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精选8篇)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1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is the basis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students' scores, dig o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abnormal performance,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iation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Key words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score; early war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试成绩不仅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各个学期学生所修课程成绩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教与学的真实情况,挖掘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有利于对教师教学存在的偏差给予预警,对教师纠偏提出合理化建议,必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 概况
笔者分析了苏州市职业大学2014-2015-1学期学生总评成绩情况,分析的范围是全校的8个学院2个部: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数理部、体育部,344个班级:所有2012、2013、2014级的班级,共583门课程,涉及专兼职教师736人。全面统计了这些班级课程的不及格率、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及其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从总体情况看,苏州市职业大学绝大多数课程总评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但也存在一些异常的分布,如有的课程成绩普遍很高,有的优秀率甚至为100%,而有的课程不及格率超过80%。
2 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1和表2的总计都一致地反映学校的教学总体情况: 全校有接近三分之二(63、98%)的课程总评成绩无不及格现象,应该说总体上是宽松的。
2、1 从学生方面看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1列出了按学生所在院部统计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率情况汇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院部的学生感觉对课程总评成绩的宽严程度。其中艺术学院和教育与人文学院分别有81、2%和82、8%的课程是全班100%通过,成为全校学生宽松之最;另外数理部和体育部分别有2、5%和2、6%的课程全班的不及格人数超出了40%,成为全校学生严格之首。
2、2 从教师方面看各院部总体情况
表2列出了按教师所在院部统计总评成绩不及格率情况汇总,从中可以看出各院部的教师把握对课程总评成绩的宽严程度。其中体育部和艺术学院分别有76、5%和88、0%的课程是全班100%通过,成为全校教师宽松之最;另外体育部和教育与人文学院分别有0、9%和1、2%的课程不及格人数超出了全班人数的40%,成为全校教师严格之首。
由于体育部班级有2、6%的课程全班的不及格人数超出了40%,而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师任教的课程有76、5%是全班100%通过,是全校教师宽松之最。说明体育部班级学生的情况一定非常特殊,需要有特殊的对策和措施。
3 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
在此,笔者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正常的成绩分布的分析从略,只就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异常成绩分布进行分析,暴露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相关部门、相关教师研究对策,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1 有些课程成绩的优良率过高
表3列出了课程成绩优良率达到100%的部分记录(注:选取的依据是优秀率高),其中有3门课程的优秀率达到100%,其余11门课程的优秀率和良好率合计达到100%。建议课程归属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案、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2 有些课程成绩的不及格率过高
表4列出了课程不及格率大于40%的记录,建议相关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教案、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3、3 同类课程不同教师授课,成绩差距较大
表5列出了同类课程因任课教师不同,总评成绩差距很大。建议课程所归属学院组织专业人员对下列课程进行确认,并对它们没有组织统一备课和考核说明理由,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3、4 同类课程同一教师总评成绩差距较大的班级
表6 列出了同类课程同一教师总评成绩差距较大的记录,反映出学生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同一课程同一教师,只因授课班级不同,总评成绩差距较大,反映出学生接收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建议组织专业人员对下列课程情况进行确认,并对它们考核不及格率相差悬殊说明理由,针对是否存在因材施教方面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例如:在确定了班级学生总体水平差异为主要原因时,学院部课程小组是否需要分别制定适配的课程教案,来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4 纠偏建议
从分析学生总评成绩暴露的异常的成绩分布现象,笔者就教师教的方面,给出以下纠偏建议:
4、1 在因材施教方面有待改进
同一门课程,相同学时数,同一老师对不同班级授课时,教学效果相差很大。说明教师很可能在因材施教方面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如何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使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
4、2 在统一教研方面有待改进
同一课程标准,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分别对不同班级授课时,教学效果相差很大。说明教师在授课和考核方面存在着差异。应该按照学校规定在备课和考核方面统一起来,这样就不致于出现考核成绩相差很大的情况。
4、3 在成绩控制方面有待改进
对于考核优良率或不及格率过高的现象,应该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的试题难度等方面认真研究,使得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要适合我们的教学对象,把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切实地统一起来,使考核的成绩切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水平,这时出现正态分布的成绩就很自然了。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2
一、研读
个性化质量分析的第一个步骤是研读,这里的研读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一是研读课标。通过研读课标精准把握考试评价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品读课标中的相关内容的行为动词确定考试评价试题的能及要求。
例如: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
研读课标后的分析是:“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涉及到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属于第一层次,这项课标依据确定该项内容在考试评价中只能是“了解”能及;“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一定制裁”是对结果有要求的行为动词,属于第二层次,这项课标依据确定其在考试评价中可以是“理解”能及。
二是研读考纲。通过研读考试大纲,确定“考什么”和“怎么考”,“考什么”在考纲中主要呈现为考点,“怎么考”在考纲中主要呈现为能及要求。
例如,2013年九年级的考点有:
“考试内容”就涉及到“考什么”,“能及要求”则涉及到“怎么考”。考试内容中的考点名称和相应的能及要求既是列表的依据,也是评判试卷科学合理性的依据。
三是研读试卷。通过研读试卷,确定试卷上所有试题在考点、能及要求上和课标、考纲的吻合度,从而判断考试评价的科学性。
例如,我校九年级初三12月份月考中一道试题:
28、 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归根到底都是
A、 发展问题 B、 制度问题 C、 资金问题 D、 经济问题
4、下列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是(精神文明建设 理解)
A、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B、召开冬季集中供热价格听证会
C、开展城市污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D、举办“煤博会”等重大经济洽谈活动
第28题考察的内容是“我国资源、环境和发展现状”,试题的真实能及要求是了解。而第4题考察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试题的真实能及要求是理解。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是研读的过程。
二、造表
研读单个试题获得的结果可以评判单个试题的科学性,将整个试卷中的试题分析结果进行列表则可以评判整份试卷的科学性。造表是个性化质析的第二个步骤。造表要求所造的表要成为分析的“母表”。
例如,我区2013-2014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通过分析,涉及的考点和能及分布造表如下:
所形成的“母表”框架要成型,简洁,学生能看懂问题。从造表上的内容来看,此次考试涉及到的考点以了解类的为主,考点分布较合理,试题所反映的情况和课标、考纲的吻合度比较高,能够比较全面的检测出学生的真实状况,是比较科学的考试评价。
三、列点
列点重点预设两个问题:
一是“怎么样”。“怎么样”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班级情况怎么样;二是教师的教学情况怎么样。班级情况通过典型的失分问题获得,班级普遍失分问题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盲区”。这些问题都需要“列表”时进行科学的设计。
二是“为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层面的自我诊断;二是教师层面的专业人员诊断。
例如,我在列表的时候就做了如下的设计:
在如上的列表设计中,“班级平均得分”就是班级情况,而班级总体情况也是教师教学的状况;“你的得分状况”就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状况;“自我诊断原因反馈”是学生层面的自我诊断,其中“想不到”指学生在思维层面上能力上达不到要求,“不知道”指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达不到要求,“粗心”指学生在心理层面达不到要求。也就是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出现的丢分的原因。
四、精析
精细分析,是个性化质析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师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填写了学生的质量分析表,通过试卷考点分布和考试能及分布分析试卷的科学性,通过学生具体问题的分布确定教学的改进。
例如,如下的列表是我校初三(2)班学生陈某的个性化质析表:
通过这张个性化质析表,可以看出:
第一,该班级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考点上,班级平均得分为0、5左右,据此可以判定,该班在这个考点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教师的教学需要跟进。
第二,学生陈某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考点上出现了没有得分的状况,陈某自我诊断的原因是“想不到”,据此可以判定,学生没有深刻掌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考点,教师的辅导需要跟进。
第三,学生陈某在“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考点上低于班级的平均得分,陈某自我诊断的原因是“不知道”,据此可以判定,该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任何记忆,教师的辅导需要针对这个误区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矫正。
五、反馈
“反馈”方法是将学生的个性化质量分析表发给学生,并且带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反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状况、找到学科学习进步的方向。“反馈”的主要内容有:
从教的问题上要进行反馈,教师要从个性化质量分析表中看到自己教学中能力培养有缺失、明确基础知识的盲点,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诊断和矫正;
从学的问题要进行反馈,教师要从个性化质量分析表中分析出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能力不均衡,这些“个性”是教学实效性的根据;
从试卷本身的问题要进行反馈,比如考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分值、涉及面、能力的考察面;
通过这张综合表,可以看出,学生陈某期末思品得分43分,其中选择题失分10分,主观题失分7分。说明该生应该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加强书本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最后,将全班的失分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得出综合表格:
我校初三(2)班九上期末思品测试失分分析表:
从教的问题上分析,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审题能力培养有缺失、在几个考点的教学上具有盲点(如宪法、精神文明等),从而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有意义的矫正;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3
>> 基于文本教学的学情分析 构建基于学情分析的儿童课堂 基于“翻转课堂”的学情分析策略初探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基于学情分析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议论文教学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数据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基于学情分析的智障学生支架式教学尝试 试析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基于高职学情分析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学情分析的文本解读 关注学情分析 构建有效课堂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浅谈学情分析与优化教学 基于学习目标的学情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学情分析”下小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 基于“学情分析”下小学体育有效课堂教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分析体育备课体育教学有效教学 新课程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现,体育课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而设计教案,实质上就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时就要做好学情分析,有重点的去分析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从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最终达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学情分析的概念及方法
1、1学情分析的定义
学情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成绩分析(含各类的质量分析)、成因分析(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分析)、非智力因素分析(含家庭、性格、爱好、特长等)等等各种分析,这些分析越全面、越准确,对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越有利,教育教学效果就越见成效。
1、2学情分析的有效方法
1、2、1 测试法:这是教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测试学生或教育对象各项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是体育教师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
1、2、2资料法: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教师之间的交流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1、2、3问卷法:问卷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1、2、4实验法: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情分析的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2、1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2、2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3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3、教师如何准确把握学情,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3、1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
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应当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生的新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学情分析,更好的为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服务。
3、1、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主要分析某一年龄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特点,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3、1、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运动基础。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运动基础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1、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运动技术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如分层教学等。
3、1、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3、2准确把握学情对教师的要求
3、2、1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教学吸引人。体育教师具备一定教学设计的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各要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程序以到达有效教学的目的。
3、2、2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学情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在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们只有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3、2、3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所指出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4、结论与建议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师设计教学策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教学手段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在全面分析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具体到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学情分析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整体与个体差异、不同时期的差异以及与教材的整合等。
4、1整体与个体的学情分析
整体分析可以对所任教的年级、班级进行分析,如: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所以可以分析研究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格、能力、习惯等;个体分析可以针对个别任教学生进行分析,如将学生事先进行分层: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再进行个别分析
4、2不同时期的学情分析进行比较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4
【关键词】高校自动排课;合理化指标;时间模式及匹配;耦合;回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105―05
引言
排课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编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室的利用率等等。排课又是所有教务工作中最复杂的,不但要考虑学生、教师、教室的排课时间不冲突,还要考虑各排课要素的合理性。特别是高校课程,存在着单双周、前后节、分段、分班、合班、教师合上、教师多课、大教室、小教室、特殊教室等诸多复杂因子,使得高校排课非常费时费工。
因此,计算机自动排课是必须的。尽管国内外关于计算机排课的研究一直不间断地进行着,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排课算法方面[1], 主要解决排课四要素不冲突问题,是关于自动排课是否可用的问题,并没有一种可以一键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另外,排课算法也很难兼顾最优化[5]与合理性,合理性是关于自动排课是否用得好的问题,合理性不易靠算法实现。
为此,应从研究排课的合理性原则出发,给出基于合理性原则的自动排课实现方法,以最优化地解决高校排课在时间、教室、学生班级和教师等方面多元合理性问题。
一 高校排课复杂性分析
任何排课系统都必须考虑时间、教室、教师、班级四要素[1],而高校课程系统中,四要素又各有自己的复杂性[2]。
关于学生班级:中小学行政班级就是授课班级,且各班人数基本相等,排课的基本单位就是行政班级。高校课程体系中不但各行政班级人数差别较大,且存在着许多班级组合与拆分的课程组合情况,如许多社科类、基础类课程是多班合上的大课,许多专业基础课是两三个专业合上的小合班课,许多具有实验环节的课程的实验部分是分班课,等等。因此,高校排课系统不但要考虑按基本的行政班排课,还要考虑合班上课情况和分班上课情况,合班包含大合班和两班合上的小合班情况,分班包含全部课时分班上和部分课时分班上的情况。另外高校还存在不按班级排课的公共选修课。
关于教室:中小学班级教室一般就是行政班级的上课教室,且教室种类单一。高校一般不存在班级教室,且教室具有多样性。按容量分:包括阶梯教室、大教室、小教室,按功能分:包括普通教室、语音教室、机房、专业实验室等。
关于教师:中小学一个教师主上一门课。高校教师存在着一个教师上多门课和多个教师合上一门课的情况。
关于时间:中小学课程基本是一门课程占一时间单元,即排课的基本单位是一节课。高校排课时间的安排是最复杂的。首先,高校大多数课程是按两节课连排的,即排课的基本单位是连续二节课,但高校许多课程的周学时却是单数的,存在着1、3、5学时课程,一般要通过单双周排课的方法解决,3、5学时的课程也可通过三节连上的方法解决。其次,即使是二节课连上的情况,还存在着前节和后节需要不同安排的情况,如大学英语课一般是4学时,其中有1学时是听力课,需要在语音室上课,所以大学英语课每周排两次,其中一次课的前后两节中有一节要安排在语音室上课,因此,高校排课时间上还要解决前后节组合的问题。第三,对于许多特殊专业课还存在一段时间连续上课的情况,如艺术类的课程,往往是集中安排在连续的几周内完成,每周上课时间或是完整的一天,或是半天,此类课程称为分段授课课程。
二 高校排课合理性原则与策略
高校排课不但排课要素的复杂程度高,对排课还有一定的原则性要求。总原则是四要素不能冲突,这是必要条件。另外还有一些非必要性的原则与策略,即合理性原则,四要素有其内在的和相关的合理性原则。
关于学生班级与教室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班级教室最少移动性和容量最佳耦合性。班级教室最少移动性是指一个班级所有课程应尽量安排在同一教室内,虽然高校班级上课地点不要求固定,但如果一个班的课程大多数被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教室,不但可以减少学生课间换教室的时间,更可给予班级归宿感。容量最佳耦合性是指为所有班级分配的教室容量与班级人数差值的平均值最小。由于高校班级人数不等,教室容量不一,应避免小班占大教室的情况,优先保证多班的大合班课程占用大教室,以节省教室资源。
关于学生班级与上课时间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同班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和同班级课程的时间最佳耦合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是指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应尽量均匀分布在五天上课时间内,每天课时总量尽量相当,既要避免出现某天课程排得过满,也要避免某天课时太少,甚至没有课。时间最佳耦合性主要是单双周课程最佳耦合,在某个班级有多个单节课的情况下,最好单双周平分,且时间安排上使一组单周课和双周课共用一个连续二节的课时。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因周数忘记上课,也有利用学生集中时间选其它课程。
关于教室与时间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同教室的时间最佳耦合性。这里专指英语听力课程,由于一般高校语音教室资源有限,应避免语音教室空置的情况。而语音听力课周学时为一节,一般安排在连续二节中的前节或后节。对于多个班的语音听力课,应尽量平分前后节,使二个班的听力课可以按前后节耦合在同一个二节时间段里,分用语音室。
关于教师与时间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不同课程的时间最佳耦合性和教师最少移动性。时间最佳耦合性是指同教师单双周耦合,有利于教师记住上课时间。教师最少移动性是指同一教师的课程,应在总体分布均匀合理且日课程量不超过四节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在同天,这样既保证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减少教师多次往返学校的时间。
关于时间与课程相关的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同课程时间间隔均匀性。应避免一门课程连续上两天或三天情况。
三 自动排课合理性指标
基于以上原则,计算机自动排课算法或方法的量化指标应包括如下合理性指标:
最佳时间间隔均度:尽量使每门课程上课时间日间隔均匀分布,连上率或连空率最低,每次课时数不大于3,且最好上下午节次分布均匀。
最佳时间分布均度:每班级每天课程安排分布均匀,日上课时数均方差最小。
最大耦合度:从班级、教师、教室多方面尽量提高单双周、前后节的耦合度,单双节和前后节周课数差最小。
最小流动值:尽量安排同班同教室, 使同班级教室转换率最小;在教师日授课时数小于4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同教师同天上课,使教师授课天数最少。
最大利用率:相同节次时间内每教室容量与班级人数差最小。
四 排课设计与实现方法
1 排课总流程
由于高校课程存在着合班、分班、多教师、单双周、前后节、分时段、公选、实验等诸多排课复杂因素,排课又要尽量满足各种合理性原则和指标,且不能发生任何冲突,所以自动排课算法难度非常大。自动排课应根据高校课程的特性将课程分类,包括合班课、分班课、分段课、公英课、公共课、实验课、任选课等等,不同类别课程按相应优先级和不同的时间模式[3]进行分步排课,每类课程可分别采用相对应的自动排课算法。各类课程数据来源、优先次序、时间段模式原则具体如下(其中时间段分为上午一二节和三四节、下午五六节和七八节、晚上九十节)。
公英课:为4学时的大学英语课,其中一节为听力。优先次序:教师课多者优先,再班级数多者,再课时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上午一二节和三四节、下午五六节。
实验课:为理化实验、英语听力、计算机上机等课程。优先次序:班级数多者优先,再课时数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不排上午一二节。
公共课:为社科、体育等课程。优先次序:班级数多者优先,再课时数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不排上午一二节和晚上九十节。
合班课:为班级数大于2的课程。优先次序:班级数多者优先。排课时间模式:任何时间。
教师多班课:为授课教师的课程数大于1的课程。优先次序:课多的教师优先,再课时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任何时间。
教师单班课:为授课教师的课程数等于1的课程且非合班课程。优先次序:班级课程多者优先,再同班级课时多的。排课时间模式:任何时间。
每类课程各自按如下步骤自动排课:排序――匹配――耦合与冲突检测――回溯。排课设计分步分类的总体流程如下:
准备排课数据:排课对象是课程,对课程进行分班、合班、分段等处理,建立排课课程列表;排课就是排教室和时间[4],建立班级时间课表和教室时间课表;班级和教师是排课的主体,计算教师的学时数,班级课时数等。
手工先排:对于特殊要求课程、大于6学时课程、分段课程、连上3节课程,采用手工先排。
分步分类自动排课:按课程类型分步自动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类型课程自动安排策略不同。每一课程自动安排的具体步骤包括模式匹配、耦合检测、回溯[2]重排等:
循环给出时间匹配模式,不同课程类型按不同时间段模式排课;
对每一给出的模式进行冲突检测和耦合检验,判断是否可用、是否存在耦合;
如可以排入,进行课程耦合或直接排入;
如不可排入,进行简单回溯重排;
自动补排:通过排序变更、多级回溯[6]等方法处理未排入课程。
自动调整:全部排完后,进行班级和教室优化调整。
手工后排:手工排入未自动排入的课程。
2 关键技术
(1)模式匹配
通过分析,排课其实并不需要非常复杂的算法,课程可排天数就5天,可排节数就5个时间段――上午一二、三四节、下午五六、七八节、晚上九十节,因此,可以按一定模式进行组合,给出所有可排时间,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高校课程超过6学时的课程非常少,这样的课程可以采用手工排。因此,在设计自动排课时,只考虑1至6学时的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下午七八节和晚上基本是安排公选课和课外活动,也可手工排。因此,在设计自动排课时,可以只考虑上午一二节、三四节和下午五六节三个时间段。
对于5、6学时的课程,合理的排课时间应该是排三天,且间隔要合理,不应出现连排三天的情况。这样,有效的天排列组合为:124、125、134、135、145、235、245(1-5表示周一至周五),而125、145也非最佳,相当于连排三天,也可不予考虑,于是就剩五种情况,有效的天组合数据表示如下:
rk3i[1,1]=1; rk3i[1,2]=3; rk3i[1,3]=5
rk3i[2,1]=1; rk3i[2,2]=3; rk3i[2,3]=4
rk3i[3,1]=2; rk3i[3,2]=3; rk3i[3,3]=5
rk3i[4,1]=1; rk3i[4,2]=2; rk3i[4,3]=4
rk3i[5,1]=2; rk3i[5,2]=4; rk3i[5,3]=5
对于3、4学时的课程,合理的排课时间应该是排二天,且间隔要合理,同样不应存在连排二天的情况。有效的天排列组合为:13、14、15、24、25、35,其中15也非最佳,不予考虑,于是就剩五种情况,有效的天组合数据表示如下:
rk2i[1,1]=1; rk2i[1,2]=4
rk2i[2,1]=2; rk2i[2,2]=5
rk2i[3,1]=2; rk2i[3,2]=4
rk2i[4,1]=1; rk2i[4,2]=3
rk2i[5,1]=3; rk2i[5,2]=5
对于节的情况,分析5、6学时课,对于只排上午一二、三四节情况,可将其中三次课全排一二节或全排三四节的情况归入非优化九种组合中,则有六种情况,有效节组合数据表示如下(式中:1表示一二节、2表示三四节、依此类推):
rk3j[1,1]=1; rk3j[1,2]=2; rk3j[1,3]=1
rk3j[2,1]=2; rk3j[2,2]=1; rk3j[2,3]=2
rk3j[3,1]=1; rk3j[3,2]=1; rk3j[3,3]=2
rk3j[4,1]=2; rk3j[4,2]=2; rk3j[4,3]=1
rk3j[5,1]=1; rk3j[5,2]=2; rk3j[5,3]=2
rk3j[6,1]=2; rk3j[6,2]=1; rk3j[6,3]=1
类似地可以有一二节和五六节组合六种情况和三四节与五六节组合六种情况,合计有十八种情况。另外还有非优化的其它九种全天组合:
rk3k[1,1]=1; rk3k[1,2]=2; rk3k[1,3]=3
rk3k[2,1]=1; rk3k[2,2]=3; rk3k[2,3]=2
rk3k[3,1]=2; rk3k[3,2]=1; rk3k[3,3]=3
rk3k[4,1]=2; rk3k[4,2]=3; rk3k[4,3]=1
rk3k[5,1]=3; rk3k[5,2]=1; rk3k[5,3]=2
rk3k[6,1]=3; rk3k[6,2]=2; rk3k[6,3]=1
rk3k[7,1]=2; rk3k[7,2]=2; rk3k[7,3]=2
rk3k[8,1]=1; rk3k[8,2]=1; rk3k[8,3]=1
rk3k[9,1]=3; rk3k[9,2]=3; rk3k[9,3]=3
确定时间匹配模式后,自动排5或6学时课程时,用简单循环即可实现:
for ii=1 to 5
for kk=1 to 3
rk3j分别取12、13、23节组合
for jj=1 to 6
rr1=rk3i[ii,1]; cc1=rk3j[jj,1]
rr2=rk3i[ii,2]; cc2=rk3j[jj,2]
rr3=rk3i[ii,3]; cc3=rk3j[jj,3]
next jj, next kk
for jj=1 to 9
rr1=rk3i[ii,1]; cc1=rk3k[jj,1]
rr2=rk3i[ii,2]; cc2=rk3k[jj,2]
rr3=rk3i[ii,3]; cc3=rk3k[jj,3]
next jj, next ii
式中:rr1-rr3表示天,cc1-cc3表示节,kk表示每天上课时间段类型:
kk=1:表示只排上午一二和三四节;
kk=2:表示只排上午一二和下午五六;
kk=3:表示只排下午七八节和晚上九十节;
共有循环(3*6+9)*5=135次,即135种组合情况。但实际高校课程学时结构中,5、6学时的课程不超百分之五。
分析3、4学时课,共有九种情况,有效节组合数据如下:
rk2j[1,1]=1; rk2j[1,2]=2
rk2j[2,1]=2; rk2j[2,2]=1
rk2j[3,1]=1; rk3j[3,2]=1
rk2j[1,1]=1; rk2j[1,2]=3
rk2j[2,1]=3; rk2j[2,2]=1
rk2j[3,1]=2; rk3j[3,2]=2
rk2j[1,1]=3; rk2j[1,2]=2
rk2j[2,1]=2; rk2j[2,2]=3
rk2j[3,1]=3; rk3j[3,2]=3
确定时间匹配模式后,自动排3和4学时课程时,用简单循环即可实现:
for ii=1 to 5
for kk=1 to 3
rk2j分别取12、13、23节组合
for jj=1 to 3
rr1=rk2i[ii,1]; cc1=rk2j[jj,1]
rr2=rk2i[ii,2]; cc2=rk2j[jj,2]
next jj, next kk, next ii
共有5*3*3=45种情况,3、4学时的课程是高校课程的主要学时结构,一般占50%以上。
最后是1或2学时课程情况,一次上完,没有间隔要求,只要简单的循环即可实现:
for ii=1 to 5
for jj=1 to 4
rr1=ii; cc1=jj
next jj, next ii
共有20种组合情况。
通过组合模式的设计,使自动排课满足课程最佳时间间隔均度量化指标要求,保证了同课程时间间隔均匀性原则。
(2)单排流程
每门自动安排的课程对于每个时间组合模式都要进行教师、班级、教室三方面耦合匹配与冲突检测,以判断是否可排入。可以按该教师是否已排课情况分别考虑,每种情况下又分单学时课和双学时课。
如果该教师没排过,对于2、4、6学时课程,教师、班级、教室都不需耦合,只要判断冲突,即判断班级和教室排入时间是否有课,如果都没课,排课成功。
如果该教师没排过,对于1、3、5学时课程,需要进行班级耦合,如果班级已排课程存在单节课,则进行班级耦合;否则如果有教室已排课程存在单节课,则进行教室耦合;再否则只要判断班级和教室是否有课,如果都没课,排课成功。
如果该教师已排过,对于2、4、6学时课程,教师、班级、教室都不需要耦合,但需计算教师每天上课的课时数,并在每天课时总数不超4和尽量多的与已排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组合模式进行冲突检测。
如果该教师已排过,对于1、3、5学时课程,不但需要进行班级耦合,还要考虑教师每天上课的课时数,在每天课时总数不超4和尽量多与已排天相同的前提下选择组合模式。排课情况较为复杂,以5学时课程为例,自动排课流程如下:
先计算教师每天学时数,之后可分七轮进行,任何一轮条件满足,排课成功,否则继续下一轮:
第一轮:班级耦合优先,判断班级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三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二轮:班级耦合优先,判断班级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二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三轮:班级耦合优先,判断班级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四轮:教师耦合优先,判断教师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三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五轮:教师耦合优先,判断教师已排课程是否存在单节课,教师对应二天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六轮:非耦合,判断教师对应三天是否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第七轮:非耦合,判断教师对应二天是否均有课,且教师每天学时小于4。
另外,对于一教师只上一门课的单班课程情况,可采用特殊的单排流程在最后进行,其方法是:计算班级每天学时数――按学时数排序天――选出课时最少的3或2天,且3或2天间隔大于2――进行耦合检测和冲突检测,排入课程。这样保证了每班级五天课程的均匀分布。
通过以上设计,使自动排课满足课程最大耦合度、教师最小流动值、班级最佳时间分布均度等量化指标要求,保证了所有课程的时间最佳耦合性、教师最少移动性和班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原则。
(3)回溯重排
当某一课程通过模式匹配、耦合匹配无法排入时,可对同班级已排课程进行回溯,即把已排课程取回,进行换位排序,之后再排未排入课程。回溯可分四级进行:
第一级:无回溯,在第一轮自动排课时,不进行回溯;
第二级:单级回溯,在第二轮自动排课时,只进行简单回溯,取同班级的上一门课进行换位重排;
第三级:多级回溯,也叫补排,在二轮自动排课结束后,针对未排入课程的班级进行补排,取同一班级所有课程,由下向上,逐一换位重排,即:每次向上回溯一级,如回溯课与未排课都成功,则回溯成功;否则,恢复上一级原位置,向更上一级取课,进行换位重排。
第四级:换序回溯,如多级回溯仍不成功,可对该班级所有课程全部取出重排,重排之前,进行换序,使未排入课程排在最前面,优先排入。
通过回溯重排,可解决排入率最大化的问题。
(4)均衡调整
当所有课程排完后,可进行班级均衡和教室均衡处理。
班级均衡:从班级时间表取所有已排的非合班课程―按班级、学时排序,课时多者优先排序―计算每个班级每天课时数―查找是否存在某天无课的情况,如存在,逐一重排该班课程,直到所有天都有课。
教室均衡在不改变任何课程已排时间的前提下进行。方法是:从教室时间表取所有教室(普通教室)―按容量排序―取出对应课程,且课程按人数排序―重新排入。对于一二、五六节课程:先排可耦合的,再按序排,从耦合和容量差两方面提高教室利用率;对于三四节课程:先排与一二节同班的,再排可耦合的,最后按序排,实现同班级少换教室。
通过以上均衡调整设计,使自动排课满足班级最佳时间分布均度、班级最小流动值、教室最大利用率和最大耦合度等量化指标要求,保证了班级课程总体分布均匀性、班级教室最少移动性和容量最佳耦合性。
五 自动排课实现界面与结果分析
1 实现界面
排课系统界面由四个数据窗口组成,可实现全自动排课、分类自动排课和手工排课。
2 结果分析
用以下某学期实际排课数据对自动排课系统进行测试:
38个班:包括10个专业;
240门课:其中2学时课98门,3、4学时课109门,5、6学时课5门,大于6学时课、公选课和分段课28门;
27间教室:其中普通教室19间,特殊教室8间。
测试结果是:自动排课时间小于3秒,2门课程未自动排入。自动排课时间为秒级,成功率达99%以上。进一步分析:参与自动排课学时总数为:2*98+109*4+5*6=662课时,参与自动排课普通教室提供学时数为:19*5*6=570课时,可见,教室利用率非常高。在另一次测试中,以15间教室安排250门课,结果是上午所有教室均排满,没有任何空教室。以上结果表明此自动排课系统具有非常高的性能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秀林,胡克瑾、基于约束满足和遗传算法的排课算法 [J]、计算机工程,2010,36(14):281-284、
[2] 许荣泉,秦小屿、排课问题的研究与改进[J]、软件导刊,2010,09(03):66-67、
[3] 王俊生,戴云龙、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自动排课课程优先级模型[J]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32-35、
[4] 马绍惠等、基于资源受限的非线性约束多目标排课模型及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03):520-523、
[5] 邹跃、构造人性化的排课算法[J]、计算机教育,2007,42(06):53-55、
[6] 田岭、大学自动排课算法设计与实现[J] 、教育信息化,2006,136(13):44-46、
Research of University Course Arrangement Multiva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Automatic Realization Method
HU Shi-q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course arrangement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a lot of reasonable course arrangement principle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ourse time, student class, teacher, classroom and a lot of indexes about best time interval evenness, best time distribution evenness, maximum coupling, minimum flow value, Maximum utilization、 On this basis, course arrangement is classified and stages, each kind of course has its own priorities and period、 By giving limited reasonable time pattern in a circular manner, checking pattern matching and multilevel backtracking, the arrangement of all kinds course is automatic realized、 Finally by arrangement and adjusting, make the results more reasonable、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5
关键词:web;学生管理;B/S模式;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063-03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有条件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课堂出勤表现情况,及学生在学校或班级其他方面的表现,是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风建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重要工作。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一般是采取每学期期中,请所有任课教师到系部和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期中座谈,辅导员、班主任每月进课堂听课等方法,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但期中座谈有时很难聚齐所有老师,并且发现问题已经置后,而每月听课一次,对学生出勤上课情况掌握也不是很及时,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提供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随时沟通的平台,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家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
研究开发基于Web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信息沟通平台,可以弥补以往学生管理发现问题置后,对学生出勤上课情况掌握不及时,了解班级或学生不够全面真实的问题,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并且保存缺课等基础数据之后,可以方便后期进行各种数据挖掘、统计、分析,进一步为学生管理、教师及学校的其他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本系统的开发也是教学信息化技术、校园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有益探索。
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信息平台是针对高校学生日常课堂考勤管理实际应用而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基于校园网的系部学生工作情况查询、班级情况查询、学生情况查询、学生缺课登记、学生缺课情况统计与分析等。具体要实现以下功能:
1)系部学生科长,可以随时添加、维护,本系部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班级情况,维护辅导员及班级关联设置,班主任及班级管理设置,班级组长设置,通过本系统添加维护本系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及竞赛情况等。
2)辅导员能通过本系统,批量导入、个别添加、修改、维护班级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学期表现、成绩情况,如学期学生不及格情况,留降级、留学生情况、奖学金情况等;辅导员可以方便的维护学期开课及任课教师,让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本系统及时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情况;
3)任课教师能通过本系统,随时填报学生课堂出勤、表现情况;
4)辅导员、班主任能随时查询统计,系部、班级学生课堂出勤及表现情况, 维护班团委等功能;
5)班主任可以随时查看、导出本班学生自然情况、参加科技活动情况、奖学金情况、留降级补考情况等;
6)有上网条件的家长可以通过本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及课堂上的出勤及表现情况,奖学金及参加科技活动情况,学生成绩情况;
7)辅导员、班主任、家长能随时通过系统,进行留言、建议等,进行沟通。
2 系统设计
2、1 功能设计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本系统设置五级用户,分别为系部学生科长、系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具体实现功能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组织与设计
根据以上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如下:
3 系统实现
3、1 开发工具的选择
由于系统主要处理学生缺课数据,及其他班级奖学金、科技活动、留降级、不及格数据,数据传输量不大,且全校教师使用,涉及用户较多,系统开发采用B/S网络数据库结构,数据库采用Oracle 10g,网络编程采用作为开发工具。系统置于计算机实验室Web服务器中,服务器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IIS,任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或有条件的家长只要计算机能上网,有IE浏览器即可。
3、2 系统运行界面及实现
任课教师缺课查询及登记处理关键代码如下:
public partial class xscqdj : System、Web、UI、Page
{DataBaseLayer database;
string str_userid;
public xsqkdj()
{database =new DataBaseLayer(DbProviderType、Oracle);
}……
protected void GridView1DataBind()
{string sql = "select id,zcwb,xqwb,jcwb,xm from xsgl_xs_qkdjb where ((bjid=" + Treebj、Select edValue +") and (kcid="+Treebj、SelectedNode、 Parent、Value+")) order by zc desc,xq desc,jc desc";
DataTable table = database、ExecuteData Table(sql, null);
GridViewqk、DataSource = table;
GridViewqk、DataBind();
}……
protected void Buttonqkdj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for (int i = 0; i < CheListqk、Items、Count;i++)
{if (Cheqk、Items[i]、Selected ==true)
{string sql="INSERT INTOxsgl_xs_qkdjb(id,bjid,kcid,jsid,zc,xq,jc,xm,zcwb,xqwb,jcwb) ";
sql=sql+"values(xsgl_xsqkdjbidno、 nextval,"+Treebj、SelectedValue+","+Treebj、SelectedNode、 Parent、Value+","+str_userid+","+DropDownList_zc、SelectedValue+","+DropDownList_xq、SelectedValue;
sql=sql+","+DropDownList_jc、SelectedValue+",'"+Cheqk、Items[i]、Text+"','"+DropDownList_zc、 SelectedItem、Text+"','" + DropDownList_xq、SelectedItem、Text + "','" + DropDownList_jc、SelectedItem、Text + "')";
database、ExecuteNonQueryText(sql, null);
}}
GridView1DataBind();
}}q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Web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平台的设计流程,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B/S架构。系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在我校计算机学院投入试运行,处理学生数据700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课堂考勤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率,解决了以往发现问题置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齐心项目开发案例全程实录[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洪石丹范例开发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庞娅娟,房大伟从入门到精通 [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炎士涛项目开发案例精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 张领项目开发全程实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 余金山 2、0+SQL Server 2005企业项目开发与实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 李玉林 2、0网络编程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8] 郭靖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9] 马苏拉、高校考试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10):37-42、
[10] 杜士镕、基于 Web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11] 马珊丹、学分制下成人高教课程重修信息管理子系统的设计[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2-34、
[12] 鞠宏军,杜丽娟、基于校园网的重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4586-4589、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6
【关键词】足球专选教学 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对比 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58-04
传统的足球专选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书本上的战术内容,以讲授的形式和黑板表达的形式来教授学生,这称之为传统教学法。而足球专选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则是对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和学生自身或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说明,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为分清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优劣,本文拟以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为研究对象,对足球专选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
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法。查阅足球案例教学法和其他体育项目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二是访谈法。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的部分教练员和队员进行访问。从访谈中了解到,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运与06运足球专选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07运、08运和05体足球专选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三是比较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组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5运、06运足球专选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7运、08运、05体足球专选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四是问卷调查法。对常规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所需要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指标。调查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为85%。五是数理统计法。应用IBM计算机和EXCEL应用程序,对案例教学收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研究,获得科学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足球专选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1 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法下,教师通常是采用教科书上的足球战术内容,运用讲授法和黑板演示等形式来组织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讲解和示范,然后给学生布置训练内容和训练任务,督促学生去完成。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听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按照教师所布置的训练内容和训练任务,依次完成。
2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对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和学生自身或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说明,从中积累吸取经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刻板反复地将理论告诉学生,也不是单一孤立地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案例教学法所强调的是,能力的获得在于学生自身吸取的经验,而不是学生用记忆和背诵的方式去获得教师讲授的内容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往往是对案例进行解析和引导;学生则对一些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再经过教师的解析和引导,从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它重视的是学生的参与过程,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系统的理论阐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方法,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显现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没有机会表现的个性特征,如胆量、反应能力、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力等。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与教学,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常见的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利用案例给出的各种条件,主动去识别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量战术知识和战术基本概念来解释案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作为回答问题的支撑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促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前沿信息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无形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以下特点;其一,案例教学引用的都是真实、生动、鲜活的例子,这使得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会被课堂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此往往会主动开动脑筋,引发思路。其二,案例教学是对事件进行分析,使学生从这些事件中感悟出不同的道理,吸取经验,从而激发出自身的创新能力。其三,案例教学法不只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设计或是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去分析讨论,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是互动的。其四,案例教学的形式不是让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与教师集体参与合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五,案例教学是从学生自身或身边发生的案例中进行思考,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探索,并从中积累经验,获取知识。
(二)足球专选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情况
1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方式的对比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对比中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教法注重的是以教师为核心,一切以教师的安排为主,学生是遵从者,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核心,教师用引导的方式去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摸索和实践以及自我评价。
2 实验班级在实验之前与实验之后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班级(05运、06运足球专选班)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学习兴趣、专业技术运用、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实践、战术意识、团队意识、球队的凝聚力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见表2。
从表2实验班级实验之前跟实验之后的对比可以看出,05运与06运足球专选班在学习兴趣、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战术意识以及学生相互交流和球队凝聚力方面,在实验之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表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的技战术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团队意识和凝聚精神。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3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技术课上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实验班级的学生以及对照班级的学生在技术课上交流、呼应、讨论、观察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调查,并对此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3。
从表3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首先,实验班级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比对照班级更多地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呼应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班级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比对照班级更善于观察到比赛的发展趋势和发现己方与对方出现的问题。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能提高学生在比赛中的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实验班级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比对照班级更能快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练的意图以及教练布置的技战术内容。这说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4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理论课上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实验班级的学生以及对照班级的学生在理论课上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4。
从表4中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理论课上的对比情况来看,在理论课上,实验班级的学生要比对照班级的学生更善于进行讨论和分析,更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回答老师的提问。比起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课上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学生和老师互动性更强。
5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足球联赛所取得的成绩的对比情况。本人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历年来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5。
从表5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足球联赛中所取得成绩的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班级05运取得过2次冠军,1次亚军和1次季军的好成绩,而06运也取得了1次冠军、1次亚军和1次季军的成绩。与对照班级相比,从体育学院取得的成绩上看,实验班级很明显地高于对照班级。这表明,案例教学法比起传统教学法成效更显著,是可行的。
6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人选校队及参加全国比赛人数的对比情况。笔者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历年来人选过校队的人数,以及参加过全国比赛的人数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具体见表6。
从表6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入选校队及参加全国比赛人数对比的情况来看,实验班级入选过校队及参加过全国比赛的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级。这表明,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学生个人的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上,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足球专选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结果分析
1 案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它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实践,而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强调,单一地进行理论讲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比起传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案例教学法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不再是纯粹讲授基本原理,而是用实证性的教学给予学生说服力,让学生信服。学生在这种真实、直观的教学方式刺激下,往往能够充分动员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与此相关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案例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案例教学法所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平时的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剖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特殊、典型的案例和事件,而这些案例和事件在发生之后,学生对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于是学生会具有不同的启发,积累不同的经验,从而可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足球专选班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技术课、理论课上的情况以及人选校队人数和参加全国比赛人数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足球专选教学中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而且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得更灵活更全面。但我们也应注意,案例教学法在拥有自己优势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和完善。
1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一是更具有真实性。因为案例教学法都是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是真实的,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信服。二是更具有直册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情景教学,所以学生可以更直接地看到和体会到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三是更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而教师是组织者,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形式,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与同学、教师相互之间达成互动。四是更具有实践性。案例教学大多都是利用真实典型的案例,以及发生在学生平时训练和比赛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讨论,学生能更好地将之运用到实践中。五是教学形式更多样化。既有实战观摩、多媒体观摩又有模拟、讨论等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学生动。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案例教学法存在的不足。其一,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一些经典的案例、学生自身的案例来说明问题,所以案例教学教学方式比较多样化,而且要求灵活多用,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比较容易忽视主题,滥用一些缺乏针对性的案例。其二,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大量地收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介绍给学生,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收集和整理案例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探讨、介绍案例、引导学生等,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其三,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和设计问题的难度较大。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不能凭空想象或者随意捏造和杜撰,而且还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一定根据,确保案例的真实和严肃,因此难度较大。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没有比较固定的形式,但是案例教学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所选择的案例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也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在运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必须与所教授的知识和内容相结合。二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同时,还必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三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来设计案例教学模式。四是在选择案例或讨论案例时要有针对性和严肃性,避免滥用案例,脱离学生学习实际,背离实际理论。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7
关键词:教学工作;排名,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有些方法使用不当,严重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评价的公正性,造成管理不科学、不公正,打击和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误导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师的排名问题
无论是领导评价教师,还是学生评价教师,在很多单位都常用一种方法“排名次”。有些学校为了评价出学生欢迎的教师或者说评价出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就让学生将教师排出名次,然后根据教师担任的各个班级的名次相加,再除以班级数,从而确定教师的平均名次。这种方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如:现有甲、乙两个班级,三位教师A、B、c承担这两个班级的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班级内的排名根据排列组合计算,甲班对三位教师有6种排列可能。同样,乙班对三位教师也有6种排列可能。举例如下(表1):
显然,他们的“平均名次”都是2。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果教师担任授课任务的班级比较多,情况会更加复杂。难道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学生的平均排名是第二名吗?显然不行。从该情况分析,三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学生对他们的认可程度是不同的,甚至差别较大,如教师A在甲班是第一名,而在乙班却是第三名。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甲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适应的,而乙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是不适应的。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如:学生基础状况的差异、周边环境的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班主任的教育、排课的影响(一个班级始终是三四节的重复课,另一个班级始终是一二节的新课)等。同样,B、C教师也存在这些情况,但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这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学生的平均排名都是第二名。其实用这种方法排名,他们的学生评价平均结果应该都是一样的。即学生对教师们的平均教学效果评价不分上下。
二、一票否决制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师各有特长,“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有的教师善于表达,活泼开朗,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好一些,学生欢迎一些,但他的科研、论文方面就不一定强;而有的教师可能不太善于表达,教学效果可能稍差一些,但他的科研、论文可能多一些,学历、职称高一些;还有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等等。各种情况比较复杂。从国家高校办学评估细则来看,涉及需要教师努力(不是领导方面的因素)的项目也很多,如:学历、职称、科研、论文水平、学术氛围、实践能力等等,只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分数,学校的总分才能较高,因此,各方面特长的教师都应该让他们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一票否决”、“一棍子打死”。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分数化”,把各种条目进行分数量化,教师们就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这样也能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如果一票否决,如:学生评价不是第一、二名就不能当先进或某某人才。这样势必严重打击了那些善于科研、论文比较多,但学生评价不是第一、二名的人。
三、一堂课定终身的问题
在教师教学评价中,专家听课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但不能一堂课定终身。教师讲授的一堂课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上下内容的衔接、学生已掌握知识的状况、专家们的知识倾向,甚至教师的精神状况等等,而随机听课,往往听课专家不太了解学生上下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已经掌握、预习的知识状况及学生的其他实际情况,因此,随机的听教师的一堂课,如果发现情况比较异常,那么应该分析被听课者的实际情况,分析查找原因,决定是否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听课,也要要请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最后给出被听课者的课堂教学结论,而不能一堂课作出结论。
四、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校的考试程序基本还是过去沿袭下来的做法:期终学习结束由教研室主任统一安排指定教师出题(A、B卷),如果有多门课程或者不同进度,主任一般考虑到工作难度安排不同的教师出题,但基本都是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相同进度的班级一般使用同一套考试题目时,有些班级的考试试题就可能不是任课教师自己出的题。除此之外基本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命题,即使不是自己命题,任课教师也知道考试题,考试题目出来之后还要教学科长审批签字。因此,一个班级的考试题有如下人员知道:命题人员;任课教师;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通过校园网OA办公系统或学校电子邮件发送时,学校服务器管理人员也可以下载;教务部主任、副主任;教务管理人员;文印部工作人员。一个班级的考试题目上述8类人员一般都知道。如果考试题目8类人都知道,并且从试卷确定到考试实施一般有接近一周的时间,可以说保密几乎是不可能的。并且一旦发生泄密事件,也很难追溯,这么多人知道试题,如果考试成绩决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的话,我们还能保证考试成绩的公正吗?
五、开展的各种(先进、优秀教师等)评比排名问题
班级教师情况分析篇8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本学年认真配合上级部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上级领导有关课程改革的讲话及有关课程专家的论著,转变了教师观念。学校购买了新教材以及与新课程标准有关的论著,供教师参考学习,为今年度教学中使用好新教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种前瞻性的做法多次受到上级有关教育部门的表扬。
2、认真规范,抓好常规。不断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健全教导处的质量监控网络是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导处继续规范、认真地抓好学校的各项教学常规,如教案检查、作业量检查、作业检查、教师的上下课时间、考试命题、试卷质量分析、学生座谈会和补缺补差等等。与此同时,教导处根据学校规划提出的教学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的部署,本学期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在学校分层管理和过程管理中的作用,在教学质量分析上,我们制订了(任课教师、教研组长、教导处)三级质量分析制,并请科组长一起参加教导处组织的质量分析会,积极发挥科组长在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改文件精神,用创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们的质量意识,促进教学手段的科学化,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各教研组建立了组内听课制度,经常开展组内听课评课活动,通过组内交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今,参加教研活动、听课、说课、评课已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教研活动的次数比以前增多了,活动内容更丰富,教研气氛更浓了。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的乐于奉献精神、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好学精神都使我校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明显改观。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始终把“敬业、爱生、善导、创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鼓励老师们大胆创新,积极参加市、县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比赛。今年我校有年轻公文写作教师曾艮荣、巫警鹏老师参加参加汕尾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4、坚持教研组长例会制。利用例会时间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布置下一阶段主要工作。同时研讨有关教学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习课改内容,交流课改体会。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排课,老师们不得随意停课、调课,教导处对教师课程执行情况经常进行抽查。针对本届初三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差,不想学的学生多的实际情况,对初三年级组进行了“校内视导”,校长室、教导处、各教研组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认真听取了有关老师、部分学生的汇报,分别对学生作业情况、听课情况、日常行为等方面,对教师的听课、备课、上课、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听老师的课,召开总结大会,通报视导情况,针对每个老师不同情况面对面交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健全考试制度,严格执行《龙津中学考试监考制度》,进一步规范各项考务工作,严格把关好出卷、审卷、批卷,结分、监考等等,杜绝违规,对学生出现的考试违纪现象,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组织好期初考、月考、期中、期末各类考试,实现了考试制度与中考的接轨。各备课组在每次考试结束后,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开质量分析会,各年级也召开年级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找出差距,确定新目标,各备课组在每次考试前,都要统一进度,确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课质量,避免搞题海战术。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一、初二年级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积极性,学校与各年级各班都签定了教学指标,并制定《龙津中学期中、期末各学科的考试奖励实施细则》,对完成班级指标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进行奖励。
6、毕业班工作。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顺利毕业,合格升入高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担任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以及科任,并把毕业班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之一,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师工作会议,了解学生状况,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主,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孩子,更要关心照顾,使毕业班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7、加强学籍管理,严控初中辍学生。规范地做好入学、休学、复学、转入、转出、借读、毕业等学籍管理工作。完成初一新生学籍审核工作,已通过验收。
全体师生有信心和决心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负众望,把握机遇,营造明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