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流行音乐论文(精选8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30 手机浏览

流行音乐论文篇1

一双飞翔的翅膀托起一张印有“Pop Music”字样的圆形光碟,这就是2007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首届“学院杯”邀请赛logo。11月8日至11日,这个logo闪耀在四川音乐学院校园。该院和四川省教育厅、文化厅主办,川音通俗音乐学院和橙天歌歌数码娱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在规模、规格上创国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领域之最。11日晚,“学院杯”决赛暨论文颁奖晚会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举行,四川省音协主席、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付林、副主席陈小奇等上台颁奖;川音通俗音乐学院教师余政仪、施涛合作的《改变研究模式调整教学方法》、上海音乐学院选送的歌手杨添茸,分别获得论文和“学院杯”一等奖。

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院校,自2001年创办以来成果斐然。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的流行音乐专业高等教育,也各显其能各具特色,正在引领流行音乐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的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毕竟不像传统音乐教育那样,拥有完整的体系和深厚的积淀。其教育教学的理念、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编、目标培养等等,亟待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川音通俗音乐学院作为最早建立流行音乐教育专业的“先锋队”,深深认识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遂牵头率先举办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流行音乐教育论坛暨首届“学院杯”邀请赛,希望通过各院校的交流沟通,使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完善。

作为此次活动顾问的金铁霖在9日的开幕式上热情致辞,谈及自己从美声艺术的学习者到民族声乐的教育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研究通俗唱法,“那时高等院校还没有相关专业设置。我为歌手成方圆、韦唯等上过课,她们后来在流行歌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此前,媒体流传“金铁霖教授批评李宇春唱功不行”,当李宇春一袭黑装登上舞台,向母校表示诚挚感谢,并向金铁霖致意时,金教授颔首微笑,一派学者与长者风范。而何洁与2007“快乐男声”总季军魏晨、第9名王铮亮同台献歌竞艺,更为开幕式演出频频增加“亮点”。李宇春、何洁开个唱、出专辑,魏晨已签约被包装,王铮亮在京出演音乐剧《莎士比亚密码》男1号……川音学子成为娱乐“新宠”,打出一片新天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流行音乐论文篇2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们的情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多是古典音乐、传统歌曲,再加上枯燥的音乐专业知识,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其实在当今流行音乐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地引导到音乐教学过程中,这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原则

1、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消费

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成为乐坛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音乐形式,很多流行歌曲被人们广泛传唱,具有非常显著的大众化特征,但其实如果与传统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在文化深度及教学价值上都比较欠缺。因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流行音乐,但必须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能取代传统古典音乐的主要位置,避免过度消费而喧宾夺主,音乐课堂最关注的是教学价值,而不是为了娱乐消遣,要保障传统经典优秀乐曲为主流的基础上,适度引人流行音乐,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作用Ⅲ。

2、筛选原则,合理挑选歌曲

目前流行音乐虽然广泛传播,口口传唱,但歌曲质量却是良莠不齐,掺杂着很多消极的、不健康的音乐,或者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因而并不是任何流行音乐都适合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不是都可以引入进来,必须要進行严格的筛选。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标准进行判别和选择:一是歌曲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很成熟,还不能对外界各种事物有个较强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响而走入歧途,那些消极不健康的网络音乐非常不利于青少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影响音乐教学的正常秩序,因而必须要选择具有正能量的歌曲,例如汪峰的《怒放的生命》、Beyond的《海阔天空》、葛林的《林中鸟》等,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二是歌曲形式要符合教学要求。流行音乐的隐忍与一定要以教学价值为标准进行判别,而且要能让学生能够接受,比如《忐忑》这首歌曲虽然蕴含着很高的延演唱技巧,也对演唱者的神韵有很高要求,但并不适合进行演唱教学,而《新贵妃醉酒》很好的表现了真假音的切换演唱,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策略

1、教学化引入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所有歌曲都是经过相关教育专家认真甄别选人的,每首乐曲都对某个音乐知识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层面音乐知识的应用,因而初中音乐教师一定要以教学主题为基础再引入流行音乐。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及教学水平,深入分析教材知识,全面了解教材中的所选音乐,更加透彻地分析其中的各种知识点,同时也要对所要引入的流行音乐进行全面认知,这样在引入时能够保障传统音乐的教学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探索尝试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把流行音乐的相关成分渗透进去,充分发挥流行音乐对歌词独特见解及动感旋律的特点,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同一首歌》这首歌曲时,就可以把张杰的《我们都一样》引入到教学中,这两首歌曲在表达主旨上有着很大的相同点,但是表现手法却完全不同,因而通过二者的相互对比,就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教学歌曲的理解,真正发挥出流行音乐的辅助教学作用。

2、欣赏式引入

在初中要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讲解演唱基础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注重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当前很多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去欣赏那些传统的古典音乐,但往往学生们却很难听懂,没有学习的兴致,更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也就到不到乐曲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因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把流行音乐引入进来,选取那些经典的佳作,让学生对熟知识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评判,以实现教学目标。例如《青花瓷》、《最炫民族风》等歌曲,这些流行歌曲也融入了很多的民族韵味,这些流行元素有助于拉近与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这样学生就能够逐渐对中国风歌曲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入流行音乐时,一定要注重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应该科学合理的引入,除了上述两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一是教师要制定合理细化的教学目标,确保有计划的开展教学活动,不能只为了创设新颖的课堂形式,就随意的进行引入,进行盲目的教学;二是教师要规划正确的引入策略,要借助流行音乐的丰富形式来辅助教学活动,而不是要让学生沉迷到流行音乐中;三是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他们了解和热爱音乐文化,实现放松身心的效果,而不是要培养未来的歌手,因而要更好地教学与流行音乐欣赏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而不能使学生出现音乐是王道,学习是浮云的错误认识,不能对流行音乐产生依赖心理,应该恰当地将其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流行音乐论文篇3

[关键词] 中国流行音乐 音乐批评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37

如今,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音乐类别和蒸蒸日上的文化现象。与流行音乐相关的音乐批评,从争论期到现在的繁荣期,逐步成熟起来,值得我们去进行回顾、探究。

一、第一阶段:争论期(1979年―1985年)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端于1978年。 从这一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着人们观念的更新。音乐批评领域,新旧观念正处于交替之中,对流行音乐持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的人们成了争论的两方,人们就流行音乐的性质等展开了广泛的争论,流行音乐批评界的星星之火正在点燃。批评的主要热点如下:

1、对流行音乐态度以及性质问题的争论

这个时期多数人对“流行音乐”不屑一顾,认为“流行音乐”是“指那些商业性的内容、情调不大健康的, 甚至是低级庸俗的歌曲。”[1]而且“流行歌曲大部分是靡靡之音,即使其中有的歌词没有什么色情庸俗内容, 是写风景, 写劳动, 但仍不免有流行于夜总会、酒吧间那种商品化音乐的轻桃虚浮的特点”。[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否定和排斥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流行音乐本身的不成熟和“媚俗”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音乐的价值在于它的教化功能,“善”的内容成为评价音乐的唯一标准,因此导致了一些人对流行音乐抱有偏见态度。

但可喜的是一些思想开放的音乐评论人士认为应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如赵汉载便是一位代表,他不赞成“有些同志对一些流行歌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认为,“生活中有工作,有斗争, 有理想…… 也有爱情、相思、怀旧……, 音乐反映这些丰富多采的生活面, 是十分自然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3]

2、对流行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实践问题的讨论

对流行歌曲创作和表演实践问题的评论也成为那时音乐批评的热门议题。如崔其j对当时流行歌曲的表演实践及创作进行了犀利的批评:“流行音乐的演唱表演得嗲声怪气,歇斯底里,疯狂啤叫……演唱风格实在不敢恭维。”,流行歌曲创作者“窃取了民间小调加以歪曲篡改,正是利用通俗易懂流畅才更广泛地布其恶劣庸俗的影响。” [4]春荃文在文章《流行音乐会问题琐议》中提出:“某些流行音乐演唱会严重地存在着忽视艺术质量的流弊:演唱者“沙”声过度, 直至变成嘶哑,以及单调雷同的演唱问题。”[5]

但肯定流行音乐的声音也为数不少。如程恺对当时的流行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高度肯定的评价。[6]赵汉载也认为:“ 流行歌曲在艺术上、技术上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比如, 它们比较通俗晓畅, 曲调流利, 唱法比较重视传情,伴奏比较生动、活泼。”[7]

这一时期人们对流行音乐的争论颇多,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还未完全接纳,对流行音乐批评的理论关注也不够。流行音乐批评在音乐批评领域仍处于薄弱地位。但是,这些评论的意义重大:它们使流行音乐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扩大了其影响力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第二阶段 :稳步发展期(1986年―1990年)

1978年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人们思想的逐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从1986年开始,多数人不再如前一阶段那样排斥流行音乐,而是更理性地看待流行音乐,为流行音乐拨乱反正的时期即将来到。杨积山《流行音乐漫议》一文就谈到:“今天的社会现实已不再是抗敌御侮、三座大山的战争岁月。追求丰富多采的物质、精神生活, 是全体人民迫切的心声。现时的‘ 流行音乐’ 正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实要求, 才得以如此迅速地兴起。”[8]

这一时期表现最突出的要数摇滚乐和“西北风”歌曲。关注摇滚乐和“西北风”的音乐评论层出不穷。如陈志昂用过激的语言对摇滚音乐进行了批评:“摇滚乐以其非理性的狂乱节奏与粗野音调, 使听众丧失理性, 陷入盲目的冲动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因而导致暴力和恐怖主义。如果说靡靡之音只是在消极地软化着人们的革命意志的话, 那么摇滚乐就是在积极地煽风点火。”[9]周贵绵则理性地批判了西北风“流行”的现象:“目前, 这股‘西北台风’ 愈刮愈狂, 大有泛滥成灾之势。” [10]韩映红也表达了对西北风模仿现象的抵制态度:“如今人们感到一股模仿西北风的潜流正在悄悄袭来。有那么一、两首好歌出现后, 大家便蜂拥而上, 作者歌者竞相其仿, 于是便因雷同而出现新的俗套。”作者热切希望“作曲家们能借助这股西北风再刮起东北风、西南风、东南风,取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之精华, 与通俗音乐外来音乐巧妙地结合, 创造出我国民族音乐的新品种。”[11]

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音乐批评稳步地发展,这些批评不但帮助人们走出对流行音乐的误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有力地引导、砥砺着流行音乐实践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

三、第三阶段:逐步成熟期(1990年―2000年)

此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它开始解脱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大文化使命逐渐向纯粹的娱乐性大众文化身份转变。这种转变与流行音乐界全面推行国际化音乐制作体制,电台为主的媒介高度介入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推介,MTV成为强有力的流行音乐传播工具,卡拉ok已经成为完全生活方式化的音乐娱乐业,以及CD与LD进入日常文化消费等一系列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相关联的。”[12]

从这个时期开始,以跨学科视角对流行音乐进行审视的评论文章开始出现,由此带来了流行音乐批评视角、批评方法的突破,使流行音乐批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反映了我国流行音乐批评正逐步走向成熟。其中,代表性的评论文章有:金兆钧的《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13],明言的《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14],王薇的《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15],张斌的《也谈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16],陈炼的《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看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17]。

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流行音乐批评的逐步成熟,随着流行音乐批评的方法、理论深度的不断地深化、成熟,流行音乐批评领域的大繁荣即将出现。

四、第四阶段 繁荣期(2000年迄今)

之所以将这个阶段称为繁荣期,是因为从交叉及跨学科视角下进行的流行音乐评论在这一时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评论从传播学、美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了评论,初步具备了流行音乐评论专题研究的体系特征。流行音乐评论已从通俗的乐评成长成为具有学术含量的音乐批评,这标志着流行音乐评论的真正成熟。另外,以流行音乐评论为职业的乐评人的大量出现更加表明中国流行音乐评论进入了辉煌的繁荣期。

1、 从交叉及跨学科视角下进行的流行音乐评论

流行音乐传播在这一时期广受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评论不再只是局限在流行音乐本体,评论的视野更加开阔。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晁岱健的文章《流行音乐与市场》,他认为:“流行音乐能否流行,关键是看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流行音乐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创作、表演、市场运作、宣传等方面下功夫。”[18]

此时人们对流行音乐歌词的评价不再局限在其教化功能上,歌词的“善”也不再是衡量歌词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歌词的意境“美”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大量的流行音乐评论文章对新时期流行音乐进行了审美探讨。如于滢慧在《试探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潜能》一文中认为: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在于独特的语言、可感的意象与深邃的意境、鲜明主题风格与复杂的百姓情绪。[19]

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创作的渗透成为这一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一大特点,与此相关的评论文章层出不穷:胡杰在《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融合与创新》一文中了探讨了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融合。[20]其它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张丽丽的《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 》、[21]蔡音颖的《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等。[22]

2、乐评人的流行音乐评论

这一时期以流行音乐评论为职业的乐评人大量涌现,他们的音乐评论文章有力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流行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写了大批评论流行音乐现象的文章,其中代表性的有:《接近突破与裂变》、[23]《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中国流行音乐世纪末批判》[24]、《脱变、彷徨、寻根与围城―中国流行音乐当下状态解析》[25]等。

随着网络的普及,传媒的空前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产业结构及表达方式日益多元化,乐评人通过博客来写乐评成为这一时期的独特现象。其中著名的乐评人有:阿瑟、章雷、王晓峰、颜峻、李皖、郝肪、杨波、张晓舟、孙孟晋、张渤洋……

这个时期有更多的人参与流行音乐批评:不光有音乐爱好者的参与,更有许多学院派专家从事流行音乐评论的学术研究。流行音乐评论的队伍在不断充实,流行音乐批评的方法、理论深度在不断地深化,促成了流行音乐批评领域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周荫昌,“ 流行歌曲” 略析,[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81、01

[2]林明,“流行歌曲” 问题,[J] 、人民音乐1981、11

[3]赵汉载,从流行歌曲想到的, [J] 、中国青年报1981、3、12

[4]崔其j, 从“ 流行歌曲” 所想到的, [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1、03

[5]春荃文,流行音乐会问题琐议,人民音乐[J],1985/08

[6]程恺,爱情之花伴着理想开放---评歌曲《如你要认识我》[J] 、人民音乐1982、

[7]赵汉载,从流行歌曲想到的, [J] 、中国青年报,1981、3、12

[8]杨积山,流行音乐漫议 ,[J] 、人民音乐,1986、

[9]陈志昂,流行音乐再批判, [J] 、人民音乐1990、5

[10]周贵绵,《红高粱》与西北风,[J] 、音乐世界1989、1

[11]韩映红,西北风到底能刮多久,[J] 、人民音乐1988、2

[12]金兆钧,崔健与中国摇滚乐, [J] 、人民音乐1989、04

[13] 金兆钧,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创作的美学观念,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5

[14]明言,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J] 、中国音乐学1995、3

[15]王薇,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1996、1

[16]张斌,也谈流行音乐传播中的从众现象,[J] 、人民音乐 1997、1

[17]陈炼,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看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 [J] 、艺术季刊1997、3

[18]晁岱健,流行音乐与市场,[J] 、艺术百家 2007、1

[19]于滢慧,试探流行歌曲歌词的审美价值潜能, [J] 、语文学刊 2010,8

[20]胡 杰,传统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融合与创新, [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

[21]张丽丽,流行音乐的传统文化想象, [J] 、人民音乐2010

[22]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 [J] 、艺术评论2007

[23]金兆钧,接近突破与裂变, [J] 、人民音乐2000、8

[24]金兆钧,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中国流行音乐世纪末批判, [J] 、人民音乐2001、2

[25] 金兆钧,脱变。彷徨。寻根与围城―中国流行音乐当下状态解析, [J] 、艺术评论2003

作者简介

流行音乐论文篇4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学校音乐教育,其中教育者的流行音乐文化观念,也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成熟起来,最终流行音乐成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流行音乐及其含义

1、流行音乐释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将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定义为:“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为:“thees sence of popular musicis that it should be readily prehensible to (and perhap salsoperform ableby)a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ce,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musical the or yortechni ques、)”。这说明学界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界定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标准。

2、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流行音乐在我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流行音乐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的原因,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曲演唱在迂回曲折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了80年代初,终于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歌手和作曲家,并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首次将流行歌曲演唱的形式定名为“通俗唱法”,这一举措在当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到了90年代通俗音乐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演唱形式、舞台表演、灯光音响等方面,都已进入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创作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理论研究和音乐评论也将“通俗”纳入视野,在这一时期对于通俗唱法这一称谓多有争鸣,争论的焦点在于“通俗唱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普及化程度还不十分完善,由于社会、经济、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有很多音乐爱好者无法接受到体制内的音乐教育,但他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自主学习流行音乐来获得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流行音乐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形式新颖丰富较容易被青年人所接受,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授众群体几乎达到了学校音乐教育授众群体,在那一时期有很多“通俗”歌曲为大众所传唱不衰,甚至有些学校将时下较为流行的“通俗”歌曲,作为音乐课的学习内容,这一举动现在看来是较为自然的事,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三、社会对于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所引发的争论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音乐学家们对流行音乐关注的焦点在于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利弊得失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都有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雅俗”观念与流行音乐文化的对立

在我国传统的“雅俗”观念影响下,许多人认为流行音乐内容不适于进入课堂,更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雅俗”观念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在《论语》《货阳》篇中提出:“恶子之夺珠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对“郑卫之音”采取鄙视的态度,给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刘德波、李德谦、姜金福、颂煊等人认为:流行音乐所表述内容大多描写爱情,不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不良影响。斯嫌、姜金富也认为:流行音乐不利于正常教学,干扰了民族音乐教育。

邵祖亮、蔡音颖认为:流行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和产生的,反映的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口味,因而总是良荞并存,有些歌词文理不通,曲调娇柔造作,服饰怪异、夸张,对中学生起到负面效应。

以上观点都是在继承了我国传统“雅俗”观念的基础上,看到了流行音乐存在的诸多缺陷,认为流行音乐进入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学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2、对流行音乐文化辩证的思考

梁茂春、金兆均、贺绿汀、于润洋等学者认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会将流行歌曲带来的文化精神和信仰的危机波及到青少年学生。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但也不能回避或置之不理,其结果会使音乐教育深陷困境。应该采取冷静分析的态度。

李庆玲、张家喜、高涯、吴艳茹等人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出现在现代生活中有其合理性。学生可以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但其不能独占音乐课堂。这样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和继承民族音乐文化。

尤静波,王红艳,王思琦等人认为:音乐教育所承担的是让学生全面的认识、理解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审美等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尊重其他民族和其他类别音乐文化,而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还不是十分的普及,没有机会学习音乐的人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流行音乐来获得音乐知识。有利于开辟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功能,即缓解了音乐教育的压力又使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普遍化。

古全林、宋伟、蔡音颍、高涯等认为:应该客观看待流行音乐,特别是让经过本土培育的、经典的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不但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愉悦身心,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这样的作品还是很多的。让这样题材的流行歌曲进入学校音乐教学中,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传授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在平等、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中看流行音乐文化

王思琦在文章《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中认为: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有着自身文化属性。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谈到:“排斥任何时代好的艺术,同其反面,即坚持只有老的艺术才是好的艺术,都是偏狭的。因此,选择音乐的标准与历史无关”。修海林、罗小平在《音乐美学通论》中谈到音乐就是一种文化,音乐与音乐文化原本就是一回事。如果从音乐与文化的叠加关系中去看待音乐的整体存在,必然削弱甚至导致隔断构成音乐存在诸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难以在理论上摆脱“音”本体的影响。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种,同样应该具备音乐作为文化存在的三种要素。曾遂金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在强调自身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同时,正以开放和稳健的姿态融入世界流行音乐的主流。

四、小结

流行音乐从产生发展之处,就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也同样影响着广大青年学生群体。而学校音乐教育在接受流行音乐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音乐中“雅俗”观念的影响;在经历了社会观念洗礼之后的流行音乐最终逐渐步入了成熟发展时期,并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文化精神之我见——兼谈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增刊)

[2]冯华、“2004年流行音乐学院专家论坛”综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3)

流行音乐论文篇5

【关键词】美国音乐;billboard传播;网易云音乐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72-01

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超级大国,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新等实力领先全球。在文化方面,好莱坞影片与美国流行音乐占据着世界电影与音乐市场的绝对份额。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社会习气得以改观,人们的文化程度也进一步发展,为异域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音乐产业发展与美国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从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看,20世纪80年代为卡带时代,当时听歌的主流载体是磁带等便携式随身听;90年代为CD时代,有了实体音乐的重要载体;21世纪头十年是数字音乐时代,通过互联网进行音乐的收听、下载,音乐产业的格局开始有了变化。2010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音乐应用成为用户最便捷的听歌载体,音乐产业随即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①。

美国音乐在中国得以大范围传播是在2000年之后。进入21世纪,中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世界更加开放,外语普及率增大,欧美音乐同人们之间的距离更近。

二、研究样本的选择与研究数据的获取

由于美国音乐产业发展成熟,有着完备严谨的榜单、评奖体系。格莱美音乐奖、全美音乐奖以及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一起被称为美国三大颁奖礼,而标榜美国主流流行乐曲的榜单莫过于Billboard公告牌。Billboard排行榜是以单曲销售量和电台播放率为依据排名歌曲的,现阶段加入了下载量,流媒体和实体销量数据,这也让它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公正衡量歌曲流行度的榜单。Billboard分周榜、年榜、十年榜、五十年榜、五十五年榜,夺冠周数越多的单曲受欢迎程度也越高。

为考究美国主流流行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流变,我们选取20世纪Billboard榜单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头十年的三首十年榜歌曲,和2010年至2015年每年夺冠周数最多的五首年榜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并以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对这八首歌曲的评论数反观美国主流音乐的传播效力。网易云音乐以其社交应用在移动音乐客户端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得益于网易云音乐的界面设计,也得益于移动音乐应用的便捷性,用户可以在听音乐的界面看到其他用户对所听到歌曲的评论,歌曲的受欢迎程度越高,其被评论的数量也越高。通过统计网易云音乐用户对这八首歌曲的评论数量的变化,考究美国主流音乐在中国是否具有同等的传播势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研究结果

(一)Billboard十年榜歌曲研究

20世纪80年代Billboard十年榜歌曲《Physical》,截至2015年8月12日,其在网易云音乐只有68条用户评论。

20世纪90年代Billboard十年榜歌曲《one sweet day》是目前为止Billboard榜上蝉联冠军周数最多的歌曲,该歌曲在网易云音乐的用户评论数为349条。

21世纪前十年Billboard十年榜歌曲《we belong together》在美国排行榜上累计冠军十四周,还是05年的格莱美最佳R&B歌曲,该歌曲在网易云音乐的用户评论数为580条。

从20世纪80年后的三首Billboard十年榜单曲看,美国榜单的冠军歌曲在美国随着年代的增加受关注度也越高,但其被中国乐迷关注的程度却并非如此。

(二)2010年-――2015年Billboard年榜冠军周数最多的歌曲研究

2010年后,音乐产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0年Billboard年冠《Tik Tok》凭借强大的付费数位下载,连续九周夺冠,而其在网易云音乐的用户评论数为1342条。

2011年Billboard七冠歌曲《rolling in the deep》获得三项格莱美奖,其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数为1906条。

2012年年冠歌曲《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在网易云音乐获得的用户评论为4929条。

2013年12周连冠歌曲《Blurred Lines》在网易云音乐获得的用户评论为3813条。

2014年10周年冠歌曲《happy》在网易云音乐获得的用户评论为3710条。

2015年年冠虽然还未公布,但14周Billboard冠军的《Uptown Funk》在网易云音乐的用户评论为16153条,评论数居第九位,也是评论数第四位的英文歌曲,其热门评论的点赞数超过两万。

从2010年后冠军歌曲被网易云音乐用户的评论数看,年榜歌曲随着移动互联网音乐应用的发展,其传播效力日益增强,美国的主流音乐在中国也体现出惊人的传播效力。

注释:

① http:///question/31934409/answer/55099422、

流行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流行歌曲演唱 审美意识 大众文化 学术综述

2010-2013年度,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的关于流行歌曲演唱研究的论文共16篇。总体上表现出研究思维和研究角度多元性的特点。通过对以上论文资料的整合、梳理,它们主要是从当代流行歌曲发展的审美意识、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流行歌曲演唱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发展等角度来进行研究。提出的新观点丰富了我国流行音乐研究的成果,对我国流行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篇进行论述。

一、当代通俗歌曲发展的审美意识

自1927年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以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道路颇为曲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得到全面复兴并迅速崛起。目前,流行音乐已从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边缘地带走上了中心舞台。而流行歌曲更是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引领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潮流,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更理性地思考,更加注重它在社会环境中的引导作用。

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2012级博士生曹桦发表在《音乐创作》2013年第7期的《当代流行歌曲演唱发展的审美期待》一文中,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流行歌曲演唱在流行歌曲乃至流行音乐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在他的论文中,第一部分写流行歌曲演唱审美嬗变,第二部分写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缺失,第三部分写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期待。曹桦认为“目前流行歌曲演唱的最大悲剧是‘把当美感,这种美感实际上是一种错位’――现在有不少流行歌曲,在歌词的内容上俗不可耐”而对于流行歌手来说,美学的修养和美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错位”便体现出中国当前流行歌曲演唱中审美的缺失。

“审美期待”于目前面临“审美流失”现状的中国流行音乐而言,尤为重要。曹桦把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期待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歌唱形态给人以最为直接的感官冲击,歌者不仅要声音能要受众感到和谐,歌手的动作姿态、着装要能养眼。

(二)歌唱内容和情感表达要悦情。情的表达要有技巧,要有方法。

(三)气质表现要悦心。

(四)歌唱神态要悦神,“悦神是审美形态的最高要求”。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强调艺术的神韵和意境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基于曹桦博士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究,认为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缺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目前以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对流行歌手的包装更多体现在以夺取观众的眼球为主,对于歌手的包装往往重外形而非声音品质及音乐素养,如此这般,流行音乐难免被误解为茶余饭后休闲调侃之佐料,相较于严谨且更具艺术内涵的艺术歌曲而言,流行歌曲更一度被等同与肤浅粗陋的“口水歌”。这些都是对流行歌曲的盲目认知。

二、流行歌曲演唱的技巧

在中国当代流行歌坛中,对于如何唱好流行歌曲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专业人士大多数认为“要唱好通俗歌曲,必须先学美声”,非专业人士大多数则认为“唱的音够高,唱得就好”。从笔者个人的流行歌曲演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来看,流行歌曲的演唱应是演唱者对作品内涵的把握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俗歌曲演唱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气息、音乐感觉、对歌曲的整体把握。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郜锋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教师白洁发表在《音乐创作》2013年第6期的《通俗唱法的思考》一文中,主要就如何学好流行唱法,怎样唱好流行歌曲,如何规避演唱流行歌曲时常见的几个误区等进行论述。笔者十分赞同他对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演唱认识误区的两点解读:

(一)专业人士大多数认为要唱好通俗歌曲,必须先学美声

现实中有的人由于缺乏对流行唱法知识的了解与把握,认为无需系统学习流行唱法,学了美声唱法就自然会流行唱法。这种观点是把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与流行唱法的发声方法等同,忽视了美声唱法声音的掩盖特征和流行唱法声音的自然特征,其结果只能是声音非驴非马。

(二)非专业人士大多数认为“唱的音够高,唱得就好”

郜锋认为歌唱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应该以美为最主要的宗旨,而非以唱的音有多高或者有多低作为一个人唱功评判的标准。笔者很赞同郜锋的这个观点,当下湖南卫视一档很火的节目《我是歌手》,就很好地应证了郜锋的批评。《我是歌手》就是由非专业的观众来评定每位歌手的演唱,节目采用淘汰赛制,在节目中顺利晋级者往往都是一些擅长高音、嘶吼的歌手。如擅长中音低音区演唱的黄品冠,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他并未选择采用高音区演唱甚至是嘶吼的方式来演唱。在比赛现场,他的表演中规中矩,主要是抒情为主。他的声线平稳、歌曲演绎完整,单一乐器的伴奏也让这种声线特质发挥到了最佳水平,他演唱的每一个音符都处理得很精致细腻,在我看来,他是真正的实力派歌手,是很好的流行歌手,他的淘汰着实让我感到可惜。事实上,高质量的高音演唱确实能给歌曲增添渲染力,但饱满的中低音同样也是很有感染力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对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认知中缺失的一部分。

李曼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2011年第3期上的《理性认识流行唱法》就如何理性认识流行唱法进行了阐述,文中主要围绕气息、共鸣、真假声运用、喉位、语言咬字吐字、演唱风格等,探讨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几大唱法的艺术共性中窥见流行唱法的个性特征,以期提升演唱者对流行唱法声音的掌控能力。李曼认为歌唱艺术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表演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在优美的旋律基础上,必须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同时还须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了解它、接受它、欣赏它,这是表演艺术的本质。文章强调我们一定要以理性的认知来参与声乐唱法特别是流行唱法的研究,并以此从根本上来推动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

三、中国高校流行演唱专业的发展

中国流行歌曲演唱专业教学一直是中国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专业院校才设置有流行音乐专业。然而,流行歌曲演唱对系统、科学、专业教学的需求却是相当迫切的。这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如何发展中国流行演唱专业教学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地思索与探究。

沈阳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声乐教授白丽萍发表在《人民音乐》2012年第12期的《流行演唱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我国各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考察,全面了解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学时、硬件设置、师资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并对各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内容加以分析,构建了由演唱、表演、舞蹈以及心理学、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课程组成的流行演唱专业课程框架。文中提出的高等艺术院校流行演唱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借鉴和帮助,为本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从文化视角对流行歌曲演唱的研究

在当今多元化的音乐世界里,流行唱法作为歌唱艺术的一种,集时代性、平民性、娱乐性为一体,形式灵活,风格多样,受众广泛,其发展势头不可估量。

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暨南大学2012级博士生曹桦发表在《音乐创作》2011年第4期上的《中国流行音乐及演唱风格探析》,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写,首先是对“流行音乐”进行理论界定;然后从音乐的风格上,把中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历经了三次发展高潮。他认为中国流行歌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们也体现着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思潮的特点。最后,曹桦提出了当下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的四种表现形式。曹桦认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与时代政治、文化、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折射出大众情感结构和社会心态,这种可理解的社会心态和大众情感又促进多种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流行音乐风格发展是从对西方流行音乐风格模仿到萌动到爆发再到复归平静的一个过程。回归音乐本位,才是音乐学者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流行音乐风格发展的大势所趋。

而在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跨地域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交流、融合、创新与发展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发展的一大重要趋势。

天津音乐学院现代音乐系教师陈燕发表在《艺术评论》2013年第7期上的《论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一文中,以大型音乐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从中外流行音乐风格的混搭、中外流行音乐发声方式的嫁接、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交织这三个方面很好地阐述了中外流行音乐文化交融的创新。陈燕认为现在很多的媒体节目极大地延展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平台,各种不同演唱风格的混搭、不同唱法的交织、各种演唱方式的嫁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些媒体节目不仅推动了通俗歌曲演唱专业的发展,而且更体现出当今流行音乐中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现象:多种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多元化音乐风格相借鉴,古典与流行、传统与国际相碰撞的中外流行音乐文化大交融。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当代,已经具有鲜明的“兼容并蓄”的时代特征。在当下的发展势态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性不断被重写、强调并予以创新,外来的流行音乐的各种风格与元素也不断被大胆糅合,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道路,让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单从数量上来说,2010-2013年国内关于流行歌曲演唱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并不丰硕,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新的角度和现象,对我国流行音乐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桦、当代流行歌曲演唱发展的审美期待[J]、音乐创作,2013,(07)、

[2]郜锋,白洁、通俗唱法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3,(06)、

[3]白丽萍、流行演唱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J]、人民音乐,2012,(12)、

[4]李曼、理性认识流行唱法[J]、四川戏剧,2011,(03)、

流行音乐论文篇7

1、流行音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应当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要突破口,没有兴趣的牵引和调动不仅教学过程中吃力,学生也无法在学习环节提升自身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他们的关注对象入手,实施证明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因此结合流行音乐开展的音乐知识教学也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适当的引入流行音乐对阵个教学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利用流行音乐深度整合教学的现象还并没有普及开来。同时,这也为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做出积极贡献。

2、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更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流行音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群体。流行音乐以大众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创作主体,方式简单灵活,思想通俗易懂,节奏清晰鲜明,旋律朗朗上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创作是在遵循音乐规律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青年受众中迅速展开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2]。在这种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音乐教学在这些不同侧面之间的呢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影响到关键作用和前提,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我们在这些教育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作用,从而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能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

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

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利用这种音乐文化丰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流行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的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材的编写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流行音乐的编排与整合,而且这种整合不是将流行音乐内容照搬到教材当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对知识和娱乐的两方面需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正确、合理的发挥流行音乐功能的具体体现。流行音乐创作和传播的自由性使得这一文化现象中不很包含了积极成分,同时也充斥着社会当中各种不良思想,对学生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甄别能力为基础。帮助学生正确的分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糟粕和精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品位,主动思考知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音乐教学中对流行音乐的以来和帮助作用。

3、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流行音乐引入教学需要借助具体的音乐手段,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引入多媒体手段作为重要辅助,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应当结合教学工作需要和具体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师应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表现在流行音乐的引入上,同时还应当更加关注已经引入的这些元素如何有机的、恰当的整合到教学课件当中。

三、结语

流行音乐论文篇8

流行音乐与大学生的关系

音乐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成功教育、价值教育的全面发展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通才教育”。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

1、通俗性流行音乐的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生活,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在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大学生更容易掌握的原因就在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优美、风格多样,它不像古典和传统音乐那样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和具备深厚的音乐基础,大学生可以通过体会平淡直白的歌词和丰富的情感,即可理解流行音乐的内涵。

2、情感性德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学家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真实地反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们宣泄不良情感、消除社会危机和重塑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经常承受着各种精神压力和困惑,如就业和恋爱问题、价值取向等,往往无法自我排解。流行音乐所具有的鲜活明快抑或缠绵伤感的旋律,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3、时代性如果说古典音乐反映了音乐的艺术高度,那么流行音乐则代表了社会文化的晴雨表。流行音乐在思想观念上和情感上总是紧随时代潮流,契合时代精神诉求。所以每个时期都会产生相应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都体现和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特点。这也迎合了大学生们追赶潮流、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化口味。

4、商业性。流行音乐是现代文明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凭借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加上近乎疯狂而频繁炒作的音乐选秀活动,流行音乐强势的市场运作使得如今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流行歌曲,电视、网络、MP3、手机都成为流行音乐传播的重要媒介。这对身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讲,无疑都是无法抗拒的。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1、紧缺的教学资源相关流行音乐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不足,全校范围内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教学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艺术类教研室基本都挂靠在专业学院。另外,在专业学院的教师由于受专业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难适应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课程内容的浅显化。

2、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的枯燥和单调性,削弱了学生参与互动的能力,逐渐失去了对流行音乐学习的兴趣。

3、单一的成绩评定我国现行的通识选修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考试方式为主,侧重于对学生知识面或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基本上还是沿用期末测试题等进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计分方式为百分制。事实证明,对于像流行音乐教育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性动态课程,并不只能通过理论的纸质考核才能显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水平。

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的教学反思

在强势的大众传媒疯狂倾销的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提供另一条接触流行音乐的历史、风格、经典作品、优秀作家、人文思想、社会心理的通道,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正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树立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

不可否认,以往在大学音乐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它们以深广丰富的创作水准,复杂精妙的体裁结构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但流行音乐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正如所有的文化形式都存在是否适宜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否认流行音乐中有一部分并不适合大学生。不过假如学校音乐教育就此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则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流行文化有所了解,能知其利弊,辨其真伪。只有在摸准流行文化的脉搏,通过对学生需要的分析,抓住流行音乐中的亮点,找准流行音乐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流行文化,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2、选择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音乐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健康向上,适宜大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流行音乐得到了众多人的欢迎,也就难免被各种力量,尤其是商业和政治所利用,在其推广过程中充斥着无中生有、过度包装、炒作造势和虚假宣传,教师应提醒大学生绝不能随波逐流,媒体中播什么就听什么,社会上传什么就唱什么,而应考虑这些音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5]。如只是为了追求商业的最大利益化而创作和包装的《爱情买卖》《香水有毒》等流行歌曲,只表现了“卿卿我我”“你情我爱”的简单低俗,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而近年来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我相信》,以励志色彩的歌词,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此外还有环保主题的歌曲《地球的孩子》爱国主义歌曲《龙的传人》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艺术表现形式。

3、运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流行音乐之所以是流行音乐,是因为它具有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学方法也不能照搬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模式。课堂上除教师讲授以外,还应适时地进行课堂讨论,有的章节可以与学生合作讲授(教师引导、补充、点评等),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互动参与性。节奏是流行音乐的核心要素,其节奏规律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端坐静听,而要感受律动,让身体参与到音乐摇摆中来。比如,在听赏某些演奏的流行音乐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或者摇摆身体),又如在学习流行歌曲的演唱时,要注意现场互动的多样性,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等。总之,鼓励学生“动”起来,教学方法和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指向,错误和不适宜的评价方式会导致评价对象的异化,继而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由于流行音乐特有的不拘一格的即兴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灵活多样,不能呆板僵化。比如任课教师在开设流行音乐通识教育选修课之前,自己先编写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包含流行音乐欣赏、流行歌曲演唱、乐器常识等基本教学目标,再根据自己的教学规划,逐步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掌握演唱方法、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进而领略流行音乐的美。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记录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变化,并将报告提交教务部门,为下一次通识教育课程作出参考。另外,期末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唱、奏、演等非纸质显现形式,也可用论文写作、题目问答等方式给予学生成绩评定。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流行音乐这一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资源,结合切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以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影响力,培养出爱国荣校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樊蕾、高校流行音乐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科技信息[J]、2010,5;131、

[2]赵斌、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5(24);31、

[3]陈智慧、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当代青年研究[J]、2010(1);56、

[4]董莉,杨颖,斯芸,刘龙,张劲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