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古诗词鉴赏方法(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25 手机浏览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1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方针等。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后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遭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细细揣摩——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所以我们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有所了解。如: 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想想看,曹操岂会是专于养生的道人!再来联系一下以上的诗句,我们就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动性: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建功立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让诗人倍尝忧思之苦。“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样,杜甫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转贴于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一点应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

四、深入挖掘——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蔟。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意在借古讽今,“商女”借指一味追求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不明白这一点,这首词就很难读懂。

《锦瑟》(李商隐)中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和执著追求而有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作者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玉山”的典故说明梦想和爱情破灭后所得的只有泪水和迷惘。

五、浮想联翩——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体验加以感悟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2

一、 鉴赏形象

试题:2016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辛弃疾的《八声甘州》,并且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二,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人物形象的赏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学生要通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从而准备把握诗词内涵。第一题,本词上阕主要叙述了李广的三件事。分别是李广罢官闲居,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力的醉酒霸陵校尉喝止;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李广辛劳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第二题,化用杜甫的诗句,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教学建议:很多高中生在做诗词鉴赏题的时候都没有读懂诗意,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带领学生捕捉意象,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初步理解诗词中的形象特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鉴赏诗词形象题的解题技巧,诗词鉴赏往往从形象入手,进入诗词意境,从而把握思想感情。进行形象鉴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高中生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展开。

二、 鉴赏语言

试题: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并且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第二,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第三,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典型的鉴赏语言题,需要学生对“开颜”一词进行研究,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者“开颜”的主要原因包括: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第二问考查写景艺术,也就是所谓的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第二题,运用了选取景物,铺陈描摹,移步换景,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等写景艺术。第三题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要想知道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需要学生广泛涉猎古诗词,并且学会分析归纳。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教学建议:为了提高高中生诗词鉴赏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明确诗词鉴赏目标,按照古诗词的题材进行分类,如边塞诗、送别诗、爱情诗、田园诗、咏物诗等,让古诗词在高中生头脑中形成体系,巩固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鉴赏语言题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所有古诗词,学会品味诗句,具备提炼诗眼的能力。鉴赏古诗词语言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和语言风格的了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干措辞严密准确,需要高中生仔细推敲,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的古诗词知识去解答考题。

三、 鉴赏表达技巧

试题:201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两首古诗,分别是《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和《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并且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第三,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试题分析:第一问和第二问前面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题,作者的情绪变化: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第二题,从“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和“居室简陋”可以看出隐者身份。第三问是典型的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题,这类题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历年高考的易考点,只有高中生掌握丰富的古诗词表达技巧,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3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现阶段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且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学程序机械和教学手段单调往往导致古诗词鉴赏所固有的趣味性荡然无存,对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类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美化中学生心灵、激发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热情的整体效益,传递并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2、学生不是课堂的主导者

中国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古诗歌鉴赏的教育过程往往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学生的参与。从教学本质而言,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发问、质疑与思考才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催化剂,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仅仅是提供方向,解答疑惑的角色。这个观点在古诗词鉴赏中尤为重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知识储备、情感经验、思维体系等,均是一个独立的鉴赏个体,在解读古诗词中也必然独具特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来主导课堂才是激发其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功利化教学模式的弊端

迫于高考升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偏向于功利化,课堂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题目的答题技巧,而并不是鉴于陶冶情操的能力培养。这种现象在高三阶段尤为突出,一味注重古诗词阅读数量,忽略鉴赏质量和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散,这便与新课标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大相径庭,形成了严重的背离,高考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进方法

1、重塑古诗词教学模式

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主体,但也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引导。针对于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当首先确立清晰的教学思路:由于古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等,语言具有跳跃性,且语义不够完整,因而语文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文学背景,将古诗词翻译解释成白话文,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建立正确的鉴赏过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比如,教学课堂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由学生来讲授知识感悟,教师作为聆听者来提问,这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和发言的积极性,不止是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甚至是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都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注重具体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古诗词言简意赅,短短的几行文字就能够将作者丰富的情感表露出来,这便是借助了意象。意象是作者主观意志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古诗词的基本单位,也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就要语文教师借助古诗词的脉络结构或情感变化组织出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感悟,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意象,如何将自己置身于作者的环境背景中,达到鉴赏的目标。如在鉴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原文,然后由教师提供适当的思考问题,如“本词中作者涉及到什么意象的描写?这么几个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全词是怎样的基调,为什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发散思维,培养诗词鉴赏的正确思路。

3、组织古诗词鉴赏活动

对于古诗词的鉴赏需要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满怀热爱之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词教学要把提升学生的兴趣置之首位,组织班级活动、校级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古诗词朗诵比赛、最佳古诗词鉴赏小能手评比等,采取学生之间互相评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共同进步。

4、合理作业,课外培养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4

每年高考,都有很多考生在古诗文鉴赏上失分。其实,如果我们能找到其规律和方法的话,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近十多年来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氛围特点、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读纵览,整体感知

如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我们通过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沙暖等意象可整体感知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可感知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并处处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二、寻找意象,联想想象意境,分析意境的氛围特点

如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的“缺”“疏桐”“幽人”“孤鸿”“寒枝”就是诗词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再加上“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倾向还有“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词句,我们不难概括其氛围特点是孤独,凄凉,萧索等。

三、借助景物,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如上面所举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借助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等景物来表明自己尽管处于孤独凄凉的氛围之中,但自己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进而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格。

四、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分析诗歌的技巧与手法

技巧手法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类。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设问、反问、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用典、联想与想象、衬托或烘托、对比或对照、抑扬、动静结合、渲染、正侧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五、牢记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准确答题

能用来答语言特色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含蓄委婉、明白如话、明白晓畅、善于用典、苍劲豪放、简洁生动、多用口语等等。我们要针对具体的诗歌来分析它们各自的语言特色,调动我们蓄备的知识,从而做到准确答题。

六、看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域与方向

做诗歌鉴赏题,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带着问题来锁定答题区间,才能确定思考的主方向。如苏轼的《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问题: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上片写春景,写登台时所见城中的景象,以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将眼前之景铺排开来,表明春天依然充满春意,依然生机勃勃;下片触景生情,联想自己老大无成,春未老而人空老,由下面所抒的故乡之情可看出上片写的是异乡之景。而下片所抒之情则是由眼前之景而触发的。

七、规范化地组织答案,做到精确答题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5

关键词:高职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能力

加强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提高。

一、明确诗词体现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感触至深。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用教育学生面对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发展。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让他们受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得益于身心愉悦之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培养学生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引领学生领会古典诗词蕴含的真情美

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真挚浓烈的感情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是积淀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意蕴的审美感情,李后主的《虞美人》被众多词评论家推崇备至。“春花秋月”,多么温馨和富有诗意的季节啊,但诗人却丝毫无留恋之心,“何时了”,怎么还不结束呢!诗人之所以如此悲观和绝望时因为南唐灭亡了,诗人不再是南唐君主,而成了别人的阶下囚。“雕栏玉砌”虽然还在,但已物是人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艺术的表现手段上看这属于比喻,事实上,这不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吗?人许多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还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2、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

“意境”即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如果具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入这种境界呢?古典诗词教学,一定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要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时要达到一定深度。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问答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表演对话。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3、师生共同品味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

古典诗词之美,首先,在于她于的音律之美。我国《诗经》中所描写的“砍砍伐檀兮”正是伐木的节奏,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可以通过节奏起伏发现诗中所包含的起伏的感情,《蜀道难》开头突兀沉雄,显然表现的是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通过节奏的变化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是千古绝唱,它把诗歌的音乐性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有着动人的节奏和旋律,更重要的事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写词人的心情寂寞,似有所失,茫然寻觅精神慰藉的心理情态。而寻觅的结果呢?依然是室空无人,一片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写诗人忧愁悲伤。因此,从词的外形来看,叠字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效果,而从词章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来看,这短促而抑郁的声调传达的正是词人凄凉悲苦的心绪,情景交融,回味悠长。

三、培养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诗是用语言向读者的想象力提供形象的,因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含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20个字,却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经过几问几答,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和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而那位与青松、白云为伴,以采药为乐的隐者的形象令人遐想不已。

黑格尔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高尔基也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艺术家的想象应该是飞腾的,跳跃的。诗人王维的诗,正如苏轼所说的那样,确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造化自然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诗人的想象是飞腾的,一个“外”字,把这一巨幅画卷的空间拉向了无限的远方,创造了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境;而山色的那种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情景,又颇有点印象画派的描绘,从郁郁葱葱的朦胧山色中给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而又超然物外的感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10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事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地联想和再创造余地。

四、借用现代时尚元素理解古典诗词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1-01

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古典诗词的鉴赏已经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古典诗词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且古典诗词或描写山水、或歌物咏志、或凭吊古人、或记事抒情、或揭示生活的哲理,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不能直达,仅能寄托于景物,需要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展现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且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实,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其固定的鉴赏方法,要想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技巧,下面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一些鉴赏技巧,以供参考。

一、注重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因为初中生都没有过和古典诗词作者一样的经历,且没有处于古典诗词作者的环境当中,故教师要理解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体味和把握。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加以准确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可以为其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快速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为这几种情况:(1)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气势磅礴,言辞优美,展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感慨人生,如感慨人生中最常见的几种感情,即爱情、亲情、友情;(3)表现对当前现实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恨之情;(4)表现作者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表达他们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愤懑情绪。此外,为了使初中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环境的背景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环境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再者,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加以了解。因为古典诗词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者意象渗透自己的情感,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因此,要想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注重寻找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学生逐步积累了古典诗词经常展现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识别物象的方法,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有效的把握,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重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在初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1)在古典诗词中,好多作者都喜欢采用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有的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性,对比腐败和清廉的差异性,对比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异性……以此展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不少作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以使社会的某种风气得以彰显,以此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要在这首诗歌或者词中想要表达的主张或者观点。(3)还有的作者喜欢在古典诗词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同时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4)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经常被作者广泛应用,这样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诗词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靠近这些作者来感触他们的境界。(5)借助景色描写抒发感情也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古典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中,作者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如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作者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鉴赏思路加以理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古典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古典诗词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以逐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初中生在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 沈 靖、论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J]、语文学刊,2014(03)140-141、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7

一、古诗词鉴赏历程

我国的古诗词鉴赏,在建国之前就有很高的水平,很多作品都阐述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且有周密的鉴赏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我国的诗词鉴赏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是古诗词鉴赏发展的繁荣时期,而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和1981年出版的《唐诗鉴赏集》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后来的诗词鉴赏很有帮助。一些人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将自己对诗词鉴赏的意见编写成文,虽然水平不一,但也促进了古诗词鉴赏的发展。古诗词鉴赏至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文学成就,鉴赏作品和鉴赏大师层出不穷,为教师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选材与吟诵

对古诗词教材的选择和对吟诵古诗文本教材的选择要与教师的阅读和鉴赏水平保持一致,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二)明训诂与通典故

对诗词的鉴赏,既可以根据其现代含义进行理解,又需要根据其古意来理解。如在思乡诗词中,“绿窗”就不能理解为绿色的纱窗,而要理解为温暖的家庭氛围;又如玉门关、长城、羌笛等多用来代指边塞。

(三)知人论世

古诗词中的知人论世不仅要正确掌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还要顾全大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含义,见文如见其人。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桃花源记》和《归去来今辞》等,表达的就是作者厌恶官场,崇尚隐居生活的思想,而《闲情赋》则表达的是对唯美爱情的赞美。

(四)句法与章法

古诗歌的句法和章法一般都不遵循传统的语言规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就是只罗列了名词,而没有动词。又如岳飞的《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几句,如果按正常逻辑顺序,就应该为:“潇潇雨歇,凭栏处,怒发冲冠”。

(五)比兴寄托

《诗经》《楚辞》强调比兴寄托,而汉魏至唐的古诗中,一般是以咏史、感遇、无题为题的诗词,多是对个人遭遇或者历史的感悟和理想的寄托。

(六)比较

对古诗词鉴赏,还需要用到比较的鉴赏手法,如同样是写边塞的诗歌,就可以进行如下对比: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体现的是豪迈之情,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是体现愤怒之情。

三、古诗词鉴赏的实际应用

(一)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在古诗词中,无论是语序还是词序,都是可以突破原有的逻辑限制的,例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可以理解为“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诗词的韵律,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都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语句的变换,帮助学生理解,也就是通过对诗词的改变使学生领会原诗词的精美之处。如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进行改写,之后学生经过对比,就可以充分理解诗人的壮志未酬。

(三)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对很多字词的运用是很精妙的,用其他词语替换是达不到相同的表达意境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词语的替换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深刻体会这些字词用法的精妙。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一句,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皎皎如月,何时可辍”,不同的词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意境。“掇”字显示的是曹操的求贤若渴之心,暗喻自己的理想还未实现,而“辍”字则体现的是截然不同的意境。

(四)注意增减词语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对原有诗词进行增字减句,再与原有作品进行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有作品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五)注意诗歌的整体意境

古诗词鉴赏方法篇8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现谈谈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试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因此要首先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联想、想像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等。

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二、做到“四看”“两知”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类别、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要做到“四看”“两知”,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具体来说“四看”包括——看题目,初知类别(如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看作者,知人论世;看内容,做到“两知”,即知道本诗运用的手法、知道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看注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诗歌。

三、明确答题步骤

虽说文科不能像理科那样有公式可寻,但文科的解答也有一定的答题套路,要想每一题都拿高分,精心组织答案的答题公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遵循“谨慎下笔”的原则,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切忌涂涂改改。其次,答案要有理有据,要结合作品论述,简明扼要,切忌冗长而繁琐。再次,要适当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术语,平时要把握采分点,多多积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术语。最后,总结一些答题公式,分点答题,按点得分。具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

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