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故事(精选8篇)
熊猫的故事篇1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中国元素;故事;人物;融合
一、引言
自20世纪初动画电影产生以来,动画电影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观影者,其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也与日提升,尤其是在美国迪士尼公司数十年的推动下,动画电影改变了最初边缘化的配角地位,成为当今世界影坛上不可或缺的存在,而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又不可置疑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观影者的审美品位也不断提升,对动画电影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动画电影的创新发展并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美国各大动画电影创作公司均将目光投入到海外文化之中,而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中国文化自然成为美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们着眼的焦点之一。20世纪末期,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了动画电影《花木兰》,随后《花木兰2》及《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相继出炉,在美国本土电影市场以及中国电影上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功夫熊猫》系列电影更是一度成为观影者翘首以盼的佳作。本文将在概述美国动画电影发展及中国元素运用的基础上,以《花木兰》系列影片和《功夫熊猫》系列影片为重点,以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为切入点,解码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并试图探析美国动画电影中中美文化之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无数发人深省和值得回味的经典故事与经典形象,这些经典的故事或形象往往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浪潮中,中国开始了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输出”与“输入”,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凭借着独立于世界东方的风采而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粉丝”,这也是美国动画电影创作公司投资拍摄《花木兰》系列影片和《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的重要原因。在中国,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和全民“吉祥物”大熊猫已经是妇孺皆知的存在,但在美国等海外国家中,花木兰和熊猫是人们想要探寻的东方“神秘之物”,美国的迪士尼和梦工厂等动画电影公司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观影者的这种观影期待,在中美文化的结合点上大做文章。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虽然有关花木兰、熊猫、功夫的故事或影像已经十分熟悉,但采用异国的表现方式来展示中国的故事却成为中国观众对这些动画电影的最大期待;对于美国等中国之外的观众而言,这些具有中国风的故事或形象又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于文明古国的好奇心。所以,融入中国元素的美国动画电影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如《花木兰》荣获第26届安妮奖动画电影导演的杰出个人成就奖;《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的第一部也取得了6、3亿美元的票房佳绩,这些影片不仅受到了重量级奖项的认可和骄人的票房成绩,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故事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花木兰出生于公元412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在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中,男性均有义务承担不同程度的兵役。在一次征兵的过程中,花木兰出于对父亲的孝心而替父从军,面对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这位巾帼英雄英勇杀敌,被封为“孝烈将军”。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因其忠孝的思想内涵也流传至今,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在中国电影电视发展史中,花木兰的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其蓝本均源自北朝民歌《木兰辞》,但客观地说,中国国内对于花木兰故事的改编并不成功,反而是由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系列影片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1998年,一部仅有80余分钟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在中国上映,这部以美国人的视角和美国化的拍摄方式呈现而出的动画电影使世界多国和地区的民众领略了中国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使中国民众感受到了一场中美文化的交锋和交融。
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迪士尼公司以中国历史故事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原型,融入了美国文化精神,书写了一段兼具中美文化特色的巾帼英雄的光影故事。在影片中,花木兰作为家中的长女一直具有超强的家庭责任感,甚至颇富男子气概,在国家征兵之际,花木兰偷走了父亲的铠甲,男扮女装替父从军。在从军的过程中,花木兰不仅要面对军旅生涯的艰苦,还要隐藏自己的女性身份。但在奋勇杀敌的过程中,花木兰不幸受伤,女性的身份也随之暴露。然而,背负着欺君之罪的花木兰并没有就此逃跑,反而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机智拯救了深陷困境的大军,进而拯救了整个中国。更为可贵的是,在替父从军并屡获战功的过程中,花木兰还勇敢地追寻真爱并最终俘获了将军的心。在《花木兰》系列影片的第二部中,导演就主要在感情戏上大做文章,获得真爱的花木兰不仅和将军喜结连理,而且还帮助公主们踏上了勇敢追寻真爱的道路。细观《花木兰》系列影片,虽然导演在其中讲述的是典型的中国故事,但对于花木兰的经历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改写,在其中熔铸了许多美国的女权思想、个人英雄主义等社会文化内涵。首先,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迪士尼公司的创制下不再着重地体现忠孝精神,更多的是彰显花木兰敢于违抗皇命和时代潮流的独立女性精神,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品格在其替父从军和屡获战功的故事情节中得到了彰显。其次,花木兰大胆追寻自己的爱情,拒绝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与将军在战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了自己的爱情敢于突破一切世俗的限制。最后,从影片的结局而言,花木兰虽然犯有欺君之罪,却凭借一颗勇敢的心拯救了被匈奴劫持的皇帝,同时,皇帝也赦免了花木兰欺骗君王和毁坏皇宫的罪行。在这一圆满的结局中,个人英雄主义得以呈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花木兰》系列影片中,从支撑故事发展的重要转折情节到影片的最终结局,并不符合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这种“篡改”却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审美,在书写励志故事的同时增添了影片的娱乐性。
综上所述,“花木兰”系列影片的实质是迪士尼公司采用了中国历史故事作为影片的外壳,在其中填充了包括女权思想、独立精神、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反抗传统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花木兰的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时代感的女性成长的励志篇章,为中国观影者与西方观影者均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三、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在《花木兰》系列影片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后,美国的梦工厂公司投资拍摄了《功夫熊猫》系列影片,更为精准地把握住了中国文化中“功夫”和“熊猫”两个吸引眼球的元素,使中国观影者的民族自尊感得到强调,西方观影者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而取得了远超《花木兰》系列影片的票房佳绩。2016年,《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的第三部上映,再次引发了国内外的电影评论者对于该系列影片的关注。
在《功夫熊猫》系列影片中,存在着许多具有中国风情的角色形象设置和物事形象描摹,以一只熊猫的成长讲起,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熊猫形象。熊猫阿宝曾经是面条店的学徒,笨手笨脚的它在学习制作面条过程中的表现差强人意,但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阿宝并没有放弃对于未来的憧憬,它甚至幻想自己能够与功夫明星一决高下。为了驱逐邪恶势力大龙,阿宝所在的“和平谷”举办了一场比武大会,在阴差阳错的选拔过程中,阿宝竟然成为代表“和平谷”与恶龙一决高下的“幸运儿”。这次中选使阿宝的功夫明星之路正式启程,在经历了包括老虎大师、猴子大师、仙鹤大师、毒蛇大师、螳螂大师以及“师父”的调教和训练后,阿宝逐渐克服了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弱点,成为一个“功夫熊猫”并最终战胜了“和平谷”的“恶龙”,即狂妄自大的雪豹,从而保卫了“和平谷”的和平。在《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已经成为“神龙大侠”的阿宝与自己的师父和盖世五侠共同保卫着“和平谷”的和平,而一个拥有着超强武器的邪恶势力,即孔雀却预谋着打破这种和平,新一轮的战斗也随之拉开了帷幕。为了探寻破解孔雀武器的方法,阿宝回到过去并试图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在探寻过去、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阿宝与自己失散已久的父亲相遇,并一同来到了一个安乐祥和的熊猫国度。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熊猫国度中,邪恶势力再度威胁着熊猫们的生活,而阿宝则再次承担起了保卫和平的重任。
通观《功夫熊猫》系列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具有中国风情的形象:首先,这一系列的影片选择了中国的国宝级动物,即大熊猫来担任主角,尤其是在《功夫熊猫3》中,导演更是设置了一个熊猫聚居的国度;其次,在主角熊猫阿宝成长为“神龙大侠”的过程中,其授业恩师及它们传授给阿宝的功夫也均是中国功夫中的典型代表,如虎鹤双形、猴拳、螳螂拳、飞檐走壁等;再次,在这一系列的影片中,随处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事,如具有典型中国风貌的“无皇宫”建筑,飞檐走壁过程中呈现出的红砖绿瓦,具有中国风土人情的生活用具,等等。这些具有中国风情的形象使中国观影者感到了亲切,也为西方观影者带来了新奇的感官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功夫熊猫》系列影片中的中国形象背后蕴藏着的是浓重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这与《花木兰》系列影片中的中国故事与美国文化的结合十分相似,它们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影片对于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梦”的体现。在《功夫熊猫》系列影片中,熊猫阿宝从一个面条制作实习生逐步成长为拯救“和平谷”的大侠,实现了曾经的“白日梦”,这无疑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彰显和“美国梦”的书写。《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的导演斯蒂文森曾在访问中提到,这一系列的影片已经筹划了十余年之久,其核心就是满足观影者关于除恶扬善的英雄梦想,而其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喜爱,使他萌生了采用熊猫这一中国的国宝级动物为动画电影的主角,使此片成为写给中国的“情书”。事实上,《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确实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着“中国风”,但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中国熊猫这一动画电影领域的新兴角色来书写美国式的英雄梦想确实为梦工厂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封“情书”不仅赢取了中国观影者的“情”,而且凭借其创新性赢得了西方观影者的“爱”,可谓美国在动画电影创意、制作过程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熊猫的故事篇2
如果评选出最受国外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那一定是功夫了。以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为代表的中国功夫明星,他们本人及电影在国外的知名度都很高。电影导演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近些年来,好莱坞以中国功夫为题材,制作了许多电影,都获得了高票房。但像《功夫熊猫》将功夫和熊猫这两种极具中国色彩的元素结合起来,还是首次。可以说,这一尝试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国内外电影市场都获得了超高的票房。那么,导演是如何将这两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同时符合中外观众的审美趣味呢。首先,以功夫为卖点,吸引眼球。功夫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只胖胖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以及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功夫梦的故事。影片中许多地方能够体现出功夫。比如,功夫大师用气吹灭所有蜡烛体现的是气功;以老虎、螳螂、蛇、鹤、猴子这五种动物为原型,充分利用了每种动物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展示了中国功夫中的五种拳术;另外,影片还通过功夫大师之口完美的诠释了中国功夫的真谛,那就是功夫的最高境界不是武功的高深和克敌制胜,而是平静和谐的状态,体现出了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使国外观众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中国迷”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功夫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渊源。其次,众所周知,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它是中国的国宝,是一种非常惹人喜爱的动物。影片充分利用了熊猫的生活习性以及他憨态可掬的形象特点,塑造出一个外形可爱、但是又能够克服自身的缺陷,最终成为万众瞩目的神龙大侠的形象。熊猫和功夫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导演将这他们融合在一部影片之中,又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可见其想象力非同一般。将中国早期其他电影中的武术动作赋予熊猫,加之熊猫本来形态笨重的,情节一下子变得搞笑起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另外,影片在场景设置上也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影片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置在中国古代,片中的重要场景“玉皇宫”“和平谷”是以中国两处著名的旅游胜地云南丽江和广西桂林为蓝本进行处理的,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倾向,也给国外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观念的渗透
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是非常发达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这些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流传至今,成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在思想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当然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几千年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些观念,放之今日可能与时代格格不入并不适用。但这些思想都是真实的历史存在,都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去认识和了解。在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中当然不可避免的要渗透这些思想,如何将这些传统思想融入到影片当中,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可以说,《功夫熊猫》这部影片中渗透出许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传统观念,导演处理得非常巧妙,毫无违和感。首先,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体现的是我国农业社会的传承思想。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希望、寄托和传统。昔日,祖传的手艺和秘籍都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这两点同时在《功夫熊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功夫熊猫的爸爸经营着一家中国面馆。这家面馆是一家老店,而且生意兴隆、客源不断。所以,熊猫爸爸希望熊猫能够接管这家店,就像当年他从他的爸爸那里接管这家面馆一样。他希望这家店能够世代相传、手艺能够得到继承。而且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要将祖传的煲汤秘方传授给功夫熊猫。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熊猫爸爸对儿子传承店铺的殷切希望和儿子的功夫梦发生了冲突,功夫熊猫对爸爸的店和手艺并不热衷,他有自己的梦想,并想付诸实践,不想把自己禁锢在这小小的店面里。二人的冲突正是传统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不合时宜。其次,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思想,它们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些思想。比如龟大仙认为世上没有意外,也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人永远无法逃避宿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熊猫爸爸祖传的煲汤秘方就是什么都不加,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祖传秘方,只要你相信它是特别的就足够了,以及功夫熊猫由此受到启发领悟到了神龙秘籍的玄机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总之,《功夫熊猫》中成功地运用和阐释了这些中国传统思想并向世界诠释了中国文化。
三、中国式叙事模式的应用
熊猫的故事篇3
>> 《功夫熊猫》的真功夫 《功夫熊猫》的成功 《功夫熊猫》里的外宣功夫 学习《功夫熊猫》的真功夫 功夫熊猫的成长'> 功夫熊猫的成长 职场里的“功夫熊猫” 这里的熊猫会“功夫” 《功夫熊猫》带来的思考 试析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配音赏析――《功夫熊猫2》影视翻译研究和实践 从功能加忠诚解读《功夫熊猫》的汉译配音 从《功夫熊猫》看文化的态度 功夫熊猫:给中国的情书 功夫熊猫阿宝的小问题 “功夫熊猫”似的奥运行情 电影《功夫熊猫2》的原型解读 职场“功夫熊猫”爱的逆袭 美术教学中的功夫熊猫 电影《功夫熊猫》的色彩叙事应用 论《功夫熊猫》中的动作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对于援引例子,因配音的口语台词与字幕有一定出入,一些粤语方言不能在字幕有所体现,故直接根据口头配音而写,必要时在括号中配上普通话解释,但普通话解释里仍保留要讨论的重点原话,用下划线标出。
[参考文献]
[1]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 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7、
[3] Bassnett Susan,Andre Lefevere,ed、Translation,History & Culture[M]、London &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1990:8、
[4] 艾君、改革开放30年,“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OL]、、cn/economic/zhuanti/ggkf30/2008-12/22/content_16988507、htm,2008-12-22/2009-08-27、
[5]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687、
[6] Pearsall Judy,ed、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748、
[7] Larry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66-71、
熊猫的故事篇4
熊猫来袭,“中国文化”两方做
绿眼睛、肥嘟嘟、爱吃包子,这只好莱坞式的中国熊猫阿宝一来到中国,便以一身中国功夫打败了所有劲敌,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喝彩和赞赏。
《功夫熊猫》将熊猫与功夫这两大中围元素结合起来,以轻松幽默的风格,用纯正的中国文化元素为背景,完成了这一创造。虽然正义的熊猫阿宝击败邪恶雪豹或沈老爷的故事框架并没有跳出老套,但是角色的新鲜组合与前所未见的中华元素大整合,特别是导演巧妙借用许多港产功夫片――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典片到近年新片的创意并且推陈出新,使关注功夫电影的国内观众都能露出会心的微笑。
除了“功夫+熊猫”这两种醒目的中国元素外,《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俯拾皆是:太极、面馆、庙会、爆竹、宝塔、龙灯、筷子、馒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铺陈着典型的中国符号;老虎、螳螂、蛇、鹤、猴子,每一样都在中国武术中找到了对应,整部影片的水墨风格更是让人神往。“熊猫1”中文版中,导演更是刻意请来了成龙、刘玉玲等华人明星的配音阵容,可谓做足了“中国功夫”。
深圳市方块动漫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广部主任陈中言告诉记者:“《功夫熊猫》之所以优秀,之所以能够打动中国人,是因为一个西方作品,却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阐释了中国禅宗的一些经典内涵:心如止水、大音希声、无动而静、大爱之相。这些看似深奥的哲理,被一只肥胖、懒惰却讨人喜欢的熊猫演绎得别有味道。”
迄今为止,文化范畴内中国对外输出最成功的还是功夫。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武打明星当年的一招一式,我们仍能从熊猫阿宝滑稽打斗的场面中辨认出来,包子、筷子、面条、高跷都曾是成龙练武或决斗时的经典道具,只不过由熊猫耍来,别有一番视觉上的新鲜趣味。
陈中言表示:“尽管由于客观因素我们的动画片依然无法与之抗衡,但是我们可以庆幸,熊猫阿宝让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更生动有趣地展现给了全世界。也许因为看了这只胖熊猫的故事,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会记住中国这个卉老国家。这是一个挺好的事儿。”
我们为什么拍不出《功夫熊猫》
熊猫是我们的,功夫也是我们的,10年前好莱坞就汲取中国元素拍出了《花木兰》,而我们却没有举一反三,从中国元素中寻找灵感――这就注定了今天再次错失良机。
好莱坞的商业头脑确实精明,在中国奥运年推出以“功夫”和“熊猫”为主要创意元素的动厕片,深得天时、地利与人和。时隔3年,“熊猫2”卷土重来,以更加浓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征服巾围观众。“熊猫”是中国国宝,“功夫”是中国招牌,何以电影诞生100多年来,国内动漫产业就从来没有好好开发利用过“熊猫”这一经典形象,反倒让好莱坞抢得了先机?其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危机由来已久,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三国题材被日本的动漫游戏界反复利用,赚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钱。
动画本撰稿人吴桐说:“中国经典动画片多改编自文学原著或民间故事,比如《阿凡提的故事》、《大闹天宫》、《宝莲灯》、《九色鹿》等等。充分利用故事原型已经具备的观众缘,为影片发行打下深厚基础,这固然是成功经验。然而,这种近似翻拍的改编行为,本身就是国内动漫创意产业并不十分完善的体现。产业链薄弱,缺乏鼓励创新的物质基础与勇气,翻拍改编才会成为保守的风尚。”
暨南大学传播学教授林如鹏也指出:“《功夫熊猫》成功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是盲目地以为与国际接轨就是投好莱坞所好,重复着5年来的《卧虎藏龙》模式?为什么守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却无米下锅?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太多的教训,《花木兰》、《功夫之王》,还有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无间道风云》,无一不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挖掘和借鉴。我们固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更为熟悉,但拍出来的东西却常常不吸引人,有文化无娱乐。而文化这种东西是要‘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用它的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
《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制作中,文化把握能力的不足。我们眼下缺少的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不是票房,甚至不是故事,而是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功夫熊猫》点中了中国动漫软肋
在《功夫熊猫》的光芒下,国内动漫产业的软肋暴露无遗:动漫基地建设过于盲目跟风,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动漫生产重数量不重质量,重说教不重娱乐。
美国人动了脑筋,用了5年时间,把熊猫变成了电影,用中国特色元素和中国功夫打进了中国市场。他们编了一个故事,用的全是中国元素;还有就是他们擅长的电脑动漫特技。广州动漫产业园的一位业内人士说,这些动漫我们也会玩,只是整体编导策划水平与经济实力比不过人家而已,但这也正是两者之间的差距所在。
搞笑热闹的《功夫熊猫》火爆的同时,也把一连串困惑丢给了国内的动画片创作团队。据调查,目前,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只有11%。将近九成的市场被欧美和日本动画片所占据。
其实,国外以熊猫为题材的各种文化传播活动并不鲜见。1972年,日本著名导演高勋和宫崎骏就已经拍出了《熊猫的故事》。再后来美国艺术家用各式服饰装扮中国熊猫,有迷彩服还有美国国旗服,可说是异想天开。
对于国内的动漫文化产业来说,对本土文化的熟悉程度远胜过欧美国家,理应更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国产动漫大片。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还有无数电影宝藏可以挖掘和利用。
吴桐认为,我国的动画片并不缺少经典形象,无论是已经被搬上银幕的葫芦娃,还是孙悟空、黑猫警长、邋遢大王,无一不凝结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但其潜在的商业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该如何整合利用和再开发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却是值得探讨的一门学问。以近期上映的《葫芦兄弟》为例,由于走了“品牌再生”的路子,该片的投入虽不大,但经典品牌的号召力使其依旧取得了千万元的票房。
熊猫的故事篇5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品;熊猫符号;文化价值;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0-0071-02
成都自古以来就和国宝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成都特产”之一,在成都的春熙、锦里和宽窄巷子,均能找到专门售卖熊猫玩具产品的专卖店。被当作旅游纪念品用于馈赠亲朋好友是这些熊猫玩偶产品被消费购买的理由,而当地消费者进店购买的却十分少见。与之相比,米老鼠或者芭比玩偶风靡全世界,在中国拥有一批广泛的爱好者,不管推出了什么系列新产品,尤其是贴上了“限量版”这类字眼的标签,总是会有人主动关注并且争先购买。由此看来,虽然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但围绕它开发的国产玩偶并没有以大众消费品的形态被消费,熊猫玩偶这种产品并没有构筑进入到大众消费的意识形态之中。
一、国产熊猫与功夫熊猫
同样作为熊猫,美国制造的“功夫熊猫”却显得异常成功。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票房收入有着惊人的表现,2008年的《功夫熊猫》北美票房收入达2、1亿美元,全球总票房收入6、3亿美元。时隔三年推出的《功夫熊猫2》也有着全球票房5、98亿美元的不俗表现。《功夫熊猫》不仅在全球票房上获得巨大丰收,而且还赢得了中国观众的认可。除了在中国票房收获佳绩之外,在中国一时之间也掀起了一阵“功夫熊猫”的热潮。国内各大媒体和网络评论纷纷对《功夫熊猫》表现出了极高关注度和赞美的评价,百度搜索关于“功夫熊猫”的相关结果达到了2000万余条。不仅如此,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功夫熊猫》的学术文章:在中国知网上对“功夫熊猫”进行关键词搜索,与之相关的论文搜索数量达2000余篇。
《功夫熊猫》取得如此高人气的成功离不开人们对动画片主人公“熊猫阿宝”的喜爱。所以换个角度思考,如果熊猫玩偶不仅仅是单纯贩卖可爱的产品,而是以一个胖乎乎会武功还十分搞笑的熊猫阿宝形象出现,消费者还愿意为其买单吗?
当然,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功夫熊猫”专卖店,试想一下,如果好莱坞高调进入中国市场开设专卖店出售美国制造的“熊猫”,估计会触碰到国人敏感的神经。加上电影的上映周期十分有限,等到宣传期一过,电影下映之后人们减少了对其讨论的热度,“功夫熊猫”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美国人是怎么做到拉长“功夫熊猫”产品的生命线的呢?除了在电影动漫主题店铺用熊猫阿宝形象的周边产品混杂其中之外,美国走的另一条重要的销售路线是出售“功夫熊猫”版权。例如,将熊猫阿宝的形象版权出售给美特斯邦威、森马、真维斯这些中国休闲服饰企业,让中国人自己去制造“功夫熊猫”印花的T恤文化衫;以美国快餐业巨头麦当劳为载体,推出“功夫熊猫”主题餐厅,开展了“中国功Food”主题同乐会,并以买套餐送“功夫熊猫”主题玩具的捆绑销售形式出售给顾客。暨南大学营销学教授张计划认为:“功夫熊猫主题餐厅的推出,将卡通营销上升到消费者的体验营销。” ①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与各大商家合作,让“功夫熊猫”担任武打明星代言人的角色,例如东风标致207上市活动的宣传网站就大量使用《功夫熊猫2》主题内容为设计背景,打造了“快乐功夫放胆炫”互动网络广告。用以上种种方式,制作《功夫熊猫》的梦工厂动画公司就可以站在这条产业链的金字塔尖,靠出售版权坐收整个产业链绝大部分的利润。“功夫熊猫”产业链路线的构建与美国苹果手机的产业链路线如出一辙。苹果公司提供创意设计和技术支持,负责商业融资和营销管理,产业链下游的手机制造工作则移交给发展中国家承担。
作为一种特色产品,熊猫玩具在全世界范围内走俏,凡是有熊猫的动物园都在售卖熊猫玩偶,这种售卖形式是不用支付给熊猫的故乡中国任何版权费的。可见,只有掌控了创意产业链的上游,创造出属于自身话语权的文化创意产品,才有可能立足于产业链的顶端。
二、功夫熊猫对熊猫符号的构建
产业链的成功打造和运行使得“功夫熊猫”成功地取得了熊猫符号的话语权。其表现为,不管是产自哪个国家,只要其出售的熊猫产品和“功夫”沾边,都有构成侵权的嫌疑,沦为盗版山寨的可能。论及熊猫的卡通形象,也会使人不自主地联想到功夫熊猫阿宝。那么,这种符号的话语权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
符号学开创者之一索绪尔指出,符号是社会所接受的、以集体习惯和约定俗成为基础的文化表达手段。符号分为两个层面:能指和所指。能指是指符号原本的物质性,比如图像、声音、颜色等;所指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附着于符号上的所沉淀的各种象征意蕴。《功夫熊猫》在设定主人公熊猫阿宝这个人物角色时,在熊猫符号的能指方面保留了熊猫的基本特征,阿宝体型硕大肥胖,性格好吃懒做,与人们印象中体态笨拙、休闲安逸的熊猫如出一辙。随着故事剧情的推进,从完全没有功夫底子,到走上习武之路再到通过功夫打败黑暗势力,阿宝身上幽默、乐观、机智、富有正义感这些闪光点被不断挖掘出来,构成了熊猫阿宝符号的所指。通过故事情节的层层构筑,一个形象饱满的阿宝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所指层面的丰富构建使得阿宝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忘记了《功夫熊猫》这部电影的剧情,“功夫熊猫”这个符号依然强烈地留存于观众的脑海中。
同样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品来看中国的熊猫设计,以熊猫为原型塑造的文化产品并不多。最有名的熊猫文化产品是韩美林设计的2008年奥运吉祥物——福娃熊猫晶晶。借助奥运,福娃熊猫晶晶玩偶卖得很火,但其生命线却很短暂,现在来看已经是“过气”产品了。晶晶形象的塑造只是让人觉得它是一只可爱、友善的熊猫,此外,我们很难说得出任何关于熊猫晶晶的性格特点以及经历事迹。因此,中国创造的熊猫文化产品由于符号所指层面的缺少而使其辨识度降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话语权的缺失。这两种熊猫文化产品话语权的不对等归根结底来源于彼此核心竞争力的差异。
三、文化创意产品核心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对形象的优先权了。它们两者再也不是互相忠实的了:它们的广延性共同存在于同一个逻辑空间中,在那里它们同样都是(在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补充的关系中)作为符号‘发挥作用’。” ②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内涵亦如此,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再停留在产品的本质及其属性上,其价值体现在把握其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独特性价值延伸。正如“功夫熊猫”的创意核心并没有停留在“熊猫”这一属性上,而是把“功夫”这个概念和“熊猫”进行叠加之后,在熊猫的本质属性上延伸了熊猫的属性,赋予其符号的生命力,而不只是像国产熊猫玩具一样停留在对其本质属性的复制上。
在创意文化产品的价值开发中,本质属性延伸其特质属性需要历经检验,这种检验需要回到受众本位进行思考。从对国产熊猫玩具和“功夫熊猫”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特质属性嫁接本质属性需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受众对其留下强烈的符号印象。能够引感共鸣的东西并不神秘,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它可以是人性美好的闪光点,亦或是人性中的小缺点,概括来说,它是真、善、美。国产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成功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人们的交际网络中,总有怕老婆的灰太狼、可爱无敌的小灰灰,我们自己就有可能是爱睡懒觉的懒羊羊或者爱打扮的美羊羊。所以,《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市场走俏,甚至有通俗歌曲颂扬“嫁人要嫁灰太狼”,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在看这部动画片的同时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共鸣,从而认可了它。
再回到关于熊猫符号的文化价值开发,在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四川大学的学生徐晶在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曾提出过“三国熊猫”的概念设想,这个创意最终帮助她们团队获得了全国金牌的好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四家风投的合作研发意向,拿到3000万风投资金。她们分别以《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为原型,创造了五只卡通熊猫形象,代表了仁、义、勇、信、智五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围绕“三国熊猫”这个形象,他们将开设“三国熊猫”连锁专卖店,最后还可能开办“三国熊猫”乐园。其终极目标是形成由动画业、快速消费品产业、零售业、休闲业共同组成的“三国熊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的迪斯尼。
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创意,但如何做到像《功夫熊猫》那样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建立起无缝对接,使全世界人民都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却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毕竟,《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史蒂芬森花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并且在他背后拥有一支制作经验颇为成熟的制作团队。
如果有一天,全球也掀起一阵“中国创造”的熊猫热潮,出现了与米老鼠或者是芭比玩偶疯狂收藏者类似的国产熊猫爱好者,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在熊猫符号的文化创意开发这条道路上,我们追上了全球化进程的步伐。
[注释]
熊猫的故事篇6
你儿(童)或者不儿,功夫熊猫2就在那里。
熊猫是中国人的圈宝,像颐和园的十二兽首,中国人欣赏自己的国宝,还要向老外掏银子,这是同人的杯具还是洗具呢?
不论是杯具还是洗具,《功夫熊猫2》肯定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起码老外在掏中国人银子方面的功夫值得国人研究和学习。
塑造品牌故事的功夫。老外的奢侈品最爱讲品牌故事,中国的中华老字号最不会讲品牌故事。在《功夫熊猫2》中,阿宝的身世终于揭秘了,他不是鹅爸爸的儿子。这个故事编造得虽然很假,但很萌,很能赚取消费者同情的泪水。阿宝获得打败大恶人沈王爷的绝世武功就是靠这个品牌故事。不得不佩服,一个虚幻的品牌故事,让消费者掉着眼泪买单,这是何等的功夫啊。
讨目标消费者喜欢的功夫。《功夫熊猫2》的目标核心消费者是孩子,大人带孩子看,大人成了附带消费者,大人的作用是买单。在这个老少咸宜的片子里,《功夫熊猫2》知道自己的目标核心消费者是孩子,所以极尽讨好孩子的功夫。从大人的眼光来看,《功夫熊猫2》存在着“硬伤”:人物塑造没有《功夫熊猫》丰满和立体,故事情节铺陈不够,为了好看,人为增加了很多酷炫的打斗场面。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你的孩子说好看,当电影院内的小朋友都开心笑了,大人的所谓人物、情节又算得了什么呢?就像脑白金,你可以骂《功夫熊猫2》,但你一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义无反顾地奔向影院。
内心平静(INNER PEACE)的功夫。这是阿宝在本集里获得盖世功夫的秘诀。这对家居建材终端的导购人员非常适用,不要做心急火燎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王婆,要做内心平静、能取得消费者信赖和认可的朋友和顾问。内心平静可以所向披靡,内心平静是最高境界的成交功夫。
如何做品牌规划
品牌规划是企业成功的起点,看似深奥难懂,实则并不高深莫测。
品牌资产扫描――深挖、深挖、再深挖。尊重历史,继承遗产,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深入挖掘企业过去、现在的各项品牌资产,包括产品质量、性能、技术、人员、历史、文化、故事传说等,罗列出各项品牌资产清单,并作深入分析。
品牌DNA提炼――精简、精简、再精简。将上述企业品牌资产清单分析结果,结合目标消费者最深层次的需求,逐项剖析。最终找出二者最为匹配者,即为企业核心品牌资产。
企业核心品牌资产即是品牌DNA,是品牌的灵魂,是指导企业一切管理与营销工作的标杆。企业任何一项工作,理论上都应该紧紧围绕品牌DNA展开,不断加深品牌DNA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印象。请记住:95%的大脑都只愿意且仅能够记住简单的概念。
品牌DNA表现――聚焦、聚焦、再聚焦。品牌视觉系列应能鲜明地展现品牌DNA。品牌DNA一旦提炼出来,则应同绕其开发出系列VI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品牌VI、产品包装、终端形象、广告宣传物料(含网络、纸质、视频广告、海报等等)。
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受到许多外力作用,而其合力或许为零。因此,所有宣传推广工具均应朝着同一方向,绝不能偏离品牌核心价值。
熊猫的故事篇7
阿宝又回来了?
没错!那只憨憨胖胖的熊猫阿宝,借着《功夫熊猫2》又回来了!
还记得《功夫熊猫》中,阿宝的超强表现吗?――他阴差阳错成了“神龙大侠”,打败了残豹,维护了“和平谷”的和平。
至于刚刚上映的续集《功夫熊猫2》,则很像是一个寻找自我、确认自我的故事。除了要解答阿宝的父亲为什么是一只鸭子――这个折磨了全世界影迷三年的问题,熊猫阿宝还要在行侠仗义的同时,思索和寻找自己的身份――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将要去向何方。通过这些寻找,阿宝也实现了自己的功夫梦。
或许,让中国影迷觉得亲切的是,在影片一系列 “寻找”中,有个脱不开的关键词――成都。
《功夫熊猫2》中,师傅告诉阿宝打败白孔雀需要以柔克刚,获得“Inner Peace”(内心平静)的力量。而迟迟无法领悟的阿宝正是回到家乡成都,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百感交集之际,他在竹林掩映的川西平原,吸收天地之精华,突然领悟,参透了实现内心平静的秘诀。
《功夫熊猫2》中融入了不少成都元素,包括其极具特色的美食、药材和著名景点,甚至“阿宝”的身世之谜就藏在这座中国城市之中。
在电影的植入广告无孔不入的今天,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植入广告总收入超过6000万人民币,《变形金刚》的植入广告收入高达4000万美元。而经过成都市政府官方确认,《功夫熊猫2》中城市元素的植入费用是――“0”!
《功夫熊猫2》――一部好莱坞用巨资打造的动画电影为什么会与成都产生联系,其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故事和逻辑?成都给这部电影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隐藏在电影故事背后,更值得玩味的故事。
大地震后,一次迫在眉睫的危机公关
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汶川大地震。震中距离中国西南重镇成都不足100公里。地震导致该市都江堰、崇州、彭州三地遭受重创。
当成都人从救灾的疲惫中缓过气来,开始评价地震损失的时候,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当年确定在成都举行的若干经贸活动被取消;入境人数锐减;服务业遭受重创……“星级饭店只有30%多的入住率;从北京飞成都,即使两个航班合并,上座率也只有60%……”时任成都市旅游局局长的邓工力这样描述震后成都的萧条。
事实上,成都的绝大多数区域在震后一周就已全面恢复了平静。
“成都是安全的”,从城市发展角度,这样的声音需要用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否则,成都的城市形象将遭受巨大打击。那个时候最悲观的预计是,这场地震对城市形象,特别是安全形象带来的影响将超过20年。对于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旦被外界认定为不安全,其影响无法估量。在当时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城市投资、旅游和居住三个领域受到的损害首当其冲。
于是,由成都市最高决策层出面,一个全新的机构紧急成立――“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这个小组集聚了成都市政府旅游、房产、投资等多个职能部门的人员,并从当地新闻机构和公关公司抽调了人员,小组人数最多时达100多人。直到今天,这个创造了“大外宣机制”的机构在成都市委宣传部依然存在。事实上,这个小组所承担的最迫切使命就是城市形象的危机公关。
当成都寻求世界目光之时,全世界正在为一只名为阿宝的大熊猫疯狂。就在地震发生后三天,5月15日,法国戛纳,《功夫熊猫》在第61届戛纳电影节全球首映。在随后的新闻会上,以往习惯八卦的娱乐媒体都在向大牌明星追问一个严肃问题:“你们知道大熊猫的故乡正遭遇地震灾难吗?”梦工场动画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说,自己很关心这个发生在熊猫故乡的灾难,希望有机会能亲自来四川看看大熊猫,希望这部电影至少能给灾区的孩子们带去一些笑容。
一部充满娱乐元素的商业大片与“抗震救灾”主题结合到了一起。2008年6月18日《功夫熊猫》在中国首映,首映票房全部捐赠给四川灾区,为大熊猫的灾后生活重建献爱心。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功夫熊猫》为在地震之后登陆中国也进行了一次危机公关。
当会中国功夫的阿宝迅速成为影迷热议的话题时,成都市委宣传部也在反复观看研究该片。影片中对中国元素、大熊猫元素的运用让人折服,尤其是杰弗瑞・卡森伯格在戛纳电影节上的深情表白受到了成都重视。“如果这些国际大牌明星都来成都了,成都还不安全吗?”
2008年9月初,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向《功夫熊猫》的出品方美国梦工场动画公司发出邀请函,邀请梦工场动画首席执行官杰弗瑞・卡森伯格带领《功夫熊猫》续集的创作团队来成都,感受成都文化,亲密接触大熊猫。
梦工场与成都开启“跨国婚姻”
好莱坞怎么会千里迢迢赶到成都,主动融入成都元素?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负责人谢文透露,其实两个理由足以打动美国人:第一向杰弗瑞发出邀请,带领创作团队来成都看大熊猫;第二,“阿宝的爸爸为什么会是只鸭子?成都会给你一个答案。”
鲜为人知的是,虽然《功夫熊猫》使“阿宝”的形象风靡全球,但电影的创作团队却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大熊猫。而更为重要的是,“阿宝的爸爸为什么会是只鸭子?”势必是续集必须向全球观众回答的问题。遥远而神秘的成都此时发出邀请,仿佛冥冥之中为正在为续集故事发愁的创作团队指引了方向。
2008年10月21日,杰弗瑞・卡森伯格带队的梦工场动画公司高层乘坐私人专机飞抵成都,同行的还包括《功夫熊猫》续集导演詹妮弗・尼尔森率领的庞大创作团队。两天时间里,梦工场动画创作团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青城山和金沙遗址等地采风,收获颇丰。
梦工场对成都一见钟情,离别前杰弗瑞兴奋地向中国记者宣布:“来成都就是希望解开阿宝的传奇身世之谜,我们会在三年后向全世界公布答案!”梦工场动画与成都的合作由此开始。
韩裔美籍女导演詹妮弗则感慨:如果2008年没有去成都,真不知道阿宝的身世会是什么样。“在我们去了成都之后,我们才发现成都人是那么热爱熊猫。电影很大一部分情节是在去了成都之后加上的,我们要把这些原汁原味地告诉全世界观众。”詹妮弗说。
在《功夫熊猫2》中,担担面、火锅、麻婆豆腐、宽窄巷子、锦里、青城山……成都元素遍布影片。创作团队让阿宝到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寻根认祖”。
令梦工场团队印象最深刻的是成都美食。抵蓉当天,成都市领导在宽窄巷子宴请美国客人。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杰弗瑞多次向朋友津津乐道,提起夜宴上的成都美食。当晚,杰弗瑞一次次举杯,豪饮白酒。在酒酣耳热之际,杰弗瑞主动向何华章提出了在影片中运用成都元素的想法。自此,《功夫熊猫2》创作团队来蓉采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吸引媒体眼球的新闻事件,更为中美双方深度合作埋下了伏笔。
随着杰弗瑞・卡森伯格抱着大熊猫合影、创作团队登上青城山的照片经国内外媒体报道,网络广为传播,地震之后 “成都依然美丽”的危机公关初见成效。
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成都赢得国际影响
2009年,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的工作也从“去地震化营销”转向传播城市美誉度。
“成都要把自己放在和世界城市同一起跑线,成为世界公民。”提升小组负责人谢文对《小康》记者说。
成都已不满足于国内津津乐道的“休闲安逸”形象,但在国际上树立宜居宜游宜商的城市形象,成都还缺少“识别度”。
成都在哪里?这是成都必须要向全世界回答的一个问题。
于是,成都市再次向杰弗瑞・卡森伯格发出邀请――当年,杰弗瑞抱着大熊猫露出孩子般笑容的形象,让太多人记忆深刻。
其实早前,好莱坞已经借着《功夫熊猫》和中国进入了“蜜月期”。中国元素借着该片成为全球热门话题,被纳入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全球攻略。
种种契机下,着眼于《功夫熊猫》续集的,成都所打出的“熊猫牌”和梦工场打出的“中国牌”,就像是诸葛亮和周瑜在商量破曹之策时,各自在手心写下“火攻”二字,不谋而合。成都市表示,一部好莱坞大片要拍大熊猫,自然会到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取景,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双方拿出各自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合作,合作的目标是双赢: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成都赢得国际影响。
这段东西方跨国婚姻要能长久,还需要经历柴米油盐过日子的检验。此后两年多,成都市与美国派拉蒙、梦工场动画进行数次对接沟通,杰弗瑞的私人飞机再次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成都也派出代表飞赴洛杉矶,在数次的视频会议、考察中不断沟通、磨合。
为促成成都元素在影片中巧妙展现,成都市专门组建了《功夫熊猫2》中方工作团队,负责协调沟通、成都元素创意设计等工作。成都不仅仅提供“原材料”,甚至拿出了很多动漫作品和动画效果图。这些由成都自行创意设计的元素方案,很快摆上了大洋彼岸美方创作团队的案头。由此,青城山、太阳神鸟图案、麻婆豆腐、担担面这些成都人耳熟能详的元素植根于好莱坞大片中。成都直接与好莱坞梦工场的合作,开创了中国城市国际营销的先例。
其实,早在2008年《功夫熊猫》全球热映时,有广告公司就给成都市做了一个详细方案,希望花钱邀请《功夫熊猫》剧组的创作班子到成都考察,“当时的预算费用是300万元左右。成都元素植入《功夫熊猫》续集的经费另算。”
成都市分管宣传的领导肯定了这一思路,但明确表示:宣传是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这种效果也许不像旅游,直接体现在吸引了多少人来,但宣传是可以创造具体价值的。以成都的财力条件,我们不应该花钱做植入,而是需要专业对接,精细植入。
有专业机构曾评估,成都市成功邀请《功夫熊猫2》剧组来蓉采风,达到的灾后成都依然美丽的全球传播效果就价值3000万。而融入大量成都元素的《功夫熊猫2》在全球热映后,其广告价值更难以估量。
熊猫的故事篇8
相信大多数人如我一样,绝对没有喝过,也很难喝得起22万一斤的熊猫茶,这早已远远超出我们能想象的极品竹叶青、铁观音甚至早年炒到暴热的普洱。
甚至很多人不仅没喝过熊猫茶,可能除了在电视电影里看过大熊猫、见过《功夫熊猫》里耍宝的阿宝,连真熊猫都还没见到过。
我的故乡就是熊猫的故乡成都,这句话有些拗口还容易产生歧义——感觉我和熊猫阿宝好像是一家人。但是作为熊猫的家乡人,我也是最近才听闻有极品“熊猫茶”这一旷世奇珍。
熊猫茶,据说乃是用四川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国宝大熊猫所排出的国宝级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精心培育的明前茶烘焙而成,售价22万一斤具有极高的投资收藏价值。
更为神奇的是,据说此熊猫茶除了茶香怡人之外,还具有防癌抗癌的超强功能。所以国宝就是国宝,拉泡屎出来做肥料,都可以让茶叶立马产生质变,强壮到可以抗癌!
如果熊猫茶真能有此功效,那熊猫对咱家乡的贡献,肯定将突破仅仅是作为形象代言人在亚运会上摆摆造型,或者是作为外交友好使者被空运到亚非拉各国供当地小盆友拍照留念的作用;而绝对将上升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不朽地位!
这些年,神龙大侠阿宝作为我家乡的具有“唯一性、稀缺性、世界性”的资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投资领域。大到城市营销、招商引资,小到房产酒店、茶叶香烟,你都能看到阿宝的身影,都能看到永远都拍不出彩照的阿宝被摆拍的各种各样的商业形象。阿宝的投资价值已经被无限地放大到具有“抗癌”功能。
毫无疑问,熊猫茶的投资方希望通过借助阿宝国宝级的名气,将熊猫茶打造成为如印尼大名鼎鼎的世界最贵的猫屎咖啡一般的极品,这样也好借着天价的炒作赚个盆满钵满、名利双收。但是熊猫茶的出炉,早已经违背了投资价值的基本规律:投资的商品概念可以被无限炒作,但是商品价值必须有着被普遍认可和科学的真实价值。
熊猫的屎和家猫的屎,到底有多大成分差别?熊猫的屎即便稀缺到极致,又有多少真正抗癌的成分?从目前看既无科学根据,也缺乏权威机构的鉴定。
从投资的角度看,这样的熊猫茶恐怕很难有22万一斤的投资价值,如果这样的熊猫茶都具有投资价值的话,那用熊猫屎轮番培育豌豆、青菜、西瓜……个个都卖上个几十万、上百万一斤,那这样的投资岂不比开矿还来得厉害?!反正熊猫阿宝也是一天吃了睡、睡了吃、吃了拉,循环往复,那还真是“大粪一坨,黄金万两”?
尽管这些年我们天价爆炒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以致到今天的天价熊猫茶,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中国几万家茶企一年的茶叶总产值在300亿元人民币,而英国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叶加工企业的年产值就早已超过250多亿元人民币。在投资领域的商品价值的认识上,我们还仅仅停留在熊猫阿宝的那坨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