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开发管理论文(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4-08-08 手机浏览

开发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WEB架构;B/S模式;论文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3-0000-01

ThesisManagementSystemResearchandDevelopment

XuYanchun,XieShufang,ZhangJingfang

(SchoolofInformation,ShandongKaiwenCol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Jinan250200,China)

Abstract:GraduationProject(Thesis)integratedmanagementofthewholeprocessisacomplexsystemengineering.Highervocationalonthemanagementofpapertomanualprocessingfromtheoriginalmainlyintothecurrentcomputer-basedtechnologyhasgraduallymatured.Thesystemusesthenetworkanddatabasetechnology,WEB-basedframeworkisproposedundertheB/Smodelpapermanagementsystemdesign,andonthisbasisgiventhespecificdevelopmentframeworkandimplementation.

Keywords:WEBarchitecture;B/Smode;ThesisManagementSystem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发展和不断应用,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学校教学管理需要能够很好的进行有效管理,就需要应用电脑进行处理大量复杂、冗繁的数据。毕业论文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部分,为了节省人力、物力也需要实现网上自动化管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大三下半年就开始实习,大部分学生不在校,指导教师无法亲自指导,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建立此论文管理系统旨在使校园内论文信息管理网路化,给毕业生、指导教师、论文管理人员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系统方案设计

高职高专论文管理系统的服务期从教师申报选题开始,直到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最后成绩的录入结束。本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的功能:指导教师申报选题、学生通过系统选择指导教师及题目、指导教师通过系统动态指导学生的论文、中期检查、学生上传论文、指导教师修改论文、在线交流指导等。

该系统有以下要求:

(1)简单易用性:系统操作简便,能够满足指导教师、管理员和毕业生的使用。(2)实用性:系统跟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相结合,满足实际需求。(3)可靠性: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多人同时登录时也能顺利运行。若运行时遇到不可恢复的系统错误,必须保证数据库完好无损。(4)安全性:系统的重要数据有密码保护,各功能模块设置使用权限。

二、系统总体设计

(一)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以Oracle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用2005作为开发工具,用户界面通过WWW浏览器来显示。实现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级体系结构。数据库访问采用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

(二)功能模块的设计

该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教务人员模块:给指导教师、毕业生发通知,修改删除通知;根据学生选教师的情况进行人工调配并最后确定指导教师的具体名单;:审批学生换题申请;查看学生和指导教师完成论文的进度情况;查看学生的选题情况等。

2.指导教师模块设计:修改、查看个人信息;修改密码;给定合适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选择合适的学生群体;对学生的换题申请做出相应的意见;在线评阅初稿并实时给出相应的意见;在线评阅定稿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在线查看学生的开题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在线查看学生上交的任务书并给予相应得评语。

3.学生使用模块包括:查看、修改个人信息;修改密码;在线选择指导教师;上交开题报告;在线提交任务书;提交初稿;接收指导教师给予的评阅意见;在线提交定稿并查看教师的意见、查看论文信息、申请换题等。

4.管理人员模块:导入师生信息和添加信息;由设定数据华人给定模板组成完成数据初始化;控制各个阶段只能做该时段允许的工作;批量导入导出论文;按各关键字查找论文;统计论文数量。

三、数据库设计及实现

(一)数据库设计

因为该论文管理系统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属于学校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所以用户分为三种,毕业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员。管理员是最高权限,他可以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添加和删除,也可以对管理员进行添加和删除,并且管理员是有院系之分的。由此需要创建以下几张表:管理员用表、毕业生用表、指导教师基本表、指导教师课题关系表、指导教师毕业生与课题关系表、指导老师职称基本表、课题性质、来源、类型三项对应的具体内容基本表等。在上述表中分别设置主键和外键两个关键词。主键是用来唯一表示一条数据的字段,其数值不能重复,如学号。外键也叫侯选键,能够完全决定所有的属性的那些字段叫外键。

(二)数据库连接

本系统是采用的ADODB方法来连接的数据库,其代码如下:

setcon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

set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

conn.open"Driver={sqlserver};

Server=DOMLOS2YM040PZ1;uid=sa;pwd=sa;database=keti"

四、结束语

论文管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本系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指导教师和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论文上传、论文评阅、检索等功能,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解决了毕业生在外工作致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便的问题。现在本系统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运行中发现系统文件如受到病毒侵害将导致文件上传失败,这一部分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国丽.基于.NET的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学习,2007

[2]朱红.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开发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21世纪上半叶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对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发展西部的主力军,开发西部自己的人力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论文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一个重用的举措。西部的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市场潜力巨大。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国的西部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来说还相对的落后,但是西部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潜力。我们对西部的开发需要的大批的专业人才,而用当地的人才不仅能避免我们外来人才的“水土不良”,而且也是扩大西部自己的造血能力的重要的举措。一、我国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及问题(一)西部人力资源素质的现状。西部地区又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我们进行西部大开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重要的力量。当时我们巨大的人力资源都是集中在我国的第一产业上,也就是从事其他产业的很少,他们都大多是在家务农的人员。再次,西部的这些丰富的青壮年劳动力并没有在当地就业,而是转向了东南沿海地区,去为别人做嫁衣。而留在家乡的呢,多是孩子和老人。这不仅有我们西部的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有我们劳动力的素质的问题。同时,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们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的人的受教育率远低于我们全国的水平,文盲率和半文盲率还很严重。(二)人力资源的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现在我们西部的很多地方,在用人上还是采用以前的“任人为亲”的模式。对自己的亲戚对自己的朋友重用,而很少地去考虑他们的实际水平怎么样。这在笔者的平时的了解中非常的严重。比如一个小小的领导,如果是自己当了领导,那自己的下属都可能全部被安排的是自己的亲戚。而那些真的有能力的有本事的人才,却在那里的不到重用,从而发挥不了自己的才能,从而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企业得不到好的发展。我们的这种老的陈旧的用人机制早就不能很好的适宜现在的科技社会的发展了。一方面因为上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西部地区自己的造血机制不强,我们西部的很多的地方更本就留不下来人才。先别说吸引外面的人才,就是我们自己辛苦培养起来的人才也不愿意留在西部发展。现在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回去发展,本来是抱着很好的愿望的,但是一到了那里往往发挥不了自己的特长。就是好好留在当地的或是引进的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我们用人制度的不健全,激励机制的不够完整,我们对这些人才又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与管理。最终要不是人才变为庸才,要不就是人才流失。二、西部大开发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国西部地区蕴藏的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而综合的质量低下的现状已经成为开发与建设西部的一个巨大的现实问题了。怎样把丰富的西部人力资源转化为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的数量转化为更加强大的人口质量,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新世纪新时期,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就是大力开发当地所蕴藏的巨大的人力资源。我们要抓住历史的机遇,跟着时代的步伐,加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而对西部的开发中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是更好的完成他的造血功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三、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及措施(一)大力发展教育。1.发展基础教育。21世纪是教育发展的世纪,现在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低是科学与教育的竞争很难想象在21实际没有受过教育的民族与人能在这一轮的竞争中胜出。我们进行西部大开发就是要高举科学与教育的旗帜,把科学与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措

开发管理论文篇3

从理论上来看,地理空间数据库是GIS工作的一个基础条件。它必须得到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地理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管理,并且再对其进行编辑、查询、分析、模拟和显示。此外,为了使GIS技术得到充分地利用,同时采用了空间模型分析方法,这使得房地产管理信息变得更加灵活,适用性更加满足工作需求。GIS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一种应用系统,是为信息组织研究和决策服务应运而生的。它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数学、管理学等为一体,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学科。它有许多特点,比如数据管理能力强,空间分析强,以及高效的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监测能力。目前。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采用GIS技术管理信息。另外,GIS在别的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城市土地管理、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项目,事情证明其实用性强。为了更好地了解GIS的工作状态,本文对它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

1.1数据输入

数据输入十分简单,就是将信息输入到系统中以便记录房地产的实际信息。理论上,数据输入的定义是将表征空间位置的图形数据和描述它的对象特征的属性数据,通过一些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同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管理。GIS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地理数据库,可以这样描述数据库的重要性:数据库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房地产信息的决策。地理数据库的数据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它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楼盘建筑设计图件、所在位置地形图、统计资料、照片等,都能够将房地产的管理信息良好地表现出来。

1.2数据库管理与数据空间分析

数据库管理部分是GIS不能漏掉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有存储、编辑、显示、更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等,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普通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表现为:除了管理普通的属性数据库之外,它还能管理具有空间位置坐标的空间数据信息,内容十分详细具体,以便房地产企业及时、迅速地了解房地产信息。数据空间分析部分与数据库的管理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数据空间分析部分,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房地产信息,进行数据的拓扑叠加分析等,这种分析的灵活性强,同时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在以后房地产信息管理的应用中将会更加广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初期的楼盘选址时,对于之后的房地产的价格评估以及居住人口生活便利程度分析的评价,可以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评价因子体系,其中要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完成评价因子数据库的建立之后,可以带入一些计算,以便更好地加强房地产信息管理,比如对最大服务半径、空间地租地价分析等信息进行模拟计算,并将评价结果直观地显示在楼盘的分析图上,以便用户更好地掌握房地产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

1.3数据输出

这个过程十分简单,就是将前面做好的信息数据,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采用图件、报告、表格或者统计图。

2在设计和开发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

由于房地产信息需要处理的数据多,对其相关数据的处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管理起来相当困难。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GIS以其强大的功能,对房地产信息进了有效的管理,辅助企业的信息决策,在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1房地产信息管理与查询

房地产信息管理必须做到合理、科学,只有这样,GIS才能发挥其作用,为房地产信息提供存储、、查询、运算、显示和更新等功能,房地产信息的决策才会更加合理,满足企业的需要。在信息管理与查询中,我们可以利用空间的拓扑关系显示与查询,进而可以制定范围内的一些开发楼盘的地理位置,找出它们的分布范围。完成以上工作之后,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评估。通过GIS技术,房地产部门可以对房地产具体规划和现状布局情况了解得更加具体,可以及时掌握房地产的最新消息,防止决策失误。

2.2房地产信息专题制图

强大图形和文本编辑功能是GIS的一个突出优势,这样方便企业直观地得到信息,同时,房地产的数据维护相当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图的成本,抛弃了传统制图的繁琐工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GIS的图形数据库与一般的数据库不同,为了方便操作,它是采用层存储的方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它将行政区划图、道路交通图、用地现状图、产业分布图等叠加在一起。这样,除了给用户输出要素图之外,根据用户的要求,它可以调出专题图,方便用户了解到的信息更加具体。另外,GIS还可以对城市同一房地产楼盘的多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特征叠加,然后再分专题建图,用户还可以了解到自己周边的环境信息。一般而言,这种地图不仅可以显示原有地理位置的数据,比如无级放大、漫游等,还能对小区的发展情况以及人口因素等外在环境进行分析,掌握到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2.3辅助房地产管理决策

房地产管理的手段非常多,因此管理起来涉及到的要素也多。具体而言,它是运用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来对房地产进行规划的。它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通过全面规划管理,协调城市与社会、城市与自然的发展,使它们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房地产信息具有一定的空间地理特性,因此,在房地产管理和决策中,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GIS的拓扑叠加功能可以综合各个要素,可以对房地产开发区域的各个要素层,比如自然条件要素以及社会环境要素等,叠加楼盘小区的环境评价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出城市中的最合适的住宅,对于存在缺陷的房地产开发区域。企业可以优先进行环境治理。值得提出的一点是,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的方式,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也能得到利用。比如将城市资源评价模型、经济需求预测模型、投入产出效益模型等模型可以同时放在GIS辅助的信息系统上,这可以简化房地产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其决策的水平。

3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房地产管理沿用的方式还是传统的模式,科学化程度不够,这是受经济条件影响的,一方面,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不够高,另一方面,缺乏管理方面的人才。一旦管理不善,就会导致房地产管理和开发的出现问题。所以,如何在房地产管理和决策中利用好GIS,是社会房地产企业关注的一个焦点,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建立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十分明显,首先,它对于提高房地产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它方便了房地产管理部门的工作,为其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同时,这加强了房地产管理信息网和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交流。从技术的角度上说,GIS相当成熟,它是灵活地,可以采用多种计算机语言进行设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进行二次开发。综上所述,作者基于GIS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其逻辑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3.1房地产基础信息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因此建立起来要设计到多方面的内容。建立房地产信息数据库包括:房地产开发建设基础数据,这就需要对其开发的历史进行一定的研究;同时,楼盘的地籍管理数据、房屋建筑几何图形图纸信息也是数据库中必须包含的重要内容。随着GIS技术的深度应用,它在房地产信息管理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2房地产数据GIS使用管控层

完结以上的数据的编排、增添等基础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完成GIS查询、解析,这能够使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3.3房地产管理和开发决策支持层

这主要要建立一些模型库,例如知识方法库,评价库和预测模型等,这些模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进行合理的决策。

4结语

开发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075-02

1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是风险管理流程实施的具体手段,建立风险管理方法体系有助于各个流程的具体执行。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部风险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可能。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体系犹如一个方法库,将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方法汇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找出其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的适用范围,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可以针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快速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目标体系是核心,所有的人员、流程和方法必须围绕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和执行;组织体系是基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流程体系是关键,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风险都要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方法体系是手段,促进全部风险的管理。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房地产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各个体系的具体关系(如图1)。

2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

2.1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用来确定风险来源和进行风险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工作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风险识别。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分类和分组的依据也不同。

2.2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估计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将风险按照高、中、低风险对风险进行排序,编制风险列表,最后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专题风险研究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分析的范围比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的范围要宽,应该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各个阶段的工作特点来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2.3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应对计划执行情况的修正和提高的过程,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风险监控不仅仅依据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应对措施,还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对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进行修正,对风险应对计划进行修改,即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和再识别的循环过程。

3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的应对策略

3.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根据风险预测评价,经过权衡利弊得失,采取放弃、中止开发项目,或改变开发项目条件,以避开风险源地,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的措施。通常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或可能损失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风险管理措施可用时,常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回避的做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放弃或终止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活动;另一种是改变活动方案,或改变工作方法。可以看出,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有些迫不得己的意味。因为回避风险虽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所以,在选取风险应对措施时最好慎用风险回避这种防范手段。

3.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采取的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缩小风险损失程度的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的,风险控制可以分为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前者以降低风险损失发生概率为目的;后者以缩小风险的损失程度为目的。风险控制从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入手,消除和减少风险隐患,降低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因而,它是一种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风险控制措施成本低、效益好,不会产生不良后遗症。因此对于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风险,应优先采用风险控制措施。3.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不能承担或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承担所采取的措施。风险转移与风险回避不同,它不是放弃或中止项目开发,而是将开发活动中风险可能所致损失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也不同于风险控制,它不像风险控制那样是直接调节风险因素达到降低风险损失概率和程度,而是将风脸转移出去而间接达到降低自身的损失程度。

风险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合同、保证、期货和保险。合同形式有固定总价合同、成本报酬合同、单价合同等;保险有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险。各种合同的对开发商和承包商的风险影响程度不同,开发商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合同形式,合理转移风险,参见表1。

风险转移一般在以下情况下采用:(1)风险的转移方和被转移方(风险接受方)之间的损失可以清楚地计算和划分,否则双方之间无法进行风险转移;(2)被转移人能够且愿意承担适当的风险;(3)风险转移的成本低于其他风险管理措施。

3.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房地产开发者自己承担风险事件所致损失。在房地产开发中,对一些无法回避,难以控制和转移的风险,或因冒该风险可能获得较大利益时,在不影响开发者根本利益、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常采取风险自留措施。风险自留可分成两大类: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主动风险自留,其具体措施有:(l)自己保险;(2)专属保险;(3)损失摊销;(4)借款补偿;(5)自负额保险。非计划自留是被动自留,通过风险应急准备金来应对。风险自留对策应与风险控制对策结合使用,实行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尽可能地保证重大项目风险己经保险或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风险自留对策也应与保险对策相比较,以便做出更利于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的决定。

3.5风险利用

风险利用是指开发商利用人们惧怕风险、追求安全的心理,通过参与确实存在风险的开发活动,依靠自身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兴利抑弊,谋求自身最大收益的行为。风险利用是风险管理的较高层次,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娴熟的技巧和高度的应变能力,才能对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价值进行分析,有效利用。例如在当前的土地市场化的条件下,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取得。但是有些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却另辟蹊径,从土地一级开发入手,通过争取某地块土地一级开发的开发权,为获得二级开发权打基础。因为如果进行了土地一级开发,就从某种程度上提前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了了解。在进行土地进入二级市场上市交易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获取二级开发权的几率就更大。即所谓的“曲线拿地”,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政策风险。

4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应对中注意的问题

4.1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应具有针对性

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制定应对措施时不可能照搬现有的模式,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条件和项目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制定应对计划时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费用支出,不对风险做有效的防范。

4.2注重应对管理方法的组合

无论是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还是风险自留等,每种风险应对措施都有它的局限性,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组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出多种方案,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序,避免单一方案无效带来的措手不及。

4.3注意应对管理的经济性

为了避免或减轻风险获取较高的回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本着节省的原则,有必要对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做一个综合评估。比如在应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往往可以采取保险或风险自留的方法,但是哪个方法更转经济有效呢,就可以根据投保的费用和风险预留金的支出做一个比较,从而选出更加经济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蕾.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特点及政策效应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7,(8).

[2]陈煌红,张欣.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3).

开发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农业开发技术路径生态变迁

明清时期对西北地区长达四百余年的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近年来,学者们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着手,以西北某个局部地区为个案,对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极有价值的成果[1]。但是,仅仅从制度上和行为上来讨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难免有粗略和笼统之嫌。实际上,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会不会产生破坏作用以及破坏程度的大小,除了与开发的力度和广度相关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开发的技术和手段。本文即从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方面着手,讨论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藉以说明技术手段在农业开发中的重要性。

技术路径是指实施某一具体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明清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开发西北地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基础设施的修建、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这些措施,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扩大了垦殖规模,促成西北地区农牧业主体地位的确立,等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措施也隐含着很多消极的因素。本文试对这些措施和方法逐一进行剖析,以考察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大规模移民与人地关系的恶化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一部分是化军为民,实行耕战结合;另一部分是从邻近省份或外地移民而来。明清时期,政府究竟组织过多少次移民,因历史文献缺乏记载,已经难以考实。即便是皇皇巨著《中国移民史》,对此也语焉不详。但可以断定,从元末西北地区人地关系的宽松状态,到清末西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恶化状态,主要是移民及其子孙的无限度垦殖而造成的。

考诸史籍,明清时期西北地区最早的移民活动,当始于洪武初年。其后,移民活动在西北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持续进行。从移民路线上看,既有西北区域内相互移民,也有跨区域的人口迁移。

(一)域内移民

这类移民主要是对西北地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进行调整,改变西北局部地区人口的密度。

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为了对本地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明清政府采取“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将人口密度较大或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的居民移往空旷肥沃之地。据笔者考察,域内移民主要有三条线路:一是从甘肃移往青海。如洪武十三年,“于河州拨民四十八户来贵德,开垦守城,自耕自食,不纳丁粮”[2]。永乐年间,贵德共有十屯,其中季屯、李屯、脱屯都是从河州迁来的汉民。二是从甘肃移往新疆。相对而言,甘肃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且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经营,可垦之地已经很少,无地无业贫民大量存在。因此,从康熙年间开始,政府有计划地将关西地区居民迁移到新疆东部地区。到乾隆年间,随着新疆局势的稳定,政府又大量迁移甘肃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居民,安置到北疆伊犁地区。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陕甘总督杨应琚将肃州、安西、高台等处三百民户,移往乌鲁木齐屯田[3]。乾隆二十九年和三十年,又招募肃州、张掖县贫民1300多户、敦煌县190户、高台县民400余户,前往乌鲁木齐之瑚图毕、宁边城、昌吉、罗克伦等处安插种地[4]。截止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天山北路“陆续安插户民一万九千七百余户”[5]。三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将贫瘠荒凉地带居民迁移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康熙五十六年,甘肃巡抚绰奇招募无业贫民,送往关西安插,于“西吉木地方安插民人二百七十户,达里图安插民人五百三十户,锡拉谷尔安插民人一百六十户”[6]。到雍正四年(1726),甘肃地方政府再次向关西移民,从平凉、庆阳、临洮、巩昌、甘州、凉州、肃州等处,迁移二千四百多户前往沙州(敦煌)。仅这两次迁移的民户就有一万六千多人。在新疆,乾隆年间,政府也多次将南疆维吾尔族农民迁往伊犁,垦辟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清政府“派出回人五百户,计阿克苏一百六十一户,乌什一百二十户,赛哩木十三户,拜城十三户,库车三十户,沙雅尔十三户,多伦一百五十户”,在官兵护送下,翻山越岭,历半月余抵达伊犁[7]。乾隆二十八年(1763),清政府再次将南疆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赛哩木、拜城、库车、沙雅尔等地1500户回民迁往伊犁屯垦种地。[8]。据统计,到乾隆三十年(1765)时,在伊犁安顿居住的屯田回人口达1796户[9]。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后,天山北麓的维吾尔农民已达6000余户。

(二)跨区域的人口迁移

这类移民来自西北之外的其它地区,在明清时期西北移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移民构成上看,主要有士兵、平民和罪犯三种。

(1)士兵

明清时期,为维护西北边疆的安全,西北地区驻扎了大量的军队。这些士兵大部分来自外地,而且从事农业生产[10],因此我们也将这部分人口也计入外来移民之中。但是,究竟有多少外来士兵从事农业生产,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据曹树基先生研究,明代西北地区的卫所中,宁夏诸卫和绥德卫的士兵,有大约10万人不是本地土著居民。陕西行都司所辖12卫2所,移民军人及其家属也有10万人左右[11]。

清代还专门从内地和东北地区抽调士兵前往西北地区进行屯种。西北地区屯垦的士兵,主要有绿营兵和旗兵。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月,清政府命陕甘总督黄廷桂“于绿旗兵内,多选善于耕种之人,发往乌鲁木齐,明春即试种地亩,量力授田,愈多愈善”[12]。次年,又增派乌鲁木齐屯兵1000名,同时向哈喇沙尔派兵2400名,进行屯垦[13]。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又从热河、盛京、黑龙江、宁夏、西安等地陆续抽调八旗营兵,移居新疆乌鲁木齐、巴里坤、古城、伊犁等地,在这些地区“以耕种为业”,“实力开垦”[14]。

应该说,在清代中期以前,这些士兵及其家眷是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主要力量。

(2)平民百姓

明清时期,为解决西北屯垦所需要的劳动力,政府时常迁徙内地贫民前往西北边地。如洪武九年,明政府“徙他方之民以实宁夏,其中吴楚人居多”[15]。永乐四年(1406),“都指挥使刘昭请调中佐千户一所驻贵德,拨河州48户,又拨十屯归贵德守御所管辖,而保安之吴屯、季屯、李屯、脱屯在其内。吴屯系江南民,季屯、李屯、脱屯系河州汉民,共九百九十户”[16]。但是,总体上来说,这类移民在明代并不多见。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新疆、青海地区政治局势的稳定,民间自行移民的条件已经成熟。加之中原内地人口急剧增长,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清政府于是决定“招募内地民人前往耕种,既可以实边储,并令腹地无业贫民,得资生养繁息”[17]。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从乾隆年间直到清末,山西、直隶、山东、河南等地农民源源不断地移往西北地区,使西北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以伊犁为例,乾隆四十年(1775),伊犁各类在册人口共有71849人,内地汉民只有71户、209人,占该地人口总数的0.29%;至嘉庆年间,汉族人口达到9854人。在短短40年时间内,汉族人口增加了46倍[18]。

(3)罪犯

主要是将内地犯人发配到西北地区,使其从事农业生产。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政府酌定条例,将原先发配到东北边地的罪犯,改发喀尔喀蒙古西部,“令其开垦耕种”[19]。雍正二年(1724),河湟地区局势稳定后,清政府“将直隶、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五省军罪犯人,尽行发往大通、布隆吉尔等处,令其垦种”[20]。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开始向新疆地区发遣罪犯,规定“嗣后盗贼、抢夺、挖坟应拟军流人犯,不分有无妻室,概发巴里坤”[21]。巴里坤之外,还有安西、哈密、乌鲁木齐、库尔喀喇乌苏、晶河、伊犁、塔尔巴哈台、辟展、哈喇沙尔等处。据学者研究,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到宣统三年(1911)的148年间,共向西北地区发遣罪犯10万人左右,加上部分罪犯携带的家眷,则总数有16万余人[22]。

从明初到清末,随着外地各类人口的移入和本地居民的自然繁衍,西北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由于明代新疆地区不属于中央政府控制范围内,人口数量缺乏记载,而甘肃、青海地区基本上处于明清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因此,我们主要考察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变动情况。

明清时期,甘肃地区人口虽然起伏不定,但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据史志记载,洪武、永乐年间,甘肃地区有123499户,789917人[23];嘉靖年间,甘肃地区有194905户,1149511人[24];万历六年(1578)为119006户,1346192人。清初,由于战乱的影响,甘肃人口严重萎缩。康熙二十四年(1685)仅为273292人,雍正二年(1724)为302763人。到了清代中期,甘肃人口迅速增加。据《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推算,乾隆十四年(1749),甘肃省人口计有439.9万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达585万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上升到912万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达1058万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增长到1208.6万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1229.1万人;道光二十年(1840)为1235.5万人。同治元年(1862)为1240.7万人[25]。

人口迅猛增加,必然导致人地关系日益紧张。据笔者研究,明朝嘉靖年间,甘肃地区屯田面积大约为536万亩,民田面积大约为1337万亩,两者合计,则甘肃地区共有耕地1873万亩。倘若以嘉靖年间1149511人计算,则人均耕地面积为16.29亩,人地关系极其宽松。乾隆三十一年,甘肃地区在册耕地(包括民田和屯田)为35093755亩[26],以乾隆三十二年的人口平均计算,人均耕地面积3.84亩。道光二十五年,耕地面积为16892874亩[27];以相近的道光二十年人口来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37亩。人地关系已达到十分紧张的程度。

青海地区人地状况也是如此。元末明初,河湟地区人地关系极其宽松。在明朝军队未进入该地区之前,当地居民多为藏族、回族、蒙古族和撒拉族,主要经营畜牧业,种植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不占主要地位。随着明朝军队和汉民的迁入,该地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口构成也逐渐发生变化。尽管如此,但人口对土地尚未构成任何压力,人地关系还十分宽松。据《明实录》记载,宣德三年(1428),西宁卫“在卫军士三千五百六十人”[28]。按照数字,则西宁卫屯田士兵有2492人,按每个士兵50亩计算,则屯地124600亩。其间,都督佥事史昭两次组织士兵家属1920人屯种,按每人垦田50亩计算,则有96000亩。两者相加,则万历以前西宁地区屯田至少有22万亩。到了万历年间,董汝为担任西宁兵备,“开屯田数万顷,招抚流移数千家”[29]。万历二十三年(1595),陕西巡抚乔庭栋勘查出西宁等地“额外荒田九百六十八顷,召民耕种,永不起科”[30]。据此,万历末年,西宁地区的屯田有30万亩左右。如果这个数字接近当时的实际情况,那么,与上述明代万历年间西宁人口相比照,则万历年间西宁人均耕地面积在7.8亩左右。

到了清代,河湟地区人地关系急转直下。据《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和《甘肃全省新通志》等志书记载,清初,河湟地区人口还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顺治二年(1645)人口总数为21895人。至乾隆时代,人口数量开始上升。乾隆十一年(1746)达152499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708829人,咸丰三年(1853年)高达874418人。

人口数量如此迅速地增长,仅仅靠原有的土地显然无法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居民只好开荒拓土,千方百计地扩大耕地面积。据笔者统计,乾隆三十七年,河湟地区屯科地面积为75.2万亩;光绪年间,屯科地面积为61.2万亩。

如果将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相对比,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河湟地区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乾隆十一年,河湟地区人口数量已达152499人,如果以与之接近的乾隆三十七年耕地面积来计算,则人均占有耕地4.93亩。但是,实际面积肯定要低于这个数字,因为乾隆三十七年的人口数量绝对多于乾隆十一年。光绪年间,耕地面积为612194亩,即使以咸丰年间的人口来计算,人均占有耕地也不过0.7亩。

上文只是对甘肃和青海地区的人地关系作一简单的介绍。可以肯定,明清时期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基本上是外来人口大量移入造成的。所谓移民,不仅仅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迁移的人口,还应包括移民自然繁衍而增加的人口。笔者20世纪90年代在甘肃工作期间,曾多次前往河西、陇中、河湟地区进行考察,从当地的谱牒资料和老人的追述中,了解到一些居民的来源情况。可以说,当今西北地区的汉族居民,大部分都是在明清至近代这一时期从外地移入的。无限度的移民和开发,是造成今天西北地区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今天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控制移民与控制生育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二、兴修水利与水文状况的变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是农业垦殖的前提条件。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几十毫米。即便如此,雨水在季节分配上还严重不均,“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洪流万顷”[31]。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至关重要。明清时期西北的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于黄河及其支流而形成的水利灌溉网络,另一类是依托于高山冰雪融水而形成的绿洲灌溉体系。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一)黄河及其支流流域的水利灌溉网络

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和宁夏地区,其干流和众多支流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水利灌溉网络。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大小水利工程,或是对原有的水利灌溉系统进行修复,或是利用流域便利的水文条件,开渠凿沟,引水灌地。

(1)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的农业生产,完全依赖黄河之水。明代兴屯之初,即对该地原有的水利灌溉系统进行修复,其中最主要的是汉延渠和唐来渠。“汉渠自峡口(今青铜峡以南)之东凿引河流,绕城东逶迤而北,余波仍入于河,延袤二百五十里,其支流陡口大小三百六十九处。”“唐渠自汉渠之西凿引河流,绕城西逶迤而北,余波亦入于河,延袤四百里,其支流陡口大小八百八处。”[32]此外,地方政府还组织修浚了汉伯渠、秦家渠、蜘蛛渠、石空渠、白渠、枣园渠、中渠、夹河渠、羚羊角渠、七星渠、铁渠、羚羊店渠、柳青渠、胜水渠等,灌溉田地2000余顷。

到了清代,政府不仅对汉延渠、唐来渠、七星渠、秦家渠进行疏浚,而且创修了大清渠、惠农渠和昌润渠。“其制,从黄河旁各作迎水坝一道,或三五十丈七八十丈不等,以石作埂,迎水入渠”[33]。大清渠长达75公里,大小陡口167道,灌溉面积达1223顷;惠农渠长300公里,大小陡口134道,灌溉农田4500余顷;昌润渠长达110余里,灌溉农田2100余顷。

上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宁夏地区水利开发达到历史时期最高水平。至乾隆中后期,宁夏地区引黄灌渠总长达2161里,灌溉中卫、宁夏、宁朔、灵州、平罗等地2万顷。嘉庆时,宁夏境内引黄灌溉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引黄灌渠增加到23条,总灌溉面积达2.1万顷。

(2)陇东地区

陇东地区主要依靠黄河支流泾河、渭河进行灌溉。自成化二十一年(1485)始,地方政府开发利用泾水资源,修渠61条,灌溉农田3000余顷,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灌溉体系。至康熙二十五(1686)年,地方官员在泾水干流北岸主持修建了普济渠,长25里,宽6至7尺。同时,在庆阳马莲河支流凿渠引水,有效灌溉面积达2000余顷。

(3)陇中地区

陇中地区主要靠黄河水进行灌溉,水利工程大都是对河流两岸的细小支流进行修浚。

在兰州附近,成化年间(1465~1478),地方政府采择众议,从阿干河开凿了三条水渠,以灌溉兰州地区的田地及园圃。正德年间,又疏浚城西南笋箩沟、黄峪沟及城南山麓五泉水,灌溉兰州东西两川。到了清代,进一步扩大阿干河及兰州周围其它小型水利的规模。据统计,清末阿干河灌溉农田7000亩,笋箩沟、黄峪沟、曹家沟、寺儿沟共灌田2000亩,五泉水灌田2000亩,城东30里的东柳沟水可灌田2000亩,城东北50里的万眼泉水可灌田100余亩。城东南的水岔水可灌田2000亩,今皋兰县的水阜河水可灌田1000余亩,今榆中县城西南的大峡河水,有1000余亩的灌溉能力;今永登的庄浪河水,可灌两岸田地1000余亩。

在靖虏卫(今靖远)一带,明代嘉靖、万历间,地方政府疏浚旧渠,在三角城、寺儿湾一带开垦水田265顷、旱田2400余顷。清代乾隆中期,靖远地区的引黄渠灌工程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黄河沿岸开凿了永兴渠、永固渠、中和渠、源盛渠、丰盛渠、丰泰渠、永裕渠和利济渠,使这一带成为甘肃重要的提灌农业区。

在洮河流域,明成化十九年(1483),地方政府在河州西古渠上开坝150里,灌田千顷。永乐年间,地方官员又在河州西南修建漫水湾渠,“灌田达百余顷”[34]。清代还开创了引洮工程,在洮河沿岸开凿大小渠道60余条,引洮水灌溉田地7万余亩。

(二)绿洲农业区灌溉网络

在河西、河湟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因此,这些地区的水利工程就是根据地势情况,在山体附近的冲积平原上开沟修渠,引水灌田。

(1)河西地区

河西地区,主要依靠祁连山的雪水灌溉。宣德六年(1431),明廷“专遣御史巡视宁夏、甘州水利”[35],成化十二年(1476),又诏令屯田佥事兼管水利。正德十年(1515),增设陕西按察副使一员,专门提督屯田与水利。在政府的重视下,河西地区水利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仅甘州一地,就修建水渠120余道,灌溉田地9885余顷[36]。

至清代,河西地区水利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地方官员沿庄浪河修渠30多条,长达384里,灌溉农田646.7顷;沿大通河西岸修渠9条,灌溉农田500多顷,此外,沿黑河修渠70多条,沿党河修渠9条,沿讨赖河修渠20多条,从而使河西地区形成四通八达的水利灌溉网络,水田总面积占该地耕地总面积430万亩的85%以上。

(2)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少雨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是该地区主要的水资源,因此,兴修水利也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开发的首要任务。据顺治《重刊西宁志·水利》记载,明代西宁卫有伯颜川渠、车卜鲁川渠、那孩川渠、广收川渠、乞答真渠、哈喇只沟渠、大河渠、季彦才渠、观音堂沟渠、红崖子沟渠、把藏沟渠、壤吃塔沟渠、楪儿沟渠、西番沟渠、撒都儿沟渠、东弩木沟渠、虎狼沟渠、巴川渠、暖川渠等20个渠,灌溉面积达263161亩[37]。清朝前期,河湟地区的水利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乾隆元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知府申梦玺、所千总李滋宏捐俸创筑支干渠,就渠道远近定引水庄堡,并设立渠长,每岁按地派夫浚筑,渐获水利焉”[38]。乾隆十二年,张春芳在循化厅任职时,“度形势之高下,聚百姓而亲历指示。……斯民咸踊跃争先从事,越五日成”[39],该渠长40里,灌溉面积达30余顷。据乾隆《西宁府新志·水利》载,清代前期,河湟地区共有水渠392条,总长3463.5里,灌溉面积达486570亩,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水利灌溉网络。

(3)新疆地区

新疆境内自北向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这三组山脉将新疆划成和北疆南疆两个部分。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为准噶尔盆地,盆地南部边缘有广阔的冲积型平原,适宜于农业耕作。在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是南疆著名的塔里木盆地,周围分布着一些冲积平原。新疆农业开发基本上就是在这些冲积平原上进行的。每年春夏季节,高山冰川融化后,从山间流入河谷,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清政府统一新疆地区后,新疆水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首先,北疆水利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乌鲁木齐,阜康、昌吉、绥来三县,“皆南倚天山,山泉北流,汇成长河,其最著者曰乌鲁本齐河、特纳格尔河、济木萨河、呼图克拜河、玛纳斯河、昌吉河、罗克伦河。分流浸润,膏泽土田,一州三县地,咸资灌溉”[40]。在伊犁,“地有三河,一空格斯河,一哈什河,一特刻斯河,各三百余里,汇为伊犁河,经流其地,西北入海,支渠数十道,分溉民田。”[41]嘉庆七年(1802),锡伯营又在伊犁河北岸修浚一条大渠,长达200多里,即著名的察布查尔大渠。其次,南疆水利事业有了新的起色。在哈密地区,修建了数条渠道,引天山雪水和泉水灌溉农田。在辟展,“泉眼星罗棋错,约十数处,去城里许,汇合成泉,名辟展郭勒,屈曲而南,地势就平,渠流散漫,近渠之地,咸引水灌溉”[42]。此外,哈喇和卓、托克三、哈喇沙尔等地均利用周围高山积雪融水,引渠灌溉田亩。据《新疆图志·沟渠志》载,清代天山南北各道共有干渠944条,支渠2363条,灌溉田地1119万余亩。这些河渠及其设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田灌溉系统,覆盖新疆大部分农业耕地。直到光绪年间,一部分水利设施仍在发挥作用。

毫无疑问,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农田垦殖规模的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兴修水利工程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其一,西北大部分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地区,“田土砂碛,土脉松浮”,加上长期干旱少雨,土质干燥,地表组成物质疏松,保水性能和抗冲刷能力都非常差。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修建渠道并使其经久不衰,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清人杨应琚曾这样描述,“人知宁夏有渠之美,而不知宁夏办渠之难,何者也?他处水利或凿渠,或筑堰,大抵劳费在一时,而民享其利远者百年,近者也数十年,然后议补苴修葺耳。今宁夏之渠,岁需修浚,民间所输物料,率数十万,工夫率数十万。然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一岁所浚,且不能敌一岁所淤,往往渠高流浅,灌溉难周”[43]。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疏浚渠身,加固坝岸。否则,不是“引灌不及”,就是“冲决为患”。

对于绿洲农业灌溉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绿洲农业灌溉系统受季节变化影响很大。春夏之季,气温升高,高山积雪开始融化,河流来水量增大。秋冬之时,气温下降,河水流量减少。因此,需要根据水量变化情况来对渠道进行维护,“每年六七月内,山水暴发,势甚汹涌,必须巡查修筑。及秋后水落,沙泥淤积,须行挑浚”[44]。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地方官员制定了很多水利管理办法,甚至设专人管理,但“法久生弊,弊久法尽”,大部分水利工程长则十余年,短则二三年就会废弃。这一点,西北地方史志中多有记载。此处不再详述。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绿洲农业区而言,长期开发地表或地下水资源,还引起水源枯竭,河流干涸枯竭,不少农田又变成荒漠沙地。如河西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明清时期由于灌溉用水增大,河流水量不断减少,众多支流从长流水逐渐变成季节性的间歇河,有的支流甚至完全断流。据《五凉全志》记载,镇番县本来土沃泽饶,可耕可渔,但由于“移坵开荒者,沿河棋布,致使河水日细,泽梁亦涸”[45]。流经永昌县中部和金昌市的金川河(泉水河),乾隆时仍“水流迅急,引以转硙灌田,其利甚溥”[46],但是,至光绪三年(1877),该河所流经的水磨关“水深才尺许”。1927年《永昌县各项调查表》记载,当时金川河上源西大河“近年为番族牲畜践踏,水多干涸,灌溉维艰”,下游地区“宁远堡以下河道,除遇数载一发之大洪水及冬季灌溉余水外,河床终年干涸,故难获灌溉之利”,“且土质干松,经朔风吹播,现耕良田,亦日渐沙化”[47]。安西锁阳城的废弃,也是明清时期河流干涸带来的结果[48]。锁阳城位于昌马河冲积扇的西部。康熙和雍正年间,随着该地人口的增加,清政府在冲积扇东部和北部地区建置靖逆卫(今玉门镇)、安西厅(今布隆吉城)、安西卫、柳沟卫。到乾隆初年,这一厅三卫开掘渠道10余条,长150公里,共辟地约10万余亩,使有限的昌马河水被大量引灌,地处冲积扇西部的锁阳城一带遂断流干涸。到清代中后期,锁阳城周围绿洲完全荒颓,“城外北面多红柳黄茆,耕地尚少,西、南二面则平畴千顷,沃野弥望,沟塍遗迹绣错纷然”,其引灌渠道“今俱干涸无水,渠身沙砾,所以此城遂废”[49]。可见,水资源过度开发,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空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三、生产技术落后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地垦殖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产技术的先进与否不仅决定农业开发的经济效益,而且决定农业开发的生态效益。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虽然经过历代的开发经营,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是,总体上看,农业开发的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部分地区甚至停留在“刀耕火种”状态。

与内地相比,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具有粗放经营的倾向。如河套地区农耕历史可谓悠久,但直到清末,农业生产技术依然十分落后,“农民耕种,只于春暖时,将田土翻犁耙平,因渠水灌注,于芒种时,将稻种播撒田中,是其自行茁苗、生长以至收获,从无分秧者。又以气候关系,各种农作物类只收一季,农民耕作,全凭时令经验”[50]。河西民勤县也大抵如此,“以手去莠,无耕耘之县”,“田不两收,农鲜余三余九之蓄”[51]。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技术可言。如北疆地区,“其耕种之法,抚犁一具,驾以两牲,田无畴列,但横斜欹曲,掀土而播其种,迎风扬洒如繁星。旱田一犁之后,任其自长。水田犁行一周,布籽泥淖中,用耙覆之。不知分秧之法,稂莠蔓生,弗刈弗薅,及其蕴蘩,并废灌溉,待日曝龟坼,草尽枯萎,乃引水溉苗,苗则复活”[52]。尤其是维吾尔族农民,“布种时以手撒之,疏密了无定则。南播北耩,皆所不知也。”[53]在田间管理上也缺乏精细的措施,“田惟拔草,不知锄治”[54],“嘉禾与恶草同生,不加耘锄,且云草生茂盛,禾苗可以乘凉”[55]。

南疆地区生产技术更加落后。如哈密,“耕农多卤莽,广播种而少耰锄”[56]。轮台县,“耕种之法不能讲究,全恃天时,实少人力”[57]。于阗县,“耕种全赖天时,而于物性土宜水利肥料,皆不知所求新理”[58]。疏勒,“耕种全赖天时,而于物性土宜水利,不甚讲究”[59]。拜城,“多不谙耕获,开县后为治耒耜,俑夫教之”[60]。

显然,在这种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如陇东地区,“耕十亩,不获一亩之利”[61];陇中地区,“临洮、兰、河等卫,每军给地一份,计所入多不过十石”[62],亩产量仅仅为2斗!所以,为了维持生计,只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来提高收获量。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当地居民尽一切可能,垦一切可垦之地。草原、滩涂、山坡、岭地均成为开垦的对象,出现了一块块砂田、川田、山田、原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以扩大空间规模而不是提高技术含量来增加粮食产量的生产方式,虽然在短时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首先,破坏了地表植被系统。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草原资源相当丰富。直到明代前期,河西、陇东、陇中、河湟等地区仍然草深林茂,植被完好。因此,明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很多国营牧场,专门畜养军事需要的马匹。明代中叶以来,由于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大,大片牧场被开垦为农田,以至“庄田日增,草场日削”[63]。到弘治十五年(1502),长乐、灵武二监所辖牧场,“原额一十三万三千七百七十七顷六十亩,见在各苑止存六万六千八百八十八顷八十亩,其余俱被人侵占”。[64]至清初,固原、花马池、定边、延绥、榆林等地,原有的草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宗水、临川、西宁、巴川、暖川等原苑马寺所属地区,都已经是“枣梨成林,膏腴相望”[65],“高屋庄田,水磨斗车,种麦豆青稞”[66]了。清代后期,西北地区草地面积越来越少,放牧区域越来越集中,其结果又导致草场超载过牧和退化,进而发展为荒漠化和沙化。

山地森林也遭到严重的毁坏。其中破坏最严重的是祁连山区和陇东地区。历史时期,祁连山上森林茂盛,山坡地带和绿洲平原上水草丰盛。据《史记》记载,祁连山“在张掖、九泉耳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67];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亦有松柏五木。其水草美茂,宜畜牧,与祁连同”[68]。其后虽经汉唐时期的开发,但森林植被还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实行“南北山地,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科”[69]的放任政策,引发了大规模开发山区的高潮,使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如走廊东部的庄浪卫(今永登县),曾“东西山木,系一方屏蔽”。到清代中期以后,林木被砍伐殆尽。古浪县东南的黑松林山,乾隆时“昔多松,今无,田半”。[70]至嘉庆十年(1805),发展到“绝少草木,令人问绝”[71]。位于黑河上游的松山(位于民乐县南部),昔日“山上山下布满松柏”,到了清末“变为良田,而松山之名犹未改也”[72]。位于走廊中部的焉支山,乾隆五十年(1785)时还“林壑茂美”,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时“樵采殆尽”[73]。陇东地区的森林也惨遭破坏。如镇原县靠泾水一带,“古者省山启辟,惟患木多”,至道光时“则一望濯濯矣”[74]。六盘山在清代初年还分布着大量松林,但是到嘉庆十年(1805),已经是“童山如秃,求一木不可得见”[75]。

其次,随着林草植被的消失,地表生态系统的免疫功能大大下降。众所周知,森林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涵养水源,还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增加降雨量。森林遭到砍伐后,不仅减少空气的湿度,使山区由森林阴湿气候变为半干旱气候,而且由于地表失去植被,抗冲刷能力减弱。一旦遭受暴雨侵袭,极易引起山洪暴发,导致河道壅塞,农田荒废。清代河湟地区水冲沙压地逐渐增多,就是水土流失的最好例证。据笔者统计,从嘉庆四年到道光二十七年,河湟地区因水冲沙压而荒废的耕地,总面积达50539亩,平均每年荒废耕地1053亩[76]。这个数字,还未包括荒废的“番地”。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农业生产的萎缩,而且给河流下游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在河湟、陇中和陇东地区,大量黄沙泥土倾泻于黄河之中,黄河夹带着这些泥沙黄土,进入黄河中下游平原。这里地势低平,河道宽阔,流速减慢,水中泥沙沉积,河床逐渐变高,决溢泛滥次数增加。据统计,明代黄河决溢泛滥共有112次,清代黄河决溢共有99次[77]。黄河如此频繁地泛滥决溢,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山地垦殖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注释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所述西北地区,采用传统的地域概念,主要指陇山以西的广大西北地区。

[1]对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学术界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马雪芹的《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历史思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雍际春的《论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等文,都讨论了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吴晓军、董汉河合著的《西北生态启示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朱士光的《浅论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牧业开发与环境变迁问题》(《古今农业》1989年第1期)、马波的《历史时期河套平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期)、汪一鸣的《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林牧分布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李并成的《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等文,对明清时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关系问题也有所涉及。但是,从技术路径上讨论农业开发与生态之间关系的论著尚不多见。近年来,萧正洪发表了《论清代西部农业技术的区域不平衡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期)、《清代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选择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1期)等文,则是从技术的视角展开讨论,极有创意,对本文的讨论具有较大的启发性。

[2]《西宁府新志》。

[3]《清高宗实录》卷647。

[4]《清高宗实录》卷742。

[5]《朱批屯垦》,乾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6]《清圣祖实录》卷2。

[7]《清高宗实录》卷615。

[8]《清高宗实录》卷699。

[9]《清高宗实录》卷729。

[10]参阅崔永红:《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11]参阅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0~302页。

[12]《清高宗实录》卷548。

[13]《清高宗实录》卷555。

[14]《清高宗实录》卷67。

[15]《明史·食货一》。

[16]《西宁府续志·户口》。

[17]《清高宗实录》卷877。

[18]参阅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9页。

[19]《清朝文献通考》卷203,《刑九》。

[20]《清世宗实录》卷20。

[21]《清高宗实录》卷556。

[22]参阅齐清顺:《清代新疆遣犯研究》,《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3]此数字系据《明史·地理志》、《明会典·户部六》统计而得。其中所缺河西地区的户口,系据乾隆《武威县志》、道光《镇番县志》、顺治重刻《甘肃镇志》、乾隆《肃州县志》、民国《高台县志》所载明初户口予以增补。

[24]杨思、张维:《甘肃通志稿·民族》。

[25]参阅甘肃省档案馆编撰:《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2~370页。

[26]《清朝文献通考》卷4、卷10。

[2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16、卷17。

[28]《明宣宗实录》卷42。

[29]乾隆《西宁府新志·名宦》。

[30]乾隆《西宁府新志·纲领志》。

[31]《明经世文编》卷398《徐尚空文集·西北水利议》。

[32]嘉靖《宁夏新志》卷1《水利》。

[33]民国《朔方道志》,董凝极:《言渠务利弊书》。

[34]乾隆《甘肃通志·水利》。

[35]《明史》卷9《宣宗纪》。

[36]《重刊甘镇志·地理志·水利》。

[37]《重刊西宁志》刊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上距明亡只有13年,所载应是明代水利建设情况及其灌溉面积。万历《陕西通志》所载水渠数量相同,但灌溉面积为262779亩,当是明代中期的数字。

[38]乾隆《西宁府新志·水利》。

[39]乾隆《循化志》卷7《水利》。

[40]《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32《屯政》。

[41]《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33《屯政》。

[42]《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33《屯政》。

[43]民国《朔方道志·水利·渠务格言》。

[44]乾隆《肃州新志·安西卫·瓜州事宜》。

[45]《五凉全志》卷2。

[46]《大清一统志》卷267《凉州府》。

[47]民国水利部甘肃河西水利工程总队《永昌宁远堡地下水灌溉工程计划书》,1947年。

[48]参阅李并成:《锁阳城遗址及其古垦区沙漠化过程考证》,《中国沙漠》11卷2期。

[49]《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古迹》。

[50]民国《宁夏纪要·习俗》。

[51]乾隆《五凉全志》卷2。

[52]宣统《新疆图志·实业志》

[53]《乌鲁木齐杂诗》。

[54]《乌鲁木齐杂诗》。

[55]乾隆《西域纪略·回疆风土记》。

[56]《西域番国志》。

[57]光绪《轮台县乡土志·实业》。

[58]光绪《于阗县乡土志》。

[59]光绪《疏勒府乡土志·实业》。

[60]光绪《拜城乡土志·实业》。

[61]乾隆《正宁县志·风俗》。

[62]《明经世文编》卷359,庞尚鹏:《清理固原屯田疏》。

[63]《明史》卷92《兵志四》。

[64]杨一清:《为修举马政事》,《明经世文编》卷115。

[65]《陇边考略·西宁边堡》。

[66]《秦边纪略》卷1。

[67]《史记·匈奴列传》。

[68]《太平寰宇记》卷152。

[69]《明会典》卷8《户部五·屯田》,万有文库本。

[70]《古浪县志》卷1《地理志》。

[71]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载《古西行记选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90页。

[72]升允等:《甘肃新通志》卷7《舆地志·山川》。

[73]嘉庆《永昌县志》。

[74]道光《镇原县志》,陈琚繁:《镇原田事说》。

[75]祁韵士:《万里行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