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基金范例(3篇)
封闭式基金范文
价值洼地
“目前股指处于高位,封闭式基金是否还能投资?”投资者都有这样的疑惑。
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结合各方统计数据来看,封闭式基金的机构持有者持有比例在去年末出现大幅上升,个别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已经超过80%。基于此点认识,封闭式基金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近几个月“封转开”的加速推进以及中小盘基金“封转开”的良好示范效应,使得距离到期日不远的中小盘封闭式基金转开放的不确定性呈现明朗化,因此投资机会显而易见。
另外,股指期货推出的日益临近以及创新型封闭式基金的推出都将使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水平继续向下修正。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的暂时回升,以及大盘在5月底和6月初出现了一波比较明显的调整,市场风险得到有效释放,因此6月份将是介入封闭式基金的好时机。
而“价值洼地”是银河证券基金分析师胡立峰对封基提出的一个观点。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以净值为买卖标准的开放式基金,老百姓都在抢,而封闭式基金却是打折卖,有的甚至打到了“7折”以下,其投资价值不言自明。这也难怪有的业内人士指出,在4000点之上,封闭式基金与大多数投资品种相比,其价值明显相对突出。
两类封基值得关注
对于封基的后市机会,投资机构相当看好,都认为封基的持续上涨,将会是后市的主基调。但面对众多折价率超过30%的封基,究竟该如何选择呢?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封基的选择,同样需要强调质地,那就是基金的业绩。
封闭式基金范文篇2
关键词:封闭式基金;折价;投资价值
1文献综述
1.1传统金融理论解释
对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的传统金融理论解释主要建立在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基金的内在价值应该等于单位份额基金的资产净值,基金交易的价格也应该与其单位净值基本一致。
(1)成本理论。
即基金的折价是因为基金的管理费用过高或者基金投资组合的管理不善所引起的。基金的日常运作需要成本,如果基金的管理费用过高或者基金未来的管理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基金的价格应当低于其单位净值。boudreaux(1973)提出,如果基金的管理费用太高,或者投资者预期基金未来的管理业绩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就会导致基金的折价。kumar和noronha(1992)实证检验了管理费用与基金折价的关系,也发现了管理费用和基金折价之间的显着关系。
(2)资本利得税理论。
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税法规定,基金投资者在基金资产出售或基金分配已实现资本利得时必须缴纳资本利得税。pratt(1966)最早指出,投资者需承担潜在的资本利得税,但这些资本利得税并没有在基金的单位净资产价值中得到反映。当基金将来卖出相应资产,实现这些资本升值时,必须要支付资本利得税。因而,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税的存在造成基金折价,而且基金的单位净资产价值中包含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税越多,基金的折价越大。
(3)流动性缺陷理论。
流动性观点认为,由于基金投资于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股票,当大量出售这种股票时,会造成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因此,基金所实现的资产少于公布的资产净值,其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折价。malkiel(1977)与lee等人(1991)的研究发现,基金折价的大小与基金投资组合中所含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数量的多少有显着关系。国内刘煜辉和熊鹏(2004)、何小锋和程勇(2004)认为资产流动性假说对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有较强的解释力。张俊喜(2002)、杜书明(2003)、顾娟(2001)的观点却与之相反。
(4)业绩预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基金价格与其净资产价值的持续偏离是符合有效市场假说的,折价或溢价反映了对基金未来业绩的预期。malkiel(1977)认为基金的折价反映了公众对基金业绩的预期,基金管理人管理能力作为一种资产,其价值不尽相同。如果投资者认为基金管理人具备优秀的投资管理能力,预期未来的基金业绩很好,基金可溢价,反之,基金则应折价。而lee等人(1991)不赞同这一理论,他们发现,折价幅度较大的封闭式基金的资产表现反而优于幅度较小者。
1.2行为金融学解释
在有效市场理论的框架下,传统金融理论没有很好地解释基金折价现象,这使得有些学者对市场理性产生了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打破了理性金融学关于投资者理性的假设,发展了新的观点,对封闭式基金折价提出了新的解释。
(1)噪声理论。
delong、shleifer、summers、waldmann(1990)等人提出了“噪声交易者模型”,即dssw模型,认为噪声投资者交易的不可预测性阻碍了理性套利者的套利行为,结果使得价格严重与资产基本价值相偏离。该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投资者并不悲观,封闭式基金仍然会折价交易,同时使一些金融异常现象变得清晰起来,包括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以及股权溢价之谜等。薛刚(2000)提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噪声问题具有普遍性,投资者持有封闭式基金需要承担较大的噪声交易者风险,其资产净值中更含有较多“泡沫”,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基金能够实现的价值就会低于其账面资产净值。
(2)投资者情绪理论。
zweig(1973)最先提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能反映了个体投资者预期的假说。他认为非信息交易者是封闭式基金的基本持有者,当非信息交易者乐观时,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幅度变小甚至出现溢价。leeetal1(1991)沿用dssw的模型得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可能受到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影响而脱离基金净值呈现更大的波动性。bodurtha等(199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也找到了支持投资者情绪理论的证据。黄少安和刘达(2005)通过采用较大时间跨度的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当前保险公司占据主体并采取被动投资策略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的情绪仍然会对基金折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2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原因的阶段分析
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是先由封闭式基金开始,逐渐引入开放式基金等其他形式的基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回顾我国封闭式基金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其总体价格变化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
(1)1998年4月到1999年8月。在这段期间内,封闭式基金总体处于溢价状态。当时我国封闭式基金处于兴起阶段,广大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的市场价格定位认识不足,加上出台的新股配售等优惠政策,封闭式基金成为二级市场追捧与炒作的对象。
(2)1999年11月到2006年10月。在这段期间内,封闭式基金出现了折价的现象,在此阶段封闭式基金折价大,持续时间长。2005年10月21日,封闭式基金的价值加权平均折价率达到历史新低-43.84%。远高于国外发达证券市场中封闭式基金折价率。这种深幅度折价暴露出了种种问题。如①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噪声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在发展初期,无论是在运行体制的完善程度、信息的披露、交易者的素质、市场规模以及立法、执法等方面都与西方相差甚远。②封闭式基金逐渐被边缘化。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使其逐渐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主流,吸引了大部分投资者的资金。③我国股本结构的特殊性。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占很大比例的国家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这使基金管理公司完全有可能持有某上市公司流通股的30%以上,基金管理人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重仓持有一些股票以便于拉抬股价,这使得基金的资产净值中含有较多的“泡沫”,基金能够实现的价值会低于甚至远低于其账面资产净值。④基金管理公司存在较大道德风险问题。由于投资者忧虑基金公司自身治理状况,而不愿介入封闭式基金投资,导致封闭式基金高折价。[jp]
(3)2006年11月到2008年4月。这个阶段封闭式基金出现了价值回归现象。自从2005年推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影响封闭式基金价格的因素也正在发生变化,封闭式基金折价率也从之前的40%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20%左右。一年多来的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了各类股东权利对等,解决了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上市公司业绩提高使股价得到了回归,因而封闭式基金投资收益增加,折价率收窄。基金公司的治理也在改善,这对封闭式基金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和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的封闭式基金的投机机会如下。
(1)折价带来的投资机会。折价率实际上是封闭式基金的“安全垫”,可增加持有封闭式到期的收益率,减轻净值损失的可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现象的存在是吸引很多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投资者更加看好封闭式基金,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更为安全的投资领域。同时,股指期货推出以后,部分投资者可以利用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进行无风险套利,这将促使封闭式基金消除折价率。
(2)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机会。从理论上说,以低于净值的价位买入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在其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就会获得基金净值和基金买入市价之间的差价收益,由此就产生了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的套利机会。如果封闭式基金到期时,二级市场的价格与其净值依然相差很大,那么基金持有人就不会选择延期而会选择终止或者转为开放式基金。目前,实行封转开已经成为即将到期封闭式基金的一致选择,在实施封转开以前,一般都会有一个停牌复牌的过程,基金价格往往会上升以消除折价率。目前已经封转开的基金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上涨,折价率也逐渐归零。
(3)封闭式基金分红的投资机会。如果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未来分红预期强烈,这也有助于推动封闭式基金折价率降低,使得分红之后的折价率向一个稳定的水平回归(实证结果可以表明该假设的合理性)。封闭式基金的分红存在以下两种套利模式:第一,折价交易的封闭式基金分红之后,折价率会上升,这时,市场认为原来的折价率是合理的,就会要求使新的折现率有下降的要求,价格就会上升,可以利用这期间的价差进行套利。第二,如果某只封闭式基金存在分红预期,红利收益就会吸引投资者介入,从而使其价格上升,折价率下降,在分红完成之后,折价率又回归到稳定水平,可以利用分红预期效应进行套利。
4结论和建议
相对西方封闭式基金的历史,我国封闭式基金存在的历史不长,但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不断发展,基金的折价现象成为众多学者和投资者很关注的问题之一,要弄清楚它的本质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
首先,只有建立一个真正运行完善、信息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更加有效、健全的基金市场,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开这个谜团。其次,要改变封闭式基金越来越边缘化的境地,减少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我国证券市场噪声交易的程度。完善对基金的业绩评价体系,增加基金的品种,增大基金管理的差异性等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增加封闭式基金的吸引力。通过发放红利,一方面降低基金单位净值,另一方面,通过套利实现基金价格的理性均衡。
参考文献
[1]?尹华阳,王浩名.1998年-2008年封闭式基金折价的统计特征分析[j].时代金融,2009,(2).
[2]?伍燕然,韩立岩.不完全理性、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之谜[j].经济研究,2007,(3).
[3]?黄惠婷.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8,(5).
[4]?张权.封闭式基金折价现象及套利机会分析[j].经济论坛,2008,(16).
[5]?邓国华.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5,(11).
[6]?王明,,蔡晓钰.国外封闭式投资基金折价现象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3).
封闭式基金范文
关键词:封闭式基金;非平衡面板数据;规模经济
Ⅰ引言
基金行业成本的平均水映了该行业经营效率的高低,基金管理费的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基金投资者与基金公司相互利益关系,如何看待基金的管理费水平、如何把握基金管理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一直是基金业发展历程中的热门话题之一。根据成本理论,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应该会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从而使得行业平均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事实上,Baumol、Goldfield、Gordon和Koehn(1990)发现1980-1990年之间的共同基金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Dermine和Roller(1992)证明了小型和中型规模的法国基金家族存在规模经济,而大基金家族则没有;Ferris和Chance(1987),McLeod和Malhotra(1994),Latzko(1999)也指出,开放式基金的管理中存在潜在的规模经济问题。在国内,对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基金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数量分析的文献还十分罕见。考虑到我国开放式基金成立时间不足两年,基金数量不多,可用的数据太少,无法进行有效的计量研究,因而,本文将利用由33只封闭式基金从1999-200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unbalancedpaneldata)单独对我国封闭式基金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当前国内广受关注的基金问题的讨论提出一些新见解。
Ⅱ模型和计量方法
2.1模型
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厂商存在一个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所决定的U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厂商将不断提高其资产规模直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工厂规模应该确定在使平均成本处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底部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只要仍然存在规模经济,工厂规模将继续膨胀。在金融经济学领域,对数变换成本模型(translogcostmodel)由于其解释的简易性和清晰性而成为一个在规模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方法,比如Noulas、Ray和Miller(1990)对银行业的研究,Bers和Springer(1998)对房地产信托投资的分析,甚至于Christensen和Greene(1976)对电力生产的实证探讨都用到了这一模型。本研究也将运用上述二次对数变换成本模型来分析我国封闭式基金的规模经济问题,具体模型如下:
(1)
其中:
=基金在年总运营费用的自然对数;
=基金在年总净资产的自然对数;
=基金在年的组合交易量,这里简化定义为总的股票交易量;
=基金在年的平均年收益;
=随机
误差项。
基金的投资目标对基金的费用会有显著的影响,在对基金进行比较研究时,理论上应坚持不同类型基金不做比较的原则,但由于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风格几乎没有差别,我们没有将这一变量放入模型中加以考虑,这对分析结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2.2面板数据
考虑到传统的回归形式不能充分显示基金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这一计量方法去研究上述费用模型,该法适用于分析时间序列观察值数量很小(经常只有三、四个观察值)而横截面组群或个体数量较大时的数据集。
在分析面板数据时,通常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集合所有的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的混合回归模型,相当于多个截面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该模型假设所有基金费用函数的截距和斜率系数保持不变(),则OLS给出参数的一致性、有效性估计。其形式为:
(2)
第二种是固定效应(fixedeffects)模型。该模型把截距项当作一个固定的未知参数,并对不同基金赋予不同的截距(),其形式为:
(3)
第三种是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该模型把截距项当作一个随机变量()。因而,方程可重写为:
(4)
其中,是基金的特殊干扰项。
对数变换费用模型的各参数将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估计,并对估计结果进行F检验(F-test)、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agrangeMultipliertest)和豪斯曼检验(Hausmantest)以选择出最佳估计方法。
2.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通常是以成本——产出弹性来计量的,我们运用总费用对资产的弹性来讨论封闭式基金规模经济存在和程度问题,这一弹性通过对对数变换模型进行求导得出:
(5)
当费用弹性小于1时,基金费用增加比例小于净资产增长比率,意味着存在规模经济;当费用弹性大于1时,存在规模不经济;当费用弹性等于1时,基金费用与资产同比例增加,那么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也就不复存在。Noulas、Ray和Miller(1990)用平均法(averagemethod)计算费用弹性以评估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该法对每个样本或组内个体的费用弹性取平均值以导出样本或组的平均弹性,本文也运用此法计算费用弹性。
Ⅲ数据
本文数据包括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类数据集。我国首批规范化的证券投资基金直到1998年4月才开始上市,到目前为止也只有54只封闭式基金,综合考虑研究的基金样本数量不至太少和尽可能多地获得每个样本基金的数据,我们将研究的样本基金限制在2002年12月31日前至少运营两年的基金上,满足条件的样本有33只基金,囿于数据有限,我们将所有样本基金根据其净资产分成简单的两类:小型基金,其净资产不超过15亿元;大型基金,其净资产大于15亿元。所有数据都是从1999到2002年的年度数据。由于样本基金成立、运营时间不同,采集的数据也有多有少,为了最大限度利用原本就不多的数据,我们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法(unbalancedpanels)进行估计。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小型基金的平均费率呈轻微的上升趋势,而小型基金的平均费率则相反,表现出随着净值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Ⅳ实证结论
对不同分组的相应最佳模型估计结果列于表1。
在三类分组中,的系数都为正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显示基金费用与基金净资产显著相关。对大型基金组和全体基金组,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而小型基金组的为负但不显著。基金费用与基金收益负相关,但并非总是显著的。从估计结果看:小型基金的平均费用弹性为1.56,远大于1,因而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不经济;小型基金的平均费用弹性为0.81,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而所有基金的平均费用弹性为0.92,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封闭式基金存在规模经济。
图3是与净资产对应的费用弹性的散点图,费用弹性由(5)式算出。图中显示在净资产达到48亿元之前,弹性随着资产增加而快速下降,此后,开始缓慢下降。
通过计算代表性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成本曲线能够大致勾勒出封闭式基金总体的规模经济。具体方法是:对控制变量、取其均值并保持不变,再根据式(1)对不同的基金净资产值计算出相应的费率。图4为代表性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成本曲线,除了净资产低于10亿的一部分小型基金的费率随净资产增加而上升外,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成本随净资产增加而下降,然而,这一快速下降过程终止于基金净资产约50亿元处,此后,平均费率将随着基金资产而上升,而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封闭式基金的净资产超过这一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封闭式基金在运营管理上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Ⅴ结论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33个样本基金四年内的93个有效观察值,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法,构造对数转换费用模型,我们研究了中国封闭式基金的规模经济问题。
2.在小型基金、大型基金和全体样本基金三个分组中,基金平均费用存在完全不同的水平和趋势,这促使我们对每一分组样本的规模经济分别进行考察。
3.在大型基金组中,我们发现了显著的规模经济,相反,在小型基金中则存在明显的规模不经济。这表明,大型基金在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降部分运作,另一方面,小型基金则处于它们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上升部分。
4.对所有样本基金进行考察,其费用弹性的估计值小于1,这说明我国封闭式基金总体上存在规模经济。
5.代表性封闭式基金的平均成本曲线在所有样本基金净资产范围内是随其增加而下降的,而平均费率值在约50亿元处取最小值,国内目前还没有净资产超过这一规模的封闭式基金,因而我国封闭式基金在管理上有很大潜力可挖。
由于基金的样本数据比较少,在计量分析中我们只包括了33只基金的93个有效数据,要做出非常客观的评价结论也许比较困难,但是探讨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方法还是有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比较大的样本中,我们的结论是否能得到支持,则有待于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我们期盼也欢迎这样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Baumol,W.J.,S.M.Goldfeld,L.A.Gordon,andM.FKoehn.1990.TheEconomicsofmutualFundMarkets:CompetitionVersusRegulation,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
Bers,M.andT.Springer,1998.SourcesofscaleeconomiesforREITs,RealEstateFinance,14,pp.47-56.
Brauer,GreggoryA.,1988.Closed-EndFundsShares’AbnormalReturnsandtheInformationContentofDiscountsandPremiums,JournalofFinance,43(1),pp.113-127.
Christensen,L.andW.Greene,1976.EconomiesofscaleinU.S.electricpowergener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4,pp.655-676.
Dermine,J.,andL.H.Roller.1992.EconomiesofScopeandScaleinFrenchMutualFunds,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2(4),pp.1077-82
Ferris,StephenP.andDonM.Chance,1987.TheEffectsof12b-1PlansonMutualFundExpenseRatios:ANote.JournalofFinance,42(4),pp.1077-1082.
Gyimah-Brempong,K.,1987.Economiesofscaleinmunicipalpolicedepartments:ThecaseofFlorida,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69,pp.352-356.
Lemmon,MichaelL.,JamesS.Schallheim,andJaimeF.Zender,2000.DoIncentivesMatter?ManagerialContractsforDual-PurposeFund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8(2),pp.273-299.
Latzko,DavidA.,1999.EconomiesScaleinMutualFundAdministration.JournalofFinancialResearch,22(3),pp.33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