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写作范文

妇产科护理论文(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4-08-25 手机浏览

妇产科护理论文篇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在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中将人类社会较为优秀的文化成果借助一定的知识传授和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对相关学生实施人格和素养方面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促进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逐渐向着受教育者个体心理品质内化,进而有效发挥文化教育的功用对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为受教育者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一般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基本可以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态度的树立以及人文精神的确立等。因此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也应该从理论教学、精神引导等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对人文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为未来社会职业生活奠定基础。

二、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对教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在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要想切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就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逐步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为妇产科护理教学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适当的要求一部分心理学专家到学校中对教师实施人文社科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讲座,进一步对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师的人文知识加以丰富,并通过组织本校教师参与一定的人文性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保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自觉的渗透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教学质量的强化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理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

在妇产科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应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还应该在其中渗透一定的人文知识,如社会伦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加以培养,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对社会上的相关事件形成正确的判断,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在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人文教育思想,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命和母爱的尊重,引发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能够以更为真诚的态度为患者服务,避免医患纠纷问题的出现。

例如教师在对不孕症辅助生育技术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孕妇女的心理特点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妇科肿瘤学的相关教学案例,将肿瘤患者的心理和不孕患者的心理进行对比,让学生对不孕患者的心理疾苦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产生对患者的同情心,给予患者一定的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在学生沟通技能培养中渗透人文教育思想

护理人员要想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一定的人文关怀,避免医患纠纷问题的发展,保证自身护理服务能够满足患者的要求,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并且注意在贤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人文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中对患者思想加以引导,获得患者的认同。因此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师应该加强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视,并适当的在沟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感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进而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护理水平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在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定的人文教育思想还应该重视通过教学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良好工作态度,只有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才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促使护理专业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来说,妇产科护理工作责任更为重大,产科的母婴安全更是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稳定。因此教师一定要通过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形成一定爱岗敬业的态度,对每一个患者认真负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学生良好服务意识的树立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缓解医患矛盾,为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性提升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秀兰.浅析人文素质教育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1):139-139.

妇产科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最优化;妇产科护理;简析;应用;探索

列宁曾指出,我们应当学会,自觉地选择耗费力量最少而能够提供最大的和最持久的结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换句话说,最优化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劳动,提高其效率,针对所研究的系统,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发挥和提高系统的效能及效益,最终达到系统的最优目标。

源于数学研究的“最优化”理论正在深入各个领域,其方法论意义更是深得人心。最优化理论应用在妇产科护理,是指在妇产科各项护理中选择和实施护理方案时,尽可能用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果,使护理达到最佳程度。在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将护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规律性和综合性,准确性和相关性,集中性与分散性等特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启妇产科护理的最优化呢?现结合工作实例,作一些简要分析。

1专业技术与普及宣教的最优化

1.1科学性妇产科专科护理的专业技术是一门科学。比如,针对产褥期妇女的护理中,产妇会出现发热、恶露、会阴伤口水肿或疼痛、产后宫缩痛、褥汗、排尿困难及便秘、胀痛或皲裂、乳腺炎、产后抑郁等临床表现,这就是医学科学!同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症状,护理中就可以采取相应专业的措施。如,科学有效地进行"平坦及凹陷护理"就可以采取妇产科特有的专业技术:伸展练习,牵拉练习,配置罩等护理措施。

1.2可接受性在对孕产妇进行普及宣教时,必须根据宣教对象对医护科学的了解水平安排宣教内容与方法,其分量、难度和进度必须最优地符合于孕产妇的可接受性。如,对产褥期妇女的宣教就需要针对农村与城镇,文化层次高低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让之可接受。譬如,对于农村产妇就需要把重点放在一般指导(如室内通风,合理饮食)、计划生育指导、产后健康检查等;而对于城镇产妇就要把重点放在产后适当活动(注意:产后第2d即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出院后坚持母乳喂养、以及可做产后健身操等有效恢复体力与身材,等等。

2入院护理与出院指导的最优化

2.1规范操作,温馨第一迎接新病员,准备病床单元,填写入院病历有关各项目……这是入院必须的规范操作。但妇产科大量接诊的是待产妇,是十月怀胎、即将分娩的“非病员”,所以必须温馨服务,给予待产妇及家属春天般的温暖。比如,由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等常常涉及隐私和与性生活有关的内容,在采集健康史内容时,就得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做到温馨第一,保护隐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关心体贴并给予充分尊重,通过主诉真实记录现病史、月经史、婚育史、既往史、个人史和家庭史,为接下来的诊疗与护理做好铺垫。

2.2热情有序,适时关怀“迎来送往”,这是妇产科护理工作的一个特点。医生根据产妇健康恢复情况,决定出院时间,护士提前通知,做好出院准备,有序办理出院手续。具体工作中,尤其需要注意将有关记录文件进行规范有序的处理,并加强卫生指导工作,征求产妇意见,给予适时关怀。比如,妇产科产妇出院时,我们应有效地进行妇女保健的宣传,将"儿童优先、母亲安全"作为妇女保健工作的目的,将妇女在月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围绝经期等能享受到的权益有效告知,热情送出。

3人际沟通与部门协调的最优化

3.1文字、语言、态势妇产科护理中讲的人际沟通是护患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是为顺利实施护理的桥梁。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即:①护理记录文字应该规范,优美。比如,对于妇科一些特殊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例如:既往体健,G3P1,末次妊娠为12年前,行人工流产术,IUD避孕。②护理语言要注意标准规范,态度积极,与环境相协调,并同时注意倾听反馈。通常,需要用到“3+X”文明语言--好、谢谢、请+合作、感激、对不起、再见等。如,第二产程护理接产准备时,待到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扩张4cm)且宫缩规律有力时,可指导产妇说:您好!现在请您卧于产床,两腿屈曲分开,露出外,我将开始做好接产准备……谢谢您的配合!③护理要注意运用身体语言(即态势)加强护患沟通。在妇产科护理中,态势语言往往与操作结合在一起,表现为目光自然亲和、姿势告知准确易于理解、服饰规范不着便服等。比如,观察产程进程,指导产妇屏气时,就需要用态势指导产妇双足蹬在产床上,两手握住产床上的把手,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深吸气屏住,然后如解大便一样向下用力屏气以增加腹压。

3.2医护、护管、社会妇产科协调的目的是综合组织各个部门的工作,使之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具体而言,妇产科护理中需要协调的关系主要有妇产科(及其它相关科室)医生与护士的关系,护士与医院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干部及其它管理人员)的关系,妇产科“医护管”与社会(包括产妇家属及公共社会)的关系。这三大关系的协调一致,是妇产科护理最优化的有力保障。

4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的最优化

4.1生理护理是妇产科护理的基础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所以,生理护理是妇产科及其它专科护理的基础,是医学护理的第一要义。比如,在妊娠期妇女的护理中,对母体变化的生理护理表现为:生殖系统(子宫、卵巢、输卵管、阴道及外阴)、、循环及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新陈代谢及骨骼、关节和韧带等生理解剖学知识都将“最优化”地应用妇产科护理中。

4.2心理护理是妇产科护理的保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因素对妇产科就诊妇女的影响值得被关注,特别是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与许多因素有关,同时影响着怀孕分娩、优生优育等诸多方面。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在注重生理护理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护理。比如,妊娠期妇女常常表现为惊讶和震惊并时常伴有极为矛盾的心理,以及停经后对于腹中“胎儿”存在的接受与否而产生情绪波动,对于自我身体的变化开始内省等心理反映,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专业的心理护理,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其实,在妇产科护理中,无论是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还是妇科常见疾病,以及异常分娩、妊娠合并症、分娩期并发症等护理都是离不开心理护理的。所以,必要的、适时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妇产科护理的坚实保证。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最优化方法应该是相对全面的和完整的,最优地进行妇产科护理是对现有条件而言的,是对护士和孕产妇在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准则来看是最好的。所以,寻求护理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达到最优化护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需要系统地、连续地、按一定逻辑顺序来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通过护理干预,有效达到护理目标,并且使我们的护理措施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妇产科护理论文篇3

1.1对象

我院妇产科分为妇科产科两个医疗组,共用一个护理单元。共有58张病床,护士23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理师7名,护士11名。

1.2方法

1.2.1成立科室质控考核小组

由护士长和在各层级护士中各抽取两名护士共7人组成科室质控考核小组,每月对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

1.2.2考核内容

①纪律情况10分:严格遵守医院各项纪律,严格遵守医院、护理部及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②护理服务15分:仪表及行为符合护士职业要求、言语文明礼貌、态度友好热情,做好首诊负责制,及时处理患者询问、接待、安抚等工作。③护理质量50分:认真落实各项护理常规、操作流程及工作规范,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无不良事件发生。④培训教学15分:积极参加护理部及科内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操作及考核,积极参加各项教学任务。⑤协作管理10分:服从护士长、组长、高责护士的工作安排及调配,与医生合作好,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与护士合作好,不相互推诿工作及责任,参与科室管理,协作科室承担各项管理工作,主动提供流程改造、管理等创新。

1.2.3分配方法

1.2.3.1考核系数

护士长1.0,副高0.9,主管0.85,护理师0.8,护士0.75。相应得分为100分、90分、85分、80分及75分。

1.2.3.2考核分值

全科绩效奖金/全科绩效总分(加减分后)。

1.2.3.3护士个人最终奖金

职称奖金+绩效奖金(个人考核得分×考核分值)。

1.2.4评价方法

以患者、医生、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检查得分评价护理工作质量。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护理部每月质量检查、护士长每周自查、质控考核小组每月检查。现调取实施前后半年医护患满意度及实施前后半年护理质量检查平均分进行比较分析。

2讨论

2.1实施绩效考核提升护士执业成就感,提高护士工作热情,最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绩效考核内容明确规定了护理人员的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产妇,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增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避免医护患之间的误会。同时,对护士的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对策:

①护理绩效考评信息化管理是从多角度对护士的德智能绩进行定性和定量、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测量与评定,是一种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现在我们的考核没有量化的指标,很难界定护士工作的质和量。②现在的考核标准为全院性,缺乏专科性,因此,需要制定符合专科细化的考核标准。③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护士长必须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指标,才能使绩效管理逐步完善。

3结语

妇产科护理论文篇4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确保护理质量

首先,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不断地对新知识、新理论进行补充,才能提升护理人员自信心。

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对科室的典型病例进行护理业务查房,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解决护理问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时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和死亡病例讨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每月进行护理质量分析讨论、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对护理杂志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组织大家共同学习。根据本科的实际情况引进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操作技能的培训:各种操作规范娴熟是护理人员与孕产妇建立信赖关系的基础。为此,定期组织操作技能及各种仪器使用操作培训,以考代培;强化急救技术培训,做到训练有素,确保了护理技术水平及抢救能力。

创新护理工作模式,实施全程护理

落实责任包干,实行小组负责包干到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护士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孕产妇的病情、护理难度、技术或个人要求等要素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构建专业组长-责任护士工作模式。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到患者分级,护士分层,实行整体包干的全程全方位护理。

结合孕产妇特殊时期的生理需要,延伸护理服务:结合产科专科特点,不断丰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孕妇提供从孕时到出院后的全过程无缝隙护理――孕期、产时、产后一条龙服务。孕期可选择信任的资深助产士,和她们交朋友并帮助孕妇预约检查时间。当有异常检查结果或到期未来检查时,通知孕妇及时来院就诊。助产士将对孕妇整个孕期的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并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在孕晚期给予分娩方式选择的指导。

产后实施床旁护理,满足产妇心理需求:因地制宜,能床旁护理的就实施床旁护理,条件达不到时以产妇满意为终极目标,利用下午供应热水的时段协助产后4天的产妇及长期卧床的孕妇洗头。夏天床旁进行婴儿抚触,其余时间将家属或有自理能力的产妇请到婴儿沐浴室,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前提下进行一对一婴儿沐浴、抚触的指导,鼓励动手实践,保证家属或产妇学会掌握,同时又消除了家属和产妇担心婴儿抱错的心理,家属和产妇十分满意。

重视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的孕、产期知识:入院时由专门负责的助产士,负责整个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根据产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跟进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的健康宣教及母乳喂养指导。出院后及时电话或上门访视产后情况等,将服务延伸至产后42天,使孕产妇安全渡过人生的特殊阶段。

温馨服务,以人为本

变“被动为主动,以患者为中心”:主动与分管患者及其家属深入交谈,走进患者,了解患者、了解患者家庭,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理念,对生产孕妇安排有经验助产士全程“一对一”陪护。在护理操作时,尊重患者隐私权、自主选择权,时刻体现出对患者的理解、同情和心理上的安慰,让患者感到温馨。

沟通是优质护理成功的关键:沟通能增进护患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双方的信任感,能营造出护患间的和谐、友善的氛围。它满足了产妇交流层次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产妇的心理健康,早日康复,使得护患关系更融洽。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化解医患矛盾,是医患纠纷的剂,促使护患成为亲人和朋友。

妇产科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心理护理;医学模式;心理健康;母婴安全;护患关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91-02

1产科心理护理的相关概要

1.1产科心理护理的基本内涵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应用学科,传统医学模式奠定在纯生物学基础之上,现代医学模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明确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强化了医学领域与心理学的互补作用,为心理学参与医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产科心理护理是产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产科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孕产妇为中心,基于心理学理论依据,通过愉悦的情绪、和善的言语、真诚的态度、科学的知识等各种途径对孕产妇施以积极影响,改善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满足其心理需求,从而实现理想的护理目的,获得孕产妇心理与生理的最佳配合。

1.2产科心理护理的主要原则产科心理护理的主要原则,一是交往的原则,即护理人员在对孕产妇实施心理护理时必须遵循社会交往礼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护理人员的礼貌仪容应体现社会人际交往环境中约定俗成的文化与道德规范。二是启迪的原则,即护理人员应通过专业的医学知识纠正孕产妇的错误观念,提升孕产妇的医学认知水平,促使孕产妇的积极配合。三是针对性的原则,即护理人员不应拘泥于统一的护理模式,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面对的孕产妇情况千差万别,护理方式应具有个体针对性,采取因人而异的护理方案。

1.3影响产科心理护理的重要因素影响产科心理护理的主要因素有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修养因素、护理人员与孕产妇信息需求的差异性因素、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因素。首先,产科心理护理依靠护理人员的思想信念与意志力量发挥作用,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修养是孕产妇安全感与信赖感的源泉。其次,在产科临床上,孕产与护理人员都需要掌握相关信息,信息沟通成为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有效的信息传递既能使护理人员了解孕产妇的心理需要,又能消除孕产妇的心理疑虑,促使其对护理工作的行为顺从,不良的信息沟通则刚好相反。再次,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受到职业、家庭、心理素质、身体条件、思想观念、知识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影响,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特征,有效的心理干预有赖于护理人员的丰富经验与扎实的护理技巧。

2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必要性

2.1解除产妇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产妇妊娠分娩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生物学过程,然而其强烈的生理、情感体验,以及伴随着角色转变而来的社会、经济与家庭压力却致使孕产妇在怀孕、分娩与产后过程中发生各种心理与情绪波动,出现诸如失眠、忧郁、焦虑、恐慌等影响产妇顺利分娩的不良精神状况。在这一特殊时期,产科心理护理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孕产妇进行科普宣教,促使正确的知识认知改善孕妇因为生理变化产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具有产科并发症的患者,消除其不良情绪,确保孕产妇手术顺利,保障孕产妇人身安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2促进产妇对住院环境的适应性孕产妇一般在分娩之前便会住进医院,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孕产妇的心理与情绪影响显著。一方面,孕产妇需要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对于年轻的孕产妇来讲,限制性的条款章程让她们感觉到自由的剥夺,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孕产妇,甚至会出现和同房病友以及护理人员闹意见的情况。另一方面,住院环境的布局、环境的安静美化、物品器械的配备会影响孕产妇的安全体验,比如让孕妇目睹抢救场面,或者其他产妇的哭喊声等等会严重干扰孕产妇心境的安定。产科心理护理是一种认识行为干预,及时发现与处理孕产妇异常情况,通过亲切的交谈,针对性的讲解与答疑,消除孕产妇的心理障碍,建立基于医院环境的参与型的护患交往模式,促进产妇对医院环境的适应性。

2.3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护患关系医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产科孕产妇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掌握孕产妇心理特点,将以人为主的护理理念贯彻始终。现代心理护理即是发扬文明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将珍视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落实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产科心理护理的内容,一是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护理技巧,规范言行举止,尊重孕产妇的差异化需求;二是重视护患沟通,通过良性的信息传递实现情感交流,化解孕产妇的疑惑与不满;三是致力于消除孕产妇的心理紧张与情绪困扰,促使科学的指导帮助孕产妇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给予孕产妇精神支持与安慰。因此,产科心理护理以孕产妇需求为中心,具有人性化护理特征,有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

3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3.1妊娠期的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妊娠期是指产妇受孕后至分娩前的生理时期,可称为怀孕期。这个时期产妇承受着正常的妊娠期疼痛,比如缺钙的孕产妇会出现腿部痉挛,肝区或背部脊椎疼痛;孕后的脊柱骨骼变化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使孕妇产生手臂与头部疼痛现象,由于子宫后倾或盆腔充血致使盆骨具有牵引痛与下坠感等等。与此同时,孕产妇体重大幅度上升,身材走形,使孕产妇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形象。因此,孕产妇在心理上既有一种体现女性价值的自豪与兴奋感,也有一种伴随着身体机能的剧烈反应,尤其是疼痛反应带来的心理恐慌。前者孕育生命的自豪感使孕妇的情感体验更自觉更强烈,更加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关心与尊重,不希望被忽视,依赖性强,自尊心上升,有些孕产妇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特征。后者疼痛症候群却使孕产妇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加剧对分娩的恐惧感,越是迫近分娩期,心理焦急与忧虑越严重,情绪波动越明显。

3.2分娩期的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分娩期是婴儿脱离母体,作为新的个体存在的时期。产妇在分娩的那天,作为分娩的信号,身体反应达到最高潮,表现为心跳加快、身体燥热、骨盆与小腹拉扯疼痛、阴道与膀胱出现压迫感、子宫口有液体流出、身体维持着持续的阵痛感。这时候耐受性差的孕妇会大喊大叫,极度欠缺安全感,心理恐惧达到最大化,一些产妇由于精神高度紧张,情绪焦躁难耐,急切盼望尽早结束分娩。当进入第二、三产程后,产妇必须配合宫缩用力,精神因素对产力以及软产道的影响甚大,产妇心情焦虑,起伏不定会使精力疲惫,宫缩无力,严重的甚至造成滞产与流产。

3.3产褥期的产妇心理健康状况产褥期是产妇分娩以后直到恢复孕前状态的时期,民间俗称坐月子,是胎儿脱离产妇身体后,生殖器官与心理的调适复原时期,通常需要6到8周时间。在这一时期,产妇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发生了生理性变化,比如子宫、阴道与外阴、盆地等生殖系统的变化;的变化与哺乳;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变化等等,因此产褥期产妇的初为人母的喜悦与照料新生儿的紧张,以及身体的不适应互相交织,产妇表现为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无所适从,其心理处于不稳定状态。性格乐观积极的产妇情绪高涨,表现为对各种产后保健、母婴健康信息的热切关注,期望获得护理人员的指导,而一些性格内向、保守的产妇依赖性与被动性强,信心不足,其中一部分缺乏家庭关怀,情感脆弱的产妇会进一步形成哭泣、烦闷、焦虑等精神障碍,容易导致产后忧郁综合征。

4心理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策略

4.1妊娠期产妇的心理护理策略针对妊娠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在言行上体现对产妇的尊重,并在情感上支持与鼓励产妇。一方面,妊娠期妇女因为孕育生命的自豪感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关心,期待被重视,自尊心强烈,因此护理人员对待新产妇入院应热情接待,态度温和有礼,响应产妇需求迅速并富有耐心,特别是针对一些具有自我中心意识的产妇,应始终有礼有节,以得体的举止、熟练的技巧展现应有的自信。另一方面,面对疼痛症候群给孕产妇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积极了解孕产妇的心理活动,向产妇传授正确的医学知识,消除产妇因为经验与知识缺乏造成的心理恐惧与焦虑,通过情感抚慰获得孕产妇的信任,并配合心理暗示疗法,帮助孕产妇建立必胜的信念。

4.2分娩期产妇的心理护理策略针对分娩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产妇加以心理疏导与技巧性沟通。分娩期的产妇由于身体的强烈反应,极度欠缺安全感,精神高度紧张,心理恐慌最大化,情绪焦躁难耐,这时候护理人员应引导产妇调整呼吸,放松精神,正确运用腹压,通过具有正面鼓励能量的语言沟通减轻孕妇大脑皮层的疼痛信号,促使产妇注意力集中,调动产妇分娩的主观能力性。对于耐受性差的产妇,护理人员应多鼓励、多巡视、多安慰,要求产妇及时反应自己的不适,并将积极的信息反馈给产妇,必要时应采取肢体语言,比如轻轻触摸产妇腹部,稳定产妇情绪。

4.3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护理策略针对产褥期产妇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提供科学的母婴保健指导与丰富的心理护理活动。产褥期的产妇经历了分娩,既表现出初为人母的高涨情绪,又表现出对照顾新生儿的无所适从,同时伴随着对身体生理性变化的不适应。因此,护理人员除了真诚的向产妇表达祝贺以外,还应提妇科学的母婴保健知识,比如产后锻炼技巧、健康自检方法、产后用药事项、产后美体方案、母乳喂养知识等等。另外,开展丰富的心理护理活动,比如组建心理护理小组,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播放相关录像,为孕产妇创造集体交流环境等等,都能更快的消除孕妇产后忧郁,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产妇,推动她们的参与积极性能有效帮助她们开放心胸,尽快融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宋青,陈叔平,李艳.孕产期心理干预对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

[2]程琳.心理护理在产科的必要性[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

[3]朱琴仙.分娩过程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