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间艺术(收集5篇)
多彩的民间艺术篇1
关键词:岭南广彩教育与培养文化传承
随着历史的变迁,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了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广彩这支岭南奇葩也走到了文化失落的边缘。
广彩是清代出现在广州的一种民间彩瓷,广彩构图饱满、色彩浓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讲究金碧辉煌之感,传统广彩精瓷题材大多是神话传说和古代形象。在清道光至光绪朝曾盛行一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如今广彩的发展趋势并不乐观。为何广彩在鼎盛时期能够让外商疯狂购买?那是因为从初创到成熟,广彩基本上都是以满足外国人口味而进行生产的。当时的广彩吸收了西洋技法,植入岭南地方特色风情,独具地方特色,吸引了海外客商,外商初见就爱不释手。但在近几十年,因技术原因,“广彩的海外市场萎缩,已由出口转向内销”。司徒宁老先生表示。风格与技艺的要求,使得广彩这民间传统工艺美术难以适应变化的市场;而政府在目前还并未将传统工艺美术促成产业进行管理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市场受多方因素制约,在后天不足的条件之下,艺术家难以致富――这条路太难走了,等到技艺升值,可能都是几十年后的事――只能暂时先放弃而选择它路。目前广彩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发展,以及如何传承。
在一次艺术欣赏课中,我曾问我的学生(广州人)什么是广彩,竟没有一个回答完整的。事实上很多本地人对广彩也几乎不熟悉,这不禁让我感到当代民间艺术教育的缺失。广彩的存在是明清时期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一种见证,现如今广彩逐渐走向没落,这将不仅仅是失去一种民间工艺,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消逝。广彩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着中国的渊源的民间美术文化,承载着中国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现在随着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艺术教育在许多高校不断出现并丰富起来,许多高校以本地域民间艺术特色为资源开展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打破了一直以来把民间工艺定位在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尴尬地位。这对于广彩的发展来说也打开了一扇天窗。对岭南广彩艺人的教育与培养,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广彩文化的保护教育
我认为广彩存在的文化价值远超艺术价值。作为瓷器,她没有青花的清逸优雅,雍容富贵不及珐琅彩。但是,由于广彩产生于康熙、雍正朝,成熟于乾隆、嘉庆朝,繁盛于道光至光绪朝,所以,她的产生发展承载着巨大的时代变迁和变革的历史信息。广彩与其他民间工艺不同,她在当时其实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的,主要是用于远销西欧国家。因此当时,她也是经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位见证者。由此看来,广彩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广彩是岭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奇葩,保护广彩,传承岭南文化势在必行。现在已有很多的文人名士通过号召组织各种工艺活动,让人们意识到广彩文化并用实际行动保护广彩,保护岭南文化。例如,2009年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办的广东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其中就有广彩、剪纸和陶瓷等多项民间工艺融入其中。这种社会活动当然不能每天每周都有,但是学校可以。教育培养是文化遗产创承的关键。所以把广彩文化资源内化为教育优势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将会更好地实现广彩的文化传承。
2.广彩艺术欣赏教育
现在关于开设广彩文化讲座,建立岭南工艺美术传承基地等一些积极的传承措施被陆续提出并实施,这是很好的。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岭南工艺美术的教育应进入大学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建设,让学生初步接受民间美术的欣赏教育。因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欣赏能力,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兴趣,所以对于这段时期的教育应是认识、了解广彩是什么,以及广彩的文化渊源,是作为一种艺术欣赏来引导的,重在让学生知道存在这样一种民间工艺,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广彩产生的年代背景,纹饰特征,怎样欣赏工艺作品,作品承载着什么信息,等等。广彩作为欣赏课教育时应配以大量的图片或者瓷器的实物来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感受体验广彩。欣赏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欣赏广彩是对艺术情操的陶冶,对历史变迁的感知,是培养学生对岭南民间工艺的兴趣。
3.广彩的传承教育
前面讲到的两个问题是面对普通学生的笼统的广彩知识教育,广彩的传承是广彩实质性发展问题。广彩大师翟慧玲说:“如今,从设计到成品可以一手搞定的广彩工艺师,在广州大概有30人,广彩面临如何传承的难题。”现在愿意从事广彩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广彩行业不仅薪水低,而且比较枯燥。然而,广彩的承接任务却又落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这样看来,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的、艺术的、高素质的广彩艺人是非常必要的。
翟惠玲坦言,广彩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悟性,用她的话说,“学广彩其实也得讲缘分”。我非常赞成她的说法。我建议在以上两种教育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更深层次的广彩实践教育。就是说在广彩欣赏教育之后,可组织学生参加广彩实践教学活动,近距离接触体验广彩的制作,激发他们潜在的对广彩的冲动也就是翟老师讲的与广彩的“缘分”。最后,选拔一些有志者尤其是美术学习者到基层体验工作,跟随广彩大师深入学习广彩课程。
广彩的前途要看新一代传承人,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我们要打破学院教育和民间传承间的壁垒,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成为教育资源,为新一代广彩艺人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多彩的民间艺术篇2
Abstract:ThefolkartsofXifuinShaanxi,takingBaojiascenter,haveawiderangeintype.Folkartcolor,asoneofimportantelementsoffolkculture,oncelostitswayinits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evenwalkedintotheerrors.Basedontheanalysisofcharacteristicsoffolkcolor,combiningwithreality,thispaperraisesdoubtsaboutthefolkartcolorofXifuandthenputsforwardthatinnovativeideasshouldberootedintradition,andonlycanfolkcolor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civilsociety.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间色彩;传承;创新
Keywords:folkart;folkcolor;inheritanc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008-02
0引言
以宝鸡为中心的陕西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最常见的有泥塑、皮影、木板年画、社火脸谱、布堆画、刺绣、麦秆画等,它们以造型概括夸张简练、形态逼真粗犷、色彩热烈饱满、色泽鲜明艳丽流传于世。千百年来,西府人民以他们勤劳的双手,凭借诸多艺术法则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把这些民间艺术瑰宝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得到发扬,其中以凤翔六营村泥塑为最,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西府民间艺术,尤其作为民间文化重要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正在远离民间。
1马勺脸谱上的明度推移
凤翔六营村作为西府民间民俗艺术的集散地,吸引着大批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以及诸多大中专艺术类院校师生去观摩学习。因为教学任务的安排,笔者曾三次带学生走进六营村,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初次看到些可爱的泥玩意儿很是激动,不说造型多样各异,憨态可掬,单就对民间艺人的认真以及对彩绘技法之娴熟,图案绘制程序之老到精细,足以让我等所谓专业人士自惭形秽。出于对色彩的敏感性,我对在马勺、木梭上采用色彩推移的形式绘制出的脸谱形象提出一点小小的疑问:这算是民间色彩吗?
色彩推移也叫色彩渐变,是艺术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配色技巧,讲究构成形式,画面色彩丰富,变化微妙,属于理性配色。民间色彩讲究感性表现,其特征是色泽鲜明、艳丽、简单,色彩明快、强烈,装饰性强,擅用原色,单纯而富于变化,强调强烈的对比。“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而色彩推移恰恰犯了民间用色的大忌,明度推移加白,纯度推移加灰,无论明度推移,还是纯度推移都改变了原始色彩的相貌,都破坏了民间色彩的概括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左传》中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之说,民间也有“朱锁五色,用来悬以门户,抵制恶气”的习俗,这种传统的“五行色”观念为民间美术的用色奠定了基础。作为西府民间民俗艺术之一的社火脸谱,其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兵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天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便产生了画脸谱驱鬼的习俗,并逐渐融入到社火表演中。学术界则认为,脸谱起源于周秦时期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祭祀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可见脸谱色彩具有特殊的表征――象征性。红色喜庆忠勇,黄色皇权猛烈,黑色刚直,白诈。用色彩推移的表现形式来表现脸谱艺术,虽然做到了创新,但却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2传承之艰与创新之误
作为产生在农村这块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土地上的艺术领域,其传承形式主要是家族式传授和非家族式传授。家族式传授一般是子承父业,在家庭内部进行,不传外姓,并且传男不传女,所谓“父传子”,“婆传媳”,“传媳不传女”,以保持其家族在掌握某项技艺的优越性。非家族式传授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徒相传,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师傅往往把其中技法上的精华作为压轴绝活偷偷地保留下来。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到万不得已,绝活绝不轻易示人,往往因意外事故的发生使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艺术种类失传,这给民间美术的流传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从一个皮影艺人那里了解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专门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能了,因为这些所谓的艺术在当今社会已经很难用来养家糊口了。拿皮影艺术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宝鸡地区有各种皮影戏班120多个,现在不到四分之一,久负盛名的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现在基本上没有活动。在这样的经营状态下,从事皮影制作的艺人又能赚到多少钱?民间艺人也要生存,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继承和发扬谈何容易!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和凤翔泥塑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泥塑的商品价值也不断地突显,一些农民看到泥玩意有利可图,纷纷在家里开起了作坊,出现大规模生产的势头,对传承与发展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使民间工艺的艺术性大打折扣。笔者于2009年3月第三次去六营村时,看到一些泥塑、马勺、木梭上绘制的图案远不如第一次见到的细致精巧。据一份“西府民俗艺博园”的资料说:艺博园年设计制作生产泥塑、皮影、陶艺、版画、布艺、社火脸谱、草编等20万件手工艺品……
民间艺术的卖点就是民间性、原始性、手工性。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显然违背了民间艺术生产的特性和环境,这样所产生的作品,最终的结果是失去所谓的民间性,而趋向一种商业流行,必然有一些远远超越当地的艺术传统和民俗基础,难以上升到艺术的表现和追求的境界。这是民间艺术品创新的悲哀,是时代进步的悲哀。
3创新,根植于传统
著名工艺美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汉民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创新,还必须坚守民族的东西……”对于民间美术的创新,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民间美术应较多地保留着艺术发生时期的基本性质,保留着如同原始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混溶性文化精神。
决定着市场价值和价格的民间美术是其本身承载的人文分量和本土文化底蕴,任何脱离本土文化的所谓创新都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民众的拷问。大学美术老师和文化学者之所以不辞辛苦到民间采风,还不是学习民间的传统艺术?而一旦发现所谓的民间艺术原本就是“学院派”里的东西,恐怕不只是一种失落和失望,更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不是亘古不变的,但“变”要根植于传统,尊重地域文化。作为民间美术元素之一的民间美术色彩,尽量保持其民间性。只有民间色彩才能突显民间的特征。对于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看上的就是你的民间民俗味。登上2003中国羊年生肖邮票的《发财羊》就是较成功运用民间色彩的典范:大红象征喜庆吉祥,大绿意味着自然和平,大黄代表着财运富贵,对比着意味纯粹和神圣的白,处处体现喜气,让人着迷,使人疯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军说:“民间美术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继承和恢复那些传统的技艺和艺术形式。作为传承人应当保持和运用传统技艺,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材料、造型、图案制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是民俗民情以及人文历史的一面镜子,没有本土特色,再漂亮的工艺品,也不过是手工做的产品而已。失去民间颜色的民间工艺品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
[2]丛小桦.中国民间绝景(北方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1.
多彩的民间艺术篇3
1、强烈的意象性
我国民间美术色彩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鲜明的主观意象性,在具体表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多样化的差异导致该种主观意象又出现了相异的倾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就是最直接的将主观意向添加到民间美术色彩的典型表现:红、绿属于典型的色彩,而“图个吉利”则彰显了大众内心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红绿的主观色彩表现形式。民间艺人进行艺术形象构造时,通常的出发点便是人们的直接心理感受。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美术色彩运用中,最优先考虑的便是色彩是否符合大众祈求福寿安康、辟邪躲害、实现家人健康、顺利的基本需要。举例说明,在装饰目的以及民间盛大节日中,常见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最常见的主色调便是红色,辅助色为黄色,这是为了彰显出在万民同欢的时间段内,喜气洋洋、普天同庆的热闹场面。民间艺人总结年画创作黄金法则时,最常用的一句口头语便是:“红兼黄,喜煞娘”,这是他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对于色彩运用与群众心理期许关系长期探索的结果,显示出十分明显的意象特点。
2、点缀生活的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另外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装饰性,进行色彩布局时,民间艺人基本上都倾向于使用简单、鲜明、质朴的方法进行色彩使用,在具体的活动中,“补色”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举例说明,红与绿结合、黄与紫的同时使用。该种方式的运用最直接的效果便是不同色彩在相互映衬之下更加的鲜明,使社会大众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受到最大限度的视觉冲击。该种设计方法在现代艺术中也十分常见,不过在此处设计者进行该种配色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展现出特殊同时兼具时尚特点内涵。民间美术色彩布局中,艺人通过对不同色块所占空间的大小设置、距离规定以及形状如何的搭配,完成最小限度使用色彩的同时达到明显装饰性的目的,这一点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有着十分鲜明的表现,这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者在进行流行性、经典型艺术作品设计时都有着有益的参考。
3、无处不在的象征性表现
天津杨柳青的木板年画门神图、家居窗户的剪纸装饰艺术图、节日庆典中的面花艺术在我国的民间美术中,不同色彩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味。举例说明,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有喜庆之事出现,选择色彩基本上都是“红”,这是因为红色,在国人的意识中已经成为“喜庆”、“吉样”的象征。究其原因,这与古人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崇拜太阳与火是有着密切关系,今人最喜欢听的话便有“开门红”作为吉利话,认为这样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彩头。“黑”色象征着庄严,尊贵等地位因素外,还关系到:死亡,与危险有着密切关系,在民间“黑道日”意味着凶日,而另外与其相对的颜色“黄道”则表现为吉日。色彩民俗语汇中色彩不仅仅代表着现实的色彩表示,还代表了人们心中对其的意愿与象征。
二、我国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结合的方法
1、民间美术色彩的装饰性与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
从受众的视觉效应上来说,民间美术色彩纯粹单一,风格简约,但是其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与装饰意味,这能够使受众在感受到巨大视觉冲击力的同时,非常直接的了解到作品传递出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与现代艺术设计中要求在最简练的方式下用最直接的手段展现出作品信息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具体来说,现代艺术作品设计中要达到这种直接的目的,就需要将作品自身所蕴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表达。表达抽象的概念与思想,必须具体的物象进行展示。物象的色彩无疑是传递这些抽象含义的有效手段。在作品的设计上,设计者应当运用民间美术色彩中被广大群众已经根深蒂固存在于脑海的色彩符号,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组合,将作品的信息传递出来。这样的设计方法下,不仅仅能够降低艺术作品的欣赏门槛,还可以保证艺术作品的意境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实现双赢的手段。
2、民间色彩的象征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
现代艺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因子便是图形、文字以及色彩,这三部分中色彩对于其他两部分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首先,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目的便是通过它自身传递出来的信息,引导观赏者对艺术设计的内容进行注意。从这方面出发,民间美术在色彩表现上是十分成熟的,它可以利用千百年来已经形成的行业标准,将需要表现的事物用高度概括的色彩进行展现,甚至可以完成在完全不涉及表现事物表面颜色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色彩提炼出一种全新的事物形象,创造性展现出事物特点的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于该种事物的思想感情。民间美术在历史的流转中一直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源于农村生产方式长期的固定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民间美术背后中的象征意义,对民间美术来说有时候图形符号仅仅是为了表达符号背后深藏的意义。民间美术符号大部分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意”的重视才促使“形”一代代地固定传承下来。另外,传统民间美术中,剪纸在对事物进行变形基础上,展现出民间艺人或喜或忧的感性上有着十分出色的表现。这样的特色使其十分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色彩要求。进行现代艺术创作时,设计者可以有效的借鉴该种方式,向广大受众传递出自己的艺术设计思想倾向。具体来说,设计者可以选择对不同色彩、同种色彩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一下子让观赏者在观赏作品中间领悟到作品传递出的感情内涵,以便增强对作品的感知、理解程度。
3、民间美术色彩的时代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
民间美术色彩中不同色彩的寓意已经被民间艺人充分的进行了挖掘与展现,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已经成为了一套发展相对成熟的体系。然而民间美术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于艺术上,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现代艺术设计中除了向广大受众展现出美的体验,也充分挖掘着艺术自身所包含的商业性特征,他们希望运用成熟的艺术设计展现出自家别具一格的品牌文化。就麦当劳而言,设计者运用红色与黄色的基本色调,使位于鲜红的底色上黄色标志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设计方式不仅给人以非常和谐的感觉,也能够在视力冲击明显的前提下,让所有的受众都记住,这是麦当劳独一无二的标志。中国民间美术中有许多成熟的运用不同颜色搭配的艺术传统,如何将这些丰富的艺术宝库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是彰显品牌文化有效途径。中国民间美术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颇深,在创作过程中,将具象图形与传统色彩有机结合,使其作品中的寓意顺畅流露出来,进而使受众通过视觉就能够获得这种信息。运用到现代艺术中就形成了具有特殊文化韵味的艺术造型符号,并在传统色彩的配合下,赋予具象图形新的内涵。这是因为在现代艺术中,具象图形更受人们的欢迎,也是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视觉艺术语言形式之一,所以在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和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前提下设计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民间色彩,同时也是民间美术色彩和现代设计结合的典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4、民间美术色彩文化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
民间美术色彩凝聚了我国上千年各个领域中的文化精华,透过它我们能看到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值得现代设计吸收和利用的文化营养,对充实现代设计的思想、情感有重要作用。除前面所说的形式等方面的应用,民间美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都可以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作品中。中国民间艺术在文化内涵方面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还蕴含着一定的佛教文化和自然物我合一的道家文化等,正是文化内涵的支撑才能使其数千年来延续不绝,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要想得到实现中国化,获得大众的喜爱和共鸣就应该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了解和吸收,使民间艺术文化内涵在现代设计形式中交融、发展、传承。现代设计可在已有的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基础上对民间艺术文化基因全面传承和体现,进而使民间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入一种自由的、出神入化的境界。传统美术色彩作为“中华文化”的表情,从整体角度来看,不仅具有审美上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把传统美术色彩运用到现代艺术中,深刻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因此,所设计出来的产品更易于吸引大众的注意,深受他们的喜爱。一位著名设计师曾经说过保护传统并非单纯的重复传统。因此,在把传统美术色彩运用到现代艺术中时,并不是对传统美术色彩的简单运用,而是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把它的思想与观念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中去,做到出层出新,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传达效果,从而促进现代艺术设计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结语
多彩的民间艺术篇4
[关键词]泥塑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一、天津民间泥塑
1.“泥人张”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泥塑又称彩塑,天津泥塑尤其以“泥人张”彩塑为代表。“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题材基本来源于民间传说以及现实生活,有神话、戏剧、小说故事等。通过艺术家精心地塑造与绘色,这些泥塑作品,不仅能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能生动地刻划人物的性格特点,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泥塑的制作过程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泥塑是人类最早的造型方式之一。“泥人张”彩塑主要以手工捏制,然后风干而成,小巧精致,造型可爱。彩塑尺寸大小不等,一般适于室内陈设,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纯净胶泥,这种胶泥含沙量低、无杂质,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熟泥”。经艺术家手工造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因此,泥塑的制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步:①备泥加工;②搭内骨架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③开始实质性的泥塑制作;④阴干;⑤修饰、上色。
3.泥塑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①彩塑的艺术特点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在造型和色彩上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造型上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形神兼备。用色上,主要以鲜明艳丽为主,也有典雅秀丽的;但无论哪种色彩倾向,在色彩的搭配上都能做到自然谐调、明快活泼;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很好地切合了人类的审美意识。
②艺术价值
跟许多高科技的产品相比较,泥人张泥塑确实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但是,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科技含量的多少。由于泥人张泥塑作品纯手工制作的独特性决定了,每件泥人张作品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出现仿造、复制或者说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因而也就意味着每件泥塑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泥塑作品以朴实、直观、生动的形象,贴近我们的生活,愉悦着每个人的身心,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泥塑艺术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泥人张泥塑艺术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新的亮点。
二、辉煌的过去
天津“泥人张”彩塑民间艺术,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享有很大声誉,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清末闻名于世。天津泥人自张万全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艺术世代相传,彩塑艺术不断发展。第二代传人张明山,能在自己的衣袖中塑像,当他和别人谈话时对方无意识的表情流露和各种动态变化,他都能在衣袖中及时塑出来。第三代张玉亭,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讽刺揭露黑暗势力,艺术成就极高。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奖状、奖牌20余件。第四代张景沽,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第五代张铭、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作品58件。
三、目前的现状
目前泥人张彩塑,不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而且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社会、时展特点的创作风格。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工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方面,在创作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第五代开始,泥人张改变了以往只传嫡亲后代的规矩,对外收徒弟,开办培训班,使彩塑技艺得到广泛传播,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泥人张的第六代传人张宇,在天津创办了“天津市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在天津的古文化街设店铺,销售工作室的彩塑作品,把艺术和经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为艺术创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但是,在扩展和宣传泥人张艺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传承风格的统一问题,泥人张商标侵权的问题等。当然,这只是发展道路上的小问题,影响不了发展的大趋势。
总之,目前的泥人张彩塑,由于打破了家族传承的局限性,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到彩塑艺术的创作中来,因而,生产规模大了,发展速度快了,作品种类更多了,技艺也更精湛了。泥人张彩塑的创作理念,均来源于生活。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发展,历史给了泥人张彩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泥人张彩塑既要具有自身的风格,又要具有时代特色,既要民族性,又要国际性,科学的进步,新材料和新科技的出现,为泥人张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那么,如何把科技和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利用科技传承、保护和发展泥人张彩塑艺术,成了时代赋予泥人张的新使命。
四、将来的传承和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8年,泥人张被天津市首批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基因、意识理念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文化和艺术价值。泥人张彩塑艺术是天津市,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必然的。
2、发展的策略
对于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应该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泥人张彩塑艺术,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很多优秀的泥塑作品得到了保护,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想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政策的支持让彩塑艺术的创作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要发展泥人张艺术,我们还应该合理运用网络化环境,进行多渠道,广泛的传承和传播。
首先,提高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做到政府鼓励,政策支持,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出资、出力,长期性、系统化保护和传承天津民间泥塑艺术。同时,提高“泥人张”泥塑艺术自身的竞争力,逐步实现产业化保护与发展。
其次,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传承方式的单一,传承途径的受限,传承的范围和人群相对不足,扩大传承途径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开办专门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培训学校,或者在全国各地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课程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量、广泛地传播泥人张彩塑艺术。保护和鼓励民间泥塑艺术传承人积极传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最后,要充分运用科学方式和现代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对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网络化传承为主导,结合三大网络优势,依靠互联网,建立天津民间艺术博物馆,保护和传播天津民间泥塑作品,建立网络民间泥塑艺术学校,传播泥塑艺术的创作。利用互联网,实现民间艺术的国际化传播。依靠电信网,实现泥塑艺术作品展示手机点播,泥塑艺术创作短信互动等等,依靠广电网,实现电视教学,电视点播,创作现场的互动等等,并且三大网络互连互通,利用相互的优势,实现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传承和传播,推动天津民间泥塑艺术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发展。
虽然目前天津民间泥塑艺术的保护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有相当的差距,很多地方需要加强和改进。保护和利用好天津民间泥塑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天津民间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省略
[2]潘嘉来《中国传统泥塑》[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p70-100
多彩的民间艺术篇5
关键词:民间剪纸;造型基础;纵横时空;意象造型;色彩语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西方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海报设计受到严重的冲击。很多设计者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导致设计作品缺乏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缺失,没有独特性。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是人类劳动活动当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多样的地域风格对于现代海报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民间剪纸艺术,将其合理运用于海报设计中去,是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发展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特色、发展人文艺术的积极有效的策略。不仅有利于丰富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而且有利于推进海报设计的民族化进程,创新海报设计表现方法。
一、剪纸艺术的历史进程
中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西汉时期人们就运用雕、剔、刻、镂的方法在金箔、绢帛以及皮革和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记载了西周成王剪“圭”字赠送给其弟虞姬的故事;战国时出现了镂空刻花的技法。都为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时期镂花木版纹样颇具特色,并且出现了楼板印花版,可以快速便捷的制造出美丽的图案。宋代时期造纸业成熟,为民间剪纸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出现了“窗花”、“礼花”等装饰。而且当时,不仅运用剪纸技法制作陶瓷的花样而且还采用“动物皮”雕刻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明、清时期剪纸不仅在刺绣的花样、居家的装饰(窗花、门栈等)等方面异常繁荣,而且还成为了“女红”必学技巧之一。可见,当时的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如今,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天地更为广阔,更为人们所重视,在室内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影视、动画等各方面都表现突出。剪纸艺术已经走出庄户农家,向更广阔的设计天地挺进,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是民族的骄傲,世界的瑰宝。
二、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海报又称招贴画,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艺术,是一种大众化的宣传工具。海报主要分为商业海报、文化海报、电影海报、公益海报等,具有尺寸大、远视强、艺术性高的特点。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海报设计需要具备丰富内涵,独特设计风格和艺术特点,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吸引受众的眼球。1、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造型艺术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造型基础是“正负形”,即我通常所说的“阴阳”。“阴阳学说”是我们研究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基础必须首先关注的哲学思想。因为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不仅体现在外在的造型形式,而且更表现在其内部的文化涵养上。对于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阴阳法则,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剪纸的外部形势的阴阳表现方式。其分为阳剪法、阴剪法和阴阳混剪法。阳剪法,即保留有用的花纹,剪掉无用的部分;阴剪法又叫挖空发,即剪掉花纹,保留其余部分;阴阳混剪法,即二者结合。另一方面,民间剪纸的内部形势的阴阳表现方式。民间传统剪纸中“阳”是指有形有象的部分,“阴”是指无形无象的部分。二者并不是完全分裂的,而是相互生发,互相依附,二者中的阴阳结合更能拨动人的心弦。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巧妙的利用民间剪纸艺术的阴阳特性,要学会阴阳互补,虚实结合,使作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阳剪法”的应用。如图1,“东风日产2015城市大闯关”活动的宣传海报是运用了民间剪纸的“阳剪法”进行设计,在处理上运用实虚结合的阴阳手法,实形勾勒出奔跑的人、树叶等,虚形形成了天空。整体设计构思自由活泼,凸显出活跃奔放的氛围。该活动的主题为:无论是家人、兄弟和闺蜜,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忙碌,好想多一点时间陪伴,一起享受欢乐时光,让我们月底一起去疯吧!这一设计作品,很好的表达了“东风日产2015城市大闯关”的表达主题。“阴剪法”的应用。如图2,是设计作品中十分著名的《鲁宾之杯》,在进行设计时运用了图底反转方法,实则是民间剪纸的“阴剪法”,实形是指我们所看见的杯子,虚形是指黑色部分的人脸。两部分互相依存,互相衬托,虚实相间,很好的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像。“阴阳混剪法”的应用。如图3,是日本平面设计教父福田繁雄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作品的图形构成形式实则是剪纸中的“阴阳混剪法”。虚实相衬,白色部分是女士的腿,黑色部分是男士的腿,设计师又根据男女特征的不同,使男士的大腿和女士的小腿有机结合,使作品更加细腻形象。2、民间传统剪纸纵横时空的造型及其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中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纵横时空的造型主要源于——混沌学。剪纸艺术所运用的“混沌”是指世界开天辟地之前的状态,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是对随意性和自由性的感悟。从混沌美学思维的层面上分析,他的造型自然天成,没有任何客观逻辑的约束。这种纵横时空造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将某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特征,描绘到同一平面上”;二是“将某一物体的几个特征同时表现出来,并且还能将几个物体的特征进行综合呈现”。民间剪纸艺人受混沌思维的影响,不受任何思维逻辑和客观规律的约束,看见什么剪什么,自然天成。虽然看似没有规律章法,但是非常有层次感和装饰性,不会杂乱无章。如图4,民间传统剪纸作品——《生命树》,这幅剪纸作品是由树、鸡、鹿、猴、人和鸟组成,树的底部是两只鸡和两头鹿相互对称,树的两侧顶端是两只鸟,中间是一个人,人的上方是两只对称的猴子。整个剪纸作品有纷繁复杂的元素组成,看似没有章法,但是内容和形式却结合的完美无缺,带来均衡、和谐的感觉,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纵横时空造型方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颇为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打破时空局限,将物体任意组合。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基于混沌学的思想,将不同时空的物体相互组合,用一个物体代替另一个物体,表达出新的含义,而两者之间却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看似无序的表达,但总体上却是和谐统一。如图5,可口可乐的海报设计作品,整个画面由可口可乐、人、各种动物、吉他、乐符等元素组成,看似无序,实则整体。打开可口可乐的瓶子,从里面迸发出很多元素,玩音乐,打游戏等等自由欢乐,这正是可口可乐想要表达的主题——自由、闲适和欢乐。使用纵横时空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如图6,这则环保节能海报中的动物是由地球、植物、房子以及各种符号任意组合而成,但是,整体又统一于动物的造型中。组成元素中的循环符号以及植物等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否则这些动物都将难以生存。以局部的造型寓意整体的意义,造型独特,引人注目。
三、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色彩语言及其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一词,“色”是色彩意义的简称,“彩”是色的集合,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对人有强烈的视觉感应,影响着人们的情感需求。民间传统剪纸的色彩语言一般分为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单色剪纸是指在单色纸上进行剪刻的艺术形式,剪纸为纯色;彩色剪纸是指两种及其以上颜色的剪纸。其中单色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红色剪纸,具有吉祥、喜庆、欢愉等寓意。彩色剪纸分为拼贴在组合、染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色彩套色剪纸、木印剪纸等形式。每种剪纸的色彩语言和表现形式不同所展现的特点不同,因此剪纸艺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富有魅力。1、单色剪纸在海报设计中应用单色剪纸中以红色最具代表性,有着幸福、希望、吉祥等美好的寓意。在海报设计中应用广泛。如图7,这两幅海报作品都运用了剪纸的形式,作品中分别用红色的花和红色的船来展现海报寓意,“花”展现了“花开”;“船”寓意继往开来,准确的切合了海报的主题,使人一目了然。并且海报采用红色调,象征着吉祥和幸福,准确表达了海报主题,而且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内涵丰富,使人印象深刻。如图8,这则海报作品运用了民间传统剪纸的创意方式,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作品采用剪纸艺术体现了传统特色,增加了文化内涵。整体色彩运用了红色,一方面传统剪纸一般与红色相对应,体现了传统特色,另一方面红色具有警戒的意思,以警示人类停止破坏生态环境。2、彩色剪纸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伊顿曾在《色彩艺术》中论述:“色彩和谐统一的效果及其分类是研究色彩美学时一个适当的出发点”。运用多种颜色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民间剪纸在采用鲜艳的色彩的同时,也考虑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因此,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色彩语言对海报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图9,这则新年海报,运用彩色民间剪纸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而且运用多种明亮鲜艳的色彩使画面更加活泼,年味十足,展现了新年的快乐多彩。
四、结论
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结合自身实践和精神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伟大艺术。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质朴纯真的情感特色,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性——取不尽的艺术本源。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中的造型基础、纵横时空、意象造型的运用对海报设计的升华和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多元化社会的状态下,我国海报设计正在遭受其他国家设计理念的入侵,很多设计师一味的模仿其他国家,设计作品缺乏内涵、脱离实际、缺乏创新,很难得到大众认可。我们应该借鉴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创造有内涵的海报设计作品。因此,设计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民间传统剪纸艺术,把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意蕴内涵、造型方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种融入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之后的再创造,塑造出属于自己独特、有内涵的设计风格。学海无涯,要想巧妙的运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各方面特性,设计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K].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77.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5.
[3]刘佳.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13:45.
[4](德)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23.
[5]叶影著.新表现剪纸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50.
[6]陈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2.
[7]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56.
[8]龙湘平.《论民间美术研究对发展中国设计艺术的作用》[J]《装饰》2003:23.
[9]杨佳兴.海报设计中创新性表现形式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5.
[10]孔俊杰.广告招贴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1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