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07 手机浏览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1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电气,设计的概念

Abstract:inthehigh-risebuildingdesignwork,howtobetterinthedesignperfectbuildingusefunction,andimprovethesafetyoftheelectricalsystemisbuildingelectricaldesignpersonnelduty.Throughthedesignpracticeandunderstanding,summarizedsomeexperiences,presenthere,fordiscussion.

Keywords:highbuilding,buildingelectrical,design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电气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一个构思表达、再构思表达、反复推敲、不断深入发展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博览、创意、构思、表达等几个阶段。设计过程从一开始到深入下去,各阶段思维的广度、深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工具也可能是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工具要适应思维的速度,推动思维发展成熟。

2高层建筑供电系统设计

2.1电力负荷的确定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主要依据。国家现行规范,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用电设备(如消防水泵、消防电梯、喷淋泵、排烟风机、消控控制中心、应急照明)、电梯、生活水泵用电、电话机房、安保设备和航空障碍灯等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其它用电负荷分别为二级或三级负荷;二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用电、通道及楼梯间照明用电、电梯电力、生活水泵用电、排污泵等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其它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电力负荷预算时应分别计算动力电和照明电。电力负荷预算正确与否,对电气设备的选择、配置,保证电气设备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对整体工程的经济分析和相关设计,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层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基本上采用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2.2电源及电压的选择

至少设两个独立电源,采用10KV标准电压双回路供电。两路各带一半负荷同时供电、互为备用。10KV双回路供电电源分别来自不同的变电站,或来自双回路超高压变电站的两段独立母线。

某些超高层公共建筑可选择10KV三回路电源引入,采用两路使用一路备用的运行方式。针对高层建筑中存在大量的一级负荷,还需备用柴油发电机组,要求在15s内自动恢复供电,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

2.3变配电所的布置。

对于高层建筑的用电设备来说,它们的负荷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很大的一部分是一、二级负荷,所以常常变电所的规模一般来说会比较的大。总配电所最好是设置在地下层内,因为变配电所应靠近用电负荷。对于高层建筑的总变配电所来说,管线进出的程度会比较多,有高压也有低压的电缆。

2.4高低配电系统的设计

2.4.1高压配电系统:现代高层建筑均是采用两路独立的10kV电源同时供电。一般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自动切换,互为备用。母线分段数目,与电源进线回路数相适应。只有当供电电源为一主一备时,才考虑采用单母线不分段的结线。电源进线几乎全部采用电缆进线。

2.4.2计费方式,采用高供高计。但在低压侧,仍装设计费电度表,采用将照明与动力分开的两部电价法。有些地方供电部门又把空调设备的用电,全部划人照明计价系统,一般做法是安装总表及动力表,由总表减去动力表以后,全部为照明电费。

2.4.3为减少变压器台数,单台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一般都大于1000kVA。为限制低压侧的短路电流,正常时变压器解列运行,中间设联络开关。照明和动力分开设变压器,当动力用电容量太小时,动力变压器可不分开装设,而在低压侧应对动力负荷分类计费。

2.4.4高压系统及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基本上都采用放射式系统。楼层配电则为混合式系统。配电设备中的主要部分是干线。现代高层建筑的竖井多采用插接式母线槽。水平干线因走线困难,多采用全塑电缆与竖井母干线联接。每层楼竖井设层间配电小间。层间配电箱经插接自动空气开关从竖井母干线取得电源。当层数较多负荷数较大时,一般按层数分区供电,或将变压器分散设在地下层、中间层或最顶层。

2.4.5低压配电系统各级开关均采用自动空气开关(断路器),设置瞬时、短延时、长延时三级过流保护装置。各级自动空气开关的保护整定,应注意选择性配合,防止越级跳闸。

2.4.6所有电梯均要求采用两路不同变压器引出的专用电缆进线。在电梯机房的末端配电箱,设两路电源的自动切换装置,互为备用。

2.4.7功率因数按规定应补偿到0.9-0.95。无功补偿都采用集中补偿方式。为降低变压器容量,多集中装设在低压侧,与配电屏放在一起,但必须采用干式移相电容器。

2.5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要正确选取变压器的变压比和电压分接头,最好采用补偿无功功率的措施,要尽量减少电压偏差,要降低系统的阻抗,最好使得三相负荷比较平衡。

2.6应急电源设备的选取。

自投装置的动作时间,如果是能够满足允许中断供电时间的,则可以选取带有自动投入装置的专用线路,而使得其是出于独立于正常电源的装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选取那些蓄电池静止型的供电装置,来进行不断供电。

2.7对于功率因数的方法的确定

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就是提高变压器和电动机的负载率到75~80%,以及选择本身功率因数较高的设备。对于非线性负载电路(在通信企业中主要为整流器),则通过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将畸变电流波形校正为正弦波,同时迫使它跟踪输入正弦电压相位的变化,使高频开关整流器输入电路呈现电阻性,提高总功率因数。

3注意高层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3.1高层建筑由于照明及空调负荷多,电梯等运输设备多,给排水设备多,所以用电量特别大,且供电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3.2在高层建筑中,照明与动力基本上不共用干线。动力负荷多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负荷则多采用母线槽配电,与动力分开。

3.3由于在结构上多数采用大柱距,形成大空间,使墙面安装的设备增多,必然使地面管道增多。

3.4由于建筑构件的预制装配化及干法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顶棚一般采用标准化、系统化的吊顶。

3.5电气设备的管线应采取防火措施。

3.6空调设备等主要用电设备分散,多数要求集中管理,即要求采用电脑管理和监控系统。

3.7采取防震措施。如配电屏、灯具等电气设备的防震;管线的层间贯通和建筑伸缩缝与沉降缝的耐震处理等。

3.8消防要求高。因为高层建筑高度高,体量大,人员密集,设备多,装饰豪华,建筑本身火灾隐患多,故对消防要求很高。

3.9节省能源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政策,节约用电又是节省能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中,要把电能消耗指标作为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电的设计方案,应根据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确定。采用合理的配电方式,采用高效率变压器、电动机和照明光源、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和设备监控电脑系统等措施,减少电能损耗,节约用电。采用壁灯时需将容量提高一级或增加盏数

4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原则

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各行各业提出了节能的要求,节约二次能源——电能,也就成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焦点。建筑电气设计节能的原则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4.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4.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4.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

因此,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民用建筑的节能潜力很大,应在设计中精心考虑。但是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后,再选定节能设备,以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

5智能化发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微机自动检测及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楼宇智能化的实现已成为可能。未来的住宅楼应有一个由检测单元、执行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控制单元和微机组成的智能监控系统,由该系统对楼宇内的设备运行、电气故障、火灾、盗情等进行集中监控。再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将一定区域内的楼宇按星型拓朴结构建成小区局域网,进而所有局域网连接,同时与公安、消防、电讯、广播住宅管理等部门连网从而建成城市住宅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住宅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和管理。

6结语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2

关键字:建筑;节能;策略

Abstract:Inthehumanhistoryofarchitecture,canbefound,thebirthofintelligentbuildingisnotsomethingnewfor30yearsbecauseofitshighefficiency,safety,comfortandconvenienceetc.advantage,beatrendwhichcannotbehaltedintomodernhigh-risebuildings.Intelligentbuildingknownasthecenturybuildingintheworldistheembodimentofacountry's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andthelevel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intelligentbuildingwillbecomethemainstreamofWorldArchitectureDevelopmentintwenty-firstCentury.Thispaperbasedontheanalysisofintelligentbuildingenergy-savingstrategiesandapplication.

Keywords:building;energysav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74

一、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

1.技术背景电子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发展迅猛。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逐年下降,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得到了快速普及。

2.经济背景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从事金融、贸易、保险、房地产、咨询服务、综合技术服务等人员比例逐年提高,为这些人提供舒适、方便、高效、安全的工作场所就有了很大的市场需求。

3.社会背景:信息时代带来的国家竞争,信息领域内争得领先地位,就能在高科技上获得最大的成就;经济上获得最大的利益,能够提高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水平。智能建筑作为信息社会的一个节点存在。

4.智能建筑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相对概念,国际上至今无统一的定义。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

5.智能建筑的特点

(1)提供安全、舒适和高效便捷的环境提高建筑物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生活的舒适感、安全感和便利感,使建造者与使用者都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2)节约能源,节能是智能建筑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效高回报率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讲,利用智能建筑能源控制与管理系统可节省能源30%左右。

(3)节省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可降低机电设备的维护成本。同时,由于系统的高度集成,系统的操作和管理也高度集中,使得人工成本降低。

(4)提供现代通信手段和信息服务,智能建筑中功能完备的通信系统。以多媒体方式高速处理各种图、文、音、像信息,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观念,以零距离、零时差与世界联系。

二、智能建筑节能策略与应用

建筑节能就是节约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损失,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能耗包括建材生产能耗、建筑施工能耗和建筑使用能耗,其中建筑使用能耗占80-90%。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燃料、家用电气、热水供应等。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智能建筑节能必须在能源利用的各个环节和系统,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的全过程中,贯彻节能的观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建筑设计

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以及一个足够灵活性同时具有市场意义的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只能服从于这个目标。因此要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正确处理好人-智能系统-建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信息-机器-环境的关系。

2.电器照明节能

近些年来,有关节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人类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针对我国的能耗状况,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一系列应对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了一大批有关建筑节能的规范与标准,而建筑节能设计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第一步,一项完善的建筑节能设计,将为建筑长期的低能耗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影响到建筑能耗的因素繁多,稍有不慎,就易产生设计的疏漏。因此对节能设计应足够重视。建筑项目的功能类型、使用需求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千变万化,建筑设计通常会采用各不相同的对策。进行建筑物节能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根据各自项目的特点,依照节能设计的相关步骤,从前期设计阶段就开始入手进行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确定建筑、设备等的节能方案,并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各项建筑节能的计算及相关的系统和构造设计,主要要从电气照明的方面进行节能设计,同时提出一些节能审查的具体要求以及智能建筑节能技术比较优良的方法等。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不是简化建筑物的功能要求,降低其功能标准。节能的途径之一是合理配置建筑设备,并对其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与管理。建筑电气专业的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设计标准等综合要求,合理进行供配电、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布局,从而在根本上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高效节能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节能技术、设备也将不断提高和发展,在工程设计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成熟的节能新技术、新设备信息,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3.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节能

(1)规定性方法,如果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中对窗墙比、体形系数等参数的规定,可以方便地按照所需,进行设计建筑的所在城市查取标准中的相关表格得到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参数值;性能化方法,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上述对窗墙比等参数的规定,必须使用权衡判断法来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要求。权衡判断法需要进行全年采暖和空调能耗计算。各类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首先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提高采暖、通风、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能源发展战略。

(2)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对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平、立、剖面形式、太阳辐射、自然通风等气候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来取暖,多获得热量和减少热损失;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量并且利用自然风等能量来进行节能建筑的降温冷却,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公共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对夏季防热、冬季保温都很理想是有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轻重,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的朝向。通过多方面的因素分析、优化建筑的规划设计,采用本地区建筑最佳朝向或适宜的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3)公共建筑一般室内人员密度比较大,建筑室内空气流动,特别是自然、新鲜空气的流动,是保证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关键。无论在北方地区还是在南方地区,在春、秋季节和冬、夏季的某些时段普遍有开窗加强房间通风的习惯,这也是节能和提高室内热舒适性的重要手段。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过小会严重影响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使室内人员在较好的室外气象条件下,可以通过开启外窗通风来获得热舒适性和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三、结束语

智能建筑节能技术将建筑设备的运行,太阳能、自然风、地热(水)等可再生能源与智能材料节能技术综合集成,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真正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节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绿色生态环境效益。随着更多智能建筑的出现,将有更加先进的技术补充到这一领域中,使这一技术更加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陆伟良.智能化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低碳建筑提出和低碳建筑概念

1.1低碳建筑提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以气侯变暖为主要特征日益凸显。在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第十五次会议上,我国郑重承诺,到2022年,我国单位GDP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但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CO2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tCO2。此外,我国当前的大量建筑,还存在着因决策、生产、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等领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产生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研究者的保守预计是到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6亿吨。一切迹象显示,走向低碳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低碳经济同步的低碳建筑将成为建筑界的永恒课题。

1.2低碳建筑概念

学界目前没有明确的低碳建筑的定义,至于排碳量降低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为低碳建筑,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数值。低碳建筑可以被认为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实现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定义低碳建筑可以参考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低碳建筑定义为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排放量,为人们提供具有合理舒适空间环境的建筑。

二、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

低碳建筑的理念既包括能源的优化,节约资源及材料.也包括使用天然材料和本地建材,减少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对能源造成的浪费。在设计过程中,体现设计者对本土文化,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充分回应,建筑理念包括:1.能源优化组合:包括引入天然气、轻烃或生物固体燃料.进行燃煤锅炉改造,减少碳排放,控制大气污染等新兴能源的利用也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节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尽量减少使用采暖和空调、按照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空调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自然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如建筑的开窗形式,应尽量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同时,设计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穿插其中,例如.使用各种自动遮阳、双层幕墙。可调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等。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既保址建筑物的现代化形象,又满足人们节能和舒适的要求。建筑在没计中,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3.节约资源:在选择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时,资源的合理使川和处置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优化建筑结构,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筑结构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用可再生,可循环使用和耐久性强的资源节约型建材,争取使资源可再生利用。4.天然材料的采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建筑内部要求选用低挥发,零挥发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尽量采用天然本土材料。建筑中材料的选择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后才能使用。5.营造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建筑内空气要时刻保持清新,温、湿度合适,光线充足,让人们处于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之中。

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建筑的低碳化发展建设依赖于多种技术手段。在高度节能设计的同时,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发展可再生利用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3.1节能系统的选择

建筑的能源消耗性存在地区差异性,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能源利用方式。比如北方城市采暖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较高,对煤炭的消耗也最大,就需要考虑在加强保温设计的同时寻求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大量缩减碳排放。南方城市对电能的消耗比较高,在加强隔热、遮阳设计同时,采用能耗低的电气设备,考虑建筑的通风与地冷的利用。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是当前建筑低碳设计的必然趋势。

3.2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满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对太阳能的利用正在成为常规的能源利用手段。据悉,欧洲将开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实验,这个实验将收集太阳能,并通过红外线激光器,把能量传输给地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屋面系统就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方阵,为一些设备系统和展厅照明提供电力。而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更是建筑低碳化规划设计中发展的趋势。英国Graylingwell社区利用太阳能光电版和热电联产系统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燃气热电联产设备不仅提供大部分的暖气和热水供应,而且能够发电将电能输送到电网或邻近的地。建于瑞典马尔默西部旧工业码头区的“明日之城———BO01住宅”,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小区99%的用电依靠风力发电,15%的供热依靠太阳能,85%由地热供热,100%利用地热制冷,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小区,为建筑、规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例。

3.3新技术开发

3.3.1变废为宝的水体开发利用理念

面对全球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将节水策略应与水环境系统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对雨水污水的尽量做就地处理,降低对市政管网的依赖。室外的铺装注意水体的循环、蒸发、吸收利用,减少热岛效应;考虑水的分类使用、循环使用与节水设计,加强水体处理应用于景观、灌溉用水,降低城市耗水量,从而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能耗,减少污水排放对水源的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利用非传统水源,将污水“变废为宝”。在天津公馆项目上成功应用“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实现冷暖及生活热水的三联供,且该系统不产生任何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环保效益显著。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所言,“在具备污水的条件下,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目前最经济的热泵应用方式。

3.3.2建筑成为环境调节器

如果人工的建筑物在降低能耗、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可以同步改善现有的自然环境,那将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日本的“零排放住宅”,外墙表面的装饰材料“TAFCLEAR-E”超亲水涂料可以起到墙体自净、净化空气的作用。涂料中的“光解酶”成分,经过太阳照射后释放出的活性氧可以分解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屋顶绿化,以及景观化的污水处理沼泽,也可以起到相类的作用。这种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可以“呼吸”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了在低碳设计的道路上,理念与技术的相得益彰。

四结语

低碳建筑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度的技术和产品,让技术和产品相匹配,不只包括造价,还有各方面功能,都需要用低碳理念设计出来的。建设绿色低碳家园是我们的共同追求目标。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还将持续很长的时间,只有选择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模式,避免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交通、污染、建筑、能源等问题,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合作,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建筑始终是一门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在建筑中贯穿生态设计的理念意味着高新生态技术的运用的同时,让技术和审美时尚相融合,根据具体设计所处的区域特征,在常规的设计中寻求调整的方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对文明的梳理,多学科的融入,在能源危机的时代中做出建筑师冷静的思考,将是未来建筑设计应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安迪·福特低碳建筑的未来卟世界建筑,2010,(2)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设计概况;创新特色

本工程设计在功能上分A、B两个功能区,长126.9米,宽75.2米,高38.17米,总建筑面积42285.17。由民族用品展销、500人多功能观演厅等组成。地下一层,地上六层。

A区主要使用功能:地下一层为人防和车库,地上有咖啡厅、绿色网吧、民族用品展销、多功能展厅、综合培训室、摄影工作室、录音工作室、研究室、文化中心管理办公用房等。

B区主要使用功能:500人多功能观演厅、综合排练厅、老年交谊室、室、歌舞厅等。

1设计概况

1.1建筑设计概况

本工程属一类高层建筑,主楼耐火等级为一级,裙楼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下车库按6级人防物质库设计。设计在功能上分A区、B区两部分。总长约126.9m,宽度约75.2m。

A区地下层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战时为六级人防物质库),一层主入口设于西侧,南、北、东三面设辅助出入口便于人流组织及疏散。主楼设直径18米通顶中庭,一层围绕中庭布置快餐厅、咖啡厅、绿色网吧及民族用品展销厅。二层及夹层为展厅、设内部楼梯相互联系。三层布置综合培训室、琴房和摄影工作室。四层设录音间、拾音间等录音工作室。五层为美术工作室、档案室、管理办公用房及行政库房。六层为研究室及管理办公用房。

B区主入口设于东侧,西侧设辅助出入口。地下部分布置老年交谊室、歌舞厅、小排练室、化妆间,周围做下沉庭院。一层中间布置两层高休息厅、南北两侧分别为500人观演厅及合唱、戏曲表演厅、室。二、三层为大排练室及中排练室。

屋面系统:钢筋砼屋面采用100厚聚苯乙烯塑料保温板保温及火山灰找破,SBS3+4厚两道防水卷材。二层屋面与主楼相连,做绿化种植屋面,提高环境舒适性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景观。

在A区与B区中间,设高空连接梁,使得A区与B区成为一整体,庄重而雄伟,有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建筑物外框围护结构以GRC板,弧形彩印LOW-E玻璃幕外墙为主,玻璃为中空玻璃,实砌部分采用花岗岩及干挂条形外墙瓷砖。

楼地面装饰分为天然石材楼地面、地砖楼地面、木地板地面、地毯地面等;墙面装饰主要分为抹灰涂料墙面、穿孔吸音板墙面等;天棚装饰主要为穿孔吸音板吊顶、轻钢龙骨矿棉板吊顶、板底乳胶漆等。

1.2结构设计概况

结构设计概况:本工程为地下一层、地上六层框架结构,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建筑;按结构重要性分类安全等级为二级;按地基基础重要性分类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依据:自然条件风荷载:基本风压0.55KN/;地面粗糙度:B类;雪荷载:基本雪压0.35KN/;地震参数:抗震设防烈度7度(0.114g)第三组;建筑物场地类别:Ⅱ类;场地标准冻深:1.5米。

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式筏板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基础下素土垫层强度等级为C15,基础采用抗渗等级为0.6MPA防水混凝土。

地基持力层为第②2-2层细砂,承载力特征值为190KPA,在基础部分设置加强带,从4.97米至38.17米设置后浇带。

地下人防层部分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地下其他部分、地上部分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

B区4.97米采用井字梁、12.58米采用17根跨度为2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梁。

B区三层屋面为彩钢板屋面,其他屋面为刚性SBS防水屋面。

A区中庭球形采光顶选用了肋环型单层网壳结构作为该采光顶钢骨架的屋盖系统。

外墙为GRC结构板、弧形彩印LOW-E玻璃幕外墙,地下内墙为标准红砖、地上内墙为200厚陶粒空心砌块。地下部分M5水泥砂浆砌筑,地上部分M5混合砂浆砌筑。

结构主要材料:砼强度等级,垫层C15,基础C35,梁板C30,柱C35;钢筋采用普通Ⅰ级(HPB235)、Ⅱ级钢筋(HRB335)及新Ⅲ级钢(HRB400),大量采用新Ⅲ级钢;屋盖用钢材采用Q345。

1.3安装工程设计概况

本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智能化、电梯等分部工程。

1.3.1建筑电气设计概况

本工程建筑电气的设计内容包括A、B区内的强电、弱电、接地系统设计。强电包括:低压供配电、一般照明、应急照明、普通动力、应急动力。弱电包括:综合布线、有线电视、保安监控、火灾自动报警、背景音乐、楼宇自控、手机放大信号系统。接地包括:防雷接地、局部等电位接地。

供电设计:电源及电压:由就近环网柜引来两路10KW高压电源。另外,根据有供电条件及建筑内部的负荷性质,由EPS作为消防设备备用电源。本工程负荷等级:一级负荷;排烟风机、正压风机、消防水泵、消防电梯等消防用电,及其他保安性用电,应急及疏散照明(由集中式应急电源柜EPS供电)。其他未二、三级用电负荷。负荷计算:照明负荷设备容量1200KW动力负荷设备容量800KWPj=1600KWSj=1800KVA选用两台SCB-1250KVA干式变压器;空调负荷设备容量800KWPj=720KWSj=800KW选用一台SCB-1000KVA干式变压器;空调由SCB-1000KVA干式变压器专供,另两台SCB-1250KVA设联络开关。

电量计量:高供高计,低压侧动力和照明分计

电力配电及控制系统设计: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消防负荷及重要负荷如:消防水泵、排烟、加压风机、消防电梯、综合布线室、各网络机房等采用双电源供电并在末端互投;冷冻机、冷冻泵、冷却泵、空调机、新风机、排风机、送风机、泛光照明等采用DDC控制或监测;消防专用设备:消防水泵、喷淋泵、消防稳压泵、排烟风机、加压送风机等不进入DDC系统,消防专用设备的热保护只报警,不跳闸;用电负荷超过11KW的电机应采用软启动或变频方式,定货时与设计人员协商确定。

照明配电系数设计:光源:有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商定,特殊场所甲方定,部分场所灯光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疏散应急照明:在疏散走道和公共出口设疏散指示灯(根据灯型配合土建留洞),安全出口标志灯应急时间不小于90分钟(地下人防180分钟)。平时消防应急灯由墙壁开关控制,火灾时消防值班室强制点亮所有消防应急灯,所有灯具需有国家主管部门的检查报告,满足图纸设计要求时方可投入使用;所有荧光灯、节能灯等配相应级别的电子式镇流器,安装高度低于2.4米设接地线;EPS电源仅供应应急照明用电,系统图中其容量暂不做定货使用;装修照明:本次凡未涉及到的室内照明均详二次装修;室外泛光照明:估算负荷预留电源,预埋管线至室外、楼顶。

防雷与接地保护:本工程属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屋面金属网架和其他金属体作为接闪器,利用建筑物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桩基作为接地装置。本工程采用联合接地装置,在变配电室设置总等电位连接体,各楼层配电间设置等电位连接板,弱电系统设置专用的接地端子板,直接与接地体连通。卫生间等潮湿场所应进行局部等电位连接。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采用TN-S系统,R≤1从变压器开始N线与PE线分开敷设。

人防工程:本工程人防等级:地下室为六级人防物质库。人防电源由区域人防电源引来。

综合布线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包括语音和电脑两部分。通信线利于铠装电缆埋地引来,室外埋设深度不小于0.8米。进入地下室,沿桥架,管道井进入综合布线室,并进行过流过压保护措施。本系统中垂直干线部分语音采用三类大对数电缆,数据线采用多模4芯光纤沿管井用线槽明敷,水平子系统中型号线均采用超五类4对UTP线。数据点采用口式配线架,语音点采用110配线架。

保安监控设计:本工程根据安全设一套保安监控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本工程为一级保护对象,消防系统设有消防电话、消防广播和联动控制柜,联动控制器负责火灾时对所有消防设备进行联动控制

弱电:弱电包括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电话及数据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共用天线电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制系统、保安巡更系统、停车库管理系统。

1.3.2给水排水设计概况

包括建筑室内给排水及消防系统设计及建筑灭火器配置。

给水系统:水源采用城市自来水供水。生活给水系统:地下室、一层、二层直接利用市政管网自来水压直接供水,三至六层由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加压后供给,加压设备设在地下室内。本设计按一类建筑设计,设有下列消防系统:室内外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灭火器配置系统。水源:本建筑消防水源为市政自来水。水量及水压: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30L/s,入口处所需水压为0.69MPa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30L/s,火灾延续时间为3小时。喷淋系统用水量为20.8L/s,入口处所需水压为0.66MPa喷淋系统火灾延续时间为1小时。系统设计:室内消防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系统竖向不分区,消防水箱、消防泵房及消防水池均建在北侧民族剧院内。

排水系统:地上部分污水经排水管收集后排至室外排水管网,地下部分汇集至集水坑,用潜水泵提升排出室外,室外污水管网污水汇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消防排水:消防电梯坑设集水坑,并设潜水泵将消防排水提升排至室外。

1.3.3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概况

采暖系统:热源:市政热力管网。系统形式:地下室为散热器采暖系统,有市政热力管网直接供给;地上部分为地热盘管采暖系统,有两组换热器为55/45℃热水后间接供给。换热机房设在地下室内

空调系统:冷源:本工程选用两台螺杆式冷水机组,机房设在地下室内。系统形式:多功能厅内设全空气空调系统,其余均为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有窗房间不设新风,无窗房间设新风)。通风部分:地下汽车库及机电设备用房设通风系统,战时物质库设人防通风系统。防排烟部分:地下室设排风(兼排烟)系统及补风系统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前室设正压送风系统

1.3.4建筑智能工程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包括安保、BA控制等系统,其中空调、新风系统采用BA控制,提高空调供水效率。

2工程设计创新特色

2.1、工程平面布局特色

建筑设计理念:形而上者为之“器”、形而下者为之“用”,纪念性建筑应在精神方面即形而上方面进行强化,方能加强建筑的纪念性和永恒性的特征。从宗教文化的生成上追求建筑的神似与形似的对白――蒙古族对自然神的崇尚与天、地、人、神合一的原始宗教特征。上部乳白色的轻盈变形体象征和隐喻着上天、白云、空气、水与乳汁及舞蹈、女性和飘逸的哈达与自由、浪漫、吉祥内涵;下部浮动的方形隐喻着大地、力量、阳刚之气与男性和朴诚方正的含意。方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延绵不断草原的隐喻;有文化与艺术抽象和浮雕的壁画形式;有变形、韵律的构成形式和文字艺术的夸张形式。上与下的结合于环境应对且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和视觉的张力,完好的表达了建筑视觉的永恒性追求,达到了与环境和而不同的境地。

在A区与B区中间,设高空连接梁,使得A区与B区成为一整体,庄重而雄伟,有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2.2、预应力混凝土设计

本工程设计B区部分框架梁和楼面采用预应力砼技术,框架梁中采用后张无粘接预应力钢铰线,计达10T,预应力结构工作量共占全部主体结构量的5%。

设计采用预应力技术,减少了结构柱数量,使整个观演厅、大排练室宽敞恢宏,减小了梁截面高度,整个展厅更加高大气派,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使用功能要求。

2.3、彩钢板屋面应用设计

设计屋面采用新型彩钢板屋面板纵向无搭接保温隔热系统。

本工程B区部分屋面板设计为彩钢板屋面板,采用先进的隐藏式扣合系统利用屋面固定在结构上的固定座扣合,屋面没有任何螺丝穿孔,可以将滴水的可能性减至最低。整个单曲弧没有硬角,外观效果非常好。

2.4、GRC板干挂设计

为满足建筑保温、隔热、环保要求,在A、B区二层及夹层室护结构中,采用了GRC板。其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2.5、室外LOW-E彩印玻璃幕外墙干挂设计

A区室外三至六层外墙围护结构采用了较为先进的LOW-E彩印玻璃幕外墙结构,其形体符合了本地区民族特色,功能体现了节能、环保。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1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生态布局;绿色屋顶;low-e玻璃

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学概念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个半个世纪的时光里,石油危机温室效应等资源环境问题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国也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项目概况与立意

浙江星月再生医学产业园项目地块东西短、南北长,呈长方形,占地约25.59亩。项目功能用房分两个区域——办公研发区、企业总部办公区。位于杭州市西溪湿地附近,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同时作为一个生物科技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在企业形象上也有其设计成为一座绿色建筑的需求。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环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

在设计中我们尽可能的利用“被动式节能技术”。“被动式节能技术”指的是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实现建筑能耗降低的节能技术,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有利于自然通风的建筑开口设计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等能耗的降低。相对“被动式”技术的是主动式技术,即指通过机械设备干预手段为建筑提供采暖空调通风等舒适环境控制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则指在主动式技术中以优化的设备系统设计、高效的设备选用实现节能的技术。我们认为主动式技术虽然能够让自身建筑减少能耗,但本身就需要消耗自然能源反而加重能源资源的浪费。

办公建筑的对环境的消费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消耗、电能消耗、其他能源消耗。办公建筑的主要用电项目包括照明、办公设备、电梯、水泵、空调系统。根据调查第一,办公设备耗电量最不均衡,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建筑的不同用途,虽然都是办公建筑,但由于传统的办公楼与智能化的办公楼中设备配置差别很大,造成了设备耗电量的不均衡性。第二,电梯和水泵的用电量分布曲线十分平缓,说明这两项用电量很均衡,这与电梯、水泵系统简单,且技术成熟有关。第三,照明用电不大均衡,这取决于照明灯具的类型和开灯时间长短。第四,空调用电也不大均衡,这其中除了系统形式的差别外,还与运行管理水平和系统中是否采用节能措施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照明及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是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的。

2.生态布局

在本项目设计的初始总体规划的理念就考虑到整个园区的风环境、热环境、光环境,营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人们室外活动的舒适度,并有利于单体建筑减少能耗。

当地的最佳朝向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全国部分地区建议建筑朝向表的建议为南偏东0度~15度。本项目将角度设置在南偏东15度。长期以来办公建筑因为多采用人工照明及人工通风系统,而忽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重要性。因此办公建筑多不考虑朝向,而更多是是受到交通流线与建筑造型控制。

在本项目中,我们采用短进深空间结合朝向能够利用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在白天主要利用日光照明,辅助人工照明,结合采用节能灯具,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照明的电能耗。

建筑布局上地块北面布置办公研发区,1幢10F(1#楼)的建筑,包括GMP实验室、产品展示区、综合办公等;地块南面布置企业总部办公区,包括三幢(2#楼、3#A楼、3#B楼)独立的5-6F多层建筑构成。

适当的建筑朝向配合当地夏季偏东的主导风,在夏季能够更多的利用自然通风,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应避免风影对建筑通风的影响。所谓风影,是指当风吹向建筑物时,其背后形成的涡流区在地面上的投影。风影内风力较弱,风向不稳定,很难形成有效的风压通风。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南低北高的布置可以将风影面积减少。风影的长度与风向投射角有一定关系。当风向投射角与建筑物纵向轴线垂直时,风影长度最长。当有一定角度时,风影会明显变小。但是投射角大会降低室内平均风速,在布局时利用错位布置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冬季当主导风向变为偏北风时,处于高层建筑风影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屏蔽寒冷北风,为南侧多层建筑营建一个稳定的小环境。

3节能措施

由于作为总部形象研发楼应业主要求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虽然大面积玻璃有利于自然采光,然而普通的单片玻璃夏季无法阻挡阳光中的热能向室内传递,冬季也无法阻挡室内热能的外泄,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的代价只能是大量消耗能源。据资料显示中国建筑外墙热损失是加拿大和北美同类建筑的3-5倍,窗的热损失在2倍以上;门窗面积占建筑面积的20%-30%,玻璃占门窗面积70%-80%;建筑能耗的70%是通过门窗流失的,其中1/3是通过玻璃流失的;辐射传热是热传导的主要方式,占60%。即希望能够利用自然采光,又不希望玻璃带来的建筑能耗流失,我们采用了low-E玻璃幕墙。采用low-E玻璃后,传热系数由普通玻璃的3.4W/m2.K减少到2.6W/m2.K。虽然low-E玻璃一次性投资较大,但是在办公楼使用期能够大大减少空调能耗。

在屋顶设置绿色屋面,绿色屋面虽然增加了结构荷载和屋面构造的难度。但是绿色屋面的节能效果是多方位

的。首先,绿色屋面对阳光的反射率比水泥屋面大,加上绿色植物的遮阳作用和植物叶吸收热能,60%的辐射热转变为树叶蒸发热,所以绿化覆盖的净辐射热量远小于未绿化的屋顶。据研究显示屋顶绿化可以降低室内温度1度,增加室内空气湿度2%~4%,降低屋顶表面温度7~9度、增加空气湿度3%~5%左右。绿色屋面不仅在夏季可以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在冬季,500厚覆土层可以有效增加热阻值50%左右。

4.结语

浙江星月再生医学产业园项目取得了除了一般办公建筑的经济效益外,还拥有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在项目建设后的能耗评估中单位面积的水能耗为1.36m3/m2.a单位电能耗为131.63kwh/m2.a单位面积综合能耗为45.01kgce/m2.a均小于国家控制要求。办公建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城市节能设计的重点,通过该项目的实践证明通过低成本被动式节能技术是可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的,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电气技术;智能建筑

一、网络与布线

很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就是智能建筑的实质,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是它其中所包含的。但是因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采用的方式是集散型控制,所以在我国,FAS系统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等到以后和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集成BAS系统。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就是综合布线,传统的布线系统和它的优越性是没有可比之处的。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是其主要体现的――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对设备的增加和跳线管理进行设备的更改和开拓,可靠性――通过ISO等组织对器件的认证,星形拓扑结构等一条线路的故障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运行;先进性――对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线或光纤进行采用,对多路多媒体信号进行实时传输;适用性――在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综合分散线缆。从网络架构上来分,局域网,控制网,广域网和城市网,是网络可划分的几个方面。TCP/P协议是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实现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无缝连接。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城市网一种新型的数据网发展起来,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连接多个局域网,构成更大覆盖范围,对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有所支持,成为对城市范围适合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二、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虽然我国对“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在“七五”期间就进行了确定,但是还没有足够重视和发展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对它的认识也一直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停留。直到96年才出现了专业学术刊物,而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是很难看见的,专业理论著作更是少之又少,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一直没有实施出来。但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却等不到理论的发展,很多“智能大厦”都是根据自己理解而不断的进行建设,没有现金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方向也就不明确了,在摸索中前进,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难免会出现,“智能大厦”会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2、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因为相应的规范稀缺,通常是发展商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进行确定,将他们的要求作为依据,对设计方案的提出,通常全面性和长远性也比较缺乏,同时因为短缺的专业工程师,很难对施工质量进行保证。

3、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当前在我国对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对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有占据的还是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自自然就没有,智能建筑能够很难完全真正地对中国国情进行适应。

4、技术障碍

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还是存在着,比如限制网络频宽:迅速增加的数据传输量和使用多媒体,要求通讯空间必须宽阔;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对宝贵的音波频率进行重新分配。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可以部分解决通讯空间的问题,但是对于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有所缺乏,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我们国家从90年代开始引进来的,建筑无非有几个功能,第一是生产,第二储藏,第三居住。建筑本身要达到的一些目的,当然是舒适、安全、节能,提高工作效率。发达国家40、50年代就有这个概念。智能建筑,虽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逐步起来,要赋予电子控制,给一点智能的能力,也就是自动化程度要高。我们国家发展比较晚,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从9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得比较快。因此,这样逐步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引进起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好是一个变革的阶段。这里边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工业发达国家所谓的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个别到现在的系统,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而我们国家因为晚,因此我们是从规划到实施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国家建设部专门有一个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是制定规划要求。建筑方面都要按照它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国家智能建筑从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到2000年以后发展比较快。做的一些工作基本上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至于说好不好,有国情的问题,有应用的问题。按照我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地继承。我们是一下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提的比较多的都是系统集成,什么事情都要在一个大的概念里做。有一个好处可以先规划,一些弯路可以少走。也有一个问题,要做有智能,很聪明的东西,没有经验。因此,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观点。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事情。但一般来说,作为智能建筑,无非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我们当然要考虑一个大的整体概念。第二,从小的角度来看,一般以家庭为主。目前家庭的量是很大的,市场也很大,用的也很多,这样保证家庭的一些安全,这是一个方面。第三,有一些要求防范比较重要的部门的需求。现在我们说的安全防范是指安防、消防归纳在一起,这样需要哪些我们就做哪些。所以,一般来说现在从我们国家来说,从现在来看,现在我们总的规划是从“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社区”,到“数字化家庭”,而工业发达国家是家庭、社区到城市,是这样发展。因此每做一样东西产品都有市场,而现在走的路,应该怎么走都有一套程序。我们是按照它的规则往下走,有的时候很好,走很顺的路,有的时候就走一些弯路。很简单的住宅的门禁系统,防尾随的问题,我们国家一直没有解决。我们搞安全都有这样的问题,都有这个概念。安全搞得再好,中间只要有一个很小的漏洞,看上去不起眼,但实际上它可能就破坏了你整个安全,也就是你整个系统都不安全了。换句话说原理上就是木桶原理,我们讲“安全的安全”。每一项事情都要考虑这一点,一般搞系统的人一般不考虑这些细小的问题。因此,某一个标准、某一个规范下来的时候,下来实施的时候五花八门,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提到发展的现状,大致上我们是先有规划,再到具体的实施。

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当前国外智能化建筑的范围已经从办公楼向公寓、医院、商场、体育馆,尤其是住宅,进行扩大。另外,智能建筑也由单体规划发展向区域,就想“智能广场”、“智能住宅小区”等新概念。在我国,国家科委、建设部把对小康住宅工程用智能化住宅作为支撑的关键技术,对政府和建筑行业高度重视智能化住宅建建筑发展有所表明。

参考文献:

【1】黄浩宇.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0,(08).

【2】张玉青.论电气技术与智能建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8).、

【3】韩冬晓;曹毅.对当前智能建筑发展中的一些认识和看法[J].硅谷2008,(09).

【4】邓颖.智能建筑电气的技术分析[J].广东科技2006,(08).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7

Abstract:Buildingisamajorlivelihoodofthepeople,liveandworkisthefoundationofsocialstability.Lowcarbonbuildingsrepresentamorehealthy,morenatural,moresecure,butalsoalowcost,lowcostofliving.Aspectsfromconceptsandideasforlowcarbonbuildingsaredescribed.Throughanempiricalstudy,foundthatthecurrentarchitecturaldesignissues,analyzesthebasicelementsofalow-carbonbuildings.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可翻译50多种语言

さようなら

nazdar!

Værsåsnill

Jenesaispas!

Lavoiture

hello

आजमेराजन्मदिनहैं.

Pardon??

ओहयार!

국수

שמח

Jeparleunpetitpeufrançais.

escargots

बन्दर

BuongiornoPrincipessa!

Wiegehts?

rouge

děti

Esistsehrinteressant!

hojeestáensolarado

มีสีสัน

haydigidelim

¿Cómoestás?

χρησμός

Hjelp!

sưtử

miracoloso

IchbinvierzigJahrealt

سلحفاة

παραλία

Простите

أحبكرةالقدم

กาแฟ

WieheißenSie?

Wiebitte?

mijnvriend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可持续性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LowcarbonbuildingsSustainability

引言

“低碳”概念来自于生活。二氧化碳增多地球变暖,因而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之前老百姓只是看见汽车、工厂的排放量,而建筑的碳排放却被忽略了。由此,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如潮而至。面对渐行渐近的威胁,实现低碳发展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积极努力的齐心应对成为了地球人的共同选择。

如果每个人一天的碳排放量以数字纪录,可以得出一个人一天的碳足迹。记录碳足迹可以提醒自己亏欠了大自然,算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作为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所以说“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

一、低碳建筑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1.1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将低碳建筑概括为,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1.2低碳建筑的技术要求

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

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强度低辐射镀膜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

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1.3低碳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欧洲近年流行的“被动节能建筑”可以在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基础上,依然能够使室内能源供应达到人类正常生活需要。这在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已经成为现实。

在中国,低碳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事实上,早在2007年我国提出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将使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标。当然,中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应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案例研究

2.1普拉兹摩老人疗养院(位于巴瑞港,完成:2003年)

巴瑞港的普拉兹摩老人疗养院有一居室和两居室公寓38套(图1)。此建筑中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如下:一、全部使用节能灯具;二、利用生物燃料进行区域供暖;三、2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发电;四、30平米的太阳能热水器来供给家用热水;五、太阳能集热器供给的热水的热能和光电板发电的电能与生物燃料供暖相结合的供暖系统;六、能源管理系统。

2.2EMPAEawag低碳办公楼(位于瑞士苏黎世,完成:2006年9月)

EMPA是一栋五层的办公楼,中间有一个通高的中厅,开放的楼梯设置其中(图2)。开放式楼梯的设置是鼓励人们尽量地使用楼梯而少用电梯。EMPA这栋办公楼的特点是既不采用传统供暖也不采用传统制冷系统。中厅的作用是个缓冲区,提供自然通风又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夏天的晚上,当室外凉爽下来的时候,建筑的窗户自动开启将冷空气抽入室内,进行空气交换后空气温度升高,热空气因浮力上升,通过中厅天窗排出室外。暴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来储热和储冷,陶土和石膏墙体用来调节温度。夏天时,埋于地下的管道系统利用地下恒定的温度来预冷室内新风。冬天时,这个系统用于预热供给室内的新风。竖向的漫射玻璃遮阳板可以调节角度,夏天时遮挡阳光,冬天时将太阳能引入室内。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好。在大部分时间里办公室内人体产生的热量,办公设备、照明和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对于营造一个舒适的热环境已经很充足了。三分之一的屋面铺设太阳能光电板来发热为建筑提供热源。屋顶种植绿化,雨水被收集到花园的景观水池中,调节小气候并灌溉植物,利用中水冲马桶。

2.3上海市博会伦敦零碳馆案例(位于世博园E区,开馆:2010年5月)

零碳馆运用了英国BedZED零能耗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征实现节能环保,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建筑技术进行全面开发,提高了建筑对于能源的使用率。在零碳馆中,暖通需求由太阳能风力驱动的吸收式制冷风帽系统和江水源公共系统供给,电力则通过建筑附加的太阳能发电板和生物能热电联产生并满足建筑全年的能量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适体验(图3)。

在世博园区的零碳馆里,可以领略到零碳生活的各种独特方式,可以品尝到零碳美食,例如饭后的餐具可以吃掉的。从外面看上去,满眼翠绿的景天植被覆盖了整个零碳馆北向的屋顶。今天正好下雨天,也就是在下雨的时候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开始工作,对屋顶植被自动灌溉,当然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绿色屋顶的植被还是中和碳排放不可缺少的角色。在坡型的屋顶上,五颜六色的风帽,跟随风向灵活转动,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滴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除,随时保持室内空气的纯净。所以这个零碳馆的整个建筑就像自然界的一个细胞。零碳馆可以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可以说不用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零碳馆从自然界收集阳光、空气、电力和水,并将废弃物处理成电力和热。今后我们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需要空调,不需要热水器,可以说是真正的低碳了。另外,在零碳馆里还会举办零碳家具设计节,零碳书报文化节,以比赛的方式,通过环保材料,设计出对人类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实现低碳建筑的四个要点

3.1普及低碳建筑理念

普及低碳建筑理念要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并在建设和使用中加以贯彻,应从大众领域的普及教育和建筑领域的专业教育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低碳建筑的建设,由于前期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其建设成本高于传统建筑,要低碳建筑在高成本下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必须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大众媒体宣传、义务教育等方式,普及低碳理念,使低碳生活方式得到推广,使低碳建筑具有存在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3.2低碳建筑设计充分体现建筑热工性能

建筑中的低碳设计并不是建筑整体设计的附加物。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建筑物的屋顶、门窗和墙体是建筑室内外的热交换通道,减少围护结构的室内外传热,稳定室内温度,可以减少能量损失,进而减少采暖、空调等设备的能量消耗。

3.3减少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和可代替能源

降低能耗需求最有效的办法是“被动式设计”。根据太阳、风向和基地环境来调整建筑朝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以减少人工照明;利用自然通风来净化室内空气并降低建筑温度;利用具有热回收性能的机械通风装置。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根据环境条件和建筑的使用特点,选择合理的可再生资源类型。回收利用水资源,设计中水回收系统,将灌溉、冲厕等用水与饮用水系统分离。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减少污水过度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间接减排的目的。采用高效的建筑设备,通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能耗,采用智能中央控制系统,根据环境条件启动设备,避免过度负荷形成浪费。

3.4充分评估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

低碳建筑并不意味是“奢华”的代名词。将低碳建筑的技术和理念整合进建筑的各阶段――设计、建造、使用、维修直至拆除。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生态建筑比起同等规模标准一般建筑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会降低。然而,人们往往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看作是个插件一个建筑中去。一旦一个建筑设计完成,在网上面增加技术,这势必带来费用的大幅度提高。在使用阶段,生态建筑往往更加简单易行,他不需要很高技,但很高效,因此使用和维护这个建筑并不复反而更加简单低廉。

四、结语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建筑;绿色照明;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113.6+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70-01

一、绿色照明系统概述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日益增多,建筑物公共照明的耗电量持续增长,造成了政府以及居民负担的增加,随着我国电力能源的日益紧张,节约能源资源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几年来我国以节约能源为基础,提出以提高改善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保护身心健康的绿色照明系统。绿色照明一般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照明设计从而提高照明系统的照明效率,延长期使用寿命,提高照明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性。通过对照明系统光源、电气设备附属配件以及其他的调光和控光器件的改造升级,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从而满足建筑照明的需求。

二、公共建筑绿色照明系统的设计要点

1、按照规范要求明确绿色照明系统的内涵。我国与2004年颁布实施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建筑功能,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加深刻的领会理解绿色照明的内涵和在设计有所参考提供了指引。照明系统的关键是做到解放观念来优化照明设计,主要做到的是节约电能,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们绿色照明系统设计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电能的消耗,尽量使用效率高的灯具,避免对灯具的频繁维修,提高灯具的使用率。也要适当的减少灯具的使用时间,根据环境和人们的需要合理的调整灯具的亮度或者是采用局部采光的方法。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能够保证正常的用光需求和用光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最合理的照度标准,既要体现绿的照明的概念也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照度标准,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功能定位和照明需求合理的确定照度的标准值。为了体现绿色照明,可以在公共建筑的照明系统中选择反射式灯具,它可以做到配光合理、反射性效率高和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要做到光源、电器以及配套设施与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能够合理搭配在一起。

2、选用高效率的光源和附件。近几年来国内生产的电光源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寿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各种不同类型的节电光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光源按照其发光原理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热辐射电光源,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炽灯、卤钨灯等就是属于这类光源。另一种是气体放电光源,气体光源有低压与高压的区别,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都是属于高压放电的类别。这两种类型的发光源以气体发电光源的飞速发展最为突出,在绿色照明系统中的应用也最多。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气体放电光源有逐步取代热辐射光源的趋势。荧光灯自从被开发出来之后,就以其高效、热辐射小和寿命长的特点得到迅猛的发展。荧光灯在节电方面要比普通的白炽灯多处一半以上。因此结构紧凑的荧光灯也是公共建筑绿色照明系统的优先选择对象之一。用电子镇流器来代替电感镇流器是公共建筑绿色照明工程的一个重要措施。电子镇流器具有功率因数高的优势发光效率高;偏小的体积和较轻的质量能够更方便的得意利用。当采用电子镇流器后能够普遍提高灯具的节电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照明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研制出了一种新式的荧光灯复合式镇流器。它具有更高功率因数,能够在较大范围内的波动电压范围内工作,具有更低廉的价格优势并且还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不会产生其他的干扰波对公共建筑的其他用电器正常使用不会产生影响。

3、发光灯具进行合理的组合。在实际的公共建筑绿色照明系统设计中工程设计中,要避免简单地将就近的多有灯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这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当值需要小范围的照明的情况下其他的灯具都全部的打开,不能结合实际的用情况进行有选择的开启,所以合理的分组布置能够在满足照明需求的情况下开启最少的照明灯具,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4、加强绿色照明系统智能控制的设计。将现代化的智能管理技术加入到绿色照明系统中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照明需求,还能够提高整个照明系统的管理水平,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常是采用调光模块控制面板代替传统的平开关控制灯具,可以有效整合各部位的照度值,从而提高照度均匀性,能够加强各个灯具之间的联系,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利用率而且节省了管理资金。所以照明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也是绿色照明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根据公共建筑对照明的需求,选择一种最合适的照明方式,与自然景观和谐的搭配起来。提高用电的使用率。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据一天时间、天气和季节的变换自动调节灯具的亮度和开关时间。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会使设计更简单,安装更快捷,使用更灵活,管理更方便。

5、开发利用新能源。目前我国的电能主要还是采用火力发电,要想实现真正的绿色照明系统的目的,在设计时还要考虑从源头上实现绿色。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绿色光源的使用能从真正意义上结局这一问题。所以我们在公共建筑的绿色照明系统的设计时还要考虑与清洁能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很多城市都在城市照明的电源上采用清洁能源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充分考虑清洁能源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将国际上先进清洁能源技术引入进来,运用可靠的控制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储蓄供电,也可将传统电源和清洁电源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实现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根据本地的实际自然情况合理的选用清洁能源也是实现绿色照明系统的一个重要选择。

作者单位:广东中信建江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笔者从事建筑电气设计已有5年,随着电气系统越来越多,工程越来越复杂,很多新工作的同事无法快速开展设计工作,对繁多的图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简单的阐述下对于设计制图思路的几点看法。

1.首先要明确概念,个人认为建筑电气总的框架中有两个重要概念。

1.1分断划分

电气系统看似复杂,但明确了分断点就能如庖丁解牛一般把复杂的系统拆解为一个个基本单元。

什么是基本单元?笔者认为,对于民用建筑来说,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是由各种基本单元加上有限的特殊单元组成。基本单元的电气系统以及平面的画法在任何建筑都是基本一致,并无明显的分别,比如办公室,卫生间,风机房,水泵房,配电房,公共区域等等。这些也可以称之为末端系统。末端系统的画法在各地区均有差异,但对于个人而言,其画法基本上是统一,也相对简单独立。流行的说法就是模块。反映在系统图中就是各末端分箱系统。

对于新同事而言,熟练的掌握各末端系统的画法是第一步。对于一个建筑物而言,末端系统所对应的末端负荷其实非常明确。普通照明有相应规范照度限制,所用灯具类型也基本统一;动力系统大多来自其他工种以及甲方所提供资料,即便不明确的也有对应的技术指标可以估算。这些系统平日的设计中均会大量运用。

基本单元的划分对应图面便是各末端分箱的定位。目前,末端分箱除了根据建筑专业的房间功能分断之外也需要依据建筑物分项计量的要求。分项计量是近年增加的众多系统中的一个,对于末端分箱的划分定位提供了更细致的要求。

基本单元之上便是功能区域。功能区域也同样来源于建筑专业的功能分断以及相关规范的明确要求。最直接的区域划分便是建筑物楼层划分以及各防火分区、人防分区的划分;相对间接的有使用方对计量的分区,以及不同功能用房(例如酒店、办公、商业、银行等)的分隔。这些功能区域在设计前都已基本明确,彼此之间的配电要求以及平面设置均相对独立,设计时可以分块进行。反映在系统图中就是各区域总柜。而每个区域又必须以负荷性质以及负荷等级对动力,照明,消防动力,消防照明进行区分。故一个功能区域可能会有多只总柜,同时这些总箱柜的类型也是基本固定。当我们正确的对功能区域划分定位后,该区域的总柜设置也基本确定。

基本单元(末端分箱系统)以及是功能区域(区域总柜系统)定位是建筑电气设计中重要一步,施工图设计的前序步骤。随着国家法规的细致明确化,各系统的划分定位也越来越明确,相对的也同时变得容易。

笔者认为对于新同事应先把所有需要设置的箱柜一一罗列明确,然后在考虑如何合理的合并。

对于一个分箱或总柜系统,制图时往往把该配电箱柜的进线以及出线画成做一个整体,但考虑校验以及连贯性,单个系统划分应由上级出线以及下级进线2部分加连接电缆组成,配电箱柜内的母排乃至高压系统中的母线排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断点。上级分断点―上级出线(保护开关)―电缆―下级进线(保护开关)―下级分断点(末端配电箱则是上级分断点―上级出线(保护开关)―电缆―末端负荷)。这是才是连贯的系统,同时也是上下级保护的重点研究区域。虽然平时绘制各种系统图更多的以连接电缆作为分断点,但在计算参数及校验时应以母线排作为分断点更为高效合理,也能避免上下级脱节的错误,更为连贯。

对分断的概念了解掌握后,便可以高效的对复杂工程进行梳理。

1.2圆与半径

纵观整个电气系统。可以简单的发现其供配电的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均为发散放射式。由总箱放射到各负荷(分箱)。从最上级的发电站开始,到最末端的小分箱,均是如此。供电系统的每一级都可以表示为圆心(上级分断点以及上级出线)加半径(连接电缆)的圆环区域(下级分断点进线及位置分布)。如何确定其合理半径便是重中之重。

供电半径体现在配电连接电缆的长度,也就是供电距离,而不同的开关与不同截面电缆组合所划定的供电距离是均有不同的。可以看到实际的开关电缆组合可以很多,加上不同的敷设环境其对应的供电距离长度会变得的非常复杂。民用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定值、经验值,比如变电所供电距离为200米左右,末端供电距离约为30~40米。这些供电距离可以说是通用指标,是对各种通用的开关电缆组合的反映,其考虑了经济、工艺等各方面因素,是新同事设置配电系统时的重要参考数据。实际设计时,很多时候对电缆的截面可以仅考虑载流量,但其前提便是不超出供电距离。当超出时,便须加大截面或者减小开关整定电流,并复核校验。

供电半径是对供电距离的折算。每一种开关电缆组合(配电箱出线保护开关及出线电缆)都有其对应的供电半径。而在图面上便可简单的以配电箱为中心圆形标示。这是配电箱定位的重要参考也同时可以简单校验通用的开关电缆组合是否适用于当前负荷。新同事往往会忽略这点,导致实际供电距离超标造成安全隐患。所以在实际设计时需要对个人常用开关电缆组合的供电半径有明确认知,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在消防照明及报警系统中,半径概念更多的体现在保护半径中。首先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该系统除了其他专业提供的元件定位外,其余元件的定位均以其保护半径为重要依据。其次是是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每一种应急灯都有其对应的保护半径,以满足规范照度要求,而疏散指示灯更是有明确的距离要求,这也能以半径的形式表现。

由此,强电系统各个节点箱柜的定位以及消防系统各元件的定位都可以也应由不同半径的圆来确定和检验。

制图时,圆形放射式的画法也更为合理。以各配电箱柜为中心,各回路放射式出线一一绘制,条理清晰,简单有效。

2当我们明确了以上2个概念之后,我们便可以此对图纸进行有效的分析了。

2.1分析图纸

基本单元以及功能区域都可以直接从图面或建筑专业使用方等渠道进行分断划分,这是第一步。

基本单元以及功能区所对应的配电箱柜的定位则是第二步。供电半径仅是定位的校验辅助。定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定位的关键――人流。

建筑电气着重的是配电,是为人服务。为人服务简单来说体现在开关的设置,这里的开关可以是指灯具及设备的开关,也同样是指配电箱柜内的保护开关。由此可见配电箱柜的定位需要满足人员的操作便利及习惯。

对于建筑物而言人流走向和电流走向是可以共通的。拿到图纸后,我们对人流走向需有明确的认知。

首先,绘制应急疏散系统需要知道人流的疏散方向。

其次,配电的干线走向往往和人流主干重合。一般而言,除人流出入层外(一般都是首层),我们的电缆槽盒(干线)都是沿疏散通道设置,纵向的电缆竖井也基本放置于疏散楼梯附近。建筑物的电气干线走向由此便可以确定。

最后,配电箱的定位。一般而言,除人流出入层外。区域总箱放置于区域人流入口处(通常位于电缆竖井内);基本单元分箱则放置于各基本单元人流入口(常见的门后设置)。人流出入层由于人流入口不同,配电箱位置与其它层有所不同,需要兼顾人员操作以及配电干线的设置。对于垂直空间而言,管道井、楼梯都属于垂直空间,也是基本单元的一种,其配电分箱的位置通常就是人流入口(层)。

基本定位确定后就需要通过供电半径的校验。然后就可以在图面上标注确定。

最好的办法便是模拟人流沿着通道行走一遍。可以同时完成应急疏散系统,各主要配电箱柜,配电干线的定位。

以上可以看到,有效的图纸分析之后,整个系统的基本框架已然成型

2.2再次整合

细分了基本单元,功能区域,确定了配电箱位置以及配电干线走向之后,只要再结合其他工种的资料,那么整个系统已经大致完成。

但细分的结果就是出线回路过多,这在经济性上是不合适的;同时变电所出线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需要,于是需要进行整合。

很多的功能类似或者区域类同的箱柜需要合并。例如高层配电通常是以母线树干式分配到各楼层。大型地下室则是数个防火分区设一个总柜。消防风机数量多且分散,也是采用数个防火分区设总箱。对于综合体,不同的计量分区可以整合。对于变电所而言是没有动力照明的分法,在供电哪一级对照明动力等进行整合(区分)也是关键点。

如何有效的整合,这是新同事的最大难点,也是实际体现工作经验所在。笔者认为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做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布局将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3结语

随着规范的不断更新,各系统之间的分断越来越明确,独立的系统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进行图纸分析,明确设计思路变得极为重要。

(1)依据供电保护半径以及各种基本单元功能区域对供电系统进行分断划分;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智能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家居高效节能

智能照明的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绿色照明计划”,此后,世界各国在一定程度上就绿色照明这个概念又进行推广。同一年代,中国“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新兴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将智能化应用纳入其中。智能照明的范围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的十分广泛,如在家居领域、办公领域、商务领域、城市规划及公共设施领域均有较好发展和前景。

1什么是智能照明

现如今,仍然有众多人们对智能照明这个概念不是十分的理解。智能照明是指利用计算机、无线通讯数据传输、扩频电力载波通讯技术、计算机智能化信息处理及节能型电器控制等技术组成的分布式无线遥测、遥控、遥讯控制系统,来实现对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具有灯光亮度的强弱调节、灯光软启动、定时控制、场景设置等功能;并达到安全、节能、舒适、高效的特点。智能照明控制,通俗的讲就是对灯光进行智能控制与管理的系统,跟传统照明相比,它主要可以实现对白炽灯的调光、一键场景、一对一遥控及分区灯光全开全关等管理,并可以用多种控制方式实现以上功能,最主要的控制方式为无线遥控、定时控制、集中控制、甚至远程控制等,从而达到智能照明的节能、环保、舒适、方便的功能。事实上,在城市智能照明中,如路灯、商业照明以及公共区域的照明都属于智能照明的范畴。路灯的自动巡检、查控和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商业照明的诸多灯光效果和控制;公共区域照明的智能化管理都属于智能照明。智能照明还是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灯泡,到智能灯座和智能控制盒等众多产品,使得低耗、环保、调光、配色的智能化家居照明实现了智能家居中不同时间场所的不同灯光效果。智能照明就像是魔术,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同时它也是节能的、高效的、环保的,使人们更加贴近绿色生活。

2城市智能照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照明设施的需求量和建设规模日益增大,更加有效的、节能的、方便快捷的控制和管理公共照明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绿色照明的普及,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提高路灯寿命、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建设现代效能型社会,使城市照明走向智能化。目前,智能照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使用,在中国也已经有不少城市在夜景照明、体育建筑的功能照明、道路照明等已有了良好的智能照明控制设计,并达到智能管理、节约能源的效果。城市照明所出现的设备的陈旧、管理维护不便、电网的不稳定等问题都有待解决,国家近几年也开始逐渐改造电网,使电网智能化管理。如为解决路灯照明的管理、监测控制及维护的工作量日渐增大与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日益突出的矛盾,对路灯进行无线远程监控是必要的。智能路灯控制系统,就能够在路灯系统现有的配电设备、控制设备等各种设备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增加处理和通信功能,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建设成本,实现了可靠性、经济性、技术智能化等多方面的创新。

3智能家居照明

等电位联结是把建筑物内、附近的所有金属物,如混凝土内的钢筋、自来水管、煤气管及其它金属管道、机器基础金属物及其它大型的埋地金属物、电缆金属屏蔽层、电力系统的零线、建筑物的接地线统一用电气连接的方法连接起来(焊接或者可靠的导电连接)使整座建筑物成为一个良好的等电位体。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等电位连接是防雷措施中的重要部分。

等电位联结分为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

总等电位联结做法是通过每一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总等电位联结母排将下列导电部分互相连通:进线配电箱的PE(PEN)母排、公用设施的上、下水、热力、煤气等金属管道、建筑物金属结构和接地引出线。它的作用在于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

局部等电位联结做法是在一局部范围内通过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板将下列部分用6mm2黄绿双色塑料铜芯线互相连通:柱内墙面侧钢筋、壁内和楼板中的钢筋网、金属结构件、公用设施的金属管道、用电设备外壳(可不包括地漏、扶手、浴巾架、肥皂盒等孤立小物件)等。一般是在浴室、游泳池、喷水池、医院手术室、农牧场等场所采用。要求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等电位联结范围内的金属管道等金属末端之间的电阻不超过3Ω。

等电位联结对用电安全、防雷以及电子信息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安全使用,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上分析,等电位联结作用范围越小,电气上越安全。通常在普通民居内的等电位连接只预留等电位端子,业主在自己装修时决定自己是否连接等电位,部分业主并不明白等电位连接的重要性而没有连接,现在国内的法规也没有相关的验收规范要求强制性连接,这就留下了隐患。这也是以后要完善的部分。

4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器设备的日益更新,都是要求我们对防雷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不过防雷技术还有很多要继续探索的地方,尤其是现代有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的建立,电器设备也越加精良,一旦造成雷击和雷电波侵入,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由此可见防雷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筑物防雷、露天大型电气设备防雷、发输电电力运输线路防雷等都是重中之重。更好的做好相关防雷设施,更加完善防雷措施,都是我们要继续做的事情。本文阐述了一些防雷方面的知识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想,希望能在众人的探讨中能在防雷技术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_50057-2010.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11

关键字:绿色节能;现代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M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绿色节能建筑概念以及能源问题

(一)概念

绿色节能建筑概念指的是,在建筑全过程,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节约需求,建筑物要具备环保功能,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现代建筑相关体系中,所谓的绿色建筑指的是室内绿化、室外绿化以及屋顶绿化等等。

(二)能源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资源逐渐出现枯竭现象,像最常见的社会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等等。为了促进社会不断发展,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实现,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寻求新能源,替代这些枯竭的能源。在寻找过程中,人们一致认为可再生资源是首选资源,然而这些能源的开发成本比较高,开发技术高。顺利将这些资源作为消耗资源的希望还比较遥远,能源问题备受关注。我国能源发展时常出现这些问题,能源的总储备量少,人均消费量却多。能源分配不科学,主要将传统的煤炭资源作为核心能源。从市场调查中发现,我国消耗的煤炭资源大约占到80%。每年消耗的煤炭资源大约有13亿吨,这些资源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北方资源给及充足,南方资源枯竭。于是人们开展进行北煤南运工程,这些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消耗却非常高。建筑行业在能源枯竭矛盾突出时期,建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该行业消耗的资源资源逐年上升,建筑行业消耗的资源在我国资源消耗中占50%左右。我国建筑行业面临能源问题,如果该行业还不转变发展模式,该不改变建筑理念,将造成资源大量枯竭,行业发展停滞。绿色节能建筑顺应社会发展,被人们提出并且应用建筑行业中。

二、电气节能技术

建筑行业发展中,市场要运用到电气节能技术,该技术主要借助电工、电子、控制以及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展现。现代建筑行业时常使用到的电气化设备、建筑实施以及工程设计逐渐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从实践中发现,绿色建筑建筑过程实质是进行电气设计绿色化之过程,该过程涉及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逐一解决。进行建设时,建设的水平和建设效率才被提升。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与其相关的电气化节能技术逐渐成为建筑行业进行绿色建筑的关键。开展绿色节能建筑工作时,时常运用到该方法。该方法在节能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建筑行业迅猛发展。

经过分析得出,电气化节能技术主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筑需要进行配置供配电系统,从绿色节能的角度分析,该配置该系统时,应该基于简单且安全的基础上,要求电压变配电的运行电级数不能高于2级。该变配电所配电的环境需要得到保障,建筑时尽量不要靠近负荷中心。实施这些建设策略主要考虑了节能问题,这样能保障电压稳定且持续运行,降低资源消耗。另外,需要选择那些干线电缆,尽量的减少输送中出现的电压消耗,该干线电缆具有热稳定性功效,电压资源保质保量的被输送,起到资源节约作用。

第二,照明。照明在建筑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它是绿色节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节能设计中,建筑要求照明能够营造出温馨、舒适节能的空间。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这些要求考虑在内,遵守照明相关规定,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照明灯。众所周知,合理的照明灯照度值,可以降低电气系统耗能损耗,提升资源资源利用率,更好的实现节能目的。在设计照明灯合理的照度时,还需要考虑人视觉因素,在生理上满足人们对光源的需求。进行照明灯设计时,应该着重的参考相关文件,《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其中的规定帮助设计师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照明灯。

第三,电机。电机在建筑行业内,这是一种感性负载的设备,在运行时,它可以产生无功电流,这些电流时常会导致滞后现象出现。当电路不断传输时,电流传输到电路末端,使线路以及变压器会产生大功率,提升了耗能。因此,在进行建筑节能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该因素。

三、隔热技术

隔热技术在现代建筑中,如果发挥出隔热的效果,可以起到降低耗能作用。在一般建筑中,围墙的热传导性能直接影响建筑整体耗能。假设当墙体的热传导性能比较差,当夏季到来时,热量将从墙体传到室内,使得室内湿冷效果变差。在冬季时,室外的冷气穿透墙体进入室内,室内的保温效果下降,人们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隔热技术在建筑体内如果技术性能比较差,将造成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人们生活舒适度也降低。因此,在执行绿色节能建设时,应该提升隔热技术。

第一,在进行建筑时,外墙体应该使用合适的材料。材料使用得当能够控制外墙的传热指数,将墙体的传导性能降低。设计外墙结构时,需要将设计出夹心层保温、内保温以及外保温相互结合的墙体结构。这里强调的外墙保温,它具有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防止冷桥热桥出现。建筑进行该墙体建设,能够延长建筑的寿命,还能降低资源耗能。

第二,需要对窗、门进行隔热性改造。该改造内容是现代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它能起到节能作用。在这些时间里,非常流行外飘窗同玻璃门紧密结合的设计方式,该设计方式可以保障室内光线以及采风质量。但是,这些材料缺乏隔热功能,进行设计时应该结合用户对建筑的需求,掌握用户对将制冷以及制热的需求,科学的选择品种优良的玻璃品种。另外,还需要考虑到门窗的严密性问题,极力降低室内透明度,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资源损耗。

四、可持续资源利用技术

提出的绿色节能概念,非常强调节能,另外也需要注意品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洁能源重要性。这些能源不会产生污染,而且还符合“健康宜居”需求,这些清洁能源主要几种类型。

第一,自然光源。自然光一直是适合人类视觉需求的清洁能源,在进行建筑时,应该大量的使用自然光源。借助衍射、折射以及反射等原理,将室外的光源引入室内,提升光源利用率。

第二,太阳能。当前现代建筑使用的太阳能技术主要有,太阳能发电技术、阳能热水系统以及供暖系统。这些系统有一个相似性,那就是可以直接将清洁能源太阳能转化成热能。另外,太阳能还有一个用处,其提供大量资源的同时,这些资源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太阳能供电技术在现代建筑中被应用,然而,由于该技术原理非常繁杂,不容易掌握,而且购置的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在当下,该技术还不能被广泛推广使用,普遍性无法实现。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这一技术问题将在未来被解决。

第三,风能。同太阳能相似都属于清洁能源,这些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技术得到保障,风能将被广泛利用。就目前而言,风能的利用率比较高。在进行运用时,它的利用形式比较多样,可以将其转化成热能、电能或者机械能等等形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风能将被应用到建筑行业内,使得建筑行业社会效益提升。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建筑绿色节能成为建筑行业发展重要策略。该设计内容比较广泛,涉及人文精神、人文环境、社会能源以及生态环境等等。设计人员极力避免设计出现片面追求社会经济,片面追求高目标建设目的等等。如果只是一味的使用新科技、新材料会加大成本支出,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参考文献

[1]肖绪文,冯大阔.我国推进绿色建造的意义与策略[J].施工技术,2013年7期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智能建筑;系统;设计;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智能建筑物的概念,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它还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并无统一的定义。

在我国,尽管智能建筑的定义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同,但其实质,仍有共同特点。现采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以标准的形式给出的智能建筑的定义所谓智能建筑,“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这个以国家标准形式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明确了智能建筑的内容及意义,规范了智能建筑的概念,符合智能建筑本身动态发展的特性。根据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建筑系统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智能建筑的设计方法,从而指导今后具体的设计实践,实现由传统建筑向智能建筑设计的跨越。

一、智能建筑的发展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在逐步改善。在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历史不长,1990年北京发展大楼揭开了我国“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随后,智能建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迅速发展,伴随着房地产热潮,智能建筑在我国也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热潮,各种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市场的需求以及有关方面的热炒为中国智能建筑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建筑智能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人的变化,从广度上看,己由原来的两三个弱电子系统增加到十多个子系统,从深度上看,系统连动和系统集成的级别逐步增加。

根据资料介绍,目前美国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70%,日本的智能建筑占新建筑的60%,估计在以后10-15年,发达国家将会普及智能建筑。我国可争取在20年内普及智能建筑一一手段包括新建和旧楼改造。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截止2010年,根据估计仅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己建起约3500座智能大楼,全国高于180m的己建成74座。简言之,智能建筑在政府、业界、学界都很重视,发展较快,但是,中国智能建筑尚存在诸多的问题,现在,正沿着正确方向,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风。

二、智能建筑设计的方法研究

(一)、热舒适系统

1、建筑节能控制与热工贮备

大型建筑物需设置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一个系统及时的对能源消耗作出反应,监控全部的防火、安保、照明、空调、垂直交通等系统,可及时的更改恒温控制器、关掉不合理的送风等。热工贮备设施可以有效的减少能耗,二次利用制冷剂的自然循环,同时可以减小建筑物在地震时的摇摆幅度,在抗震系统中起到平衡重量的作用。

2、非中心化环境控制系统

将设备分散在室内各处进行布置,化整为零即是非中心化环境控制系统,具有将设备故障的影响保持在局部、降低维修费用和更换范围的优点,同时缩短了距离,减小了净空尺寸,灵活性较大。可自主进行气温、照明度、风量调节,实现了区域控制个体化。

3、人工照明系统

控制照明系统的硬件,其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电子镇流器已经替代了落后的磁镇流器,具有调节荧光灯亮度的功能。遥控开关也必将淘汰手动开关。可将接收器装在天棚上,用遥控器控制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的照明系统,还包含人体红外线传感器、具有开关灯功能的同步门锁等。一般写字楼的照明都用荧光灯,设置为1.5m见方的网格形状,同时以此为基础,进行送风口、回风口、自动喷淋、烟感等设施的设置,现如今照明系统1.5m见方的网格,照明系统的非中心化已经在逐步取代统一性的照明控制,更加的节能,更加的舒适。

(二)、弱电系统

弱电系统是智能建筑设计中必须要重视的环节,信息依靠电信网络作为媒介进行传递,包括声音、数字信息、环境、安全、试听、报警等系统的控制,还可以扩展到监测器,作用于建筑结构和空气质量等其他相关方面。比传统的通讯增加很多种类、数量。

1、弱电系统的基本要求

智能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弱电系统等基础性设施的防水、防火、抗干扰等需要。同时为了适应后期增加使用或空间的布局的改变,需保持灵活性。

(1)灵活性。弱电系统设计时需考虑日后使用中空间需要增大的问题,比如电信系统、电缆数量、设备体积的增加。保持空间的可扩展性,可以减少以后进行扩充所付出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比如在办公楼中设置灵活多变的电信网络接口,以适应经常重新排布的需求。设计之初需要综合的对智能建筑长期的工作模式、空间使用、投资预算、可扩展性、维修等方面进行考虑。(2)信号干扰屏蔽。将强电和弱电的管井保持分离以避免来自强电的电磁对电信信号产生的干扰。在同一个管井中,则要确保必要的距离。通过弱电的电缆类型与强电的电线电压来计算其最小距离,应超过300mm,另外空间尺寸和设备用房与此距离保持一致。(3)防水。防水处理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电缆等水平敷设的设备为防吸水,需保持在地板以上,可用搁架或者托架抬高;电信设备机房为防渗水,其门需进行密封,采用防水材料。(4)防火。《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对弱电系统防火有着明确的规定,弱电管道在防火墙、楼板、隔墙、变形缝的穿过处需要防火构造处理;竖向管井的井壁、检查门、防火分隔需达到防火标准。

2、电信空间和管井

电信的构架由设备、电缆使用的空间和管道构成。

(1)楼层电信间。楼层电信间用来放置竖向和水平的电缆相互连接的地方,要求同一平面内,为保证电缆的维修和信息传递的高速,每1000m2设置一个。工作区和电信间直接的距离不超过90m,大型的建筑,可划分几个区域,每一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电信间。(2)设备间。设备间用来放置电信网络的入口终端设备、网络的相互连接设备、专用分组交换机(PBX)等设备。服务范围和其最小面积存在比例关系。(3)信号输入和接收装置。即建筑内外进行网络连接的部分,基座下确保具有建筑构造柱,同时考虑卫星接收天线通视、信号干扰、定位的问题,电信管线和地下层预留的孔洞、管线的匹配问题。(4)主干线管井。建筑内外和电信间直接进行联系的线缆即是主干线子系统。主干线放置在弱电竖井里,保持竖直走向。注意在楼板上额外的预留洞口,为日后增加线缆提供可扩展的空间。

(三)、自然采光系统

传统的办公室采光具有局限性,光线强弱难以控制,自然光的照射范围过小。自然光需要更多的开发、利用,由此,多种多样的新型自然光控制设备被发明以及应用,新型玻璃、自动遮阳设备、光线控制器等等。其次,根据建筑的要素和现有设备也可以促使自然光照射到建筑的内部,比如光导纤维、遮阳百页、中庭、院落等等。松下公司总部的办公大楼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其建筑包括两部分围绕较大的中庭进行布置,办公室进行室内自动遮阳百页的安装,可转动角度、上下收放,采用遥控器或者室外传感器加以控制,总体建筑的布局设计方面,也结合了当地气候特征,窗户的位置、窗户的朝向等方面都考虑到了太阳辐射和室外的气候温度等。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智能建筑设计相关的一些技术问题,尤其是讨论了智能建筑中楼宇设备自动化和建筑设计部分的设计方法,总之,智能建筑不仅仅指在人工层面,它是一种手段,只有通过对建筑物智能功能的配备,强调高效率、低能耗、高节能、低污染,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它未来提供给人们的是更全面、高质量、安全的、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提供各种服务功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来进行更新和完善,旧的落后的建筑方式终将被先进的智能建筑方式所替代,智能建筑正逐步的成为建筑行业的龙头和主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