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1-20 手机浏览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的素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和认识。从属性上看,人的素质可分为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自然素质是人先天具有的,表现为人的身体状态、智商反应以及各种活动能力等;社会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他人和社会那里接受到的知识、思想以及其它技能技巧等。自然素质与遗传有直接关系,而社会素质则与教育有直接关系。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之一,其形成与发展虽然与遗传有关,但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却是主导的因素。心理素质的优劣,一方面与个人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以及健康的程度有关。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看,一个人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看法及其判断就越客观,从而也就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人以及社会。从心理健康方面来看,一个人心理越是健康,对待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就越是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其实质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正确的态度。由于人的心理就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各种行为又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发生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个人行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所产生的后果。从这一点出发,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势必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尽管对心理健康尚无一致的定义,但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人积极性、创造力、人格统一、个性化等的积极表现。如美国心理学家板格森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具有行动的热情,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创造的理想。奥尔波特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力争自我的成长;2、能客观地看待自己;3、人生观的统一;4、具有与别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5、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6、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事物的爱。我国心理学家严骏认为心理健康的含义是:1、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2、能避免由于过度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3、与人相处时,能保持发展融洽互助的能力;4、能将其精力转化为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5、有能力进行工作;6、能正常进行恋爱。以上均从不同角度说明:心理健康应能显示出有机体的功能和效力、发动力和统一力[1]。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如信仰、压迫感、动机斗争、情绪等外生因素。之所以把这些因素称为外生因素,是因为这些因素的产生受客观外界的力量影响较大。当外界客观事物对人体产生某种刺激时,人的这些心理活动就表现得格外强烈,当人有了上述心理活动反应时,就可能产生错误认识,并导致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崩溃。一旦人的精神发生了崩溃,其行为后果大多是消极性质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或毁灭性的。通常说的“精神支柱”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趋向,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期望或价值判断,当这种期望成为现实时,无疑对期望者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当期望破灭时期望者就会痛不欲生。拿信仰来说吧,在青少年学生中,“崇拜”是较为常见而又普遍的现象,本身就意味着是一种“信仰”,如对某同学的崇拜,对歌星、舞星、球星等的崇拜,对自己父母的崇拜,对老师的崇拜等,虽然这种崇拜与对某种思想、理论的信奉有一定的差别,但这种崇拜无疑也是对人生某一方面的信仰。据报载一位中学生曾对他自己的父母有着深深的崇拜感,但偶然一次发现了他父母的夫妻性生活照片,瞬间父母原来的那种“完美”形象在他脑海里荡然无存,并为此而深深地感到痛苦。又如压迫感的强弱,也会导致一个人精神上的胜利或失败。在青少年学生中,压迫感的产生来自多方面: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影响心理健康还有多疑、骄傲和自卑、嫉妒、敏感、忧郁.残酷、无端恐惧等因素。这些可视为内生因素。它们由个人主观上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评价、看法而导致。这些因素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如果长时期地缠绕着一个人,就有可能导致心理畸形。如多疑的人就可能会患得患失,残酷的人就可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总之,这些内生因素大多是消极因素,无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其中,多疑、敏感、忧郁、无端恐惧等,其基本特点是“无中生有”。即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硬视为一种存在,类似于古代的“杞人忧天”。过分地将精力集中到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件上,使自己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有一则骇人听闻的报道:一个15岁的男孩,由于家里贫困,初中毕业后生怕弟弟、妹妹都上学,势将影响他升高中、上大学,便哄骗他们一起去土坑玩,竟亲手把14岁的弟弟和11岁的妹妹活埋了[2]。

有学者为此事发表文章,认为“素质教育德为先”[3]。从心理的角度看,这个15岁的男孩所作所为反映了他多疑及残酷的不良心理,即对所认识的事物,违反实际情况,轻易地持怀疑态度,怀疑别人将不利于自己,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物采取轻视和敌视一切的态度,失去爱心和同情心。行为上往往采取过激手段。

上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无论是外生因素还是内生因素,都是心理不卫生的表现。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如果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么影响文化素质的提高,要么导致思想素质的低下。俗话说,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平常心”就包含了健康心理内涵。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能以“平常心”对待之,那么所产生的后果就会积极得多了。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当风言风语来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面临许多困难时,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真实写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从心理卫生角度看,有公共心理卫生和个人心理卫生。公共心理卫生包括良好的社会风气,充分的就业,报刊、电影、文学内容的健康,闲暇时间的合理安排,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场所的提供等,对公共心理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重点谈谈学校的公共心理卫生。

学校公共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一是校园氛围,一是课堂氛围。校园氛围表现在学校的地理位置、校舍布局、环境绿化、设施陈列等硬件上,以及校风校纪、风采展示、思想宣传、教学生活秩序软件上,这些是公共心理卫生教育的总体方向的表现形式。这是从共性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卫生教育。因此,校园氛围的好坏、浓厚与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新生跨进校园就感觉到“心都凉了半截”,那种“催人奋进”、“催人向上”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当然,由于各学校经济条件、自然地理等因素,硬件设施会有很大差别,但学校领导对新生亲切寄语、学校教育成果的介绍、学校全体师生的努力目标,无疑都会对学生心理卫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什么众多的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子女往“重点”学校塞,其道理就在这里。

学校公共心理卫生的课堂氛围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抱什么样的“期望”,学生便往往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发展,这种关系称为“教师期望的效果”。因为教师对学生抱不同的期望,便会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也就会以不同方式和态度对教师作出反应。教师寄以期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表现为更努力学习、更要求进步和老师的关系更密切。当学生的这些反应被老师觉察到,教师就增加对这些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并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寄以希望的学生便不断进步,产生了“教师期望的效果”。而对另一些学生,教师对他们不抱太大的期望,学生也完全能从教师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意识到,深感教师偏心、歧视,便常以消极态度对待教师,把教师的教导当耳边风,甚至公开抗拒。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反应后,往往对这些学生更加不满。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教师认为希望不大的学生便日渐落后,也出现了“教师期望的效果”,教师的这种偏爱态度,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都有影响。所以,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受学生的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制约,尤其受教师态度的制约。在集体中过分突出或地位低下,都影响心理卫生,骄傲和自卑常常因此形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集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集体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使他们各得其所。

对学生的个人心理卫生,除公共卫生会对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外,个人心理卫生教育尤为重要。前述各种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不良因素,都可视作个体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心理不卫生的内容和表现也不一样,尽管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能给这些学生一定程度的治疗,但不能解决各自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团委、思政等各方力量的密切配合,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交流,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比较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多处相同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渗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优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需要进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自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感,认清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意义,知晓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得以彰显,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全面的语文知识,但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也无法使自身掌握的知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积极健康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给予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易于接受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对待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不以学习成绩为划分学生的标准,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得更好,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所期待。学生在充满爱和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也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挖掘高年级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展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放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避免以说教为主,最好能够融入课堂,在教课过程中适当渗入,这样也易于受到学生的认同,减少学生对说教的反感。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高中生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心理适应能力,但仍需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教育滞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在西藏,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希望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孩子们不仅觉得这是对的,而且其他人应该这样对待他,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不仅自私,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薄弱。

(二)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一般来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期望。目前,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未来,他们将能够成功地进入一些重点大学,并获得更高的学位。父母的高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人际期待。在学生教育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担心他们的初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父母干预也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愿望过于迫切,不仅不能使孩子好起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这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感到焦虑、低沉、沮丧甚至极端。

(三)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争吵甚至打架。我们知道,即使精神健康的儿童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争吵的家庭中,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微妙的影响,他们的个性也会变得暴力、敏感和冲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学校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通过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当学生周末放学回家,家长也需要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环境时,要积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总是充满欢笑和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关心,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家庭中,沟通往往是最有效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许多中国父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水平。然而,仅仅给孩子一个物质优势并不能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沟通。只有通过沟通,相互之间才能获得相互信任。它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孩子长大后,他们最想要的是照顾他们的父母。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不应过分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或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交流和理解,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