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整理6篇)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积累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昆虫,总结它的特征。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探索昆虫奥秘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昆虫吗?你知道哪些昆虫?对它们有什么了解?(课件出示多种常见的昆虫图片)
2.小组交流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昆虫,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昆虫,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来进一步了解几种昆虫。(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默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随机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三、互相交流,学习第一部分“复眼”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主要介绍了昆虫的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随机小结。
(1)蜻蜓有复眼。(板书:复眼)
(2)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板书:视觉灵敏)
5.查字典了解什么是复眼。(指名说,教师小结,课件出示“复眼”的相关知识)
6.作者是怎么研究复眼的?
(1)琢磨。琢磨是什么意思?(思考;研究)作者是怎样琢磨的?(“想必是”可推敲出作者是通过看书与猜想。)
(2)观察。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走近蜻蜓和苍蝇,发现它们视觉灵敏)
(3)想象。(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7.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和思考)
8.再读课文,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9.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四、互相交流,学习第二至四部分
1.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分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2)解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问题。
(3)组长整理信息,派代表发言。
2.各小组自主探究。
“花大姐”探究小组。
花大姐的外形和特点:
①瓢虫的膜翅:黑绸衬裙,顺顺溜溜,严丝合缝(指缝隙严密闭合)。(用词准确)
②外形: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有漂亮的小圆点,星点不同。(观察细致)
③习性:吃蚜虫——益虫;吃马铃薯嫩叶——害虫。(喜爱之情)
“独角仙”探究小组。
独角仙的外形和特点:
①笨重;②体长;③甲壳;④头部;⑤力气
“蚂蚱”探究小组。
蚂蚱的外形和特点:
①别称;②形态;③飞起来;④膜翅;⑤土蚂蚱
3.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再全班汇报。
预设1:使用“噌——”“呜——扑”等拟声词,表现了复眼昆虫的机警和独角仙的莽撞笨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预设2: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比如,“我说……就不能改改口味,也吃蚜虫吗?”
4.制作《昆虫备忘录》。
(1)各小组总结作者是怎样写的。(外形、特点、别称、习性等)
(2)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描写准确、修辞恰当)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做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汪曾祺了解了几种常见的昆虫,学习了怎样写好昆虫备忘录。希望同学们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也能写出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教学板书]
昆虫备忘录
蜻蜓、苍蝇:复眼视觉灵敏
花大姐(瓢虫):星点不同有益有害
独角仙(甲虫):头部有角力气大
蚂蚱外形美(挂大扁儿)
吐口水讨厌(土蚂蚱)
细致观察描写准确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先以讲解“复眼”部分的学习方法,根据阅读提示拟出自学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自学,完成信息整理,自主学习。本次教学充分发挥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学时,我进行适宜的引导与帮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篇2
一、学情分析
《昆虫备忘录》是一篇略读课文,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课的语言幽默、生动形象,写得情趣盎然,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分享最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中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及热爱之情。此外,学生要积累本课中的生字词,以及生动、诙谐的语句,为写作积累好词佳句。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昆虫的秘密。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认识“录、凡”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按照导读要求,自主合作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画面。整体了解主要内容,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体验,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能试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观察图片:你知道这些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昆虫图片: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
目的:激起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资料链接:介绍昆虫的相关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
3、揭示课题:
问题一:这份备忘录记录了哪些昆虫,记录了它们的什么秘密?
问题二:备忘录是什么?
明确:指能够帮助记忆,简单说明主题与相关事件的图片、文字或语音资料。
4、走近作者:汪曾祺。
5、自主识字:出示“备忘录、凡是……”等生字词,学生自主朗读后,个别学生代表读,师生共同正音,最后学生齐读。
6、多音字运用:蚂。
(二)阅读课文
1、阅读提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介绍了哪些昆虫,它们的特点和习性分别是什么?
(2)边读边想象画面,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3)交流分享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体会有趣的语言。
2、概括内容:本文是一篇昆虫备忘录,是略读课文,由《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
3、秘密探究:出示《复眼》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提问“作者的疑问是什么?你能帮助他解决吗?”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复眼。
明确:蜻蜓的复眼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复眼成像时,每个小眼只形成物体的一部分画面,众多小眼形成的画面拼成一幅图像。
4、举例说明:出示《复眼》部分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复眼的作用。
(1)“噌”是什么词?课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吗?
(2)文章举了例子来说明复眼的作用。
5、发挥想象:出示《复眼》部分的第三、四自然段,提问“如果人有复眼,会成什么样?”让学生大胆想象,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6、赏析句子:出示《花大姐》部分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
提问:这句话运用了和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效果?
明确:拟人和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瓢虫膜翅的美丽,以及款款落下时的优雅姿势。
7、句式运用:出示《花大姐》部分的`第二、三自然段,要求画出瓢虫的外形特征。
问题一:画线处作者用句式,这句话中表达了什么?
明确:表达了对瓢虫的喜爱,语句诙谐、幽默。
问题二:把这句话改写成陈述句。
8、小组合作:默读《独角仙》《蚂蚱》部分,要求在书上圈画出相关的语句,交流独角仙和蚂蚱的秘密。
(1)独角仙:名字外形
(2)蚂蚱:颜色习性
提问:体现了作者情感。
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9、交流分享: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提示: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交流。(为学生提供思路,激发学生表达分享的欲望。)
(1)想法天真;
(2)外形美;
(3)动作美;
(4)语言有趣。
10、小博士:出示课外昆虫备忘录,为接下来探讨昆虫备忘录的制作提供范例。
11、方法习得:明确昆虫备忘录的制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问:如何制作备忘录。
明确:
(1)表格形式:先做出表格,然后填入相关的内容。
(2)文字记录式:纯文字描述。
(3)图片文字说明式:文字内容围绕图片来写。
(三)课堂小结
1、我的收获:
(1)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你的感受是____。
(2)知道了“蜻蜓、瓢虫……”等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3)积累了“距离……”等词语以及生动、诙谐的句子。
(4)掌握了备忘录的写法。
2、主题归纳:
本文是《昆虫备忘录》的节选部分,作者_______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向我们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和习性,激发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随堂小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从一本书上知道蜻蜓有复眼,从那以后,就一直在琢(zuózhuó)磨复眼是怎么回事。
(2)瓢虫款(kǎnkuǎn)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chóucóu)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2、按课文内容填空。
顺顺()严丝()
()瓢虫收拢()
()作响()扁儿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蜻蜓和苍蝇都有_____,视觉都很灵敏。
(2)有的瓢虫吃蚜虫,是____;有的瓢虫吃马铃薯嫩叶,是___。
(3)昆虫里的霸王是______,它的力气很___,据说能拉动一辆泥制小车。
(4)________是国画家很喜欢画的,齐白石、王雪涛都画过。
(五)板书设计
昆虫类型特点
蜻蜓有复眼,视觉灵敏
瓢虫落下时姿势优雅,硬翅上有小圆点,圆点有定数
独角仙个头大,加壳深色、坚硬,头部尖端有角,力气很大
蚂蚱尖头蚂蚱:咯咯作响,膜翅桃红色
土蚂蚱:粗短,方头,色黑,吐褐色口水
(六)布置作业
2、实践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默读课文
能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大家分享并简单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3.具有对昆虫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昆虫,总结该种昆虫的特征与大家分享
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昆虫资料教师准备表格、图片卡、教学片课件、视频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那种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1)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昆虫。
(2)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
(1)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昆虫,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此处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图片、视频转向文字,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也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中,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
(1)学生了解作者简介
(2)齐读课题《昆虫备忘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懂
自由读通课文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画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检查字词
预设点:
(1)膜翅益虫瓢虫马铃薯霸王蚂蚱鞘翅形态丝绸
掌握咯咯作响黑斑褐色琢磨瞎款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生词
(2)磨[mó]摩擦磨合阻碍,困难消耗,消灭拖延,耗时间
[mò]粉碎粮食的工具。用磨将粮食加工成所需的状态。
师提问在本课中“琢磨”应读哪个音
接读课文,在读中正音。
梳理课文内容
(1)课文讲了哪几种昆虫
(2)为什么不以名字命名小标题
(3)每种昆虫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4)通过瓢虫的描写片段,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三、制作昆虫备忘录
你最喜欢哪一种昆虫,说说原因。
如果不喜欢课文中出现的昆虫,可以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向同学介绍说明。
师出示范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
预设:
(1)表格式昆虫名称别名显著特征瓢虫花大姐硬翅上有黑色小圆点,并且有定数独角牛蚂蚱蜻蜓…………
(2)图片文字说明式
(3)文字记录式
例:瓢虫又名花大姐,膜翅是黑色的`,硬翅是朱红色的,并且上面有小圆点,有吃蚜虫的益虫,也有吃马铃薯叶的害虫。
【设计意图:采取多种方式,不拘泥于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此时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兼得,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质疑探究、资料补充
读了课文,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1)学生提出问题如:什么是复眼、蚂蚱飞起来为什么发出咯咯声、独角牛为什么只有一个角、有没有其他颜色的瓢虫。
(2)交流解决
出示视频资料补充
小结:同学们,如果你对大自然中的昆虫感兴趣,想进一步探究,请在课下阅读杨红珍《走近大自然》之《探秘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千姿百态的昆虫和它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信你对昆虫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兴趣入手,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
《昆虫备忘录》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抓住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的特点进行介绍,教给了人们知识,表达了对生灵的喜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读者的阅读现状,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魅力。经过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学习重点逐渐向阅读过渡,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但是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观察还远远不够,对于昆虫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体会昆虫的可爱,是一个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熟知字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知识目标)
2.学习作者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能力目标)
3.感受这四种昆虫的特点,培养热爱生灵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昆虫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昆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四、说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我通过创设情境,加深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赏读教学法:运用自主感知朗读法、抓关键词品读法、设置情境悟读法等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3.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引导感知蜻蜓、瓢虫等昆虫的外形特点。
4.小组合作学习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卡的要求研读文章段落,在小组合作中体会文章情感,在合作中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分析讨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手段
我准备用多媒体、板书、动画、简笔画等手段辅助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拥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些昆虫。
2.师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吧?那有人喜欢昆虫吗?了解这些昆虫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汪曾祺大师一起去认识一些有趣的昆虫朋友吧。
(二)学习第一部分——复眼。
1.明确蜻蜓有复眼,让学生了解“复眼”是什么。(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在双壳纲身上也有出现。)
2.学习第2自然段,提问“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联系下文的内容来思考,看看这句话后面接着写了什么,和这句话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
(三)学习第二部分——花大姐。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说说这一部分介绍了瓢虫的哪些内容。
2.学习拟人句——“折好它的黑绸衬裙”。“收拢硬翅”形象地写出了瓢虫落下来的动作,也流露出作者对瓢虫的喜爱之情。
(四)学习第三、四部分——独角仙和蚂蚱。
1.让学生了解独角仙的外形特征,初步感知“独角仙是昆虫里的霸王”。
2.重点研读“可能”“约”等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使用“可能”“约”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3.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蚂蚱为什么叫作“挂大扁儿”
4.研读句子,感受作者认真的观察态度,学习如何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五)布置作业
仿照作者描写昆虫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整篇文章的袖珍版,是直观教学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板书形式,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几种常见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户外观察、阅读科普材料和创作“昆虫备忘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资源:昆虫图鉴、相关科普书籍或视频。
教学工具:放大镜、记录本、彩笔。
预习任务:学生提前阅读关于昆虫的基础知识,尝试在家中或校园内观察并记录一种昆虫。
教学过程
1.引入(约5分钟)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有趣的昆虫小故事或展示精美的昆虫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目标明确: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强调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
2.新知探索(约20分钟)
科普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昆虫的图片和视频,讲解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示范观察: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注意细节。
3.实践操作(约30分钟)
户外观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公园进行昆虫观察,使用放大镜和记录本记录昆虫的特征、行为等。
小组讨论:回到教室后,小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发现的有趣现象或疑问。
4.创作“昆虫备忘录”(约25分钟)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可以是描述性段落、诗歌或故事形式,鼓励创意表达。
艺术创作:结合文字,学生可绘制昆虫插图或制作简报,使“备忘录”更加生动有趣。
5.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分享创作思路和观察心得。
同伴评价: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指出亮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课后作业
继续观察家附近的不同昆虫,每周记录一种新发现,制作个人“昆虫日记”。
教学反思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和观察作业,评估教学效果,思考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然探索兴趣和科学素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关于昆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热爱科学的态度和能力。
《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录、凡、距”等10个生字,理解“琢磨”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快速读文的能力,并能够了解文中昆虫有趣的秘密,体会观察发现的乐趣,从小培养观察自然、探究昆虫世界奥妙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课文中几种昆虫的秘密。
教学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的形式试着做一份昆虫备忘录。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作者汪曾祺的资料以及含有昆虫的成语;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几幅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画面中动物的名字及其所属科目,教师归纳板书(昆虫),指导学生读准“昆”的读音。
2、(过渡引入:有一位叫汪曾祺的老爷爷非常喜爱观察昆虫,为了让更多人也能通过他的观察发现了解关于昆虫的秘密,他还写了一篇有趣的文章(补充板书:备忘录)。
3、(指导读题并说说对课题的理解,教师简单补充(指能够帮助记忆,简单说明与昆虫有关的图片、文字或语音资料)。
一、成语比拼,引入话题
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昆虫成语大比拼”游戏,你们敢比一比谁积累的含有昆虫的成语更多吗,老师先说——金蝉脱壳。
生:螳螂捕蝉。
师:井底之蛙。
生:画蛇添足。
师:螳臂当车。
生:蜻蜓点水。
师:孩子们,你们积累的含有昆虫的成语可真不少哇~这说明你们平时就是个善于积累的好学生。说到昆虫,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学习一篇有趣的文章(板书:昆虫备忘录,提醒大家读准生字“昆”,同时简单交流对课题的理解)。简单介绍文章作者汪曾祺,课件补充出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
二、自主读文,初识昆虫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搂准字音,读通句子,给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请教同学或者老师。同时看看课文一共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昆虫,自己感兴趣的昆虫介绍可以多读几遍。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时予以点拨指导。
2、(检查自主读文情况:
(1)课件出示课后生字,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提醒读准生字“绸”是翘舌音。学生齐读。
(2)指名说说课文?共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昆虫。课件出示表格,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出示昆虫名称(蜻蜓、苍蝇花大姐独角仙蚂蚱)。
(3)指名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昆虫的介绍,同时简要说
说原因(我最喜欢蜻蜓和苍蝇部分的介绍,因为觉得它们的复眼非常有趣),并认真朗读该部分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再次进行范读指导,注意提醒“蝇”在“苍蝇”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再次选择白己喜欢的昆虫介绍,根据课件出示的表格分别找出这类昆虫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有趣发现,注意进行圈画相关语句,同时可以联系自己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学习。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学习交流,在填写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探究。教师深入小组间进行交流学习检查及指导,并及时给予点拨、提示。
三、探究交流,了解昆虫
1、(指名学生展示说说自己最喜欢课文中哪一种昆虫,课件聚焦出示该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该昆虫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义从它们身上发现了怎样有趣的'秘密,教师根据学生的l可答适时引导。
2、(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教师补充关于“复眼”(甲壳类、昆虫类等节肢动物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构成,例如蚂蚁一个复眼由50个小眼构成。复眼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电能分辨颜色)、“国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寅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等知识。
3、(过渡:这篇课文虽然属于科普文章,但是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十分有趣。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觉得有趣。
(1)学生读画、品味,与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指名读句子,课件重点出示句子“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使用拟人手法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瓢虫的样子轻盈、漂亮);“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引导学生体会拟声河“呜”以及动词“扑”,将独角仙摔下的瞬间描写得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4、(补充学习,自己课前搜集其他关于课文中几类昆虫的小知识(圈片或者文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教师注意提醒他们跟课文类似的知识就不要再说了。
5、(说写结合,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作者是如何写好昆虫备忘录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表格明确在巧昆虫备忘录时可以写清楚它们的名称、样子、特点以及有趣的秘密。
(2)引导学生说说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这儿类昆虫外,自己还喜欢其他什么昆虫,注意说出该昆虫的特点以及自己发现的秘密。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注意把话说流畅、简洁、清楚。
(3)指导学生仿照课文巾对昆虫的介绍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昆虫写一篇备忘录,教师提醒他们注意结合表格写清楚昆虫的几方面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展示朗读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并进行评价,教师适时对他们的写话进行梳理、修改。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说说学过课文后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作者认真观察发现的良好品质的重要性。
2、(教师小结:孩子们,昆虫世界是奇妙的,如果我们能够像文章作者那样善于观察发现,相信你们也能够从中发现很多关于昆虫的奥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