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实验(精选8篇)
大气压强实验篇1
喷泉实验在高中化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富有探究意义的实验。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哪些因素能够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呢?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可知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
产生压强差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使温度改变。
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温度降低,压强减小。
(2)使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
使气体物质的量减小,要求气体的溶解度很大,气体与液体反应;使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可利用液体易汽化为气体的特点。
(3)使气体体积发生改变。
1根据实验原理扩展
1、1增大压强差检查气密性
例如:如何检查图1中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装置A采用微热法:把导管放入水槽中,用双手握住或用酒精灯微热圆底烧瓶,若导管口出现气泡,停止加热导管口有一段水柱,则气密性良好。装置B气密性检查可利用喷泉原理来检验,即:增大压强差检查气密性。具体操作为: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使锥形瓶中的液面比长颈漏斗中液面低(增大压强差)。静置一段时间,如果静置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2平衡压强差防倒吸
实验室制取NH3,并用水吸收时,极易发生喷泉现象。其原理是: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瓶内,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分析气体压强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刚开始时,水进入到漏斗中,表明漏斗内外压强差大;漏斗中的水又回流到烧杯中,表明漏斗内外气压差减小。压强差发生的变化都是通过倒扣的漏斗来实现的,平衡了压强差,防止了倒吸。
根据标准装置的防倒吸的原理,可衍生很多功能相同防倒吸的其它装置,如图2所示。
1、3平衡压强差可作安全瓶
例如:在实验中可以用图3所示的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浓溴水(表面覆盖少量水)。
分析:当试管d堵塞时气流不能畅通,压强必然增大,将b中的水压迫到玻璃管中(如果没有b的缓冲作用,将导致烧瓶a的瓶塞被冲出)。水柱上升甚至溢出,不难看出瓶b中减小了压强差, 起到了安全瓶的作用,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
根据安全瓶的原理,可得其它的变化装置,如图4所示。
1、4利用压强差排水集气或量气
如图5所示装置通入气体后瓶内气体压强增大,导致瓶内外压强差增大,将液体排出从而收集了气体。
如果要测量气体的体积,如何操作?待气体冷却至室温,同时上下移动量筒要使量筒里的液面与集气瓶中液面相平且液面不再变化时读数。两液面相平,确保瓶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即平衡内外压强差为零,测得气体就是室温条件下的体积,数据精确,误差小。
2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
喷泉实验的原理:烧瓶内外有压强差。可能有两种情况:①减小烧瓶(上瓶)内气体的压强而产生喷泉;②增大锥形瓶(下瓶)内气体的压强产生喷泉。
如图7所示,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的压强大于烧瓶内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3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解析:通过分析产生喷泉实验的原理和产生压强差的措施,引发喷泉的常见手段有:
(1) 一般的方法是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打开止水夹(减少气体物质的量)或使液体汽化(增大气体物质的量)。
(2)加热: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 。
(3)降温:冰水浇注烧瓶。
因而容易找到如下方法:
方法一: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形成喷泉。
大气压强实验篇2
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4、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三、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二、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1、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7、 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8、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弹簧测力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第九章《压强》复习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3、压强: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⑷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3、液体压强的规律: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4、压强公式:⑴推导过程:(结合课本)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⑵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 F=G6、连通器: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三、大气压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1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5、大气压的特点:(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6、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第十章《浮力》复习一、浮力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4、物体的浮沉条件:(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3)、说明: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3ρ液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漂浮ρ液
大气压强实验篇3
1、1利用气球进行力学实验
力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体受力发生形变,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在进行相关的力学实验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最简单方便的气球作为实验材料、比如,将充气的气球放在桌子的表面上,然后用手掌压气球的表面,进行观察,发现气球受到力的作用后发生了变形,形状呈扁状,然后轻轻地松开按压的手掌,观察气球的状态,气球的形态会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这样的一个实验过程说明气球刚刚发生了弹性形变、另外,还可以利用气球进行压力实验的演示,不同的受力面积,物体受到的压力也是不同的,可以将气球同样放在桌面上,先用手掌来按压气球,发现气球只是上部变扁,然后松开手,用一根手指来按压气球,观察气球会发现气球表面会有明显的凹陷,如果加大力气的话,气球出现的形变会更加明显、如果为了加强实验的效果,还可以让气球的受力面积变得更小,将气球放在钉板上会发现在球没有破之前,发生的形变会变得更大,这样的实验效果能够说明压力的大小是与受力面积的大小相关的、
1、2利用气球进行大气压强实验的演示
在学气压强的时候,教师想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大气压强又是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就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演示、利用气球可以验证大气压强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比如,准备一个吹起来的气球,一个塑料杯子,适量的开水,准备进行实验,现将气球表面均匀地沾满水,然后在塑料杯子里面倒入一定量的开水,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将开水倒掉,然后接着将塑料杯子倒扣在气球上,等一段时间之后,待杯身已经完全变凉之后,就可以将气球翻转过来,然后可以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气球会吊在杯子上,不会掉下来、学生首先就会被这样新奇的实验现象所感染,急切地想要知道实验的原理、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借助这样的实验想象更加直观形象地为学生进行原理的解释、这样的实验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塑料杯经过开水烫之后,会使整个杯子内壁上充满热的空气、将气球扣在塑料杯上,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等到杯子中的空气冷却之后,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就会使杯子内部的压强比外界的压强小,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气球就会被牢牢地吸在杯子上,如果按压气球和杯壁紧贴的部分,让外界的空气进入到杯子当中,杯子内外的大气压强差逐渐减小,杯子对气球的吸引力也会逐渐减小,最后气球就会脱离杯子、
1、3利用气球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理教学中浮力方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影响浮力的因素是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主要的探究话题、利用气球同样也能够完成浮力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根据浮力的公式可以了解到,密度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之一,密度越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就会越大、利用气球可以进行这一实验的验证、例如,可以在一个充气的气球中放入清水,然后将这个气球缓缓地放在水中,观察气球在水中的状态,然后接下来在气球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酒精,再将气球放入水中,观察气球在水中的状态,然后再将气球中放入盐水,同样放入水中观察状态,由于气球中放入的液体的密度不同,所以气球在水中呈现的状态也是不同的,根据在水中下沉的情况来看,可以知道物体所受的浮力是和密度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气球不仅可以验证水的浮力作用,还可以验证空气浮力,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在天平的两端放上篮球和待充气的气球,观察在充气的过程中天平的状态,当气球端天平上升,就能够验证空气也对物体存在着一定的浮力作用、通过这样的简单气球实验可以了解到水的浮力以及空气的浮力,明显的实验现象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2注射器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
2、1利用注射器可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用注射器同样能够进行大气压强实验的验证、其实在生活中,学生接触注射器的机会是比较多的,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已经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现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注射器来进行大气压强的验证、比如,首先将注射器的针头去掉,然后将注射器的活塞拉到末端,然后缓缓地推至底端,接下来用左手将注射器的管口堵住,然后拉动活塞,会明显发现比之前拉动活塞要费力得多,这就是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作用造成的、将去掉针头的注射器管口没入水中,缓慢地拉动活塞,使水进入针管内,当水进入到一定量的时候,取出针管,让管口朝下放置,可以观察到并没有水从管口流出来,然后向上拉动活塞,直到将活塞全部拉出,这时候可以看到水会从管口处流出来,这也是大气压强存在的一个证实实验、
2、2利用注射器,可以粗略地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
一直以来,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大气压强到底是一个多大的数值,在学生的心中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也只是简单的记住大气压强的固定数值,机械地进行计算,很少由学生知道大气压强数值的测量方法、其实利用注射器就能够粗略地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一般医用注射器上面都会标注一定的刻度值,利用这上面的数值就能够测量大气压强,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排出,将活塞压至底端,然后将管口用东西堵住,将管内的空气排净之后,用一根绳子固定住注射器的尾部,然后利用弹簧测力计与管口的挂钩相连,在水平方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注射器的活塞会随着弹簧测力计的拉动缓慢地移动,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记录当时的活塞所处的位置的体积,根据体积和受力情况可以算出大气压强,根据不同的刻度值可以进行多次实验,多次实验能够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小实验的误差、
2、3利用注射器演示液体气化的方法
利用注射器进行气体液化的实验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实验现象相对来说比较明显,选取一支比较大的注射器,利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然后将管口用橡胶塞堵住,接下来向外拉动活塞,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管内的乙醚消失不见了,此时的乙醚已经全部转变成了气体,然后将活塞向里推进,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观察到乙醚液体又出现了,这一简单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物理变化,首先是液体气化,接下来是气体的液化,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够有力地证明大气压强的作用是能够使液体发生液态和气态的转化的,只需保证管内是密闭的,推拉活塞就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3结语
大气压强实验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研究
作为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物质,电力资源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电力变压器可以对交流电压进行转变调频,增强感应电动势,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应用效果。通过对电力系统的高压电气试验可以对电力设备安全进行预测,对设备的绝缘效果、绝缘性能、功能性能、安全效果数据进行收集,实现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检查控制,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内容。
1、高压电气试验理论和内容
电气试验主要是对电气设备绝缘预防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方法。通过电气试验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绝缘监督的效果,增强系统运行质量。高压电气试验主要是在绝缘检测的基础上对电气参数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对高压系统安全进行合理分析,增强系统监控主体效果,是电气设备绝缘监督的主要构成成分和电网判别主要指标。
常见的高压电气试验内容主要包括吸收比和极化指数的试验、介质损耗和电容试验、直流泄漏电流试验、开关检验、一般设备检验、试验项目分析及检验等。当前的高压电气试验已经逐渐由传统试验技术逐渐转变为以计算机为中心、信号处理为基础手段的现代化试验技术,已经逐渐开始向信息化、高效化、有效化等方面发展。该技术通过对新型设备和新兴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高压电气试验的原理为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有能量损耗。公式为,其中可以看出,在电压值不变的情况下,电介质的损耗P同C值及tg成正比。常规试验中,C也为定值,故可以通过tg的值来进行绝缘性能的判断。
2、高压电气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压电气试验接地问题
当前高压电气试验试验设备和被试设备接地质量低下已经成为影响高压电气试验质量的首要因素。高压电气的接地不良直接造成电介质之间的损耗加重,导致电容性设备出现问题,例如电压互感器损耗加速、耦合电容器无法正常操作等。除此之外,变电站操作中的接地开关或接线接触不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压电气设备质量,这种状况可以造成电容设备稳定性降低,导致介质损耗加大。
2、2 高压电气试验电压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电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介质损耗状况,当电压越高,介质的损耗值会越小;当电压越低,介质的损耗值会越大。实际的高压电气试验过程中,试验人员没有对电容器的测量结果进行明确,没有对实际高压电气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非常容易导致电压的实际状况出现差异,造成介质损耗值上升。除此之外,电容器中的介质损耗造成联合电容中出现明显电压不良状况,也会导致电阻增大,造成漏电状况及电晕电流状况出现。
2、3 高压电气试验引线问题
高压电气试验中存在的引线问题主要包括:
(1)避雷针引线问题。避雷针引线处理能够降低可能出现的电击风险,对系统安全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检修人员常常忘记对避雷针引线进行断开,没有对引线的接头进行处理,导致残留引线引起电力系统运行障碍。
(2)绝缘带问题。高压电气试验缺乏绝缘带的处理,没有对电容器的电压互感器介质进行测量,直接造成电容器数据偏差,导致电力系统监督效果大幅降低。
3、高压电气试验解决措施
对高压电气试验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设备试验内容进行拓展,对设备的绝缘主体进行控制,通过对设备性能的了解完成设备处理。要对高压设备的运行性能进行状态进行控制,对试验的绝缘效果、安全效果进行提升。
3、1 加强TV、TA之间连接效果
相关人员要对高压电气试验中的设备接触不良状况进行检测,对可能出现的线路连接问题、开关连接问题、线路设备问题等及时进行重新连接处理,降低电容性设备的介质损耗状况。要对TV、TA之间的连接效果进行完善,对高压电气试验中TV与TA之间的二次绕组关系进行明确,测量设备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高压电气试验评价效果。尤其是在对电容性设备进行连接研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明确关系,对电容器介质损耗因数tgδ、电容量C、等值串联电阻R数值进行合理设置,保证电容器介质损耗因素在性能要求的最小范围内,降低出现介质损耗的可能性。试验中应当根据规程来选择兆欧表,图1为其一般负载特性,根据图示可以发现端电压同待测电阻R之间的曲线走向。
图1 某型号兆欧表负载特性曲线
3、2 加强引线处理效果
引线处理的过程中要对引线作用进行注意,根据引线的具体作用和具体操作效果进行合理处理。例如在进行避雷器操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对多余的引线进行适当拆除,对可能出现的引线导流进行制约。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要对引线可能导致的漏电状况进行预测,使用微安电表对可能出现的变差状况进行控制,降低绝缘带出现的误差,提高高压电气试验的质量和效果。
试验接线可以有正接法以及反接法。正接法主要是在实验室中采用,实际现场工作中多用反接法。如图2所示。
图2 正接法、反接法
3、3 加强电压控制
电压控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主要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强化。第一,要对电容性设备的介质损耗值进行测量,对电压影响状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在低压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阻值的控制,保证氧化层的实际氧化质量,增强电阻效果。要对吸收比进行测量,根据时间的总电阻状况比值差对阻值关系进行明确。通过对吸收比值分析阻值状况,其中R60为电阻在60s的阻值,R30为电阻在30s的阻值。第二,要对直流电流对电压的影响关系进行调整。例如在双臂电桥设计中要依据电流与氧化摸状况之间的关系对电流阀值明确,降低氧化膜穿孔的可能性,控制阻值,保证电压的稳定性。第三,要对试验后的电压数据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对电压控制效果进行评价,观察高压电气试验质量。
4、总结
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压电气试验的重中之重。在进行高压电气试验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全面加强TV、TA之间连接效果、引线处理效果、电压控制效果,增强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相关技术,全面提高检验效果和检验质量。要对高压电气试验内容进行细化,对检验操作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进行全面提升,从本质上加快我国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明经亮、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18):134-135
大气压强实验篇5
关键词: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26-02
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融合,使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各高校都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作为工科大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来满足行业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适应行业发展和多元化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已成为各高校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就地方农业高校而言,工学类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何优化现有资源,改革实践教学,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农业工程类学科一线教学人员一直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自己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与体会。
一、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难度较大,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实践能力更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通过改革本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学什么,有什么用,而且把抽象的理论内容在实践环节具体化。同时在实践环节中采用团队协作、分组讨论、轮流答辩等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实施对象为吉林农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并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相关调查(如表1所示)。通过调查结果表明:四个专业的学生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满意度高达99%以上,无不满意同学。说明同学们对新实践教学内容认可,对新实践教学形式喜欢,符合他们的兴趣,利于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也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探究满意度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学类学生多数为男生,基础兴趣较浓厚,探知欲望比较强;二是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了知识融合,对学生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三是液压与气压传动知识贯穿整个高年级的学习过程,直到最后毕业,强化了课程基础知识;四是新实验创造了团队协作、探讨问题的和谐氛围,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五是新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应用结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通过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满意度高,达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也符合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实践效果良好。
二、巩固了学生多学科专业知识
液压与气压传动新实验内容基本为综合性实验,如:鼓风炉加料装置实验。给出学生该实验的回路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选择所需的气动元件,根据回路图用气管将元件进行连接,组成回路。并让学生完成能够实现鼓风炉加料装置的电磁铁动作顺序表(如表2所示),检查确认无误后,绘制电气连线图(如图2所示),根据电气连线图进行继电器部分连接。仔细检查后,按下启动按钮,并打开气泵放气阀,调节减压阀压力。通过手动控制继电器控制按钮最终实现鼓风炉加料。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PLC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控制系统实现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自动化控制,如:模拟机床动作实验(如图3所示)。根据液压回路图学生自行连接,按照液压回路功能要求进行PLC外部接线(如图4所示)。为了实现系统不同功能,学生也可自行设计程序来加以实验,最后通过点击启动按钮运行系统,以此检验液压系统功能实现情况。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作为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的延伸,内容可根据自己专业进行拟定。将机、电、液、气等知识融合。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可以结合实际应用机械设备或农用机械将液压或气动系统设计融入其中作为整体设计内容的一部分。自动化专业可以拟定相关液压或气动设备将继电器控制或PLC控制等知识融合。交通运输专业可以结合车辆载运工具,在完成基本机械设计基础之上增加相关液压或气动系统设计。
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把机-电-液或机-电-气知识相互融合,巩固了工学类学生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强化了学生综合能力
构建综合实验内容,组建了学生实验队伍。通过综合实验内容完成的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液压与气压传动回路组装调试和继电器电线连接阶段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不满足系统运行要求的情况,整个团队会进行每一步的排查,发现问题,讨论、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使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结合PLC自动控制系统的编程,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最后通过小组答辩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
总之,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践教学的改革,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多种实践能力。对于此类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学时较多,所以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更利于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深化。因此,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能在本职岗位上成就事业和实现自身价值。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理论水平、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应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不仅增强了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而且促进了液压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发展。对其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改革实验内容、延伸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改革实施效果良好。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以学生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孙明,许鸿,范训冲、基于卓越工程计划的“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7(2):127-129、
大气压强实验篇6
导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控制课堂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相长的基本途径、开展课堂教学互动,必须体现互动的内涵和要求,紧密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增强互动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
“大气压强”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分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大气压强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理解大气压强产生原因,应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是本节重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大气压强是本节的难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设计,即在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存在之后,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验,最后逐步引入到测量大气压强实验、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四步八环”教学设计
第一步是“自学导纲”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体是老师出示导纲,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同时老师准备教具:天平、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本节用的教学课件、注射器、橡皮帽、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小玻璃片、熟鸡蛋、瓶子、浸过酒精的棉花、火柴、大小试管、物理实验小组准备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四套实验器材:(1)两个小玻璃片;(2)吸盘、玻璃板;(3)茶杯、硬纸片、水;(4)量筒、水槽、水、
第二步“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合作中要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性,这需要教师对课堂知识的预设和引导、
2、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压强,在学习新课之前,请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演示几个神奇的实验――有我们看不见的一种魔力、
实验1将两块小玻璃片贴紧后,很难分开、
实验2吸盘压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正好将吸盘拉下时的垃力,拉力为什么这么大?
实验3拿一只平口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松开手仔细观察纸板会不会掉下来、
实验4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抓住管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内露出水面的部分水是满的、
上面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大气中的一种力,这种力就是我们要讲的一种压强――大气压强、
2、2进行新课
(1)大气有压强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
实验5请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师生共同分析实验:问学生大气压强是否很大?学生喊出、让实验小组学生做下面两个实验,并让其他学生解释、教师总结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实验6大试管倒满水,小试管放在大试管口一部分倒置过来,小试管为什么会上升?
实验7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为什么鸡蛋被吸入瓶中?
(2)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S或液体压强公式p=ρg h来求出大气压强、
先讨论p=F/S引导过程,从两个小玻璃很难分开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上下玻璃片的压力F和玻璃片的面积S,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这里的压力不易测量,显然用这个实验无法测出大气压强、从小吸盘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想到,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半球的压力和半球的面积,就可以利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但压力不好控制面积不好测量、教师很方便地把测大气压强的实验引入,先让一些学生谈一谈用的器材和实验方法,教师点评、
实验8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橡皮帽、原理与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的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2)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外慢慢匀速拉动,记下示数F;(3)用刻度尺测出读拉力F时到注射器底部的长度L,记录对应的注射器的容积V,算出S=V/L;(4)由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并由学生组长汇报实验、
实验9(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
分析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可支持760 mmHg,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1、013×105 Pa、
大气压强实验篇7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利用问题教学法对大气压强;一节进行教学设计。将大气压强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猜想大气压强;,验证大气压强;,探究大气压强;,应用大气压强;四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环节,每个环节以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作为开启思维的钥匙,引导学生在问题教学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大气压强;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在认知同化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等多种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形成波浪式、螺旋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行之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1]。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中是否能创造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切实有效的问题并提供合适的问题解决途径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在问题教学法的研究中,孙作江认为问题不能等同于问句,问题应具备问题性,指的是不能及时达到的目标[2];李明认为问题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的提出需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以合理的情景呈现问题[1];孙胜霞认为可以选择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3]。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学情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生活、生产实际或新旧知识的联系等多种途径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并提供思考,讨论,科学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本文,笔者以大气压强;为例,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是笔者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思考。
一、猜想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中较为抽象并难以理解的一个物理概念。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大气压强有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在学气压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液体的压强,知道了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和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因此,教师可以从液体压强的知识出发,创设第一个问题情境。教师演示侧壁有小孔的矿泉水瓶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并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公式(P=ρgh)。然后,教师将瓶盖拧紧,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不流出来?这样,教师以侧壁有小孔的矿泉水瓶实验作为问题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而且能以此实验作为新旧知识之间的纽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能引起学生观念上不平衡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上,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为大气压强的教学做好初步的铺垫。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底部铺了沙子的窄口玻璃瓶,并将一个稍大于瓶口的剥了壳的熟鸡蛋放置在瓶口上,作为猜想环节的第二个问题情境。在此情境下,教师提出问题:是否可以使鸡蛋自动掉入瓶内?依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认为鸡蛋不可能自动掉入瓶内。在得到学生的反馈后,教师可以继续表演;,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用镊子放入瓶内,并迅速用鸡蛋堵住瓶口,向学生展示鸡蛋自动掉入瓶内的惊奇现象。以这种经验与现象的强烈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尝试从受力的角度分析鸡蛋自动掉落的原因。此时,学生已具备力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可以分析出鸡蛋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又因为鸡蛋上方只与空气接触,学生自然会得出空气将鸡蛋压入瓶内的猜想。至此,通过第二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大气压强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猜想。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大气具有压强的猜想,教师还需创设第三个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分布图,介绍大气层的相关知识。并在此情境下提出两个问题:(1)气体与液体有哪些共同点?(2)生活在大气层底层的人是否受到压力?教师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得出气体与液体都具有流动性和受到重力的共同点,并以为基础,进一步做出气体与液体一样,内部也具有压强的猜想,帮助学生解决人在大气底层是否受到压力的问题。通过三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大气压强有了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为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做足了铺垫。
二、验证大气压强
在学生已经具备大气具有压强的猜想后,教学自然的进入到验证大气压强的环节。在此环节,教师提供气球、针筒、塑料吸盘、玻璃板、玻璃杯等多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如何利用这些物品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此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采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做出明确指示,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创造性。在学生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大气具有压强的结论后,教师以此结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问题:大气是不是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呢?教师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塑料吸盘在课桌的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上进行吸附实验,并让学生分析吸盘能吸附在各个面上的原因。最终,得出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各个方向都具有压强的认识,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实验场景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三、探究大气压强
在学生具备了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各个方向都具有压强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体验活动,让两个同学将两个吸盘吸在一起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定性的感受大气有多大,并以此作为该环节的问题情境,继而提出问题:如何定量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因为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在解决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的问题过程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探索并理解,才能确保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掌握。在测量大气压强大小的过程中,学生最可能想到的方案一般是从压强的定义式(P=FS)出发进行探究。所以教师一开始可以为学生提供吸盘,弹簧测力计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发现弹簧测力计测大气压强的缺点和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利用液体压强公式(P=ρgh)来测量大气压强。然后,教师展示演示实验:将细长玻璃管装满水倒扣于水槽中,提拉玻璃管,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管中水面升高,进而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水杯与玻璃管中的水面为什么高于水箱的水面?(2)如果玻璃管无限长,水柱可以无限高吗?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基本了解利用液体压强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方案。接着,教师播放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在观看录像后,进而提出三个问题:(1)最初,汞为什么下降?(2)为什么汞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停止下降?(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这三个问题,最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理解托里拆利的实验原理。在此环节中,为了解决大气压强的测量问题,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两次实验观察和思考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知识基础,一步步的层层深入,不仅最终完成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应用大气压强
通过前面的猜想、验证、探究三个环节的问题教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大气压强的知识和规律。但是,学以致用,对知识的巩固也同样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际生活的情境作为问题情境来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可以提供生活中关于大气压强的实例作为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在冬天,若保温瓶未装满水,当瓶内温度降低时为什么软木塞不易拔出?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张让学生自主思考。因为在进入到应用环节后,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本节知识的知识构建过程,解决问题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不断的训练而获得的,所以在此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督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整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将大气压强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猜想大气压强;,验证大气压强;,探究大气压强;,应用大气压强;四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环节,每个环节以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作为开启思维的钥匙,引导学生在问题教学中一一解惑,锻炼学生的能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姜玉梅 解志秀 张锡娟 殷英 单位: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问题教学法及其在高中教学法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13-20、
大气压强实验篇8
关键词:大气压强;家禽自动饮水器;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董玉新(1972-),女,河北沧县,本科,中教一级,从事初中理化教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课题“以生活物品为实验素材的初中物理教学资源的研究”进入 研究阶段、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难点,概念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没有切身感受就很难利用其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1]、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有很多,“覆杯实验”、“瓶吞鸡蛋”等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实验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操作缺憾、前者经常被学生质疑是水润湿粘住了纸片、所以教师操作要改进为塑料薄片等、后者瓶吞进鸡蛋只有在鸡蛋的大小与瓶口的尺寸配合得当时才能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因而在选择鸡蛋时还需花一番功夫[2]、实验后往往也很难取出鸡蛋、造成浪费,只能再想改进办法、以下实验被称为 “倒不满的杯子”,我们只就这个简单实验斫行研究、
实验目的: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材料:矿泉水瓶一个,玻璃杯一个(要比瓶子的口大)
实验步骤:
1、把矿泉水瓶装满水,再把玻璃杯倒扣在矿泉水瓶上,然后迅速把两者一起倒立、平稳放下后,观察到水没有流出来、
2、把矿泉水瓶往上提一点,瓶中的水流到玻璃杯中,玻璃杯中的水面上升,直至玻璃杯中水面高于瓶口、矿泉水瓶中的水停止流动、
3、再向上提一下矿泉水瓶,当瓶口离开玻璃杯中的水面时,瓶子中的水又会流到杯子里一些,直到玻璃杯内的水没过瓶口,瓶子里的水就会停止流出、
备注:以上实验为了便于观察,我在水中加了一点颜色,因为在厨房完成,我就顺手加了一点老抽、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边物品选择添加合适颜色、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教学理念、遵循初中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3]、我联想到生活中的家禽自动饮水器、
下图是一个给鸡喂水的装置-家禽自动饮水器、把白色的壶装满水,然后把红色的底座装好,然后再倒过来放在地上,小鸡就可以喝水了、
鸡喝掉一些水,壶里的水就流出来一些、直至白色壶中水用完、
原理解释:
开始的时候,饲养员只需要灌满瓶内水,把大口容器倒扣其上即可、然后迅速倒置过来、瓶内水是满的,瓶内可看做没有空气、由于大气压强很大,足以支持十米以上的水柱,所以,饲养员在不用手提小瓶的情况下,水不会流出,也就是大容器里没水,小鸡喝不到水、饲养员提一下小瓶,瓶口就进去一部分空气、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T不变V不变R为常数,n变大,等式右方变大,要求等式左方也要变大、对于瓶内气体,初始V占据空间不变,所以P瓶内气体变大,即瓶内气压变大,但是外界的大气压却不变、P大气压=P瓶内气体+P水柱,P瓶内气体,要求P水柱、所以瓶内水会流出,直到P水柱= P小柱′,满足新的等式P大气=P瓶内气体′+P水柱′,水面不再下降、此时大容器的水位没过瓶口、鸡就可以喝到水了、
当外面的水下降后,瓶口就又进去一部分空气、重复以上原理,水就又会从瓶内流到大容器里、这时又把瓶口封住了,不再进空气,又达到平衡、直到瓶子里面的水流完为止、
当然,实际生活中的家禽自动饮水器不尽相同,有所改善、但原理相似、
可见,小实验大道理、悟物穷理,是物理学科人本特色、我们的教师应该透过现象,吃透本质,教学相长、
多思考多研究,是对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有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学高为师、” [4]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思维能力,才能给物理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物理课堂才能蓬勃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德洪、大气压强实验教学初探[J]、学园(教育科研) 2012、第22期、146页
[2]屈宝珊,全畅 、 瓶吞鸡蛋实验的改进中学物理(初中版)[J]、1998、1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