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1
我国现在已处于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以伟大的爱心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孩子劳动观念丧失、依赖性强、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弱化,缺乏独立性己成为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大弱点。另一方面,虽然“新课改”已进行了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支配下,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无论是教师采用何种教法,他们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状况,淡化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的思考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理解就是学生的理解,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理解机械地记忆即可。于是学生的大脑长期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从而不愿意思考。
新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随着新课改实验的深入进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压抑状态,认为课堂活跃才是新课程的标志,导致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如教师变着花样去激发学生兴趣,遇到问题就安排学生交流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在浅薄的热闹中生长着浮躁的品性和依赖的心理。虽然表面上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的基础上的抽象,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活动常常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节奏相对较快。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独立思考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俗话说:“活到老,学不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靠在学校接受的一点知识,学生是不可能享用一生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建立新理论、提出新观点,贵在一个“新”字,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为创新提供思路、观点、理论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因此,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初级形式和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求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这样的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和原动力。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如果你不理解,就算记住了也没用。要理解就必须多思考,思考可以促进理解,理解能加深记忆。学生只有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逐步“体会”,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并转化成自己内在的能力,成为创新的源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良好的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探索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学研究,2007,(03)、
[2]方修培、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21(03)、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独立自主;备课能力;自主;合作;创造
Cultivate independent lesson planning ability is the last word
Cheng Hong—hui
【Abstract】Teachers To to Shanghao lesson, lesson preparation is the key、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no longer the protagonist of the classroom, but it is definitely a master lesson planning links、 So, how to lesson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is paper, lesson planning ability cultivate independent minor Talking、 Independent lesson planning is advocat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autonomy,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the way to learn a new form of a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From the need for independent lesson plan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self—prepar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own lesson planning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reference supplemented by others prepare lessons, to emphasize the 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of teachers、
【Key words】Independence; Lesson planning ability; Autonomy; Cooperation; Create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固然重要,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也重要,但是,笔者认为培养独立自主的备课能力更重要。能独立自主地备课才是硬道理。如何独立自主地备课呢?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形势,要求教师也要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创造性很强的活动,任德伟先生曾撰文指出:教师应该丢开依赖思想,借助工具书,对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独立的设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自主备课有它的必要性。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它的必要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自主备课是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新形式下的对教师的一种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是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老师是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结果的评价者。一个只会把教参的内容搬到课堂上的老师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的。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要求,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我。这就要求一个教师采把自己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示范者和带头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次自主备课是更好地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认知的一种手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显得非常重要。优秀的教师总是在熟透教材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再次,自主备课是更好的促使教师对语文教学方面探究的一种方法。古人云:愈悟则愈疑,愈疑则愈悟。教师要独立自主的备课,势必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疑惑。面对这些问题和疑惑,教师不应该避开它们,贪图便宜去另求“捷径”,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浅论;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究竟。所以,自主备课是一条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的途径 。
自主备课,有其特点,它的特点是以自主备课为主,参考他人备课为辅,强调的是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3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衣食住行的自理能力
3岁前的孩子处于行为的敏感期,家长要抓住这个重要时机。我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耐心培养元元的生活自理能力。
元元1岁半的时候,对自己吃饭产生了兴趣。这时候,元元手的协调动作还不完善,常常笨手笨脚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但他硬要自己动手吃。我就顺应他的这种独立性要求,反复给他做用勺吃饭的示范,元元跟着模仿,从不熟练到熟练,以至完全运用自如。
当然,刚开始这样做时,孩子的用餐时间会延长,进食量也会减小,但可以通过添加辅食等方法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待孩子学会独立用餐后,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元元经过我的训练,到3岁的时候,就能够像大人一样熟练使用各种餐具吃饭了,而且吃得又快又多。
二、在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
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千万不要嫌孩子在劳动时碍手碍脚而剥夺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元元养成劳动的习惯。
1、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元元睡觉前后,我为他叠放被褥时,都让他在一旁看着,我一边做,一边告诉他铺床叠被的次序,然后叫他自己动手实践。训练一段时间后,元元就养成了自觉叠放被褥的好习惯。
2、让孩子学会为家庭成员服务,养成大家的事大家做的劳动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集体。家长要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孩子由自我服务转向为家庭服务,鼓励孩子做些家务劳动。
我扫地的时候,元元也跃跃欲试,为了鼓励他的积极性,我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把小扫帚,让他和我一起扫,孩子干得很起劲。习惯后,一看到地上有脏东西,不等我说,元元就会自己拿小扫帚打扫干净。
三、在社会交往中,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处事能力
3岁以前的幼儿,虽然大都处于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发育阶段,但已有初步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条件,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以培养孩子的处事能力。
1、建立孩子与家人双向沟通的社会交际基础
元元刚学会说话,我就教他一整套家庭社交礼仪,让他懂得尊重长辈。每天早晨起床时,我要求元元向全家人问好,给他东西时说“谢谢”,外出时对家人说“再见”,如果他忘记说我就要求他回来再说。这种不厌其烦的训练对元元形成讲礼貌的好习惯作用很大。他稍大一点时,就很自然地把这套习惯从家庭延伸到了外界。
2、鼓励孩子与他人特别是小朋友开展社会交际
1至3岁的幼儿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与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机会,使孩子养成合群精神、集体意识。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4
一、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以及统计、分析和判断,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具有正相关关系。一般地,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以“复数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为例,随着学生在课上的讨论不断深入,师生共同构建起复数概念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解决的过程中提炼出一些思想方法。
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要提倡开放式,决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
三、确立思考对象,提高独立思考的有效性
1、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作用作思考。
以“函数周期性”的教学为例,我们列出了以下背景材料供学生思考:什么叫周而复始?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物理中是怎样定义周期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正弦函数图像的作法(单位圆等分后移动描点法),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思考图像出现不断反复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示,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
2、对解题的策略作思考,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
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我们常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本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差异?(2)你知道什么与本题有关的问题吗?如何想出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3)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如何寻求解题策略的方法。
通过解题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思维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解题完毕后向学生发问:(1)能检验你的结果吗?能说出你解题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吗?(2)能否用其他方法得出结果?(3)能否用这一结果或方法迁移到别的问题上去?(4)能否把结果或方法加以推广?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自问自答的习惯,对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很大的。
3、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
对错误的解法作思考,不仅是为了找到改正的依据,而且有着更深层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确思路得以产生的“母机”,错误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随着正确认识的产生,导致正确思路的出现;其二,对各种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可使解题方法不断优化,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三,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竭尽全力,寻找漏洞,构造反例,调整策略,即学生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变化,才能达到纠错的目的,因而其过程本身是独立性很强的思考活动。
4、对数学思想方法作思考,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作思考。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独立思考 能力 重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74-01
一、前言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在引出移项法时,可以利用“4x-3=-2x+7”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帮助数字或者未知数找朋友。将未知数归为一类,放到一起,将数字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类与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解方程的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开展个性化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诸多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用独立思考活动,促进学生有创造性地学习,感受数学学习的自由,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是落实创新数学教育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饶大敏、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1:125、
[2]刘艳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8:118、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化学将成为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教育中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1]。所以,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学生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装置及药品,按有关实验操作,规范有序地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能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保证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
2 切实加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在于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能力的提高,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所以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高中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需经历从理论到模仿操作,最后到熟练操作三个阶段,因此,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务必做到“三要”。
2、1演示要规范,具有示范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学生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学生的实验操作又是结合理论知识从模仿教师操作开始,由于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于教师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实验操作往往一看就会,且难以纠正。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的操作领悟透彻,模仿准确,教师一定要首先加强自身的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示范操作能力,做到既规范有序,又熟练准确,给学生以美的感受[2]。教师必须在课前作一次自练,切实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便于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改进,使每个实验都万无一失。即使是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再次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演示操作时,也必须提前自己再做一遍,以防仪器、药品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影响实验的规范性、连贯性,不能达到预期的的效果。在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演示“黑面包”实验前,无论做过多少遍,都必须先到实验室试做几遍,将所需蔗糖量,滴水量,浓硫酸的量把握好,还要把搅拌的力度、程度均调整好,确保“黑面包”在正确的操作下出现应有的现象,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浓硫酸的注意事项,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该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提高独立实验的能力。
2、2练习要循序渐进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由于练习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实验操作的最初阶段:以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教师先讲操作要求并示范;再将操作分解成几个简单、局部的操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训练。例如:人教版第一册化学课本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中,要求在使用容量瓶之前检查是否漏水。由于该基本操作步骤比较多,要求比较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演示时,将该操作分为几个简单、局部的操作:(1)向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2)用食指摁住瓶塞;(3)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4)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5)如不漏水,将瓶正立;(6)将瓶塞旋转180º后,塞紧;(7)重复(2)――(5)的操作。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阶段: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按照教材设计好的实验程序,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以熟练操作技能。
2、3练习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技能的形成靠练习,但练习的效果与练习的次数、时间并不成线性关系,一般来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好,这不仅在时间上较为“经济”,而且可以提高每次练习的效果,在技能的保持上也较好[3]。因而,要有意识地把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散于有关的学生实验中进行多次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例如在高三实验复习中,实验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就要将各个章节中涉及到的实验分析清楚,积累知识,将其中的由实验目的引出的反应装置、性质验证等各项操作细化、吸收,这样也才能够更好的将题中问题解答出来。
3 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要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一条基本的经验是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3、1增加实验的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鼓励学生在科技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做一些实验。对于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做得不好的实验;一是在课堂上未观察清楚,需重新“验证”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经过教师审核)的实验,应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另外,可通过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实验能力在有趣的、富有探索性的课外活动中、在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中得到提高。例如:学生在进行读数中的仰视、俯视误差分析时,就可以自己到实验室做一做,既提高了操作能力,又可加强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适量增加实验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做补充实验。实验的内容可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薄弱环节和知识教学的需要编拟。
3、2简单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将教材中有些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如药品的取用与称量、常见气体的制备、溶液配制、中和滴定、物质检验、性质实验等改为随堂实验,或由学生上讲台操作。这样既比单纯由教师唱“独角戏”生动活泼、印象深刻;又可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4]。
3、3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讲课时,有意识的把某些实验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一旁检查学生操作情况,纠正错误,结束时及时总结。起初让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显然这些学生沉着老练,操作熟练。后来在这些同学的启发带动下,多数同学都敢于上台做实验,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6]。在我的教学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并操作演示实验。这样的实验举不胜举:焰色反应,Na2CO3和NaHCO3与酸的反应,SO2漂白品红,等等。在一些典型的通过实验来学习的课程中,如原电池原理,电解池原理等,可将班级中的同学分为若干组,在课堂中由学生亲手实验,分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学习课堂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的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常磊、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5、
[2]龚维新、 中学化学实验大全[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6、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发现;提问;示范;提示;口诀;评价;竞赛;讨论;学练;分析
总结自己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一、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教师进行跨栏跑教学,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们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二、提问法
提出问题确实比发现问题更难。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其共性是批评精神。没有批评精神,就难以发现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例如: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可以由小组游戏竞赛开始引入话题。为什么竞赛成绩会有好有差?哪几个好?为什么好?哪几个差?为什么差?有共性吗?可以改进吗?怎么改效果最好等等。
三、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讲解和示范的手段,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方法,示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形象手段。正确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在感知动作形象的过程中理解动作的特点和结构,建立正确的概念。因此,示范动作的准确、熟练和优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动机。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示范应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等方法。
四、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时没有意识到的多余动作、不正确动作、失误动作等,用简短的语言及时进行提示,以提醒学生注意和纠正动作。此方法能强化动作的概念,纠正习惯性的错误动作,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增强自我锻炼的能力。提示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语言短促有力,突出重点要害,如“蹬”、“转”、“推”、“提臀”、“右摆”、“屈膝”等,使学生一听就明,领会意图,迅速调整自己的动作,起到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
五、口诀法
运用“口诀法”进行教学,是贯彻“精讲多练”原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口诀法”具有形象、生动、简练、准确、富有韵律等特点,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原地推铅球口诀:蹬、送、抬、转、挺、推、拨,既形象地说明了技术的要领,指明了动作的顺序,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抓住重点,较快地掌握动作。
六、自我评价法
每个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取长补短。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信心。
七、竞赛法
体育项目有很多是以团队竞赛的形式参与的,如球赛、团体操乃至一场仅需几分钟时间的拔河赛等,每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团队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的荣誉;失利了,每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荣,团队耻我耻,从而培养了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每一次的经历都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自己技术、战术水平,斗智斗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八、讨论法
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在课上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教师应该把知识性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
例如:进行类似橄榄球与手球的自创游戏中,学生通过修改规则,使活动时的运动量大幅度随之改变。第一种三对三,队员之间便于传接球,对于发展跑投能力有益;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最多可增至15对15人,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改善学生的体能。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九、自主学练法
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体验、分析、比较、评价和创造获得知识。
独立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幼儿 独立生活能力 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124-02
在我国,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幼儿对大人的依赖性极强,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差。而大量的研究与事实证明,凡事都无法离开父母的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必然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并且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在培养幼儿智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一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动作教育是幼儿日常生活练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行为习惯以及责任感。通过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幼儿大小肌肉群的发展,使幼儿动作更为协调。比如指导幼儿进行独立的穿衣服、穿袜子以及洗餐具等活动,这能够提升幼儿眼睛、手、脑的协调性。
第二,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需求。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幼儿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则会导致幼儿难以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难以与其他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久而久之,还会对幼儿的性格造成巨大的影响。
第三,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减少对大人的依赖心理,逐渐形成自信、独立的性格特征。当幼儿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适应性一定会得到有效加强,能够在老师的赞扬和肯定下变得越来越自信、越大胆,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很多方面都会有很大提升。
二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措施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一,要想让幼儿实现生活自理,就应当让幼儿清楚进行生活自理的具体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将生活自理的方法改编成歌曲、顺口溜以及游戏等模式,同时为幼儿提供极为丰富的操作工具,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生活自理方法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娱乐与游戏中进行学习体验。比如,在娃娃家活动区当中,为幼儿提供鞋子、衣服、毛巾、床单、杯子以及床等材料;在操作区中放置废弃的塑料瓶,让幼儿进行拧瓶盖练习,放置勺子、小米、大米、绿豆、红豆以及黄豆等材料,让幼儿练习“喂娃娃”的游戏。
第二,因为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幼儿要避免“一刀切”的方式,不可以将自理能力突出的幼儿作为标准,针对自理能力相对不足的幼儿,应当适当降低标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标准。
第三,当幼儿已经掌握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后,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幼儿生活自理的质量与速度等。教师在教会幼儿自己吃饭以后,针对部分幼儿掉饭粒的情况,应当进行提醒并教导幼儿吃饭的技巧,让幼儿通过练习逐渐改进。
2、给予幼儿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机会
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正如上文所述,随着幼儿身心的不断发展,大小肌肉群也日趋成熟,从不会做到会做是必然的发展规律。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相信并尊重幼儿着手,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幼儿大胆去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班级中的倩倩从家中带来一个动物拼图,她根据颜色分为三个部分,拼版大小呈现递减的形式,而难度则为递增的方式。教师在与倩倩商量以后,让班级中的幼儿一起来玩拼图。然而,因为拼图本身的难度较大,除了部分在家中已经玩过拼图的幼儿能够勉强开展游戏,大部分幼儿都无法顺利地进行。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着急去帮忙,而是在一边静静地观察。这个时候,有一个幼儿将几块颜色类似的拼版拿到一起,一会就拼出一只小鸟,而其他幼儿看到这个结果以后,开始学习他的方法,将颜色相近的拼板挑选出来进行拼接,然而在拼接的进程中仍然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进展极为缓慢。直到有一个幼儿拼出大象头以后,拼图游戏才有所进展。在游戏结束以后,可以看到幼儿已经拼出了七八种动物,尽管部分动物并没有完成完整的拼图,但教师还是给予了他们高度的赞扬。也许是教师的鼓励发挥了作用,之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带来更多的拼图,并且大部分幼儿已经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拼图游戏方法。虽然幼儿的这些方法在成人的眼中是那么的简单、幼稚,或者存在较大的缺陷,但是对于幼儿而言,这些方法都是他们在独自游戏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思考、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探索以及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方法,不仅是经验的有效总结,同时也是对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一种有效锻炼。
缺乏内在的思考,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外在的实践,只有当幼儿进行独立思考以后,通过自身反复实践获得的结论,才是真正属于他们可以熟练应用的活知识。相较于最终的结果,当中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东西才更为重要。从独立睡觉、独立穿衣、独立吃饭发展到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笨拙与缓慢”是每一个幼儿学习独立生活能力的必经途径。拼图游戏仅仅是幼儿园教学中极小的部分,要想真正提升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教师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机会,让幼儿进行独立的思考与体会: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具体的事情究竟该怎么做?
3、家校合作巩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长属于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而幼儿园则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在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过程中失去了上述任何一方的配合,那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自然就难以实现。因此,应当进行家校合作,使幼儿能够在家庭与学校中保持一致,进一步巩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能够意识到独立生活能力对幼儿未来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家长的教育理念能够始终与幼儿园保持一致,能够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与实际情况,以此来制订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比如,组织家长观摩日、通信平台、家访、家长学校、家园园地以及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与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并且提出相互配合的建议,让家长积极支持幼儿园工作,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辅导家长,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要避免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要让家长明白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养成、不断巩固提升的进程,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养成,在对待幼儿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家长应当给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与引导,避免代替包办的情况。作为家长,应当从生活中的点滴着手,避免剥夺幼儿动手的权利,要保持决心与耐心,敢于放手让幼儿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去体验自我服务、亲自实践的快乐。
三 结束语
未来是属于幼儿的,未来的道路需要依靠幼儿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也需要依靠幼儿自己去创造,家长与教师不可能一直给予庇护。我们所要做的,应当是给予幼儿细心、耐心的引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敢于放手,给予幼儿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当幼儿有所进步的时候,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当幼儿面临困难的时候,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保障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凤姣、石林县幼儿园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现状――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
[2]杨霞、戴丽萍、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留白”艺术对幼儿能力培养的探索[J]、华夏教师,2014(11)
[3]张满香、浅议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J]、学周刊,2015(28)
[4]黄淑真、抓契机 孕方法 用优势――《指南》背景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实践策略[J]、科教导刊,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