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5篇)
参与式教学篇1
关键词:“曼阮”组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普通高校文化先导重意轻技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目前国际音乐教育界公认并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有跨文化、多视角、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旨在引导学生摆脱“二元论”(欧洲艺术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思想的束缚,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等。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课程目标规定:“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笔者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课期间,尝试建立和运用“曼―阮”组合参与式教学模式,致力于在普通高校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探索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潮流的音乐教育新路径。
一、定位
在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参与式教学应突出大众化、普及性、简便易行等特点,将文化的普及作为教学着力点,以乐器为工具,以演奏为手段,将理解、尊重传统文化与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并重,通过学奏世界各国音乐作品,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体系,感受不同的音乐思维,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协作精神,开发其创造力和艺术潜能,培养其开放的音乐视野,从而达到培育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启发专业学习等教学目标。
二、理念
1.文化先导,突出“文化中的音乐”
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音乐形态的多样化,实践课的跨文化辅导应与欣赏课教学有所区别,即突出“文化中的音乐”。以文化特征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地域特征、语言、种族、宗教、价值观等人文知识,让学生对地区文化形成总体认识。除介绍音乐文化共性特征外,还应针对所学乐曲的文化内涵做深入分析。相同或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去了解,才能弄清音乐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在介绍印度《阿丹陀・梦幻》时解释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介绍《美丽的非洲》时讲音乐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介绍《西波涅》时讲拉丁美洲混合文化的形成原因等。
2.重意轻技,强调“音乐中的文化”
在学习进程中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在实际操作中要强调“音乐中的文化”。参与式教学是通过接触各类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来学习不同音乐体系,把握不同音乐风格,最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它不重视“技巧”的难度,而更注重领悟音乐体现的内在精神和韵味,即重意轻技。鉴于学生习惯了音乐表象的感性化认识,对用音乐去理解文化的方式很陌生,所以要求教师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逐渐了解音乐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提高对音乐发展的认识程度,培养其观察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三、“曼阮”组合
1.乐器选择
鉴于多元文化参与式教学的特殊性,所选乐器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流行性。在世界各音乐文化区都有出现,并已形成了地域化演奏风格,曲目广泛;二是易学性。演奏技巧易掌握,门槛不高;三是大众化。易购买、价格低廉、便于携带。
(1)曼多林
笔者经过大量调查和实验研究,最终选择了曼多林作为多元文化参与式教学的主要乐器。曼多林mandolin属拨奏弦鸣乐器。据记载它最早出现于15世纪意大利的图像文献中,现流行于意大利南部和欧美、亚洲各国,过去作为欧洲民间歌曲的伴奏乐器,现已发展成为从高音至低音的曼多林乐队,可演奏各种大型乐曲。高音曼多林17个品,8根弦发4个音,定弦与小提琴一样gd1a1e2,用拨子演奏,声音清脆、嘹亮。历史上很多著名作曲家都用曼多林创作过音乐,如A・维瓦尔第、莫扎特、、勋伯格等。①由于高音曼多林形状、大小像中国的柳琴,演奏技巧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因此乐器本身带有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可以演奏中外各类音乐作品。随着欧洲殖民扩张,这件乐器遍布世界各国,特别是在亚洲很多国家广泛使用。曼多林在世界广泛流行,在各国形成了多样化的演奏风格,曲目也种类繁多。演奏入门快、易掌握,形制小巧,便于携带,价格便宜(市场价200元左右),非常适宜普通大学生使用。
(2)“曼阮”组合
曼多林作为旋律乐器音域较高,音色单薄,弱化了音乐的表现力,笔者选用中国民族乐器――阮来补充中低音区的音色,与曼多林一起形成组合配置。阮是现今中国民族乐队常用乐器,由于和曼多林同属于弹拨弦鸣乐器,构造相似,定弦相同,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也大致相同。它可以作为节奏乐器与曼多林配合形成复节奏的风格,来演绎非洲音乐;也可作为旋律乐器对主题进行补充或与曼多林合奏呈现音乐的高潮;还可作为和弦乐器使音色更加丰满、具有立体感。曼多林、中阮、大阮3种乐器组合配置,可使整体音色更加丰满,表现力更加丰富,进而满足演奏不同种类音乐作品的需求。
2.乐器运用
笔者把课程设置为适用于各专业的低年级学生的综合性公选课,学习周期为一个学年。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包括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辅导和实际演奏操作,教学比例各占一半,讲与学穿行,除了学习乐器,还加入了演唱、节奏律动等,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音乐体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理解音乐文化。教学内容设计按照世界民族音乐不同文化区域划分,遵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广泛接触各区域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专业音乐、流行音乐等诸多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打破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让学生客观、理性地去认识世界音乐。具体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转变观念,明确重点
本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意识强,笔者通过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世界民族音乐的思考,提出多元文化的相关概念,逐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帮助学生从文化脉络中认识音乐。以理论和欣赏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器乐部分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以欧洲音乐体系为基础学习基本功,侧重学习双手的不同基本技法与配合,并通过增加指法练习来巩固,为进一步学习作品奠定基础。
(2)第二阶段:逐步深入,提高技能
本阶段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入实际操作并不断消化、提升。经过前期的铺垫,学生对世界音乐有了一定认识,对各种音乐形态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进一步去接触。笔者以欧洲殖民文化为主线,从欧洲民间音乐开始,依次进入受欧洲殖民文化影响的大洋洲、北美洲和东南亚的音乐作品,先寻求音乐的共性,再学习当地音乐,体验音乐的个性,并进一步延伸出外来文化与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而在两种不同音乐文化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座先前经验与新体验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产生共鸣,培养了学生对世界音乐更多的领悟和更持久的热情。
(3)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完整表现
本阶段以文化的多样性为线索,陆续展开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北非、南亚等地区音乐教学。这部分作品技巧性更强,如频繁的变化音、音区转换、各种复杂节奏的把握等,特别是准确表达浓郁的地域文化是这部分的重点。对于一个习惯用一种音乐体系去认识音乐的学生来说,接受其他的音乐体系是困难的,很容易用惯有的方式去衡量和判断,要想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必须站在跨文化的角度,以他文化的思维认识音乐。鉴于世界音乐的复杂性,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如学奏《美丽的非洲》一讲,笔者从黑非洲仪式音乐表演形式讲到社交功能;从表演内容讲到价值观念;从进行3∶2对峙、规则与不规则节奏混合的练习,讲到非洲特有的交叉节奏、复合节奏特点,引出点状的、跳动的动力性音乐思维,最后通过曼多林和中阮交叉节奏的学习,全面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再如在学奏印度《阿丹陀・梦幻》一讲时,笔者在介绍拉格时从教唱音阶讲到音名的文化含义、旋律的装饰性特点;从16拍节奏训练讲塔拉的节奏圈概念,并延伸出印度宗教信奉轮回的理念。经过充分的感性认识,再开始学奏《阿丹陀・梦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体验印度音乐特有的魅力。一些技术难点还可以借鉴西方的技术方法,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如乐曲的快速走句,以先慢后快的方法训练,切分音符、附点音符、弱起、前十六音符、后十六音符的节奏训练可以通过专门的节奏练习来掌握。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27―428.
参考文献:
[1]威廉・M・安德森,帕特里夏・希汉・坎贝尔。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杰夫・托德・提顿。世界音乐[M].周刊,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自明。拉丁美洲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昕。从撒哈拉往南走――黑人音乐偶拾[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大卫・戈尔滋沃斯。澳大利亚的加美兰教学: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些观点[J]刘勇,编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参与式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参与式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在这其中参与式教学脱颖而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是教学领域的参与式活动。它坚持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学习者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全员性和合作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1]。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参与式教学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参与式数学教学需要“新”
1、理念要新。
要走进参与式教学的课堂,必须转变理念,用参与式的理念引领教学,并能把这种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否则就会导致穿新鞋走老路。如今合作探究、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如同春风化雨,已成为时代教育的需要,它体现了“互教互学、师生互动、积极参与”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需要有新的师生观,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思路要新。
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以“复习、例题、结论、练习”为主的教学思路。从复习旧知识导人新课,虽然能很快找到新知识的导入点,但问题在于没有给学生提供知识检索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参与式的数学教学的流程基本是“创设情景、探索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创设了这样个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分吃西瓜时,四人各得一个西瓜的四分之一,但八戒嫌四分之一,第二个西瓜主动要了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但是吃完西瓜发觉没有四份之一的大。听到这里学生们都笑了。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生:“想。”师:“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无形中被调动起来了,并且产生了探究知识的欲望。
3、手段要新。
在参与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认知特点因材施教,要善于合理利用教具及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选取一些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建构知识。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教学玩具及智力游戏,这样不仅能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好胜心理较强,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辩论,这样问题就可以在学生的探究、辩论中得到解决。
二、参与式数学教学需要“活”
1、教学灵“活”。
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没有通用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参与式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参与式数学教学注重“算法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角色转换;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56-01
创新教学模式,是当今教改的主题。我是一位中学教师,我校近年也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那种“灌输”的沉闷气氛,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探究新知、体验新知、巩固新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我就构建新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改实际,谈以下四个看法:
1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由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当今课堂上的“导演”
新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转换,要从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现在课堂上的“导演”,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传统模式的长期影响,广大教师教改观念的普遍滞后,教师心理的准备不足,已成为构建新模式的难点。为些,应提前让教师作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让教师领悟到实施这一模式的意义、原则、方法和策略,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认可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原有的“演员”角色定位,转变为“导演”角色定位,变“要我实施新模式”为“我要实施新模式”,把教学改革化作自觉的行动,为全面构建新模式奠定良好的实施主体条件。
2教师业务素质的技术准备:由传统个体备课变为年级学科集体备课
学生主体参与型模式的实施,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情境设计。创设情境是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学生“探究”意识强不强,“参与”积极性高不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科学与否。而情境的创设,不同课时有不同的知识特点,难度不一,作为教师个体,要创设好每课时情境的思路和水平是有限的,集体备课方式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2.2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问题”载体的设计,是新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情境设计一样,单个教师在一个学期里,要设计好几个课时容易,但要贯穿各学年始终,个体的力量、水平、素质显然不够用。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甚至积极收集、借鉴外校、外地关于某一课时的智慧,显得极为重要。
2.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新知、拓展创新空间。新模式就学生获取新知的途径,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中来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获取对新知的体验。这一过程中,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能学会,能做,能说,能探索的结论,集体备课时都应做出明确的定位。
3教师亲和力的情感准备: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变为“和蔼可亲“的引导者
实施新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改变教师那种过度威严的现状,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3.1倾注爱心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当老师平日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上课时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慈爱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老师有感情,自然地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只有师生互敬互爱,气氛宽松,爱在学中,学在情中,学生毫无心理压力,才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体参与、创新发展才能从可能变现实。
3.2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心理安全感。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不要急于作出评价,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让他们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相反,如果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就等于堵塞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道路,就会打击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3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思考、有创新。质疑的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教师能因有些学生所提问题不是教材里的内容就置之不理,而应视问题的种类,因势利导。总之,要让学生们为自己提出问题,能得到教师认可、并获得数学新知而兴奋无比,使学生充分尝到动脑筋、爱问为什么的乐趣。
4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准备:既需预案在先、成竹在胸,又要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一般要经历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展开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组间交流补充——形成创意见解——操作学具验证——自我评价、归纳总结——开放性练习、拓展知识等过程。
4.1科学分设讨论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首先是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少,不利于讨论交流和相互帮助;人数太多,不利于性格内向学生的个人充分展示。其次是成员搭配,小组内成员按成绩好中差搭配,性格外内向搭配,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较好。再次是明确任务、分工到人。
4.2认真拟定讨论制度。学生因性格不同,对学生讨论不进行制度上监管,就无法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因此,要拟定课堂讨论制度,规范学生讨论时听、说、交往的具体要求。比如:听,要学生养成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善于把同学的解法与自己的比较。说,要有敢说的勇气,每位同学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尽可能清楚,让人一听就明白。交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参与式教学篇3
Explorationof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inDendrology
LiuBaoetal.
(ForestryCollege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
Abstract:Dendrologyisoneofthemostimportantbasiccoursesinhigherforestrycolleges.Becausethecourseisverytheoreticalandpractical,studentsaregenerallynotenthusiasticaboutthecourse.Inthisbackground,thisstudyintroducestheparticipatoryteachingapproachwhichadvocatesstudentcentered,activityoriented,participatoryasintermediary,anddevelopmentasitsgoal,andprobesintothemainfeaturesof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anditsforms,effectsintheprocessofconcreteimplementation.Throughthereformofparticipatoryteachingmethod,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isimprovedandgoodteachingeffectisobtained.Itisatypeofteachingmethodwhichisworthpopularizing.
Keywords:Dendrology;Participatoryteaching;Teachingreforming
1树木学课程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等林业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树木学》是研究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理分布、特性及其资源利用的学科,是林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1-3]。《树木学》课程不但理论性强,而且其实践性也是相当强,它以《植物学》作为基础,是研究木本植物的专业课程,因此,《树木学》课程存在诸多特点,如描述性强,形态术语多,涉及到的树种多,树木的学名(拉丁文)难记,而且内容枯燥等。一直以来《树木学》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方法为主,教学内容是以主要是偏向讲授一些树木的分类学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固定的形式,反复的信息大量冲击学生的大脑,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麻痹,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通常会出现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很辛苦,而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那么如何将这些“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科技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一直有调整与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高等林业院校的相关专业也同样在不断地进行调查与改革。作为一门林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树木学》的课程及实践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4-6]。随着现在《树木学》教学时数的不断精减,我们采用一些教学方式,如精讲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及其理论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等来适应它,并且在近两年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当中引入了“参与式教学法”来提升树木学教学课堂及实践的效率。
2参与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产生了互换,教师由原来的演员角色转变为导演的角色,而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了主动参与课程教学,进行出现了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的现象[7,8]。主要特点如下:
2.1参与性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水平与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l挥。
2.2民主性与合作性在参与式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其中,学生独有的观点与感受是充分受到老师的尊重的。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更多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机会。
2.3开放性与激励性参与式教学中,教室的布局等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个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究,并且注重发挥学习过程中的激励功能。
2.4发展性与反思性参与式学习过程期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要学生努力探索了,在外界的帮助下取得一定的进步,在学习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3参与式教学法在树木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参与式”教学是西方国家所提倡的快乐主动的学习与我国传统的讲授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9]。在一定且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受教育一方,创造性地而又积极与主动参与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进而提高能力、获得知识与提高素质的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教育学多种综合教学方法的体现[10]。本课题组《树木学》课程应用了如下几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演示、分组讨论、小组活动等教学法。
3.1演示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演讲和示范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诸如投影机、幻灯机及电脑等教具或电教设备等实物,为教授对象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以及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归纳的方式,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新颖生动的演示,制作精美的PPT,能允分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集中,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度。好的演示,往往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好知识。
如我们在树木学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会碰到许多树木当中相似的种类,这些相似的类型(科、属、种)往往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在相似之中找到不同的点,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再配上深动而精美的相关树木的PPT,使得学生在该知识点上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例如,我们在讲授大戟科油桐属下面的油桐与木油桐两个相似的种时,用PPT演示了两个种从枝叶特征,花果特征及习性等方面进行逐条对比,同时配上两个种类的树木特征区别表,在对比当中强化记忆,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毫无疑问,演示法是树木学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但此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内容的高度的理解与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的分析与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两头”,组织好课堂教学。
3.2分组讨论讨论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导向,在具体组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导演”,主要对引导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讨论式教学法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重大改变,他们既是知识的接收人,也是知识的发出人,学生的思维不再受限于教师,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准备材料,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此外,通过讨论,教师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和总体的知识准备程度和认识状况,随时调节教学进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能在讨论中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作比较,取长补短,扩大视野,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近两年来,我校树木学教研小组除了采用直接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外,还将研讨交流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直接观察、网络资源获取、图书馆资料查询等方式,撰写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作交流。通过这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我们曾经有布置了“桉树在我国南方种植的利弊分析”论题,学生通过数据库和图书馆搜寻资料,拓展了他们的知识和研究视野,整体教学效果良好。此外,为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教学团队还组织了一批班委作为小组组长参与教学工作,分小组进行野外实习,提高了现场教学和实习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3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法即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依据自身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帮助监督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来一起合作来解决某个问题或任务。采用小组活动学习法,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当中有机会表现其自身的能力,各自的观点能够自由得到表达,同时学会接受别人意见,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例如,本课题组在《树木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收集新鲜树木标本到实验室进行解剖鉴定;以小组形式完成综合类植物资源调研报告,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老师在学生树木标本鉴定和自学过程中应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学生们通过自我学习,野外识别植物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期末的综合实践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代表性植物特征的解剖,巩固和深化教学内容。通过不同方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总结,引导学生将分散、独立的科、属、种之间的知识点连贯起来进行总结复习,同时让学生设计科学实验,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参与式教学篇4
参与式教学是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www.haozuowen.net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该方法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和经历,并产生新的结果与智慧,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一、此法的实质
简单地说,就是把教师以“教”为主的教学法改变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法。教师“教”的活动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在考虑特定对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根据信息贮藏者各自持续变化的需要,通过信息反馈及阶梯圆形传递反馈、达到相互沟通与满足的方式方法。它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扬了教学民主、学术自由,创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和谐的、愉快的、健康的教学氛围,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融合与统一。强调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机械地听和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此法能突出多维空间中信息的双向优化传递。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了教学法中信息交往的两种模式。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第2种形式体现了现代教学法信息沟通的特点。此法在反馈系统中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创造性原则,若长期使用此法教学,在信息的发现、认识、反馈、解决过程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将会发生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创造性人格模式。
二、此法中信息的优化选择
信息优化选择方式为:
美国学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就教学活动中来说,这便是师生间的交往,教师释学生尚未知道、需要知道、也是可以知道的信息,通过优化选择,教师与学生的潜在信息能量获得充分发挥,在教学中能达到最理想的目的。运用此法教学,对于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的教师而言,必须熟悉教材和学生,具有相当的预算、协调、激发、控制学生需要的能力。教学活动先有动机需要,后导致行为,然后才能产生效果,效果又产生出新的动机需要。其程序如下:
三、此法教学程序简要说明
此法是教师先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学生所需的也能接受的信息提出要求,让学生可以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引导能解决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合理需要。先自学,后讨论,强调主体。通过自身能量去克服障碍。征服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格模式的人才的目的。具体来说,此法有三个系统四个环节:三个系统指放射系统、协调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四个环节是导、起、承、创。如下图所示: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模式
此法从模式程序、实验实践中都突出了这个目的,都始终渗透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如在第四个环节“创”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接受的新知识信息进行分类编码输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变通性的创造性人格模式,就会有相应的时机成熟,设计者教改的目标也能实现。
参与式教学篇5
一、把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教学,不断激活学生的经验,保持学生在思维上参与学习。
化学本身的特点使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有效的因素。怎样使学生保持并拓开这份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生活中的化学距离学生最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就从课堂导入谈起吧!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创造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我这样引入“火是什么现象,怎样使火燃烧起来,又怎样使它熄灭?爆炸和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等问题,学生对这些现象是熟悉的,但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清楚,就产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情绪和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维持学生思维参与状态。在学习“分子间有间隔”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小米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得下?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
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可使知识深入浅出,变难为易,如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小结时,可有意识的穿插生活实例,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例如在讲完农药波尔多液时,可联系实际问,该液体能否用铁制容器来盛放?讲完盐以后,可问用那些方法可以检验家中的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碱面,选药品时也用家中常见的。并始终追问为什么,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学好化学可以服务生活,如果能坚持化学教学生活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实现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
传统的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长此以往,学生由“愿学”变为“厌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参与的欲望,教学过程中,对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课题,我采用课前向学生布置预讲内容,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准备篇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参与教学模式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社会大众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担负起幼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形势,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进而根据新时期学前教育需求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高效教育和引导,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唯有如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高校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可以为社会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促使我国学前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参与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社会积极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要想获得的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时展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设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保证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会得到逐步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下面本文就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1.1参与教学模式的分组应用策略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适当的应用分组教学模式应该适当的坚持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方针原则,最大限度的追求学习小组内部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促使课堂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结协作能力,适当的在小组中进行选拔,设定6-10名小组长。同时,学校还应该按照前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教师实施科学的分组,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此外,在完成分组后,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内成员的男女比例以及性格和学习能力等,在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对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有效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保证小组教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应该对不同小组学习情况加以观察,进而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为学生课堂参与效果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1.2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小组答题教学策略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获得全面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高校在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参与式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小组答题标准,为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小组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其一,要求抽到相关题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迅速起立,面向教师或者黑板回答问题,答题完毕后自觉坐下[3]。其二,教师应该注意要求答题者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并且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清晰分辨答题内容。其三,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交流效果,促使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发。其四,教师可以将问题设定为必答和抢答两种类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特定的题目类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回答问题。其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抢答,则可以要求学生在抢夺答题主动权的过程中大声喊出自己的号码,由教师判断抢答者,保证小组合作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其六,在同类型抢答问题时,学生已经参与抢答活动并承担答题任务后,则不能够参与第二次抢答,尽量给予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其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需要适当的绘图或者使用教具,则可以要求学生加以演示,并且保证演示过程清晰合理,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唯有教师按照上述要求合理组织小组答题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小组答题教学策略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得以逐步强化,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程序
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高校要想在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流程加以明确,就应该综合分析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等,促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基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下流程,促使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1借助全面导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对某些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将这种乐趣引申为自身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研究证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消极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应该重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全面探索故事导入、情境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2.2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样,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的刺激下,自身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3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小组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针对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逐层次进行深入的学习,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2.4全面落实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并注意将总结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关学习者,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学习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参与效果[5]。同时,教师也应该对课堂反馈信息进行科学的利用,及时对自身教学成效加以检测,并基于教学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促使自身教学效果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亲身感受到参与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对自身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为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要想保证自身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全面的激发,为学生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取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49-54.
[2]万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4(5):83-87.
[3]付云霞。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77-377.
[4]熊娅莉。探析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幼儿体智能课程的实践意义[J].华章,2014(9):23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