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进步的基础(7篇)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心得体会篇1
我有幸参加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培训班,在培训期间,听取了来自全国的十多名知名学者的讲座,收获很多,体会也很深。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培训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我国古代就有“生态文明”,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的利益息相关,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是要加强文明生态建设宣传。我个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宣传上加强宣传。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新形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全国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努力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二是要在培养上加强宣传。宣传要从自身做起。通过宣传,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更能使我们的民间文明建设真正得以发展。
三是要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是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自身特征,因地制宜,不可偏废任何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创建。要在宣传中加强宣传。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因地制宜,不可偏废任何生态文明的一切方面。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进一步增强了做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培训虽然短暂,但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更进一步懂得了环保知识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掌握了环保科学技术,更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科学文化素质,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自觉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就是我们国家对环境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和谐作文之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篇2
和谐作文之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推进,让我们看到和谐社会的可能。因此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作文
我们常说:“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地球,从我做起。”等标语,口号到处可见,这些在有的人眼里就是一句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话,他们并不明白我们的地球已被破坏成什么样。
以前,我们的地球上有着大片大片的森林,空气特别清新,动物们都在其中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水十分纯净,可以看见一条条鱼在水中游荡,渴了,随便找个池塘里的水就可以喝。向上看去,天空是蔚蓝的,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白云在空中慢慢的飘,不断变换着身形。
再来看一看现在,森林在人们的乱砍乱伐之下变成了一个个荒凉的树桩,动物们无家可归,大部分还被人们捕杀,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水因为污染变得恶心而肮脏,生活污水,化学污染,农业污染等都是罪魁祸首。无论我们装上如何高级的净水器,都没有以前那样纯净,都无法下咽。鱼儿好像灭绝了似的,很难在江河里见到他们那欢快的身影。天空中已不再那么蓝,而是死气沉沉的灰色,雾霾代替了白云。一个个高耸的烟囱向上冒着滚滚浓烟,一个个粗大的管道,向江河大海中排放污水。道路两旁,堆放着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垃圾都扔在垃圾桶的外面,而里面却空空如也。人们戴着口罩,面露痛苦之色地走着。
很多人已经醒悟过来了,看着这已经满目疮痍的地球,他们追悔莫及。他们开始宣传,使更多的人明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他们植树造林,让地球多出一片又一片的绿色,他们勇于指责和制止破坏怀境的行为。
国家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了基本国策,对违法排污,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国家还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尽可能的让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实施了加快建设了污水处理厂,要求无害化处理垃圾,组织公民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措施。
今天,当我们再走到街上,看不到满天灰尘,看不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当有人乱扔垃圾,会有人提醒,当路上有垃圾时,会有人无声的捡起,烟囱都装上了空气净化设备,污水都排放在指定区域,江河中又出现了鱼儿,绿色又多了起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
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以后,大幅增加了了对资源的需求,而忽略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两者平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纵观这两年,地震、洪灾时有发生,极端天气也异常增多,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或间接的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损失。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这句话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呢?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与行为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心任务多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间的平衡关系,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到破坏,引来双重危机。为此,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重要的地位,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
其次,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同时应推动科技发展,建设低耗能、高环保的新型企业。我们还要坚持可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多种产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篇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摘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环境界研究的热点。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段海静阮心玲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期刊:广西轻工业Journal:GUANGXIJOURNALOFLIGHTINDUSTRY年,卷(期):,26(3)分类号:X313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环境诚信是和谐的基础作文700字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作者:周生贤作者单位:刊名:环境教育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EDUCATION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文篇5
自我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论文
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个体的自我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整体和谐。自我和谐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一种态度。实现自我和谐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要做到自我和谐,须以“学”为途径,以“知”为根本,不断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知“中”。《周易》以“中”为正,以“中”为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做人做事要讲中庸、中道,即适度。不持守中道,不以礼制节之,崇敬之心就会显得粗野,恭维之行就会显得谄媚,勇敢之举就会显得叛逆。所以,为人做事要把握住一个较为合适的尺度,惟“中”是求,不能“缺度”或“过度”。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更不是模棱两可,明哲保身,而是在一个复杂的时空中,在诸多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作出最合适的选择,既把握永恒的原则,又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要知“容”。“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宽容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是一个人气度、胸襟、坚强和力量的检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做到知“容”,一要节制欲望。“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二要讲“恕道”,学会宽恕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他人。三要坚持忍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不争一时之短长。尤其是在自己失意之时,更需如此。要懂得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的道理。四要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互相包容,互敬互爱,互相理解。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独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尊重他人独特的情绪感受。
要知“恩”。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从细胞的形成那一刻起,到生成、成长、存在的全过程,都是社会、自然和他人恩惠的结果。在这个世界上,谁也离不开社会、自然和他人而独立存在。人常念感恩之心,常怀报恩之志,社会就会形成恩恩相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互动循环和和谐状态,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发展。对父母要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思父母之恩,常尽儿女之情是做人的本分。对朋友也要感恩,朋友总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来到身边,伸出无私援助的手,鼓励我们渡过难关,给我们自信和温暖。对自然和社会更要感恩,大自然和社会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太多,要感谢它为我们奉献的一切。感恩明月照亮了夜空,感恩朝霞捧出了黎明,感恩春光融化了冰雪,感恩大地抚育了生灵……
要知“难”。困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反映。唯物辩证法认为,难与不难,作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知难则不难。知难,就是对困难的出现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困难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对如何克服困难有正确的办法。知难是“难”转化为“不难”的重要条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知难而进,在不断奋斗中变“难”为“不难”,变挑战为机遇,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无数事实证明,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被克服之后往往是坦途。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善于胜利,树立干工作就是要解决困难的观念,努力提高解决困难的本领,在解决困难中不断开拓前进。
要知“安”。生存之本在于安居、安身、安行,立业之本在于心之自安。一要随遇而安。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随遇而安,斯真隐矣。”人生在世应顺随境遇,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二要安分守己。《中庸》上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每个人应该保持谦虚有礼的风范、安贫乐道的精神和简朴、纯真、率直的'性格,即“素位而行、安于本分”。三要安心本职工作。道家的天玄子说:“安小处卑,所以少有怨恨;好大争高,所以招惹是非;争名夺利,所以丧失自身;守住雌柔处于下位,所以能谦让他人。”我们乐于做小事、处下位,并不是不求上进,而是要在小事中作出成绩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让群众满意的成绩来。
要知“足”。“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先哲纵观人生成败、历史变迁得出的宝贵经验。有人说,人们总是在不知足中去感觉自己的悲哀,很少有人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即使你在别人的眼里是十足的幸福。只有会知足的人才能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凡事看积极面,不被暂时的失败和阴暗蒙蔽,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不怨天尤人、不庸人自扰,始终保持自信和幸福。要清醒自己拥有什么,要以“我不如人千千万,人不如我万万千”的心态,乐观豁达,知足常乐。
要知“止”。“知止”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老子说:“始制有名,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唯“知止”方能终身不险,唯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所谓“知止”,其实就是“知其所止”,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有自知之明,事事适可而止,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兴衰相移、成败相随,祸福、荣辱相依,贫贱、富贵相倚”。任何事物都有起始和终止,人兴业盛的时候,要想到可能衰败,人在富贵的时候,要想到贫贱。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止”。如何做到“知止”?应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明确身份,站好位置,把握好角色,在于时时、事事、处处做到“知止”。面对诱惑要知止,面对是非要知止,面对己所不能的事要知止。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不骄、败不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葆进取之心,做一个善于“知止”、光明磊落、与时俱进、堂堂正正的人。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心)白话文●(得体会篇6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在20__年的党-大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大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__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届-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大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大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大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和谐是游牧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篇7
和谐是游牧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
游牧生态文化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游牧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渗透着辩证法的智慧和方法。从哲学角度审视和分析游牧生态文化,论述其和谐的内涵和形成的`条件,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原则的同时,着力阐明了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孟庆国格・孟和MENGQing-guoGE・Menghe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刊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RTV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G03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和谐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