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与护理范例(3篇)
产后康复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产科护理;应用效果
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作为我国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创新性产科护理模式,在实践环节往往能够极为有效地提高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质量,特别是在产妇分娩的护理服务当中,能够有效减少产妇出现不良情绪的几率,帮助产妇顺利生产。这种优质化的临床护理模式在实践环节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具体的技能指导过程中秉承以患者需求为己任的服务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1]。本文主要对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在住院分娩产妇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分娩产妇临床康复护理优化与创新提供可行性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入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分布为17-34岁,平均年龄(23±4.7)岁;身高分布为150-172cm,平均身高(158.25±13.21)cm;体重分布为51-86kg,平均体重(61.25±7.21)kg。将120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平均身高、体重、年龄等方面资料上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产妇接受优质化护理,给予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方面的指导,并在对照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护理,根据不同产妇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技能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帮助产妇更好的掌握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方法。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根据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喂奶后情况、皮肤情况、排泄情况与四肢活动情况,相应安排新生儿护理。
1.3评价指标
在临床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对住院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形式的调查,由患者对医护工作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好。具体观察指标为,≥85分为非常满意: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心理状态积极乐观,85-60分之间为满意:症状明显好转,护理效果良好;
2结果
实验组60例产妇在接受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后,焦虑抑郁及常见病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2%;对照组6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后,大部分病症消除,部分患者仍有较强的焦虑抑郁感,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化护理服务模式逐渐成为临床医疗领域关注与重视的重点内容。优质化护理模式具体指的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医疗行为与思想层面上处处为患者考虑的一种新型医疗护理模式[2]。为了进一步深化临床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我国医务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理应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让患者真正得到优质、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3]。针对我国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产妇的临床护理与其他疾病症状患者的护理服务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分娩产妇在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关注与看护,不仅局限于身体健康层面的护理服务,更需要对产妇的精神状态以及情感焦虑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指导,以此才能确保产妇临床分娩以及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安全性,充分提升产妇临床康复护理的整体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接受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的实验组60例产妇,焦虑抑郁及常见病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2%;而接受常规护理服务的60例对照组患者,虽然大部分的病症已经消除,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了焦虑抑郁感,临床康复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在住院分娩产妇临床康复护理中的实践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显降低产妇的紧张抑郁情况,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帮助产妇提高自身的育婴知识与新生儿护理知识。这种优质花的临床护理模式在我国今后的临床医疗服务工作中值得参考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淑英.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3(29):113-114.
产后康复与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干预;脑膜瘤切除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6-0118-02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凡属颅内富于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之处皆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在术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甚至中断治疗,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1]。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干预在脑膜瘤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1年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2例欲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经影像学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并跟踪观察;年龄37~58岁,平均(43.7±6.4)岁。观察组男16例,女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27例。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1.2.1对照组通过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对该组患者行临床脑膜瘤切除术后常规心理康复护理,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关注其心理状态变化,给予基本的心理支持,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处理。
1.2.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脑膜瘤切除术后心理康复护理,包括:①心理安慰护理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及家人手术进展情况,真实说明手术治疗后会面对的各项风险因素,并努力打消患者本身对手术可能失败和不良心理顾虑,让患者可以积极配合科学的康复治疗,逐步加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斗志。②康复知识宣教患者及其家属一般对于术后的康复不甚了解,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细致的为其解释,告知术后康复的过程,康复时间,可能达到的康复效果,并对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康复教学,防止家属因做法不当对患者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③树立积极心态术后患者难免会遇到一些效果不佳或身体暂时异常情况,科学上来说这是术后康复的正常阶段,但是患者及其家人都会因为不了解医学常理而对其病情产生疑惑,产生术后抑郁等,因此导致康复进程停滞继而失去继续康复治疗的信息。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正面积极的康复沟通,告知患者即使会有一些异常情况也要积极面对,要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战胜自我,顺利度过难关取得最佳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
评定工具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1.3.1康复中断率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心理护理后的术后康复治疗中断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3.2负面情绪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汉密尔顿焦虑自评量表(HAMA)可以评测患者的焦虑情绪指数,从而从数据对比进行比较出两组间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结果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均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是其体征并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脑膜瘤(meningiomas)起源自脑膜及其间隙,是颅脑内第二高发病率的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少见于儿童[7]。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为颅内蛛网膜颗粒及绒毛富集之处,如大脑凸面、大脑镰等。脑膜瘤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转归等与其良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良性脑膜瘤一般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约3~5年才出现早期症状,一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多是由于肿瘤体积增大使得颅内压增高或产生颅内压迫症状才来就医,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后一般症状可完全消失,预后较好。
心理护理主要对康复护理的患者通过行为或相互关系的影响,从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加速患者康复的康复方法。其目的旨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对手术的失败产生的焦虑、悲观和抑郁的情绪,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斗争中,帮助患者积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临床上通过各种量表评定癌症患者的各项心理问题,针对性地对其心理护理逐渐科学、规范化。然而,现阶段临床护士对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所能采用措施非常局限,仍停留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初级阶段,包括鼓励安慰患者和讲解传授疾病的医科知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保护性医疗措施等。这些支持性护理措施针对性不强,表面上看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对严重心理危机(癌症等疾病)产生的效果欠佳。笔者认为,通过全面收集资料、观察患者言行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关因素策略进行心理干预。该方法可以减轻患者心理障碍,预防手术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也将成为癌症患者心理康复护理的发展方向。
手术常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同时引起生理变化,甚至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进行,过度的焦虑还可影响患者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的改变,因此手术患者的心理应激预防和消除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大关注。“准确应激理论”的研究表明,患者在遭遇紧张事件期间的痛苦情绪是由当前的经历与期待不一致所造成的,因此积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不良应激反应可有效缓解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分析心理干预在脑膜瘤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治疗中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中断概率,减少康复过程中的不良情绪产生。
[参考文献]
[1]缪亦锋,鲁晓杰,蔺玉昌,等.脑膜瘤患者手术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3):208-210.
[2]郑瑾,朴莹,孙田杰.癌症患者身心需要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6-138.
[3]李虹彦,孙晓红,刘靖.心理干预对围手术期脑膜瘤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280-281.
[4]童亚芳.护士对癌症患者抑郁症的认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8,10(1):35.
[5]王家良,康德英,洪旗,等.高血压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9,79(8):599-602.
产后康复与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产后延伸护理;产褥期妇女;泌乳量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36-01
产褥期是指从产妇分娩到全身器官恢复正常的一段时间,一般需要6~8周。该阶段也为新生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应给以产妇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产妇预后。产后护理延伸服务对产妇康复具有关键作用,扩展孕期保健和住院分娩护理措施,为产后护理的发展趋势,能帮助产妇恢复健康[1]。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12月在我院分娩的60例产褥期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无妊娠合并症、精神疾病、严重心肺功能和其他全身性疾病,且产妇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为21~30岁,平均年龄(25.6±4.4)岁;妊娠36~41周,平均(38.9±2.1)周;产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5±0.3)d;其中18例剖宫产,12例经阴道分娩。对照组年龄为22~31岁,平均(26.1±4.0)岁;妊娠37~40周,平均(39.1±0.8)周;产后住院时间4~8d,平均(6.1±0.8)d;其中17例剖宫产,13例经阴道分娩。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娩方式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患者入院后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等护理措施,产后没有实施任何康复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延伸康复治疗措施。产妇分娩24h后,通过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妇实施子宫恢复和催乳等康复治疗,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持续治疗3d。产妇出院7~10d,对其实施回访或是电话预约,携带便携式康复治疗仪上门对产妇实施护理服务,同时,用手法按摩方法对产妇实施内分泌调节、子宫恢复、乳腺疏通和腹部形体恢复等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项治疗时间为20~30min,间隔15d进行第二次治疗。并对产妇泌乳量进行详细记录。
1.3判定标准[2]泌乳量多:不仅能满足新生儿需要,还剩余乳汁;泌乳量适中:正好能满足新生儿需要;泌乳量少: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相比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基于分娩时耗费体力和会阴口疼痛等原因,产妇极易出现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生理功能不协调,出现泌乳量不足和子宫恢复不良等现象,影响产妇和新生儿健康。产后护理措施在产妇康复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促使产妇尽快恢复形体,同时,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血液循环,对局部水肿具有良好消除作用,提高泌乳量。因医院和家庭的脱节,导致一些产妇出院后出现身心健康问题,此时,产后护理延伸服务措施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医院功能、职责和服务理念普及到家庭中,为产妇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产妇在家也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服务,促使其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通过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低频脉冲刺激内部,其能模拟婴儿吮吸,但刺激强度为新生婴儿的10倍,便于产妇结缔组织运动,调节神经放射机能,反射性的促使泌乳,改善微循环和乳汁瘀积状况,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3]。研究中,通过实施产后护理延伸服务措施,观察组产妇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产后护理延伸服务措施可有效提高产妇泌乳量,促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汪忠意.产后护理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5,35(1):91-92.
[2]黄方.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262-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