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农业(收集5篇)
灌溉农业篇1
关键词:节水灌溉;集雨滴灌;污水喷灌;咸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F32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6-54-1
1概述
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的日趋恶化,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微灌技术、喷灌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同时,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危机,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成为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1集雨滴灌技术措施
集雨滴灌技术措施是将雨水集蓄工程和滴灌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即先构建集雨滴灌工程系统,再利用雨水集蓄工程收集雨水,然后采用滴灌方法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
集雨滴灌工程系统一般由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滴灌系统组成。集雨场即收集雨水的场地,应考虑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是指截流沟和输水渠,其作用是将集雨场上的雨水汇集起来,引入沉砂池,然后流入蓄水系统。蓄水系统是指储水体及其附属设施,其作用是储存雨水。
集雨滴灌技术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2.2污水喷灌技术措施
污水喷灌技术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灌溉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措施。污水喷灌技术就是指将净化后的污水喷洒在大地田间,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农作物本身来分解污水中的某些成分,使一部分水蒸发到大气中,而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再循环利用。
污水喷灌技术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消除污染的有效途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作物生长必须的养分,科学合理地用于灌溉,可节省大量化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作为城市郊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在缓解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咸水灌溉技术措施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是指利用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灌溉农田使作物得以生长发育的技术措施,利用浅层地下咸水灌溉的同时还能降低地下水位,腾出地下调蓄库容,有利于蓄纳雨水与非灌溉期的地表水,防治渍涝与盐碱灾害,促进地下水淡化。
咸水灌溉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形成宜于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条件,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效益。同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咸水进行灌溉,首先要有排水条件,以免因灌咸水而引起土壤积盐。其次还要咸淡轮灌或咸淡混灌,利用淡水洗盐。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成为缺水地区扩大灌溉水源的途径,有效的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
3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短缺、灌溉用水浪费及水污染严重等状况下,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节水灌溉技术将会向着细微化,可操作化的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激光平地技术和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二是将计算机、3S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灌溉领域,对作物的土壤墒情和气候进行监测预报,采用精确的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有效严格地施肥和灌水;三是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就是只针对水资源的紧缺性与用水效率低下的普遍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
4结语
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节约灌溉用水、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黎星,蒋金狮.节水灌溉技术浅析[J].能源与环境,2009(02).
[2]郑九华.咸水灌溉[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灌溉农业篇2
关键词:解释灌溉;推广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动的可更新的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缺水问题更加突出。而农业作为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5%,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平均仅为45%左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仅达到56%;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初步改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3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只有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才能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并且对于维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的水资源及其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而存活。
2.1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立方米,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立方米。
2.2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立方米,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立方米。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立方米,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2.3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立方米,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立方米。
2.4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占总供水量的18.9%,其他水源供水量约占0.4%。全国总用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则受气候影响上下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则明显减小。2006年与1997年相比,北方六区总用水量略有减少,南方四区总用水量有所增加。全国人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30立方米上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997年的705立方米下降到2006年的32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997年的363立方米下降到2006年的178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由492立方米下降到449立方米。
3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3.1节水灌溉的概念
节水灌溉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而讲,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3.2农业灌溉与高效用水
农业灌溉将水从水源输送到农田的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环节,第1个环节是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第2个环节是在田间地表水入渗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再分配转化为土壤水,而后被作物吸收;第3个环节是作物吸收水分后通过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物质。
高效用水的目标是极大地提高上述3个环节水的转化和产出效率,既节水又高产。在第1个环节上,要提高输水效率,通过工程的投入[1-2],实行输水渠道的配套、防渗,将来实行输配水管道化,从而大大减少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在第2个环节上,要合理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进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农作物所利用。在第3个环节上要调控土壤和地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使农作物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对于第2、3环节要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并加强田间用水管理。
3.3现代农田的主要节水措施
3.3.1节水技术措施
节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输水工程和灌溉技术。在输水方面,以新疆为例,全省平均渠灌区输水损失量在52%左右,而以色列小于10%,美国小于22%。因此,输水工程中的节水潜力巨大,可以进行渠系配套、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等工程。
3.3.2节水农业措施
通过田间节水,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适水生产、抗旱育种、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农田保墒技术、培肥地力等。根据有关研究成果,通过上述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30%左右。
3.3.3节水管理措施
节水潜力的40%在于管理,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发挥应用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与法规,大力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管好水、用好水,使水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3.3.4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
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我们有以下几点: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4结语
我国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是很广泛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此也分析了我国农业主要采取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缺点,农业节水灌溉也是很普及的了。在应用上述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时,应因地制宜选用,继续完善农业田间工程配套技术建设,在农业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管理,并将农业节水与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通过先进的灌溉管理体制来实现管理节水,推动农业节水的高效快速发展。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徐则平、男、汉、1959年2月出生,大专、水利工程师、1978年10月参加工作,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2]刘继艳,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发展[J].水利水电建设,2008:234-236.
[3]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5):l-6.
灌溉农业篇3
一、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干旱缺水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按现状用水量计,全国中等干旱缺水35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益面积达到2000万公倾以上,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下发生水危机,北方河流断流的问题日益突出,缺水已从北方蔓延到南方的许多地区,由于地表水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全国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达8.26立方公里。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单方水粮食生成率只有10公斤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0公斤以上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节水灌溉的内涵意义
节水灌溉就是要改变千年以来人们浇地的传统习惯,把浇地变为浇作物,按作物的最佳需水要求进行灌溉。
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模式。节水农业措施和节水灌溉措施,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地面、地下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耗水量获得最高的作物产量和产值。节水农业措施包括抗旱节水品种、秸秆覆盖、少耕免耕、抗旱剂、保水剂等。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节水灌溉就是发展低压管道输入、喷灌和微灌。由这些工程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就是节水灌溉面积。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节水灌溉的目的在于减少灌溉水源从渠首到农田被作物汲收利用的全过程中的无效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的水分生产率。它包括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制度以及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内容,即包含有工程措施,也包含有农业的管理措施,可以把节水灌溉措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减少从水源到田间系统的渗漏和蒸发损失提高输水系统的有效利用率,在自流灌区固定渠道采用砌石、现浇筑混凝土等进行防渗。
2、减少田间储水损失主要是减少深层防漏,提高灌溉水进入田间后的有效利用程度。
3、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减少作物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等农田水分消耗。
4、优化作物灌溉制度减少作物的无效蒸腾灌溉用水采取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等管理措施,结合各种耕作栽培技术,尽量减少对农作物产量形成非关键期的水分蒸腾,以提高农作物水分的利用效率。
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管理水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一步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配套技术,并大面积推广田间灌溉科学用水技术,如小麦优化灌溉、水稻浅湿灌溉、膜上灌等。与此同时,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目标的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使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九五"期间,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曾首次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喷、微灌设备的研制与改进、滴灌技术研究与示范、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研究、节水灌溉与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和灌溉系统配水关键技术研究等专题研究。随着科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我国节水农业工程设备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研制和开发,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生产装备,使节水农业工程设备在数量上和性能上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地区宜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也不同,大、中型灌区适宜推广渠道防渗技术,井灌区和小型灌区宜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提倡采用喷灌技术,在果园、菜园及其它经济作物种植区适合发展微、滴灌,西北干旱地区应推广雨水集流、水窖滴灌技术,南方水稻产区则应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各地要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技术方案。
四、发展节水灌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作,综合运用行政、技术经济、宣传教育和管理等各种手段,需要全社会的很多行业和部门协调一致,形成全力,共同做好节水灌溉工作。
第一、节水灌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服务"三农"相结合,把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当前首先制定科学的用水计划,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节约奖励。其次是做好节水灌溉的投入机制,规划并搞好节水灌溉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的投入等。三是制定相应的优惠改革策略。进一步调动灌区农民对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并按"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确定产权,充分调动农民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第四建立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理顺水费价格,分步到位。第五完善水费计量缴费的管理办法,逐步引入用水户参与管理机制,成立用水户协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六是深化水利工程制改革。在灌区支渠以下推广以用水户参与为主的改革,建立以各种形式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灌区以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维修养护,水费公开透明。层层搭车,用水矛盾问题。
灌溉农业篇4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现状;分析
前言
近年来,我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加大,其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尤其明显。水资源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农业灌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短缺,这就要求人们无论在各方面都要节约用水。然而,我国在农业的灌溉方面存在着严重浪费水资源的情况,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落后,以及灌溉设施等的不足,并没有做到节水灌溉,以下将分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几点不足,并相应的提出解决措施。
1现阶段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以土地作为生活的经济来源,因此,我国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而农业节水灌溉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节约用水,反而造成水资源被大量的浪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在农业节水灌溉方面推广了节水灌溉的技术,但是该技术并没有被彻底的推广,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下文将介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所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灌溉用水混乱
到目前为止,由于农业灌溉设施的发展并不完善,没有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合理地使用节水灌溉设备,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彻底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农业灌溉用水杂乱无章,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节约利水资源的相关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我国出台的有关节水灌溉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工作带来了难度,不知道偏远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导致我国比较偏远地区的农业还没有得到发展。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推广的障碍。
1.2管理不系统、不规范
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有系统的制度,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同理,我国的农业灌溉只有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做到节水灌溉。但就目前农业灌溉的情况而言,由于没有制定出完善、系统的制度,在管理上也没有做到规范化,在使用农业节水灌溉的设备时,管理部系统、不规范,导致相关的设施没有被充分的利用,造成很多资源被大量的浪费。因此,给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农民节水灌溉意识较低
农民的节水灌溉意识较模糊,也没有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这是我国没有做到节水灌溉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多年以来,由于农民习惯于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对节水灌溉还没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节水灌溉对庄稼是有害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降低粮食的产量。而且,在进行节水灌溉时,会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这就使得农民对节水灌溉产生了排斥心理。除此之外,农民的节水意识还很薄弱,不懂水资源短缺会给人们乃至国家带来怎样的危害。
2节水灌溉有效实施的优化策略
2.1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工作比较系统,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一个健全的政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农业灌溉进行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调动社会的力量,运用社会的力量去推进节水灌溉的实施,用政策体系去规范农民的灌溉用水,真正做到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超定额加价以及节约奖励等。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农业用水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在规范管理下,最终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2.2加大农业灌水设备与量水设备的开发力度
到目前为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灌溉也随之得到了有效地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在灌溉时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针对此问题,我国应该加大农业灌水设备与量水设备的开发力度。以此来提升节水灌溉的性能,以及积水设备的实用性,从而保证开发出更具节水性能的设备,确保在未来能够创造出更具节水性能的节水灌溉设备,真正实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2.3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
上文提到了由于农民没有理解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节水意识比较模糊,从而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定期的开展节约用水方面的活动和教育,以此来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使农民了解到,当前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短缺,而水资源又是一个国家发展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节约用水是我国每个公民必须执行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农业节水灌溉。
2.4合理利用地下水与雨水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雨水利用技术还很落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所以应该尽快地建立一系列有关于合理利用地下水和雨水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还要规范和规定蓄水回灌设施等内容。将雨水储蓄起来,使地表水能够得到有效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地下水,达到农业节水灌溉的目的,这样就能节约一定的水资源,最终为我国农业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5用先进技术支持节水灌溉
要想推动节水灌溉的有效发展,就要为节水灌溉提供一定的保障,逐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策略,并借鉴国外节水灌溉方面的先进技术,以此保证农业的节水灌溉。
(1)要加强实施对节水灌溉的基础研究工作,例如,在农民进行农田灌溉方面,农田灌溉之前,要做好加强对农作物的需水规划,制定农业灌溉用水的定额等基础工作。同时,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高校积极开展雨水资源、劣质水资源等研究工作,以此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性、充足性和合理性。
(2)加强技术研究工作。我国政府可以组织相应的技术人员,结合我国所使用的水灌溉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对已有的设备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进,以提高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的质量与性能。除此之外,还要对已有的节水灌溉成果进行有效的转化,加强企业与研究院的合作,加快节水灌溉设备的发展与改进。
3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综述可以总结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状况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农业灌溉的相关问题。由于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混乱、管理不系统、不规范、农民依旧按照传统的灌溉方式等问题,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农业的节水灌溉,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确保农田灌溉能够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并使节约用水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也要加大节水灌溉的管理力度,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农业节水灌溉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迪,龚时宏.中国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需求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5,1.
灌溉农业篇5
【关键词】节水灌溉种植技术
乾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西部。农业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十年九旱,历史上每年常规降雨量在400~500毫米,干旱少雨是制约我县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从2002年起,我县开始推广实施“一条龙”机械坐水种和垄侧豁沟浇灌等抗旱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春旱期间玉米适时播种和抗旱保全苗的难题。但是,由于无法实施全程灌溉,在庄稼生长关键期,抗旱浇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干旱仍然是影响和威胁我县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乾安县根据农业连续遭受旱灾的实际,把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土地产业效益作为每年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变“雨”养农业为“井”养农业,大力实施喷灌,管道沟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推广玉米大双覆等节水耕作模式,在全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幅射带动作用。截止2010年底,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367公顷,其中:膜下滴灌面积达到4000公顷,地理管沟灌1767公顷,喷灌12600公顷,另外,发展“小白龙”灌溉近30000公顷,推广玉米大双覆15000公顷。节水灌溉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0年,乾安县再次遭受严重旱灾侵袭,全县充分发挥节水灌溉设施作用,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6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0元,并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强农惠农的政策威力,广泛宣传
节水灌溉是一项新型的农田灌溉技术,要推广必须广泛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项目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他们组织农业,水利等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面对面地向农民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计算农业生产经济帐,解决了农民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从实际出发,树立新型农业观念,主动关心和参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二、依靠科技,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建设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他们坚持以农业科技为先导,以政策扶持为动力,根据耕地条件,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和农户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不同的节约水灌溉模式。在地理位置优越,农户积极性较高。同一品种农作物种植较为集中的地方重点建设滴灌示范区;在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单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地方推广和应用喷灌技术;在水源条件较好地势平坦,承包农户较多,经营分散的地方推广管道沟灌和地膜覆盖技术;在农田井旁实施小白龙管灌,是一种灵活,便捷,快速的灌溉好办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他们实现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发挥效益一处。2010年抗旱期间,全县各种灌溉设施全部启动,55000多眼农田抗旱井24小时不间断地浇灌,共计浇灌耕地60500公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节水灌设施的作用。
三、增加科技含量,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要想粮食获得高产稳产,单靠一项或几项技术是不行的,必须有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技术,因此,他们在保证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耐旱,高产经济作物,增加科技含量,比如适时播种,选择优良品种,按照测土配方施肥,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科学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变劣势为优势,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当地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特点的耕作模式并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引导群众真正走出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旧圈子,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政府重视,加强领导,确保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