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护理应急管理(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14 手机浏览

护理应急管理篇1

【关键词】呼吸衰竭;高流量吸氧;急诊护理;风险管理

呼吸衰竭(respiratoryfailure,RF)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RF与呼吸道病变、肺血管疾病等有关,除原发病相关病症外,RF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1]。RF患者的抢救需要兼顾原发病的治疗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病症的改善,积极治疗原发病,排除患者病情进展的各种诱发因素,发病早期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能够纠正患者的不良状态,保障抢救治疗的效果。但高流量吸氧也伴随着风险,如呼吸道气体流速增加引起的呼吸道干燥、分泌物滞留等问题,血液中氧含量过高导致的氧中毒等,均会严重影响RF患者的抢救效果。针对高流量吸氧的各种风险,临床护士有必要加强风险管理,通过恰当的护理措施以及管理思路,减少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对急诊抢救呼吸衰竭行高流量吸氧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医院急诊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RF的诊断标准;②早期行高流量吸氧治疗。排除标准:①有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其他重症疾病者。选取2021年1-12月入院的45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组间年龄、性别均衡可比的原则选择2020年1-12月入院的45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3、81±4、62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4、02±4、75岁。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患者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1、2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高流量吸氧治疗与基础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鼻导管的选择与吸氧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关联,在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前,对患者的鼻孔内径进行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选择规格合适的鼻导管,一般选取标准为小于内径50%的最大号;②抢救治疗期间,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重点关注血气分析、呼吸频率等相关指标水平的异动以及异常精神状况,根据体征监测数据评估高流量吸氧方案是否恰当,必要时调整设备参数;③气道的湿化情况与输送气体的温度会对患者气道的纤毛运动以及主观感受产生影响,护理期间,安排专人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及时掌握患者的主观感受,必要时进行调整温度、添加灭菌用水。1、2、1对照组护理期间,该组不对护理风险做特殊干预,仅按常规要求防范相关并发症,并在出现氧中毒、呼吸抑制等情况后及时进行抢救。1、2、2观察组则实施科室自拟的风险管理方案,该方案由科室医护人员结合既往RF患者高流量吸氧的护理经验与部分文献报道的信息自行制定。设计管理措施期间,对临床报道的高流量吸氧相关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探讨了其主要诱因,并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参考。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以既往护理风险事件的综合分析结果为依据,罗列各类与高流量吸氧有关的危险因素,从设备管理、人员操作、护理制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明确风险管理的重点。(2)设备管理方面:完善高流量吸氧相关器械、设备的管理制度,开始使用设备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详细检查,并规范记录检查结果,日常管理期间,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定期进行全面检查。(3)患者自身层面:从各种护理风险的主要诱因出发,明确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高发人群,完善个体护理评估方案,加强高风险患者的并发症防范工作。(4)人员操作层面: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3个阶段的抢救流程以及具体的操作要求等出发,合理设计操作技能的培训方案,定期对护士的业务能力进行测评,确保科室内所有护士能够熟练完成高流量吸氧的操作流程,减少护士的操作风险。(5)明确吸氧治疗期间的各注意事项,以及突况的应对策略,围绕护士的应急能力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处理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事件的能力,避免因为慌乱而出现不当抢救行为。(6)制度层面:对吸氧治疗相关并发症防范的职责进行明确,将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规范记录等工作情况与护士的绩效挂钩,提高患者对风险评估、防范措施积极应用的重视程度。1、3观察指标(1)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出现呼吸抑制、氧中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血气分析指标:主要指标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碱剩余(BE)。(3)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自拟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校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校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取风险管理方案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较采取风险管理方案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PaO2、BE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采取风险管理方案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氧气治疗是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体输送含氧气体的一种治疗技术,在降低呼吸功、纠正组织缺氧以及减少心肌做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氧气治疗的适应证主要为呼吸窘迫、呼吸骤停、严重创伤等,根据输送气体流量的数值差异,给氧方式被划分为低流量、高流量以及储存式,不同流量给氧方式对应的装置、治疗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流量氧疗是在解决了加温、湿化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氧疗方法,主要通过鼻导管提供稳定的空氧混合气体。临床实践证明,高流量吸氧具有以下特征:①从21%~100%,能够精确控制输送气体中的氧气浓度;②借助湿化水罐提供的支持,装置能够将输送气体的温度控制在31℃~37℃,并稳定地实现气体湿化,达到最佳湿度,减少湿化不充分引起的气道损伤;③产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样效应,且随着流量的增加,效应的作用水平也会出现相应的提升;④周期性冲刷患者的鼻咽部,为机体提供新鲜的气体储存。与常规的无创通气治疗相比,两种氧疗方法虽然都能够对通气障碍患者起到治疗效果,但高流量氧疗在患者耐受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舒适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呼吸衰竭患者而言,早期实施高流量吸氧治疗有一定的可行性,做好抢救治疗期间的护理配合,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但该氧疗方式也存在弊端,即治疗过程伴随着呼吸抑制、氧中毒等风险[2-3]。分析各类不良事件的主要诱因,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等信息,评估个体面临的主要风险,实施差异化护理,是降低护理风险的主要路径。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高流量吸氧过程伴随着多种风险,设备运行状态与参数的调整,护士操作过程的规范性,护理风险应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都可能影响到护士对氧中毒、肺不张等危害防范的态度以及各项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4]。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分析风险管理的短板,逐步完善高流量吸氧治疗的风险控制方案,既能够为护士的日常工作提供依据,又能够有效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的重点是探讨氧疗过程的各类风险,完善科室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前,组织科室护士整理近3年收治患者中与高流量吸氧不良事件有关的病例资料,从中筛选出与此次研究主题相符合的病例,分析各病例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简单统计。根据分析结果发现,抢救过程的风险主要来源于4个层面,即患者层面、设备层面、护士层面以及管理层面。设备层面,设备日常维护相关制度的执行未引起足够重视,技术人员未定期对高流量吸氧相关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查,可能会增加设备调试时间,对抢救治疗的进度与效率造成负面影响。患者层面,受原发病以及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的作用,部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偏高,若仍然采取常规的风险防范策略,容易出现纰漏。护士层面,基础业务能力以及突况的应变能力是急诊科护士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高负荷工作状态与精神压力等多项因素的叠加作用下,部分业务不熟练的护士可能出现操作不当,诱发不良事件。管理层面,护士职责的明确化与并发症防范相关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有助于提升护士对不良事件的重视程度。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强化风险管理,对保障高流量吸氧的效果以及患者的安全有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在应用高流量吸氧抢救RF患者的过程中,加强呼吸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

4参考文献

[1]王莉,乔南,蔡婷婷、风险护理管理小组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21,30(32):6112-6115、

[2]周丽娟,陈舒婷,区月媚、侧向旋转吸痰护理对重症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风险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28-129、

护理应急管理篇2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急诊科 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

【摘 要】目的:通过在急诊护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评价其效果。方法: 在我院急诊科开展风险管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对急诊护理科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而后对风险管理前后的急诊护理效果分析评价。结果: 分别对急诊护理科患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在开展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缺陷也得到了明显降低,经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减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错误,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全面的开展。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诊护理;满意度

在临床急诊科中,常常会遇见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并且其病情变化快,死亡率也较高,故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风险,若对这些风险处理不当,对患者家属的冲击较大,以至于出现医患纠纷[1]。本文所研究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还有医护人员的管理,从而降低急诊中风险的发生率。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避免过多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对于提高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2]。本文就是通过在我院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开展风险管理,以下是本次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分析评价的对象为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病床7 个,输液位置13 个,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共8 名。急诊科医护人员中年龄20-45 岁不等。通过对所有急诊科护理人员调查结果显示,8 名医护人员中有4 名为本科及以上的学历,4名为中专及大专文凭。医护人员中,3 名为主管护师,5 名为护师。本次分析评价主要针对我院在2011 年-2014 年收治66例由于车祸、斗殴等原因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对其风险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1、2 方法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主要由经验较为丰富的主管护师和学历较高的医护人员组成。要求是风险管理小组的医护人员要对急诊科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了解,记录并落实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对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制定好关于护理记录和交接班的检查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3]。1、2、2 对急诊科的医疗设备和药物进行完善由于急诊科往往收治的均为病情较急、严重的患者,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对患者

进行紧急并正确的处理,缓解病情的发展。

为了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医护人员要对急诊科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使用达到掌握并熟练的程度,对于一些长期不用的医疗器械也要定期进行检查完善,以免在需要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影响急救的效果。

1、2、3 对于急救的护理措施进行完善和加强急诊科收治患者均为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在急诊护理过程中,要重视所有的环节,确定不发生任何失误和错误,以便能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若有重大意外事故发生,首先确定好患者数量,决定是否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家属进行疏导,安慰患者家属,减轻其紧张焦虑的心情,以免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1、2、4 对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主要是专业技术素质和沟通能力。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对急诊护理科中的患者在进行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在开展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和缺陷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同时患者的通过风险管理前后的满意度评价中,经过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也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较为的明显(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风险管理就是针对于急诊患者进行的预防措施,急诊科主要收治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病情发展较快。这就要求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能犯错误,同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本文对于急诊患者进行了风险管理分析评价,通过对患者开展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和比较,发现在开展风险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何婷, 杨彩云, 张子辉、 护理风险应对策略[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2):93、

护理应急管理篇3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5-02

我国急诊医学的起步相对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急诊服务以及抢救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实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许多护理风险,在急诊科进行风险管理护理吗,能够使护患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同时对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也有积极的意义[1]。本文以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48、3±4、5)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在17-72岁,平均年龄(46、1±2、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方式如下:

1、2、1 风险管理培训

为了是实际的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证,应该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日常的工作能力以及对于危险的防范意识能够有所提升[2]。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护理工作中形成一种习惯,掌握在医疗事故处理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就能使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并且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实现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管理意识。

1、2、2 风险管理护理计划的制定

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不仅能够将护理的重点突出,是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应的护理流程以及规范,这样就能促使其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3]。在护理工作进行中,应该重点对呼吸科的危重患者进行护理,切丝将床头交班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并且不断的进行强化。并且还应该对每一班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估,在接班的时候需要对危重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一般患者进行护理工作的评估,对患者的需求以及投诉问题应该及时的进行记录,及时向领导进行汇报。若出现医患纠纷,应该及时向上级进行上报,比给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交班的时候需要将相应的工作情况进行说明。

1、2、3 护理物品以及仪器管理的规范化

护理物品以及仪器是护理工作中的必需品,因此在实际的护理工作进行中,应该将仪器管理以及护理物品的管理实现规范化,保证仪器在使用中能够正常的运行,并且应该保证干净、卫生。为了保证护理人员整体的素质,急诊科护理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4]。针对不同科室的仪器将其运行的流程制定出来,对于存在问题的仪器要及时进行处理,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另外还应该强化对药物存放以及管理工作的强化,使用药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可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在计量资料的时候使用x±s进行表示,然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中最前线的工作,这一科室的患者往往在疾病等方面都存在多变性,以往在护理的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明确的记录,并且对相应的操作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这种情况下就极容易导致出现护理风险以及医患纠纷。

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护理操作实现规范化,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出现,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其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

综上,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3%,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0%,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管水萍、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上旬刊):105-107、

[2]邢翠萍,张爱莲,朱冬梅,丁霞、安全质量小组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74-75、

[3]张巧利,李兴革,吕小青,吴惠平,蔡月英、医疗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在急诊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12A):28-31、

护理应急管理篇4

[关键词] 急诊护理;五常法;质量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b)-016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5 S method on the quality in the emergency cares、 Methods 130 patients who were referr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3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65 cases were assigned a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are and other 65 cases were assigned as the study group with care of 5 S metho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incidence of emergency adverse events of the patients from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Patients from study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atisfaction of 98、46%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70、77%、 The incidence of emergency adverse events of study group was 7、69%,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of 24、62% and the two sets of data 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Emergency care;5 S method;Quality management;Satisfaction

急诊科是每个医院必须设立的科室,其主要应对和收治病情程度较严重、进展速度较快、病情复杂程度较高的患者。这类患者的身体状况较差,若不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必然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严重时可引发医疗纠纷,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1]。五常法则是一种现代护理管理模式,起源于日本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竞争能力。五常法是指常整理(structurise)、常整顿(systematise)、常清扫(standardise)、常清洁(sanitise)、常自律(self-discipline),简朴明了,倡导所有员工专著细节,事事用心,认真讲究,从而提高工作质量[2]。本科室将五常法应用于急诊科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中,提高护理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就诊的130例急诊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23~82岁,平均(51、26±7、28)岁,其中具有开放性创伤的共25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共27例、急性脑溢血者共8例、急性呼吸衰竭者共5例。研究组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24~80岁,平均(51、07±7、19)岁,其中具有开放性创伤的共27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共29例、急性脑溢血者共7例、急性呼吸衰竭者共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五常法管理下的护理干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前期培训工作

在开展五常法管理模式前,需要对院内相关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五常法的基本概念,并了解五常法在实际应用时能够发挥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在日常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影响。同时定期组织开展五常法管理学习会议,在急诊科室内建立相应的核心管理小组,由急诊科主任医师、护士长及院长担任小组组长,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关护理工作[3]。

1、2、2五常法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法

1、2、2、1 常组织 在急诊科实际护理当中,要求护理人员对急诊室所需医疗器械经常组织整理,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划分为常用和非常用两种,并将常用的器械放置在显眼位置,在急诊开展时能够方便医护人员准备和取用。另外,还需将每天将经常使用的医疗器械放置在医疗车上,其保存地点也应在急救室附近仓库内。对于在数月当中能够使用1次的设备,应将其存放在公共仓库内,且与常规药品和设备分开存放。在组织整理设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长时间不使用的设备,则必须统一进行回收和处理。在医疗设备分类管理中要做到“一物一位”“物品标明”“换位登记”“错漏登记”等,在应对医疗设备换位和非医疗使用减少时,应将事件发生时间进行详细的登记,以方便后期的点查工作[4-5]。

1、2、2、2 常整顿 护理人员还应该对医疗设备开展经常性的整顿工作,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各医疗设备的存放示意图,并划定其存放的范围,方便整体管理。所有的存放位置示意图要做成海报的形式张贴在急诊科室墙壁上,在使用时要做到30 s内能够找到常用医疗设备,1 min内可找到不常用医疗设备。对于一次性医疗设备在使用时应在专用档案内记录出库的数量、时间、用途等,并详细记录所有设备的型号;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设备,则需要记录出库数量、出库时间、用途、型号、使用完毕时间、消毒时间、重新入库时间等多项内容[6-7]。在存放仓库内要配备数量足够的急救盘,将同种医疗设备放置在一个急救盘内进行转运,并整顿急救盘的数量。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还应该为急救盘进行编号,每种号码对应一种医疗设备,例如洗胃盘、吸氧盘、输血盘等,同时也能够降低院内医疗设备交叉感染的问题[8]。

1、2、2、3 常清洁 护理人员要做到在整顿医疗设备的同时对其进行清洁,保证每样设备均摆放整齐。五常法管理小组还应该在设备存储空间内划分清洁责任区,根据护士交换班表分配每位护理人员的清洁范围。对设备仓库内的空气、地面、墙壁及门窗等均要及时清理,并针对角落进行清洁。所产生的垃圾和脏物要交由医院内医疗垃圾处理站进行统一分类处理,做到公共区域清洁1次/6 h、仓库清洁1次/d、办公区域清洁1次/d。

1、2、2、4 常规范 每天五常法管理小组组长均要开展两次五常法规范活动,重点在于对医疗设备的标记进行规范,将存放设备的名称、检查日期等进行标记,同时对部分需要充电的医疗仪器进行检查,及时补充电能;对于连接电路式医疗设备,在不需要使用后要及时断电,避免长时间运行磨损设备[9]。规范药品数量的统计工作,每天均要进行药品、设备数量的清点,并将其记录在交接班文书上,保证轮岗护理人员的工作。另外,为了有效突出规范化管理的透明度,仓库内应更换玻璃拉门,这样可以使设备的摆放更加醒目,方便五常法管理组长的定期检查。

1、2、2、5 常自律 要培养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律行为,在日常工作当中护理人员要时刻自省,增加自我管理的意识,并明确和履行自身的责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院内相关规章制度,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另外,护士长还可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每天开展“自律会”,总结在一天工作当中自己的心得,在与同事分享和倾诉的同时也了解自身潜在的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0-11]。

1、2、3 五常法管理小组工作

五常法管理小组在急诊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还要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制定以五常法为基础的工作审核制度,其中每种“常”法各计20分,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优秀、50分以下为不及格。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要进行物质奖励,这也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管理组人员还需要不定期对五常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不符合要求行为就进行记录,在每周例会上做总结报告[12]。另外,管理小组人员还应该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培养,采用“一制度”作为管理标准,包括1 min接听和记录急诊电话、1 h开展每周例会、1套完整抢救设备等,有效地提升急诊科室整体护理效果。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进行自主不记名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沟通技术、急救效果以及护理态度四个方面,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为90分以上、较满意为60~89分、不满意为59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五常法管理模式本是应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使企业进一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而这一目的与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目的相似,因此可以将五常法管理模式应用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当中[13]。

应用五常法进行管理后,可以优化急诊患者治疗区域的环境,同时提高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五常法管理中的“常组织”“常整顿”能够有效地促进急诊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使所有的医疗设备排放均有专门和单一的位置,在取用急诊设备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急救时间。另外,“常整顿”管理施行还能够减少设备排放的差错率,并对每种设备的名称进行准确的标记,使护理人员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取用错误设备的情况。

五常法管理模式还能够有效地提升院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度,对各急诊设备进行定期的整理和规范,及时对报废、故障设备进行上报,并采用统一维修和处理措施,有效地整合医院内现有的设备资源。同时五常法管理中还要求护理人员对已使用过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入库管理,使闲置设备能够及时被其他病区护理人员所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情况[14]。在领取医疗设备时也要记录所使用的数量,目的在于保障院内资源按需分配,不会出现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的情况。

五常法当中的“常自律”管理理念还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形象,以自律为手段,充分了解自身工作方法和经验上的不足,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同时,“常清洁”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对医疗设备仓库和患者病房进行定期清洁,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价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15]。

五常法管理理念的最终目的在于规范管理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降低急诊抢救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使用五常法进行管理的研究组护理人员急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几率降低,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就会上升,从而改善现代紧张的护患关系,也为医院整体形象的提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科,周俊英,侯晓丽、五常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286-287、

[2] 杨珍,张宝珍,周胜亮、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在急诊科中的临床实践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4):35-36、

[3] 赵小玲、五常法在病区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3,12(37):1255-1257、

[4] 黄毅、“五常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353-354、

[5] 林韬,管癸芬,顾玉琴、质量评价在急诊五常法管理中的运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2):146-148、

[6] 吴定芳、“五常法”用于特需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7):2419-2420、

[7] 梁芬、五常法在急诊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旬刊,2011,(1):51、

[8] 姚馨蕙,曾宪涛,李红文,等、五常法在门诊口腔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252-253、

[9] 陈少仪、“五常法”在手术室的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81、

[10] 卢欣华、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五常法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42-43、

[11] 邹蓉、急诊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5):550-551、

[12] 罗清、五常法在急诊科抢救仪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400-401、

[13] 崔新芸、质量管理工具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12):1125、

[14] 李兴杰,郭伟、急诊科护理的五常法管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774-1775、

护理应急管理篇5

【关键词】 应急管理路径;急诊手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09—02

Emergency management path in emergency surgical care and experience

HU Qun—hua

Shuangliu County,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Shuangliu 61021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athways in emergency surgical care、Methods 280 cases of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were randomly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usual care group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ps,two groups of patients to take care measures、Results The quality of care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group,both groups the indicator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 Path of 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surgery;Care

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抢救和治疗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与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其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及高风险性[1]。安全、有序、迅速、有效的应急管理路径,对于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280名急诊手术患者,在急诊手术护理中应用应急管理途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急诊手术患者280例,其中男164例,女116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54、2±2、8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和应急管理组,每组140例。两组患者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调查分析急诊手术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所得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措施和科学的风险处理策略。根据卫生部医院质量管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估常规护理组与应急管理组两组的护理质量。

1、3 护理方法

1、3、1 常规护理方法 遵医嘱执行护理任务,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准确及时地填写相关护理记录。

1、3、2 应急管理措施

1、3、2、1 评估高危因素及制定应对措施 ①手术前:急诊手术的危险度高于择期手术,准确识别急诊手术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昏迷、危重、无名氏、婴幼儿、语言不通、的患者,应仔细核对其“腕带”,明确患者就诊时间及ID编号。务必确保手术部位正确,手术前医生应该在手术部位做上标记,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外科医生等共同核对是否正确。②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重要,有效的沟通是指及时、完整、准确、用易被患者理解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手术药品要准确标志其名称和浓度,所有药品要留标本,方便术后核查。保证手术物品齐全,功能性良好。术后准确清点物品的数目,防止物品遗落在患者体内。③手术后:急诊手术由于需要及时抢救,未能对医务人员的手及患者的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有效的消毒;未能进行及时而充分的肠道灌洗准备;术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或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未达标;均可引起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并发医院感染。医护人员应该加强重视,采用应急管理措施,快速而有效地进行消毒,规范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严密监测消毒灭菌的效果,使患者远离医院感染。

1、3、2、2 制定应急管理路径 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效率的应急管理预案,其中包括停气、停水、停电、火警、抢救应急预案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控制医院感染等一系列的应急管理预案。

1、3、2、3 应急管理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日常培训。每月组织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规范医护人员的护理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增强医护人员面对急症时的应变能力,要做到镇静,忙而不乱,正确地应对和处理急诊、危重、各类突发状况。拓展和提高护理队伍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2]。一旦出现急救事件,立刻报告相关领导,统一指挥,组织相关科室人员配合手术,进行抢救。加强行为督导、人员调配、心理支持等职能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和医疗水平。

1、3、2、4 人力资源配置 明确工作的内容与分工,合理的定数与定位。按年龄资历和工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个人的潜能,提高每个人的应对能力,加强培训护理人员的的急救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3],保证适当合理的人员分配。设立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护士长,当班急诊护士,急诊PRN护士,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对急诊进行援救。

1、3、3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的安全性可根据其风险指数来判断,风险指数=概率×严重程度[4],详细结果,见表1。

1、3、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当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风险指数比较 详细结果,见表2。

2、2 加强应急管理前后护理工作目标的完成程度 详细结果,见表3。

3 讨 论

急诊手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难以预测和估测,这使得急诊手术的风险指数大大提高。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培养其灵活的应变能力,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使手术室护士的急救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保障患者的安全方面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应用应急管理路径后,急诊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及急救流程,评估急诊手术中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全面、科学的应急管理预案。同时,加强对手术室医务人员的应急培训,规范工作流程,定期进行预案的演练,使手术室护理更加的安全、有效、有序,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应急管理路径在急诊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缪春乐、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C):264—265、

[2] 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运转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41—442、

护理应急管理篇6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急诊接诊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14年7月-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15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6月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模式的115例为观察组,在急诊接诊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危机管理,确保护理过程安全,分析两组管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为9、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各项考核评分、患者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急诊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士专业技能水平,满足患者需求。

关键词:

妇产科;急诊接诊;危机管理;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不仅可导致护患关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对社会及经济也造成双重损失[1]。危机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具有风险的环境里,将存在的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妇产科为具有较多高风险因素的科室,特别是具有病情变化快等特征的急诊患者,护理风险事件高发。资料显示[2],妇产科的医疗事故与过失纠纷在各个医院及各个科室中均居首位,如何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将风险减至最低,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中将我院妇产科急诊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开展了危机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急诊接诊2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14年7月-12月接诊的115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2、4±4、5)岁,70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45例为大专以下学历;2015年1月-6月接诊的115例为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4、7±5、1)岁,76例为大专及以上学历,39例为大专以下学历。护理人员资料:24名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1、7±5、2)岁,工作年限为2~24年;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18名护士;4名本科及以上,14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两组护患者年龄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危机管理模式。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少数待产孕妇缺乏分娩知识,对宫缩等产兆易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出现胎膜早破时,强烈希望医务人员可给予及时、主动且有效的接诊,接诊环节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尤为明显。护理人员需根据孕产妇实际情况安排接诊,同时做好各个患者及其家属的协调工作,减少患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使急诊的各项秩序维护良好。②问诊及分诊环节的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及医护人员工作不细致2个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方面主要为部分产妇隐瞒生产史或者合并症,导致其临床症状与实际产程的进展无法吻合,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则主要是遇到情况特殊的待产妇时,患者无法正常与护士进行交流,因此需及时告知医生,以召集医生会诊,确保患者安全。此外,如情况特别危机且无暇问诊,则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商讨并签订有效责任书。③抢救环节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医护及护士之间配合不默契,导致抢救不及时,护理不到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需增强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禁止丝毫的闪躲,在患者出现感染及血流不止等情况,需第一时间维持生命体征,及时送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行救治,以避免患者由于主观因素死亡。危机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并启动应急预案。首先制定科学的转运流程与程序,转运之前,患者的主观医生与护士须做出综合评估,确定患者最佳的转运时间,不宜转运且需立即收手者,则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医护人员共同护送至手术室;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转运方式及不同的,以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扩展护理人员妇产科知识面,提高应急能力及技术操作能力;转运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避免患者由于宫缩等不适引起的躁动,而出现坠床等损伤;有效、安全地转运新生儿,在推车时将新生儿面向护理人员,以对新生儿进行随时观察和正确评估。②做好急诊接诊后的交接工作。及时转入、转出,正确填写患者病历、腕带等资料,明确患者身份。仔细核对后交接双方签字记录;院外转入患者除了病情变化的交接之外,需详细了解其治疗过程、初步诊断等资料;院内各科室间交接者除了初步诊断、检查、治疗等交接外,还需对其在抢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交接。③做好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由于医患双方获得的部分信息不对称,患者易产生担心、焦虑治疗不及时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正确选择的沟通对象,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告知其存在或者潜在的医疗风险,必要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报告制度,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提高护士急诊接诊应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知识掌握度。此外,在急诊接诊的过程中,需重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采用清晰的字迹记录,以为举证提供有效的证据。

1、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急诊接诊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包括接诊环节的护理风险、问诊及分诊环节的护理风险、护理操作环节的护理风险、抢救环节的护理风险。妇产科护生考核评分包括专业知识、技术操作、护理记录与书写,各项评总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合格。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采用护理部自制问卷调查,各项满分为100分,得分为90分及以上为满意,本次共发放230份问卷,全部有效回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风险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急诊接诊过程中各环节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考核情况

提示,观察组护士的妇产科专业知识等考核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各项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而导致的可能发生的风险。妇产科为护理纠纷高发科室,妇产科急诊24h随时有患者前来就诊[3],随着患者自身维权力度及意识的增强,对医护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加之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基本知识的缺乏,均导致护理纠纷增多,不仅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患者病情产生不良效应。因此,护理管理人员有必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以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防止护患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急诊接诊过程中的各环节护理风险的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说明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可有效减产科急诊接诊过程中的风险[4-5]。提示我们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一定价值。可能是由于实施危机管理模式的目的为避免危机产生,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起点,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法,护理安全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主题和标准,通过实施危机管理,分析其护理风险因素,正确规避护理风险,有效降低护理纠纷及风险发生。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护士的妇产科专业考核得分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也均显著提高(P<0、05),说明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后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在急诊接诊工作中积极主动,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6]。

作者:胡竹霞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室

参考文献

[1]李婵婵、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2149-2150、

[2]刘莉、风险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88-89、

[3]王金红、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5):177-178、

[4]李春华、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3(9):1430-1431、

护理应急管理篇7

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与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而儿科急诊具有发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家长陪伴,人流量大,常聚集就诊等特点。所对应的护理特点随机性强,多为静脉用药,穿刺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高,应急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儿科急诊室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防患于未然,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预见,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

1 儿科急诊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儿科急诊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患儿流动性大,及时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能减少医疗纠纷或差错事故的发生。

1、1 急诊室夜间急诊患儿多为危重症,抢救治疗活动性大,且无预见性,有时显得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候诊检查等待的时间长,患儿家长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急、最重、最需要享受急诊服务。此时如果未能及时有效地交流沟通,一旦护理技术欠佳,一次穿刺不成功或医护、护技耦合性环节欠紧密等极易引起护患纠纷。

1、2 用药错误: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常以公斤体重计算。在抄写治疗卡上的名称、剂量、执行途径等内容时要认真核对。尤其是急诊护士执行各种抢救的时候,更应该坚持三查七对,防止各种差错出现。特别在采取紧急抢救措施执行口头医属的时候,护士所执行的各种操作与药物的供给均需与医生核对后方可实施。以免出现用错药、打错针等事故。

1、3 病情观察:儿科患儿不同于成人,因其生理解剖特点,致使患儿往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不能自我表达,对一些留观的患儿,护士即使在规定时间内巡视观察室,仍有延误病情的可能,经常是几分钟前观察时病情平稳,而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如不及时发现,则会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对正输液的患儿若护士观察不及时,还会有输液外渗,严重者出现皮肤坏死等可能。

1、4 环境与压力:儿科急诊护士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尤其是做各种检查治疗时。患儿的哭声震耳欲聋,有些患儿在输液的全过程哭闹不休,加上患儿家长的训斥声,哄孩子逗孩子的声音常使护士心烦意乱,其操作又是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进行,可使护士心情抑郁,心理压力大。且急诊室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复杂的环境,特殊的服务对象,可能对护士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夜间,有时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进行。患儿家属的漫骂、殴打、伤害护士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尤其是对年轻护士,更要加强法律意识和职业严肃性的培训。爱心、耐心、同情心是一个儿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儿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与其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桥梁,要有主动与患儿沟通的意识,掌握语言沟通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预防一些护理风险的发生。

2、2 对儿科急诊护士要重视他们心理的压力源,及时疏导和关心,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信念,采取科学的放松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教育引导护士要正确看清自己,确定一种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护士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应为能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痛苦而感到愉快和骄傲,树立只有在帮助患儿的同时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人生观。

2、3 儿科急诊护士要具有在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具有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知识。既要掌握各年龄患儿抢救护理的特点,熟知他们的心理特征,还要掌握患儿家长的心理变化承受能力,从而保证抢救工作忙而不乱。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转变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注重环节质量管理,优化各种流程,提高危重症患儿抢救技术,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更好地减少医疗纠纷。

2、4 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学习,只有高水准和有预见性的护理才能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开展如何在工作中降低风险,维护自身及患儿利益并预见风险倾向的讨论,做好预见性护理,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其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形成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为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量化考核力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量化考核把护士工作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一改过去的“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使科室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增强了,护理安全系数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护理应急管理篇8

方法:我院在2012年5月之后实施了急诊护理质量控制,随机选择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后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实施前收治的急诊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急诊护理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进一步应用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 质量控制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51-02

急诊室是医院对急、重、危患者进行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场所,患者病症类型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因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室护理工作任务繁重,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一旦出现护理质量问题,将导致严重后果,对患者及医院均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研究,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措施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5月之后在急诊科实施了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选择2012年5月之后实施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之后我院收治的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0-75岁,平均(42、5±10、3)岁;另外选择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之前收治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1-77岁,平均(43、6±1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为急诊护理质量控制实施前收拾的急诊患者,接受常规的急诊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急诊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护士长及护理组长为核心的急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以患者为中心,对急诊护理中的质量隐患进行分析总结,编写急诊护理专科操作指南;建立紧急情况报告制度、急救应急计划,为特殊情况下的护士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质量控制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1];②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岗前培训及考核,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诊专科护理理论及操作;实施以老带新制度,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对低年资患者进行培训及带岗,特别是对于急救护理操作的掌握;③严格护理操作标准,加强急诊室感染管理,严格无菌操作标准,实施一人一针一用一消毒的操作制度,改善以往较为突出的急诊室感染情况;④重视病历管理,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病历写作要做到准确、清晰、及时,严禁随意改动导致其失去法律作用,不能为护患纠纷责任确认提供依据;⑤重视服务态度及心理护理。急诊科患者病情急且重,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急躁及恐惧的不良心理情绪,在以往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不能体会患者心理,服务态度较差,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出现不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应在质量控制中加强护理服务态度及心理护理,增加急诊护理的人性化[2];⑥优化急诊护理管理制度。增加急诊室人员配置,满足急诊护理工作需要,保证护理质量;根据急诊护理工作特点,优化排班制度,以老带新,弹性排班,满足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管理科学性及合理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制度,作为奖惩及晋升标准,激发护理人员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患者满意度及护患纠纷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调查对比。

1、4 评价方法。采用急诊护理质量考核评分表对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分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急救技术、急诊输液、病人护理、安全护理、服务态度等,按照>90分、70-90分、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患纠纷情况对比。观察组40例患者未出现严重护患纠纷,对照组40例出现2例护患纠纷,包括1例护理服务态度问题,1例老年患者因并发多种疾病抢救无效死亡,因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未能明确责任导致护患纠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实施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质量,实现更高的急诊抢救成功率,对患者及医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