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例(3篇)

来源:其他 时间:2024-01-24 手机浏览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MGM(1,2)模型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契机,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将助推海洋经济取得进一步发展。因此,将海洋产业与就业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为扩大就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9]肖新平、宋中民、李峰:灰技术基础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

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山东半岛将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此,对近年来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归纳分析,并以此为据对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预测与展望,将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1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1.1确定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指标

海洋经济的发展,包括海洋产业发展和经济容量两大方面。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海洋产业的经济功能,指沿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1]。经济容量则是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因此,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指标的选择,以海洋产业值为主,从影响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入手,同时对各因素指标进行排序,按照各个指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对其分配不同的权重。

1.2评价方法的选择

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运行是处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之中,其影响因素数量较多,同时大部分又难以定量,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因此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将是明智的选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1.3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细化指标赋权用

AHP法确定各细化后的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不在赘述。经一致性检验,各分析对象的层次总排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分析预测模型

2.1对细化指标的解释

在确定了要考察的指标后,下一步就是对指标进行量化,下面列出对各个指标具体的量化方法。海洋产业总产值(C1)用来描述山东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通过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历年数据的比较,可以描述海洋产业的发展演变过程。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C2)用以描述山东沿海地区7地市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分析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衡量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水平的重要指标。集中化指数(C3)该指标用以描述某类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程度,以反映该产业的集群化优势,集群化发展是海洋产业的未来走势,因此也是我们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I=N/A1M/A。式中,I为集中化程度指数;N为某区域某部门产值;A1为整个地区某部门产值;M为某地区全部产值;A为整个地区总产值。I值越大,工业在某些部门的专门化程度越高。海岸人口压力(C4)反应海岸带的经济容量压力,即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为:海岸人口压力指数=沿海人口数量/经济人口容量。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人口容量超负荷;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则表示人口容量相对富裕。经济人口容量指相应于地区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口容量。山东地区经济人口容量=山东沿海7地市国民生产总值/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山东沿海人口密度(C5)用以描述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人口压力。由于海岸带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可承受的人口压力有限,但城市的发展使得人口过于密集,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对于每一个细化指标来说,反应的均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都不能完整地反映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全貌,但又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因此,需要将它们进行组合,归纳出一个可以反映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2.2各细化指标的结果分析

在确定了细化指标和指标整合的框架后,下面就对各个指标进行赋值。为了更好地反映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轨迹与未来发展趋势,笔者采用的研究区间为2001—2009年,依据前面列出的计算方法,各指标的赋值情况如下。海洋产业总产值(C1)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其中2009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图2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上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快速上升态势,2001—2009年,山东海洋经济总产值由787.03亿元增加到6038亿元[2]。然而在海洋产业总产值连年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山东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C2)增长速度相对较慢[3],并且在2007年开始回落。这一方面说明海洋经济在全国各沿海省份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集中化指数(C3)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以及《山东省统计年鉴》。从图4可以看出山东省海洋产业集中趋势正在逐步增强,并在2006年之后开始保持稳定,这为山东海洋经济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海陆统筹、资源整合的蓝色经济区战略奠定了基础。海岸人口压力(C4)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年鉴》和《山东省统计年鉴》,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表示人口容量超负荷;海岸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则表示人口容量相对富裕。从图5可以看出,山东省海岸人口容量一直比较富裕,最高为0.584(2001年),并处于总体下降的趋势,但2007年后开始缓慢增加。山东沿海人口密度(C5)统计数据均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为山东省沿海7地市历年人口密度。近年来山东沿海人口密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对于沿海的生态环境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p#分页标题#e#

2.3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指标的计算

以上是对各项细化指标的解释,通过分析可以更为准切地了解每一个细化指标在反映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状态中的作用,每一个细化指标都反映了海洋经济某一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各类指标加以整合可以得出一个反映海洋经济的更为全面和直观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前面已经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因此,下面将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归一化运算,包括无量纲化处理和对负向数据的处理[4]。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运算,因此在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无量纲化处理,在目前的各种文献中,有3种不同的方法:极差正规化法、标准化法和极值处理法。极差正规化法对于数列区间偏大的指标,会降低其在总体中的权重,而标准化法会消除各指标变异程度上的差异,因此经标准化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导致综合评价的结果不准确。因此,这里采用极值处理法,可以同时保证数列的单调性、差异比不变、平移无关、缩放无关和区间稳定性[5]。这里采取极值法进行无量纲化,以保持原数列的分布规律。=采用极值处理法进行无量纲化的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各指标,其值处于0和1之间。首先可以看出山东省海洋经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即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略有下滑;其次,可以通过发展指数变化趋势,预测今后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尽管在2008年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出现回落,但是从山东海洋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总体趋势来看,以及随着蓝色经济区战略的逐步展开和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的确立,山东海洋经济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期。

3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预测与展望

3.1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山东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经典缩影,海洋经济更是作为山东经济复苏的标志和动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海上山东”以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经过海陆统筹促进了整个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6],到2009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因此,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当前山东省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尚未彻底结束,中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巩固,尤其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刻不容缓。山东像全国一样,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着体制、结构、产能过剩、内需持续扩大的基础不够巩固、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够等突出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7]。在这种形势下,山东海洋经济能否实现遏制经济增长下滑势头,实现逐步回升,2010—2011年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世界银行(WB)等机构2010年的预测,在亚洲经济率先复苏、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复苏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经济将在曲折中复苏向好。在这一大背景中,由于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将在继续保持长期增长基本面的前提下,不断巩固经济增长回升的基础[8]。2010年和2011年分别作为十一五”末年和十二五”第一年,是事关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取向的重要时期,也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3.22022年海洋产业总产值预测

为2001—2009年山东海洋产业总产值,以此作为原始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利用累加生产序列建模,计算过程不再赘述,可以得出2010—2022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从预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正处于成长期,而随着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开展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提高,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效率必将不断提高,因此,在未来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其产值高于上述预测值也是完全可能的。山东省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海洋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把海洋经济作为全省经济最大增长点来加以培植,推动海洋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9]。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45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到2022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占全省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克服海洋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带来的资源高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3.3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展望

总书记2009年4月来山东考察时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为山东半岛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到进入21世纪后相继提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省海洋经济战略逐步形成了区域发展格局,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深刻变化。但是,在这些战略构思中,始终没有一个以统筹海洋与陆地资源、产业与区域经济,以整合陆地与海洋两大发展空间,以海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的海陆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全面发展的战略。因此,总书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讲话,指明了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基本任务、正确道路和本质要求。并且又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对发展海洋经济的科学阐述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目标要求。这其中蕴含了海陆资源、产业、经济统筹,海陆两大发展空间整合,以海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的陆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内容。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在山东省政府的努力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前已成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实现路径的试点区域,山东省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将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围绕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等现实需要,在黄渤海区域先试先行,这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国家推动层面。根据试点”安排,山东省将和浙江、广东两省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海洋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服务能力建设与区域海洋综合管理、规划跟踪与政策实施评价体系建设等六大领域展开先试先行[10]。#p#分页标题#e#

海洋产业发展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34-02

一、竞争力的来源及内涵

“竞争力”一词最早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它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发展。从贸易资源禀赋出发,李嘉图等人认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优势”。以效率为出发点,波特把竞争力定义为生产力或生产率。所谓的竞争力,就是竞争主体在稀缺资源背景下及一定竞争范围内拥有比其他主体获得更高利益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即是指竞争主体能否以更低价格、更高质量、更优服务的产品,持续占领市场的能力。

二、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国内外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是针对理论研究与评估技术。国外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研究较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家竞争力的学者,他创立了竞争优势的“国家钻石”模型,为形成系统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基础。[1]

国内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时间不长,竞争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金培博士[2]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1998年,中国社科院裴长洪博士[3]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他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综合。”

三、海洋产业竞争力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海洋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海洋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在人才、资本、国际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体现的是海洋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4]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广、角度多,但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目前,国外学者对海洋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发展模式上,尤其是对海洋渔业、[5]海洋油气业、[6-7]滨海旅游业、[8-10]海洋电力业、[11]海水利用业、[12]海洋生物医药业[13]等特定产业的评价分析。

国内学者在海洋产业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从研究区域上看,目前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广东、山东、浙江省、江苏省、海南省和长三角地区。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分析及常见的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定量方法。

以全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李彬等,[14]孙林林等[15]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状况。殷克东等人[4]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从海洋产业人力资源、海洋产业资本、海洋产业国际化水平,海洋产业科技竞争力,对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梯度类型划分及动态评价,探明了中国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动态变迁特征、关键因素及其内在关联效应。刘大海等[16]从科技水平、经济状况、资本实力等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郭孝伟[17]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个方面,通过综合加权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以中观尺度的省级为研究对象,对海洋大省山东的研究较多。刘洋等人[18]对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9大海洋产业竞争力作了聚类分析。戴桂林等[19]运用偏离份额法、李勋来,李慧[20]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王圣[21]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分析。李晓光等[22]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对其他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徐丛春等[23]借鉴波士顿矩阵方法,对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林雄斌[24]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情况。常玉苗,蔡柏良[25]利用主成分-TOPSIS法,评价了江苏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的排位。马仁峰、庄佩君[26]运用核心要素对比法和聚类分析法,从海洋产业发展条件、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社会效益、海洋科技能力四单要素测度和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海洋产业竞争力。李仁君[27]对海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现状评价和综合评价。

四、小结

从研究区域上来看,对我国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大省山东,而对南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以及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海南地区。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评估分析中,最常见方法的就是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属于主观评价方法,是用专家打分来确定权重的,由于引入主观因素,评价结果的客观因素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是客观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以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的,客观性很强,但是仅根据指标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主要指标的权重会损失约20%的信息量。熵值法的数学理论依据很强,避免了评价结果的主观随意性,但是灵活性较差,测得的权重可能会与专家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指标体系上来看,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中,采用的指标多集中在主要海洋产业等经济统计指标,对政治、文化、环境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关注不够。在指标权重设定上也存在争议,测评方法也很单一。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学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强。这种对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其对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不同结果,甚至采用相同的测算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鉴于目前我国海洋统计工作的特殊性,应从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出发来选取指标,建立一套相对完整合理的指标体系,针对指标选取适当的定量、定性方法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以确保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各地区的海洋产业竞争力情况。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金培.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5]MORGANGR.Optimalfisheriesquotaallocationunderatransferablequota(TQ)managementsystem[J].MarinePolicy,1995,19(5).

[6]MANAGIS,OPALUCHJJ,DIJ,etal.Grigalunas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oftotalfactorproductivityintheoffshoreoilandgasindustry[J].EcologicalEconomics,2006,60(11).

[7]FRASERSG,ELLISJ.TheCanada-newfoundlandatlantieaccordimpleme-ntationact:Transparencyoftheenvironmentalmanagementoftheoffshoreoilandgasindustry[J].MarinePolicy,2009,33(3).

[8]KUJIT.Thepoliticaleconomyofgolf.AMPO[J].Japan-AsiaQuarterlyReview,1991,22(4).

[9]MORGANR.SomefactorsaffectingcoastallandscapeaestheticqualityAssessment[J].LandscapeResearch,1999,24(2).

[10]AGARWALS.Restructuringseasidetourism-theresortlifecycl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

[11]MISRABM.Seawaterdesalinationusingnuclearheat/electricity-prospectsandchallenges[J].Desalination,2007,205(2).

[12]FENICALW.Newpharmaecuticasfrommarineorganisms[J].TrendsinBiotechnology,1997,15(9).

[13]GAMALAEA.Biologicalimportanceofmarinealgae[J].SaudiJournal,2010,18(1).

[14]李彬,高艳,张士洋.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c//.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0.

[15]孙林林,李同昇,吴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5).

[16]刘大海,陈烨,邵桂兰.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理论与实证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7).

[17]郭孝伟.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2).

[18]刘洋,丰爱平,刘大海.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

[19]戴桂林,石聃,王伟.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5).

[20]李勋来,李慧.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1]王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7).

[22]李晓光,崔占峰,王少瑾.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2).

[23]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2).

[24]林雄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分析[J].海洋信息,2011(1).

[25]常玉苗,蔡柏良.陆海统筹视野下的江苏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海洋经济,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