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预防措施范例(3篇)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类型;预防措施;徐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S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253-01
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宜蔬菜、瓜果生长的初春、秋末或整个冬季,通过保温措施的实施,即采用地膜、棚架塑料薄膜、钢棚等保温材料,使蔬菜等避开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特殊的环境中发育生长,可延长或提早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与露地栽培以及储存、加工等措施相配套,并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对于保证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出现,既优化了棚体结构组合,增加棚体的使用寿命,调节了蔬菜种植茬口,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提高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日光温室与其他棚体一样,蔬菜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仅就日光温室栽培时易遇到的几种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充分发挥日光温室的良好效应,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日光温室的生产和发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1日光温室栽培灾害性天气的类型
1.1冻害
气温骤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下,性能较差的温室气温达-3~-2℃,保温条件较好的温室也只有4~5℃,会使黄瓜、番茄等喜温性蔬菜受冻,受冻面积可达30%~40%。受冻作物上部叶片及生长点结冰,天晴后,叶片失水萎蔫,甚至整株萎蔫下垂死亡。
1.2冷害
当-6~-5℃的天气连续超过10d,且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差、保温透光性较差时,易出现冷害。早晨温室内气温2~3℃,可使黄瓜生长受阻,即生长速度慢,花打顶,中上部叶片颜色加深,边缘变黄,茎须卷曲,不伸展。
1.3低温弱光
温室内长时间处于低温、弱光(光强仅为正常的30%左右)、湿度大(90%~95%,少数达100%)的环境条件,且地温下降,植株因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缓慢,叶片变薄黄化,出现落花落果现象。黄瓜还会出现化瓜现象,且病害多而重,严重影响了温室越冬黄瓜及秋延后番茄的生长。刚定植的黄瓜死苗率达10%~15%,严重的达30%~40%。
1.4高温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气温回升快,易造成长时间超过32℃的高温危害,使黄瓜生长加快,叶片变薄黄化,坐果率降低,畸形瓜增多,植株衰老,严重影响黄瓜产量[1]。
1.5大风、大雪
风雪天气易使温室局部受损,出现棚杆断裂、棚面凹陷、棚膜破损或刮起的现象,使冷空气进入棚内而引起温度降低。如不及时补救,可产生棚毁、菜受冻现象[1]。
2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措施
2.1建造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温室
2.1.1科学合理规划日光温室的结构。①合理的墙体。墙体厚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墙体的温度变化才会较为恒定。50cm厚的夹皮砖墙隔热能力较强,但仍有3℃左右的温度传导。而徐淮地区推广的半地下堆土式日光温室,墙体厚度高达1.0~1.5m,能使墙体保持稳定的温度变化,同时又能在室温较低时放热,且半地下又利于利用地热,达到一体多用的目的。②适宜的高度、跨度和前屋面。前屋面是日光温室的采光面,太阳光又是温室的热源,因而要尽力增大屋面角度,增加采光量,以提高室温一般用于越冬栽培的日光温室高度3.0~3.1m,跨度7.5m。高跨比1∶2.7~3.0,并要求建造时一定要使太阳光线能照到整个后墙。前屋面要采用厚5cm的草帘加一层防雨膜进行覆盖,以提高防寒保温性能。天气寒冷时外加一层天幕或内做小弓棚,可提高地温1~2℃。
2.1.2采用良好的棚膜。棚膜是温室采光面的基本覆盖材料,可影响温室的采光、增温、保温及降湿等功能。一般聚乙烯长寿无滴膜用于越冬茬,聚乙烯无滴膜或多功能膜用于秋延后或早春茬[1]。
2.1.3及时建造耳房和挖防寒沟。耳房可防止冷空气直接进入温室,避免进出口处的蔬菜生长不良,又可作为管理蔬菜的工作室和放置物资的储藏室[1-2]。挖防寒沟可有效减少边缘地温的散失。据观测,离温室南侧50cm处平均地温提高1.0~2.5℃。挖防寒沟的方法:在温室内南侧挖一条东西走向、并贯穿至温室两侧的小沟,一般沟宽30cm、深20cm,内填充碎麦草或碎稻草。有条件的在温室四周挖深50cm、宽100cm的沟,并填充足量的碎麦草或碎稻草,效果更好。
2.2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日光温室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生产季节,不同于其他棚体,多用于在低温弱光的季节生产需要较高温度和较强光照的蔬菜。因此,要选用耐寒、耐弱光、抗性强的品种,通过自身的抗逆能力来抵御不良的灾害性天气。目前,当地种植大棚蔬菜多为茄果类(如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荀瓜)及叶茎类(如芹菜)。
同一种植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素质的幼苗栽至温室后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亦不同。如番茄秧苗在气温低于8℃时即停止生长,而经过低温锻炼的秧苗,却能忍受短时间0~3℃的低温。经过嫁接的番茄苗,在-6℃的环境下,无一株死亡,只是边缘稍受冻,天气转好后,4~5d即转入正常生长,而自根苗(未嫁接)死亡率达21.5%。因此,在温室栽培中,在调节好温、光、肥、水关系的条件下,应尽量提高秧苗基础素质,保持植株健壮生长,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增强抗逆能力[3-4]。
2.3及时采取应变管理措施
日光温室在进行蔬菜生产的过程中,无时不受到天气的影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因此,种植户要时刻树立无灾防灾、有灾抗灾的忧患意识,从品种安排到日常管理,再到常规抗灾物资准备等,都必须围绕不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这个中心。一旦发生,应变管理措施及时跟上,以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3.1合理安排温室的种植茬口和蔬菜品种。如果自建的温室建造不合理,设施不配套,且种植水平不高,宜安排秋延后或早春茬的果菜生产。如温室综合条件好,种植经验丰富,应尽力安排越冬的瓜果类生产,方能达到趋利避害,安全、高产、高效的增收目的。
2.3.2分清不同类型灾害性的天气,区别对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①突发性天气。为了预防突发天气(如大风、大雪天气)带来的损失,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温室内安排专人值班,多户联合,互为照应。另外,大风、大雪过后,一般降温较快,要及时加盖草帘、防雨膜、天幕或小弓棚等覆盖物;条件较好的可短时烧火提温,但应注意煤气中毒。②连续阴雨天气。大部分菜农对越冬蔬菜管理一个传统的认识就是保温,而不重视光照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是目前蔬菜温室管理的一大误区。连续阴雨雪天气正确的应对措施如下:一是增温补光。晴天尽量早揭草帘,延长绿叶见光时间。揭帘后,清扫棚面,揭去室内多层覆盖物,以增加室内光照强度,也可在温室内挂反光膜,一般挂反光膜可增加光照强度6.0%~40.3%。有条件的可用灯光弥补光照不足。二是降湿排湿。非雨雪或多雾天气,尽快打开顶部天窗通风,以利于排湿,消除病害发生的温湿度条件。三是防病促长。连续阴雨雪天气,且天气又突然转晴时,不能一次性全部揭去覆盖物,或大通风,应隔一揭一,逐渐通风,以防植株失水萎蔫。同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和根外喷肥补充营养,促使植株尽快保持正常生长状态[1-2]。
3参考文献
[1]谢明忠,姜广云,李靖.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对策[J].长江蔬菜,1997(5):30-32.
[2]李金才.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一、易发地点
根据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我市地质灾害易发地点主要包括: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庄、集市等人员集中地(重点是和办事处),人工开挖的高陡边坡的坡脚和自然土质斜坡附近的居民居住区,矿山开采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它在汛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认真调查、综合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列出本地重要地质灾害易发地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对危害严重、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到位。
二、重点防范期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密切相关,我市主汛期是5月至10月,这段时间暴雨、持续降雨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月1日至月30日。
三、监测、预防责任人
㈠各乡镇(办)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乡镇(办)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在主汛期增加监测巡查频次,以便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危险体的变形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报。
㈡危及铁路、公路、水利水电、河堤及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
㈢危及学校、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受灾主体单一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测、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实防灾责任人。
㈣其他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由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监测。
四、防控措施
年至2013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并采取以下防治管理措施,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和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㈠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㈡明确职责,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教育、旅游、气象等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市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治工作。要督促、配合建设、交通、铁路、水利、教育、旅游等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指导。
2、市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在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勘察、施工,防止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3、市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对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发现险情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并在隐患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建立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做好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4、市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人员防灾知识的宣传。
5、市教育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各中小学校区(舍)的地质灾害调查,编制中小学校区(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每年汛前、汛中,对中小学校区(舍)及其周边的地质灾害或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校区(舍)要加强巡查与监测,落实防灾责任、防灾措施和应急措施。
6、市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病险水库(坝塘)的巡查、监测、预报,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
7、市气象部门要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要及时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通报各有关部门及责任人。
㈢排查隐患,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汛前、汛中、汛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巡回检查,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灾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连同防灾避险明白卡,一并发放到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