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甲状腺手术(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4-08-20 手机浏览

甲状腺手术篇1

【关键词】甲状腺全切除;近全切除;甲状腺癌;治疗

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是目前临床对甲状腺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基本方法,作为临床合理整体综合治疗方案的一个先决步骤,该治疗方法的彻底性更加理想。但是该项手术治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对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进行解剖处理,如果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本次研究对患有甲状腺癌的患者应用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患有甲状腺癌的患者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1.3±1.8)岁;患甲状腺癌时间1~6年,平均患病时间(2.1±0.8)年;治疗组中男性15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1.5±1.7)岁;患甲状腺癌时间1~7年,平均患病时间(2.3±0.9)年。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得数据具有可比性,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常规临床保守治疗方案对对照组实施治疗。

1.2.2治疗组治疗方式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对治疗组实施治疗。

1.3观察指标选择两组抽样患者的甲状腺症状控制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甲状腺癌病情治疗效果、治疗后甲状腺癌病情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临床治愈:甲状腺部位疼痛和肿胀等症状经治疗后彻底消失,相关指标和甲状腺外观已恢复正常状态,病情未复发;有效:甲状腺部位疼痛和肿胀等症状明显减轻,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50%以上,半年内病情未复发;无效:甲状腺部位疼痛和肿胀等症状没有任何好转,相关指标没有任何改善,或治疗半年病情复发,或病情向恶化方向发展[2]。

1.5统计学方法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剂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

2结果

2.1甲状腺癌病情治疗效果对照组经常规保守治疗后甲状腺癌治疗有效率为72.1%;治疗组经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后甲状腺癌治疗有效率为90.7%。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甲状腺症状控制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对照组经常规保守治疗(12.85±2.49)d甲状腺癌症状表现得到控制,持续住院治疗(18.92±3.05)d;治疗组经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治疗(8.13±1.88)d甲状腺癌症状表现得到控制,持续住院治疗(13.06±2.17)d。两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甲状腺癌复发率对照组保守治疗结束后有11例甲状腺癌病情复发,复发率为25.6%;治疗组手术治疗结束后有2例甲状腺癌病情复发,复发率为4.7%。两组甲状腺癌复发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甲状腺癌患者实施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术的理由主要有:①病变常呈现多中心灶和双侧性,全切除术可避免局部残留,降低复发率。②复发后再行手术治疗,很有可能出现并发症。③术后可以使I131内照射治疗效果提高,防止转移灶在碘识别期间发生逃避。④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可作为对病情进行监测的一项指标[3,4]。

参考文献

[1]裘法祖.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中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9:809-810.

[2]李树业,岳长生.甲状腺肿瘤手术.头颈肿瘤手术学.第1版.2010:363-364.

甲状腺手术篇2

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自1997年问世,其美容效果被越来越多患者接受。我院自2001年9月开展腔镜下甲状腺手术[1],至2010年1月共实施胸乳晕入路甲状腺癌根治术22例,取得满意效果,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22例,女12例,男10例。年龄18-51岁,(30±12)岁。22例均无意发现有颈前有包块、偶有颈前压痛、呼吸不畅,无声音嘶哑,无饮水呛咳。术前均行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测定,均正常。彩超提示肿瘤均位于单侧、单发;位于右侧16例,左侧6例;直径0.8-1.8cm。无颈深淋巴结肿大。术前均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营养状况良好,无合并糖尿病等内科疾病。根据术前查体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甲状腺肿瘤位置,按照甲状腺良性肿瘤行甲状腺部分或次全切除术。术中送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17例甲状腺状微癌、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并得到同意后,术中改行腔镜下甲状腺癌功能性根治术,将患侧甲状腺完整切除,再将峡部及对侧叶大部分切除,同时彻底清扫中央组淋巴结,如果发现有肿大淋巴结送检快速病理。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1.2.1.1术前1d巡回护士阅读病历,访视患者,详细向患者介绍介绍手术、麻醉以及与手术有关的注意事项,使病人了解进入手术室后及麻醉前病人应配合的事项,利用DVD回放手术室的环境布局,仪器设备、监护措施。介绍参加手术人员的资历,精湛技术及成功实例,说明与手术相关的注意事项等,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使病人及家属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术前访视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患者获得高质量护理及顺利康复的关键[2]。

1.2.1.2护理人员准备参加术前讨论,掌握术式及术者的习惯,根据术前评估准备术中所需物品术前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应急预案,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手术[3]。

1.2.1.3器械与物品准备术前与术者交流,术前常规准备腔镜甲状腺手术器械一套,特殊器械物品包括:30°镜、超声刀、单极电凝,10㎜Trocar1个、带螺纹5㎜Trocar2个、皮下隧道形成器(大、中、小号)。自制拉板、标本袋、雪橇针线,圈套线等。按照手术需要和医生要求,合理摆放仪器设备,手术器械及腔镜应用系统要利于医生操作,检查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显视器放在病人头侧左或右外上方,高度与术者视线平行或略低,以减少视觉疲劳。腹腔镜手术器械。

1.2.2术中配合

1.2.2.1巡回护士配合①手术间准备。术前1d将仪器推至手术间,放在病人头端的左右两侧,并检查仪器性能,保证正常使用。②术前1h接患者入手术室,执行查对制度手术室温度22-25℃室内安静,光线柔和,室温22-24℃、相对湿度50%-60%,合理使用手术空间,控制手术间内参观人员,减少人员流动。③常规查对及医嘱执行情况,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正确摆放手术,尽可能使患者在手术台上感到舒适。固定患者,仰卧位,头稍后仰,垫肩枕,枕圈,两腿分开。④配合麻醉医生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等工作。密切观察病人,注意手术动态,及时提供所需物品。维持CO2气体衡压4-6㎜Hg,(1㎜Hg=0.133kpa),根据术中情况,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了解病人内环境变化。⑤术毕按照操作规程正确关闭应用系统,做好器械、仪器设备清洗,消毒、灭菌,保养等管理工作。

1.2.2.2洗手护士的配合①术前20分钟洗手上台,使用全包围手术衣,采用无触及戴手套法。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掌握腔镜应用系统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②预置清点手术物品。协助医生消毒、铺巾,备好快速去雾剂。备好生理盐水500ml加入肾上腺素1㎎建立人为制备操作空间做皮下注射。③协助医生消毒铺单,连接仪器,清点整理物品。协助医生做切口,建立皮下隧道后,置入腹腔镜。④术中严格遵循无瘤技术,及时、准确传递所需器械,严密观察病情及手术过程,协助医生自2个5㎜TroCar放气,使图像清晰。⑤手术结束清点无误,协助手术医生将皮下隧道内的残血和气体放出,协助手术医生包扎、压迫皮下制备隧道,大纱垫压迫术腔,加压包扎。

1.2.2.3自制拉板方法及应用自制拉板(图1):取一次性无菌20ml注射器活塞剪成片,中间用角针穿10号丝线。术中应用(图2):悬挂固定,大小应根据腔内大小、病灶大小及颈前皮肤薄厚决定。

2结果

32例手术时间2.2-3h,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无感染发生。

3讨论

充分完善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护士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确保病人安全。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必须掌握每件器械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及正确的安装调试、对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出充分估计,做好应急预案,保证手术顺利安全进行。增强主动配合意识,缩短手术时间,使病人在手术中的创伤减到最小。该术式是在人为制备的操作空间完成手术,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暴露时,必要时应用自制拉板,增加操作空间,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实用。

参考文献

[1]陈德兴,董加纯,赵淑清,等.内窥镜下甲状腺手术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17(2):127.

甲状腺手术篇3

甲状腺囊肿多数为单发结节,偶见多发结节,直径多在2〜5厘米之间,有的可以大于10厘米。肿块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体积大者在吞咽时有不适,无触痛,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囊内压不高时,质地柔软,触之有囊性感;如囊内液体较多,压力较高时,也可触之坚韧,如果囊内突然出血,患者会发现体积突然增大,并伴有局部疼痛。

甲状腺囊肿患者无任何不适,往往是在无意中发现颈前部肿物,也有的有甲状腺结节病史。单纯依靠触诊难以做出准确诊断,此时超声波检查,可准确判定肿块为囊性还是实质性结节,并可区分薄壁还是厚壁囊肿。超声波检查可见肿块内有液性暗区,可与实质性结节区别。放射性核素显像多为“冷结节”。甲状腺功能检查多在正常范围。甲状腺囊肿多为良性。甲状腺癌伴囊肿者少见,约1%〜2%,癌性囊肿囊液细胞学检查通常能发现癌细胞。

甲状腺囊肿的治疗措施不能简单而论,需要依据两个方面:囊肿的性质和体积大小。

对于良性的甲状腺囊肿,如果体积较小,而且随访过程中大小变化不明显,可以考虑定期门诊随访(每半年1次),超声波检查。如果随访中发现囊肿体积增大明显,或囊肿体积较大,影响周围器官功能、影响美观等,则可以考虑进行干预。以往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但手术损伤较大,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出血、神经损伤等,现在已经较少采用。目前大多用经皮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即局部穿刺抽取囊液,并注射无水酒精治疗。长征医院内分泌科门诊近十年来采用该种治疗方法治疗甲状腺囊肿数百例,治疗效果好,复发率很低。治疗后疗效的观察期为1〜2月,如果少数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效果不理想的,可以进行第二次无水酒精注射治疗,或在超声介导下进行治疗。该方法具有治疗简便、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且复发率低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手术存在的风险大、并发症多及费用高等问题。

甲状腺手术篇4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腔镜辅助;开放手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58

甲状腺结节是外科较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以往主要采用开放性甲状腺手术治疗,但因创伤大,术后颈部切口愈合形成瘢痕,影响美观而存在不少争议[1]。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在1996年由Gagner首次提出,随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腔镜甲状腺手术包括完全腔镜和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前者虽能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但因手术入路长,分离范围广,手术时间长,对其是否属于微创手术学者们存在观点不一;后者则将腔镜技术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结合,不用建立人工颈,创伤小,属于一种微创手术[2]。为此,本研究对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采用腔镜辅助手术与开放性手术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本院外科拟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150例。纳入标准:术前诊断为良性结节,病灶直径≤40mm,甲状腺功能正常;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均正常;排除术前疑为恶性病变或有放、化疗史者。150例患者中,男55例,女95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6.8±9.8)岁;病灶直径1~4cm,平均直径(2.5±0.9)cm;病灶位置:单侧90例,双侧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放组和腔镜组,每组75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准备,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平卧位,头略后仰,充分显露手术区。对开放组患者在胸骨切迹上缘2cm做一横切口(6~8cm),剥离颈阔肌、颈深筋膜,切开深筋膜,剥离甲状腺被膜,根据具体病情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术中对病变组织进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确诊后检查没有出血后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对腔镜组在胸骨切迹上缘1cm处做一横切口(2cm),切开颈白线后,剥离甲状腺被膜,于带状肌下分离甲状腺,以拉钩提拉皮瓣,向外侧拉开带状肌,建立手术空间。将腔镜插入手术空间,在腔镜辅助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术中采用超声刀分离甲状腺和相关血管,术中对病变组织进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确诊后检查没有出血后置入引流管,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并发症及美容满意度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美容满意度采用数字评分法,不满意记0分,完全满意记10分。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开放组(P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开放组有1例声音嘶哑,1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对症治疗后好转;腔镜组1例皮肤青紫,1例声音嘶哑,对症处理后好转。

2.3两组术后美容满意度评分比较腔镜组患者美容满意度评分为3~10分,平均评分(7.1±0.9)分,开放组0~10分,平均评分(5.2±1.3)分,腔镜组患者美容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以往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手术治疗多为开放手术,该术术式能较好的显露病灶位置,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但由于切口大,术后患者颈前留有较明显的瘢痕,美观性较差。近年来,腔镜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其在甲状腺手术中也获得了广泛应用。当前,腔镜甲状腺手术分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完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方面与开放手术比较并无明显优势。因此本研究采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与传统手术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手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由于两种术式的入路和操作基本相同,不用建立人工气颈;同时发现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开放手术(P

进一步对两组患者的术并发症观察,发现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虽有部分患者出现声音嘶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状,但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说明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同样有较高的安全性。朱江帆[3]研究认为,甲状腺结节直径

总之,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由于切口小、创伤小、术后美观性好,因此在甲状腺手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健林,卢斌.传统甲状腺手术和腔镜手术临床疗效的比较.九江医学,2009,24(3):66-67.

[2]何挺佳.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疗效比较.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45-46.

[3]朱江帆.内镜辅助的甲状腺切除术手术技巧.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3):80-81.

甲状腺手术篇5

甲状腺癌首次诊治时常因误诊,而致首次手术不当,多需二期颈清扫术。我院对8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二期颈清扫术,占同期甲状癌根治术的39.8%(86/216),现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75例。年龄13-64岁,两次手术时间隔1年4例。病理类型:全组病例均为乳头状腺癌;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共13例,其中桥本氏病6例、甲亢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以Stata7.0做X2检验和生存分析。

1.2手术方式

1.2.1第一次手术方式:甲状腺肿块切除74例,甲状腺次全切除6例;患侧腺叶切除6例。

1.2.2二期手术方式:经典颈清扫术44例;功能性清扫术42例;颈部复发肿物摘除术4例(颈淋巴结清扫术后3例、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后1例)。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

1.3随诊与统计216例中失随15例,失随者按死亡计算。生存率按直接法计算。组间对比作X2检验。

2结果

二期手术后病理检查:癌组织残留16例(18.6%);颈淋巴结转移46例(53.5%)。5年生存率89.39%(59/66),与一期颈清扫术5年生存率(96.73%,89/9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4973,P=0.062),10年生存率88.23%(15/17),与一期颈清扫术10年生存率(93%,35/3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2123,P=0.645),经典与功能性清扫术后的5年生存率比较亦无显著差异(X2=0.0993,P=0.753)。

二期术后复发4例,其中一例术后1年半术侧淋巴结除复发并对侧转移行患侧淋巴结摘除加对侧改良式颈清扫术,术后甲减以甲状腺素片维持甲状腺功能。其余三例均为术侧淋巴结复发,时间分别为3年4个月、4年和8年,在物理学检查、B超或CT检查无其他淋巴结肿大或对侧转移后行淋巴结摘除术,术后未再复发。术后并发症:颈淋巴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未有低钙抽搐。

3讨论

3.1甲状腺癌的误诊与首次手术甲状腺癌术前确诊较困难,尤其是单发甲状腺结节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由于对甲状腺癌的首次诊断不当,往往造成第一次手术方式的选择错误。本组按良性甲状腺肿瘤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86.5%(74/86),为二期手术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本组资料提示甲状腺癌行一期颈清扫术和二期颈清扫术的效果相当,但二期手术毕竟增加了手术创伤和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减少甲状腺癌的误诊,降低二期手术率仍是临床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甲状腺癌的误诊的原因除其无典型临床表现,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以及经验外,该病的认识不足也是其中之一,通常认为多发甲状腺结节少有恶性病变,其实多发结节也可能有恶变;甲状腺囊腺瘤或甲亢中也可能合并甲状腺癌;本组资料也说明甲状腺良性病变合并恶性病变的并非少见。另外,病理冰冻切片或细针穿刺细胞诊断对分化好的甲状腺滤泡癌的诊断亦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影像学和细针穿刺细胞诊断技术的进步,甲状腺癌术前的确诊率也在不断的提高。本组同期的甲状腺癌216例,其中术前B超检查诊为甲状腺癌12例,全部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合;术前细针穿刺12例,与病理诊断相符11例;而192例未行此两项检查的甲状腺结节中,只有23例甲状腺癌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诊断相符,差异非常显著(X2=89.746,P

3.2关于二次手术文献报道二次手术的残癌率为42%-65%。国内许坚等报道残癌率为57.1%,邵冰峰报道为22.7%,本组甲状腺残癌率为18.6%,颈部淋巴结残癌率为53.5%。说明第二次手术的必要性。有人认为如不手术,会造成半数以上的病人复发。本组第一、二次手术间隔超过一年的4例中有l例颈部复发性肿块复诊时已发现肺部转移;而间隔少于3个月者只有1例发现颈部复发性肿块。两组的淋巴结转移率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二次手术的方式:行颈淋巴结清扫术,这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而对NO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则存有争论,主张对侵出包膜的NO甲状腺癌做选择性颈清扫,其理由是:①淋巴结转移癌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致死因素之一;②甲状腺乳头状癌较多发生淋巴结转移;③预防性颈清扫术后标本证实,临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已有46%-71.2%发生颈淋巴结转移;④预防性颈清扫术相对容易,且损伤较小;殷玉林等则不主张对NO甲状腺乳头状癌做选择性颈清扫,而主张随访观察,待颈部出现淋巴结再做治疗性颈清扫,其理由①根据乳头状癌淋巴回流的特点,在处理原发肿瘤时做气管食管沟淋巴清扫及切除纵隔前淋巴结,可阻断其向颈侧转移;②颈部出现转移淋巴结时行颈清扫术的5、10年生存率与预防性颈清扫术相比,无显著差异;③预防性颈清扫术仍会对病人造成一定的损伤。赵月姣等主张对NO腺内包膜内型的甲状腺癌随诊观察,发现颈淋巴结转移时做颈清扫术;腺外型NO主张同期清扫,但对偏远地区医疗条件较差难以定期复诊病,无论何型均行功能性颈清扫术。Arditoy主张对肿瘤不超过1cm,并已行甲状腺叶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如无颈淋巴结转移证据不做颈清扫术。本组资料多数病例首次手术多为单纯的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后有较高的残癌率,因此,我们主张二次手术的方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如第一次手术仅为肿瘤切除,无论是包膜内或外型腺癌都应行二期的选择性颈清扫术;对NO包膜内型腺癌,如第一次手术为腺叶切除,则不必急于行二期清扫术,应严密随诊观察,待颈部出现转移病灶时,再行二期的颈淋巴结清扫术。定期的颈部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对早期发现颈部转移病灶是一项安全有效和可行的选择

3.3颈淋巴结清扫术式选择经典的颈清扫虽具有手术彻底、切除范围广、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创伤大、术后容貌毁损严重等缺点。功能型颈清扫保留了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副神经,且治疗效果不亚于经典型颈清扫,近年来作此术式者逐渐增多,可作为二期颈清扫术的首选。如甲状腺癌已侵及颈带肌及周围组织、颈淋巴结转移成团、肿大淋巴结与周围组织有粘粘连等情况,仍应作经典型颈清扫,以达到彻底切除病灶的目的。

3.4颈清扫手术的注意点切口选择应使术野暴露良好,便于清除颈部各区淋巴结兼顾功能和外观;应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由于首次手术后组织粘连水肿、解剖变异,给操作带来一定困难,再次手术最好在首次手术2-3w进行为宜,必要时术中先解剖喉返神经;因甲状腺下血管多在首次手术中被结扎切断,喉返神经失去解剖参照物,加之组织粘连水肿、解剖变异,给操作带来一定困难,但认真解剖仍可有较好的解剖层次,在甲状腺包膜下切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可较好地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不受损伤;改良式颈清术应注意清扫乳突端胸锁乳突肌深面淋巴结,本组4例二期术后复发均为该处淋巴结复发。

参考文献

[1]李正江,唐平章.甲状腺肿瘤的诊治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0):3-6.

[2]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