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1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2
摘要:学产合作为研究型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本文以悉尼—宁波合作的一个十年的项目为案例,对学产结合的模式培养的研究型师范生进行了纵向研究。该论文汇报了学产合作是如何影响研究型师范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如何会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产生的相应影响。
关键词: 学产合作;行动研究;研究型师范生的培养;研究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4-0093-05
收稿日期:2015-05-18
作者简介:韩京和(1970-),女,黑龙江鸡西人,教育学博士,西悉尼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师教育和话语分析研究;麦克·辛(Michael Singh,1953-),男,澳大利亚人,西悉尼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2747;刘巧云(1981-),女,广西南宁人,法学教育硕士,广西艺术学校讲师,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和幼教研究;南宁,530022。
一、引文
大量文献显示教育政策、教育项目及课程设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产生深厚影响,而师范生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会促进在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然而,也有少量数据显示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会使他们对未来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的职业在被贴上‘科研’的标签之后,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中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从而‘教师’ 成为‘研究型教师’。科研师范生的培养可以使学习者具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学者阿尔宾(Peter R? Albion)[1]和贝斯利(Pat Bazeley)[2]指出,研究型教师能够及时把研究的教学效果以教书的形式出去,同时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研行为获得解决方案。然而,目前在判断研究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与其未来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关系方面仍是空白。本文对大学的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学产合作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即对一组接受大学(师范科研培养)与产业(科研成果运用在中小学教书实践)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型师范生进行跟踪调查。
二、文献综述:师范生培养的辩论
澳大利亚师范生培养的改革来自于相关的政策导向。联邦及州政府的政策鼓励各大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范生教改,强调培养科研型教师。澳大利亚课程及评估署(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3],创新工业与科研部(Department of Innovation,Industry,science and Researca)[4]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New South Wales Government)[5]的文件中都强调指出通过学产合作提高研究型师范生的实证性知识以此在未来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
在学术领域,学者卡里斯(Joanne F?Carlisle)、克廷纳(Kai Schnabel Cortina)和卡孜(Lauren A?Katz)[6]认为研究型师范生的研究课题应以改进他们未来学生学习能力为科研核心。另有学者提出,将师范生专业学习置于科研的一部分,在科研成果中见证这种专业学习为未来学生带来的利益。比如课程设计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要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依托。行动研究的支持者莫利(Sally Murray)、纳塔尔(Joce Nuttall)和米歇尔(Jane Mitchell)[7]认为,将师范生置于“合作行动研究”(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中,即让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参与彼此的课堂观察,教学反馈及自身的教学反思,并把这些反馈,反思的内容作为科研的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用于指导下一轮的课堂教学。
行动研究的提法应和了澳大利亚创新工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部(Department of Innovation,Industry,Science,Resecrrel and Tertiary Education)[8]及新南威尔士州政府[5]的政策,即科研型师范生的培养需将严谨的、持续的以科研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嵌入在教师的专业学习中。这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模式更加开放,有弹性及富有创造性。通过行动研究,研究型师范生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强化个体学生的学习。他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搜集数据,报告调查结果,以此帮助学生做出学习上的改进和提高。因此,以行动研究为本的教师科研是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媒介。
这种学产结合的模式要求增加教育实习的机会,及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然而在澳大利亚,这种大学产业合作非常有限并且个体化。目前也存在着对研究型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反对的声音,因为它增加了大学的开销,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培训是大学的外包工程,因为研究型师范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中小学课堂上。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在于,它忽视了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可以挖掘研究型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创新潜能。此外,关于师范生的专业学习,科研培训及科研成果方面,存在一种零相关的论点。具体而言,人们对这种学产合作的研究型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否能够改进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存有未知心理。而本文汇报了一个十年纵向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学产合作的研究型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的案例—ROSETE(Research Oriented School Engaged Teacher Education,以科研为导向的校本型教师教育)。该项目为西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与宁波教育局学产合作项目。
三、案例分析:西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与宁波教育局学产合作项目
从2008年起宁波教育局每年派送十名语言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西悉尼大学攻读研究型师范硕士。学期18个月,同时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为学员提供全程教学实践基地。在学习期间,学员每星期到悉尼的各中小学教学实习两天(10小时),向英语背景的当地生教授汉语。他们的硕士研究课题以教书中发现的问题为核心的行动研究,课题的第一手资料主要是从课堂上收集得来。它是一起纵向科研项目,通过汉语语言教育,该项目应和了澳联邦政府的“亚洲世纪”(Asia Century)议事日程。“亚洲世纪”是澳政府(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Implementation Task Force)[9]为了增强澳大利亚在国际,尤其是在亚洲的经济竞争力拟定的白皮书。在澳大利亚,汉语教学与中国老师教中国学生汉语大不相同,参与汉语学习的大部分是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学亚洲语言的确是一种挑战,正像学者威斯利(Michael Wesley)[10]指出的,澳洲鼓励多元文化,但却是“单一语言文化”的国家。
第一,产学合作的行动研究与多边共赢的汉语教学
此项产学合作的行动研究项目为解决澳洲汉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的贡献并形成多边共赢的局面。澳大利亚课程与评估署(ACARA)[3]指出澳洲各个中小学对语言学习的理解不到位,维多利亚洲政府(State of Victoria)[11]文件也指出由于汉语师资的短缺,澳洲的中小学生很少有机会在校期间学习一种外语。通过该项学产合作项目,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起到广泛推动作用。悉尼—宁波合作增加了悉尼地区汉语学生者的数量,从2008年到2015年六年间,已有50名宁波师范研究生按时提交论文并顺利完成18个月的汉语教学任务。每个师范生每周从事10小时的汉语教学活动,总共超过63周,接近630课时,而参与的中小学共有24所。参加汉语课堂的学生达万人。这是一个多边共赢的项目。师范生的一年半的全程实习为参与此项目的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小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汉语学习机会和资源;而师范生们也由此获得了丰富的课堂经验以及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该项目推动了西悉尼大学研究型师范生教育的国际化;而宁波教育局作为该项目的一个助力推手,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年度教育报告文件中已成为一个关键词。
韩京和麦克辛刘巧云:学产合作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师的教育
第二,产学合作的行动研究使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
大学的科研导师为参加此项目的师范生提供了一对一指导和导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每周定期的科研培训与论坛。科研导师在长期的科研计划中,强调师范生的教学与科研并重。每周的科研培训重心有三点:一是中小学学生汉语教学理论和汉语语言学习理论的应用;二是科研方法论和课堂教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三是新南威尔士教育部门的有经验的教师参与的汉语课堂教学评论与分析。
通过在大学的科研培训,师范生不仅提高了理论理解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创新汉语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教师。为了促进初学者学习汉语,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阅读与研讨,涉及到福柯(Michel Foucault)[12]的语言的后结构主义,马丁(Martin)[13]的功能主义,番尼库克(Alastair Pennycook,2010)[14]和克明斯(Jim Cummmins)[15]的语言的地方实践论,以及仍波(Hakan Ringbom)[16]的后单一语言论。通过每周的科研培训和论坛,师范生着眼于这些社会及语言学的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比如,通过对后结构主义的理解,师范生在设计教学时更注重学生而非教师对汉语的解读,及学习者所赋予这门新语言的意义;语言的地方实践论使师范生更有效的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使语言学习贴近生活;后单一语言论使他们意识到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二语之间的相似点,可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担。他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提取汉语与英语方面的社会语言相似性,比如英汉语之间的语法结构及语音中的相似性,利用此相似性提高汉语的可学性。
第三,产学合作的行动研究加强了师范生与坐班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
学产合作的行动研究,在18个月的教学实践中,坐班指导教师跟踪他们的全部授课,并在每节课后给出反馈信息。坐班指导教师多数为非语言教师,但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经验丰富,尤其在课堂管理和指示语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宝贵资源。在使用课堂常规用语时,由于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和“中国式”教师身份的影响,师范生的课堂指示语经常效果欠佳,比如当有学生扰乱课堂时,师范生们往往笼统地向全班发出指示“Be quiet:注意!”或“Attention please:安静!”而指导教师建议他们要具体指出“问题学生”,比如“XXX,you are not listening! Please put down your pen and look at the front:某某同学,你没注意听,放下笔,看前面!)”。另外在给学生课堂反馈信息时,师范生倾向于淡化学生的成绩,比如在表扬学生的回答时,师范生倾向于一语或一词带过,比如“Good: 好!”,“You are right:对了!”或者“Excellent:棒!”而坐班指导教师的建议是,反馈信息要具体、详细,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或棒在哪里,使反馈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和改进机会。比如:
·Very good! Can we give them a clap please? Very good work! And Sam, in particular your tone is going really well、 Both of you, your pronunciations were really good! 很好!我们给他们鼓掌好不好?做得非常好!尤其山姆,你的语调真的很好。你们俩的发音都真的很好!
·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We’re learning、 We’re learning from your pronunciation、 你做的很好!我们在向你学习,学习你的发音!
带着坐班指导教师的反馈信息,师范生提出:为什么有时候我用的语言与坐班教师的差不多,我的语言却大打折扣,没有相同的行动力呢? 为什么我在管理课堂,尤其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时,效果不如他们真正的老师有力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师范生们与其科研导师团队在周论坛上回归到理论探索。讨论延伸到社会学理论方面,比如标签为“非英语背景的实习师范生”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个非正式教师身份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权威性的。这种由理论到教书实践,再到理论提升的过程,证实了学产合作的行动研究优越于纯粹的学术理论研究、优越于传统的师范教育。
第四,产学合作型的教学实践使汉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中心
通过产学合作的行动研究,师范生们探索了澳洲的基础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体系的差别。澳洲的汉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没有教材,没有其中和期末考试,而只有笼统的教学大纲。师范生在初始阶段比较迷失。在准备教案时,这些中国教育背景的师范生大多对他们的学生有很高的教学期待,他们经常教授过多的词汇,或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内容。通过行动研究,他们全程记录了所经历的教学探索、教学失败、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过程。
因为没有课本和考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内容的趣味性取胜。师范生们探索了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汉语,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教学情景化。比如教授如何在餐馆点餐时,教师会把学生带到校园餐厅,让学生亲身体会语言的行动力。在教授运动词汇时,会把学生带到户外,边学语言边做运动。
另外,师范生们探索了跨学科知识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他们走入其他学科的课堂,观察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把相关的内容联系到汉语课堂。比如,在地理课上,学生们学习了澳洲本土的动物,汉语教师会在汉语课堂上教授动物名称的汉语版;在数学课上,学生学习了十位数加减法,汉语教师会在汉语课上跟进数字学习,这加强跨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和学生各学科学习的相互促进性。
师范生们利用汉字的视觉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汉字的起源及汉字的象形性,帮助学生记忆。他们大多以日常使用的象形字和指示字开始,使学生对学习汉语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教了“木”字时,他们同时会延展到“林”和“森”,在教了“人”之后,会延展到“从”和“众”的学习。
通过地方化解释汉字的构成,师范生们在行动研究中培养了开发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创造性。比如当学澳大利亚的“澳”字时,学生开始自己的创造性解释,一个当地的小学生这样说:啊,原来是这样的,“水”字旁是因为澳大利亚周围有水,“米”字是因为澳大利亚国旗上有“米”,“大”是因为澳大利亚很大。汉字真有趣!!这体现了师范生的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即注重学习者对汉语的诠释。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给一位师范生的教学反馈中写到:I love Chinese、 I will learn it until I die(我爱中文,我会一直学到老!)、 听起来似乎幼稚。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产学合作型的教师教育的影响力。
四、讨论
教育学者辛(Michael Singh)教授和韩博士(Jinghe Han)[17]指出,学产合作的研究型师范生的培养要求大学、教育部及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和资源共享,师范生要与大学的科研导师和中小学的坐班指导教师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ROSETE项目的优势在于它以行动研究为导向,注重师范生科研提高与教学改进中的动态变化。美国教育家达玲哈蒙(Linda Darling?Hammond)和理查森(Nikole Richardson)[18]也认同注重教育培养中的动态变化的观点,认为它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成功学习模式及提升学习欲望为目的。
莫利、纳塔尔 和米歇尔[7]指出,学产合作型教育将完整的科研计划纳入师范生的专业培养中,使师范生的科研不再是小规模,零零碎碎的研究。里尔和他的科研团队(Lee and others)[19]也强调,增加师范生实证性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和了教育体系的需要,它使师范生把研究结果所产生的知识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以此推动学生能力及成绩的提高。总之,设立学产合作的研究型师范生的培养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对国家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总结
该论文重点报告了宁波、西悉尼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教育部的一项学产合作研究型师范生培养课题(ROSETE项目)。在澳洲的中小学让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汉语仍是一个棘手的教育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师范生们首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这些研究型师范生在语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学生的日常活动贯穿于汉语学习中,此项目为澳洲中小学由单语到后单语学习时代提供了助力。它不仅提高了师范生科研和教书并进的能力,它更影响到未来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此项课题不仅对语言教育、教师教育和教师科研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它更是国际化教育的典范。悉尼—宁波合作是历史性的合作,它挑战语言学理论的传统并跨越国界。中国的师范生通过此项目用汉语知识打破了以往英语教育的优先权,通过各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实现了教育上的跨国、跨文化合作。
参考文献
[1]Albion, P、 Benchmarking Citation Measures Among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 Professoriate [J]、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2(3):9、
[2]Bazeley, P、 Conceptualising Research Performance [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 (8): 889–903、
[3]ACARA、 The Shap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Languages[R]、 Sydney: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2011、
[4]DIISR (Department of Innovation,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earch)、 Focusing Australia’s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Review[R]、 Canberra: DIISR, 2011、
[5]NSW (New South Wales) Government、 Great Teaching, Inspired Learning[R]、 Sydney: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ies, 2012:4、
[6]Carlisle, J、, et al、 First?grade Teachers’ Response to Three Model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Reading [J]、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2011(3): 212–238、
[7]Murray, S、, et al、 Research into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8 (24): 225–239、
[8]DIISRTE (Department of Innovation, Industry, Science, Research and Tertiary Education)、 National Research Investment plan[R]、 Canberra: DIISRTE, 2012:73、
[9]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Implementation Task Force、 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White Paper[R]、 Canberra: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2012:1、
[10]Wesley, M、 Australian Education in the Asian Century [EB/OL]、 The Australian、 (2011-10-26) [2014-05-06]、 http: theaustralian、、au/、、、education/australian?education?in?the?asian?century/story?fnama19w?1226173940936、
[11]State of Victoria、 Languages in Victorian Government Schools[R]、 Melbourn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2012:25、
[12]Foucault, M、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2:94、
[13]Martin, J、 Genre and Literacy?modelling Context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3): 141-172、
[14]Pennycook, A、 Language as a Local Practice[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0:122、
[15]Cummins, J、 Teaching for Transfer[M]//J、 Cummins & N、 Hornberger (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2nd ed、, Vol、 5, Bilingual Education)、 Dordrecht: Springer, 2008: 65-75、
[16]Ringbom, H、 Cross?linguistic Similar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7:1、
[17]Singh, M、 & Han, J、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the Retention of Begin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Making Chinese Learnable, Rewarding and Desirable[M]//F、 Dervin & A、 Lahtinen (eds)、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broad、 London: Palgrave, 2014b:166、
[18]Darling?Hammond, L、 & Richardson, N、 Teacher Learning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9 (5): 46–53、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3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4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我国提出了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其基本措施有:1、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上述举措实际上涵盖了职前的培养和职后的进修培训。从目前教师教育研究的状况来看,职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至今,已有集美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综合性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一批高师院校陆续设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学院,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在内的一批师范院校也已经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师教育’必修科目”。①当然,这些尝试和研究成果还仅限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处于研讨状态,具体实施到语文学科“教师教育”层面估计还有待时日。魏本亚老师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理性的思考,他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从三个逐渐累进的层面分析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解决方案。从操作层面讲,作为比较有影响的语文教师团体――青语会和其他一些民间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实质上已经担当起了一定的语文教师教育的责任。
[评议论文]魏本亚《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
[论文提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路上究竟该怎么走?究竟能够走多远?这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时刻关注的热点话题。魏本亚先生认为有三个累进发展的层面:一、知语文:奠定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二、好语文:拓展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三、乐语文:享受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
魏先生认为语文教师在“知语文这个层面”上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
1、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具体说就是语文学科知识,语文老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由谁来传授?如何证明这些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作用?这些问题,魏先生通过严华银老师的发展个案进行了简单叙述。笔者以为,这个问题有深入思考的必要。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来自师范院校中文系。而各院校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时计划并不相同甚至截然不同,也就是说,新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原本就有差异。而最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哪些语文学科知识是做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严华银老师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读书的渴望,但他读了哪些书?这些书的意义与价值何在?或者,是否可以把严华银读过的书进行一些分类统计与推荐?就目前而言,教师阅读的选择也大抵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大多数人的判断,并没有学理上的探究。所以,在中小学“重构”语文基本知识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将来实施这一行动的中文系师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重构!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校的‘文件课程’到教师诠释产生的‘理想课程’再转化为课堂中实施的‘运行课程’,教师都是课程转化与教学实践的主体。”②
2、专业能力。魏先生认为,专业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的学科能力。从先生的具体阐释来看,这些能力大致属于学科教学知识(PCK),学科教学知识(PCK)现在一般有如下认同:PCK的定位正在“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之间的交叉之处,而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教师的个人学科知识很扎实,教学态度也认真,但教学效果却不好。进入这些教师的课堂,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无法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这些老师常被取笑为“茶壶里煮饺子”,时间稍长,一旦形成固定的程序和印象,这些教师就往往会成为教学中的失败者。所以,学科知识如何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应认真关注的课题。魏先生认为,这些能力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学得或习得的。所谓学得,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同伴学习获得;所谓习得是指语文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历练、不断总结逐渐形成,魏先生认为“名师工作室”是这种能力获得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工作室只能惠及极少数崭露头角的优秀语文教师,而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如何实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能建立一个统一的语文教师成长平台,整合各家力量,形成有系统、有序列的培训,一定能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同。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教师培训模式可能更加合适,如果能建成一个学习网站――高文教授倡导的学习者对学习者的互动模式(learner to learner)。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享用者的双重身份集于一身的学习者,那么语文教师的培训资源将大大丰富。同时,后文提到的民间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的建立也是一种可考虑的方法。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对语文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尽快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3、专业情意。专业情意是指从事语文教育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态度存有很大的差异,有一生至爱语文教育的教师;有将语文教育作为维持生计的教师;也有不得已而误将语文教育当职业的教师。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了十八年,这十八年间中有刚工作时的踌躇满志,有三五年后的彷徨,有十年时的清醒与开朗……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虽然怨言牢骚不少,但不想好好教学的毕竟是少之又少。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压力往往会使教育者们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惫――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名师成功的乐趣我们无法感受,名师成功后的利益我们也不会拥有。因此,对成功的名师需要褒扬,而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情感也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评议论文]陈军的《“全国青语会”时代功能的初步分析》(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青语会的功能与影响:一、思想团队:是促进教师个体激活创造潜能的组织化平台;二、专题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确立专业发展的行军路线;三、痴迷母语: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命体验的内隐逻辑。
陈军先生的这篇文章也许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其对青语会历史的梳理,让我们一起回顾了青语会这些年来走过的历程。文章论述了自1995年全国青语会成立后,这个组织对语文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也说明了青语会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团队,这个团队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实现对青年教师的集体培养功能。可以说,青语会是语文教师教育的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这个组织中许多骨干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始终得益于著名导师的无私关爱。这些成功者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原本就有被培养、被教育的需求。只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去做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有做的必要,于是青年教师的这种自发的诉求由青语会这个民间组织很好地完成了。这也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教育行政部门做不好或者是没办法做好的事,可以考虑成立一些民间的学术组织,由他们去组织实行,政府则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有利于教师在学术自由的气氛中有个性的发展。
文章还认为,青语会骨干的实践留下了宝贵的实践范式和启迪。那就是,教学实践过程是一个常态过程,要改革这个常态必须用常态的方法,抱着常态的期待。常态的特性就是稳定性,而要形成稳定,就要坚持反复实验,反复探索。因此,教学改革的最大需求不仅是策略和智慧,从一定意义上讲更是坚韧与反复。这也告诉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师教育过程中,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培训,听几场报告就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引领他们如何在实践中取得进步,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方法,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培训的效果都是无益的,对教师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这尤其值得学校的校长们借鉴,校长应当有足够的耐心,也应当给青年教师尝试的机会,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对青年教师而言,也是一次“教育”!
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对老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教师发表了多少论文,承担什么级别的课题等,这些当然是教师科研水平乃至个人素质的反映。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线教师真正富有价值的科研往往是朴实而又单一的。正如本文所言,这些骨干教师的成功得益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即眼界要高,操作要从细小的实处入手。比如:板书怎么设计?导入怎么进行?问题怎样深入?作业怎样批改?……这些最为常见的问题恰恰是磨练青年教师基本功的地方。青年教师骨干发表的作品大多是作品赏析短文和咬文嚼字的说明性短论,尤其是语修逻文方面的知识短文特别引人关注。这些骨干的成功这也给我们当今一线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科研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向。但是,在当前的语文学术界往往有一些倾向,那就是过分倚重逻辑推理,期望“通过概念演绎系统建立理论命题”。不是说这种方法没有价值,而是这种推论在现实中的有效性是颇值得怀疑的,至于有些学者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学习一个字的最终目标是会写会用,它的部首、笔画、声母、韵母、义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操练”式的训练肯定不是训练回归所需要的。”④窃以为这种论点是没有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情,也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要求,对语文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活动是一种误导。语文基本知识,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在当前不是多了,而是被忽视得太多了。笔者在一所中学负责教学管理工作,曾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两位青年语文教师课上得很精彩,工作态度也很认真,但是教学效果却还不如课堂比较平庸的同伴。仔细分析解剖,我们发现他们在作业批改、试卷评析、作业收缴等细节上不够规范。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培训之后,他们很快就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这些细节,包括前文所述的板书、导入等,笔者以为都是一种教师的“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是一个看似微小但成效会很大的课题。
――――――――
注释:
①陈永明、王健:《“教师教育”学科建立之思考》《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②钟启泉:《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9页。
③李伟胜:《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因素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5
各 专 业 公 共 课 及 共 同 课
考试专业及课程 04月15日(星期六) 04月16日(星期天)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公共课 03708 00429 00051 00058 02199 1265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育学(一)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市场营销学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4184 00018 03706 00065 00420 03709 02198 00009 线性代数(经管类) 计算机应用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物理(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线性代数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2197 00041 00031 00182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基础会计学 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2 00015 04729 00020 00043 00023 00022 英语(一) 英语(二) 大学语文 高等数学(一)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高等数学(工本) 高等数学(工专)
面 向 社 会 开 考 专 业(专科)
考试专业及课程 04月15日(星期六) 04月16日(星期天)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序号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1 020105 金融(专科) 00075 00073 证券投资与管理 银行信贷管理学 00072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0055 00066 00074 企业会计学 货币银行学 中央银行概论 00060 财政学 2 020109 国际贸易(专科) 00088 00058 00091 基础英语 市场营销学 国际商法 00089 00076 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 00090 00094 国际贸易实务(一) 外贸函电 00092 00093 中国对外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 3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58 00147 市场营销学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07 00146 现代管理学 中国税制 00055 00145 企业会计学 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4 020203 会计(专科) 00157 00067 管理会计(一) 财务管理学 00146 中国税制 00156 00070 00155 成本会计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5 020207 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00058 谈判与推销技巧 市场营销学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0181 00177 00182 广告学(一) 消费心理学 公共关系学 00144 04097 企业管理概论 市场营销策划(一) 6 020228 物流管理(专科) 03617 07008 05361 采购与供应链案例 采购与仓储管理 物流数学 00089 05362 07031 国际贸易 物流英语 物流管理概论 00041 05364 07037 07802 基础会计学 物流企业会计 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 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00144 07032 05372 企业管理概论 运输与配送 国际物流导论 7 020245 酒店管理(专科) 03954 03961 03955 现代公文写作 宾馆前厅与客房操作 旅游基础英语 03963 03957 酒店管理实务 形象塑造 03959 03965 旅游政策与法规 餐饮管理规范 03958 03960 饭店服务心理学 现代酒店营销策划 8 030112 法律(基础科段) 00242 00247 05679 民法学 国际法 宪法学 00261 00223 00245 行政法学 中国法制史 刑法学 00243 00260 民事诉讼法学 刑事诉讼法学 00244 05677 经济法概论 法理学 9 030301 行政管理(专科) 00292 00163 00147 市政学 管理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07 00341 现代管理学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277 00182 03350 行政管理学 公共关系学 社会研究方法 00312 00040 政治学概论 法学概论 10 040103 小学教育(专科) 00405 00409 教育原理 美育基础 00406 00407 00410 00413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 00417 00408 00415 00411 高等数学基础 小学科学教育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论 00418 00416 00412 00395 数论初步 汉语基础 小学班主任 科学·技术·社会 11 040106 教育管理(专科) 00443 0044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 教育政策学 00107 00447 现代管理学 教育行政学 06180 00446 学校管理心理学 现代教育管理技术 00448 00442 学校管理学 教育学(二) 12 050102 秘书(专科) 00058 00345 00163 00854 市场营销学 秘书学概论 管理心理学 现代汉语基础 00341 00315 00346 公文写作与处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00510 00182 秘书实务 公共关系学 00144 00040 00509 企业管理概论 法学概论 机关管理 13 050114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 00529 00024 00535 文学概论(一) 普通逻辑 现代汉语 00530 0053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古代汉语 00531 00506 00534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写作(一) 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3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14 050207 英语(基础科段) 00595 00596 英语阅读(一) 英语阅读(二)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97 00522 英语写作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15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3 02230 机械制图(一) 机械制造 02234 02159 02195 电子技术基础(一) 工程力学(一) 数控技术及应用 02185 02236 机械设计基础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2205 02237 02232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电工技术基础 16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142 02318 02316 数据结构导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00342 电子技术基础(三)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2 02141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02323 02120 操作系统概论 数据库及其应用 17 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专科) 02391 02400 工程力学(二) 建筑施工(一) 02394 02387 02393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 结构力学(一) 02396 02386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土木工程制图 02389 00170 02398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18 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2316 04754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00342 0238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计算机原理 00041 02141 基础会计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 02382 00144 02120 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概论 数据库及其应用 19 090101 农学(专科) 02672 02665 02539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基础 化学基础 02666 00135 02660 普通遗传学 农业经济与管理 植物学(二) 02662 02664 植物生理学 农业气象学 02668 02674 02670 土壤肥料学 植物病虫害防治 作物栽培学(二) 20 100701 护理学(专科) 02901 00488 02997 病理学 健康教育学 护理学基础 02903 03000 03179 02996 药理学(一) 营养学 生物化学(三) 护理伦理学 02998 02113 02864 内科护理学(一) 医学心理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 03002 02899 03001 03003 妇产科护理学(一) 生理学 外科护理学(一) 儿科护理学(一)
面 向 社 会 开 考 专 业(本科)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①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③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7
小学英语教师首先是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普通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情意几方面素质。因而,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养、教育能力素养、身心健康素质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指从事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素养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未来英语教学的保障。尽管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很难胜任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此外,他们对语言测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应有所了解。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小学教师应达到大学专科水平,那么,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就应该达到英语专业大学专科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总之,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1、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有助于小学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规律及科学的教学测试评价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必备知识。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外语教学史上有多种外语教学流派,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暗示法、沉默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2、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如儿童的记忆、观察、思维和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如课程、教育测验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等,特别对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儿童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有清晰的了解。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教师还必须懂得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外语学习心理。少年儿童学习外语具有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等特点,这正是儿童学好英语的优势所在。但是他们注意力不易长期集中,不喜欢单词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如果让他们背记语音和语法规则,理解复杂的语言知识,就忽略了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所以,教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根据小学生动机和兴趣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根据小学生观察的特点和思维的规律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真实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根据小学生的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布置作业,组织复习;发挥小学生的年龄优势,在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训练中侧重听说;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生理特征和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教学是-F]艺术,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能发展和英语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小学外语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
3、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小学课程是基础中的基础,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远远没有定型。在小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和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目前小学阶段的活动课程中,能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索活动,丰富他们的亲身经验,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情感,使得英语课程对小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能够实现。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以往教材的编写、审定与一线教师没有多大关系。教师就是一丝不苟地把课程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以应对各种考试或检查,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不是课程设计的问题,充当的是一个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而不是参与者的角色,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少且浅。而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由于英语是中国学生的外国语,要使学生明白做什么和如何做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课堂指令不清楚而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将使英语教学变成空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根据《标准》的精神,小学英语教师还要能自觉地利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来指导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性。除了知道如何教以外,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的目的。所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小学英语教师特别重要。英语教师应当研究和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原则,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措施,把英语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理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会演唱15—4o首英语歌曲,说、演英语歌谣15—4o首,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童话剧,也就是说,乐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标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无论课内课外,小学生喜欢玩游戏,游戏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竞争与失败。英语教师要能组织并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游戏结束了,英语也学会了表演是小学生施展才能、彰显个性的好机会,具有表演才能的教师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把课文内容排成剧本进行表演;音乐和节奏也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唱歌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之一,美妙动听的英语歌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参与欲;朗朗上口的英语小歌谣,利于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语感,巩固与扩大英语词汇;绘画,特别是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小生年龄征,他们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明显,简笔画能生动、形象地把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是口头难以表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快乐地接受并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关键。缺乏科研指导的教育只是一种工匠式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因而,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以上所讨论的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四项专业素质,同时也是我们培养小教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总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言学习理论的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唱、玩、画、演的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具有能够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的较强的基本教学技能等专业索质对一名小教英语专业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能够具有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多样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具有善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Sarah Phillips、少年儿童英语教学(Young learner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课题组、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报告(下) [J]、中小学外语教
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还是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笔者在对硕博论文和其他文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这两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一、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研究主要从教材的价值功能、教材编制以及教材使用这三个层面展开,其中教材编制层面又包括了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和选文、练习、知识、助学等四大系统的具体研究。
(一)教材的价值功能
百年(1902――2010)来,关于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呈现递增的态势。新课改以来,由于理念的更新和发展,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价值与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王文彦(2006)在语文教材建设一节中提出语文教材具有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等功能[1]。张静(2010)认为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领域,一是对教材的一般功能的研究,二是对语文教材的独特功能的研究;并且从教育学视域与社会学视域对语文教材的功能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相关研究[2]。此外,傅建明(2002)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教材功能,提出语文教材作为社会控制的中介,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合法化、维护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分层、保存和活化制度文化、政治社会化等功能[3]。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语文教材的价值和功能的研究是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新课改之前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大多集中在功能分类方面,是新课改之后的研究开始集中在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研究上,而对教材训练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教材的编制
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教育界在教材理论和教材编写上进行了种种尝试,编写了多种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改革以后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将教材引入竞争机制,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建设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语文教材的编制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选文系统。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在“选文”问题中,确认“选文”的类型是极其重要的。如陈启天(1920)将选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叫“模范文”;第二类“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重大问题的文章”,叫“问题文”;第三类“是学生自修的教材”,叫“自修文”[4]。在我国,教材的编排过于依照编者一相情愿的意图在进行着,缺乏权威的论证或者有效体系的保障。
2、练习系统。练习系统,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詹海玲(2008)根据练习的内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将其分为五类:语文基础练习、阅读相关练习、写作相关练习、口语相关练习和综合性语文练习[5]。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材中的练习系统和旧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进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语文学习方式,发挥每项练习活动的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3、知识系统。根据相关资料发现,语文知识开始列入教材最早开始于1935年夏D尊、叶邵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主要是用于读写训练的辅助作用。王文彦认为语文教材的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6]。可以看出语文知识的分类大体上相同,都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汉语、文体、文学知识。近年来关于知识系统的研究中,大都是关于识字的量和质方面的研究,真正关于教材中识字编排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方式的中介性、课程的承载性、教与学的意向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专门论述助读系统的著作较少,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对助读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高中和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的研究较少。
(三)教材的使用
在语文教育界王荣生老师较早提出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理论。他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论域里,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进行辨析,他把“内容问题”分作“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有联系而又区别。“课程内容”是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解决“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交际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则解决“实际教什么”的问题。赵梦轩(2012)认为新课改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是对传统“教教材”的一个超越[7]。
二、研究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多种的研究方法的梳理,大致认为现阶段的语文教材的研究主要为“比较研究法”以及“历史研究法”两种。
(一)运用比较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实施,语文教材的种类开始多样化使得比较研究法在教材研究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李英娟(2005)从语文教师的视角对同一个教材(人教版)新课改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对新旧教材进行对照,力求联系课程理论、教材研究理论,深入分析其变化的实质[8]。
(二)运用历史研究法的相关研究
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9]。有的研究者通过历史研究法梳理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相关发展脉络,比如李汉朝(2013)对民国不同历史时期小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为正在进行的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提供一个新的途径[10]。采用历史研究法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影响。(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张静、语文教材功能研究概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1):150
[3]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詹海玲、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
[7]赵梦轩、对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思考、读与写杂志,2012(09)
[8]李英娟、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