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例(12篇)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改旱;特点;栽培技术
近年来,受旱情影响,辽宁省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致使一些水田由于缺水而影响水稻正常插秧与中后期生长发育,导致水稻产量低、稻米质量差,使水田的相对收益降低。因此,在严重缺水地块进行水改旱栽培势在必行。
1水改旱的特点
1.1土壤板结,通透性差
水田改种旱田的土壤干后易板结,对幼苗生长影响很大,同时由于长期处于湿润状态,水改旱土壤遇潮后易黏附农机具,给农耕带来很多不便[1]。
1.2地温较低,回升慢
水田土壤多呈微酸性,加之多年的水淹,含水量大,土壤冷凉,地温回升慢,一般7月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地温状态。
1.3幼苗生长缓慢,保苗困难
由于水改旱地块土壤升温慢,影响种子发芽和正常出苗,播种到出苗需要时间较长,易出现大面积缺苗、断条和三类苗现象;出苗后,土壤冷凉,微生物繁殖较慢,影响营养物质转化,幼苗生长发育缓慢,苗期长势弱,生长不均,遇到春天低温天气尤为严重。
2水改旱措施
2.1品种选择
水改旱种植旱田作物选择的品种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选择苗期耐低温、芽鞘硬、拱土能力强、幼苗生长快、根系发达的品种;二是选择种子成熟度好、无冻伤、发芽率高、芽势强的种子,为水改旱保证苗齐、苗全、苗匀、苗壮打好基础;三是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品种,由于水田土壤温度低、升温慢,土壤板结不利于旱田作物前期生长发育,使生育期延长,所以要避免选择种植生育期太长的品种,在沈阳一般不要超过130d;四是选择抗性好、活秆成熟、不早衰、抗倒伏的品种。水田土壤含水量较高,前期蹲不住苗,往往造成植株偏高,因此,忌选易倒伏、易早衰的品种;五是充分考虑当地的栽培水平和肥力投入水平,选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同时要购买正规公司的种子,防止购买假冒伪劣种子[2]。
2.2精细整地
水稻收割后立即进行秋翻地,使耕翻的土壤经过冬春冻融交替,表土疏松,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利于春天适时耙压和作垄保墒,并且使土壤中的坷垃变细变小[2]。秋季没有耕翻的地块,春天要经常观察田间墒情,当耕层15~20cm土壤变得疏松散落时,要及时起垄镇压保墒,以待适时播种。
2.3种子处理
种子去除坏粒和瘪粒,于播种前进行晾晒,并选择合适的种衣剂将种子包衣,即可增强田间出苗率又可防治地下害虫、老鼠和常规病害,为一次性播种保全苗打下基础。
2.4适时铲趟
通过采取早耕作、增加铲趟次数等措施,尽量减轻不利因素对旱田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采取苗前铲萌生土,使耕层土壤变为较紧密而疏松、通透性强、保温性能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地温,促进种子早萌发、早出土,减少种子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与能量消耗,为苗全、苗齐、苗壮创造条件;幼苗出土后适时进行铲趟,加速地温回升,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的发育,为后期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2.5及早间苗
在旱田作物4~5叶时,按所要求的株行距及早间苗,拔除弱苗、小苗、病苗,一次定苗,促进个体发育,达到土地肥力的合理利用[3]。
2.6科学施肥
由于长时间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水分、养分流失严重,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贫瘠化严重。重施农家有机肥,配合磷钾肥和少量氮素化肥作底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满足苗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种子萌发与出苗的速度。中后期追施尿素,以满足作物全程生长发育的需要。
2.7除草
水田改旱田后,杂草危害严重,要人工除草与化学药剂除草相结合;出苗后及时进行铲趟,将大的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4]。同时为扩大杀草谱,需要禾本科杂草除草剂与阔叶杂草除草剂混合使用。在杂草长势较快时期,进行人工拔出大草,以免杂草争光、争水、争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2.8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作物增产增收起到重要作用,玉米螟防治应用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撒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喇叭筒内;大豆蚜虫应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大功臣、一遍净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畜都有保护作用。
2.9适时收获
在作物成熟末期,及时收获,以保证作物商品性良好,防止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
3参考文献
[1]张庆山,陈迎义.水改旱的剖析及应注意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11):55.
[2]朱洪晔,文晴.水改旱立体高效种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6):181.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盐渍土构造物防腐蚀措施
一、本文依托工程项目情况
工程项目所在地位于新疆准葛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部,大部分属于戈壁荒漠,遍地砂砾,土质低劣,不少地方土壤中含盐量高。由于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蒸发强烈,毛细水上升等原因,盐分积聚在地表层上,形成严重的土壤盐碱化。境内“白碱滩区”就是因遍地白茫茫的盐碱而得名。
项目为高速公路工程,全长约82km,共设置特大桥1座,大桥21座,中桥7座,互通立交一座,桥梁全长6582m。涵洞共200座,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为严寒地区、使用除冰盐环境,属于Ⅱ类环境,下部构造所处化学腐蚀环境为E级,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二、构造物防腐蚀问题突出
由于土壤的特殊性(盐渍土)和混凝土构造物数量之多,加之其它不利环境因素(冰冻、冻融、干湿、温差大等)综合影响,混凝土构造物防腐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构造物腐蚀病害的发生,对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三、构造物腐蚀病害发生的原因
项目工地试验室对沿线筑路取土场不同深度内土样进行了易溶盐含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属硫酸盐或亚硫酸盐。当硫酸盐随介质侵入到混凝土内部,对混凝土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产生膨胀型破坏,二是产生结晶型破坏,后者其侵蚀破坏速度远比前者快。根据相关调查资料表明,破坏的范围主要集中于干湿交替部位。
施工过程中,由于不同深度内土壤盐渍化程度不一致,对台背回填取土造成困难,非盐渍土取土范围界限难以区分清楚。另外基础底部土壤盐渍化程度和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不明,以及构造物附近土质好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如盐份在随着水分的迁移活动而进入到影响区域内。由于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相邻模板拼接不严密漏浆,致表面蜂窝麻面较多。钢筋布置较密,构造物横截面积小,混凝土产生离析,骨料相互堆叠,混凝土内部形成空洞,这些都成为盐份渗入混凝土通道,增加了渗透速率,加速混凝土侵蚀破坏。水泥品种及其用量、外加剂品种、拌和用水中硫酸根含量、砂石骨料中含盐量、配合比设计不合理等对混凝土腐蚀产生影响。
四、构造物腐蚀病害处治措施
混凝土构造物防腐的措施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二是通过施工技术措施防止或减缓腐蚀病害发生。针对上述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防腐措施。
(一)混凝土原材料选择
1、水泥
宜选择优质高强水泥,在水位变化区域使用高抗硫水泥和专用防腐水泥,由于其中C3A含量(<3.0%)受到限制,在潮湿环境中生成钙矾石的数量就相应减少,从而避免了结晶产生膨胀压力导致混凝土结构物破坏。
2、粗、细集料
粗集料宜选用石质新鲜、结构致密的岩石加工,连续级配,石子粒形浑圆或接近立方体,针片状颗粒含量须小于15%,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须小于1.0%,石子坚固性须小于8.0%。砂子宜选用级配连续中砂,细度模数2.4~2.8,含泥量须小于2.0%,坚固性须小于8.0%,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须小于1.0%。而工地上使用较多的是从隔壁滩上挖出的碎砾石和有棱角的天然砂,经过筛分和水洗后,硫酸盐含量必须控制在1.0%以内。
3、外加剂、拌和用水
基础混凝土采用外加剂时,应根据盐渍土地基的侵蚀等级选用外加剂品种,当为严重侵蚀盐渍土地基,应选用无硫酸盐的外加剂品种。混凝土拌和用水为当地生活饮用水,水中硫酸盐含量按SO42-计应≤500mg/L。
(二)、自密实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以工程当地生产的水泥、粉煤灰、石料等原材料进行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试验以砂率、胶凝材料用量、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四个因素作为配合比参数,其他参数根据相关文献设定,砂率为44%~46%,胶凝材料用量500~570kg/m3,水胶比为0.33~0.37,检验其工作性、强度、抗离析性、硫酸根离子扩散系数、抗冻性、抗渗性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为30%~35%时,混凝土扩展度非常稳定(60~70cm),流空时间可以控制在3~7s,塌落度经时损失、流动性和黏聚性明显改善,硫酸根离子扩散系数为11.34×10-12m2/s,为普通混凝土的85%。通过不同(振捣和不振捣)成型方式,混凝土容重、强度差异:未振捣占振捣混凝土容重85%以上,7天、28天强度比值均在87%以上。当比值大于99%时,说明混凝土能够实现自密。抗冻和抗渗试验结果均表明符合耐久性要求。根据目前国内有关试验研究,硅灰和粉煤灰双掺或硅灰、粉煤灰、磨细矿渣粉三掺,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抗硫酸盐性能自密实混凝土。
(三)台背填筑的质量控制和技术措施
台背填筑宜选用透水性好、级配良好、石质新鲜的砂砾料。填料塑性指数小于12,含盐量应控制在0.3以下,填料最大粒径应控制在50mm以下,摊铺时避免大粒径料在墙背处堆砌架空,严格控制摊铺厚度(虚铺15cm)和碾压遍数(6遍),使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受地下水位影响的地段,采用级配砾石回填至水位以上30cm,临土面平整,表面干燥,涂抹沥青防腐层,厚度为2~5mm,分两层施工,涂抹高度应高出接触盐渍土部位0.5~1.0m。沉降缝、盖板与墙身之间缝面用三油两毡(油毡宽度大于20cm)处理。构造物基地处理分表层处理(≥30cm)、浅层处理(≥1m),挖除表层的盐渍土,清除后的基底应做成单向或双向3%左右的外倾横破,换填非盐渍化渗透性好的砂砾。对周边地势较高而土壤盐渍化程度高的地段,应完善排水系统,尤其是硫酸盐渍土地段,受地面水或地下毛细水影响的地段处理时还应考虑设置防护隔断层。
(四)、其他工程技术措施、施工质量控制
应根据土壤盐渍化程度要采取相应处治措施,尽量避免盐渍土与构造物表面接触或附近地表形成低洼积水地带。混凝土表面用沥青类、高分子树脂类涂膜防护或采用场地降水、排水、换土等综合防治方法。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合格的原材料,保证混凝土施工性能,避免出现离析,模板平整度和间隙应符合技术要求,钢筋保护层厚度要勤于检查。在桥涵台背回填时,应加强填料易溶盐含量检测,严格控制铺料厚度,压实度检查合格,料场取土时须先规划取土范围和层次,避免不合格料进入填筑区域。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机场;场外供油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昆明新机场场外供油工程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空港经济区大板桥镇复兴居委会和省第一劳教所大板桥园艺场地界处,本项目由铁路专用线、卸油站、场外输油管线、道路建设和拆迁专项改建等组成。本工程总占地为14.51hm2,其中铁路专用线区、卸油站场区、道路建设区及绿化防护区等占地为永久占地,其面积12.99hm2,占地类型有林地、草地、坡耕地和其它用地;输油管线区按临时征地使用,其面积为1.52hm2,管线敷设后恢复原地貌。项目区属中山丘陵地貌,经现场勘查,拟建铁路专用线及卸油站场区海拔总体在1982~2035m之间,地形起伏不平,残丘与沟槽相间分布,植被稀少,地带性生长松树、灌木、杂草,基岩。项目区气候类型属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00.5mm,月最大降雨量208.3mm,日最大降雨量15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
项目区水土流失以轻度流失为主,土壤侵蚀模数1423t/(km2•a)。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项目所在区属于以水力侵蚀为主的西南土石山区,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根据水利部公告[2006]2号《关于划分部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昆明市官渡区属于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根据云南省云政发[2007]16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昆明市官渡区属省级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因此,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一级标准。
2、本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
工程建设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工程施工中挖损破坏以及占压地,导致拟建场地区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发生巨大变化,使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同时,导致大量地面后,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性。本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以下特点:①施工期对地表扰动大,植被和土壤破坏严重。拟建工程的场地平整作业、铁路专用线路基路基开挖与填筑、卸油站场区基础开挖与回填、场外输油管线的开挖扰动以及土石方的调配等将严重扰动地表,改变原地貌,破坏植被和土壤结构,易诱发水土流失。②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由开挖扰动以及表土、堆料临时堆存和转运等形成众多人工边坡及较大面积的地表,填土面土壤和堆土结构较松散,在雨季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③水土流失包括线状和面状流失。本工程既包括面状建设(卸油站场区建构筑物)也包括线状建设(铁路专用线、道路区及场外输油管线),水土流失即包括面状流失也包括线状流失。④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本项目区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侵蚀形式以溅蚀、面蚀、片蚀、沟蚀等为主;其次有重力侵蚀,包括散落、崩塌、滑坡等侵蚀形式。
3、该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分析
根据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及该项目实际情况,认为该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应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根据施工的特点,建立分区防治措施体系:在临时堆土场等“点”状位置,以拦挡、排水措施为先导,土地整治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通过建立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使临时堆土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道路、输油管线等“线”状位置,应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使沿线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整个施工作业“面”上,应以土地整治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施工营地区生态环境。第二,做到重点治理与面上治理相结合,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恢复植被面积,统筹布局各类水保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防治措施具体配置中,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植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第三,卸油站场区。①储油区。储油区经场地平整后地势较平坦,汇水面积很小,主体工程已在其周边设计了永久排水沟槽,因此,本方案考虑在施工期的临时排水措施。设计排水沟与场内消防道路临时边沟相连通,将施工区积水排出场外。②建(构)筑物区。建(构)筑物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基础开挖工作面,因此在开挖基坑边缘修建临时排水沟,以防地面积水对基坑的冲刷,排水沟与场内道路临时边沟相连通,便于将施工区积水排出场外。另外,基础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应及时利用回填,减少堆存时间等,对不能及时回填的土石方及基坑进行土工布覆盖。③站场绿化区。该区主体工程已经设计了较为完善的绿化措施,包括植草、栽植灌木等,本方案只考虑该区施工期间的临时排水措施。根据主体工程施工时序安排,绿化措施一般在工程末期开始绿化,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在该区布设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布置在开挖边坡坡脚和填筑边坡坡顶出。临时排水沟出口处布设沉沙池,经沉沙处理后流入涵洞和场外箐沟中。第四,铁路专用线区。①铁路专用线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铁路路基开挖与填筑的过程中,同时产生了路堑、路堤边坡,很容易诱发水土流失。主体工程在铁路专用线线路设计了侧沟、线间沟槽和中心排水沟槽,在边坡顶段区域设计了天沟,同时,在开挖及填筑坡面采取了喷播植草、土工栅格护坡工程,考虑该区表土剥离及施工期间的临时防护措施,铁路专用线路基边坡应及时进行护坡防护,减少地表时间。若遇下雨天气,对路堑及路堤边坡面进行土工布临时覆盖。②水土保持管理要求。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在路基开挖结束后,立即进行护坡处理,减少地表时间;尽可能地避免在大风和下雨天条件下施工,减少施工工程中的水土流失;在形成高边坡路段应在边坡下边设置拦挡设施;在施工期期间,工程建设单位应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人员监督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水土保持措施具体落实。第五,道路建设区。①沿道路布设临时排水沟,临时排水沟与绿化防护区排水沟相连通,排水沟采用素土夯实,梯形断面。②植物措施。中航油进场道路、中石油进场道路和乡村改移道路沿线开挖建设,会形成一定的边坡,对道路开挖边坡采取草灌结合护坡。根据当地立地条件草籽选择狗牙根,灌木选择火棘。第六,场外输油管线区。①临时措施。管线开挖和挖方沿线临时堆置,堆土周围采用草袋挡墙挡护,挡墙为梯形断面,,分层错位堆砌,按“品”字形紧密排列土袋填土料利用挖方,堆土最后用于管线回填方。临时堆土场形成大范围面,若遇下雨天气,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在施工期间,对该区面进行土工布临时覆盖。②植物措施。该区管线填埋过程中将回填土层层压实,以减少回填后土体沉降,将覆土均匀回填至最上层,撒播草种进行植被恢复,草种选择狗牙根。
4、结尾
以上内容首先对该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进行了介绍,随后针对该项目的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作者认为水土保持关键在后期养护管理,也只有后期养护管理跟得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保持问题。
【参考文献】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贺康宁等,中国林业出版社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盐碱地;园林绿化
Abstract:thechemicalandphysicalpropertiesofprobablytheseriousinfluence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thetreestothegardenafforestationconstructioneconomicandecologicalbenefitsloss,maketheecologicallandscapeconstructionofcitylifedifficult.Thisarticlefromthephysical,chemical,andbiologicalaspectsdiscussesimprovementsaline-alkaliland,fromisolation,replacewithout-soil,planting,management,thispaperdiscussedthekeytechnologygreenland.
Keywords:saline-alkaliland;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是每个城市的愿望,但我国不少城市处于盐碱土地区,含盐量较高,立地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改善绿化环境面貌。为此,笔者探讨了某地区盐碱地改良及园林绿化施工技。盐碱地园林绿化由于受到立地条件的限制,工程的工序复杂,施工难度加大,隔离客土、栽植、管护是盐碱地绿化技术的关键。
1盐碱地土壤改良
在众多的改土措施中,关键是遵循水盐的运动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做好水的文章,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径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具体的土壤改良方法有以下几种:
1.1物理改良
(1)绿地整形:平整绿地时留一定的坡度,挖好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2)深耕松土:在雨季到来之前对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进行深耕,以疏松表土,保持土壤良好的墒性,增强土壤的透水性,阻止盐分上升。(3)铺设隔离层:栽植树木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于树穴中,随后添加客土,或者在树穴内铺设隔离层,通过铺设粗煤渣、碎木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防止土壤底部的原有盐分上升,然后填以客土。
1.2化学改良
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pH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树皮、马粪、泥炭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盐碱地土壤中施加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可有效降低其pH值,但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在小面积改土时,可尝试使用食醋等有机酸,既能改碱又不会造成土壤板结。
1.3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的绿肥和牧草以及耐盐碱植物,如景天类、早熟禾、紫花苜蓿等,对盐良有积极作用,且投资小无污染,还可以通过遮盖地面改良。遮地面是通过乔、灌、草复合种植,严密覆盖地表,或通过地表覆盖柴草,减少水分蒸发,推迟修剪,减少修剪次数,增加绿地郁闭度,以达到抑制盐碱的上移和积累的目的。
2盐碱地绿化
盐碱地绿化需要采取综合的改土措施并辅以科学地选择花木树种,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1铺设隔离层
通过铺设隔离层,可以防止绿地底部的原有盐分上升。隔离层所用的材料为煤渣、石子、石屑,采用块状、颗粒状,不能太碎,更不能用炉灰或石粉、泥土等杂质含量太多的。其中,常用的石屑直径≤1cm,石子直径≤3cm隔离层铺设厚度为15cm,厚度误差范围为±1cm。施工时,机械车辆不能进入绿化场地,避免隔离层与底部碱土碾压在一起,减弱隔离作用。也可在隔离层上铺设麦草稻草、麦秆等材料,其铺设厚度为虚铺50cm。
2.2客土回填
回填客土及深翻整地是盐碱地绿化工程的关键环节。在客土回填以前,绿地的四周用塑料布与周边的碱土进行隔离,防止绿地四周碱土中的盐分渗到绿地内施工时,塑料布的底层与隔离层紧密结合,顶部高出绿地表面约20cm,并用石块等压紧,防止再回填客土时滑落。边回填边用机械向里推,完成后将绿地表面整平,注意保护周围的绿化设施。客土回填完成后,苗木栽植之前必须进行绿地的深翻。
2.3适地适树
在盐碱地区植树绿化,要选适合当地生长、耐盐碱、抗风沙、抗干旱、耐水湿的植物品种。适合于盐碱地栽植的树木和花木主要有:国槐、白腊、毛白杨、垂柳、法桐、合欢、蜀桧、石榴、西府海棠、大叶黄杨、紫薇、紫穗槐、月季、沙棘、柽柳、红花刺槐、构树、紫叶小檗等耐盐碱花木。耐盐的草坪品种主要有: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匍匐剪股颖和白三叶等。在充分利用好当地乡土树种的同时,适量引进筛选出一些新的乔木树种,丰富景观层次与结构,提高绿化质量。同时,野生植物是自然选择形成的原始种质资源,它不仅对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盐碱土绿化中可以直接应用。
2.4适时移栽
提倡秋栽,落叶栽植以11月份为佳。秋季土壤脱盐之后盐分比春季低,水分条件也好,栽种后土壤即封冻,不至于产生返盐,而且比春季地温高易发新根,次年早春根系发育早,可提高树木成活率。除杨树、柳树外,其他树种均以浅栽为好,栽植深度比苗木原土印深12cm左右浅栽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渍烂根,又能保证根系有良好的透气性。苗木移栽起苗时必须注意保护根系,无根系的或根系不好的不能装车,带土球的要严格保证土球完好,不带土球的根系要沾泥浆保水。
3养护管理
盐碱地的绿化树种要因地制宜,按照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种植点的立地条件进行管理。采取小苗密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
3.1科学灌溉
建设绿地时,一般都设给水管网,利用自来水浇绿地。根据“大水压碱,小水逗碱”的俗语,掌握“浇大水、浇足水、浇透水”的原则。浇水时一定要浇足浇透,以防土壤再次发生盐碱化,低凹处要注意排水。树木花草种植后首先要浇1次透水,之后每隔7-10d再分别浇2次透水,每次浇水后要及时松土,树穴浇3次水后要进行树池封堰,即能保水又能防止返盐返碱。后期的浇水则视天气和树木生长情况进行合理浇灌,每次浇水要浇透,但浇水次数不可太频繁。
3.2合理施肥
施肥最好施粗肥,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以疏松土壤,增强通透性,利于土壤脱盐碱同时配施有机肥,以鸡粪
马粪为最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而且在有机肥腐化过程中还能产生酸性物质来中和盐碱,使植物的立地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绿地施肥要根据树种、树龄、土壤而异。
3.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城市绿化植物的防治要注意安全,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和有强烈刺激气味的农药。
4结束语
盐碱地绿化措施要因地制宜,灵活实施,综合运用。将盐碱土的改良措施与造园艺术紧密结合,既为园林绿化建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景观,又达到了改土治盐的目的,使盐碱土地区青山相依、碧野环绕、绿廊穿插、城乡一体。这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为建设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1篇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产生因素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是土壤、植物与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多年的研究报道,可归纳为几方面的原因:土壤传染性病虫害蔓延,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植物的自毒作用[5-6]。土壤病原菌富积,传染性病虫害蔓延设施栽培土壤中土壤病原菌富积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与有害微生物之间本来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关系,但由于多年连作,同一作物吸收单一养分,使某些物质不断累积,加之设施土壤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生长繁殖,作物根系分泌物和病残体又提供了病原菌赖以生存的条件,使土壤中的植物病原菌得到富积,而过多使用化肥及杀菌剂可能会杀死土壤中有益拮抗菌,打破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以致从土壤到作物表现出一系列的连作障碍[7-8]。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盐类积聚设施栽培土壤盐类积聚现象在我国普遍发生,是设施土壤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连栋大棚和温室最为明显。该现象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且长年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降低了土壤的淋洗作用,加之环境长期保持高温,显着增强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土壤盐分通过毛细作用随水分的蒸发上升,在地表形成薄层盐分结晶。设施土壤盐类积累后,加大了土壤溶液中盐类浓度,使土壤渗透势加大,导致根系水分外流,影响蔬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蔬菜营养失调,而且随着土壤盐类浓度的增加,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显着增强,某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受阻,出现植株矮小、发育不良、叶片卷曲枯死等典型的缺素症状,最终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9-10]。土壤酸化导致设施栽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和使用未经过安全处理的有机肥料。多年的研究发现,随着种植年限及复种指数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pH值逐年降低,有些土壤pH值甚至已降至6以下,致使土壤某些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导致Ca,Mg,B,Mo等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进而促使作物脐腐病、畸形果、茎裂、华而不实等生理病害多发,尤其是茄科蔬菜的青枯病和疫病等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11-12]。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土壤物理性状是重要的肥力因素,主要包括孔隙度、结构性、水分含量及通透性等,严重影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研究表明,设施栽培土壤连续栽培5a以后,土壤板结严重、容重增大、非活性孔隙比例相对降低,耕层变浅,通气性、透水性变差,物理性状恶化[13],需氧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致使根际缺氧诱发多种根部病害,同时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缓冲能力降低,导致作物抗逆能力降低和残留超标。植物的自毒作用自毒作用是植物种内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长期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因素[14]。连作条件下,植物残体、病原物及作物根系等向周围环境中分泌酚酸类、萜类、生物碱、酶等化学物质,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自毒作用发生。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等是极易产生自毒作用的植物,这些植物从根系中分泌出许多酚酸类化合物,通过损伤细胞膜、破坏酶活性、使蛋白质失活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而西瓜、丝瓜、南瓜、瓠瓜和黑籽南瓜等的根系分泌物会促进瓜类的生长,不易产生自毒作用[15]。
设施栽培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作障碍防治是现今设施蔬菜栽培产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从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优化以及利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土壤消毒和土壤管理、生物防治、优化施肥等方面来解决此问题。优化种植制度不同蔬菜间或蔬菜与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合理的轮作或间作是国内外通用的预防土传病害的措施之一,也是有效防治连作障碍最为简单、省工、高效的措施。合理轮作或间作可以使病原菌失去寄主或改变其正常生长繁殖环境,从而消灭或减少土壤中致病菌,减轻病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土壤肥力;减少杂草的滋生,破坏杂草与蔬菜的伴生关系[15-16]。设施蔬菜栽培一般采用深根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与浅根性速生蔬菜(白菜、绿叶菜类、葱蒜类等)轮作倒茬,或行间套种,其中,浅根性蔬菜有吸盐洗盐的作用,葱蒜类对预防根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的危害非常有效。应用抗病品种和嫁接技术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专家培育出如抗枯萎病的番茄、抗黑腐病的甘蓝等大量抗土传病害的蔬菜新品种。选用这些蔬菜新品种,可以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增加蔬菜经济效益。目前,黄瓜、西瓜、茄子等采用的嫁接技术充分证明[17],利用丰产高抗性的砧木进行嫁接栽培是防治土传病害及设施蔬菜栽培连作障碍、提高经济产量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进行土壤消毒采用土壤消毒,可高效快速抑制土壤有害微生物、害虫、残茬及根系分泌物的毒害作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作物重茬问题,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设施栽培中,土壤消毒方法主要包括药剂消毒、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药剂消毒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通过喷淋、浇灌、拌土、熏蒸等手段对土壤进行消毒。目前,生产上使用最多的药剂有氯化苦、绿宝清(苦参碱)、多菌灵、土菌消、菌线威、绿亨1号和2号等杀虫杀菌剂。通过蒸汽、热水或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从而起到消毒灭菌作用的物理方法被国外经常采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太阳能高温消毒。该方法对蔬菜无副作用,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蔬菜生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其杀菌原理有2种:一是直接热力(热水或蒸汽)消毒杀菌。如50℃处理10min即可杀死十字花科作物的软腐病菌。二是间接作用(高温闷棚)。在一年中的高温时期,前茬作物收获后,清除残枝枯叶,施入有机肥和灌水,在覆膜封闭条件下,土壤湿度增加、棚室内的温度达到60~70℃以上,闷棚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d,致使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逐渐消耗土壤中的氧气,使土壤呈缺氧还原状态,多数植物病原菌在高温和缺氧条件下死亡。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闷棚使连作大棚设施内10cm左右的土壤形成55℃持续高温,大部分病原菌被杀死,对土传病害灰霉病病原菌有很好的灭菌效果[18]。合理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的目的是使土壤生态始终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设施栽培中为了减轻连作障碍,常采用的措施为:集中烧毁或深埋中心病株、作物病残体及周围杂草,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耕作管理,增加中耕松土次数,提高地温,加速病残体的分解腐烂,使部分病原菌和害虫失去活力,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提高下层土壤通透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改变作物栽培时间,避开作物发病期进行种植,例如易感染枯萎病的蔬菜,应避开高温期种植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高温季节大水漫灌,使土壤温度提高,不仅可洗盐,还可杀死或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采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狭义上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对土壤定病原菌产生毒素,或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途径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轻根系感染、减少病害发生的一种方法。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治已逐步成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减轻连作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利用拮抗微生物拮抗作用是衡量生物防治效果的指标之一。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虫害,就是将培养好的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以特定方式施入土壤中,或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质,提高土壤原有拮抗菌的数量及活性,从而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活动,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病害发生的几率。张丽萍等[19]通过土壤微生物制剂防治草莓连作病害,结果表明,对于由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引起的草莓连作病害,木霉T42与枯草芽孢杆菌Bs-6的拮抗作用很明显,能显着促进连作草莓的生长发育,连作草莓的死苗率由52.9%降至8.2%,产量增加111%,果实品质显着提高。接种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如制作微生物有机肥、种衣剂防治作物病虫害等。在设施蔬菜栽培中,常通过使用含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有机肥来分解连作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另外,还可以向土壤中接种一些有益菌群,在根系形成生物屏障,减少根际病原菌的侵染,或接种致病菌弱毒菌株,促使作物产生免疫机能,增强抗逆性,提高其产量及品质。郝永娟等[20]在生物土壤添加剂减轻黄瓜连作障碍的研究中提出,使用生物土壤添加剂,可明显增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木霉、青霉等的数量,有效控制土传病害,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连作障碍。利用他感作用原理德国学者H.Molisch于1937年提出植物的他感作用,认为许多植物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来促进或抑制同种或异种植物生长。他感作用涉及微生物、植物、动物等所有的种群,普遍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化学他感作用原理使植物之间、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合理组合,不仅可有效地降低作物之间、微生物之间的负效应,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控制病虫害方面也可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丝氨酸、精氨酸可以有效抑制黄瓜枯萎病病菌的生长繁殖[21]。进行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是防治连作障碍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目前设施蔬菜栽培中化肥过量施用、肥料种类不平衡等问题,在施肥原则上,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再配合施用微生物肥料。施用有机肥(进行无害化处理,即完全腐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土壤盐分积累及病原菌繁殖,减轻连作障碍和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必须根据肥料的性质、设施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的营养特性及需肥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施用化肥,同时应确定合理的施用时间、施用量、施用方法;选择施用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作用的微生物肥料,分解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元素,使化学肥料得到充分利用,在施用微生物肥料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施用。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地基整理;非栽植季节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园林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1原有树木保存问题原有树木经确定需要保存,在土建施工以前,应采取措施暂时围起来,以避免由于踏实、焚烧造成损伤。为了防止机械损伤树干、树皮,应用草袋保护。特别是行道树,有时由于更换便道板或树穴板,需要做垫层,石灰和水泥都会造成土壤碱化,危害树木正常生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先将树穴用土护起,做成高30厘米以下的土丘,避免石灰侵入。如果垫层需要浇水养护,应及时将树穴围起,或将水导向别处,禁止向树穴内浇含有石灰、水泥的水。1.2表土复原地的地基问题表土的采取和复原土壤是花草树木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土粒最好是构成团粒结构。适宜植物生长的团粒大小为1至5毫米,小于0.01毫米的孔隙,根毛不能侵入。一般情况下,表土具有大量养料和有用的土壤团粒结构,而在改造地形时,往往剥去表土,这样不能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应保存原有表土,在栽植时予以有效利用。在表土的采取及其复原过程中,为了防止重型机械进入现场压实土壤,避免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最好使用倒退铲车掘取表土,并按照一个方向进行,表土最好直接平铺在预定栽植的场地,不要临时堆放,防止地表固结。掘取、平铺表土作业不能在雨后进行,施工时的地面状况应该十分干燥,机械不得反复碾压。为了避免在复原的地面形成滞水层,平铺时要很好地耕耘。
表土复原地的地基应耕起一定的厚度,以便和复原表土合为一体。采取深耕方法让土地风吹日晒,从而达到复原地膨软的目的,如果下层土质不好,应改良土壤,土壤改良深度以80至100厘米为宜(含表层)。1.3绿化地的整理问题绿化地的整理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拔掉杂草,该作业的重要性在于为树木等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根部能够充分伸长,维持活力,吸收养料和水分。因此在施工中不得使用重型机械碾压地面。首先要确保根域层应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平衡。一般来说,草坪、地被根域层生存的最低厚度为15厘米,小灌木为30厘米,大灌木为45厘米,浅根性乔木为60厘米,深根性乔木为90厘米;而植物培育的最低厚度在生存最低厚度基础上草坪地被、灌木各增加15厘米,浅根性乔木增加30厘米,深根性乔木增加60厘米。第二确保适当的土壤硬度。土壤硬度适当可以保证根系充分伸长和维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避免土壤板结。第三确保排水性和透水性。所以填方整地时要确保团粒结构良好,必要时可设置暗渠等排水设施。第四确保适当的PH值。为了保证花草树木的良好生长,土壤PH值最好控制在5.5至7.0范围内或根据所栽植物对酸碱度的喜好而做调整。第五确保养分。适宜植物生长的最佳土壤是矿物质45%,有机质5%,空气20%,水30%。
1.4非栽植季节树木的时间问题栽植树木的最佳移植时期一般是从休眠期到春天萌芽前。落叶树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常绿树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雨季也可栽植,应在进入头伏后,阴雨天进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工期限制或其他特殊要求,非栽植季节植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保证树木成活,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落叶树反季节栽植则需带土坨,土坨直径为胸径的6至10倍不等,除带土坨外,浇水次数要较正常栽植增多,枝叶视品种进行不同程度的短截。通过喷洒发芽抑制剂和蒸发抑制剂,抑制发芽减少叶面蒸发水分。灌水时可混入发根促进剂,促进发根,而超过壮年的老树、贵重的大树或生长不太好的树,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做断根处理。最理想的是第一年春季断根,第二年春季、第三年春季移植。断根后减少枝叶数量,增加断根处须根数量,促进成活,移植时间在阴天或遮光条件下有利成活。
1.5土建与绿化交叉施工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赶工期或其他原因,土建与绿化由不同单位交叉施工时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在砌筑路边石、植物护框等细小环节上。路边石一般使用石材或预制混凝土制品,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按要求在路边石内侧(即绿地内)接缝处用混凝土加固,保持稳定。但混凝土的形状和尺寸在达到稳定的前提下应加以控制,能够使草坪或色块等植物在正常生长后达到郁闭,不出现缺苗现象。路边石还应向栽植地面引导雨水,要注意周围部分的排水坡度和约束能力,提前设置导水假接缝等。植树护框在制作过程中基础不要超过设计标准,以免缩小栽植面积,植树护框内混凝土及碎石在栽植前要及时清除。而有坐凳功能的植树护框,因高度多在地面0.5米左右,影响到植物的栽植深度,必须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施工顺序,避免因树木栽植过深造成死亡。已有树木护框或树穴边缘石需要更换时,应结合树木根系的生长情况,确定护框大小和地下深度,不要为了护框美观而砍断侧根,发生风雨过后树木倾斜甚至连根拔起的现象,使绿化成果毁于一旦。2园林绿化科学养护
要科学管理和养护:一是建立一套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其内容包括:绿化档案,数据汇总,分析图示,即结合多媒体技术,实现动态浏览,直观表现道路绿化实景及数据,绿化决策,即树种方案选择、资金预算、气候、土壤分析、种植与维护等五个方面,建立绿化效果样本库、树种适应环境参数库、绿化资金套价库、树种种植、维护与病虫害防治信息库等,数据传输几系统维护。二是实行机械化养护和科学管理。水肥管理是树木管理的核心,浇水一次要浇足浇透。早春根系生长之前,用肥效长的有机肥做基肥并适当加入磷肥,芽抽枝发叶期,以氮肥为主,6个月后控制氮肥的数量并以磷肥为主。重视整形修剪、除杂草。成年树在一定高度进行剪截,可以刺激隐藏表皮层内的隐芽萌发,形成年轻枝条,更新复壮.杂草可采取人工拔草、喷除草剂等方法防治。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7
一、苗圃地选择措施
苗圃是通过有性或无性的途径生产苗木的基地。选择良好的育苗基地,有利于苗木健康地生长发育。苗圃地选择要以经营条件及自然条件与育苗树种相适应两个因素考虑,但重点要抓住几点:
1、位置:应选择造林地区中心或附近、交通方便、劳力充足、有水源、电源的地方。
2、地形: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带(坡度不准超过5度)寒流汇集、积水的低洼地、光照过弱的山谷、风严重的风口及岗脊地等不能做苗圃地。
3、土壤:土壤是苗木生长基础,它即是供给苗木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场所,又是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因此,选择苗圃地要以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等因子考虑。要选择肥沃的沙壤土、壤土、或轻壤土为好。苗圃地含盐量不得超过0-15%,表层土厚度50厘米以上,总孔隙度45%-55%,土壤容重1.0-1.3克/立方厘米,PH值6.5-7.5之间。
4、水源:选择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排水良好,地下水位沙壤土1.5-2米,轻壤土2-3米做圃地。
5、病虫害:地下害虫过多有病菌感染的地方不能做苗圃地。长期种植烟草、玉米、蔬菜等土地易发生病虫害,故不能做育苗地,如果必须用,育苗前要进行杀菌和灭虫,直至达到标准后,方可使用。
二、插条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所谓插条育苗是指利用树木枝条的一部分,通过扦插培育出的苗木。插条育苗的原理主要是茎切口附近的次生分生组织或已经老化而丧失分生能力的永久组织,受切割等机械损伤后,其中薄壁细胞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重新恢复分裂的能力,从而能够形成愈合组织,产生不定根。插条苗培育的技术措施在于:
1、种条选用:种条选用采穗圃或育苗地一年生萌条。采条应在秋季树木停止生长后或春季树液流动前进行。萌条越冬时按规程保管好,保证不风干不失水。
2、剪穗要求:挑出芽风干、腐烂、无芽包或芽包不健壮有虫害和木质化不好的萌条,选择好的种条进行剪穗。剪穗规格为长12-15厘米。梢头粗不得低于0-6厘米。每穗具有两个以上的芽包,剪穗切口平滑、上平下马蹄形,在距上口1厘米处必须有一个健壮的芽包。剪穗不准出现劈裂和破皮。
3、扦插方法:可实行垄式单行或双行扦插,单行扦插每延米10株,双行每延米20株,垂直扦插,插后上截面与垄面一平。切忌不能斜插,不能劈头,伤芽或折断。插后要及时灌透水。
4、摘芽除蘖:扦插后,会从根基发出很多萌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抹芽除蘖。如繁育种苗可留1-2株健壮枝条。如培育大苗,可留一株健壮枝条。
5,中耕除草:插条育苗成活后,要进行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可结合化学除草及铲趟进行。
6、施肥:可根据不同树种及立地条件进行施肥。
7、病虫防治:用药物进行病虫防治。
三、苗圃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发生病、虫、霜等危害,故必须进行防治。
1、松、杉立枯病的防治
立枯病亦称幼苗猝倒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主要危害松、杉等针叶树幼苗,在短时期内会引起苗木大量死亡。有些阔叶树幼苗也常受害。
苗木得病后,植株倒而枯死者称猝倒,死而不倒者为立枯,按其发病时期不同、症状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1)种芽腐烂型:播种、出土前,由于土壤潮湿板结,种苗被病菌感染,引起种芽腐烂,亦称种腐和芽腐。
(2)幼苗猝倒型:幼苗土后、木质化前,由于遇阴雨,病菌自根颈侵入,产生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呈水渍状后根颈腐烂、缢缩,苗木迅速倒伏
(3)茎叶腐烂型:苗木出土后,在苗床低凹、阴雨连绵、密度过大,苗木幼叶嫩茎被病菌感染,枯萎腐烂,病菌不断向下发展,在枯死的茎叶上常有灰色蛛网状的菌丝体。
(4)苗木立枯型:苗茎木质化后、由于土壤病菌较多或环境对病菌有利,病菌从苗根部侵入,引起根部腐烂,地上部分枯死,或由于土壤缺水、出现干旱时、地上枯死,故称立枯病。引起立枯病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是由于苗圃积水、土壤板结、地表温度过高,烫伤苗根颈而致。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丝核菌、镰刀菌和腐霉菌引起。
防治方法:
A、选排水良好的土壤做圃地。
B、用杀菌药进行消毒。(可用23%硫酸亚铁溶液,3.5—4克/m2,均匀地浇洒在床面上,用药7天后,方可播种。)
C、加强苗圃管理,合理施肥、细致整地,及时播种、及时排灌等。
D、为预防病害发生,可用波尔多液100-150倍液,出苗后每15-20天喷雾一次,连续2-3次,注意喷后要用清水洗掉残液,以免烧苗,也可用敌克松500--800倍液,10-15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
2、杨树灰斑病
杨树灰斑病发生在杨树的叶片嫩梢上,幼苗顶梢和嫩枝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而下垂,俗称黑脖子病,它使上部叶片全部死亡、病部被风折断,在下边叶柄休眠芽中再生小梢,使病苗成为无顶的多叉苗,防治方法可用65%代森锌深液500倍,或1:1:125-170倍波尔多液,从6月份开始,每半月喷1次,共喷3-4次。
3、苗圃虫害的防治
苗圃害虫有地上或地下两大类,通常以地下害虫危害严重。地下害虫主要有鳞翅目的地老虎、鞘翅目的蛴螬(金龟子幼虫)、直翅目的蝼蛄等。
(1)地老虎的防治方法:地老虎幼虫危害幼苗,轻则造成缺苗、重者毁种重播。防治可用人工诱杀成虫,亦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20%乐果乳油3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90%敌百虫0.5千克、加水2.5--5千克,拌鲜草50千克,于傍晚撒在苗床上、防治4龄以上幼虫。
(2)蛴螬防治方法:蛴螬主要危害苗木根部,常使苗床缺苗,或绝产,防治方法为:用呋喃丹在作床时撒人床层;用50%-六O五乳油,75%辛硫磷乳油等加水1000倍液浇根。加强苗圃抚育管理、中耕除草,破坏蛴螬适生环境。
(3)蝼蛄的防治方法:蝼蛄是苗木重要害虫,它以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部,使之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还常食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等。防治方法可采用诱杀,做毒土施入苗床中,可用90%敌百虫原药用热水化开,0.5千克加水5千克,拌饵料50千克,炒出香味,用毒饵诱杀。
4、其它灾害的防治
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除病虫危害苗木外,还有一些灾害影响苗木生长发育,主要有鸟害、霜害、伏旱等。
(1)鸟害:针叶树种幼苗大部分顶壳出土,由于其具有芳香味,易遭受鸟害,为此应该进行防除,主要防除方法有:
①种子催芽均匀、良好,让其出土快、脱壳早。
②避免萌动的种子受冻,受冻的萌动种子出苗时种壳不易脱落。
③人工驱除及药物毒杀。
(2)霜害:春秋两季都遭受霜害。新播苗防春霜应着手于种子处理与播种后至出苗时的田间管理。经暖湿条件下处理的种子及播后覆草,可提高种苗抗御霜冻的能力,如发生霜冻时在日出前用水浇洒。
(3)伏旱:有些树种因夏季持续高温、少雨易遭受干旱,造成苗木大量枯死,应该适时浇水。
苗木培育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它除掌握各树种生态特性及生物学特性外,还涉及土壤、气象、生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些措施并不是常年不变的。它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度、纬度、气候变化等因子的不同而不断的修改及完善。而这些资料要经过多年的积累、筛选而形成。因此,只有在育苗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会使育苗成功。
参考文献: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8
一、机械适度深植技术
(一)机械选择
主要选用浙江永康市劲力园林机械厂“川久牌”CJ-LD530型地钻机和山东博胜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43型地钻机等机型,这些机型的钻地机具有动力强劲、劳动强度低、苗木移栽或补栽成活率高、功效好、见效快、适合各种地形、使用方便灵活等特点。这两种机型发动机油耗低,重量轻(10千克左右),单人可操作,每小时可以开洞200个左右,开洞深度达30~40厘米,洞穴地表直径可达16~18厘米,茶苗种植深度可达12~18厘米(人工开挖种植深度一般8~12厘米),一台机械每天可以开洞1600~2000个,可完成1亩茶园种植,能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
(二)机械旋转深植技术优点
旋转式打洞机旋出来的为深层土壤,土壤墒情好,具有一定的持水量,土壤又比较细碎,栽后容易土壤压紧填实和保湿。机械旋转出来的洞穴径体积较大,移栽茶苗根系舒展度好,没有盘根现象,栽后根系容易恢复活力,有利于侧根深扎,比人工开挖种植深度深5~8厘米,从而可提高抗旱性和成活率,该项技术尤其适合于山区或水源条件差的地方或雨量少的秋冬季、早春进行茶苗移栽。
(三)机械钻头选择
旋转式机械钻头可根据移栽茶苗大小进行选择,一年生茶苗种植主要选配直径15厘米、长度60厘米的机械钻头,假如移栽茶苗株形大(如2年生茶苗),可选择直径和长度为30厘米×80厘米的机械钻头。
(四)选用壮苗移植
选择1~2年生壮苗或轻质容器苗进行移植,茶苗株高35~50厘米,有效分枝3根以上,地茎粗0.3~0.4厘米,根系发达,侧根数5条以上,长度达10~20厘米。壮苗移植成活率高,成活率达98%以上,抗逆能力强,生长速度快。
(五)茶苗根系蘸泥浆处理技术
ABT生根粉按照25~50毫克/千克对水,同时按照0.5%~1%对水比例加入51%中阿撒可富硫酸钾复合肥(17-17-17),50千克水对拌“生地”红壤做泥浆可以蘸根处理茶苗3000株左右。通过深栽和泥浆水蘸根,茶苗种植后可节省浇“定根水”工序,节约了浇水成本,提高了茶树种植成活率和抗旱能力,对于浇灌条件不够或山地茶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水肥管理技术
(一)抗旱排涝技术
1.水分要求
茶树生长,既喜温、喜湿,但又怕旱、怕涝。茶树的芽叶生长强度、叶片形态结构及其内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标,均以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为最佳,而根系生长则以65%~80%为好。在适宜的土壤温度下,茶树生长旺盛,体内含水量一般约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叶含水量可达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功能增强,物质代谢趋向合成,有利于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使芽叶萌发快、数量多、嫩度好、内含物丰富。特别是鲜叶中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的增加,对形成香浓味醇的红绿茶品质都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当根系层土壤含水量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左右,并伴有高湿与干燥的空气时,茶树体内水分代谢容易失调,导致芽叶萌发受阻,鲜叶产量与品质均下降。旱季灌溉,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70%~90%的茶园,无论是鲜叶还是加工后的成品茶,其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一般可增加30%以上。但茶园土壤水过多同样有害,会使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空气减少,削弱茶树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时间稍长,茶树新梢生长受到抑制,尤其是红黄壤茶区,土壤中常形成低价铁、锰及其他还原性物质,再加上腐败性嫌气细菌的活跃,形成茶树湿害。
2.灌溉方法
考量茶园灌溉方法的优劣,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灌溉水的分布均匀程度,以及能否做到经济用水;二是能否做到有利于茶园小生态的改善;三是能否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的目的。茶园推广喷灌、渗灌、滴灌等灌溉方法,能够取得显著的节水增产的经济效果。
3.排水措施
新植茶园的水利系统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内容,由渠道、主沟、支沟、隔离沟和山塘、水库、管道与机埠组成,相互配套,紧密联系,形成茶园沟沟相通,减少与避免茶园水、土、肥的流失和低洼处渍水现象。
(二)绿肥套种技术
新植茶园土壤面积大,容易滋生杂草和土壤水分蒸发。倡导有机栽培,合理套种冬季、夏季绿肥。选择耐阴,生长期短,植株矮小,不与茶树争光、争水、争肥,同时还能培肥和改良土壤的绿肥作物。作物的种类应以豆科作物为主,如大豆、花生、蚕豆或豆科绿肥紫云英等。1~3年生茶树行间可种植1~2行绿肥,达到以耕代抚、以短养长、改善茶园内小气候,增加收益。夏季套种绿肥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地表温度,提高抗旱能力;冬季套种绿肥可以提高土壤覆盖面,达到提高土壤温度2~3℃的效果,预防冻害。
1.绿肥种类
4~5月播种的夏季绿肥有花生、大豆、绿豆等,10~11月播种的冬季绿肥有蚕豆、紫云英、苜蓿等。
2.绿肥优点
绿肥收获后进行根部覆盖或深埋,能增强土壤保水保墒能力,同时起到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增施有机肥,节省肥料成本,改良茶园土壤结构,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三、病虫、草害防控技术
(一)病虫害防控技术
茶树害虫主要有茶叶螨、茶枝镰蛾、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蚜、茶毛虫和黑刺粉虱等,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轮斑病、云纹叶枯病和白星病等。防治策略上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加强预测预报,按照病虫害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优先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等防治手段,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农业技术措施
①摘光茶树上的虫蛹、虫卵、虫囊,人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虫蛹和虫卵,以减少茶园内越冬病虫的基数。
②封园喷施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250~375克/亩)200~300倍液,喷药时,茶丛的上下、内外,叶片的正面、背面,蓬内的枝条及地面的杂草都要喷到。
2.常见病虫害综防技术
(1)茶尺蠖防治
茶尺蠖1年发生5~6代,4月为茶尺蠖第一代幼虫盛发期,第一生后,每间隔20~35天应注意下一代幼虫盛发期。防治措施:①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人工除虫;②第1、2、5、6代优先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在幼虫2~3龄前期防治;③使用2.5%鱼藤酮300~500倍液、0.3%苦参碱1000~1500倍液、苏云金杆菌、15%茚虫威2500~3500倍液、2.5%联苯菊酯1500倍液在幼虫2~3龄时防治。
(2)假眼小绿叶蝉防治
假眼小绿叶蝉1年发生9~11代,注意有2个为害高峰,第一个高峰在5月中下旬~6月下旬,第二个高峰在9月中下旬~10月中旬。防治措施:①注意小绿叶蝉为害高峰,虫口高峰来临前5~10天安装黄板防治,虫口密度较小的茶园只使用黄板;②虫口密度大的茶园,配合若虫高峰期使用烟碱・苦参碱、藜芦碱、24%虫螨腈1500~1800倍液、15%茚虫威2500~3500倍液防治。
(3)蓟马防治
8~10月是蓟马为害高峰期。防治措施:①可采用色板诱杀;②采用15%茚虫威2500~35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1500倍液防治。
(4)茶饼病、炭疽病防治
3~5月和9~10月注意茶饼病,5~6月梅雨期和秋季多雨期关注炭疽病。防治措施:采用甲基硫菌灵或百菌清等进行防治。
(二)杂草防治技术
茶园杂草不仅与茶树争水、争肥和争光,而且还会恶化生态条件,有利病虫害的发生。由于杂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繁殖率高,吸肥能力强,如不及时清除,会造成茶园土壤贫化、荒芜或成低产园。
1.高标准建园
建园时选择秋、冬季通过机械开沟撩壕方法深翻土壤、表土下埋,“土块翻边,草根朝天”,清除恶性杂草地下根茎。通过太阳晒烤和冻土方法,促进土壤熟化,达到斩草除根效果。
2.中耕除草
贯彻“除早、除小、除了”的方针,在杂草初发期通过中耕锄草方法疏松土壤,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促进土壤矿物质风化,提高供肥能力。
四、冻害预防技术
茶树原生长在亚热带温暖的环境中,形成了喜湿怕寒的特性,茶树遭受冻害后,轻则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重则造成严重落叶乃至全株枯死。
(一)冻害类型
根据茶树冻害发生的季节可分为越冬期冻害和萌芽期冻害。茶树萌芽期冻害主要是霜冻,分早霜冻和晚霜冻,早霜冻多发生在秋末,对名优茶影响最大的是晚霜冻,名优茶常遭受晚霜冻或倒春寒危害。晚霜冻或倒春寒多出现在3~4月,此时大地回春,茶芽开始萌发,特早生和早生品种已到收获季节,若遭晚霜或倒春寒危害,轻则造成芽叶叶尖变红,重则造成成片芽叶焦枯,严重影响明前茶的产量和质量。
(二)预防措施
晚霜冻或倒春寒对特早生和早生名优茶的影响大,积极做好预防十分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施有机肥
在秋冬季增施厩肥、堆肥、焦泥炭等热性有机肥料,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既能提高土温,又能增强茶树抵抗力。
2.熏烟驱霜
熏烟的作用是在茶园空间形成烟雾,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利用“温室效应”预防晚霜冻,效果明显。方法是在晚霜来临之前,根据风向、地势、面积设堆,气温降至2℃左右时点火,既防晚霜冻又积肥,一举两得。
3.喷水洗霜
有水源及喷灌设备的茶园,可利用设备在晚霜危害时进行喷水,把附着在茶树芽叶上的霜洗去。
4.覆盖防霜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1篇9
【关键词】桥头跳车;解决方法;形成原因;危害性
一、桥头跳车原因分析
施工过程控制不严。施工工序不符合要求,若台背填筑速度过快,沉降也较快,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的挤压相对较大。如果台前护坡或挡墙砌筑不及时,则可能引起土体滑移,影响压实机械作业效果,严重时还会危害桥基。台背填土时,施工面窄而工期要求又较紧,靠近桥面部分的填土平面形状不规则,如果缺乏适当的压实机具,采用人工夯实,则密实度难达要求。即使有压实机械,由于受地形、便道、作业面及机械等的限制,桥头填土压实密度亦很难达到要求,特别是台墙后侧及翼墙内侧填土,达到压实密度要求更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严格按“三分法”(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施工,没有严把填料质量关等也会引起桥头跳车。
此外,桥台台背路堤压实度不满足要求,在公路工程建设背填土普遍存在压实不足的问题,这是造成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基本原因之一。此外,在公路营运过程中,路基在车辆荷载以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会形成土基塑性变形的积累,导致路桥间的差异沉降,从而影响高等级公路路面的平顺程度。
桥头引道软土地基处治不佳。施工图设计时,地质钻探布孔过少,钻探深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软基存在,或者未能准确探明软基范围和深度,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等等,导致桥头路堤软土地基处治遗漏,或采取的处治方法不恰当。此外,采用的软基处治理论计算方法和选用的计算参数与软基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满足JTJ017-96《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技术要求。在桥头引道,由于存在软土地基,桥台台背路堤施工时填土压实不足,雨水侵蚀造成路堤填土流失和强度降低,这是造成路桥过渡段路堤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桥台基础设计是按规范容许沉降值实施控制设计,一般情况下实际发生的沉降值较设计时小。因此,路桥过渡段的结构设计主要是做好沉降防治等路桥顺接构造物的设计。
桥头引道过渡段结构设计不周。桥头引道路基工程中,搭板结构采用较多。然而,设置搭板以后的桥头跳车现象仍然严重,桥头搭板断板现象较为普遍,分析其设计原因,有下述情况。
根据桥梁的长度,桥头设置搭板长度划分为:大中桥,搭板长度为8m;小桥、填土高度小于0.5m的通道以及涵洞,搭板长度为5m.然而,桥头引道路堤处于高填方路段,软基路段桥涵结构与桥头路堤相对沉降量大,由于搭板长度不够而起不到顺接作用,行驶车辆通过时必然出现桥头跳车现象。
搭板设计根据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板计算,未考虑台背路堤沉降,雨水冲刷带走台背填土等原因造成搭板与台背路堤脱空的不利受力状态。结果形成搭板设计强度不足,产生断板,引起桥头线形突变,诱发车辆跳车现象。
桥头搭板处理目前尚没有定型的设计计算方法,公路桥涵设计规范也没有明确规定。
工程实践中,桥头搭板一般不作专项设计。但合理地处治软土地基,实施台后填土压实是消除路堤填筑土体沉降的条件,而可靠的搭板设计是解决桥头跳车的重要保证。
二、桥头跳车防范对策
加强台背所在位置的地基处理。处理好台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处理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土法、振动碎石桩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错台。同时,考虑到桥头大多为高填土施工,故在桥头可考虑采用材质较轻的粉煤灰填筑,且应控制好填筑宽度,严禁因填筑宽度不够进行贴坡,致遇雨期间引起滑坡,导致桥头路基不稳而沉降。如在漕俞路高填土施工时,因遇暴雨引起滑坡现象,致外侧3m范围内结构层开裂等现象。
加强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公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有利于减少路桥间的工后沉降差。在桥台结构完成后,尽快安排过渡段路堤与一般填土路堤的施工。并使用具有同等压实度能量的压实机械将过渡段路堤与一般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碾压。在路堤与桥台连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使用大型机械碾压困难时可改用小型振动压实机械进行充分压实。此外,对一些路基工后沉降可能大的工点,如深层的软土地基和桥头高路堤,除了采用一切必要的地基处治措施外,必须优先安排施工,进行静置预压直至符合规范要求为止。
选择有利于减少工后沉降的桥台结构。在形式多样的桥台结构中,桩接台帽的桥台结构施工过程是:填筑路堤,钻孔桩基施工,台帽和耳背墙施工。从其施工步骤可知,其过渡段路堤在桥台结构施工前填筑,不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有利于大型机械碾压,不遗留施工死角,压实均匀,压实度易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桥台结构施工时,又为过渡段软土地基和路堤填土留有一定的沉降期,有助于减少过渡段路堤工后沉降。因此,在桥梁设计时,宜首先选用桩接台帽式桥台结构。
加强路桥过渡段路堤填料的选择实施路桥过渡段路堤填筑之前,要有目的地选择施工路段的填料,采用各种土壤作对比试验。
土壤的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实施筛分和击实试验。
各种土壤在相同压实机具下达到同等压实度时的压实遍数与松铺厚度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比较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从中选出最适宜的土壤作为过渡段路堤的填料。
从经济角度考虑,以就地取材为主。填料的选择原则应选用干容重较大的砂类土或渗水性较好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级配水稳定性和压实特性。当采用非渗水性土时,应在士中增加外掺剂,如石灰、水泥等。严禁使用淤泥、沼泽土以及含草皮、树根、生活垃圾、杂物和含水量过大的土作为填料。
结束语:
综上所述,桥头跳车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由其中一个环节的设计疏忽或大意施工,就造成了日后导致它提前出现的潜在风险。因此,我们在公路工程进行设计、施工的整个过程,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必须认真对待、进行深入考虑、仔细分析,在建设过程中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注意事项都控制好、都把关好。这样,我们就做到了事前预防的目的,做到了事先考虑的目的。本人坚信,只要每一位公路工程建设者、管理者在进行桥头部位的施工设计时,对桥头跳车问题的处理及预防留有一颗慎对之心,保持一份认真对待的工作态度,并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桥头跳车问题最终还是会得到改善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
黄晓莉,四川富顺县板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43217
潘莉,富顺县农牧业局
钟孝云,通信作者,富顺县长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电话:13508178541,
E-mail:
收稿日期:2013-11-05
川南黄瓜以露地栽培为主,以早春、夏秋茬栽培居多,由于川南空气湿度大,连茬栽培突出,黄瓜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病虫害的经常性防治与黄瓜的连续采收时间常发生冲突,如何在栽培过程中减少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及少用药、降低农药残留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黄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应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应从田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孳生的环境条件。
只有在合理轮作的基础上,选用抗病虫品种进行栽培,在整个生育期综合应用土壤调理技术、植物营养和修复技术,强化农业措施进行“健身栽培”,才能够有效提高黄瓜抗病虫能力,减轻黄瓜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减少防治药物的使用,确保无公害产品质量。现将笔者近年来在富顺县无公害蔬菜科技示范园内实践总结出的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菜农朋友参考。
1育苗到定植期病虫害
黄瓜苗期到定植期病虫害以猝倒病、立枯病和蚜虫为主。
1.1主要农业措施
①制备育苗营养土,加强土壤消毒和土壤改良选前茬没种过瓜类的菜园土、新朝阳有机植保免深耕型有机肥料,按7∶3的比例配制,然后将50%多菌灵粉剂按80~100g/m3混入拌匀,堆制后整理苗床或装营养钵。
②种子处理用适乐时(咯菌腈)悬浮剂10mL加高巧(吡虫啉)悬浮剂10mL拌待播种子100g,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预防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蚜虫,同时可大大降低病毒病的发生率。
③加强苗床温湿度控制温度保持在25~28℃,湿度控制在80%以内,移栽前3~5天炼苗,培育株高10~12cm、茎粗0.5~0.6cm、4叶1心、子叶平展、叶色深绿、无病虫害、苗龄约20天的壮苗。
1.2化学措施
移栽前喷施送嫁药。移栽前2~3天,用72.2%普力克(霜霉威)水剂600倍+70%艾美乐(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00倍混合液喷施,可预防移栽后的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疫病、蚜虫等。
2定植到成株期病虫害防治
定植到成株期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靶斑病、病毒病、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2.1主要农业措施
①采用以巩固和增强植株长势为主的“健身栽培”农业措施,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合理补充中微量元素,有效改良土壤,合理灌溉调节干湿度,土壤施肥和根外追肥相结合,确保黄瓜健壮生长。
定植前深耕晒垡,捣碎田垡,整地前用新朝阳有机植保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能有效疏松土壤,增加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保水蓄肥能力,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促根壮苗,使植株快速进入开花结果期。667m2用免耕颗粒剂1100g混拌腐熟农家肥1000~2000kg或45%新朝阳免耕复合肥40~50kg(N∶P∶K=19∶5∶21)作基肥施入。按照常规方法开沟起垄、覆膜、定植和浇水。
②合理控制田间湿度,注意田间排水。
③及时摘除田间病叶并带出田外,减少田间病原菌的二次侵染。
2.2物理措施
挂黄板诱杀蚜虫、粉虱,每667m2悬挂黄色粘虫板50张左右,高度与瓜蔓相当,控制好蚜虫、粉虱能有效降低病毒病的发生率。
2.3化学措施
发病初期选用安全高效药剂交替防治病虫害,一定要选择针对性、治疗性较强的药物,以达到快速控制病虫害的效果。疫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成株期主要常发性病害,多数时候混合发生,在我地使用20%碧生(噻唑锌)悬浮剂500倍+68.75%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0倍混合液喷施,防治效果非常明显,也可在安克、普力克、甲霜・锰锌、霜脲・锰锌、氟吗啉・锰锌和阿米西达(嘧菌酯)等中加入杀细菌剂如农用链霉素、多生菌素等交替使用,防治效果也很好。
3开花结瓜期病虫害防治
黄瓜开花结瓜期主要病虫害有疫病、枯萎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粉虱、蚜虫、斑潜蝇等。
3.1主要农业措施
加强肥水管理,667m2结果前期追施新朝阳水溶性冲施滴灌肥(N∶P∶K=18∶6∶6)、开花结果后追施新朝阳水溶性冲施滴灌肥(N∶P∶K=14∶6∶10)各7.5kg,同时改良土壤,减少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适时采用根外追肥,快速补充多种养分,避免因缺素引发生理性病害,培育健壮植株,减少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发生率。根外追肥补充中微量元素,使用硕丰481(天然芸薹素内酯)调控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植株免疫力,避免藤蔓和叶片旺长而降低抗病力,从而引发病害,同时避免后期早衰,减少畸形瓜和化瓜现象出现。
注意通风排湿,合理控温控湿,及时摘除病叶、病瓜。
3.2化学措施
发病初期交替使用安全高效生物药剂,结瓜期除成株期常发病害外,灰霉病、白粉病、粉虱、蚜虫、斑潜蝇等病虫害发生较为突出,此时正值采摘期,病虫害防治用药与产品农残成为突出矛盾,既要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要保证采摘的产品农残不超标,因此结瓜期病虫害防治用药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11
关键词棉花;早衰;成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094-01
近年来,棉花早衰给棉农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诱发棉花早衰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相互独立又相互交错,而棉农的防治措施存在较多误区,过于盲从,缺乏科学系统的高效植棉技术。早衰棉田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同时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成为制约棉花单产提高的一大障碍。笔者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分析和实践经验,将当前棉花早衰的一些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棉花早衰症状
棉花早衰,一般是指棉花进入花铃期后,植株突然成片衰弱死亡的不正常现象。多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如果降温或陡降暴雨发生就更为严重。症状:叶片首先发黄,继而逐步变褐枯萎,红茎比例达90%以上,最后全株“落叶垮杆”;根系衰竭变成黑褐色,根浅根少,吸收肥水能力大大下降;生理表现:生长点变尖,花位上移,顶端花芽潜伏休眠,不再延伸新的果枝,果枝层数比常年少2~4层;结果是桃小,桃空,衣分低,品质变劣,种子不饱满,产量下降[1-2]。
2棉花早衰原因
2.1有机质严重缺乏、钾肥用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据宿松县土肥站2007—2009年在复兴镇多点取样土壤化验结果:有机质含量为12.4~16.5g/kg,平均为13.5g/kg,比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值16.2g/kg下降了16.7%;氮、磷、钾土壤化验结果:全氮1.18~1.43g/kg,速效磷11.0~47.2mg/kg,速效钾76~269mg/kg,土壤养分不平衡,肥力下降;pH值7.9~8.3,碱性度升高。据调查,大多数棉农施肥习惯是重视氮肥和磷肥,钾肥用量普遍较低,一般为150~225kg/hm2,而抗虫棉对钾敏感,故棉田缺钾严重。棉花生理性缺钾容易发生红叶茎枯病,出现缺钾性早衰;同时也不注重增施有机肥和微肥。由于农民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又不增施有机肥,造成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严重下降,棉田养分比例严重失调。这些因素和连续多年的高生物产量使土壤理化性状恶化,棉田土壤抗灾缓冲能力极差,保肥、保水能力弱,肥料利用率低,花蕾脱落严重[3-4]。
2.2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
化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有机钠盐和工业废水生产的10%草甘磷在1年内被使用4~5次,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有害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积累过多,破坏了土壤理化性能。近年来棉田棉苗僵而不发,缓苗期拉长、不明原因的棉株青枯、植株容易倒伏,大面积旱灾等等一些异常现象与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有关的。杀虫剂氟铃脲的频繁乱用,造成了棉花中后期药害严重,棉花叶片出现焦枯早衰。
2.3单一的间作套种耕作模式
由于长期受“棉—油”和“棉—麦”间作套种的“二熟制”栽培模式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营养钵移栽后,土壤很长时间未进行翻耕,耕作层板结变浅(有的棉田耕作层只有10~15cm),土壤板结严重,棉花根系主要生长在表层,难以下扎,到中后期,棉花根系衰老较快。还有管理上重前轻后,盖顶肥偏少,棉花后劲不足,易造成棉花在后期遇天旱和台风等缺水、缺肥和倒伏,诱发棉花早衰。
2.4枯黄萎蔓延
每年8月下旬是枯黄萎病第2次发病高峰,由于对枯黄萎病没有特药防治剂,棉农也缺乏对枯黄萎病的预防技术,一旦枯黄萎病发作蔓延,就造成棉株落叶垮杆。
2.5水利设施落后
据调查,大部分棉田,水利设施落后,排灌能力差,渠沟不通,墒沟很浅,若遇长时间大雨或瀑雨,排水不良,水在田间漫流,田间积水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棉花根系缺氧和土壤板结,使棉花根系提前衰老造成棉花早衰,同时肥料流失过多,如不及时追肥棉花也会因缺肥而早衰。
2.6气侯因素
恶劣的气侯条下,也造成棉花早衰,如大旱或强台风。
3防治措施
3.1实施全程化控
在棉花全生育期中实施全程化调,促进平衡生长。
3.2增施有机肥
首先对有机肥要坚持连年施用,最好是利用冬闲种植绿肥。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保根养根,抗逆防病。
3.3合理平衡施肥
根据当地测土配方项目结果,进行平衡施肥,提倡“控氮、稳磷、补钾”的追肥方法,钾肥不能少于300kg/hm2,在缺硼、缺锌棉田重施硼锌微肥,施优质硼砂15.0~22.5kg/hm2、硫酸锌7.5kg/hm2。棉花中后期,一般在棉花打顶后,提倡叶面喷施促根剂、美洲星、速效钾肥、尿素等叶面肥,每隔7~10d用药1次,连续用药4~5次,一直用到10月初。特别是促根剂,有促发新根、推迟发病、促进病株快速恢复的效果。
3.4实行宽行窄株、深沟高垄栽培
宽墒利于田间操作,通风透气,多结桃,结大桃;凡是早衰的棉花,都是长期没有翻耕,大田墒低沟浅,有些田块的墒沟甚至和沟基本一样齐,既不利于根部通风透气,又不利于雨后沥水增氧。针对实际情况,一定要做到“深沟高垄”,结合施肥对棉花根部进行高培土,以利沥水增氧,降低暗涝,特别是后期利于根系更新生长,减轻早衰。
3.5及时抗旱灌水
有秋伏旱要及时抗旱灌水,同时,重施盖顶肥(施尿素450~600kg/hm2),以发挥以水调肥、以水养命的作用,确保棉株因缺水少肥早衰,增强后劲。
3.6选用抗病品种
对于枯黄萎病重发棉田,要选用抗病品种,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做好枯萎病的预防工作。用“美洲星”和“新克黄枯”在发病初期喷雾2~3次,有利于防治枯黄病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郝俊杰,刘焕民,马奇祥,等.棉花叶片早衰的诊断及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学报,2011,37(3):389-396.
[2]鲁运江.棉花高产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顾问,2011(2):27-29.
土壤板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12
关键词:苗木猝倒病;发生;防治
苗木猝倒病又叫立枯病,为世界性病害,发病率20%~50%,严重时80%幼苗死亡,还可危害许多农作物,是林业育苗的一大灾害。苗木猝倒病可以通过圃地选择、细致整地、土壤消毒和种子消毒等措施来预防,病害发生后可以采用硫酸亚铁、敌克松或木霉菌粉、枯草芽孢杆菌液剂进行防治。
1症状
一是种芽腐烂型。播种后出苗前,种芽在土中被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亦称种腐或芽腐,表现为缺苗断垄;二是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期或出土后,苗木密集或湿度大,被病菌侵染,也称首腐或顶腐型;三是幼苗猝倒型。幼苗出土后,嫩茎未木质化前病菌自根茎处侵入,使基部呈水浸状腐烂,苗木快速倒伏,此时苗木幼叶仍为绿色,也称萎倒或颈腐;四是苗木立枯型。苗木木质化后,病菌自根部侵入,使根部皮层变色腐烂,病苗枯死,但不倒伏,又称根腐型立枯病。
2病原
引起苗木猝倒病的病原有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原两类。非侵染性病原主要由圃地积水、覆土过厚、土壤板结和地表温度过高灼伤根茎等原因造成;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真菌中的镰孢菌、丝核菌、腐霉菌,偶尔也见到链格孢菌,常见的有茄丝核菌;镰孢菌中主要有腐皮镰孢、尖镰孢;腐霉菌中主要有德氏腐霉和瓜果腐霉;链格孢菌中主要有细链格孢。
3发病规律
该病害多发生于4~6月,主要危害一年生以下的幼苗,尤其是出土1个月以内的幼苗最易感病,发病后也易流行。其中主要诱因有:①前作感病植物,土壤病菌多;②雨天操作,易板结,不利于种子萌发;③圃地粗糙,土壤粘重,苗床不平或太低,圃地积水;④肥料未腐熟,常常混有病菌;⑤播种不及时,过早延长幼苗出土期,过迟遇到高温导致发病;⑥种子质量差、播种量过多,以及管理措施不及时等造成幼苗猝倒病的发生。
4防治措施
4.1选好圃地用新垦山地育苗,苗木不连作,土中病菌少,苗木发病轻。若无新垦山地,可采用熟土或梯田育苗,但前作以栎类苗木为好。前作若是茄科等感病植物,则不宜作针叶树苗圃,或经消毒后再播种。地下水位过高或排水不良的地方不要用作苗圃,若在排水较差的圃地育苗,应开好排水沟,适当作高床,床面要求平整,避免积水。
4.2细致整地圃地经过犁耙后,要细致平整,整地要在土壤干爽和天气晴朗时进行,以免板结。播种前,在条播沟里垫一层1cm厚的心土或火烧土,播种后,用心土或火烧土覆盖种子。为防止心土雨后板结,旱季龟裂,心土不能垫盖太厚,以不超过1.5cm为宜。在播种期多雨的地区,覆土厚度以种子似隐似现为宜。
4.3土壤和种子消毒一是用以五氯硝基苯为主的混合剂。五氯硝基苯对丝核菌有良好的杀伤效果,且持效期长。在以丝核菌为主要病原的地区用此种药剂做土壤处理效果好,但它对镰孢菌及腐霉菌无效,所以最好与其他杀菌剂,如代森锌、敌克松等合用。其混合比例一般为五氯硝基苯75%,其他药剂25%,施用量4~6g/m2。先将药量称好,然后与细砂土混匀制成药土。将药土在播种行内垫1cm厚,然后播种,并用药土覆盖,药土的量以满足上述用途为度。二是用黑矾(也称青矾)。一般浓度为2%~3%,用量为9L/m2;雨天或土壤湿度大时用细干土混2%~3%黑矾粉,配成1500~2250kg/hm2药土。三是在南方酸性土壤上,结合整地,撒生石灰300~375kg/hm2,对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和促进植物残体的腐烂有一定作用。
4.4合理施肥肥料应以有机农家肥料为主,无机化学肥料为辅。施肥方式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垃圾肥和堆肥可能带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4.5精选良种,及时播种成熟度高、品质优良的种子生活力、抵抗力强。适时播种,种子发芽顺利,苗木生长健壮,抗病性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