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作文(精选8篇)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1
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国徽上的作物图案可以分为里环和外环,内外环内的作物形状有明显区别。外环的穗状花序有较长的芒,小穗两侧扁平,符合麦穗的特征;里环的穗为圆锥花序,小穗呈长圆形,形为单粒对生尖状体,无明显的芒,具有稻穗的特征。
然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谷”字不仅仅是指“谷子(粟)”,也可以指“谷类作物”“稻或稻谷”。若官方所用的“谷”字是指“谷类作物”的话,即是对稻、麦、谷子、高粱、玉米等作物的统称,这样对国徽图案的描述不够确切;如果“谷”字是指“稻谷”的话,则不符合国徽外环的作物特征,不够全面。
由此,可以确定“谷穗”的表述与现行的国徽图案并不相符。
那么,国徽内外环的农作物究竟是麦穗还是稻穗呢?
我国国徽其实是在政协会徽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1949年9月便开始广泛征集国徽图稿,张仃等美术工作者首先提出设计方案,以政协会徽为基础,突出工农联盟。但是这样的设计仍有异议。
开国大典举行之后,刚刚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马上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此外,希望吸收一些专家共同设计国徽,于是提议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也成立一个国徽设计小组,由梁思成任主任。据此,提议,由全国政协出面请两个设计小组组织人力集中做国徽设计,两个小组进行设计竞赛。
之后,两个小组经过反复修改、复议、交流,出了很多版设计图样。1950年6月召开的国徽小组会议,邀请了来自各界的知名人士担当评委,评委们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并指出各组的优缺点,希望设计者们互相借鉴,取其精华,择优融合。据此,梁思成再次组织人员连夜修订图稿,并于次日写出说明书,说明书中提到“国徽底下正中为一个完整的齿轮,两旁饰以嘉禾稻、麦穗,象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可见,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沿用了政协会徽的麦穗形象,还加入了稻穗的形象。
1950年6月20日晚,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审查两个设计小组的国徽设计方案。多数人认为,清华大学的设计稿在艺术上更成熟,结构更完整统一,最终中选。
之后,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的最后定稿图交送政协大会表决时,指着清华大学设计图案上的稻、麦穗图形说:“稻穗、麦穗应有明显区别,颗粒均应饱满丰润,形象构图凹凸有致。”清华大学设计小组亦接受了的意见。至此,我国国徽形象终于确定下来。
如此看来,国徽上外环应为麦穗,里环应为稻穗。仔细想来,确有道理。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就日常生活来看,南方主要食用水稻,而由小麦制成的面食则深受北方人喜爱。所以,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小麦和稻子均是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
此外,对于麦稻并用的原因也有明确的文字解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设计图案的说明》中解释说:“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2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概况;防治措施;安徽宣城;宣州区;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33-01
小麦赤霉病是宣城市宣州区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中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该区偏重发生。该病在小麦全生育期都能发生,产生苗枯、茎秆基腐和穗腐等症状,其中以穗病危害最大,小麦从抽穗到灌浆期间,尤其是扬花阶段最易感病。小麦赤霉病常造成减产,病麦含有毒素,人食用后会出现四肢无力、头昏、发热、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家畜食用会发生肠胃病等中毒症状。我国国家标准中规定小麦赤霉病病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1],该文分析2012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今后防控工作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大田防治效果,降低田间病穗率。
1 2012年宣城市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概况
1、1 田间稻桩带菌率高
4月6日在宣州区小麦种植区的沈村、五星、朱桥等地调查,稻桩丛带菌率平均为28、21%(4%~70%),是2011年同期的2、19倍;稻桩的枝带菌率平均为4、23%(0、91%~11、67%),比2011年同期多52、71%,比近3年同期均值少25、40%。枝带菌率除了比2010年低外,比其他年份均高(表1)。
1、2 田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发病情况
近6年来,2012年田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最高,平均病穗率为25、96%,比2009年提高4、69个百分点,比近3年的均值提高14、77个百分点;平均病指为12、93,比2009年多27、01%,比近3年的均值多132、97%(表2)。
1、3 生育期间及防治适期间差异大
迟熟小麦发病重于早熟小麦。中稻茬口的田块播种偏早,小麦齐穗期约在4月11日,4月13—16日进入扬花高峰期;单季晚稻茬口的田块播种较晚,约在4月21日齐穗,4月24—26日进入扬花高峰期。宣城市宣州区4月下旬阴雨天气较多,其中4月20—21日、23日、25日、4月28日和4月30日至5月1日均为阴雨天气,与中迟熟小麦扬花期吻合,为小麦赤霉病侵染发病提供气候条件,是造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显著重于2011、2010年的主要原因。5月17日在宣州区的狸桥镇、水东镇、洪林镇调查早播小麦病穗率平均为7%;朱桥、五星和养贤调查中迟熟小麦病穗率平均为26、25%;其中宣州区洪林镇鸽子山村小麦扬花期用药防治的迟熟小麦平均病穗率为9、25%,养贤迟熟未防治或防治不及时田块平均病穗率为33、07%。
2 小麦赤霉病防控措施
2、1 适期播种
小麦赤霉病成熟的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主要是借风雨传播,播种不宜过迟。宣州区一般中稻或单季晚稻收割后种植小麦,播种适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力争在翌年4月上旬抽穗扬花。宣州区4月上旬至中旬初,一般以晴朗天气多,不利于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传播和侵入,若播种过迟,翌年4月中旬末下旬初抽穗扬花,此时阴雨天气多,有利于小麦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的传播和侵入。周围若有早播发病田块还会造成分生孢子的再侵染。
2、2 抓好晴朗天气,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1~2次
小麦赤霉病先侵染花药,其次为颖片内侧壁,病菌也可不经花药而通过颖片缝隙直接从小穗基部等处侵入[2]。应于小麦扬花10%~50%时施药;若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应提前齐穗期施药。施药应抢在雨前进行,施药关键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喷施,药液干后1 h淋雨,药效一般不降低;遇细雨可照常喷施,但浓度提高10%。在下列情况下应于5~7 d后再喷1次:品种严重感病;首次用药连续高温、高湿天气;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 d以上[3]。
2、3 加大宣传和培训,使农户掌握防治方法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期,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移动短信平台、电话语音提示等媒体,通过发放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与气象部门合作,利用无线小喇叭和天气预报,将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治信息进行定点定村宣传,在气象预报节目中插播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信息及技术,确保防治工作家喻户晓。
3 参考文献
[1] 唐洪,彭恒,刘明龙,等、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抽穗扬花期气象条件和病粒率关系[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7):10-12、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3
关键词:小麦;穗部冻害;低温寒流;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45-02
由于小麦在孕穗后期和开始抽穗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如遇到0℃以下的低温,麦穗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而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都会出现一次明显的寒流低温天气,寒流低温天气出现的越迟、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小麦穗部冻害就越重。因此,淮北地区需要在生产上对小麦种性布局进行调整。
1 淮北小麦穗部冻害发生情况及原因
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出现的低温寒流过程是由于淮北地处南北气流交汇带,气候因子变幅大,开春后天气回暖气温逐步升高,但却不是稳步上升,而是上下波动,有时还受北方冷气团南下影响。虽然每年低温寒流过程出现的早晚和强度大小不同,但是都正值冬小麦生育进入孕穗后期和开始抽穗阶段,对小麦穗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历史上淮北小麦受春季低温寒流危害最重的是1954年,当年低温霜冻过后,小麦地上大部分茎叶受冻后枯黄死亡,小麦植株既有外伤又有内伤,只有部分的分蘖成穗,导致当年小麦大幅度减产。1993年4月12日,淮北地区出现一次晚霜冻,最低温度达-2℃,造成大面积西安8号小麦因幼穗受冻,失去活力而抽不出穗,已抽出的麦穗部分小穗冻伤,结果是半截穗、残缺穗,其他品种的小麦也出现这种现象,只是冻害程度比西安8号轻。濉溪县有超过4万hm2小麦抽穗不正常,其中有超过1、33万hm2 70%的麦穗抽不出来,有超过2万hm2 10%~30%的麦抽不出穗,致使当年小麦大幅度减产。1994年是淮北少有的暖冬年份,部分麦田在越冬期出现麦苗拔节现象,幼穗分化进程也随之提前,在越冬期出现几次-3℃和-5℃的低温,正常年份这样的低温不会对处在二和二末期的小麦幼穗造成伤害,但由于暖冬小麦生育进程提前,造成了多种类型的小麦穗部冻害。但这次低温过程对小麦茎叶未造成危害,只是对穗部造成伤害。高级农艺师陈若礼经调查研究后认为这是低温造成的小麦穗部冻害,并分析了小麦穗部受冻害的机理:小麦幼穗遇到低温后,细胞间隙的溶液浓度低于细胞内的浓度形成水晶体,致使细胞间的渗透压加大,细胞内的原生质和溶液向外渗透,并在细胞间隙结冰,使细胞脱水,最终使原生质凝固而失去活力,这是麦穗在苞内受冻后抽不出穗的主要原因。部分即将抽穗或已部分抽出的麦穗上的小穗遇到低温后,花粉停留在双核或单核阶段,不再发育,造成小穗不孕,即半截穗、残缺穗。同时,陈若礼还提出小麦穗部冻害级别划分标准:0级:小麦抽穗正常;1级:抽穗正常,少部分小穗异常;2级:抽穗正常,部分小穗受冻后形成半截穗或残缺穗;3级:麦穗已基本形成,受冻后抽不出穗或抽出灰白色不实穗;4级:剥检看幼穗干枯或呈褐色条状物。此项研究和标准划分填补了小麦冻害方面的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4月7日和10日淮北地区出现了2次0℃以下的低温过程,对正处在孕穗后期和刚开始抽穗的小麦穗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冻害。根据调查,濉溪县40%以上的麦田发生了穗部冻害,重的田块受冻麦穗达30%以上,轻的田块占5%~15%,小麦减产达20%左右。通过对2013年小麦穗部调查可以看出:在土质和播期相同的条件下,春性和偏春的半冬性品种的小麦穗部冻害重;冬性品种和偏冬的半冬性品种穗部冻害较轻。2012年秋种时濉溪县小麦新技术研究所从河北高碑店引进的6个冬性小麦品种(系),基本上没有发生穗部冻害。同时根据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块穗部冻害程度不同分析得出,耕层墒情好的田块冻害轻,耕层土壤墒情差的冻害程度重,干旱加重了小麦穗部冻害程度。
2 淮北地区小麦种性布局演变过程
20世纪70年代淮北地区生产水平低下,耕作靠畜力,小麦播种、收获靠人力,持续的时间长,再加上一些作物如山芋、棉花收获的迟,一般都要到10月中旬后才能收获,这就造成部分麦田晚播,晚播小麦要占秋种总面积的30%左右。那时生产上使用的小麦品种多数都是春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占少数,春性小麦品种与当时生产情况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1)耕地整地,播种收获,机器代替人(畜)力操作,效率提高,作业时间缩短;(2)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山芋、棉花面积减少,麦/豆(改麦/玉)轮作占主导地位,减少因腾茬晚而造成的小麦晚播;(3)随着降雨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淮北地区9月中下旬降雨正常,而9月底和10月上中旬经常无降雨,如能在10月10日前后播种,土壤墒情可以满足小麦播种出苗对水分的要求。而淮北地区春性小麦品种适宜在10月15~30日播种,早播会出现提前拔节。因此春性品种小麦已不适宜栽种。据此,陈若礼同志提出调整小麦种性布局,引进冬性小麦品种试验示范,扩大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的建议。经过多年努力,从濉溪县来看,半冬性品种小麦的播种已占主导地位,但尚未有冬性小麦品种应用。
3 小麦种性布局的调整措施
由于气候的变化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为了提高抗御穗部冻害能力,只能在在生产环节采取措施。首先,应调整小麦种性布局,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在选用半冬性品种时应该选用偏冬的品种。其次,要加快引进冬性小麦品种,通过试验示范逐年扩大冬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力争经过3~5a的努力,使冬性小麦品种占主导地位。第三,育种单位应把偏冬的半冬性品种和冬性小麦品种作为育种方向,尽快选育出抗御低温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第四,加强麦田的春季管理,使麦株生长健壮,以增强其抗灾能力。第五,根据天气预报,在晚春低温寒流到来之前,进行麦田灌溉,一方面增强麦株的活力,另一方面降低温度变化幅度,以大大减轻小麦穗部冻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单勇,陈若礼、1993年淮北地区小麦抽穗异常原因分析[J]、安徽气象,1994(1)、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4
关键词:小麦;产量因素;相关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2、10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021-04
高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基本目标,优质、多抗、高效、广适等其它多元化目标必须建立在高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育种者应始终把产量性状作为首要选择指标。小麦单位面积的经济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因素共同作用的,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产量结构特征,不同的生态区域、不同的栽培管理、不同的产量水平等条件下,三因素的主次关系是不同的[1~13],因此,不同条件下选择标准的主次关系也有差别。一个合理的群体,必须是三者乘积的最大值。本文探讨了2006~2012年7年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以期为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以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山东省各审定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值,采用简单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分析。试验数据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14,15]。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因素性状表现及变异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产量构成三因素性状表现及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在2006~2012年7年间,山东省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呈略增长趋势,高产和超高产育种潜力仍然较大。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单位面积穗数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变异系数较小。
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均不显著。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而产量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且都为正值,而单位面积穗数分别通过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通过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负值。
以上分析表明,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在当前的产量水平和种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已相对较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不大,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且其对产量的影响为正值,应将其作为当前高产育种首要选择性状,穗粒数的直接作用较小,但其对产量的影响为正值,也应作为选择性状之一。
综上,在小麦高产育种性状选择时,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发展。上述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不尽相同[1~13],这可能与试验取材及不同的生态区域、不同的栽培管理、不同的产量水平和不同的气候条件等有关,尚有待做更深入的比较分析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杨春玲,关 立,侯军红,等 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7,4:19-23
[2] 王福玉,尹逊利,陈贵菊,等 播期播量对强筋小麦济宁1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1,1:33-35
[3] 祝宗美 不同耕作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7):48-49
[4] 段国辉,高海涛,张学品,等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6,10:38-40
[5] 未文良,汪建来,张文明,等 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6:1626-1627,1635
[6] 田纪春,邓志英,胡瑞波,等 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的通径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11):1699-1705
[7] 宋志伟,杨首乐 春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6,5:174-176
[8] 王汉民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6,4:55-56
[9] 王继滨,李凤云,李红芹,等 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1:142-143,162
[10]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等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 南京农专学报,2002,4:11-14
[11]王 萍,王 罡,季 静,等 长春种植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1999,3:34-40
[12]边宽江,姚立会,廖详儒 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因素通径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1999,8(2):20-21
[13]蔡 健,兰 伟,林 丽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4):61-65
[14]张文彤,闫 洁 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薛 薇 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5
关键词:鄂北岗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2、1+1;S5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689-03
小麦是湖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hm2左右,总产350万t左右,发展小麦生产对于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促进湖北省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小麦年收获面积为79、49万~109、63万hm2,年均面积97、70万hm2;小麦年总产243、20万~353、20万t,年均总产320、08万t[1]。
鄂北岗地是湖北省小麦主产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合发展小麦生产。该地区位于湖北省小麦种植区划中的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麦区,是湖北省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也是湖北省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基地[2],该区域还位于我国北纬33°小麦高产开发区,小麦蕴藏巨大产量潜力。然而,由于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该区域乃至湖北省小麦单产长期以来难以达到7 500 kg/hm2。该区域在生产技术环节存在的限制小麦生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播种质量不高,播种方式以撒播为主,播量偏大,播期偏早,稻茬麦田还存在整地质量差,沟厢不配套等问题;肥料运筹方式不合理,具体表现为氮肥使用量偏大,底肥和前期施肥量过大,后期施肥量不足,肥料利用率偏低[3]。
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力,提高小麦生产水平,针对该地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上述两个问题,结合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试验示范了规范化播种、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集成高产栽培技术[4],创造出了7 957、95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揭示了湖北省小麦大面积生产的产量潜力和高产成因,为湖北省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的襄阳市原种繁殖场实施。
1、1 土壤养分条件
试验区土壤类型属岗地黄黏土。经检测,有机质含量为14、3~18、2 g/kg,碱解氮含量为72、1~97、3 mg/kg,速效磷含量为13、5~32、8 mg/kg,速效钾含量为97、3~150 mg/kg,土壤pH 6、4~7、3。
1、2 品种选择
试验用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该品种2001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弱春性,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直立,矮秆,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后期熟相好。郑麦9023还是湖北省当前主栽的高产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近年来,种植面积占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的50%左右[5]。
1、3 规范化机械播种
1、3、1 整地 前茬作物夏播玉米早穗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整地前施用复合肥(N∶P2O5∶K2O=16∶16∶16)450 kg/hm2和尿素(N≥46、4%)150 kg/hm2。整地标准为田平垡碎、上虚下实。
1、3、2 种子处理 晒种1~2 d后,用硅噻菌胺200 mL、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 g和含量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 g,加水3 kg均匀拌种100 kg,搅拌均匀后用塑料袋将种子封好后闷种一昼夜。
1、3、3 精细播种 于2011年10月19~22日用河南邓州市钻澳农业机械制造厂生产的3B-10、12、14型多功能旋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按基本苗240万/hm2计算用种量进行机械条播,播幅2、4 m,播种12行,行距20 cm,播种深度6 cm,播后自带镇压器进行镇压。
1、4 田间管理
1、4、1 化学除草 出苗后,在12月4~5日田间杂草达到2片叶时,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55 g/hm2对水450 kg喷雾进行化学除草。
1、4、2 追施肥料 在2012年3月3日和3月15日结合两次降雨分别追施拔节、孕穗肥,每次使用尿素(N≥46、4%)67、5 kg/hm2。
1、4、3 防治病虫 2012年4月1~4日,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Lambda-cyhalothrin)2 250 g/hm2,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和5%井冈霉素3 000 g/hm2对水450 kg混合均匀后用机动喷雾器喷雾防治蚜虫、麦圆蜘蛛以及预防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4月18~22日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吡虫啉(Imidacloprid)300 g/hm2、“麦健”(4、2% 1-Naphthylacetic acid AS)水剂750 mL/hm2和磷酸二氢钾750 g/hm2对水450 kg的混合液防治赤霉病、穗蚜和叶面施肥。5月1~3日再用吡虫啉300 g/hm2、磷酸二氢钾750 g/hm2对水450 kg进行喷雾防治穗蚜和叶面施肥。
1、4、4 及时收获 在2012年5月26~28日对进入完熟期的小麦用收割机及时抢晴收获并晾晒,防止雨水造成的穗发芽。
1、5 数据调查
在收获前按15 hm2左右一个点进行测产验收,共测48个点,覆盖面积720 hm2。2012年5月26日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随机选择三块田进行机械收获验收。数据调查参照田纪春等[6]的方法。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了初步整理,Pearson相关分析使用SAS 9、2。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质量
采用机械播种,深浅一致,出苗整齐、均匀。根据调查,基本苗为252、0万~277、5万/hm2,平均为261、5万/hm2,变幅9、8%。
2、2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对48个测产点调查(表1)表明,每公顷有效穗数最高达到753、0万穗,最低为643、5万穗,平均为698、3万穗;穗粒数最高27、2粒,最低23、1粒,平均25、1粒;千粒重最高46、3 g,最低42、2 g,平均44、4 g。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8%、3、0%和2、4%,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该项技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郑麦9023的千粒重较其他两个产量构成因素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小。
相关分析结果(表2)表明,在大面积高产栽培条件下,郑麦9023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两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负相关程度>穗粒数与千粒重的负相关程度。千粒重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都明显低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表明千粒重的变化受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小。
2、3 产量结果
覆盖720 hm2的48个测产点平均单产为7 763、10 kg/hm2(图1)。2012年5月26日经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随机选择三块田进行机械收获验收,平均单产为7 957、95 kg/hm2,创造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该产量比襄阳市襄州区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高29、1%,比湖北省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高112、3%,显示出极大的增产潜力。
3 讨论
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目前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生产积极性均有所下降[7],小麦生产的方式已由过去常规的精耕细作方式逐步向轻简化、机械化转变。从小麦生产的技术角度看,长期以来制约湖北省小麦单产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是小麦的播种质量不高,导致小麦出苗不整齐,晚弱苗的现象十分普遍,相当面积小麦不能够壮苗越冬,限制了小麦单产的提高。该试验改人工撒播为机械播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出苗整齐、均匀,为提高小麦单产创造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湖北省小麦单产水平不高,但从生产实际中调查的数据来看,小麦施肥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却很高,大大超过了目前产量水平下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既增加了小麦生产的成本,又浪费了资源,加大了农田氮素污染。本试验通过研究和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改善了氮肥的运筹方式,提高了氮肥的使用效率,起到了增收节支的双重效果。
在示范区内,实现了鄂北岗地小麦7 500 kg/hm2的单产目标,创造出了单产7 957、95 kg/hm2的湖北省小麦高产记录,进一步揭示了湖北省小麦高产潜力,为湖北省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面积高产栽培条件下,郑麦9023千粒重的稳定性高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并且在产量三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千粒重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明显低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的负相关程度。说明在高产条件下,通过技术途径提高穗粒数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是可行的。
生产过程中还可以改进的技术措施有:①播种时间在鄂北岗地还可后移3~5 d,从而保证年前不旺长;②本试验两次追肥时间相隔太近,施肥量不足,未能发挥出攻大穗的效果,可在2月初的返青期结合降雪或降雨实施早施返青拔节肥,提高穗粒数。
参考文献:
[1] 高春保,刘易科,佟汉文,等、 湖北省“十一五”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1):2703-2705、
[2] 敖立万,朱旭彤,高广金,等、湖北小麦[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21、
[3]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湖北省小麦增产潜力分析和2009年小麦秋播的主要技术措施[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374-2376、
[4] 高春保,朱展望,刘易科,等、 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5]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等、郑麦9023在湖北省大面积生产中的品质性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170-3172、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6
人生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田野,那里的麦穗就好比知识,只要你低头努力去拾麦穗,相信你的箩筐里的麦穗是最多的。
想想以前,作文总是达不到满意的成绩,我就放弃了。从那以后,我便不再看书,不把作文看得那么重要了。于是,每次比赛都是屡屡败北,自己都没有信心了。但自从那次和外婆拾完麦穗后,我就有了自信。
我提着箩筐走在外婆的后面,金黄的麦田像一块金色的地毯。我来到了外婆中的那一块田地里,外婆对我说:“你去拾拾掉下来的麦穗。”我点点头答应了。说完我就下地了,提着箩筐低着头不停的拾着。这时,我的伙伴带着他的小兔子从我面前走过,对我说:“走,一起去玩吧!”我动心了,放下了箩筐。这时,外婆拉住我对我说:“孩子,不要半途而废。”我看看箩筐,已经拾了半筐,我点点头,又继续拾。我低着头,撅着嘴,心想:真是的,早知道就不和外婆来了,不来还可以和伙伴一起玩。外婆看看我,笑着对我说:“不高兴了?来来,让外婆跟你说,其实今天你比谁学的都多。”我皱皱眉头说:“不就是拾了拾麦穗吗?”外婆嘴角泛起一丝笑容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拾到很多麦穗。”这我就不明白了,像城市里的小孩没来过农村,就是不到麦穗啊!如果我不跟着外婆来,我也是不到麦穗啊。“其实大大的田野就好似一个大大的竞争赛场只要我们低着头默默无闻的拾,就可以拾到很多麦穗。从拾的麦穗多与少,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的多与少。学习也是一样,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拾到很多麦穗,这个麦穗也就是你最后的成绩啊!”我恍然大悟。我今天学到了比别人多的东西。
从此,我对作文有了很大的信心,我总是每一两个星期买一本书看,对作文也有了很大的兴趣,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7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襄麦35;选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2、1;S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11-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03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高产途径的探讨是小麦研究的永恒课题[1]。对于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模式的研究结果不甚相同,有研究指出,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应该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只有穗大、穗匀、穗粒数多才能建立高产群体结构的框架[2-5]。姜文侯等[6]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要求较高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数与千粒重。上述第二种观点较为符合湖北省的实际[7],在目前中高产水平条件下,由于受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制约,湖北省小麦高产育种途径仍应该以中间型[8]为宜,但在品种设计时,应将提高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作为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襄麦35正是按此思路选育而成的,该品种将北方小麦的丰产性和南方小麦的多抗性进行了较好的聚合,是湖北省小麦高产育种的成功尝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1 选育经过
襄麦35是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15年9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15001,适宜在湖北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组合为8811/贵农24-7//鄂麦19,最初配组始于1991年,先以“8811”c贵农24-7杂交,经选择基本稳定后,1998年择优再与鄂麦19杂交。其间,F2和F5因夏繁加代未加选择,由于分离世代较长,整个选育过程历经15代11次择选。2011年编号为S1347的株系表现优异,通过田间评选育成出圃,定名为襄麦35。具体选育过程见图1。
2 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襄麦35属弱春性、芽鞘绿色、幼苗生长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有效穗525万~600万/hm2、每穗粒数为35~40粒、千粒重42 g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子粒卵圆形;株高80 cm左右、茎秆有少量腊粉、穗下节较短、叶耳较大、旗叶较短上举、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抗倒性强;落黄稳健、耐高温逼熟、熟相较好、成熟期比郑麦9023晚4 d。
2、2 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分析
2、2、1 产量性状 襄麦35产量潜力在9 000 kg/hm2以上,最高单产达8 546、7 kg/hm2(2014年襄北农业科学研究所);2013-2014年在湖北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6 165、9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2、91%,增产达显著水平,居第一位;2014-2015年在湖北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6 224、6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11、97%,增产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单产6 232、8 kg/hm2,比对照郑麦9023增产7、92%,20个试点中,14个试点较对照增产,增产点次率为70%。
2、2、2 产量构成分析 依据湖北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汇总报告,对襄麦35的产量三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相关分析结果(表1)表明,襄麦35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616 2),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次之(0、560 2),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小(0、179 7),其他因素间相互影响不大。由此构成了以有效穗为主效增产因子,以较高水平的粒重因子(中等粒型)和尚有增产空间的穗粒数为搭配因子的高产乘积模型。
协调产量构成因素的量值一直是小麦高产栽培和育种的基本思路[9],湖北麦区冬季干旱,春后多雨,气温回升快,昼夜温差小,两极分化剧烈,加之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内在限制,成穗条件不及北方。4月下旬至5月份灌浆期间的高温逼熟等非生物逆境胁迫又常常造成年际间粒重波幅过大,这都是湖北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已有高产条件下的研究表明,不论多穗型品种或大穗型品种,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10]。宋健民等[11]认为提高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因此,湖北小麦的高产育种应以穗、粒为基础,要能充分利用本区穗分化时间长的生态优势(本区小穗数的分化一般均可达到20个左右,而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的平均穗粒数只有30粒左右,从产量空间看,粒数还具较大潜力),在遗传上解决好“小库”(粒重与单穗重)不易过大,“总库”(三因素之积)有所提升,不主打粒重,但要求其相对稳定,力求“库”、“源”、“流”协调,产量三要素间具有较大的兼容性、互补性和稳定性。襄麦35以有效穗为主效增产因子,以较高水平的穗粒数和相对稳定的粒重因素(中等粒型)为搭配因子的产量结构特点,形成了对本麦区上述生态条件的高度适应性[12],组合出了该品种的高产水平和稳产性能。
2、3 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两年检测,2013和2014年品种性状指标分别为:容重816和795 g/L,粗蛋白含量(干基)13、65%和13、65%,降落值450和344 s,湿面筋含量(以14%水分计)30、8%和26、3%,吸水量63、4和60、8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3、5和4、4 min,稳定时间3、1和3、3 min,弱化度113和113 F、U,粉质质量指数55和59 mm,粉质评价值49和53分,最大拉伸阻力(Rm,135)240和215 E、U,延伸性(E,135)184和163 mm,能量58、4和44、9 cm2,R/E值1、30和1、32,两年的主要品质指标平均达到国家中筋小麦标准(GB/T17320-1998)。
2、4 抗逆性
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鉴定,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两年20个试点田间倒伏≥4级的试点1个,平均倒伏面积为6、0%。
3 栽培技术要点
根据襄麦35的品种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该品种产量水平在8 250 kg/hm2以上的产量结构应是:有效穗525万/hm2左右,每穗35~40粒,千粒重40~42 g。高产策略为主攻有效穗数,稳定或促进单穗产量。
3、1 适期早播
该品种熟期较晚,注意适期早播。江汉平原及鄂东南地区10月25日至11月3日播种为宜,鄂北地区10月18-28日播种为宜,有利于获得高产。
3、2 合理密植
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和播期的早晚灵活调控好基本苗。适播期内播种:高肥水田块基本苗180万~210万/hm2,中等肥力田块225万~255万/hm2,中低产田块270万~300万/hm2;适播期后播种,每晚播 1 d播种量增加7、5 kg/hm2。
3、3 科学施肥
注意N、P、K平衡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公顷施N量195~210 kg,P2O5和K2O量各105~135 kg。N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追肥施用期应根据苗情灵活掌握,晚、弱苗及群体不足的田块应早施,反之则于拔节期集中追施。追肥不宜过晚,防止贪青晚熟。
3、4 搞好以赤霉病和纹枯病为主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小麦起身期,当病株率达15%~20%时,每667 m2用5%的井冈霉素水剂300~400 mL加水50 kg喷雾,防治纹枯病1次,施药重点部位为小麦茎基部;齐穗至扬花初期每667 m2用50%多菌灵粉剂100 g加水50 kg喷雾,防治赤霉病1次。也可根据病虫测报情况,结合中后期穗蚜及其他病害防治和根外追肥实施“一喷三防”。根据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适期在小麦抽穗至灌浆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施,达到防病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叶枯病、麦穗蚜、吸浆虫、麦蜘蛛等)、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效果。以防治锈病、吸浆虫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 g或12、5%烯唑醇40 mL加4、5%的高效氯氰菊酯50 mL,再加98%磷酸二浼100 g或液体叶面肥50 mL加水50 kg喷雾;以防治赤霉病、麦穗蚜为主的麦田,每667 m2用50%多菌灵60 mL或70%甲基硫菌灵100 g、加3%啶虫脒乳油25 mL或10%吡虫啉20 g,再加磷酸二氢钾100 g加水50 kg喷雾。
3、5 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宜在蜡熟期收获。若由于雨季迫近,则应适当提前收获,以防发生穗发芽。
参考文献:
[1] 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等、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学报,2002,28(5):577-585、
[2] 田纪春、超级小麦及其育种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1):87-90、
[3] 孙道杰,王 辉,闵东红,等、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13):13-16、
[4] 谭飞泉,张怀琼,任正隆、“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3):189-193、
[5] 郭秀焕,赵 平,连光艳,等、超级小麦的育种方法与实践[J]、山东农业科学,2005(6):19-20、
[6] 姜文侯,吴兆苏、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初步探讨[J]、作物学报,1983,9(4):233-239、
[7] 陈桥生,张道荣,汤清益,等、从襄麦25的育成谈鄂北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几个问题[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738-1740、
[8] 王婉仪,薛民生,朱维云,等、对北京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看法[J]、华北农学报,1989,4(3):16-23、
[9] 亓开振,赵广才,常旭虹,等、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J]、作物杂志,2016(3):45-50、
[10] 庄巧生,王恒立、小麦育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M]、北京:科普出版社,1987、351-367、
最大的麦穗作文篇8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变异系数;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yield ponents of wheat
zhou fang-ju,chen qiao-sheng,zhang dao-rong,tang qing-yi,jiang qi-bin,wang yan,
liu xian-bin,lu tian-tai
(xiangy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cademy of hubei province, xiangyang 441057, hubei, china)
abstracts: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yield and ponent factors of thre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zhengmai 9023, xiangmai 55 and xiangmai 25 during 2009~2012, effective spike number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ctual production(path=0、412 5); 1 000-kernel-weight was the second (path=0、2872); while grain number per spike had the lowest (path=0、151 7)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were consistent、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1 000-kernel-weight during different year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effective panicle; the lowest was of grain number per spike、 in order to reach the maximum yield, the breakthrough should be realized on increasing the grain number and 1 000-kernel-weight based on the optimum effective spike number, an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indexes、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variation coefficient; yield pon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随着世界粮食生产形势日益严峻,进一步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小麦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构成的,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应在群体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作为突破,实现三者的最佳协调关系,力争达到产量最大化[1-3]。
目前关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已有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横向比较,即同一年度间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2,4,5],而不同年份间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少。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襄阳市3个主栽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在2009-2012年的生育期及产量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了本地区小麦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在不同年际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进而探讨提高千粒重的途径,旨在为本地区的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是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3个品种均为湖北省的主栽小麦品种。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9-2012年进行,每年10月播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3、3 m2,3个重复,常规麦田管理。
1、3 测定项目
在小麦生育期间调查各品种的抗病性,小麦落黄时调查各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在收获后室内调查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及各小区的实际产量。
1、4 统计与分析
各性状取各年度间平均值,并采用dp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性
对3个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均呈正相关,且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说明有效穗数对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效穗数的增加并不会引起每穗粒数、千粒重的下降。
2、2 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的通径分析
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表2),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为0、412 5,其次是千粒重,为0、287 2,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小,为0、151 7;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均为正效应,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趋向一致。
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效应均为正值,且其中任一因素通过其他因素对产量的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说明任一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对产量均有促进作用。有效穗数对产量主要是直接影响,而间接影响较小;千粒重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而影响产量;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均较小。
2、3 不同年度间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
对3个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进行变异系数分析(表3),发现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从结果可知,在不同的年度间,产量性状最稳定的是每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最不稳定的是千粒重,因此说明千粒重的调控性很大,如果在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稳定的情况下,粒重增加,则产量就会有较大的突破。
3 小结
湖北省襄阳市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多为水稻土和黄棕壤,质地以粘壤土为主,生态条件较为特殊,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小麦灌浆期间降雨量偏多且高温逼熟,大多数外引品种不适应本地特殊的气侯条件,年度间产量变异较大。因此,该麦区要想取得丰产、稳产应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为基础,充分提高千粒重,从而在产量上取得突破。
综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小麦的产量决定于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粒数三者的乘积,所以如只注重有效穗数的增加可能导致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减少,从而使整体产量减少[1-3]。在不同的年份间,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5-7]已证明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及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及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8],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武,王进强,陆加荣,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种子科技,2001(5):281-282、
[2] 郑建敏,李 浦,廖晓红,等、四川冬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初步分析[j]、作物杂志,2012(1):105-107、
[3] 孙本普,王 勇,李秀云,等、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83-87、
[4] 陈佳慧,兰进好,王 晖,等、小麦子粒构型性状与粒重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种业,2010(8):58-60、
[5] 周淼平,任丽娟,张 旭,等、小麦产量性状的qtl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35-40、
[6] 马华平,蒋志凯,朱红彩,等、小麦亲本千粒重遗传效应分析[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