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科研项目特色(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4 手机浏览

科研项目特色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特色发展带动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我中小学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外控式发展向自主式发展、由同质化发展向特色化发展、由间断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建设一支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个性特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总结一套可学、可用的特色办学经验和做法。

三、基本原则

(一)独特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二)稳定性。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持之以恒,形成成熟的经验和稳定的工作机制,不因校长、师资以及其它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巩固办学优势和成效,不断培育、充实和发展学校特色。

(三)示范性。学校特色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符合教育规律,满足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在同类学校中得到高度认可,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创建重点

(一)德育类特色学校。创新德育机制,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德育特色鲜明、育人效果明显。

(二)教学类特色学校。对教学过程、内容、原则、方法等进行积极探索,构建并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文化,创造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高。

(三)学科类特色学校。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建设,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协调发展,形成学校系统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在某些学科和领域如外语、科技、书法、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艺术和体育、海洋教育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四)管理类特色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特色办学思想为引领,探索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绩显著。

五、创建程序

(一)申报。按照“自愿申报,竞争入选”的方式,由各学校参照《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根据各自前期的探索和实践,从德育、教学、学科、管理等方面选择1类特色建设重点,每年4月初向教育局递交申请,申报“特色项目培养学校”。

(二)确认。4月下旬,由教育局牵头,组织评估认定小组,对照《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要求,对申报学校进行考察评估,确认“特色项目培养学校”。

(三)培育。教育局对特色项目培养学校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指导学校明确特色教育思想,制定特色创建规划,构建特色发展体系,完善特色实施策略,总结特色建设成果,推进特色建设健康发展。

(四)验收。教育局组织对条件成熟的特色项目培养学校进行现场评估验收,评估验收主要采取学校汇报、校长答辩、现场考查、师生座谈、资料查阅、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进行。通过教育局评估验收的特色项目培养学校,由教育局发文命名为“特色学校(xx类)”,每年根据申报和培育情况组织评估。

2013年4月份,组织首批特色项目培养学校申报、立项工作,2014年3月份组织评估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特色办学、特色发展的意识,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作为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要把特色学校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进一步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宣传发动和过程性指导管理,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科研项目特色篇2

[关键词】特色数据库数据库建设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3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愈加重要,它与商用数据库资源、馆藏纸本书刊资源一起,构成了高校教学、科研的3大资源保障体系。江苏省教育厅、省图工委、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JALIS)管理中心在“十五”期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全省高校部署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将这类资源的建设内容定位于是面向特定读者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包括品牌特色专业资源、精品课程资源、学位论文资源、学科导航库以及专业数据库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全省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全省教学、科研的专业信息需要。

1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现状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主要是针对馆藏书目数据的建设。稍后,一些图书馆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需要,相继建有学科导航库、学位论文库、专业特色库、教学教参库等,特色资源建设基本处于松散与无组织状态。为了统一规划、合作建设、联合保障、集约服务、资源共享,JAus二期启动了特色库建设工程,以公开招标和JALIS中心主任联席会议评议的形式确定了“专业特色数据库(简称专题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简称导航库)”、“博硕士学位数据库(简称学位库)”、“高等教育教参信息数据库(简称教参库)”等特色库的承建单位。经过4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完成11个专题库、11个导航库、17625篇博硕士论文的提交与收割、49379条教参信息的建设工作,初步形成JMJS优质特色资源体系。通过特色库的建设,在建设思想上,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在建设内容上,凸显了江苏高校的学科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内容涉及面广,资源丰富,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在服务功能上,通过平台的整合,提供集约服务。通过分级管理,提供信息检索、全文获取与文献传递服务;通过用户限制,分层提供全省共享服务;在合作交流上,通过同地区、同类型、同行业的联合共建,丰富了资源库的内容,提高了资源库的质量,培养了一批特色库建设的专业人才;通过宣传与推广,扩大了特色库在全省的共知范围,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大大提高。

1、1 立项建设情况

“十五”期间,江苏省教育厅共投入JALIS二期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34项,经费总计1 355万元,其色库建设4项,计161万元,占总经费约12%。其建设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建设对象方面来看,近50家高校图书馆参与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其中“211”学校10家;从特色库的建设内容看,有全文、文摘、题录、索引等多种表现形式,数据类型涉及网站、论坛、统计资料、教学资料、电子书刊、学位论文、报纸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可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从服务模式看,主要采取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与分头建设、集约服务两种形式,既便于特色库的维护与个性开发,又便于全省用户的集中使用;从建设方式看,合作共建是主旋律,通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跨地区、跨系统、跨行业的交融共建,丰富了特色库的内容;从平台开发利用看,以开放、互操作为原则,对国内特色库建设软件进行充分论证,确定指导性软件,各参建单位从自建特色库的具体情况出发购买建设平台,便于以后数据的交互与共享等。

1、2建设特点分析

1、2、1建设目标JALIS二期组织建设的4大特色库的建设目的各不相同:“学位库”提供共享14所省内重点高校的学位论文信息;“导航库”以互联网学术信息为基础,根据各学校学科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学科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提供网络学术资源保障服务;“教参库”整合了省内高校主要课程的教材与教参资源,提供集中检索、分布式全文获取的教学资源保障服务;“专题库”有围绕学校学术地位、特色收藏建设的数据库,有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性质建立的专题库,有根据本地区特色信息资源,为本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提供服务的数据库,有为保护和抢救珍贵历史资料而建立的数据库等。

1、2、2参建单位剖析 特色库立项建设单位主要分布于江南,其中南京地区高校承担3项,苏州承担了1项。参建单位主要为南京、镇江、苏州、无锡、盐城、徐州、连云港等地高校,覆盖面较广。从承担的子课题看,一些高校承担了多项,如中国矿业大学参与了4个项目的建设工作,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参与了3个项目的建设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特色库建设充分调动了综合实力强的参建馆的工作积极性,为数据库建设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从立项学校的性质来看,省内“985大学”、“211大学”全部承担了特色库的建设工作。

1、2、3学科结构分析特色库文献类型广泛,涉及网络资源、大学机构内特有学术资源、各种类型数据库资源、印本文献的数字化与非数字化资源、图片、视频、尚未开发面世的灰色资源等。内容涉及综合性学科的有5个(学位库1、教材库1、专题库3);医药卫生的有4个(导航库2、专题库2);-r业技术10个(导航库6、专题库4);地理科学2个(导航库1、专题库1);农业科学1个;法学2个(导航库1、专题库1)。从特色库建设的学科结构看,工业技术类最多,约占42%(学位库、教材库作为单一数据库统计);农业科学约占4%。

1、2、4功能实现特色数据库数据类型繁杂多样,功能各具特色。“学位库”引进CALIS学位论文服务平台,提供中(外)文题名、关键词、作者等不同字段的检索,部分论文可获取16页的全文信息,通过馆际互借可获取全文。“导航库”引进“中科软”建设平台,数据类型涉及参考资源、全文资源、多媒体资源、黄页资源、交互资源等,提供分学科资源的“初级”与“高级”检索,“教参库”提供教材、教参、精品课程等的浏览,并提供基于文献题名、作者、学校等字段的检索,教材、教参印本资源的获取与承建单位的OPAC关联,电子资源与省联合购买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关联,省内高校可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获取全文信息。“专题库”使用TPI、方正德赛、义华等不同软件,提供文摘、索引、全文、书影、音视频等资料的检索获取服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立项范围偏窄,学科分布不均

从总体上看,尽管JAuS二期特色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省重点学科的保障能力还需加强。以“导航库”为例,二期共投入建设11项,其中6项为工

业技术学科,2项为医药卫生,地理科学、农学、法学各占1项。有关语言文字、历史、教育等社会科学学科没有涉及,立项范围偏窄,不够广泛。“十一五”期间,省教育厅公布省重点学科25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80个,而围绕省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题资源数据库不多。

2、2单线建设为主,合作机制不够

虽然JALtS二期特色库在标准化、建设模式、进度安排、软件选择等方面做了统一规划,但在具体子库的建设上,馆与馆之间的联合建设还不够。如“导航库”之“水文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学科导航”、“工程力学学科导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都收集了“力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资源,其资源条款的重复建设严重。又如“专题库”之“中国汉画像石(砖)数据库”、“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等应跨地区、跨馆际合作,扩充数据库内容,发挥专业特色库的文献保障功能。

2、3数据量偏少。整合力度不足

特色库的建设内容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特色库的可用性和功能的发挥。从特色库的建设单位看,参建学校偏少,如“学位库”,仅有14所高校参与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71%为211学校,普通高校占29%。江苏为教育大省,有研究生教育的大学近40所,其覆盖率仅为35%。从特色库的数据内容含量看,数据量偏少。如“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收录古籍文献仅为112种;“导航库”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导航”数据库量近5 000条外,其他学科导航数据量不足千条,最少只有500余条。从资源整合的覆盖面看,收集范围也过窄。大多数资源来自于本馆收藏与商用数据库资源,手稿、教学课件、统计资料等原生资源几乎没有收集。

2、4资源组织不够合理,导航效果一般

资源组织体系是构建特色资源浏览和导航结构、提供族性检索功能的基础。特色库在建设中,存在学科类别划分不明确,导航效果一般等问题。如“教参库”没有设置通用的学科分类导航、中图法分类导航等。再如“导航库”,以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分类标准来划分资源,可综合导航功能没有设置,无法综合浏览、检索资源。又如许多专题库各子库之间对同一研究主题的文献没做关链,不便于文献的跨库族性检索与利用等。

2、5

宣传报道不够,共享能力不足

建设完成的特色数据库,虽然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各承建单位主页上都有揭示,但宣传力度还不到位。省内多数高校教师与学生对特色库的建设状况、共享程度不了解。就特色库的共享范围而言,目前只在参建馆之间共享,多数高校还不能够使用到特色资源,且专题特色库各系统没有建立原文传递服务功能,文献共享能力不足。

3 几点思考

3、1加强协调与管理,保障教学与科研

JALIS二期特色库的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形成了省内优质教学资源群,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JALIS在三期建设中,应总结一期、二期的建设经验,围绕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从省重点学科建设出发,制定特色库建设的长远规划与建设实施方案,以“做优、做强”为目标,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为建设方针,通过“总体规划、联合建设、合作共享、服务优先”的建设理念,完善特色库建设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

3、2加强合作与组织,服务教学与科研

特色库由单馆建设发展到省内统一部署、建设与管理,产生了数据库建设质的飞跃。但特色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子库在数据的采集上主要依托于本馆收藏,大量相关资源、原始文献、多媒体资源没有被挖掘。JALIS三期在项目的选题上除抓特色、抓新颖外,还应在内容采集范围上有所突破,围绕建设主题,在充分挖掘、利用好本馆资源的前提下,加大与省内外行业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合开发与建设特色库,保证数据库在内容方面的全面性,形成覆盖多种学科的优质特色资源保障体系,服务教学与科研。

3、3 加强数据的保存与共享,扩大服务范围与共享力度

JMLIS二期特色资源建设主要是分头建设、分级管理、集约服务,数据的更新与维护主要依靠参建馆。由于参建馆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常常出现服务中断,造成数据丢失、保障率低等问题。JALIS在三期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特色资源的集中存储与备份等问题,同时加大特色库的共享问题研究,使省财政经费的投入为省高校所共享,开发研究成果为省高校用产所共用。

3、4注重内部资源的组织,提高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特色库数据组织形式主要是依据CAIUS电子资源著录规则。而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关联、文献的深层次标引、文献的专题信息获取、文献的个等增值服务,才是特色库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动力。JALIS三期应深层次的开发、组织、整理各种数据库资源,使特色数据库中各种隐性显性化,提高数据库的服务功能。

3、5注重机构库的建设,提升高校的综合研究能力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基地。收集、保存、传播、利用省高校高质量数字化学术科研成果,对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发挥机构学术成果的最大效用十分重要。JALIS在三期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高校机构内重要学术成果的开发、保存与利用,采用统一软件,分区域、分系统、分行业组织各高校优质学术成果,形成江苏省高校学术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使省内高校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获得国家、省部、校厅等资助的科研成果得以妥善保存、有效使用与传播。

3、6建立面向重点学科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

省重点学科是江苏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实施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JALIS在三期建设中,应围绕省重点学科,以学科、专业为主题,将印本资源、商用电子资源、网络学术资源、省内高校机构学术资源、多媒体资源、重点学科人才资源等进行集成整合,建立重点学科资源获取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WEB2、0的专业互动服务。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专业信息资源的对口服务,促进教学与科研。

3、7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特色库健康、持续的发展特色库建设作为服务江苏高校特定读者的专业化服务资源,在教学与科研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江苏高校特色资源数据库存量约超过30T,特色数据库资源的飞速增长,需要建立包括评估理论、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模型、评估方法等一系列完整的特色数字资源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检查,使特色库建设质量与使用效率最大化。促进特色库健康、持续地发展。

科研项目特色篇3

1平台开发基础

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需要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全面丰富的学术文献、科研资料、技术数据。太原科技大学开发此平台有着资源与学科优势。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各种文献160万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20万余册,电子图书近4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5个,其中外文数据库10个。机械、材料类及相关文献40余万册(件)。目前太原科技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校园网网络环境,图书馆以100M的光纤同互联网相联,现有服务器8台,交换机16台,拥有20T的本地镜像资源和30T的远程网络访问文献信息资源。建有100M的宽带网络和160多台计算机设备,建有本馆网站和业务管理系统。图书馆根据学校重点学科已初步建设了重型机械专业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目前特色数据库包括了学科指南、行业信息、专题资源、学人名录、专业介绍、铸造设备研究、自建资源、科大学报等8个栏目。太原科技图书馆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具有信息服务的丰富经验,具有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在文献信息的搜集、文献的加工整理、文献检索、信息研究、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是比较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的。平台开发人员均承担过省级以上研究项目,有丰富的科研背景和工作经验积累。其中副高职称以上6人,占50%,中级职称6人,占50%;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占58%,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42%;机械工程类专业人员7人,占58%,信息管理专业人员3人,占25%,网络技术人员2人,占17%。

2平台开发模式

2、1平台开发之前广泛调研山西省科技文献保障平台,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筹建,目前已有山西省财经文献平台、山西省农业文献平台、山西省医学文献平台和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服务平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技文献保障平台,不仅要考虑自身学校的专业设置及重点专业的因素,还要对已有的平台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要了解业内读者对文献的需求状况。在建立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之前,我们分组对省内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文献需求调查,对山西省重型机械科技文献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存在着资源建设差距较大、经费短缺、电子资源缺乏、网络化(自动化)建设落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等问题,建立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是非常必要和有需求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山西省图书馆和山西医科大学,对已建立雏形的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山西省医学文献平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与参与平台建设的领导和一线技术人员充分地讨论和交流,获取了平台建设的许多原始技术资料,为平台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立足自身专业,充分体现特色平台开发必须具备专业特色,寻求自身价值与发展的要求,以本校重点或特色专业为依据,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教学研究的重点,以赢得较高的文献需求市场。重型机械科技文献平台充分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学校重型机械学科及相关专业,涵盖学校近20个专业(方向),占到学校本科专业近50%,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教育部重型机械工程中心、部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围绕重大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型企业项目近500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41项,其中“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空间七杆滚切剪机”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3多元化、全方位收录文献平台开发需整合业内完备级信息资源,如中外文期刊文章、会议论文、论著、教学参考书目、博硕士论文、标准、专利、产品样本、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料、产业数据分析统计资料、行业专家、行业信息资源等。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整合学校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教学多媒体资源、教学实验设备资源、教学实习基地信息资源及科学研究文献保障资源,依托太原科技大学产学研董事会,联合重大技术装备类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实现重型机械文献资源完备级收录。自主研发数据包括:一是从馆藏图书、学校自编教材、工具书、手册和学术期刊中收集与重型机械相关的文章,进行甄别、筛选、著录,利用数字扫描或委托数据商(如超星公司)将馆藏特有的重型机械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二是对通过自主研发软件对先进的高水平的学术权威数据库进行抓取、筛选,将其中重型机械研究资料及其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下载、统一格式,录入到特色库并注明来源数据库。三是从相关单位机构获取相关的非书资料、灰色文献或者黑色文献等,重型机械好多企业的图纸、实验数据、实验操作规范都是非常珍贵的,可以将其数字化永久保存,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重型机械专业特色文献平台。

3平台开发保障

3、1有效组织,规范管理平台开发必须要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学管理,构建包括领导小组、项目管理组、项目工作组在内的三级项目管理架构。建立网络化项目管理环境,实时监测项目进展,严格合同管理和指标考核,加强跟踪管理和评估,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建立平台建设工作动态,公开工作进度和进展状况,实现平台建设的社会监督。项目建设周期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对平台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建设效益进行检查与考核。平台进入运行阶段后并不意味着平台开发成功,需要对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平台系统的安全运作,还要深入读者中广泛收集其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

3、2注意对文献进行深加工,保障文献高质量质量原则要始终贯穿前期数据挖掘与后期平台利用的整个过程。不仅整合馆藏现有资源和行业内部出版的会议资料、技术手册、年度报告等灰色文献,很多珍贵的特色文献(如企业的图纸、实验数据、实验操作规范)大多是散见于各个重型机械的企业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总结,优秀劳模的实践讲稿、汇报等对完成科研实验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数据,我们的科研实验就能减少失败的次数,避免操作的失误。这就需要进行组织和深加工,提高数据质量,以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开发主要在于有重点地逐步建立全文、事实、数值、图片、视频、流媒体等较为全面的数据库,因此要对一二次文献和零次文献进行深度的加工,形成全方位信息数据库于一体的信息系统。

3、3加强宣传,注重交流常年开展文献资源检索、咨询和服务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平台功能、资源分布、检索技巧等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行业文献、竞争情报等技术讲座;针对项目参与人员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信息服务等专业培训,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水平;与国家及相关省市文献资源平台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文献资源互补共享;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国内外文献管理与技术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4平台开发的目标

4、1网络系统目标通过对网络设备的优化和提升,对资源共享平台的关键技术进行引进和研究开发,包括数字化加工技术、资源整合(框架、标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异构数据库检索技术、用户管理系统、信息推送技术等,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网络信息服务应用技术平台,使图书馆网络管理和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开展和读者服务的需要,达到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先进水平。

4、2资源整合目标开发馆藏特色资源并数字化,引进国内外重型机械专业数据库;整合学校各学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立统一书目数据库;集成学校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数字化、教参系统化、教学多媒体化、教学远程化等);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信息资源;构建服务学校科研立项选题、项目立项科技查新、科研能力评估、科研项目评审、项目检测跟踪、科研讨论的支撑平台。构建多类型、多文种、多媒体、多层面的文献(教学科研)资源体系,逐步建成学校文献(教学科研)资源中心,成为山西省科技文献平台和教学文献平台的子平台,同时也是特色资源平台。

科研项目特色篇4

关键词:中国音乐;特色教育资源库;科研;教学

中国音乐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多年的科研、教学已经积累了数以万计(小时)的中国音乐教学资源(音频、视频)。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料,这些尘封的历史档案、沉睡的音乐记忆,亟待抢救、整理,使之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学校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首批建设单位(首批只有四所高校),承担了民族音乐教育专题资源建设,2005年—2016年间共建设完成40余个主题资源包,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汉族传统音乐、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等方向。特色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对于学院的科研和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同时对社会音乐文化普及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源库主要内容及管理经验

中国音乐资源涉及门类众多,根据学科划分及资源属性,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系列、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系列、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系列三个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以民族为单位,拟建设包括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子库,现已建设完成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音乐的子库;中国汉族传统音乐资源库将建设包括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音乐在内的内容,现戏曲已完成昆曲音乐、评剧音乐等子库,器乐已完成古琴、竹笛、三弦等子库;20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创作资源库,以西乐东渐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嬗变而来的新形式与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音乐作品的形式、创作思维、创作技法而创作的作品为主体,现已完成中国声乐、中国歌剧、中国管弦乐等子库。与此同时,在中国音乐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主要可以归纳整理为以下三方面:1、统一组织、分工协作。为确保资源库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由科研处牵头成立了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组,全面负责中国音乐学院特色教育资源项目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学校由主管校长负责项目全局统筹、协调组织;学校科研处处长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并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资源包负责人大多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具体负责主题资源包框架设计、资源采集加工、整合教学应用等,这样有利于把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教学应用整合起来;技术公司根据资源包负责人需求设计资源展示结构及网站展示风格并对资源进行编目;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平台架构设计、系统维护、技术支持和数据安全;项目负责人、主题包负责人、信息技术实施人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保证了项目的有序开展、顺利实施。2、简单管理、提升服务。在项目建设中,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项目负责人以“简单管理、提升服务”的管理理念,通过项目“启动培训、过程跟踪、专家咨询、定期研讨”的方式控制项目实施工期,并对主题包负责人提供信息技术对接服务,让主题资源包负责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资源采集、加工等工作中,从而达到服务与管理的良性循环,保证资源包建设的可管可控。3、搭建平台、共享心得。为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和难题,学校定期组织资源包负责人参加北京市教委主持的主题研讨会。研讨会主题包括调研类研讨、管理类研讨、学习类研讨等类型。通过研讨会,一方面,促进了各高校间的横向交流,打通隔阂和学科壁垒,共享经验和心得;另一方面,树立了特色资源库专题建设的优秀典型。

应用推广

1、人才培养。该成果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本科、硕士、博士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教学的课堂延伸。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很多研究生在参与该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全面了解某种类型的音乐文化,并直接催生出其博士论文,博士生张天彤、特古斯、腾腾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达斡尔族民歌研究》《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的个案调查与研究》《蒙古族音乐数据库的设计与制作》;博士生袁环参加中国戏曲音乐资源库建设,论文为《长三角地区滩簧声腔研究》等。2、科学研究。各子数据库负责人在建设过程中衍生出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的成果与调研资料又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此类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多声音乐研究”;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管弦乐创作与传播研究”、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尼苏人的文化遗存”、北京市教委项目“中国歌剧演唱研究”。3、学科建设。该成果紧密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例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戏曲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戏曲音乐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民族器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国乐的学科方向建设;视唱练耳数据库支持了学院视唱练耳的学科方向建设;中国管弦乐数据库、中国钢琴音乐数据库支持了学院管弦、钢琴的学科方向建设等。该数据库的很多新成果,可直接转化为新课程,服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各项目组承担了确定库结构、元数据著录规范及资源标引必备项可选项、设计页面、数字水印的设计、音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加工上传数据等工作。各数据库负责人负责提供网页文字资料、风格设计、素材收集,保证每个数据库有不同的页面设计、前台展示、分类导航系统和检索入口等。项目组由教授、副教授带队,带领讲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参与项目,既促进了学科建设又完成了人才培养,加强了学院人才梯队建设。在特色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学校一直走在全国音乐院校的前列,是诸多艺术院校,尤其是各大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的典范。目前,建成的40余个主题资源包已通过网络实现了全球登录检索。该成果在信息化时代,使得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科研成果向全社会辐射,为全世界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同行提供了极大的工作与研究便利,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与称赞,为中国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工程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项目,过去十多年的建设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会有更多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科特色、服务科研与教学的一批中国音乐数字资源问世,为把中国音乐学院建设成为“中国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音乐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中心、中国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文化窗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豫,张京彬、区域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6):65-67、

科研项目特色篇5

关键词:项目团队 项目研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39-02

Discussion on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 Wireless Mesh Team Record of th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Wang Zhigang1 Yu Xiaowe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gzhou Henan,450063,China;

2、College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 Henan,450052,China)

Abstract: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right younger generation, which has decided that it must be in the current college enrollmen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tudents is facing a serious situation sharply reduced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must be guided by the market,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 the break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as a main line to construct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 structure and training program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train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and other practical courses in、

Key Words:Project Team;Project Study;Innovative Ability

近几年随着生源不断加大,无线移动通信专业成为当前热门专业,大多高校都增设了这门专业。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无线移动通信专业本来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大多高校盲目的扩招以及课程设计的混乱、盲目的模仿教学,无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更谈不上特色课程了,使本来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跟社会严重脱节。其中,特色课程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并已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瓶颈。

把高等院校中具有特殊性的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研究策略,对民办高校提高教学、科技水平,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思维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拓宽素质教育路径,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特色建设,带动学校的整体优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特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重要性

特色课程是高校发展的亮点。在现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想壮大,必须创建民办高校的特色。所谓办学特色,就是在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征。随着每年无线移动通信生源的不断加大,通信系的特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更加重要。创办特色课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各有特长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因此,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创办特色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这是摆在民办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本研究以高等学校特色课程研究为基础,以项目开发能力研究为切入点,在分析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原因,进而针对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研究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2 学生参与科研具体的实施方法

2013年暑假期间,无线mesh项目团队进行了mesh项目的开发,其中胡鑫等12位同学在8月10日到8月31日期间,参与了该无线mesh项目的开发、测试、文档编写的辅助工作。期间,完成了基本硬件平台的搭建,网站的简单设计和开发,数据库的编写。目前,能够通过计算机操作主节点,从节点可以发送模拟数据。用C#编写的网站可以简单的实现用户管理、数据浏览、数据库维护等基本操作。

但是,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还有许多工作量没有完成,离二七区科技局和郑州市科技局所要求的功能差很多。相对于项目的所有功能点,有很多没有完成。现例举如下。

目前,mesh项目在硬件上,需要的工作有:

(1)画原理图。

(2)制版。

(3)焊接。

(4)调试。

底层软件:

(1)串口通信程序编写。

(2)协议处理编写。

(3)数据显示编写。

(4)从站温度采集。

(5)从站烟雾采集。

(6)从站电量采集。

(7)从站水表采集。

(8)从站数据发送。

网站程序编写:

(1)登录界面编写。

(2)用户管理界面编写。

(3)数据库管理界面编写。

(4)查新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5)查新烟雾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6)查新电量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7)查新水表温度采集界面编写。

(8)数据库的编写。

开学后,学生学习,已经没有时间完成mesh项目的开发工作。然而项目的实际需要还差很多。为了项目的更好完成,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项目的工作。mesh项目团队提供学生科研的场地,并予以技术的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

3 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的创新视角

本研究从民办高校的角度来论述,因此在立意上不主张盲目的进行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而是以自身高校实际情况,在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特色并把其作为民办高校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为出发点,也就是以提高民办高校无线移动通信专业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建朝、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

[2] 刘金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扬州大学学报,2002(3)、

[3] 戚安邦、项目成本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希祥,薛乐群、中国高等学校基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科研项目特色篇6

浙江外国语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成人高校浙江教育学院,为适应浙江外向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优化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布局,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学校作出了“创新创业,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决策,果断提出了改制转型的发展目标。2010年4月,教育部审批同意在浙江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校由此开启了作为外语类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征程。改制更名成功后,学校继续深化特色发展战略,科学编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成为浙江省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重要基地、教师教育重点基地、国际教育交流基地、外国语言文化和国际经济贸易研究基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特色初步显现

深入研究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积极探索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设置了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实验班,在非外语类专业开设双语和全英课。大力实施学科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群集约、重点突破,在已设有的20个普通本科专业中,外语类专业9个,语种7个。加强本科教学建设,英语专业被列入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实现零的突破。毕业生就业率年平均达到95%以上。生源质量逐年显著提升。

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加快培育办学特色与优势

坚持“有重点、有特色、有所为”的原则,以“体现特色、培育优势”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提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5个学科被列为浙江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初步建立起以外语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数逐年攀升,5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课题97项,其中2011年、2012两年共获47项,超过总数的一半;部级项目自2008年实现零的突破以来已拥有9项。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零的突破。重视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省内第一家拉美研究所,先后两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科研项目特色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方高校;特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各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任。实验教学中心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但是地方高校受资金投入、区域性等局限,其实验教学中心难以全面强势发展。地方高校如何深化实验教学中心的特色发展,促进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是目前的热门课题,近期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桂林理工大学前身是1956年建校的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8年下放为地方普通高校。学校下属的水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下称实验中心)于2008年被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环境类第一批仅有的两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中心坚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以区域性水环境治理为特色开展教学,在特色锤炼、创新培养以及示范辐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地方院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结合地方发展,建设特色实验中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已形成各自特色,呈现出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组成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格局。[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关键是人才,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自然要适应地区经济特色发展。[3]

(一)理念先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资金有限,因此需要明确教学理念及其人才培养定位,进而优化实验中心的建设投资、建设规划以满足适应地区经济特色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4],促进地方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

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实现由分科综合学习向工程侧重学习转变、由知识积累向实践创新能力生成转化,实现对人才想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实验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者相协调,树立了“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与地方行业特色有机结合,明确培养行业人才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拓展实验教学空间;明确了“培养具区域特色的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研究为先导,凝练实验教学区域特色

广西的有色金属、制糖、造纸和淀粉产业发达,其工业发展带来的具地方特色的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广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省份,正值北部湾大开发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岩溶石山区的水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课题。

学校实验中心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水”科学为重点,以重金属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为特色展开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理念的实践,深入改革实验项目特色选题,同时在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改革与实践研究,申报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十一五”规划课题等各类教学改革立项15项;围绕将人才培养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建立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了充分论证研究。实验中心的具体研究成果包括:发表教改论文60余篇,出版《水处理工程实验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等实验教材8部,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编写出版成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参书。实验中心开展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3项,应用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汇编成果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3项。

(三)多方位筹措资金,优化实验教学硬件配置特色

地方高校实验中心资金短缺现象普遍,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种“质量工程”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学校自筹等方式多方位筹措资金开展中心硬件建设。实验中心对实验教学硬件投资方面的政策倾斜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主干研究方向。

学校实验中心获得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申报并获得相关专业部级精品课程1门,部级特色专业、部级教学团队各1个,广西区级教学团队、广西重点实验室、广西人才小高地各1个,广西重点学科2门,且具备相关专业的博士点建设资格。获得硬件建设经费达2000多万,实验中心设立教学设备购置论证专家组,严格把关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呈现出“实、新、颖”的中心硬件配置特色。“实”即教学设备实用,开设有实验教学项目的设备方可通过建设论证;“新”即教学设备必须服务于水污染控制技术普遍性培养及其前沿研究,如超富集植物李氏禾的发现、重金属污染与修复开辟新途径等;“颖”即突出地方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特色。经过建设,实验中心现有教学仪器设备1778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近50台/套。

二、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为根本,创新培养方式

当前,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普遍认同和卓有成效的实践。[5]大工程观要求将高等教育工科传统的侧重理论研究教育模式回归到重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组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生产单位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联合开展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速度快,动手能力强,创新素质高,且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

(一)整合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区域特色实验项目比例

学校实验中心在立足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的“基本型实验”(验证型)基础上,增加“提高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教学环节。其中提高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主要是结合广西的有色金属、制糖、造纸和淀粉等行业废水、漓江水环境治理等实际进行选编,此类综合、创新型实验项目占实验课程总课时的50%,其中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设占课时20%。实验课程体系的整合优化实现了学生由专业技术基础学习向应用型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转变,所开设实验项目彰显了地方区域特色,所需实验废水采样方便,实际工程现场、处理工艺均可现场教学,创新实验项目实际开出率高,并且可以开出小组联合选题研究实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所修理论和实验课程内容。课题组模拟联合攻关解决污水处理中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学会整体思考问题,提高学生从专业角度进行思考的兴趣,为下一步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共建特色实验教学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学校实验中心长期以来紧抓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与地方26家生产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验基地;同时,将中心教师设计建设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海涠洲岛的油田废水处理工程、桂林市雁山污水净化厂、桂林荔浦电镀废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建设成为综合型实习、实训场所,将与日本共建的“中日膜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建设为科教园区。多种特色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和投入使用,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具体、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所学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掌握的水污染控制实验技能,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拓真题真做的特色实验教学方式

学校实验中心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意识,创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对环境类学生的应用型创新能力实现了不断线培养。在大一阶段,实验中心实行导师制,将学生按组分配给专业导师。联合班导师开展综合管理,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引导学习以及专业研究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大二、大三阶段,分配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科技立项、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依托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指导力量让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将专业科学研究渗入学生的课外生活。大四阶段,学生全面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设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特色实验项目;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实现真题真做,充分体现基础研究与科研前沿的有机结合。

(四)进入生产单位学习,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升华

由实验中心建设的实验教学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后对生产单位的适应能力,则应安排已掌握基本专业应用能力的学生进入生产单位实习,优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实验中心服务的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于2011年获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点。借此平台,与广西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生产单位签订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培养协议,派出本科生开展双导师(校内指导老师+校外生产单位的实习指导老师)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放到企业讲授,学生在生产单位上班,参与施工、设备运行、水样测试、事故处理等实际工作,实行“设计——施工——运行”的全过程教学。

三、交流提高为目标,拓宽示范辐射面

经过6年的建设,全国现共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86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物理类、化学化工类、环境类等19个学科类别,各校实验中心建设特色不一,各有所长。加强交流、合作与学习,有利于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探索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全国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提供示范。与部委院校相比,地方高校知名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辐射面。学校实验中心从以下几点着手,以交流提高为目标,大力拓宽了示范辐射面。

1、 按期参加由国家教育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主办的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果交流会。会上以多媒体、等方式向大会、与会高校代表汇报实验中心的建设特色与经验,以展板、视频等方式展示建设的典型成果,让更多高校更深入了解该实验中心。

2、 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近年来,实验中心已承办《第二届污染生态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等多次与水污染控制相关的教学、科研学术会议。吸引大量国内外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到实验中心参观交流。

3、 接待兄弟院校参观实习。2008年以来,实验中心先后接待了华南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10多所区外高校以及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近20所区内高校的专家同行到实验中心参观学习,相互借鉴与交流,并与昆明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互派交流生或交互实习,以互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重视考察,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建设经验。近年来,实验中心派出100余人次前往同济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广西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考察,同时派出350余人次参加国内实验教学改革相关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其他高校的特色建设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研究,促进自我升值。

5、 网站资源共享。按照教育部关于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建设要求完善实验中心网站资源,健全要求的子系统。官方站点将实验中心建设的重要新闻、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验教学录像等直接接入互联网并免费开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示范辐射效果。

四、结语

桂林理工大学水污染控制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立足西部,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岩溶石山区水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理念追求,大力开展中心硬件特色配置建设,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提高,增加应用型、创新型实验项目开出比例,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使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实验中心以育人为本,共建实验教学平台,与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实践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生产单位环境、岗位需求间的距离。近3年来,实验中心获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定的全国优秀毕业设计2份,全国、自治区级“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7项;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均超过93%。实验中心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化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实验中心特色发展的做法及成效得到国内高校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2]陈斌,李凡利、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理科化工基础实验课程建设[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11):72-73,75、

[3]利锋,王伟仁、地方院校开设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8):73-75、

科研项目特色篇8

关键词科学研究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亦是衡量高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科教队伍的一员,地方高校更侧重于地方特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带有明确的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完成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正确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高级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学如果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鉴于历史、区位、人才、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着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学科建设上更应注意将自己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来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长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本着“支持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汉平原涝渍地开发”、“楚文化”研究为三大特色学科。也正是有了这三大学科的建设,不仅使学校在“油藏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荆州古城墙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在2004年里,长江大学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居湖北省属高校获奖成果数之前列。

2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1为传统学科的改造增添新的动力

传统学科是原有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多年发展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的局限性日渐突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会日渐尖锐。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形势。“农业水利土资源利用”是设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是一个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中,该学科人员紧紧抓住“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改造与综合开发”的科研课题,对以四湖涝渍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以四湖涝渍地特征为代表的南方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出“对同类型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该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项目承担者既充分地应用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又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使400多万hm2次的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受益,产生了6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也充实了该学科的内涵,为其他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2、2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科学研究是学科重要的生存空间。特色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及科学研究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众多相关学科的参与能起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产出新的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学科建设。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建设者积极争取并参与各种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建设条件。该学科共主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资助项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0个,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个,研究经费达到350万元,加上日方的总援助金额6、5亿日元,该学科5年间拥有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788万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溶入,相关学科也有人员参与,均有了较好的收获: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4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也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资料,产生了涝渍特定背景条件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这样既支持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也丰富了自己。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研究的磨练和相关学科力量的参与,使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校走向全国、占领全国湿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制高点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3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院校也在其列。地方院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建设,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江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这种事例不时可见。如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又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学科培育的大麦品种“鄂啤2号”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通过湖北省和四川省品种鉴定;啤饲兼用大麦“鄂啤5号”也于199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鉴定;我国第一个利用辐射育种成为种植面积上百万亩的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鄂棉15”于1990年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育出了棉花高产、抗病、抗虫新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选出了早熟、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早熟、优质籼稻品种“青草早”,野败型雄性不育系“温线早A”和籼型光敏感核不育系“湖农5s”;同时还先后选育出油菜“鄂油长荚”、“鄂农82矮蚕豆”、大豆“鄂豆6号”以及红麻、苎麻新品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系1-94、1-161等共计18个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hm2,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3加强科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目标定位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标越大、投入越多。限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现状,在运用科学研究策略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中也有一个目标定位问题。大目标虽然有可能产出大的成果,但若目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则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从而影响这一策略的继续实施。从现实与超前两方面综合考虑,应考虑所有现实条件(含现实可利用的条件)为上限,这样较为稳妥。

3、2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包括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包括进行科研所需的设备,资金、物质的集合,后者包括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规章制度及相应待遇等。要实施科研强学科、强专业、强学校的战略,必须要从大局着眼,从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实施这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单位亦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考虑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可以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进行设备的整合,或集中财力解决一定关键设备,亦可以“借般出海”,借用、租用有关单位的设备,在软环境方面,要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使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人人思科研、人人愿科研、人人能科研。

3、3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组织众多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的一个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强,众多科研人员能够集合在某一个旗帜下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群策群力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攻的把握就大,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亦较大,反之则不然,要从各个方面努力,使集合的科研人员都能有事干,能干事。不然,只靠单干户、“夫妻店”是很难再成气候的。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较,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团队精神则有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玉春,张大春、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