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老年疾病护理(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2 手机浏览

老年疾病护理篇1

关键词: 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护理

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 心悸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 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等,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

1、3 紫绀 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瘀滞。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1、4 眩晕 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其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的活动因此而受到限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降低,应激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弱。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 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一些体会

老年疾病护理篇2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杀手。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护士,我们要熟悉和掌握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求,保证老年人患者的身体健康,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护理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老年人口增加对护理专业的挑战与要求日趋显著。心血管系统疾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老年人主要患病之一。心血管疾病发生后常出现复杂的心理反应,如忧虑、紧张等。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这些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特点,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同时还要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用药。

1、3紫绀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瘀滞。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1、4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1、5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质一过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1、6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2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其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的活动因此而受到限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降低,应激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弱。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一些体会

3、1做好普通护理工作从患者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己开始,到患者出院才结束。对于刚入院的老年患者,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整洁的仪容、文雅的举止及亲切的关怀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第一印象,赢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静、舒适、整洁,在感官上给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疗。待患者安定下来以后,经常用和蔼的语气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和家的温馨,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能够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2加强心理护理患者从住进医院开始,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会导致患者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冲动、抑郁、暴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及时向患者介绍他们的病情,传达一些诊断情况、治疗方案和时间安排等信息,解除患者的情绪干扰。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沟通的深入,不断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维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复。我们还要做好家属工作,让家人或亲属多抽时间来陪伴,使病人感到生活的暖。

3、3重视生活护理,对于各种病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方向。在饮食食物上,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该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饮食习惯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饮暴食,以少食多餐为主。除此之外,老年人牙齿稀疏,容易脱落,咀嚼不便,消化功能减弱,应尽量给予一些柔软、易咀嚼、易消化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还应控制饮食结构,防止患者便秘,特别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叮嘱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造成病情恶化。对己发生便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其粪便软化,容易排出。当采取这一措施后,患者的便秘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用内使用甘油灌肠剂进行强制性的排便。对吸烟嗜酒的患者进行劝诫,有利于心血管病的控制,减少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诱因。随时注意患者皮肤的变化,及时进行预防,护理,对一些特殊患者,还应注意禁食要求。对于丧偶孤独或生活能力差的老人,除协助生活和巡视外,还要加强对其生活上的照顾,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其思想状况后做好耐心解释和诱导工作,通过交谈解除病人的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了解病情进行护理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老年疾病护理篇3

【关键词】 夜间护理观察;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踏入老龄社会的步伐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变快,夜间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在安静的夜晚比白天更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注意夜间观察和护理特别重要,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谈老

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间观察与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 年10 月~2010 年10 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390 例,其中男222 例,女168 例,年龄最大者96 岁,最小60 岁。平均年龄72 岁,夜间发生病情变化的心脏病病人101 例,占26%;死亡24 例,占6%;其中夜间死亡14 例,占死亡人数58%。可见夜间是老年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时段。

2 了解老年人生理特点

老年期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缩性变化。心脏功能由强变弱,心肌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细胞利用的atp 和可动用的儿茶酚逐渐减少,使心肌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氧,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减慢。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化,外周血管弹性减弱或消失,血管壁内钙质沉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血管的扩张性减退,出现进行性动脉硬化,引起单纯收缩期血压增高[1]。老年期交感神经张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射血时间缩短,心搏量减少。由于老年期这些生理特点,各种心血管事件易发生于夜间。

3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在普通病区夜间只有一名护士值班,工作较忙,易导致对老年心血管病人的观察不周。并且可能夜间急诊病人入院而疏忽对其它病人的重视,护士频繁夜巡视也会导致患者夜醒次数增加再次入睡困难[2]。以上因素都可能增加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夜间发生率。

4 夜间病情观察与护理

心内科护士在夜间值班时责任重大,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还要加强对病人的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3]。

4、1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及书面交接工作,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护理文件记录应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合法性,层次性和重点性等三基要求六大原则。

4、2 严格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房,要做到“四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说话轻,以免影响病人休息,不需要开大灯,尽量开壁灯,不需要开灯的,可以用小手电。由于现在科技发达,病区角落安装各种监控设备,查看监控是看护理人员是否按规定按时巡视,一旦出现不测造成事故纠纷,这也是有力的法律依据之一。

4、3 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特别是对意志障碍,疲乏无力,白天出现过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高度警惕,并做好抢救工作。

4、4 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1]。

4、5 保证患者睡眠,失眠是住院老年患者的常见问题[4],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陪护,病室光线宜暗;告知患者入睡前减少饮水量及不进食。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循环、呼吸压力;及时关灯,使其尽早进入睡眠状态。护士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要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18~22 ℃为宜),适当增减衣被,减少老年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2]。

4、6 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 认真做好夜间治疗护理对夜间治疗的老年心血管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证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5、1 据医嘱及病情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于行心电监测,密切观察,详细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5、2 对静脉穿刺的患者,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是否有肿胀;对使用微量泵静滴患者,查看输液泵是否正常运行,输入的液体量是否正确,输入速度是否符合医嘱要求。护士还应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及精神状态变化,注意及时疏导患者,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2]。

5、3 对于氧疗的患者,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畅通,同是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讲解说明高流量与低流量氧疗的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及神志情况,据血气分析情况做好氧流量的调节。

5、4 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 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

6 体会

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老年心血管病人也越来越多,对他们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护士要重视老年心血管病人夜间护理观察,掌握患者夜间变化特点,实施早期护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夜间危重患者较多应增加护理人员值班,保证人员到位,以最大限度为患者赢得救治最佳时机,提高夜间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明玉,老年心血管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4(17):105、

[2] 蔡娜、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及人文护理[j]、山东医药,2008,48(32):155 、

老年疾病护理篇4

摘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庞大的老年患病人群的护理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在护理人力资源缺乏的今天,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应善于总结及发现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并能积极预防应对处理,才能减少差错,提高效能,本文从老人病情观察、人身安全、药物及饮食护理、基本护理差等五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认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进行总结。

关键词 老年疾病护理 不安全因素 对策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严重,我国目前规定6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年龄,我国1990年老年人口已约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20%,据2000年有关资料统计:全国老年人群中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为51、8%,北京市高达71、4%,并且有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疾病,在护理人力资源缺乏的今天要做好这庞大的特殊人群的护理工作,除了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外,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发现不安全因素并积极应对处理,减少差错,提高效能,显得尤为重要,现总结如下:

1 病情观察方面

1、1 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其他各中枢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使其对疼痛的定位能力下降,痛觉不敏锐,严重感染时也可能不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也可以不升高,患有呼吸炎症时也可无呼吸加快或咳嗽,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在护理老年病人时要善于观察和摸清老年病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才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老年病人疾病的早日康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老年人神经反应迟钝,发病较隐匿,症状不典型,等症状明显时疾病已发展到晚期,某一脏器遭到侵害时,对已衰退的脏器也会产生某些影响,并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病程长反应了老年病的不易康复,因此,老年病人一旦出现发热,一定要引起重视,不可按青年人对待,否则因控制不及时易引起全身性感染、感染性休克;恢复慢、卧床过久又可导致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等,这就要求在护理过程中要有足够的细致和耐心,持之以恒,加上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保证早发现、早治疗、早日康复。

1、3 老年病人极易发生骨折且症状隐匿,不易发现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加上疾病缠身,行动常不协调,在生活中,稍有不慎、甚至一个动作不协调,就可以造成骨折,如老年人常见的股骨颈骨折,骨折后表现只有轻微的疼痛,而无其他症状,常易被护士忽视,认为病员可能是心情不好,不愿意活动,甚至不仔细询问还鼓励病员下床活动,从而加重了骨折的损伤,这就要求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不放过任何一点异常的发现和主诉,对病员的生活习惯改变要特别注意,对于老年人的新发的疼痛部位哪怕是轻微的疼痛也要重视,告之医生及时查体,以便对症处理。

2 人身安全方面

2、1 跌伤的可能性高 老年人因多器官的衰退、行动迟缓、视力不好,活动过程中极易滑倒,或被东西绊倒,甚至撞伤,这就要求老年病人居住的环境应阳光充足,地面平整防滑,室内物品尽量简单,摆放固定好后,不要轻易变换位置,以防老人突然不适应而发生危险,另外护理人员应尽量多陪伴老人,在生活起居上多加以照顾,外出检查或游玩时尽量有人陪同左右,减少老人单独相处的时间,降低发生危险的机率。

2、2 有坠床的危险 部份老人因全身衰竭或病情的原因,导致卧床或行动时必须有人协助,如果疏于照顾,老人有需求而无人在旁则急于表达易发生坠床,再则老人多半有各种疾病存在,夜间睡眠受到疼痛折磨常辗转难眠,也易坠床,这就要求护士在安排病床时,根据具体情况将这类病人尽量安置在靠墙的床位,减少坠床的机会,另外护士应做到对病人的治疗及护理应及时,防止病人独自一人时,遇到难题而无法解决产生焦虑心理,而急于下床、求助而发生坠床。

2、3 有走失的可能 老年病人中患老年痴呆症者为数众多,这类疾病智能和记忆力衰退呈进行性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经常漫无目的乱走,非常容易走失,这就要求我们护士在护理这类病人时要有非常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同情心,像对待婴儿样关心和照顾他们,多巡视,外出的门应随手上锁,外出检查时一定要有人陪同,减少走失的可能,另外对这类病人口袋内放置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并告之凡发现者请及时联系,以防病人万一走失后能有线索提供。

2、4 有发生自杀的可能 老年病人大多数患各种急慢性疾病,病程长,疗效差,成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部份老人承受不了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想方设法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减少病痛的折磨及对社会家庭的负担,护士在护理这类病人时要注意多观察病人的心理状态变化,多交流,发现异常应及时交接班并采取严密的措施,尤其是夜深人静时,白班护士要勤巡视,把这类情绪有波动的病人安置在视线范围内,并提供心理支持,陪病人渡过情绪低落期,减少意外的发生。

3 饮食方面的护理

3、1 有发生拒食、噎食及暴饮暴食的可能 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进食较差,应为病员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及良好的进餐环境,另外根据出现的症状,判断原因,再针对情况进行护理。如:因精神症状拒食病人,要耐心做工作或集体进餐,让患者感受到良好的进餐气氛,从而带动病员进食,对暴饮暴食者,主张单独进餐,且定量,以防集体进餐时抢别人的饭菜,发生斗殴;对于药物引起的吞咽困难,护理时要求饮食应清淡,尽量采用流质或半流质,缓慢进食,防止噎食或呛食,同时告之医生给于对症处理。

4 药物护理方面

4、1 可出现拒药、藏药或误服药 老年慢性疾病病人由于病程长,疗效差,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加上长期服药者对生理、心理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会出现拒服药或藏药等;护士应每日按时发药,并且当面监督病员服下,认真检查,以免出现舌下藏药或手中藏药等,护士不能将所有药物一次给患者,以防因病员视力差或记忆力差,而误服大剂量药物而引起中毒。

5 卧床病人护理方面

老年疾病护理篇5

[关键词] 优质护理;老年;糖尿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62-02

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饮食习惯的变化提高了糖尿病的患病率,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临床上在给予积极的治疗之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次研究中,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对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了优质护理干预,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观察对象主要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使用抽签的方式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且对该次研究知情,并自愿成为该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在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占27、23例;年龄在62~86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73、78±8、67)岁;合并症: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17例,糖尿病性肾病15例,糖尿病足8例。在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占26、24例;年龄在62~85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73、45±8、13)岁;合并症: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11例,糖尿病神经病变16例,糖尿病性肾病14例,糖尿病足9例。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线资料当中,其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可进行科学性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传统护理方案,主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纠正其错误的生活行为;对其负性心理情绪给予疏导,使其保持身心轻松,减轻精神压力;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并及时处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其中护理内容包括加强护理基础、提高细节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护士专业素养,如下:①加强护理基础:对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应结合专业护理基础知识,为患者提供专业性、个性化的基础服务。严格按照护理分级制度,给予患者生活、健康指导。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观察患者的皮肤变化以及末梢血液循环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护理,对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服务。②提高细节管理:对于病房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的温湿度调整以患者舒适度为主;摆放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手册、杂志以及糖尿病食物模型等,便于患者学习;走廊、宣传栏可张贴糖尿病的教育展板,以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病房内应具备微波炉、针线盒以及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以亲切、友善的态度接待患者。③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个人具体情况,为其进行全方位的糖尿病知识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教育方式,为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的内容,并告知其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疾病改善的意义,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和遵医行为。④提高护士专业素养: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和管理工作中,护士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要求护士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完成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工作,促进患者康复。对护理质量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将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划入考核中,并实施奖惩、评优政策,以激励护士的自觉性,提高其护理质量和工作责任。

1、3 观察指标、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物质生活)评分。

1、3、2 判定标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进行评定。每项总分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依从性越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对患者的生理健康M行判定。主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物质生活4个维度。各维度评分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使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3种。护理满意度即为非常满意率与比较满意之和。

1、4 统计方法

将两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以及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数据,并用t检验;用(%)表示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数据,并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性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依从性为(76、64±2、36)分、运动依从性为(64、25±3、58)分、用药依从性为(60、57±4、85)分、自我监测为(68、97±6、47)分;对照组患者的的饮食依从性为(61、22±1、25)分、运动依从性为(58、39±3、47)分、用药依从性为(55、64±2、01)分、自我监测为(60、57±4、56)分。由以上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经过不同方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其中非常满意37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5例;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4、00%(非常满意30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3例)。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使得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激增[2]。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明显较青壮年患者更为复杂,且病情变化较快,加大了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难度。传统护理方案具有较大的机械性和片面性,护士仅遵医嘱对患者实施护理操作,缺少主动性和人性化。优质护理不仅可从生活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同时可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呵护,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不仅如此,通过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度,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克制不良行为,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有效地避免了工作中的疏漏,提高了护理质量,进而改善了护患关系,做到了“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

该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以及自我监测评分均高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病情,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萌、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1-2、

[2] 张美丹、优质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5):181-182、

老年疾病护理篇6

【关键词】妇科疾病高血压护理老年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病人接受各种手术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病人还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手术风险大,手术护理作为围手术期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顺应此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2011年~2012年6月49例妇科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手术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1年~2012年6月,接受60岁以上老年妇女妇科手术49例,年龄较大者为85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子宫脱垂21例,子宫肌瘤9例,子宫内膜癌11例,卵巢癌6例,其他2例。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SBP>140mmHg和DBP>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入院时轻度高血压29例,中度高血压17例,重度高血压3例,入院前治疗的40例,未治疗的9例。

1、2手术方式

均为择期手术,术式分别为经腹或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经腹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和淋巴清扫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卵巢癌根治术、剖腹探查切除病灶术。

1、3结果 本组病人经过精心护理与指导,49例病人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稳定,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资料收集 入院正确测量和记录血压,对有高血压病史或疑似高血压病人,询问高血压起病时间,近期有无服药史,服药后效果;对初患高血压病人予以高血压知识相关宣教,完善检查,了解身体器管功能情况。

2、1、2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紧张和恐惧,包括对手术的效果、安全及费用等多方面的顾虑,而病人情绪是影响血压波动的一个因素。护理应避免情绪波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指导病人要坚持服药,保持心情舒畅,鼓励家人多探视、关心,使病人积极配合。

2、1、3使用降压药的护理 高血压治疗方案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后制订,但执行治疗方案对病人血压的监测必不可少,护士应掌握血压变化情况,注意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使血压骤降和波动幅度过大,收缩压以控制在140~150mmHg,舒张压控制在60~70mmHg为宜,为医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用药期间监测血压并记录,有异常报告医生。

2、1、4休息及睡眠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必要时术前晚予以安定5mg口服。

2、1、5术前准备 术前3天进行阴道冲洗,术前2天流质饮食,手术前一日晚、次日晨清洁灌肠。术晨病人未行床上活动前进行血压测量,如有服降压药,半小时后复测血压,有异常报告医生。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根据麻醉和手术方案决定术后卧位。麻醉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半卧位,降低腹部伤口的张力同时可使腹腔引流局限。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流血及阴道出血情况,同时注意观察引流的量,颜色并及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注意观察神志变化,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随时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按医嘱控制好血压,血压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易引起脑血管意外,血压过低,易引发脑梗死。根据术中失血情况给予输液、补充血容量并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输血以稳定血压,同时调整降压药物,防止因血压过低、血流缓慢而发生脑梗死。

2、2、3疼痛护理 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疼痛会使病人烦躁,加上很多人因术前紧张,未能充分睡眠,必然导致术后血压再次上升,所以高血压病人术后止痛很重要,如按压止痛泵效果不明显,应遵嘱用止痛针,如肌注杜冷丁针。

2、2、4术后便秘预防 因术前后病人禁饮食,术后卧床,活动减少,故常易出现便秘,而便秘会影响病人的血压,所以术后要及时处理与预防便秘。鼓励早期床上翻身,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指导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服用一些缓泻剂。本组病人无出现便秘症状,有利控制血压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2、3出院健康指导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的稳定。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等事项。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注意预防各种感染,保持切口清洁干燥,保持会阴清洁,1月后门诊复查,发放高血压防治和妇科术后康复知识为内容的健康教育册子,鼓励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3体会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过低、血流缓慢易引发脑梗死[1],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的平稳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手段。妇科疾病并老年高血压病人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通过全面评估病人,了解其健康需求,重视健康教育,正确指导术后活动,预防术后便秘,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减轻心理压力,排除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避免老年妇科疾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人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早日康复。

老年疾病护理篇7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护理;疾病预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事护理工作近二十余年,从中体会到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的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病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使之健康的目的。

1 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疏导;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尽可能给予满足和照顾,避免疾病的发生。

2 合理用药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解用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3 饮食调节

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要多食蔬菜、豆制品等。

4 定期复查,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即使疾病未复发也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调整用药,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

老年疾病护理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0~70 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为25 d。

1、2 实验室检测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17例。15 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症。13例测血红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实验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有4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温度为18~20℃,湿度为50%~60%,避免受凉、吸烟及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否则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吐入无菌盒内,咳痰前可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还要观察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无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在1、5~2、8 l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2)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它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雾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既能湿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引流,这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4)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的训练与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的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的作用是增加呼气时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训练方法如下: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膝屈曲最适宜,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腹肌放松,舒缩自如。

全身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也应尽量放松,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同时腹肌收缩,腹壁下陷,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然后经鼻吸气时腹肌放松,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患者可将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训练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5)对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1~3 l/min。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呼吸平稳,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师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4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注意事项

(1) 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节律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2) 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3) 定时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及吸氧浓度。(4) 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需服多种药物,但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衰应用速尿时应缓慢间断推注,防止脱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气道。

2、6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孤独感,他们的突出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对长期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引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户外散步等,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