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精选8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1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技术创新 评价指标 密切值法
一、研究背景
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直备受关注,许多学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银亭(2003)、仵凤清(2002)、秦宪文(2002)分别对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但是,没有将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对比,难以全面客观的发现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罗亚非和李敦响(2005)依据《2003年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人才资源投入、R&D能力、生产能力和产出与效益五个方面的16个指标,应用密切值法对比分析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认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较弱,集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弱。徐夏楠(2004),李志红等(2006)依据2001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进行初步测评,认为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但是,只用一个年份的数据判断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出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宋京(2005)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3)》的数据,通过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经费筹集、技术改造与引进吸收投入、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从1995年至2002年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认为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已经赶超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高技术产业中的竞争力削弱,主导地位逐步被外资企业所取代。通过指标数据的绝对量的对比,分析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力量消长,研究的结论比较客观。但是,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效率方面的对比研究还不全面。本文将采用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历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关于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统计数据,依据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从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三个方面,选用10个相对量指标度量技术创新能力,对比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1996年至2005年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寻找并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提供客观依据。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技术创新是指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借助内外部力量引进某种新技术或发明一项新技术,经过设计、研究、开发、试生产到产业化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技术创新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是没有投入绝对没有产出。所以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方面。技术创新资源的投入如果有产出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仅有产出,而没有市场需求,仍然无法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创新的效率及创新的效果是判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面。为了分担技术创新投入的风险,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企业之间往往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因而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第三个方面。
1、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指标。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力度,用R&D经费投入强度、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率等四个指标反映。R&D经费投入强度(U1),即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概括了研发人员的投入力度和研发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反映了企业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重视程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体现为新产品,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U2)能够反映企业直接针对市场需求与竞争,对开发的新技术、引进的新技术以及多技术集成方面的开发投入情况,侧重反映企业对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的重视程度;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生产型行业,生产制造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生产线是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的平台,技术改造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例(U3),即技术改造经费的投入强度反映了企业在“平台”创新上的投入能力;我国企业与日本、韩国企业相比在创新投入方面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远远超过了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了反映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的相对水平,用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率(U4)测算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相对投入情况。
2、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考察技术创新效果和效率,是技术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水平的直接体现。创新效果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率两个指标衡量;创新效率用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新产品产值和每百人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进行评价。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U5)可以衡量新产品开发活动的最终效果,是新产品销售额在企业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效果越好,企业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能力越强;新产品销售率(U6)一方面反映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是创新产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企业的新产品营销水平和新市场的开拓能力;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U7)反映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入产出水平的高低,是创新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型指标;百名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U8)主要评价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效率,从一个侧面反映研发人员的研发绩效的高低。
3、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整合也是一种重要能力,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对于技术创新就更加重要。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意在测度企业与外部科技资源进行合作共赢的能力。本文用科技活动费用的筹集与支出两个方面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效果。企业应该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导,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于外部的经费越多,说明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的能力越强,因此可以用科技活动经费中外部筹集额的比重(U9)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比重(U10)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与其他组织开展合作的情况,比重越高,说明合作金额越大,企业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的能力越强。
三、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对比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希望做出总体评价,明确孰优孰劣,另一方面评价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不同层面的优势与劣势,寻求提升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在总体评价方面,本文采纳密切值法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优劣。密切值法是从众多的评价对象中找出最优点和最劣点,分析对象与最优点和最劣点的距离。对象距最优点越近,离最劣点越远,则评价对象所处状态越优。因此,采用密切值法对不同年份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相对排序,既能消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权数主观分配的不同所导致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又能回避权重确定的难题,从而达到客观研究的目的。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层面评价方面,本文采用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同年份评价指标逐一相互比对的方法,分析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三个层面的优劣势。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6年至200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测算10个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统一的归一化处理,运用密切值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密切值及其排序,见表1、表2。
说明:密切值是逆向指标,数值越小则越优
说明:密切值是逆向指标,数值越小则越优
对比表1与表2可以看出,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三资企业相比呈现下降趋势,但从2003年起开始逐渐得以提升,三资企业并没有体现出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这是总体情况。将国有企业的指标数据除以三资企业的指标数据,得到表3。依据表3“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U1)、新产品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U2)、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U3)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基本上高于三资企业,因此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强于三资企业。从技术消化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率(U4)来看,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没有显著的差异,均不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方面,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U5)与三资企业对比总体上占优。国有企业的新产品销售率(U6)与三资企业非常相近。自2000年以来,国有企业的单位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新产品产值(U7)、百名研发人员专利拥有量(U8)两个反映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指标均低于三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国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来自于外部的比重(U9)均高于三资企业,说明国有企业科技活动得到了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从原始的统计数据可以证实。而国有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对外支出的比例(U10)均小于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意愿不强。
说明:从统计数据看国有企业1997年至2001年科技活动经费几乎没有对外支出,故均简化为0。
1、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三资企业的相比较并不总是处于劣势地位。2、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在资金方面得到了政府、银行的大力支持,研发经费投入能力、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能力和技术改造经费投入能力均较强。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仍然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应在继续保证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投入。3、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与其他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意愿低,单兵作战多,产学研合作少。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降低创新风险,重视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效率。4、当前我国国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最大问题是创新效率低,主要表现为新产品开发的效率不高和专利成果产出率较低。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国有企业内部创新活力,通过内外部的竞争与合作,广泛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银亭: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3,(8)、151~152
[2]仵凤清: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J]、经济论坛,2002,(6)、21~22
[3]秦宪文: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成因探析[J]、理论学刊,2002,110(4)、73~74
[4]罗亚非李敦响:基于密切值法的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83~85
[5]徐夏楠: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J]、企业活力,2004,(7)、50~51
[6]李志红徐江刘冠权高雪峰: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15~18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2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3)01-0043-03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是系统、全面描述和评价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若干重大领域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在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制度。 因此,建立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理论和指导 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的因素和对象十分复杂,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实际 上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并且是以产品创新能力、生产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技术创新能力 为主体,协调发挥以实现经济利润的能力。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内容的广泛性,创新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创新影响的时滞性,对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的评价既要考虑企业获利状况等现实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企业产品竞争力增强和 市场状态改善等潜在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企业自身内在的创新能力提高与创新管理经验积 累等无形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坚持以效益标准、竞争标准和发展标 准为准则,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成8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目标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A;准则层:效益标准B1、竞争标准 B2和发展 标准B3;指标层:(1)创新意识C1,包括领导层月研究技术创新的次数C11、技 术创新规划和计划 的规定C12、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C13、与国内外合作研究的次数和能力C14、现代化管理能力C15、技术创新的奖励机制或 条例C16和职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C17;(2)研究开发能力C2,包括研究开发投入强度C21、 研究开发人员构成C22、研究开发成果水平C23、研究开发成功率C24、 消化吸收能力C25和拥有专利数或成 果获奖数C26;(3)技术进步能力C3,包括技术进步水平C31、技术进 步速度C32、技术进步贡献率C33和劳 动生产率C34;(4)生产能力C4,包括生产设备水平C41、生产人员构 成C42、产品生产周期C43、 原料利用率C44、能源利用率C45和主要设备有效利用率C46;(5)投入 能力C5,包括外界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C51、企业自身投入资金C52和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度C53 ;(6)营销能力C6包括营销强 度C61、产品的竞争强度C62、销售组织网络C63和销售服务状况C64;(7)财务能力C7,包括承担财务风险 的能力C71、融资能力C72、投资回收率C73、销售收入成本率C74 和资金利税率C75;(8)产品效果能力C8,包 括从事产品开发的科技人员数C81、产品更新率C82、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周期C83、产品市场占有率C84、新 产品收益率C85、新产品产值率C86、新产品销售率C87、新产品利税率C 88和名优产品产值率C89。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是指自上而下,从领导到一般员工所 拥有的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由此,时刻有的一种使命感、生存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决 策层的创新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长期的 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创新意识对企业 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均是定性指标。
2、R&D能力
C21指标可以用"研究经费/销售收入"来计算。C22指标用来反映R&D人员的素 质,可以用职称、学历来衡量,可用"科学家与工程师之和/R&D总人数"来计算。C23指标反映研 究开发 成果所达到的层次,不妨把它划分为4个层次:国外、国内、省内和企业水平,可以分别计 算各层次水平所占的比例。C24指标反映R&D机构的研究能力,可以用"研究的成功次 数/研 究总次数"来计算。C25指标反映企业非自主创新率、接受创新扩散的能力,可以用 强、中、弱三个档次来评价。C26指标反映的其实是企业的技术积累能力。
3、技术进步能力
C31指标是描述某一时刻的技术状况的指标。C32指标是不同时刻技术水平的变 化快慢情况。C33指标是指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可用"技术进步速度/产 值增长速度"来计算。C34指标反映工人生产产品的效率,可用"产品产值/工人人数 "来衡量。
4、生产能力
C41指标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将其分为4个档次:20世纪90年代水平、80年代水 平、 70年代水平和20世纪60年代水平以下,然后在分别计算各年代水平的生产设备占总设备的比 例。C42指标反映生产人员的素质,包括生产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前者可按职称( 高级、 中级和初级)来评价,后者可按技术等级(一级、二级和其他)来评价。C43指标反 映从初 始原料投入到产品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可用产品生产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平均产品生产周期或 估计周期来评价。C44指标反映原料被转化的程度,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原料投入/ 实际 原料投入"来衡量。C45指标反映能源使用效率,可用"产成品理论所需能源/为生产 该产品 而实际耗费的能源"来计算。C46指标反映主要设备的有效利用程度,可用"平均有 效利用率或平均作业率"来评价。
5、投入能力
C51指标反映外界环境(主要是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包括设备投入价值)的投 入情况 ,可用"外界对企业投入的科技经费/企业投入的总科技经费"来计算。C52指标反映 企业 自身投入的能力,包括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及其它。C53指标可用"生产成本/新 产品的总价值"来计算。
6、营销能力
C61指标可用"营销费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来计算。C62指标反映营销及被市 场接受的难 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63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是否畅通,用"好 、 中、差"来评价。C64指标反映企业现有销售服务的适应性,用"好、中、差"来评 价。
7、财务能力
C71指标反映企业所能提供的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用"强、中、弱"来评价。C72指标 包括自筹能力和借贷能力。可分别用"自筹资金/所筹总资金"和"借贷资金/所筹总资金" 来计算。C7指标反映技术创新的投资回收效率,可用"当年回收资金/当年投入资金 "来 计算。C74指标可用"成本/销售收入"来计算。C75指标可用"产品利税/所投 资金"来计算。
8、产品效果能力
C81指标可用"从事产品开发的人员/企业职工总人数"来计算。C82指标反映 新产品在企 业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可用"新产品数/产品总数"来计算。C83指标反映产品研究 、开发 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可用"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占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或估计周期"来评 价。C84指标反映企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程度,可计算其市场占有份额。C85指 标反映的实 际上是产品的附加值大小,可以用"新产品净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C86、 C87、 C88指标反映新产品在企业总产品中的所占份额,可分别用"新产品的产值/企业产品 生产总 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产品销售总值"、"新产品利税/企业产品的总利税"来计算 。C89指标反映企业产品的品牌状况,名优产品可指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产品。 可用"名优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来计算。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维决策方法,它可以把不能量化的因素给予量化 ,把复杂的决策 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利用人们的判断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它可以把定性 和定量结合起来,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特别适合在经济系统中应用。本文 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目标层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准则层包括3个方面:效益标准、竞 争标准和发展标准,一级指标层包括8个方面:创新意识、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进步能力、 生产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品效果能力。首先,利用专家打分的方法, 构造判别矩阵,计算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从而给出一级指标的权重αi=(i=1,2…,8)。其次,根据企业 的实际情况,由专家给出二级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一级指标的实际 得分值bi=(i=1,2…,8)。然后,由式∑[DD(]8[]i=1a1b1算出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实得分值。
三、实证分析
根据对某企业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资料,利用上面建立的指标和方法,对该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如下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建立该企业的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再根据构造的判别 矩阵,得出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表1。然后,根据对该企业调查的实际情 况,按照10分制,由专家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值后,加权平均算得C1、C2、C3、C4、C5、C6、C7、C8实际得分值分别为6、3、4、7、3、7 、3和6分。由此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判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得分为4、8243分,换算成100制即为48、243分,其中, 较为好的指标分别是生产能力(占21、50%)、创新意识(占18、59%)、营销能力(占13、0 9%)、研究开发能力(12、59%)、产品效果能力(占12、01%)和技术进步能力(占11、76% ),较差的是财务能力(占4、57%)和投入能力(占5、90%)。
参考文献:
[1]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2]王莲花,李战国,赵铭钦,等、卷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
[3]刘思峰,党耀国,李炳军,等、河南各时期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度[J]、河南农 业大学学报,1998,(3)、
[4]沈继红,施久玉,高振滨,等、数学建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社,199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WANG Lian - hua
(Basic Science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 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the capacity w hich innovation main body harmonizes with each other to realize profit、 The tech 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enterprises is divided into eight different asp ects by which the author sets up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ical i nnovation capa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evaluation method、
Key words: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HP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3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 珍珠行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然而面对资金雄厚、管理先进、技术创新能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的挑战,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及时做出判断,迅速适应市场才是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珍珠产业发展迅速,珍珠产量占全世界的95%以上,但其产值却只占世界珍珠总产值的5%~10%左右。珍珠是诸暨市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虽然诸暨被誉为“中国珍珠之都”,但是其珍珠产业无论养殖技术还是加工技术,与国际先进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投入,更需要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诸暨市珍珠产业发展概况
浙江诸暨市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贸易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珍珠和珍珠首饰专业市场,被誉为“中国珍珠之都”。诸暨淡水珍珠养殖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历经近5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养殖基地为基础、国际市场为导向、专业市场为龙头、加工企业为骨干、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以初级加工和贸易为主要形式,工艺品、保健品加工延伸发展的产业经营格局。诸暨珍珠产业已形成以下一些优势。
1、珍珠养殖规模和质量走在前列
诸暨淡水珍珠养殖面积达38万亩,养殖户达3000多户,年产1500吨,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5%,全国总产量的85%。在养殖技术上由粗放型向高肥、高密型转变,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
2、珍珠企业规模和实力全面提升
诸暨拥有珍珠加工企业2459家,珍珠深加工企业315家,贸易企业162家,其中销售额超5000万元珍珠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8家。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浙江阮仕公司珍珠股份有限公司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3、珍珠销售网络和队伍逐渐壮大
诸暨现有营销人员8000余人,其中长期从事市外销售的人员占三成。珍珠企业在境外已设立多家分公司,其中仅香港就有8家,营销网络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4、珍珠品牌和文化得到弘扬
诸暨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阮仕”、“千足”、“佳丽”等3只珍珠首饰及产品荣获中国珍珠行业首次评比的“中国名牌”称号,有省级名牌3只。“阮仕”、“千足”、“山下湖”牌淡水珍珠确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佳丽”珍珠、“阮仕”珍珠还荣获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珠宝行业驰名品牌称号。
二、诸暨市珍珠产业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诸暨市珍珠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现有珍珠加工设备一万多台(套),年产珍珠首饰3000多万件、工艺品800多万件、珍珠粉65吨。2011年,珍珠产业实现加工产值达65、77亿元,实现自营出口2、78亿美元。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淡水珍珠研究所,引进、研发了珍珠的漂白、增光等核心加工技术,解决了部分珍珠加工的技术瓶颈问题,拥有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企业研发中心8家。虽然诸暨市珍珠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其他产业相比,诸暨市珍珠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1、珍珠养殖技术有待提高
诸暨每年珍珠产量很大,但是珍珠的质量并不高,缺乏那种颗粒大、颜色纯正、外观圆润的珍珠。技术落后导致珍珠产量和产值有明显的差别,珍珠产量虽大但产值却不怎么高,从而降低了珍珠产业链中珍珠的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之所以不能成为“珍珠产业强国”的原因。珍珠的养殖技术直接关乎到珍珠产品的质量,而其质量又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珍珠的养殖技术。
2、珍珠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
在世界珍珠市场,中国珍珠产量与产值所占的比例极不协调,其中80%以上的中国珍珠只能以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的形式供应给我国香港、日本和欧美等地的客商。中国成了全球珍珠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但却受制于人,迫切需要进行珍珠产业升级,提升珍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珍珠的生产加工渠道过窄
珍珠的加工涉及到发饰、手链、项链、耳环、戒指、珍珠粉等方面,加工基本上是闲置在家的妇女手工制作而成,虽然别具一格,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成本大、效率低。此外目前珍珠成品主要是利用价格优势获取收益的,仍然无法摆脱制造大国的形象。加工设计单一,仅仅局限在女士的饰品方面,制造技术有待提高。
三、提升诸暨市珍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由于珍珠产业历史较短,底子薄、基础差,在养殖技术、加工、流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珍珠产量与产值有明显的反差,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必须探索一条提升诸暨市珍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1、企业层面
(1)企业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民营企业只有持续地进行科技创新,把各种分散的技术整合后浓缩在创新产品中,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企业产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珍珠养殖、加工绝不是简单的手工艺,而是需要有真真切切的科学技术。针对珍珠的生产技术问题,诸暨企业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招聘更多专业人才,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提高珍珠加工工艺水平,从而生产出质量上乘、颜色丰富的珍珠。
(2)企业的产品定位要体现差异化。对珍珠产业来说,除了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外,还要提高珍珠初级产品深加工的应用范围,如珍珠医药制品、珍珠保健品、珍珠营养食品、珍珠美容化妆品等。珍珠成品除了做成手链、项链、耳环等饰品外,还可以与中国传统的服饰相结合,将珍珠镶嵌到中式婚礼中新郎、新娘的服饰、帽子、凤冠中,也可以与中国的旗袍、戏曲服饰相结合。产品要体现差异化,才能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2、政府层面
(1)加强对企业的治理和改制,引导和培育其创新能力。诸暨市珍珠企业规模小,生产者大部分还是农民,文化层次较低,观念落后,舍不得科技投入等,这必然导致诸暨市珍珠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治理,通过兼并或者合资等形式建立大企业,加强科技投入,增强其在珍珠产业中的竞争力。此外,要加强对当地企业创新的引导和培育,使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政府应该对初创型企业采取上门指导服务、集会培训等形式,指导企业如何享受政策红利,鼓励企业从新产品申报、专利申请等入手,使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向科技型企业发展。
(2)加强对珍珠市场的管理,塑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网络,增强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针对当前中国珍珠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珍珠价格偏低的状况,诸暨市应该规范当地的珍珠市场,限制产量,提高质量,促进其珍珠产业的价格攀升。
(3)加强对珍珠产业的扶持和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由于诸暨市企业规模小,技术研发实力弱等原因,单个企业的研究已很难在技术上有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出面,对其进行扶持,或者寻求专业机构进行研发、试点、扩散、普及。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政府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于成长型企业,诸暨应积极鼓励其与高校院所合作,提高其自身的科技水平。而对于成熟型企业,则应鼓励其做强研发,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领军企业。
对企业个体来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其加快科技进步,但个体的力量又有限,他们需要有这样一种机构,能够帮助其整合资源,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由诸暨市山下湖镇政府、珍珠企业和浙江大学联合建立的诸暨珍珠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当地珍珠企业、养殖户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开发、中试转化、检测测试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场地,以及各类技术咨询、培训服务,全面提升了当地珍珠产业的技术水平,为诸暨的珍珠产业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诸暨政府应继续积极推动珍珠行业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珍珠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珍珠企业的创新能力。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绍兴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125449)、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重点课题(2014SJZD06)、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4N161)、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C14GL02)、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R2014S019)、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225389)、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TMKC14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劲、张高亮、陈中等: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珍珠产业升级机制研究――以诸暨市珍珠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4
[关键词]DEA;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71-02
1 引 言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新制度,评价能够通过充分地揭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过程的规律,从而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确保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所以,科学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把握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规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的投入―产出、创新技术绩效、创新行为的过程、R&D投入强度、创新的效益和创新的标准定位等。其中,从投入产出方面来衡量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技术创新评价方法主要有:密切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平衡计分卡和DEA方法等。其中,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简化算法和减少计算误差,而且对于非DEA有效单元也给出较为合理与丰富的管理决策信息。因此,文章采用DEA评价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2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特点,可以将高新
3 基于DEA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力评价模型
3、1 DEA模型
评价的依据是决策单元中的投入指标数据和产出指标数据,用DEA来分析和判断其有效性,对于已选定的决策单元,为了更方便的应用,引用松弛变量可以得到以下线性规划的对偶规划:
θ为模型单元DMU0投入―产出的有效利用程度,即有效值,其经济含义为:
(1)当θ<1,此时决策单元为DEA无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可将投入降到原投入x0的θ比例而保持原产出y0。不减。此时,将各有效单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效率边界,以此边界作为衡量效率的基础,可以衡量各非DEA有效单元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
(2)当θ=1且s-≠0或s+≠0时,则称DMU0为DEA弱有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系统中对于投入x0可减少s-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
(3)当θ=1且s-=0,s+=0时,此时的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即DMU0为DEA有效,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产出y0。己达到最优,其中s-表示产出的“亏量”,s+表示投入的“超量”;
3、2 基于DEA的相关数据分析
根据DEA评价模型中DMU的概念,可以把参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高新技术企业视为决策单元DMU。对于评价中的每一个决策单元,可以根据已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指标分为投入和产出两类,即投入类指标:投入能力A1、管理能力A3、营销能力A5;产出类指标:研发能力A2、生产能力A4、制造能力A6。
根据已收集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技术创新能力二级指标进行处理,可以确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利用相关软件,通过DEA分析,可以得出所选取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所调查的6家高新技术产业里有两家企业的DEA是有效的,其有效的DEA企业占所选样本空间的33%,而其余的4家企业其DEA是无效的,占所选样本空间的67%。所以,综上所述,该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般。
参考文献: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5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其特色服务和产品,才能加强其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业绩日益提高。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及实例证明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的结论。
一、相关理论分析及构建评价指标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能够组织并支持创新战略实施的完整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可以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为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产出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需要企业各组织之间技能与信息的充分交流,相互合作,并将各领域的技术与信息进行整合的能力。国内外多位企业家经多方面的调查及研究后一致认为,基于技术创新能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主要体现在:创新研发、组织管理、生产制造及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其各部分能力都是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是息息相关的。二者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如下表1。
二、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是能清晰并且系统的去解决非确定性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U
依据上述分析,本文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1)目标层A;(2)一级指标层:B=(B4,B2,…,Bm),其中i=1,2,…m;(3)二级指标层:C=(C m1,Cm2,…,C mn);其中i=1,2,…,m,j=1,2,…,n。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美国运筹学家Saaty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的多目标,多准则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设因素集合X={x 1,x 2,…,xn},然后按下表将U中的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写成矩阵A=(aij)m*n,其中aij =f(xi,xj)。
表2
(三)层次单排序及检验其一致性
使用根法求出判断矩阵中的最大特征根λmax,归一化后求出各权重w1,w2,w3,…,wn。然后排序权值,最后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过程为:(1)确定一致性指标:CI== 。(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下:
确定一致性比率:CR= 。(3)判断一致性比率CR:当 CR
(四)建立评语集并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的模糊评价模型的评语集V=(V1,V2,V3,V4,V5)=(好,良好,中,中差,差),综合评价将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实证案例完成。
三、案例分析
为证明上述分析与论断的科学性,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评价模型的使用性,现以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前后的湖北省某汽车模具公司为例。在调研期间特请了十位汽车制造行业的专家来进行打分评判。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U
(1)目标层A;(2)一级指标层:B=(B1,B4,B5,B6);(3)二级指标层:B1=(C11,C12,C13);B4=(C41,C42,C43);B5=(C51,C52,C53);B6=(C61,C62,C63)。
(二)确定指标权重及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本文通过十位专家对主因素层的五个指标来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来确立评判矩阵,并采用AHP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B与C的权重并将A-B、B1-C、B2-C、B3-C、B4-C的λmax和权重向量以及CI、RI、CR绘于下表得:
表3
由于A-B、B1-C、B2-C、B3-C、B4-C的CR都小于0、1,所以这五个比较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建立评语集并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模糊评价模型的评语集V=(V1,V2,V3,V4,V5)=(好,良好,中,中差,差)。并给其赋权值:W评=(0、9,0、7,0、5,0、3,
0、1)。具体的综合评价步骤为:(1)获得专家评判数据。由十位专家进行评判,数据由每个评语的赞成专家数除以专家总人数获得。(2)分别计算并确定甲乙的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后得到:B甲1= (0、46 0、34 0、1 0、06 0、04) ,B甲2= (0、24 0、33 0、25 0、1 0、08) ,B甲3=(0、5 0、3 0、1 0、1 0) ,B甲4=(0、24 0、26 0、2 0、1 0、02)。
所以甲乙的二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分别为:
(3)分别确定甲乙的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B甲= (0、394
0、325 0、155 0、08 0、046),B乙= (0、503 0、323 0、138 0、036 0)。最后给甲乙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分:A甲=W评·B甲=0、6882,A乙= W评·B乙=0、7586。从所得总分可以看出汽车模具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前后的核心竞争力的排序为甲
四、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分析出发,建立了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证实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拉动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66~68
[2]Dickson,G、W、,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ournal of Purchasing 2、1966:5~17
[3]张志伟,陈铭、模糊数学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0(10):239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6
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乃至国家经济增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眼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期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者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造更好的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或者托宾Q值进行描述。但是我国目前高校校办企业的性质一般为非上市公司,所以公司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价格的形式进行表述,而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综合的考虑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因此,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
2、解释变量。本文将从如下方面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年度研发费用投入额、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研发人员数量,研究开发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研发费用资本化率、年开发新产品数;创新生产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科技成果总量;创新产出能力具体评价指标为授权专利数。
3、控制变量。本文研究的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不同企业由于成立时间不同、所处区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企业的资产规模、成立时间和所处区域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其中,资产规模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标准;公司成立时间以现研究时间抵减企业成立时间为标准;本文为更好分析不同区域的影响,将全国划分为7个区域进行分析。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假设
1、创新投入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1a:年度研发费用投入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b: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经费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1c:研发人员数量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研究开发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2a:研发费用资本化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H2b:年开发新产品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3、创新生产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3a:科技成果总量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4、创新产出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假设提出。
H4a:年授权专利数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三)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以上的变量选取和假设提出的过程,给出研究的模型。为更好地反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水平的影响,本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Yi=α0+α1Xi1+α2Xi2+α3Xi3+α4Xi4+α5Xi5+α6Xi6+α7Xi7+εi
其中,Yi代表第个企业绩效即净资产收益率,Xi1代表第i个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数,Xi2代表第i个企业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Xi3代表第i个企业研发人员数量,Xi4代表第i个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率,Xi5代表第i个企业年开发新产品数,Xi6代表第i个企业科技成果总量,Xi7代表第i个企业授权专利数;ε代表的是系数项、为随机误差项。
(三)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创新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1、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数据部分来源于问卷调查,其中,调查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本次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200份,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删除了部分异常值存在的企业以及存在缺失值的企业共13家,有效47家;部分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校办企业公司财务报表。本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2、描述性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的校办企业在绩效水平、研发费用资本化率等方面的差异较小,反映出校办企业目前绩效水平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但是在研发费用支出、承担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研发人员数量等创新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即说明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 浙江企业
一、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界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显形化的能力。在企业活动中,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把企业资源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创新目标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企业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组织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将附着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进行整合与激活,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由此,从资源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激活,进行整合与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二、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分析
浙江是民营企业大省,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3228、02亿元,同比增长8、9%,为各经济类型之首。几乎可以这么认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功劳应大部分归功于民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末,浙江省有民营科技企业10366家,技工贸总收入11034亿元,位居全国第3。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95%以上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县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几乎占10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像波导、恒生、正泰、富通、阳光、新和成、康莱特、大东南、升华拜克等一批知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从浙江省各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受科技人才方面和技术积累方面的限制,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人才比例过低,缺乏创新人才,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有一支质量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型企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建设必须逐步落实到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与配置的建设上来。但是,由于整体人力素质和教育发展程度等原因,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2、4万户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为147、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约为80万人。平均每户企业仅30人。在浙江,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论是总量性指标――科技人员比例,还是结构性指标――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占企业科技人员比例,都显得比较弱。创业人才缺乏也可以从浙江省整体上创业风气不浓看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缺乏适用人才这一因素外,企业与人才之间在签订合约方面存在着期望过高、相互间缺乏信任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科技人才匮乏,也就意味着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就必将给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带来严重的困扰。
(二)长期以来R&D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加大了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难度
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投人,尤其是在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但是,据调查,浙江科技企业中有26、2%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2%以下,49、4%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3%以下。而且,浙江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投入经费配置也不合理。据统计,多数企业在购买技术与机器设备方面投入经费最多,这势必造成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反而高于新技术新产品试制费用,这种倒置的比例关系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浙江省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因此,在这样一种R&D投入水平与配置下,浙江科技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实现持续技术创新,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技术积累基础弱
从创业模式上看,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由传统产业改造或转产过来的。在传统工业企业改造或转产为科技型企业的途径上,技术的主要来源是自主开发和引进,而在技术开发的性质上,大多数企业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或模仿。虽然不少企业有独立研发机构,但大多数都不具规模,与自主研发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没有任何授权专利,企业拥有的专利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可见,浙江大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技术缺乏或技术竞争激烈,而不少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自主研发能力无所谓,认为只要能引进或购买高新技术就可以了,只有少数企业比较重视自主研发能力。这些都表明浙江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目前在技术方面还主要依靠外部力量,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困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现状。
四、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企业角度
1,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浙江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根据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浙江省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激励制度:(1)实现“科技人员持股”的制度;(2)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福利制度,如住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增强科技人员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研发活动;(3)设立技术难题攻克奖,对攻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等;(4)从组织结构人手,给予科技人员以最大限度的创新空间,提供更多发明创造自由。这方面,美国很多公司给予科技人员自由研究时间、建立企业内部科技论坛等做法值得借鉴。
2,增强浙江省企业技术活力。企业的技术活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首先,技术活力取决企业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生成的系统知识、技术活动的设备条件、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全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这五要素。一般说来,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不会具有完备的技术要素,它在某些方面可能相对充裕,在另一些方面却极度匮乏。所以,企业应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逐步积蓄并适时地更新各种要素,不断增强对新技术的控驭能力。尤其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克服只关注短期利益的弊病,加强制度建设、技术积累等,使技术系统的缺陷不断得到改善,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活力,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企业的技术活力取决于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系统至少要完成三项基本活动:一是充分吸收外部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成果;二是把吸收的技术成分与企业的核心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三是通过产品开发把核心技术延伸向不同的领域,转化成各种产品。这些相互连贯的活动实际上是技术成分不断被加工、升华并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其中任何一项活动效率低下都会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必须提高这三项基本活动的效率,加强其相互连贯性,使三者能融会贯通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活力,并以次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政府角度
1,政府或社会为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指导。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政府在宏观上的指引,政策上的推动以及组织服务方面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浙江省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信息指导包括政策引导、信息中心、新闻传播。技术咨询、科技统计、技术交流等。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篇8
(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以农村经济为主,经济基础、知识基础都相对比较薄弱的县域经济中,技术创新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体制一元化的重要生产力,它通过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县域经济产生影响。然而,县域中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面临着种种问题,缺乏财政资金和外来资金支持,缺乏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区域间的企业合作,此时政府应当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为企业找资金、招人才、促合作,把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改变发展理念,改变管理模式,提高要素效率;通过政企合作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壮大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县域经济;对策与建议;互动
作者简介:闫峰(1985—),男,山东平邑人,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统计与数理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从事科技统计分析工作。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以经济转型促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对自主创新能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位于县域中的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位置,特殊的经济背景,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难点。对企业自身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各部门互相协作的过程,要从管理层到基层产生浓厚的自主创新研究氛围,拨出专用科研资金鼓励企业内部各种创新项目的研究;要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各种科研技术讨论会议,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工作;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
1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
“创新”一词古来有之,古人云:“创,始造之也”,“新,修旧曰新”。通俗地讲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或者“新”的方法。“新”是在“旧”的基础上或者直接性的对“旧”的否定过程。“创新”一词作为学术用语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来的。[1]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也即将某种原先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创新外延理解也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又把技术创新分为广义技术创新和狭义技术创新;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应当从要素投入类型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还有的学者从社会发展更为宏观的角度将创新分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通常所讲的创新主要是指经济意义上的创新,即技术创新,且更多地指广义上的技术创新。[2]
所谓技术创新, 不仅是一个关于“技术”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关于“经济”的概念[3]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影响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格局中,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聚焦点,技术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作为区域经济基本单位的县域,作为国家微观经济单元的企业,理所当然将要具体的承接起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担。
2、1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一个县域里面如果没有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每个企业如果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个县域将会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些企业也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优化了县域内企业的要素效率。如果一个县域内的龙头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该企业将会在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使得其他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方式,前来购买学习其新的生产技术,从而带动了该行业整体要素效率的提高。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县域间协作效率的催化剂。在市场经济中,县域内的企业主要表现为竞争的关系,而跨县域的企业之间多表现为协作的关系,这种协作的关系同时又加剧了县域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县域间企业的协作首先需要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这两个处在不同县域内的企业拥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创新水平。
2、2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给县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将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得大量的廉价资源补充到企业。县域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力[4],通过加强对农村的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随之而来是的自然资源的区域性转移,人力资源的区域性转移,由于有丰富资源的地区不一定发达、富强,相反,严重缺乏资源的区域不一定落后、贫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将会促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利于缓解县域内的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压力。
第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吸引大批人才补充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队伍。自从步入新世纪以来,企业之间最直接的竞争都反映为人才的争夺。不管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县域来说,相对于大城市,其经济基础和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到企业里。而“壮大县域经济”宏伟目标的提出,将会推动县域内城市化水平、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县市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其美好的发展前景亦将日益展露在众多人才面前,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改善企业职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从而使得四面八方的人才慕名而至,同铸起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丰碑。
3提高县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明确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路线,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必要处理好县域内企业、县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
3、1县级政府要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搞好县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要摸清其范围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间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相互学习,有利于表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表现突出的企业,有利于支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的企业。为此,政府要通过跟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起适合区域特有情况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来讲,在各种评价方法当中,综合(下转第392页)(上接第380页)评价法是简便易行而又为专家学者们所广泛接受的科学方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把握,按照系统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指标选取原则,选取相应的指标,对企业生产新产品的能力以及企业开发能生产新产品的工艺的能力进行评价。
3、2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主体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作为区域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在之意识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虽然给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却增强了县级政府对于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突破。应当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为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来自县域以外的投资,不但要拉取国外资金的投入,同时也要从其它发展较好的县域获得资金,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政策优惠、经济补助等手段为企业大量招揽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还应当加强跟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政策表扬、资金补助等手段,不断的鼓励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主动同企业合作进行重大技术课题攻关,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3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理应尽自己的一切能力搞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意识, 应把技术创新的过程理解为技术经济活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技术是切入点, 企业其他方面的参与、保障、支撑是体现技术经济活动的载体。[5]
其次, 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市场的实现程度, 目标的市场利益化提示我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经济的过程, 更要重视企业各方面的参与程度。笔者认为,作为县域中的企业,在认识到县域经济局限性的同时,要打破这一局限性,打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响应国家号召,搞好技术创新,方能使企业立于行业或者区域的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J]、中国软科学,2002(12)、
[2]朱孔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创新与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高万龙、技术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