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整理8篇)

来源: 时间:2024-08-16 手机浏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新词,如“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体会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

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双龙洞的图片、视频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正音,评价朗读。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所有字词,各种形式认读。

理解词语,如“突兀森郁”等。

小组合作学习,记忆生字词。

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游记主要写了哪些景点。

同桌合作,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回顾上节课内容。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内洞的大、黑、奇等特点。

发挥想象,描述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和颜色。

引导学生理解孔隙的小、窄、矮等特点。

通过模拟体验、观看录像等方式,感受作者进孔隙时的紧张心情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洞口和外洞的特点。

通过比较、想象等方法,感受外洞的宽敞。

引导学生感受路上的美景,理解“明艳”一词的含义。

体会溪流的活泼,练习朗读相关句子。

学习“路上”部分:

学习“洞口、外洞”部分:

学习“孔隙”部分:

学习“内洞”部分:

总结全文,感悟写法

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游记的条理性。

感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学习游记的写作技巧。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收集双龙洞或其他自然景观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指导学生仿写一篇游记,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如“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事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双龙洞各景点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生字词卡片,用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描述春天的美景和外出旅游的乐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解释“记”的含义,并猜测作者的游览顺序。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评价。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合作学习,概括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游记主要写了哪些景点,并画出关键词语。

同桌合作,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辨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4.精读课文,挖掘特点

学习“路上”部分:

感受路上的明艳景色,体会作者的心情。

朗读相关句子,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洞口、外洞”部分:

体会洞口的气势和外洞的宽敞。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外洞的特点。

学习“孔隙”部分:

感受孔隙的小、窄、矮等特点。

通过模拟动作、朗读等方式,体验作者进孔隙的'感受。

学习“内洞”部分:

感受内洞的大、黑、奇等特点。

发挥想象,描述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和颜色。

5.拓展延伸

争当小导游:让学生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事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总结全文

回顾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

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五、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词。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搜集有关溶洞的资料,准备在班上交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掌握相关词语,如“浙江”、“突兀森郁”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小组合作,绘制游览示意图,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双龙洞的奇特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以及感受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双龙洞各景点的图片、视频等)

游览示意图的模板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简介作者叶圣陶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纠正读音。

理清路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景点的特点。

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习“路上”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路上景色的句子,体会景色的明艳和溪流的活泼。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学习“洞口、外洞”部分

引导学生理解“突兀森郁”、“大会堂”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外洞的高大宽敞。

通过朗读、比较等方式,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习“孔隙”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孔隙窄小的句子,体会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和具体描写来表现孔隙的特点。

通过模拟体验、分组朗读等方式,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好奇、紧张心情。

学习“内洞”部分

引导学生理解内洞“黑、奇、大”的特点,并发挥想象,描述内洞中的'奇石异景。

通过观看视频、朗读等方式,感受内洞的神奇与美丽。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回顾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双龙洞各景点的特点,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尝试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描述。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收集关于金华双龙洞或其他风景名胜的资料,准备在班上进行分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桂林山水,领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1、抽学生读本段。

2、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5、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3、质疑问难。

4、老师提问:

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5、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1、学习方法同上1~3步。

2、老师提问:

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3、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4、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题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5、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2、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6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7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依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读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亭台楼阁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见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过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质?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四处寻找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迪塞县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到的?

2、这一段所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锻炼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惨状。

(九)理解小溪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行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坑里进内洞口的那一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

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1)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10、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色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