意15例, 总满意度78、57%, 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 交通日渐发达, 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日渐增多, 骨外科病房也增加了不少了压力。在患者住院过程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事件[2]。更加优秀的临床护理是保证骨科患者疗效的重要手段[3]。骨科患者行动不便, 压疮发生率较高, 同时也可能发生跌倒、坠床等危险, 而意外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伤害, 也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因此对风险进行提前预防十分重要, 这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在现代骨外科病房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其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增加对患者的保护措施, 注重风险防控细节, 来达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作用[4]。风险管理可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起到良性指导作用, 并且通过培训、监督等方法, 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 做到自我保护以及对患者的保护, 在日常护理中, 巩固原有风险预防措施, 并且反馈可能出现差错事件的环节, 进行不断的护理方针改良, 加入一系列有利于风险预防的措施, 可以持续的改进护理质量, 提高安全性[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风险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风险管理在差错事件处理以及预防方面可起到重要作用, 风险管理有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作用, 是一种优秀的护理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余凌、 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4):638-639、
[2] 张宝弟, 张万里, 张延辉, 等、 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价值、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4):452-453、
[3] 黄冬梅, 成文、 风险管理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 2013(14):79、
[4] 袁洲红、 风险管理在骨外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30):140、
骨科护理总结篇4
方法:为采用比较先进的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方案,运用PDCA循环法对骨科95例患者及4名护士进行运用综合控制管理方案和质量改进,并采用调查问卷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对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行记录。
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骨科患者的疼痛度有降,患者对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论:骨科应用PDCA循环法可有效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综合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管理工作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骨科 PDCA 循环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4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64-02
在临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临床疼痛已成为继发4个比较重要的生命体征之后的又一重要体征,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为了使骨科患者的痛苦得到有效的减轻,要求护理人员的镇痛技术和镇痛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对骨科患者术后痛苦缓解和对护理工作的合格化。根据PDCA法,制定出护理人员对术后疼痛的镇痛管理及跟踪方案。PDCA循环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是综合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通过循环和逐渐改进,而达到管理质量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实施PDCA法,使骨科患者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有序进行有章可循,方案实施后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和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骨科95例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男49例,女46例,年龄32~65岁,平均43、9岁。所有患者中上肢骨折28例,下肢骨折21例,颈、腰椎间盘突出14例,骨盆骨折1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3例,皮瓣移植4例,脊柱骨折2例,骨肿瘤l例,护理人员40人,都是近1~2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年龄19~23岁,平均21、22岁。
1、2 方法。
1、2、1 疼痛估计方法:疼痛评分表分为0~10分,按标准进行评分。
1、2、2 PDCA循环程序的运用:计划:制订教学计划。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计划、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及分班工作流程计划。实施:新护士入科后,由病区护士长全面介绍病区环境,总护士长根据新护士的性格、能力制定目标,并分配合适的带教人员进行带教,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新护士解决问题和学习能力,该教学法分为问题、讨论和指导3个步骤:首先护士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对疑点进行讨论,然后由导师给予总结和指导。检查:通过考试和患者的反馈得到方案实施效果。处理:对考核和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整理总结,为下一次PDCA作出理论指导。
1、2、3 问卷调查:患者外科手术后对减轻疼痛需求和对护士的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的现场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对需要服用的止痛药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担心、用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和对效果的满意度等。对所参与的患者和对其服务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调查。采取PDCA前后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护理人员共48份,患者问卷95份。全部回收,即都为有效问卷。
2 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3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100%。开展PDCA循环管理后,骨科患者疼痛的减轻效果有了明显改变。详见表1。此方案使外科手术后对疼痛控制服务的满意度由原来49%上升至92%,并且护理人员经培训后能主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有关疼痛知识的传播,消除大部分患者有对使用镇痛药物多方面的担心,这种担心由原来72%下降到现在的19%。
表1 实施PDCA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综合认知情况(%)
3 讨论
使患者满意是医护工作的首要任务,PDCA循环是综合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的循环系统。实施PDCA法,使医务人员对骨科患者外科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对患者的综合护理质量和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明显。我院骨科在总结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方面的调查后,得到很多启示。在循环讲解课程设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阿片类药物在运用过程中的适应证、可能出现的拮抗反应、最适用药剂量、临床禁忌证和常用给药途径等方面的知识做专题讲解,使护理人员对此类药物的了解到达更深的层次,能正确地评价和避免物可能出现的成瘾性(P
总之,临床护理服务过程中对护理人员加强知识的完善,使患者和患者树立积极和合理的镇的观念,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术后体征和镇痛效果的观察,做好倾听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正确对待患者的主诉,正确运用评估技术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有效促进了患者的生活治疗和康复进程。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综合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雪梅,杨金仙,胡冬蕊,等、PDCA循环在骨科术后患者镇痛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7,21(2):421
骨科护理总结篇5
【关键词】骨折患者,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89-02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医疗水平及医保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病人在骨科患者中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骨科老年病人,大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不能自理,有的表现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思想负担重,烦躁、恐惧、焦虑不安,较固执,易激动、失眠等。护士不仅要用美好的语言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解释病情,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使之配合治疗,同时还要关心、体贴、尊敬他们,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由此可见,护理工作对于骨科老年病人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概括总结了我院对老年骨科病人护理的一些心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住院病人151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5~89岁,其中女性53例,男性97例。根据病种分类,腰椎骨折11例,胸骨、肋骨、锁骨骨折24例,上肢骨折42例,下肢骨折73例。这些病人中长期卧床者占总人数的62%,有56%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肺气肿、糖尿病、前列腺肥大、下肢静脉曲张等。1、2治疗方法:本组151例患者中,92例患者选择手术治疗,59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根据骨科老年患者的特点,所有患者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 结果除
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外,其余150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和积极护理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1例护理并发症发生。
3 护理方法及对策
3、1 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老年患者有病大多表现情绪低沉,悲观失望,也有的表现为烦躁、焦虑。首先我们应当积极与家属进行沟通,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方面来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尽量与患者多交谈,对其生活上多关照。加强基础护理,治疗时对病人多做解释,改变患者心理状态,使其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2 病情观察及基础护理: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其他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护士要多加巡视,观察病情要细致,与患者多交谈,一旦发生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1]。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
3、3 营养护理:根据骨科老年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弱、心脑血管疾病多、身体状况差等特点,我们对其进行针对化的饮食安排,督促其定时定量、规律饮食。骨折早期我们鼓励其进低脂、高维生素、含水份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食,如蔬菜、水果、蛋类、鱼汤等。骨折后期我们鼓励其进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的饮食,如骨头汤、动物肝脏等,避免太凉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3、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皮肤营养缺乏,弹力及抵抗力差,骨折后长期卧床易造成褥疮。因此,我们对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隔2h协助其翻身1次,在其骨隆突处放置气圈或海绵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其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要求病人不吸烟,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咳痰,上肢能活动的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预防坠积性肺炎[2];督促病人多饮水[3],饮食平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防便秘;告知其有尿及时排出,排尿时如觉困难,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预防尿潴留;协助患者活动肢体,按摩肌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4]。
3、5 指导功能锻炼:机械运动是刺激骨细胞活动的重要因素。骨折术后,病人早期可活动健康肢体和伤肢肌肉作长收缩活动及足趾的收缩运动;3周以后可以做伤肢的关节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术后1-2个月应及时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对患肢的康复情况作出评估后做进一步的功能锻练指导。在锻炼过程中,我们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折复位固定后稳定程度和肢体重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下,与患者密切配合, 耐心宣传、帮助、督促和指导患者进行练习,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4 总结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导致护理难度大,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老年护理知识及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以真心、细心和耐心来帮助老年患者。通过我们的护理实践证明,周到而细致的做好老年骨科患者的心理、基础及生活饮食护理,正确指导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骨科患者早日康复,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素林,王烽,苑建兵,等、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在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综合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5):622
[2]程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护理杂志,2011,23(8):19-20
骨科护理总结篇6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7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男55例,女30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8、4±2、7)岁;观察组男40例,女45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0、1±2、3)岁。170例患者中,腰椎骨折患者有20例,上下肢骨折有70例,骨盆骨折有40例,颈椎骨折有10例,腰椎间盘突出有30例。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第一,护理人员应该详细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且为其安排合适的床位。第二,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准备急救的药品。第三,严密监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并且作好记录。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导,主要内容:第一,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之后,了解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准备相关的药品以及器械,比如抢救设施以及床栏等。第二,对患者立即实施各种治疗护理以及抢救措施,全面收集患者的资料,比如基本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了解情况等。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患者抑郁、焦急等不良情绪,获得患者的配合,从而保证顺利治疗。第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医生和护士的配合情况,为患者制定有效的预见性护理计划。第五,对患者进行营养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保证其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第六,耐心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以及护理注意事项,使其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第七,对患者出院后7天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者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通过电话回访以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便为以后提供有利的研究依据。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采用SPSS15、0统计学包进行计算统计。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和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指导,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52、9%(45例),一般满意率为45、9%(39例),不满意率为1、2%(1例)临床总满意率为98、8%;对照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47、1%(40例),一般满意率为41、2%(35例),不满意率为11、7%(10例),临床总满意率为88、3%,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满意率与对照组临床总满意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主要由于外伤或者车祸等原因引起,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对骨科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预见性护理指导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主要是以预防疾病为主,在临床辅助治疗上。本研究对90例观察组的骨科患者进行预见性指导,对90例对照组的骨科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52、9%(45例),一般满意率为45、9%(39例),不满意率为1、2%(1例),临床总满意率为98、8%;对照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为47、1%(40例),一般满意率为41、2%(35例),不满意率为11、7%(10例),临床总满意率为88、3%,观察组患者明显优越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预见性指导护理用于骨科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的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4结语
骨科护理总结篇7
关键词: 骨科;骨损伤;心理护理;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情绪角色
骨科创伤多为意外事件所致,由于突发的应急可使患者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等负性情绪或心理问题。心理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程,能有效的改善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骨科住院的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组116例,其中男69例,女47例;年龄18 a~64 a,平均年龄(44、6±8、2) a;诊断:开放性骨折28例,脊椎骨折脱位伴截瘫2例,腰椎骨折15例,上臂骨折10例,下肢骨折27例,手外伤12例,足外伤16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研究组59例,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骨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按个体化原则及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1、2、2 心理护理 研究组由责任护士在心理护理干预前对患者的个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入院当天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及主治医生和护士的情况,让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消除陌生感;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个体状况予以宣教和心理疏导等,实现护患之间互动性沟通和心理支持的成效性,使患者稳定情绪,缓解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精神振作,积极配合治疗。
1、2、3 效果评定 于心理护理干预后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QOL)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分析。SF36QOL包括36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包括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活力和总健康。得分范围为0分~100分,根据评分将生活质量分为低(<70分)、中(70分~80分)、高(>80分)3个层次进行判断。
1、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SF36QOL评分比较,见表1。表1 两组心理护理干预后SF36QOL评分表1显示,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后,SF36QOL的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社会功能、活力和总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3 讨论
骨科护理总结篇8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骨科;意义;价值
由于我国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骨科这样的科室经常接收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对于这种患者,人性化护理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整体护理,受到广大护理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是循证护理的基本出发点[1]。人性化护理能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缓解患者心里的压力与紧张,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所起的作用,并研究其临床意义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骨科住院就诊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各为50例。其中男性患者的人数多于女性患者,前者为68例,而后者则为32例;年龄为20~79,平均年龄为(59、28±4、56)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有87例,而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有13例。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不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骨科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告知及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实验组50例患者入院后会接受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内容包括:术前给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导与安慰,避免患者因手术引起心理上的恐慌而不能正常休息;饮食护理,即告知患者饮食的注意事项,对饮食不方便的患者,提供饮食;生活护理,即定期为患者整理床铺及摆放生活用品;皮肤护理,即对于需要经常卧床的患者,定期为其翻身,按摩皮肤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满意程度的调查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表。满意程度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即①非常满意;②满意;③不满意。总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的例数[2]。两者观察的康复指标包括术后疼痛消失的时长、住院时长。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且进行t检验。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后,对其满意程度的比较。实验组患者经过人性化护理后,患者对其满意程度较高。而仅给予骨科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对其的满意程度较实验组来说较低。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病人以急诊患者居多,大多数患者入院时都需要给予紧急处理,并且这些患者的情绪一般比较紧张,患者的家属也显得很恐慌。一旦医护人员在某方面没有注意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思,就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再加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加,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对骨科的护理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人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运用,可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同时缓解患者对疼痛的焦虑感,患者家属也会因为患者的情绪得到平静而理解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骨科护理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切从患者出发,满足专科特点为根本要求,使骨科护理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肯定,保证骨科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加医疗行为的科学性及有效性[4]。本文通过实验对比,发现给予人性化护理的实验组取得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仅给予骨科常规护理的参照组。患者对人性化护理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因此,人性化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还能加速患者的疾病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总之,对于骨科患者来说,给予其适当的人性化护理,能使护理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助于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忧虑与紧张情绪,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此外,人性护理还能使患者尽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长,减少住院费用。因此,人性化护理值得在骨科护理中推广与普及。
作者:张如君 单位: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常艳、循证护理在烧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教育,2012,02(05):116-118、
[2]陈嫣红、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护理志,2013,19(30):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