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精选8篇)

来源:网友 时间:2023-08-25 手机浏览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1

在那茫茫苍苍的云雾里,飘洒着亮晶晶小雪花。雪花飘洒到山坡上,给山坡盖上舒服的棉被,雪花飘洒到房顶上,给房顶穿上一件厚厚的棉衣,雪花飘洒到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正开心呢。

雪地旁,是一个花园,里面的已被冰雪笼罩。在花坛里还有一棵雪松,雪松迎着刺骨的寒风傲然挺立。雪松四周挂满了冰条儿,犹如一朵朵银色的,晶莹剔透。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冰条上,反射出夺目的亮光,美极了。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2

它春夏秋冬都很美丽

但更吸引我的是冬天

下雪的时候更加美丽

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天上飞舞

给大地母亲带来了洁白的衣裳

充满了它对大地母亲炽热的爱,深沉的情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3

在那茫茫苍苍的云雾里,飘洒着亮晶晶小雪花。雪花飘洒到山坡上,给山坡盖上舒服的棉被,雪花飘洒到房顶上,给房顶穿上一件厚厚的棉衣,雪花飘洒到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正开心呢。

雪地旁,是一个花园,里面的已被冰雪笼罩。在花坛里还有一棵雪松,雪松迎着刺骨的寒风傲然挺立。雪松四周挂满了冰条儿,犹如一朵朵银色的,晶莹剔透。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冰条上,反射出夺目的亮光,美极了。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4

乐不起来的农家乐

1月21日,昌吉市胡杨树度假村停业了,空旷的度假村显得异常冷清。见到记者时,老板张建荣似乎有苦难言。她说,冬天生意不好,与其让员工们耗在这,不如给他们放假,让大家早早回去过个年。

张建荣开这家度假村已是第6年了。6年前他们兄弟姐妹4人筹资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一家农家乐,由张建荣负责经营。于是张建荣辞掉了在煤矿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新事业。度假村开张前几年生意火爆,十余间装修一新的风情园常常是高朋满座,店里的特色菜――风干牛肉被评为当地的“名小吃”。度假村的名气也一天比一天大,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三星级农家乐”。

这样的发展势头让张建荣及家人对前景充满信心,他们把挣的钱又投入到度假村的基础设施中,还建了一栋高档别墅。去年又花了十余万元盖了一座五星级公厕。如今度假村已成为一家集会议、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度假酒店,日接待游客可达400人。

然而一到冬天情况就变了。“去年生意明显不如往年,冬天基本挣不上钱,只能勉强维持。”张建荣说,从元月初到现在,每天没几个客人,只能保住员工工资。

张建荣说,餐饮业冬天开业成本大,不但蔬菜价格高,肉价也上涨了,光是取暖烧煤一个冬天就要花4万多元。“有啥办法呢,冬天也只能这样了。”她无奈地说。

张建荣的度假村在冬季关门歇业了,可是离他们不远处的清馨园四季度假酒店还在营业,中午这里还有两桌子客人。这是一家集会议、培训、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四季对外营业的农家乐,距昌吉市区4公里。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是午饭时间,老板张江生坐在大厅里和一位顾客聊天,几个孩子在酒店旁的小河坝里玩雪,酒店的蒙古包在寒冷的雪地上孤寂地矗立着。“夏天我们这里是小桥流水,风景特别好,生意也不错。”虽然冬季生意冷清,刚接手这家农家乐的张江生还是显得信心十足。他跟记者聊起自己的生意经。冬天几乎所有的农家乐关门了,客源没地方去,于是就集中到这里。他说,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自己的农家乐在昌吉市都是排在前几位的。

其实,张江生在冬天让农家乐继续营业,有他自己的考虑。“员工工资一月就得六七万元,即使生意不好这些人还得雇着,不然开春后很难找到人。”张江生说,冬天也就是保本经营,只要不亏本就行了,没有更多效益上的苛求。自己刚接手这家农家乐,可以利用冬天训练团队,练练兵,向员工灌输一些须知的经营理念。

张江生说,在目前餐饮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经营农家乐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农家乐必须瞄准中低端消费层,针对工薪阶层和普通老百姓,让他们花几百元就能高高兴兴地吃顿农家饭。他说,以后自己打算在冬季开展小型滑雪场,供客人玩耍,再浇个冰场,孩子们可以滑冰。

张江生的想法得到客人曾光发赞许。这位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说,农家乐自己种黄瓜、茄子、辣椒等,让客人采摘,感觉就是不一样。他认为,客人来农家乐除了吃饭,还能体验一种别样的快乐,那是在城市里的酒店感觉不到的。

昌吉市是新疆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之一,当地乡村旅游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目前,该市共有大小农家乐76家,其中三星级以上18家,创建成“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成为我区乡村旅游较发达的县市之一。如何让农家乐冬天淡季不淡,各种“促销”方案已经摆上该市旅游部门的案头。

转变经营也能火爆

与昌吉市一样,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也是新疆农家乐发展较早的地区,尽管大部分农家乐冬天也关门歇业了,但一些特色农家乐却在寒冬中燃起了一把火。

1月23日,记者来到该区所辖的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当地牧家乐经营者与昌吉市农家乐的老板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情。

中午12时30分,记者来到该乡阿格阿德尔村时,看见一些牧家乐门口停着不少私家车。乡旅游办干部哈玛塔依介绍说,阿格阿德尔村牧民1998年就开始定居,2004年开始发展牧家乐,目前全村300余户人家中就有43户在经营牧家乐。

这个季节正是牧家乐的旺季。哈玛塔依说,牧家乐以吃肉为主,夏天天气热,不宜多吃肉;冬季天冷,多吃肉有利于抗寒。这些年,乡里抓住机遇,大力扶持牧家乐发展。如今,当地的牧家乐已在乌鲁木齐及周边县市小有名气。石河子、阜康等地的食客也常常慕名而来。为确保牧家乐健康发展,村上不但在服务、卫生、价格上进行规范,还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环境。“阿不力孜牧家乐”门口已有几辆小车停在路边,几个从乌鲁木齐市赶过来的客人已在包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等人,羊肉的清香味从厨房飘了过来。客人王作宏说,有几位内地来的亲戚到新疆来了,人家大老远跑过来,自己就得请他们品尝一下新疆风味的饭菜。他说,这里牛羊肉味道鲜美,感觉非常好。他还向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议:饭菜品种,尤其蔬菜品种要再多一点,客人会更欢迎。他认为,要想打造乡村旅游基地,牧家乐还得多提供些旅游产品,不然客人想买点其他东西,你没有,客人会很扫兴。

客人的话让老板阿不力孜・叶尔江很受启发,他频频点头称是。阿不力孜说,自2013年11月以来,这里每天客人全满,最多一天宰20只羊。阿不力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羊可以挣300元,一天光卖羊肉就收入6000多元。阿不力孜说,自己这家牧家乐已开业9年多了,现在有13个包厢,夏天平均每天销售三四只羊,冬天则超过15只。今后也想增加一些娱乐设施,让游客了解更多的哈萨克族文化。

从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出来,记者又来到被誉为"新疆乡村旅游第一村"的峡门子旅游区的天山丽都生态园,这是一家由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农家乐。天山丽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昱欣一边领着记者参观生态园,一边给记者介绍经营情况。她说,生态园经营的项目很多,不但有拓展培训、赛马、斗鸡等项目,还有别墅区、多功能会议室和滑雪场,客人还可以在这里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冬季生态园主要项目就是滑雪。李昱欣说,平时一天也有近200人来滑雪,节假日人更多,最多时可达500人。景区地处山区,冬天路更不好走,“如果政府能投资把路修好,再增加一些线路车,来的客人会更多。”她说,公司已开始在网上推荐自己的滑雪项目,现在来的散客越来越多了。

米东区旅游局旅游办公室负责人王爱国说,生态园从2004年开始经营滑雪项目,当时是乌鲁木齐市为数不多的滑雪场之一。今后我们将增加投入,不断改善环境,促进生态园发展。据了解,米东区是乌昌地区休闲度假与乡村旅游的基地。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家乐143个,从业人员866人。

冬季农家乐路在脚下

尽管冬季农家乐喜忧参半,但不少投资者还是把目光聚焦于此。

去年底,一家起名叫“新胡杨生态园”的农家乐在昌吉市郊区开业了。试运营以来生意一直很淡,订了一桌年夜饭,还是老板的哥哥订的。生态园副总经理罗光辉对此却没有悲观失望。他说,现在城市里餐饮业已经饱和,城乡接合部是唯一可以拓展的地区。为此,他们调整了经营思路:面向附近农村和周边城市,承办大型宴会。罗光辉认为,以前农村举办各种大型宴会,都是搭个棚在户外,现在农民有钱了,有了新追求,希望我们的农家乐宴会厅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说,生态园菜品定位是面向工薪阶层,开春后还得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购置一些健身设施和儿童游玩设施,打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徐光亮是沙湾县千泉湖农家乐负责人,由于生意不好,他的农家乐入冬后就停业了。这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当年承包这一景区搞农家乐,就是希望能在家乡的旅游产业上有所作为。这个冬天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冬天实现突破。夏天,他的农家乐吃、住、游、购什么都有,还销售经过包装的熏马肉。景区里不但有划船等水上游乐项目,还开发了摄影摄像、农业采摘、水果品尝、水产养殖等项目。徐光亮说,

明年冬天要设法在景区开展一些冰雪活动,增加一些游乐项目,也搞些一日游、两日游项目,尽量将顾客留下来。他说,目前自己正在筹建一个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准备联合5家农家乐,抱团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他希望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地商人与当地人共同开发。

为了让农家乐冬天淡季不淡,各地政府部门千方百计搞促销。昌吉市旅游局局长邹国忠介绍,该市针对冬季农家乐的淡季,推出了三条黄金旅游线路,同时通过在网上报名的方式开展昌吉周末一日游活动,并开展昌吉最具特色农家乐评选活动。邹国忠说,他们还在酝酿农家乐冬季开工补贴,准备从旅游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对冬季经营好的农家乐进行奖励。据了解,去年12月该市还开通了昌吉市旅游微博、微信。从去年10月10日至2014年1月20日,该市还举办了旅游淡季宣传促销活动,推出打折让利等措施,吸引市民消费。

新疆农家乐突破千家

农家乐指农牧民在自有宅基地或农村集体土地上利用庭院、果园、花园、农场、牧场等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以农牧业体验为特色的观光、娱乐、劳动、住宿、饮食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农家乐采用星级划分方式。共分为五级,星级用五角星表示,星级越高,说明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及服务的档次越高。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就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发出通知,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并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任务:争取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新疆自2010年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以来,已创建多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及示范点。自治区旅游局从2013年开始将创建示范工作进行拓展延伸,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给予乡村旅游项目专项资金扶持。

从2011年以来,自治区旅游局持续安排专款扶持乡村游和农家乐发展。2011年安排300万元作为农家乐扶持项目专项资金,补贴60家优秀农家乐,每家给予5万元资金扶持;2012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100家优秀农家乐,每家给予5万元资金扶持;2013年安排1200万元补贴了20个乡村游示范村、10个乡村游示范乡镇,3个度假基地,2个乡村游示范县、149家优秀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游示范点。2014年将围绕“转方式、惠民生”,继续安排1500万元支持乡村游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已列入今年自治区法制办工作日程。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5

庄稼乡村

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不但给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

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像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耀眼,又那么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是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11}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1、本文描绘了庄稼乡村的四季图,请你为每幅图配上简短的标题。

春: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

冬:雪野孕绿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1)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写道:“乡村,是庄稼的乡村。”请阅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浙江湖州中考题)

(本版参考答案见第二十二版)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区域,②③④段写春花和溪水,⑤⑥⑦段写夏季麦子的成熟和蛙鸣,⑨段写秋天粮食丰收的景象和冬天的雪野孕育着绿色的希望。题目已经给出了关于“冬”的标题,故所拟“春”“夏”“秋”的标题不仅从内容上要符合每幅图的内涵特点,而且从形式上要与所给“冬”的标题“雪野孕绿”一致,即四字短语。

第2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将加点字还原,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联系全文内容,回答此字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效果。

第3题考查对材料安排的理解能力。思路和答题的顺序应相反,即思路上要先考虑文章中心是什么,再看此内容对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回答时先说此材料的内涵,再结合中心分析其作用。本文中心是赞美乡村和热爱乡村,而小河是乡村的血液,所以小河要用大篇幅来写。

第4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紧扣主题――对乡村的赞美和热爱。其次对内容的概括要全面,要将作者的情感具体分析出来。

错因探究:

上述真题中第1、2、4题失分较多。

第1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审清题意,不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有的只考虑内容,有的只注重形式。

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就词语谈词语,没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没有结合作者情感与文章主题进行表达。

第4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不能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章主题入手分析,思维单一肤浅;思维不全面,表述不条理。

【读写联通】

如何描绘自然风光,使文章情景交融?本文有三点可借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乡村浓烈的热爱情感蕴藏在对乡村景物的描写之中,精心描绘了乡村春夏秋冬的四季风光:春天油菜花开小溪飘香,夏天麦黄杏熟蜻蜓挺立青蛙鸣唱,秋天粮食丰收柿子通红,冬天雪满原野麦苗葱绿。美景如画,充满生活气息,蕴含勃勃生机,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6

我的家乡地处黄土高原上的晋北,那里气候寒冷,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每年的五至十月份,忙着春种秋收,从十一月至次年的四月份,便一直闲来无事。于是,人们就流传着“半年忙乎半年闲”的说法。确实,家乡的冬天格外长,其实这里就没有春天,所谓的春天就是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当人们从窑洞里猫醒出来,刚看见一缕春天的尾巴,就即刻进入了盛夏。

老年人总结说:这地方的冬天有两个长。

按理说,闲有闲福,难得有如此长的休闲,可还有句老话叫闲生是非。用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农民天生就是忙碌的命,经得起忙,可耐不住闲,一闲就闲得心上长草,闲得两手发痒,不知道抓挠点啥,就瞎抓挠。黄土高原上的冬天也确实冷,人们就整日猫在窑洞里,不是夫妻吵嘴,就是邻居打架;不是耍钱,就是流长飞短,一时间乌烟瘴气就弥漫开来。乡村两级干部还有派出所,最头疼的就是这漫长的冬闲,整日里不是调解矛盾,就是处理纠纷,嘴上便骂骂咧咧:都是这闲给闹的,要是像夏秋那样忙,哪会有这么多的闲是非?真是越闲越穷,越穷越闲,折腾吧。更让人们可气的是,每年这时候,信用社的人也来凑热闹,夏秋忙时,人们在地里忙找不到人,冬天冷人们躲在屋里,一逮一个准儿,一堵堵一窝儿。有钱的经不住说服就还几个,没钱的就赖着脸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信用社的人不走,就在热炕上陪他们闲侃吧,反正有的是闲时光。

江河日映斜阳,夜浮冷月。日子一年一年过去了,过了多少这样的日子,谁也说不清,能说清楚的就是这样的日子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改变。

也不知是哪一年,乡里来了个年轻的信用社主任。他也常来冬日里的窑洞,但不只是为收贷款利息,还喜欢跟村民们唠。他说这半年长的时间,就这么闲着,真是浪费了,太可惜了。农民们就驳他,不闲怎的,就这天寒,这地冻的,还能像夏天一样忙活? 也有村民叹口气说,他娃在南方念书,回来说人家那地方冬天也暖和,一年能种两、三茬庄稼呢,一年四季绿油油的,真不赖。于是,众人一阵吧咂嘴,羡慕得不行。

“不用眼红人家,咱们也能。”那个信用社主任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大话。

人们一下愣住了,忽地又轰然大笑了,说:“吹啥牛啊,你说咱这儿的冬天也能种地?”

另一个接着说:“你能把冬天的尾巴割了,给夏天安上?能把冬天变成春天?日能的你!”

“能!咱能把冬天变成春天。”信用社主任竟口气沉稳。

“你是玉皇大帝?老天爷也得跟着四季的腿走道儿,你凭啥?”众人又大笑。

“凭咱们盖日光温室大棚!”主任嘴里吐出个新词儿,众人没听说过。

“那是个啥玩意儿?这么日能?”

“其实也挺简单,有的地方早用上了。”主任笑笑说。

“咋弄的?”有人感了兴趣。

“就是在冬天把地用塑料布裹起来,里面用钢筋架起来,棚里就热起来,庄稼和蔬菜就能长起来,你们就能忙起来,钞票就会多起来,光景就能富起来”

一连串的“起来”,真把村民们的脖子给拽了起来,眼睛也听得亮了起来,手脚不停地抓挠,恨不得马上干起来。

就这样,在村党支部和信用社的支持下,几个胆大的农民先盖起了温室大棚。周围的人们一看冬天里竟能长出绿叶,就信了,一个接一个地跟着干起来。这里缺水,信用社又支持众人合伙打井,有了水,更是枝繁叶茂,满眼都是绿。乡政府还专门从县里请来老师给村民讲温室大棚的种植知识,怎样防治病虫害,人们白天干活忙,就晚上加班学。一时间忙得手脚不停,脑子也忙起来,今天琢磨着怎样种好菜,明天思量着如何卖个好价钱。村民们春夏秋忙着种地,冬天里忙着种菜,嘴上喊着忙死了,手脚却不肯停下来。在网上,我看到了当地的一家报纸上声称:当地的温室大棚彻底结束了塞北农民半年忙碌半年闲的历史,创造了寒冬里的春天,是北方农业史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县里也出面了,把这个乡村规划成全县温室种植基地的一个小基地,还引进了什么“名、特、优”,实现了什么“精、细、嫩”。后来,全村的人大都盖起了温室大棚,有的一家就盖了好几个、还有的人靠着过去冬闲练就的好嘴皮,竟然坐火车、乘飞机,走出去搞推销了。回来一进村就兴奋地问人:“你在天上尿过尿?”那人一愣,反问:“你尿过?”“当然了,在飞机上呀。”一阵大笑。

后来,为了让外面的运菜汽车进来,乡村两级还修了路,村村通油路。有的村民还专门买了汽车搞蔬菜运输,马路上各种拉菜的大车、小车,一辆接一辆,错车时,还相互鸣笛示意,牛气得很。

再后来,信用社又支持乡里成立了蔬菜集贸市场,还在市场旁边建起了脱水蔬菜厂。村里有的人就进厂当了员工,整日里穿着干净的工作装,用过去那双沾满泥土的手按在了印满洋字码的按钮上,指挥着一条条的流水线。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说,这就叫“产、加、销”一条龙。村里孩子有时吃着方便面,然后大叫起来:“爹娘,你们看,这小袋里的干菜叶上面写着咱村脱水蔬菜厂的名字啊!”于是就自豪得不行,吃得更香了,嘴咂吧得声音更响了。娘便上来拍一下孩子的脑门说,吃饭声音别太大,不文明。

去年过年,我回到了家乡。天气挺冷的,外面下着雪,没地方去。想让我娘找几个要好的儿时伙伴来家喝喝酒,打打麻将。我娘出去转悠了半天,最后一个人回来了,说:“谁也找不着,都在温室里忙着哩。要见面,你就直接去大棚里见他们吧。”

我只好顶着寒风自己出了村,来到旷野上。大地白雪皑皑,那一座座大棚排成行、连成串,一排又一排,一眼望不到头,既气派又好看。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7

1、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很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几千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而这项政治活动后来竟然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今天的冬至。

2、冬至这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3、在冬至这一天,北方素有不吃饺子冻掉耳朵的说法。其实这是源自于一个故事,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返乡。返乡之时正是冬至,看到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他便在周边搭起医棚,在冬至那天研制了“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这个,身子发暖,两耳发热,不久,冻烂的耳朵就治好了。后来人们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制作了一种食物,在冬至这天食用,这种食物便是饺子,也叫扁食。于是北方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来源:文章屋网 )

家乡的冬天作文篇8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之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有不少有趣的传说。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