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仿古建筑设计范例(3篇)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3-15 手机浏览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它的构造特点主要是:现代结构与传统木构架分离;外立面贴木柱;墙体

包木板等。通过对其仿古构造分析,寻找一些现代仿古建筑技术。

关键词:仿古建筑;传统建筑风格;混凝土结构;木构架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雾都、桥都,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在1937到1944年间,作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温故1942》影视街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龙兴镇,是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一期建设的核心部分,按照1∶1的比例重建了一条民国时期风格的老街(图1),前期定位满足冯小刚《1942》剧组拍摄取景要求,建设300长的民国期间街道,总计66栋建筑,风格主要以重庆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为主,穿插川东民居于其间,重点突出民国时期重庆城市街道特色。重现1942年重庆陪都时期的街道原貌。拍摄的戏将是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温德尔·威尔基访问重庆,重庆人民不惧日军飞机轰炸,夹道欢迎的场景(图2)。

图1图2

笔者有幸在2011年参加了《温故1942》影视街一期工程建设。主要参与仿古建筑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认识到一些特殊处理方式。《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外观上体现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即川东民居风格,功能上满足甲方提出的需求。建筑基本做法为: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包括柱、梁架、屋面板等,砖墙围护;外部贴木板、木柱,混凝土屋面板上覆传统屋面,使建筑具有传统建筑风格。以下分别讨论其构造特点。

1.现代结构与传统木构架分离

《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赋予新的建筑功能,一般为餐饮、商业、住宿等。为有效节能,保证使用安全(防火、防盗),建筑主体内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立面部分为传统木构造,侧立面部分采用木板墙墙面。木屋面采用传统构架,处理的关键要保证与混凝土屋面与传统木构屋面搭接牢固。坡屋面与主体建筑的交接处,预埋木砖,将椽子钉于木砖上,并在交接处铺防水卷材,防止雨水渗漏。

2.用框架结构建造传统砖混结构建筑效果

由于汶川大地震的教训,重庆从2008年起在主城区域禁止砖混结构体系建筑,《温故1942》影视街从拍摄电影效果的真实性出发,否决了外贴仿古劈开砖的原方案,要真实的再现陪都时期老重庆的街道风貌,我们决定采用框架结构,填充墙采用老青砖或者红砖并且外挑梁边线3厘米,再在梁和柱的位置外贴老青砖贴片的办法(图3),较好的解决了还原民国砖混结构建筑要求。

3.贴木柱

主体是混凝土结构,部分木结构民居为保证传统建筑风格,在外部贴木柱(图4),并加石柱础或者地伏石。外贴木柱与室内承重柱没有结构联系,混凝土柱间距根据受力合理而定,而木柱根据传统建筑柱距特点而定,故有几处木柱与混凝土方柱无对位关系。为方便贴木柱,混凝土柱与墙体外侧齐平。木柱与墙体连接时,在墙体预埋木砖,用螺钉将木柱斜钉于木砖。木柱与结构柱连接时,用防腐膨胀螺栓直接钉于混凝土柱上,螺栓做沉头处理。

图3图4

4.墙体包木板

重庆民居多采用板墙,为了仿这种形式,在填充墙砌筑完成后,表面贴木板。贴木板的主要地方有正立面墙体、窗框、门框等。大面积木板墙需用穿方与木柱连接,墙体里面可以加墙体保温材料,按内保温处理。木板间的拼贴用企口拼接(图5),并注意木板横向竖向的排列方式,符合传统建筑特点(图6)。

图5图6

5.传统瓦屋面

混凝土屋面与传统木屋面搭接部位的构件主要有,椽条、椽子、小青瓦,并做保温隔热层满足现代建筑规范。先将椽条铺于钉混凝土屋面板的木龙骨上,这样做连接性好并可以防腐;混凝土屋面按照现在建筑屋面做法先混凝土屋面上面找坡找平+防水层+保温层+水泥砂浆苫背层+小青瓦。如果屋面坡度过陡,还需在水泥砂浆苫背层上加铺钢筋网,防止瓦面下滑。混凝土屋面也木屋面搭接处为重点处理部位。屋面出檐可以直接用椽条出挑,木屋面椽子伸入混凝土屋面不小于1.5m,檐口与外墙交接处,加钉1/2木檩条,掩饰混凝土结构。木檩条用膨胀螺栓,与檐口混凝土梁牢牢钉住。悬山屋顶的关键是山墙面的处理。传统悬山,两侧山墙有出挑的屋面,可以看出挑的檩条及其他木构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符合传统悬山屋面的外观,该工程在混凝土屋面板上两侧搁置通2米长木檩条,并在两侧山墙面出挑屋面。这种做法可以节约木材且比较经济实用。而且民居悬山山墙面出挑不多,600mm~700mm左右,这种构造可以达到承重要求(图7)。

图7

结语

《温故1942》影视街仿古建筑比较到位地把握了重庆传统建筑形式,并且满足现代功能要求,加设保温层、防水层等,满足现代建筑规范,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但建筑防火方面,为重现1942年陪都时期老重庆建筑风貌,消防间距局部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是本项目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重庆老城.何智亚.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

〔2〕重庆抗战遗址遗迹图文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项目;商业古建;设计

仿古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因而在近年来的旅游项目中,仿古建筑设计俨然成为一个亮点[1]。如何做好仿古建筑设计成了业内人士普遍关心的焦点和热点。下文将基于肇庆包公楼片区的商业仿古建筑设计进行相关探讨。

1项目概况――肇庆包公楼片区

1.1区位分析

项目位于肇庆城市东北部鼎湖区,砚洲岛东侧,与肇庆新港隔江相望。砚洲岛位于西江羚羊峡下游,岛在江中心,总面积6km2,其中有自然冲积而成的沙滩2km2,有烧烤区及溜冰场等中小型旅游点,拥有专用码头,除了包公祠,岛上还有陈家祠(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焕章祖屋)等旅游景点。

1.2现状建设情况

地内道路为一车道水泥路,主要供村民生产生活使用。基地内现有建筑主要为包公楼,建筑质量较好。另在渡口有入口城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瓷面砖,风格与景区格格不入,需要重新设计。从渡口到包公楼道路两侧布局着临时的旅游产品商店,整体风格设计老化,空间单调乏味,需要重新设计,见图1、图2。

2设计思路

2.1总体定位

文化之舟――宋文华、法家文化、廉政文化的载体;休闲之心――都市人群放松心灵,洗涤倦怠的自然疗养胜地;田园之梦――体验原汁原味的田园诗意生活,打造都市倦族的郊野花园。

以文化之舟为例。以宋文化资源开发为重点,以挖掘包公文化为突破口,打造“北有开封,南有肇庆”的宋文化、法家文化、廉政文化展示区。以现有包公楼为核心,扩建祈福片区,新增三大旅游项目:①再现宋朝古端州包公府衙场景,重现南宋衙门办公的特色景点。设置“包公事迹展览馆”,“法学文化基地”及“廉政培训基地”;②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宋朝结束了前代唐朝的里坊制,形成了繁荣的街市。为重现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再造清明上河图的胜景,设置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文化、商业“宋街”;③设置宋文化体验馆,如蜡像展览,宋瓷艺术展览、宋词展示、宋朝书画展览等展示体验平台。

2.2街区规划

在设计现代都市交通时,应满足宽敞通达的特点,而在设计商业旅游交通时,则需要满足步行观赏的需求。现代商业业态给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其宽高亮透,另一方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仿古风貌,而这两方面又存在不小的矛盾[2]。

片区部分街道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仿古,然而由于街面尺度太大,且缺少停车位置,因而越来越不适宜现代商业旅游;部分街道虽然大体上满足了现代商业的一般需要,然而缺少宋文化的传统风貌,因而也就没有发挥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作用;部分街道存在街道宽度和两旁建筑高度无法协调的问题,虽然宽阔有余,但是收拢不足,亲和感不理想。所以,应使道路两旁的房屋高度适当大于街宽,如此可给游客以视觉上的繁华享受,另外,商业仿古建筑一方面要适应21世纪商业业态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尽可能地复兴传统风貌,这样能够让游客在亲近商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亲近建筑本身[3]。

2.3建筑平面设计

传统商业以经营手工业产品以及农牧产品为主,所以,大部分属于小门小户,拥有1~3间店面。现代商业所兜售的商品大多奢侈华贵(如金银珠宝店等),要求内部空间开敞,同时要求店面宽阔。由此可见,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包公楼片区的商业街虽然曾经是老字号林立,创造和拥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更需要观察到时代的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顾客群体的变化等。老字号商业业态中的相当一部分无法满足当前购买群体的需要。因此,不管是何地的商业区,均不可以纯粹地凭借“老”这一元素来创造新的商机。通过实践总结发现,对商业仿古建筑进行平面设计时,建议采用外碎里整的设计手法,换而言之,应合理规划立面分间长度,不宜过长,以2~5间为宜,而对内部进行改造,采用大柱网(7.5~8.5m)形式[4],同时留设一定的纵深。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够较大程度保证传统商业区建筑面貌,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商业经营的实际需要,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与统一,见图3。

2.4建筑立面设计

传统建筑在外立面上大多采取封闭式设计手法,借助墙、窗以实现室内外的隔绝,而现代商业建筑对大橱窗以及落地窗等表现出了更大的需求。为解决该矛盾,则需要对门窗样式予以重新设计,如采用现代材料制作门窗,然后借助传统图案等点缀出传统门窗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不宜整个街区全部采用相同设计手法以避免导致游客的视觉疲劳。另外,位于街区重要地段的发挥广告作用的传统招幌,其起到的装饰效果也不容小视。除此之外,若想使建筑立面更好地表现传统建筑的独特质感,建议选用真材实料。面砖、仿石、涂料等最好不要应用于仿古建筑的立面装修,如果使用,则有可能产生浮躁之气[5],势必会严重影响仿古建筑本身的韵味,见图4~图7。

3外古内新

仿古建筑下方可设计有地下室以解决仓储、设备间以及公共管道等相关配套设施问题,与此同时,还可对上部房屋的基础设计进行必要简化。

对于仿古建筑而言,其结构主体不仅可以使用传统材料砖,也可以使用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建筑材料,如此可在不影响建筑整体外观的前提下,强化仿古建筑质量,使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借助钩连搭设计,有机利用屋顶中间的平台合理摆放空调机位,从而有效避免室外机给仿古建筑立面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设计建筑外部照明的过程中,应结合装修要求考虑,除泛光照明之外,建筑自身灯饰应尽可能地巧妙隐藏起来,最好达到一种“见光不见源”的效果。除此之外,全街照明最好接受统一规划布置,防止个别“亮点”太过突兀,影响全街夜景的和谐。

4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现代商业业态环境中,如何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仿古建筑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课题。出色的仿古建筑设计能够为旅游项目增光添彩,吸引更多的游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有必要予以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慧娟.西岳庙古建一条街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2,26:19~21.

[2]未宫瑾,尹梅芳.古建动画自动生成系统中构件推理的设计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3:3484~3488.

[3]傅峥嵘.传统古建园林营建的一次探索――金庸书院设计[J].浙江建筑,2013,05:1-4+22.

仿古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仿生元素建筑设计民族文化

仿生学主要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便为工程提供新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想;而运用仿生学原理建造出来的建筑即称之为仿生建筑。通过对生物的形态、结构、材料和功能的模仿,从而创造大量出外观新颖、结构合理、性能优越的建筑。

一、仿生元素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在古时候就已经将仿生学原理应用在城市的选址与规划中,他们讲求天文、人文与地理的结合,进而出现了右白虎、左青龙、后玄武、前朱雀之说。老子提倡“师法自然”由此思想,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建筑设计,例如:著名的牛形村――宏村。之所以能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观,宏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先进的规划与模式,以及先进的建造思想,其人工水系将动物的仿生学原理运用其间。这座古朴的建筑,彰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使人们看到了散发着极强生命力的古城卧在绿竹青山的怀抱中。

宏村是典型的仿生建筑,它将动物的生理机能运用于城市规划中,这种独特的思想穿越时空如今仍保持着活力。它的象征意义丰富,造型巧妙,设计人性化,带给人们震撼,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它的成功。若我们能将仿生元素有效地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定会积极的推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设计者应学习古人的仿生观,将现代化的环保作为主题。

二、仿生元素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的现代仿生建筑观

我国在近现代,虽说国外的建筑仿生学研究较为迅速,仿生建筑作品也较为多样,但我们国内的仿生建筑发展速度还比较慢,其范围主要是对建筑材料、技术、设备、结构等几方面的研究,仿生建筑生态观在国内是似乎仍是一种新观念。但近年来,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仿生建筑,如:常州的中华恐龙馆,北方的仿生薄壳式建筑(天津博物馆),2008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等。水本来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但在中国文化里,它有着深刻的含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善若水”、“福如东海长流水”等。因为水的无形与万变,引起了设计师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设计灵感。

2.水立方与仿生元素

水立方,为2008年北京举办的“人文、绿色、科技”奥运增添了不少光彩,它完美地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鸟巢”的“圆”与“水立方”的“方”造型,交融在一起,表达了中国“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它的建材其实是对生物机理的仿生,这种仿生为建筑提供了环保的表皮,也完美地体现出了水的神韵。为了设计出更符合人居要求、更符合时代的建筑,应该在建筑的外形、材质、色彩等方面加以改革,使之与自然相融合。为了使建筑更具地方特色,彰显本土文化,成为标志性建筑,设计师们可以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符号,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三、目前国内建筑界所面临的困惑

1.有些建筑缺少民族文化

自中国实施城市现代化政策以来,西方的文化、建筑科学等被大量引入中国,国内的许多大城市均斥资修建大型建筑。表面上看来,城市有了崭新的面貌,变得气派了,可一细看,民族文化好像在流失,文脉也开始断裂了,因为许多建筑只不过在形式方面模仿了西方的建筑。众人所知的“鸟巢”,其建筑结构和外部形态非常现代,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当时对钢铁的需求大幅增加,使得效率低、规模小的钢铁厂林立,造成生产过剩的局面。国家大剧院,是仿造蛋壳的设计,其后期的清洁问题也较为麻烦。

2.盲目追从国外建筑设计

仿生建筑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学习和模仿对自然界的万物,改变以及改造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空间更科学、更健康。绝不是盲目的追求奇特,因为这样就不与仿生建筑设计的初衷相符。若我们不加分析,而盲目地照抄国外的设计理念,就会使建筑与传统文化脱节,造成城市建筑及街区的规划生硬、杂乱无章,破坏了城市的机理。对于国外的先进建筑模式,我们不应该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的模仿和抄袭,要着实分析今天国人特定的功能需求、生活习惯、审美习惯、经济水平等,交融外国建筑的设计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做出有中国特色的仿生建筑作品。

四、仿生建筑对中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1.仿生元素的社会文化、经济及环保功能

很多著名科学家曾预言道,21世纪后,世界的文化中心会转移至中国,东方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复兴。因此,研究人员和建筑师有责任挖掘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建筑学思想、理论,并将其传承、发扬,仿生建造就是很好的表达方式。建筑仿生学,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人类模拟、学习各种生物的活动方式,然后建造出一种生态建筑,并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源分布不均,人均资源量少,交通、工业和建筑均能耗高,面临着两大问题:环境与能源。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5%,若不加大力度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该比例定会迅速上升。我国迫切需要创造绿色节能建筑,用以减少能源损耗。目前我国各地的科研单位、高等学府、设计单位等都在大力开展绿色节能研究,力在推崇、发展节能建筑。

2.仿生元素为建筑师提供新思路

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讲,仿生元素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形式。建筑师之所以在建筑外形、结构及功能等多方面运用生物形态,或是出于隐喻和象征,亦或是来自自然的灵感。当然,伴着科技的发展,设计者们已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完全建构出新材料和建筑机构设计。先进的科技、前卫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平台,如今,越来越多的仿生建筑被建成,这为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增添了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