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情日记(9篇)
关于民情日记篇1
9月16日,星期日,晴
初秋的早晨,公务车穿行在蜿蜒曲折的通村公路上,和煦的阳光将田野收获的金黄渲染得更加耀眼,清凉的微风透过车窗拂在面上,将久居厅堂楼舍之间的沉闷拂去,顿觉神清气爽,思绪随风飘飞。望着窗外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积藏的乡土情结瞬间浓郁起来。在这里,记载着我六年的乡镇党委书记履历,20xx多个难忘的'日子,青春的热血和奋斗的激情,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地挥洒。往事历历在目,一人一物,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
今天是全县“万民干部进农户,解决问题在村组”集中大下访活动的第二天,财政局“大下访”活动联系柏林镇的居委会、柏林村、荷塘村、马桥村、口泉村五个村(居委会)。昨天和镇党委的领导联系好了,今天去农户最多的马桥村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对马桥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现场调度。为了工作做得更主动、更细致,来的路上联系好了县爱卫办的黄艳春主任,请她来向村民宣讲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有关内容,指导村里启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车子在马桥小学的操场上停下,村小撤并后,这里成了村委会办公的场所。镇里的李志珍镇长、部分镇干部,村里的伍允明支书、部分村民代表,财政局联系马桥村大下访的21名干部已经早早到了会场。
关于民情日记篇2
一个人住村委会,昨晚不算睡得太好,因前不久村主任的突然离世,到现在心里还有一些"毛"(害怕),但愿这种日子不会太长。今天天气很好,晴空无云,这么好的天气,本应有一个好心情,可我轻松不起来,连日来滴雨未洒,这急坏了大箐村的烟农,整天为已栽种在地里的烟苗担忧,老天再不下雨,说不定那些烟苗就要夭折了。我也被烟农们的担忧、烦闷的情绪感染着。今天依然要去帮改福家浇烟水,他家栽种了六亩多的烤烟,经过几天的烤晒和虫咬,有好大一部分夭折了,真让人心疼!在大箐村像改福家一样的烟农并不在少数,尽管乡党委政府和挂钩联系单位想尽办法买了一些供水物资,但也只是怀水车薪。再说,即便有引水管,也没有可引的水,大箐村民小组和老郭寨村民小组已是人畜饮水告急,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因为水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矛盾,哎,真希望不要出更大的问题。我与大箐村民们一样,除了每天出去尽力挽救一些烟苗外,更多的就是企盼明天能下雨,哪怕是一点点……
关于民情日记篇3
今天,我到安华瓷业和汇丰工艺品厂联系,打算在村里建加工点。
水务村是县里的偏远村庄,离县城有50多里地。村里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子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妇女和老人。村里人均土地2.1亩,以种粮食为主,村里贫富不均,土地零散,有种植西瓜、韭菜和菜花的,但都形不成规模。
通过这段时间的走访,我理清了思路,在村里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村里找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二是配齐配强班子;三是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我有我的优势,工商联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跟镇上和村里干部商量了三次,我打算把会员企业引到村里去,把加工点下设,我先联系安华瓷业和绢花工艺品,通过村集体办加工点。
我是这样想的,村里没有钱,为群众办事就没有底气,群众就对村干部有抵触心理。我把项目引到村里,壮大集体收入,干部干起事情来就能甩开膀子,干群关系就融洽;另一方面也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找到致富之道;第三方面,也可以通过引项目培植致富带头人,为村里培养后备干部,配全配强班子。
关于民情日记篇4
前两天一位大妈和我提到她儿子在外打工,和用人单位发生了冲突,大妈对我说:"小李啊,听说你是学法律的,你给我们讲讲,让我们也多点了解,行吗?"我一听,这正是好事啊,我的专业知识派上用场了。
这两天,我忙活着把婚姻法、劳动法、民法等法律条文设计、装订成册,散发给村民群众阅读。在书记、主任的帮助下,今天下午我在村部又开了法律讲座,好多村民群众来听讲,他们听得很认真,有些村民甚至还做了笔记。我觉得自己讲得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很包容我,一直在鼓励我:"小李,讲得不错!"……这次的讲座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
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农民们的思想非常保守,严重地制约了他们的发展。要想发展,就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宣讲法律知识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为他们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一分知识一分才,一分本事一分"钱".我村主要是粮食作物,产业结构单一,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应该引导村民群众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新上致富项目,例如设施栽培、畜禽养殖……在这里,我要从小事做起,为他们多做实事。
关于民情日记篇5
今天,毛家坡组长毛丽君来反映,毛家坡一组、二组砖厂占用农户的承包地,测绘公司表示这部分土地不确权登记,问农户闹事怎么办?
经了解,砖厂用地由组出面,统一流转,出租给砖厂,砖厂每年按每亩400元的价格支付农户土地租金,已经流转了多年。测绘公司在抠图中发现,这部分承包地现状已经被改变,不再是农业用地,并且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取得工业用地许可证,同一地块是不可以出现两本使用权证的。所以告知这部分土地不登记确权。
第一手资料我们按照94年的分地合同,将砖厂承包地登记到各户的承包面积中,并且农户已经签字确认,公示时发现造成不稳定怎么办?我们已做好耐心解释工作:1、砖厂已经建立并运转,只能维持现状;2、如果砖厂倒闭,土地复垦达到农业用地标准,再向县农业局申请土地确权,将这部分土地纳入农户的承包地面积。3、只确权不颁证,即确认农户的土地权利但不发证。只有这样,才能说服群众,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强烈感觉到,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深入展开,各类矛盾问题越来越多,既需要上级进一步明确政策,出台可操作性的办法,并针对各类突出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还需要进一步做好法律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土地确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参与的主体是群众,只有依法行政,紧紧依靠群众,扎扎实实地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才是我们顺利开展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基础。
关于民情日记篇6
深入联系户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对接工作
为认真贯彻省、市、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求,3月4日,我前往自己的联系户策底镇光明村高永富、雷正发家中,详细了解家庭状况。
雷正发,现年43岁,全家四口人,女儿已出嫁,儿子在县城打工,养1头牛,种有3亩小麦,2亩玉米,1亩豌豆,房子7间,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年均收入10000余元。主要困难:1、雷正发重体力劳动时心慌、气短,只能在家务农,经济收入微薄。2、妻子视力较差,没有经过系统治疗,影响正常生活。
高永富,现年45岁,全家五口人,长女已出嫁,二女读甘肃政法学院,母亲青光眼失明已10年,房子7间,种有2亩小麦,1亩玉米,经济来源主要靠担任村干部年收入5000余元。主要困难:自己患有糖尿病,每天医药费需40元,女儿在读大学,需高昂的学费,经济收入困难。
在全面了解了两个贫困户家庭组成、经济收入、生活情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后,针对实际困难制定了帮扶计划。一是联系县人民医院五官科,为雷正发妻子免费进行视力检查,待检查结果出来后,确定具体治疗方案,为全家免费健康体检一次,发放化肥两袋;二是联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为高永福办理慢性病报销证,以减轻医疗费用,并免费为全家健康体检一次,发放化肥两袋。
关于民情日记篇7
今天,是新年上班的第一天,在参加完市里举行的新春团拜会后,我们?三送?工作组一行在杨忠明组长的带领下,来到凌田村开展?三送?活动。
刚到凌田村村口,杨忠明组长的电话铃声响了:?喂,是杨部长吗,我是凌田村的谢志明,有一件事,不知道能否麻烦你帮助解决一下。??什么事,要不,我现在马上到你家里来,电话里讲不清楚,你只要说是哪个村小组的就行。??我是凌田3组的。??好,马上到,待会见。?说完,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了谢志明家。原来,谢志明去年在广东打工时,不小心,右手臂被机器碾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落下残疾回到家里,并到市里办理残疾证,可到现在还没办下来。当得知这一情况后,杨部长马上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工作人员一边翻查着资料,一边解释说,可能是疏忽了,没有找到谢志明的资料,并答复说,三个工作日内为其办理好残疾证。谢志明一家高兴地向工作组道谢,并从家里拿出年前发放的?连心卡?说;?是它,帮助我找到了你们,我是试着为你们打的电话,没想到你们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就来到了我家,并顺利地为我解决了一大难题,这真是一张使干部与群众心连心的‘连心卡’?
这一事情的解决,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其实群众不需要我们干部为其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他们还是非常通情达理的;只要干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那怕一张小小的卡片,也能撑起一片蓝天。
关于民情日记篇8
谁家有人失业,谁家有人享受低保,谁家有空巢老人……在上街区济源路街道东方社区党支部网格长陈柯瑛的手中,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着社区里的大事小事。
“这可是我的宝贝,记录着这个网格里的所有事儿,可不敢大意。”陈柯瑛笑着说。在日记上,主要记录了入户情况、居民反映上来的问题、对街道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帮助居民解决的实际问题、处理结果等。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下岗失业人员、特困人员和空巢老人的情况摸个“底儿透”。
前不久,居住在新安东路69号院的居民电话反映,最近,一楼的“陕西臊子面馆”所用的排风机,噪音非常大,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夏天家里的门窗都不能开,双方为此发生了纠纷,并且闹得很僵。陈柯瑛接到电话后把双方当事人请到一起进行谈话。经过几次调解后,饭店老板表示更新排风机,一场即将升级的矛盾,在网格长的调解下化解了。
“外边下雨了,高血压的药快吃完了。”社区空巢老人赵奶奶见到网格长后随便叨叨了一句,可陈柯瑛却把这句话认真地记在了日记本上。第二天,药送到了赵奶奶家中,老太太连续好几天都在念叨着这件事。
“虽然居民们反映的都是些小事,却关乎居民对网格化工作的期望。”上街区济源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立向记者介绍,“我们要把居民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工作职责,记在本上,更要记在心上,尽心尽力去办好。”
关于民情日记篇9
我的帮扶对象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中年妇女,微胖,目光呆滞,和她完全无法进行语言交流。村主任老黄介绍,她丈夫在外打工境况很差,多年无音讯,无儿无女,只有轮流住在姊妹家。其姊妹家也相距甚远。第一次我随“大部队”去看她,是该村的黄主任亲自骑摩托把她从衡阳那边接过来,黄主任代替她接受了我的红包,再又是黄主任用摩托车把她载回去。黄主任单瘦的身子,也将近六十岁了吧。看着他们的背影,有点感动。心想,我这卑微的帮扶反而给他们带来了麻烦。无奈我也是小女子一个小兵一个,没有居高位,没有很多钱,也不会驾车。
第二次再随“小部队”去看她,我不敢麻烦黄主任再把她载来载去,那样实在辛苦又实在危险。我大胆地信任黄主任,把我的小小心意放在黄主任手里,请他转交。尽管同行的领导有质疑,但是我说,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朴实勤劳的黄主任会帮我完成心愿转达心意。即使没有,就当是感谢老黄吧,也是应该的。心想,下次,一定要好好地感谢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