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打油诗(4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3-12-10 手机浏览

打油诗范文篇1

最近,一位在省级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发来条短信,内容是首打油诗:“投身新闻英勇无畏,报道采访貌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琐碎。为了生计吃苦受累,走乡串巷终日疲惫。片子被毙昏天黑地,加班加点继续卖力,日不能息夜不能寐,领导一叫立即到位,一年到头加班受罪,劳动法规统统作废,身心憔悴暗自流泪。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逢年过节家人难会,分分秒秒不敢离位,节目改版让人崩溃。采访应酬经常喝醉,不伤感情只好伤胃。工资不高自己交税,看望领导还得破费。抛家舍业愧对长辈,身在其中方知其味。记者哪有社会地位,全靠疯疯傻傻自我陶醉。”

笔者看罢,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思绪万千。平心而论,虽说诗中不乏调侃乃至消极、偏激的成分,但某些说法也确实令笔者感同身受。回想身为“电视人”的岁月,策划栏目必然通宵达旦,节目改版势必披星戴月,早市散场时才回去休息也不足为奇。再者,由于播出时间的最小单位“帧”于无形中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诸多方面,使得自己难免变得神经兮兮起来:审看节目磁带不亚于鸡蛋里挑骨头,只有等到安全播出后才能暂时享受一下放松的心境。这也说明,新闻工作在承载荣耀与崇高的同时,更蕴含着辛劳与付出、责任与道义。

正因如此,打油诗中所流露出的记者的倦怠心态,虽在情理之中,却不容“一笑而过”。不言而喻,过度负荷可以导致激情的衰竭、个人成就感的低落等亚健康心理状态,而对于那些年龄小、资历浅的媒体从业人员而言,更容易形成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其实,在时间限制内完成任务、践行社会的期许、应对各界的压力,这些本身就是新闻工作的特质。进而言之,综观采、写、编、评、播、印、发等新闻操作的实务层面,无一不是在多重压力下完成的。所以,认清造成某些记者工作倦怠的因素主要源于长期压力的积累很有必要,如此,他们就可以通过各种缓解压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适。当然,这一现象也要求媒体采取更加人性化的“亲情”管理方式、制定更加科学的工作制度。

对于那些正面临职业倦怠危机的记者而言,必须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去正视压力,并且有效地舒缓、释放压力。唯如此,才能以此为契机,在进一步认识自我的同时,重新获得工作的激情与活力,从而迎来事业上新的进步。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

打油诗范文篇2

万里和风无云烟。

梅花映月诗画意,

酣梦逢仙醉忘还。

诗词鉴赏网权威打油诗:如梦令,更多打油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曾记我父田中劳作,荷锄戴月之事,辛劳催人老,岁月无情,刻下数道皱纹于其额,染繁霜于其发。北风凋碧枝,岁月添白发。悲哉!悲哉!但求时光留住,莫使些许黑发成霜。若可以,我愿用青春为筹,代父老去。

农作汉出如洗,归晚草寒凋碧。

辛苦为妻儿,岁未半发霜密。

悲乞!悲乞!留住翠枝儿替。

诗词鉴赏网权威散文诗:成长,更多散文诗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当尘世的喧嚣逐渐看淡

当岁月在我们彼此的身上和心中留下伤痕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冷漠

当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将我们推向风口浪尖

当我们逐渐适应了虚伪的笑容做作的客套

当我们分明的棱角逐渐打磨光滑

是不是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留有一块单纯的柔软所在

时间将我们雕刻成了另一个摸样

当我们彼此面对时却已认不出曾经的你我

很多东西深埋心底

不经意的拂动就会带来泛滥成灾

在很多很多年以后

打油诗范文

新课导入通常被称为“导言”“课始”“开讲”“开场白”等,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一环。富有艺术性的新课导入就如说书的开讲,虽寥寥数语,但掷地有声,先声夺人;或似评弹中的开篇,虽闲中有色,但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也像电影中的序幕,虽短小精悍,但别开生面,扣人心弦。高尔基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新课导入是一种艺术,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不可忽视的首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打油诗来源于生活,又根植于群众土壤中,风格幽默风趣,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充满了生气与智慧,妙趣横生,令人解颐,堪称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反映了人们对某事某物或某人的情感,因此在政治课的导入上用打油诗,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打油诗诙谐幽默、朗朗上口

打油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加上合折押韵,文字不多,但很顺口,也很滑稽,因此人们都很爱听,它的效果绝不亚于漫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中,笔者就运用打油诗:要致富先拦路,竹竿搭个“收费处”。强龙难斗地头蛇,车到“此处”需“买路”。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属于什么违法行为?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摆脱“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师生配合默契,不会出现一言堂或者占用太多时间而打乱教学计划的现象,并且能抓住关键的知识点,的确一举多得。

二、打油诗针砭时弊,寓意深刻

打油诗通常能反映人间百态,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会丑恶现象能进行深刻揭露,深入浅出,酣畅淋漓。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十五课《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教学中,为了弘扬社会主义的传统美德,鼓励公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笔者选了这样的打油诗:“有人笑勇不笑怯,遇事各扫门前雪,袖手旁观最安全,见义勇为白流血。”以及“车内人碰人,乱成一锅粥,趁机好下手。老妇紧捂口,小伙窗外瞅,不偷白不偷。”这两首打油诗承前启后,巧妙地设疑,转移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不自觉去寻求解开疑团的方法。它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上一部分人道德水平低下、袖手旁观,存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而且更加反映了他们法律意识淡薄。通过讨论学生更容易了解到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有待于不断完善。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文化和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弘扬正义,并身体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使全社会真正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风尚,而且懂得把握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的关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这样既达到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树立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打油诗寓情于字,晓人以理

许多的打油诗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它从侧面鞭挞了各种不正之风、不良行为,表达了人们对此的深恶痛绝,惩恶扬善,也有的打油诗从正面直接抒发了人们的美好情感。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三课《社会主义中国》中运用:“千里对话可见人,冬暖夏凉四季春,烧饭烧菜柴不用,周游世界不出门。”这首打油诗开门见山,催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由爱家乡升华到爱祖国。它让学生明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生活水平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也可以据此讨论得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每个人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爱国热忱,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和家乡贡献力量。

打油诗范文篇4

相传宋朝有个凭贿赂中了解元的张安,一次读书时看到书中有“蔡中郎”三字,便破口大骂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弄错了。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嘲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张安:“张安成安张,少见又怪多。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作者故意颠倒了“张安”、“多怪”、“中郎”、“招牌”、“解元”、“陶潜”,无情地讥讽了张安的不学无术。

清朝康熙皇帝一次出游,一时兴发,指着路旁的一尊石人问道:“这叫什么名字?”一位翰林学士被皇帝的目光所扫,慌不迭地答道:“回陛下,这叫‘仲翁’。”其实康熙心里明白,这路旁的石刻巨人叫“翁仲”。次日早朝,康熙与群臣议事已毕,起身拂袖回宫,此时皇帝宝座上飘下一张御柬来,近侍拾起,上面写着:“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用功。从今不得为翰林,贬尔江南作判通。”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诗的第一句嘲弄那个翰林学士竟把“翁仲”说成“仲翁”;第二句是责备他往日读书不扎实用功;第三句宣布罢官;第四句给以出路。皇帝手谕圣旨竟用打油诗写出,旷古罕见。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某人在一次宴会上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同席,一见桌上名单,他便打招呼称对方为“夏鼎同志”,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此事传出,作家白夜写了首打油诗:“夏鼎同志你可好?夏鼐听了吓一跳,偷我头上一个乃,还来和我打交道!”诗很快传遍北京,几乎家喻户晓。

一次南京某报登载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名单时,把委员朱复误排为“失夏”。朱先生看了哭笑不得,戏作打油诗一首:“铮铮筋骨何曾断,小小头颅尚喜在。从此金陵无酷暑,送春归去便迎秋。”诗的意思是说:你们抽掉了我的脊梁骨(“朱”字抽去了中间的一竖,成了“失”),好在我的头颅还留着(“失”和“朱”上部分相同),从此“三大火炉”之一的南京(金陵)失去了夏天,从春天直接进入秋天,再无酷暑烦人,多美啊。此诗妙趣横生,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