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高中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时间:2024-03-25 手机浏览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1

排除标准重度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结节/囊肿数大于3个;溴、碘引起的职业性痤疮、痤疮样药疹等;1个月内已使用其他治疗痤疮的中西药物;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有肝、肺、肾、血液等严重疾病者。过敏体质及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药以清肝经湿热为法则,拟基本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各9g,龙胆草、生甘草各6g,通草3g,生地黄20g,柴胡10g。原方中木通以通草代替。伴有硬结时加夏枯草15g,皂角刺10g;大便秘结时可加制大黄、决明子各10g,水煎,1d1剂,早晚分服,每次服150~200mL。配合外用维A酸乳膏(国药准字H50021817)每晚1次。对照组:安体舒通(国药准字H33020070),20mg,1d2次,口服。配合外用维A酸乳膏(国药准字H50021817)每晚1次。每位患者均2周复诊一次,共2月。

疗效标准主要观察炎性皮疹总数的情况:按《寻常痤疮严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1997年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皮肤美容学组颁布)分为3度9级,按1分/级定分值,按此计分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炎性皮疹总数减少≥90%时认为是基本痊愈;皮疹总数减少在60%~89%时认为是显效;皮疹总数减少20%~59%认为是有效;皮疹总数减少<20%为无效。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1.5软件系统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珚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如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72例,有效率84.72%,对照组有效率72.85%(χ2=4.625,P<0.05),见表1。治疗组激素水平变化T在治疗前后的数值有显著降低(P<0.05),E2在治疗前后的数值显著升高(P<0.05),PRL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现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的认识,离不开对雄激素在痤疮发病中的影响的分析,从中医学角度去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肾阴不足、相火偏旺;肝肾阴虚、冲任不调。龙胆泻肝汤出于《医方集解》,以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长。目前以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已有报道,但针对女性迟发性痤疮的报道尚少。我们以先辈们提出的“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提出从“肝”论治女性迟发性痤疮的观点。结合现代中医对该病的认识,认为女性迟发性痤疮的病位在肝,以湿热为表象,肝经湿热循经上扰所致。治疗以清肝经湿热为主要治疗原则,拟定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本病。方中龙胆草可泄肝火,清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通草、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柴胡行气活血以散瘀滞;生地凉血,辅以夏枯草、皂角刺、大黄等散结通便。有研究表明:龙胆草、黄芩、丹参对痤疮丙酸杆菌明显抑制作用,制大黄、栀子、黄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刺激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过敏的作用,丹参、制大黄均有改善症灶微循环,化瘀散结,减轻毛囊口角化程度。近年来在治疗中还发现螺内酯具有抗雄激素的作用,现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痤疮。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哮喘;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34-10-02

哮喘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具有发病急、症状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这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若哮喘在年长儿仍迁延不愈,则难以除根而成为终身痼疾[1]。据近期调查,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国内的患者亦超过2千万,患病率为1%~4%。2000年调查中国0~14岁城市儿童的患病率为0.5%~3.4%,平均为1.97%,个别地区则高达5%。且患病率以每十年呈10%~50%的速度增加,死亡率亦超过30/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本病发作期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疗效确切,见效快。但对于预防及根治哮喘则需要中医药的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1小儿哮喘的中西医病因分析

关于小儿哮喘的中医病因分析有不同学说,本研究从中西医角度分析其病因,现汇总如下:

1.1外邪致哮学说[2]

中医研究表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引起肺气闭郁,引动伏痰,交阻气道,气机升降不利导致哮喘。西医研究表明,粉尘、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机体致敏反应,从而引起哮喘。

1.2夙根学说

中医研究表明,夙根是引发哮喘的内因所在,夙根是代表一系列病理因素,导致肺气郁滞,升降失常,引起哮喘。西医研究表明,夙根即是一些对机体致敏的因子,引起支气管过账,释放组织胺,导致变态反应的炎症作用,进而引起哮喘的发生。

1.3血瘀致哮说

气郁痰滞,痰阻于肺,血流不畅,痰淤引起哮喘。西医角度,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引起痰液的生成,气道黏膜会出现水肿,毛细血管充血,微循环障碍,出现中医理论中的“血瘀”现象,“血瘀”反过来加重炎症反应,刺激支

气管扩张,形成哮喘。

2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

2.1中医药分期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在缓解期以扶正为主,或者标本同治。①发作期哮喘的治疗发作期时,病理产物的增加,同时也加重了病情的发展,此时应辨清寒热虚实,以攻邪为主,兼以理肺健脾。针对寒哮,应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原则。方剂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如加剧可少量服用紫金丹,研究表明[2],王氏等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小儿寒哮,总有效率为96%;针对热哮,应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为原则,方剂用定喘汤加减治疗。②缓解期哮喘的治疗:缓解期哮喘的患者有虚实并存的病理特征,应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扶正气的同时辅以宣肺、祛痰、化痰、解痉、平喘等疗法,攻实邪祛夙根,达到预防再次发作的效果。曾德环采用自拟方剂,补益肺脾肾,有效率达到89.2%[3]。许德胜等以补肾和清肺同治,总有效率达到87.1%[4]。孙小玲通过健脾清肺、标本兼治,采用黄芪合六君子汤治疗,有效率达到95%。

2.2专方专用治疗哮喘

通过特定的代表方药治疗特定类型的哮喘,取得良好的疗效。如定喘汤对因组胺和氯化乙酰胆碱喷雾所致的实验性哮喘有保护作用,可以拮抗平滑肌收缩,有较好的平喘化痰作用。小青龙汤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和β-肾上腺能受体、环磷酸腺苷、血浆皮质酮水平,达到平喘的作用。方剂:仙灵脾、细辛、白术、荜拔、黄芪、五味子、山萸肉、大枣、紫河车,用于提高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炎性细胞数量,总有效率达到85%。

3西药治疗小儿哮喘

目前有研究显示,小儿哮喘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患儿自身免疫功能有关[5]。正常情况下,Th细胞按一定比例向Th1和Th2型细胞分化,Th1和Th2型细胞因子互相抑制彼此表型的分化和功能,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5],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Th1/Th2比例失衡,即Th2细胞数目增多,导致IL-4、IL-5、IL-10、IL-13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并且伴有气道黏膜腺体的高度分泌及气道上皮的严重损害,黏膜水肿,腔内渗出物增多,黏液栓形成,排出受阻,致气道通气功能明显障碍,引起哮喘。西医治疗目前较多提倡针对纠正Th1/Th2比例失衡为主,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治疗的药物和方法有:卡介苗、转移因子、核酪、左旋咪唑、抗组胺类药物、IgE单克隆抗体、脱敏治疗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等。有研究表明[6]通过纠正IL-5、IL-8、IG类免疫球蛋白及CD3、CD4、CD8等因子的含量,使得肺功能、肺活量及最大肺呼气流量等临床症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李香玉等[7]通过提升患儿IgA、IgG水平,降低IgE水平,使得哮喘缓临床症状有了明显好转。另外兰智慧等[8]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降低小鼠IL-4和IL-4/IFN-γ比例,可以相应地调节Th1和Th2之间的平衡,达到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的目的。李直等[9]通过实验证实提高小鼠血浆中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提高可以纠正中CAMP/cGMP的比值,可以达到阻止炎症递质释放、松弛平滑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目的,进而调节免疫功能,治愈哮喘。

4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

4.1中西医药结合

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我国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0.9%~1.1%,婴幼儿哮喘发病率最高,70%~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前,3岁前发病者占儿童哮喘的50%[10]。目前在单纯应用中药和西药效果均不理想的情况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标本兼顾、取长补短、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如根据西医对小儿哮喘的分期联合中医的寒热虚实不同,拟定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的小儿哮喘临床症状较轻,从中医角度可以分为寒邪与热邪引起喘证。①寒邪:从寒邪平哮喘入手,以西医的抗菌消炎联合温肺散寒、豁痰平喘进行治疗。中药多选用麻黄、桂枝、细辛、补骨脂、生姜、防风、荆芥等辛散宣开的药物。廖世芳[11]采用按需给予抗生素、补液、糖皮质激素、抗心力衰竭等处理,同时采用自拟祛痰平喘方剂,结果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总有效率99%。②热邪:从清热涤痰、宣肺平喘为治,方剂以鱼腥草、地龙、桑白皮、苇茎、黄芬、蒲公英等苦寒降泄、清热祛痰为主。有报道[12]通过西药抗炎、平喘治疗联合加味麻杏石甘汤,有效的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达到90%[13]。哮喘发作期较严重患者,除了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外,辅以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静注,以尽快改善其临床症状。除此之外,对于哮喘缓解期的中西医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在对肺、脾、肾三脏器调补,主以“以温通肺脏,下护及肾真为主”,同时还需要抗生素及雾化吸入的应用,避免不能杜绝“夙根”,从而导致哮喘复发。谢晓飞等[14]通过自拟方剂联合必可酮气雾剂的联合治疗,使得缓解期的小儿哮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2外治疗法

研究表明用“定喘擦剂”分别用棉签擦蘸药液在定喘、肺腧穴上顺时针方向揉100次,再蘸药擦后背、前胸,点按膻中、天突穴,对于治疗寒哮有明显的疗效。研究表明[15]通过“平喘膜”贴于脊柱旁开1寸处,次晨揭去,连贴4次1疗程。自第2次开始分别离开脊柱2、3、4寸,效果良好。时毓民报道“香叶醇”栓剂肛门给药治疗小儿哮喘148例,平喘起效时间10~15min,显控率50%,总有效率85.5%。

5展望

小儿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综合治疗的过程。单纯的中医药治疗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其疗效作用明显慢于西药治疗;西药虽能较快地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但在缓解期及预后的预防复发明显没有中医药疗效可靠、持久,因此小儿哮喘治疗应从中医辨证和西医病因的角度同时出发,在深入通晓药理作用的同时,加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治疗作用,达到标本兼顾、取长补短、祛痰平喘的功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1.

[3]秦维娜,阮淑萍,颜世军,等.扶正化淤平喘法对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78-81.

[4]桑杲,陈志敏.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366-368.

[5]虞坚尔,吴杰.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67-70.

[6]秦维娜,阮淑萍,颜世军,等.扶正化淤平喘法对哮喘患儿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5):78-81.

[7]李香玉.喘康冲剂对32例儿童哮喘缓解期免疫功能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5,25(10):8-9.

[8]兰智慧,洪广祥,郭德华,等.益气护卫汤对哮喘模型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2,33(3):43-44.

[9]李直,龙子江,王珍,等.鱼棉平喘方对哮喘豚鼠血浆中cAMP,cGMP及PAF含量影响[J].中成药,2002,24(5):374-376.

[10]王惠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3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8,28(8):72.

[11]邢淑慧,李海龙.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58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96.

[12]张艳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68例[J].河北中医,2004,26(5):379-380.

[13]程淑玲,杨琳,周士伟,等.海石直肠浓缩液灌肠辅助治疗幼儿哮喘急性发作3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7):663-664.

[14]谢晓飞,王勇.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小儿哮喘67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2):46-47.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b)-114-04

中西医结合是20世纪我国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是贯彻卫生工作“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基本方针的具体实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保持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使南开医院成为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科研教学水平较高、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1现状

1.1重点学科优势交出

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国“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和天津市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是由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病医疗中心、全国中西医结合胃肠疾病诊疗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全国中西医结合急诊专科、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及微创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症专科共同组成的优势学科群,已经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全国闻名的科研机构。

1.2医疗业务发展迅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胆胰、胃肠疾病和外科危重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如重型急性胰腺炎、重症胆管炎和外科疾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微创外科居国内领先水平,首创3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境)治疗复杂性胆管结石新技术。并承担市内8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和部分省市疑难病例的会诊和业务指导工作。2010年,医院总收入达4.5亿元,较2009年增长约29%,年门诊诊疗人数达370358人次,出院17539人次,病床使用率为120.9%。

1.3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拥有以吴咸中院士、崔乃强教授、李平教授、秦鸣放教授等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批著名专家,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天津市授衔专家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4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带徒导师4名。有2名专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1名科技骨干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从1994年以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6名。目前,全院共有工作人员1058名,其中,高级职称142名;医疗系列中,博士、硕士人员135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5%,护理人员344名,大专以上学历191名,占护理人员的56%。

1.4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医院实施“三名战略”(名医、名科、名院),极大提高了科研能力和水平。4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天津市科委攻关项目共6项,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8项,专利8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4项,出版专著8部,460篇,并成功举办国际、全国和区域性学术会议27次。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委托,承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并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2问题与分析

通过走访中医药方面的知名专家、院士、学者等,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新医院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载体、查找医院发展存在问题等主题。搜集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关资料,并参考相关文献及文件,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工作目标与要求》、《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及《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条件指标体系》,同时对比除南开医院外的10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情况,发现我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水平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1优势学科数量不足。学科发展尚不均衡

2.1.1特色优势学科是医院竞争力主要构成部分的核心,我院虽拥有一批以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但市级以上重点专科的数量仅接近国内10个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除外)评审验收时的平均水平(7.4个),相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2.1.2对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而言,多学科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尽管我院重点学科优势突出,但范畴却相对局限,高层次人才结构单一,承担部级重大课题能力不足,获奖级别和发表文章的层次均需提高,而其他学科相对薄弱,已经影响到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的提高。

2.2育人机制创新不足,后备力量挖掘不够

中西医结合事业重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是保持学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2.1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基本思路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方面特色突出,成绩显著,不仅通过人才工程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特别是组建起7个以名老中医命名的上海市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级“名中医工作室”,使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取得有益经验,还培养出了现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五大”人才培养计划。有效提升和优化了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

2.2.2中西医结合事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已经与中医、西医并驾齐驱,成为医学三大主流。但相对中医和西医而言。中西医结合仍属新生力量。中西医结合后备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共同问题,“后继乏人”或“后继乏术”的问题在我院亦有所表现。

2.3科研激励机制欠完善。中药研发领域待深入

2.3.1创新性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医院的最主要特征,也是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创新性科学研究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是“研究型医院”与“非研究型医院”的最大区别。纵观近几年我院对科研的投人和产出,比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02医院等单位相差很多。见表2。

我院在科研投入力度方面较武汉和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少,自2004-2007年甚至有逐年下降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经费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3%。以2008年我院业务收

入总额为2.8亿元为例,同年我院的自主科技经费投入应为280万,实际上我院差距还是很大。投入不足的同时,往往伴随激励机制不完善,以致人才进行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见表3。

2.3.2在中药研发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批有代表性的中成药制剂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且收效显著,但相比国内其他几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而言,我们仍有待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坚持医药并重的发展策略,在中药研发领域成绩卓著,在自主开发、合作研究、成果转化、高水平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业已成为国家和省级中药研发重要基地之一;中国人民302医院坚持走“临床经验方一科研制剂一临床应用”的道路,始终突出临床疗效的主导地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肝病特色的中药研发基地,并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研发格局。医院制剂生产已建成硬件设备配套、剂型齐全、临床应用广泛的良好局面。仅4年间制剂产值就达5300万元。

2.4尚未实现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仍显滞后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数字化也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打造数字化医院,使大样本信息采集、分析、储存成为可能,而这些资料、信息的准确、完整、高效、便捷,是研究型医院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形成完整的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体系,成为上海和全国的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尚未实现数字化。阻碍了我院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必须积极改进。

2.5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目前,我院硬件设施不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医院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因为医疗用房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医院发展受到限制,与全国其他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相比,硬件条件已明显滞后。在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期间,大多数建设单位都争取到大量资金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其中,302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均筹措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扩大医院规模,新建或改扩建门诊和病房楼。见表4。而我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两家医院尚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6医疗收入含金量偏低,需进一步发挥管理效能

近几年,我院的医疗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经过比较,我院在年门诊量、病床周转次数、住院外埠病人比例、费用收益率等方面水平较低,药品比例偏高。说明我院业务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收入总量和含金量也有大幅上升空间。见表5。而职工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职工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数、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人次数都处于较低水平,与之对应的每床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床医生人数和每床护理人员数都处于较高水平,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院职工工作量偏小,工作效率偏低。

2.7文化建设力度不大。特色文化尚待有力促成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软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特色的岳阳医院文化,促进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提高了全员素质和医院品味,这也是该单位跻身于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特色之一。与之相比,我院尚需系统考虑特色文化的形成机制,发挥医院文化的作用。

3对策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南开医院作为中西医结合重点建设单位,将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经过“十一五”的系统建设和发展,以改扩建工程为契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药开发的示范基地。南开医院事业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示范医院和中医临床研究基地;②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主体单位;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④部级重点学科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成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精品工程;⑤天津医科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学院;⑥国家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⑦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

3.1注重学科均衡发展。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3.1.1继续推行“三名”战略,努力改变“大专科小综合”现状。“三名”即名医、名科、名院,其中,名院是目标,名医是基础,名科为关键。学科建设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形成创新型团队、推动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组织保障,也是一个单位经过几代人积年累月奋斗的积淀。坚定不移地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抓好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带动医、教、研的全面发展,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特定学科(专科)的研究中心。继续保持中西医结合外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同时使各学科协调、全面发展,打造更多优势学科。

3.1.2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条件。严格围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的建设原则,在专用仪器设备配置、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抓好学科建设。①建设3个以上国家(局)级中医重点学科,并使每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病床达到30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在重点学科建设点设立临床研究室和实验室,确定3~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依据重点学科建设的需求。根据学科不同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及设备;②建设6个以上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确保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病床80张以上,床位使用率达93%以上,重点专科(专病)床位总数达医院总床数的50%以上;设立科研门诊和科研病房,其中,科研病房的床位应占本专科(专病)床位数的25%以上;依据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需求进行专用设备和专科(专病)实验室设备配置;③确保重点专科(专病)保持稳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针对本科主要病种(至少3个)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诊疗规范研究等工作,以总结治疗经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3.1.3促进临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确立中西医结合学术地位。在加强基本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各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原创性成果,使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积极进行临床评价、优化综合方案、制定诊疗规范、总结诊疗技术、开发有效药物、研制诊疗设备等。而且要积极促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中医药科技与临床实践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当前任务是推广已经取得相当级别奖励的临床研究成果,以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学术地位,促进成果转化与深度开发。避免这些成果仅限于个别单位或区域,甚至被束之高阁。

3.1.4加强传统诊疗技术继承研究。形成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要使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达到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还要积极围绕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整理和研究相关传统诊疗技术,对确有疗效但成本低廉

的传统诊疗技术,积极引进、普及使用,开展规范评价,以形成鲜明的中医药临床特色和优势。并采取先进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继承总结和推广。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才培养导向

3.2.1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在一段时期内培养高层次的“西学中”人才是解决“后继乏人”和“后继乏术”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步伐:建立“名医工作室”。每年选1-2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师进工作室研修。认真研究总结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举办高水平的“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强化班等。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导师指导,选拔优秀青年,确定导师培养制。

3.2.2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提升学科人才水平,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临床科研骨干的培训,加强重点学科的师资培训、接收人员进修、承办继续教育任务、开展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并针对重点专科(专病),开展带头人、继承人培养和技术骨干培养等,在外出学习、出国培训、接收本专科(专病)进修、承办本专科(专病)继续教育等方面予以支持。

3.2.3大力培养专业队伍,提供科研支撑人才基础。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全员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临床研究氛围;通过承担课题研究。培养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临床科研专业化队伍。在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顶层设计、质量控制、疗效评价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培养一批掌握中医规律、熟悉现代科研方法、能够领衔组织重大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中医临床科研的精英队伍。

3.3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平台建设

3.3.1团结合作、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当前,需进一步强化与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水平教学研究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提升医院研究能力。以急腹症研究所为依托,争取承担更多高水平课题,并作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医疗上高度上水平。

3.3.2继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我院将以国中局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为新的战略出发点。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的开放性共享平台。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构建中医药创新体系提供支持条件,成为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3.3.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医药并重,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其他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中药研发领域的经验。逐步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中药研发产业链,构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3.4抓基础建设,重医院管理,推进医疗业务上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目前,医院正在进行医院新大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86800m(sup)2(/sup)。新大楼的落成将极大地拓展医院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状况,必须抓住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投入,为新医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为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还贷能力。加强经济管理,包括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为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创造条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数字化医院。

着力提高全员素质,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奖惩措施,对院党委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科主任、护士长、职工和党工团组织提出具体要求。

3.5创建特色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文化品住

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信任、尊重、关心、培养、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设备相结合为总体环节,在对我院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上,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在文化建设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4

1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参考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满足社区人群需求的基础上,寻找社区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

1.1基本技能实验模块

基本技能实验项目以常用社区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为主,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基础知识包括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定位、常用腧穴定位、耳穴定位、足部反射区定位等;基本技能操作包括灸法、皮肤针法、耳穴压豆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含足底按摩法)和中药用药护理技术(含中药煎法、熏洗法、湿敷法、敷药法、药熨法、贴药法等).技能操作严格遵照2006年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进行.注重态度、知识、技能目标的考核及技能操作的精准性、规范性、统一性.重点开设社区人群中需求度排在前4位的穴位按摩法、拔罐法、敷贴法、刮痧法,并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其他项目采用演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解决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学时少、项目多、无法有效开展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的问题.

1.2综合护理实验模块

综合护理实验项目关注社区卫生服务6大职能,均紧密围绕社区人群主要的健康问题.充分利用中医护理在病情观察、预防保健、慢性病护理、疾病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以社区常见案例为引导,将辨证施护与社区整体护理有机结合,使中医护理完全嵌入社区护理实践,病例可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分组编制.病情观察将中医四诊内容引入社区健康评估中,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将彰显中医特色的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等施护内容嵌入到社区慢性病护理和康复护理措施中,以提高社区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将中医养生方法融入到社区健康教育中.编制案例依托社区护理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研究方向,侧重于社区慢性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围产期妇女)的健康教育等.

1.3探究式创新实验模块

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它以合作学习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中西医结合护理优势病种,突出社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及社区慢性病护理.探究式创新实验项目依托导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借助社区护理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分析现状,解决社区实际问题.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通过开题答辩后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完成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探究式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以树立终身学习观为目的,遵照现代营销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髓,重点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护理和中医护理实验室,采用科学、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实验采用演示操作法、案例教学法和竞赛法,综合性实验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创新性实验采用体验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2.2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不断完善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具体实验教学手段如下.

1)制作CAI课件,购置VCD/DVD教学光盘,精选社区应用广泛的技能操作录像等扩充音像资料,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设备,多角度、立体化展示中西医结合护理技能操作过程,使实验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依托社区护理精品课程和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将实验教材、CAI实验课件、部分实验录像上网供学生浏览,实现网上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随时将实验设备的名称、性能、用途等公布在网上,将实现数据和设备进行共享,实现时间、空间、实验项目等全方位开放,为开展分组异步实验,大组同步互动实验教学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3)通过联网计算机将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和学生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4)在充分利用社区护理标准化病人的基础上,建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SSP队伍.为开展高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供条件.改变过去以单一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科群和学生为教学核心,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春玉.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5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病征,主要表现为毒性代谢产物潴留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如何防止肾衰竭进程已成为近年来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手术,虽可使部分患者的病情暂时减轻和少数患者完全缓解,但限于条件尚不能普及,再者透析治疗与肾移植也不适宜早、中期CRF患者,因此非透析疗法及保守治疗更具实际意义。近年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欲延缓肾功能恶化,推迟进行透析治疗的时间,改善CRF的预后,还需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在CRF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CRF进行综述如下。

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CRF的方法多是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疗法,为便于叙述,笔者将之按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分别来叙述。

1西医治疗

1.1饮食疗法CRF的饮食疗法常常采用优质低蛋白、低盐、低磷的饮食方案,并保证足够的能量供给。饮食疗法的原则要求限制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既要符合残存肾功能可耐受的能力,同时又要满足机体必需氨基酸和高能量的需求。在CRF的饮食疗法中,低蛋白饮食尤其重要,因为低蛋白饮食不仅可以减少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的产生、减轻中毒症状,同时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减缓肾功能恶化的进展,减少蛋白尿。国外学者Pedrini等[1]荟萃分析了大量临床试验资料发现,低蛋白饮食可使非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终末肾衰或死亡的危险性分别降低33%、46%,由此可见,采用低蛋白饮食是治疗CRF的一种有效措施之一。

1.2病因治疗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以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常见。能否坚持长期合理的治疗是影响这些疾病是否发展为CRF及CRF进展速度十分重要的因素。

1.3对症治疗在CRF患者中,钠、钾、氯、钙、磷、镁等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十分常见,上述代谢异常,可以使CRF患者出现多个系统的功能紊乱,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CRF在出现水与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同时,常并发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及消化系统等多系统损害,并易合并感染等。因此,在治疗上应该针对不同症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改善贫血、治疗心力衰竭、改善消化道症状、降血压、抗感染等。

1.4控制可逆因素尽管CRF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CRF病程的某一阶段,肾功能出现急剧恶化甚至严重危胁生命,这种肾功能恶化如诊断处理及时往往具有一定可逆性。其可逆因素包括:①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组织创伤或大出血;④各种感染;⑤肾毒性药物的应用;⑥泌尿道梗阻;⑦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⑧应激状态;⑨其他:高钙血症、高凝/高黏滞状态、严重肝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及时去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治疗。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2中医治疗

2.1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最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在选方上,多按中医治疗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方法来选方,如卢叶明[2]在治疗CRF时,其辨证分型与选方为:脾肾气虚型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右归丸加减,肝肾阴虚型方选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脾肾阳虚型方选真武汤加减,气阴两虚型方选大补元煎加减,阴阳两虚型方选地黄饮子加减或济生肾气丸加减。雷根平等[3]却不赞成对本病进行辨证分型论治,认为分型论治实际上是极不符合CRF的病机特点的,主张大复方以整体微调、虚实同治、重在排毒,正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所言“病轻用药须小,病重用药即多”,该文作者多年来运用大复方治疗CRF收效满意,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除了辨证选方外,也有采用经验方治疗的,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叶任高教授经验方肾衰方,其药物组成为:党参、白术、麦冬、生牡蛎、大黄(后下)、当归、丹参、赤芍等。前瞻性、随机的临床研究显示肾衰方配合卡托普利、低蛋白饮食具有延缓CRF进展的良好的临床效果[4]。临床研究[5]表明,20余年的临床观察而总结出的有效验方尿毒清胶囊能明显改善主要临床症状、纠正血脂失调等作用,从而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进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深受到CRF患者的欢迎,该方的主要药物组成是:黄芪、大黄、丹参、半夏、枳壳、竹茹、土茯苓等。参芪解毒汤[6]也是多年的有效的临床经验方,主要由黄芪、丹参、当归、泽兰、大黄、天葵子、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制附子等组成,该方对浊瘀内停型CRF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显著减少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减缓肾脏炎症反应有关。

对于CRF的中医治疗,除了选方外,在组方用药上亦存在某些规律。文献研究[7]发现,运用中药治疗CRF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组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的组合,补益药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是中医治疗肾纤维化的基本配伍和组方规律。值得一提的是,单味中药大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味药,为治疗CRF单味药中的首选,其使用方法有口服、灌肠及二者的结合使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8]:改善CRF患者的氮质血症、抑制肾脏代偿性肥大和高代谢状态、通过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来延缓CRF病理的进展、通过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来延缓肾功能恶化以及清除自由基以及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作用以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等。临床报道中如卢叶明[2]在采用中药治疗时,每方必加用大黄,即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一律加入大黄(后下)8~15g,并随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节剂量,以务使每日排软便2次为度。还有学者[9]提出治疗CRF可重用生白术的观点,认为生白术重用既可补脾胃之不足,使湿、痰、水邪自中而消,又可缓下,使浊邪有出路,或可以代行通腑泻浊之功用,而无攻伐之弊,颇合CRF之病机及治疗之法。

2.2中药保留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CRF常用方法。现代医学证明CRF过程中,通过肾脏排泄的尿素氮与肌酐明显减少,而通过肠道排泄的部分明显增加,因此,中药灌肠在延缓CRF进展中显示了它独特的疗效。中药灌肠治疗CRF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肠黏膜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交换清除血中代谢产物,同时将中药有效成分吸入血中,另一方面是大黄的直接导泻作用可起到缓解机体水潴留等作用。灌肠用药以生大黄、蒲公英、牡蛎应用较多。其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情、中药组成、灌肠剂量、灌肠方法以及保留时间等许多因素有关。谢秋烨[10]以生大黄等中药与爱西特(药用炭片,用豆浆机粉碎后使用)交替保留灌肠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认为生大黄灌肠液不宜与爱西特混合保留灌肠,分别保留灌肠或者交替进行,可以发挥其各自的作用特点,促进尿素、肌酐等尿毒素的排泄。伍锟等[11]认为,由于中药灌肠剂在肠道中保留时间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利用利多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采用利多卡因与中药联合灌肠,一方面可以使肠黏膜不易受肠内容物激惹减少肠蠕动,从而延长中药保留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其扩张微小血管作用可以增大毛细血管交换面积,能明显提高中药灌肠效果,增加毒素排除,增强治疗效果。

2.3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治疗CRF主要采用中药外洗全身或外敷肾区。如李桢[12]用止痒汤(木瓜、紫苏叶、细辛等)治疗CRF皮肤瘙痒30例,总有效率为93%,认为本方可降低皮肤中钙、磷、镁含量,从而起到止痒作用。

2.4中药内外合治盛春晓等[13]应用中西医结合、中药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CRF30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其方法是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中药内服与大黄、公英煎汤保留灌肠以及中药汤药渣外敷肾区。雷权等[14]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内服中药开清降浊方,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与血栓通注射液,保肾排毒液(主要由大黄、生牡蛎、蒲公英、附子、丹皮等组成)中药灌肠以及中药足浴或药浴的四联疗法,治疗CRF96例,疗效显著。

2.5中药制剂的应用许多中药制剂对CRF具有肯定的疗效。如吴金玉等[15]观察到田七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和保护CRF患者肾功能,延缓CRF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抑制炎症因子对肾脏的损害有关。

2.6针灸疗法运用中医针灸辅助治疗CRF也可偶见报道。如王志萍等[16]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加用隔药灸的方法治疗本病28例,并与西医对症治疗配合血液透析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发展、推迟必须透析和肾移植时间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西医结合非透析疗法治疗CRF适用于CRF的早、中期治疗,二者结合优势互补:西医治疗在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纠正离子紊乱、酸中毒、钙磷代谢失调,控制感染,纠正心衰各种并发症及处理肾功能不全的增恶因子等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中医药的长处则在于能促进氮质由肠道排泄,从而有效地阻止废物蓄积,对于改善病人症状及营养状态、保护残存肾功能方面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edriniMT,LeveyAS,LauJ,etal.Theeffectofdietaryproteinrestrictionontheprogressionofdiabeticandnondiabeticrenaldiseases:ameta-analysis[J].AnnInternMed,1996,l24(8):627-632.

[2]卢叶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11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l):652-653.

[3]雷根平,杨晓航,孙燕.大复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思路[J].陕西中医,2008,29(4):496-497.

[4]刘尊荣,杨德球,詹利霞,等.肾衰方延缓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4,36(7):15-16.

[5]汤水福,洪钦国,陈刚毅.尿毒清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6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8,40(1):35-37.

[6]张芸,司国民,许冬梅,等.参芪解毒汤治疗浊瘀内停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及对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3):26-28.

[7]贾秀琴,李雪梅.中药抗肾纤维化用药规律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12):739-740.

[8]黄雪霞.大黄及其复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4,26(12):953-956.

[9]张乾,王三强.重用生白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探析[J].河南中医,2008,28(4):71.

[10]谢秋烨.生大黄与爱西特交替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1-72.

[11]伍锟,桂明,张浩,等.利多卡因与中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3):151-152.

[12]李桢.止痒汤外洗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0.

[13]盛春晓,王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53-54.

[14]雷权,张保伟,王珏.中医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J].光明中医,2007,22(12):68-69.

[15]吴金玉,史伟,黄雪霞,等.田七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2):20-21.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41—01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其临床特征主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从医学角度上讲它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对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危害性很大,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1]。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而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就比较差。从中医角度上讲,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性疾病,中医对此的研究也比较深远。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又逐渐将治疗方法的重心转移到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上来。为了进一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5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50名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国际疾病分类~10器质性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确诊,且没有昏迷、认知障碍、精神病史、失语等障碍,部分患者有自杀行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对照组中有16名为男性,9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57.56±3.09);观察组中有13名为男性,12名为女性,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59.56±3.11)。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模式,治疗药物为阿米替林,每次剂量为25mg,每天3次,持续治疗6周。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西药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治疗药物为当归、甘草、生地、川芎、桃仁、桔梗、枳壳、柴胡、红花、赤芍、牛膝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自行加减,每天煎服一剂,持续治疗三十天[2];患者进入恢复期的时候给予养血安神、健脑益智,药用党参、砂仁、肉桂、川牛膝、远志、杜仲、仙灵脾、酸枣仁、当归、淡豆豉、连翘,每天煎服一剂,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类型和剂量,持续治疗一至两个月时间[3],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而定。

1.3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4周分别采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和比较[4]。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2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病情发现,患者的抑郁症病情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生活节奏在不断的加快,人们承担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抑郁症患者也越来越多[4]。抑郁症患者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最主要的是通过药物以及心理辅导两个方面,西医方面则主要是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排解患者心理的消极情绪,而中医则主要是通过中医学的养生之道,采用相应的中药疏通患者的血气、疏肝理气、解郁安神、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清肝泻火、养心安神等等进行调节[5]。本次研究采用对比形式,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5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最后再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不同时期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无较大差异,治疗后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都有所改善,且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随着治疗时间的推长而逐渐增大,观察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敏,杨东东,肖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Meta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22:2006-2009.

[2]王欣君.针药结合抗抑郁快速起效的中枢5-HT受体机制及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王远征.针药结合抗抑郁临床研究及临床文献方法学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1篇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晚期青光眼;眼压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070-02

Aclinicalstudyofmiddleandlatestagesofglaucomabyconbined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

WUChang-chun

(AffiliatedHospitalofSecondaryHealthSchoolinHengyangCityofHunanProvince,Hengyang421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Byobservingpatients'conditionofmiddleandlatestagesofglaucomainclinic,wetookeffective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tohealpatientsofmiddleandlatestagesofglaucoma.Methods:Atfirst,thisresearchappliedpartorsystemmedicinethatcandecreaseintra-oculartensionandreduce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Thenwemadeuseofcomplexsalviamiltiorrhizainjectionandenergymixturetoimproveopticnerveischemia,oxygen-poor,atthesametimeoperatedtrabeculectomy.Results:Aftertreatingpatientsofmiddleandlatestagesofglaucomasfor1month,theresultshowedmostpatientshadagoodrecoveryfromtheillness.12(16eyes)patientshadanobviousimprovementinsight,and7(10eyes)patientsgotbetter.Butanother9(12eyes)patients'conditiondidnotchange.Conclusion:Treatingpatientsintheearlydaysoftheoperationcanopenupanewwaytotreatglaucoma.

[Keywords]Conbined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Middleandlatestagesofglaucoma;Intra-oculartension

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率高、病因不清、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的常见眼病。青光眼已成为我国当前主要致盲三大眼病之一。但是由于青光眼起病的隐匿性,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往往在发现疾病时已到了青光眼的中晚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限制。对中晚期青光眼患者一般主张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控制眼压、解除青光眼发病机制中最危险的高眼压因素[1]。但是中晚期管状视野患者手术治疗又有一定的风险。2003年以来,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晚期青光眼患者28例(38只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共28例(38只眼),男16例(22只眼),女12例(16只眼);年龄25~83岁,平均53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半年。28例(38只眼)患者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16只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10例(12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6只眼);单纯性青光眼2例(4只眼)。选择观察对象的标准:①眼压在4kPa以上;②有典型的视野缺损或管状视野;③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虹膜萎缩并瞳孔散大;④视生理凹陷增大。C/D>0.6,或已形成“青光眼杯”。

1.2治疗方法

对观察病例采取术前局部与全身用降眼压药:术前将眼压尽量降低(降为1.59~2.39kPa),以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观察病例采取术前局部与全身用降眼压药后,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少数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外,大部分眼压始终不能降至正常水平。

手术治疗:均行小梁切除术。取球周麻醉(不加肾上腺素),待眼球软化后手术。术中尽量保持前房,勿使房水过快流出。

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支2ml,含丹参2g。全部中晚期青光眼病例均在术前用丹参注射液18~2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其他药物:按视力和视野情况酌情加用神经营养药,如能量合剂静脉滴注、肌注维生素B12等。对小视野者,术后全部用能量合剂和激素静脉滴注。

2结果

28例(38只眼)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的视力都有所提高,其中,12(16只眼)例患者视力明显好转,视力光感达到0.05以上,且眼压降至2.8kPa以下,占42.86%;7例(10只眼)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视力光感达到0.05左右,且眼压降至3.2~4.0kPa以下,占25.00%;另外9例(12只眼)患者的病情没有变化,视力下降,眼压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在4.0kPa以上,占32.14%。

3讨论

青光眼是由于眼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缺血性视神经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眼动脉压降低或眼压增高均可使灌注压降低,从而导致眼内血流减少[2]。中晚期青光眼由于长期高眼压,视神经慢性缺血、低氧,使视神经轴索渐丢失,引起视神经视野的损害。所以在治疗上除解除高眼压外,还应积极使用改善血循环的药物。本研究先采用术前局部与全身用降眼压药以降低患者的眼压,以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然后在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能量合剂改善视神经缺血、低氧状况下,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由于中晚期青光眼视野极小,手术有一定风险,致使不少患者双眼失明。笔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获取成功,关键是手术要注意重要的一点:少量缓慢放房水。若切口太快太大,则房水易涌出而立即失明。新近资料表明,中晚期青光眼手术多能成功,而不能放弃手术。术后应用的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视神经血供。丹参色紫,形如参,又名紫丹参。性味苦寒,功能活血化瘀。祝枚东等[3]研究证明:复方丹参液可以改善轴浆流,增强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的耐低氧能力。青光眼是缺血性视神经疾病,用丹参能增加视神经血供,改善轴浆流,增强视神经对手术或眼压变化的耐受力,并能使部分尚未造成不可逆损害的视神经恢复功能。

本研究表明,尽管患者已经是青光眼中晚期,且大部分节细胞已经发生凋亡,但是仍有部分神经细胞尚有一定的可逆性,一旦高眼压解除,并辅以改善血液循环的中医药的治疗,仍可以促进视功能的恢复。因此,中晚期青光眼手术后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为青光眼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舒心,刘磊.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9-291.

[2]张惠蓉.眼微循环及其相关疾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50-82.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面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0-02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患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可能有头部受凉或受风吹后发病。其病理改变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发病较急,患者往往在早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歪斜、漱口时口角漏水等一系列症状。此症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或称“吊线风”,该病多发生于一侧面部。在笔者观察的50例患者中,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由于患侧面肌瘫痪,导致面部不对称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痛苦,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0例患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5岁以下的3例,6~20岁9例,21~30岁的13例,31~40岁的12例,41岁以上的13例,其中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3岁。病史最长的达5个月,最短的1d。

1.2治疗方法

本病采用物理疗法和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对门诊患者根据发病过程及其程度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使其达到有效的康复目的。

1.2.1急性期治疗急性期就是在发病后半个月之内的时期,这段时期首先要注意避免强刺激。治疗方式上采用热疗,笔者采取的超短波为运用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的仪器来进行治疗,将仪器的电流量调至50ma,每个阶段的疗程可能稍微紧凑些,基本上一次持续15min,每日2次,10d可以作为1个疗程。

1.2.2恢复期治疗发病后的15d以后一般被称为恢复期,这个阶段的治疗是在上述的方法治疗外加用电刺激疗法,采用仪器是广州汕头dl-2直流感应电疗机,电流输出最大量200v,直流输出最大为100ma,治疗的穴位主要是针对四白、太阳、地仓、迎香、夹车等,电流量要控制好,否则会有副作用。

1.2.3对于较重且病程较长患者的治疗这些患者的治疗常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中药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口服,有利于患者恢复。西药服用营养神经及扩张血管药物如:地巴唑、芦丁、维生素b1、b12口服,部分患者加用抗病毒药物。1.2.4穴位按摩这些按摩的方法可以让患者在治愈后防止复发,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和帮助下,用镜子正对自己,然后对一些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对于预后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患侧面部功能的恢复。常用穴位有太阳穴、下关、夹车、地仓、颧?等。

1.3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面部对称,表情肌功能完全恢复。好转:面部稍有不对称,表情肌功能部分恢复。无效:面肌挛缩,面部功能无明显恢复。

2结果

50例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其中1个疗程12例,2个疗程16例,3个疗程14例,4个疗程以上治疗8例。治愈23例,占46%;好转22例,占44%;无变化5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3讨论

面神经炎患者的统一特点是发病没有预兆,而发病又比较突然,本身的病情在每个阶段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急性期就要加紧采用各种疗法[1]。为了减轻面神经水肿,应加强电刺激疗法。急性期发作时一般来说要用刺激方法,而刺激方法主要是指针刺或电刺激,而恢复期治疗要以正常肌肉的恢复为主要功能,目的在于预防或治疗面肌萎缩及肌痉挛等,除加用电刺激疗法外,还要注意进行面肌的自由运动锻炼和被动运动[2]。促进面肌功能的恢复,尤其是面肌失去神经支配后更应尽早开始体疗及面部手法按摩,把基本方法教给患者对着镜子自己锻炼,做到了医院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有利于患侧面瘫的功能恢复,一般来讲,病后及时治疗其治愈效果是很好的。

对病情较重且病程较长患者加用中药治疗,以牵正散方中的白附子、僵蚕、全蝎为主药,加制半夏、地龙、当归、桂枝、黄芪等,取其疏通经络,散头面之风,镇痛解痉,消肿散结等作用[3-4]。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以上药物都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皮肤下血管的舒张和软化有很好的帮助,而且面神经损伤因其还会阻碍汗腺和其他周边的神经,所以对于面瘫患者,这些药物还可以促进汗腺的分泌,对预后影响很大[5-6]。当然对于面瘫患者,还要积极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任何治疗和病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尤其是面瘫患者大多即便是治愈,也会对面容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在心理上的康复也很重要。尤其是有些患者求医心切,病急乱投医,更加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很可能会导致终生的遗憾,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所以,要把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影响转归的因素向患者简单交待,使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与耐心,和医务人员很好的配合。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9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有效实施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M测评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有效实施,可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中西医结合;焦虑;抑郁;生活质量;满意度;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系中老年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1],中医属“痰饮”、“喘证”。有文献报道[2],50%~60%的冬季住院患者均系中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困难,肺功能损害日渐加重,甚至并发肝肿大、消化系统瘀血、全身凹陷性水肿等不适,常因劳力性心累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积极系统的治疗与护理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收集了1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11月入住本院呼吸内科的100例慢性肺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53~84岁,平均年龄(62.1±19.3)岁;病程4~20年,平均(11.5±6.1)年;其中,合并II型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21例,帕金森氏病3例。排除患有精神类疾患及语言表达障碍者。

1.2方法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病史、年龄、性别、治疗方案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疾病病情观察、健康宣教以及合并症的观察与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2.1病情观察与辨证施护

(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与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嗜睡或谵妄、定向障碍、兴奋或反应迟钝、昼睡夜醒、双手扑翼样震颤以及球结膜充血水肿等早期肺性脑病症候群,一旦出现以上症状之一,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处理;若患者自觉心悸、胸闷不适或呼吸困难加重,应考虑是否并发心衰,立即给予坐位或半坐卧位,低流量吸氧,准确执行医嘱,严格记录24h出入液量;若患者血压下降,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应观察其是否出现脱证。

(2)咳嗽咳痰与呼吸的观察。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肺主气”[3],慢性肺心病患者多伴有舌质暗淡唇青紫、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以及咳嗽咳痰等气血不足表现。我们首先要察看患者咳声大小、持续时间、痰量、痰色及性状,以判断患者咳嗽咳痰的难易程度和呼吸道是否通畅,一旦出现痰液黏稠或咳嗽无力而不能有效排痰时,及时给予中西药物氧气雾化吸入,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并置患者于舒适下进行引流,以达到稀释痰液、促使痰栓脱落而排痰顺畅的目的[4]。其次,我们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节律、频率、深浅度及呼吸音变化。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不同的呼吸状态和不同的症候群判断疾病的虚实:呼吸深大气促,提示酸中毒,中医属实喘;虚喘见于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浅慢;病员出现呼吸困难、重度紫绀提示小支气管痉挛;吸气性呼吸困难考虑呼吸道梗阻;点头样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提示呼吸中枢衰竭。我们要根据患者疾病的虚实,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综合干预措施。

(3)舌象的观察。密切观察患者舌质、颜色与舌下筋脉变化,可及时掌握患者是否存在气滞血瘀、心气亏虚等心肺功能变化。一旦患者舌质呈暗紫,舌边瘀点瘀斑,舌下筋络增粗,则可能气滞血脉瘀阻加重,可给予肺俞穴处拔火罐、艾灸以及低流量氧气吸入等,以使其气滞血瘀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并保持呼吸顺畅;一旦出现舌光苔剥,要着重观察是否发生缺钾等电解质紊乱,及时汇报主管医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4)脉象的观察。注意观察脉的沉浮、迟数、洪细与强弱等,可及时判断病情变化。若脉细涩,则心阳不振,气血不畅;脉迟或细数、结代者,考虑心阴血虚。一旦患者脉象异常,立即给予吸氧的同时,给予针灸三阴交、肺俞、心俞、内关及神门等,达到强心、止咳平喘、镇静安神等目的。

1.2.2氧疗护理

据文献报道[5-6],慢性肺心病患者以1~2L/min的氧流量,持续吸入15h以上25%~29%的氧气,即可有效控制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病人生存率。氧疗作为治疗肺心病的一种主要手段,我们要反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持续低流量吸氧的目的,严格把握吸氧浓度和流量,嘱其勿擅自加大氧流量;及时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口唇、指趾末端、皮肤及巩膜颜色,必要时遵医嘱给予50%酒精湿化瓶过滤氧气,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改善通气功能。

1.2.3生活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流畅的空气,室温控制在23℃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并注意保暖,避免患者因感冒加重病情;限制探视,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时间;协助患者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将常用物品放置在其方便取用的地方,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消耗及其活动量;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以保持患者口鼻腔清洁和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采取正确以减少心脏负担,增加肺活量,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定时协助翻身扣背,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2.4饮食指导

肺心病患者由于胃肠道瘀血,大多伴有食欲不振,不思饮食。中医学认为[7]“肾主水”、“咸伤肾”,故在饮食指导上,我们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盐、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少食生冷油腻食物,以防寒湿生痰、便秘腹胀而加重呼吸困难;避免高糖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不易咯出。

1.2.5特殊药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慢性肺心病患者往往存在呼吸道分泌物多、咳痰不净且二氧化碳潴留,应慎用镇静剂、麻醉剂以及催眠等药物,当必须使用时,我们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抑制和咳嗽反射减弱等临床表现;在遵医嘱准确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需详细询问用药史,并密切观察药物毒副反应;使用利尿剂类药物过程中,要预防低氯、低钾性碱中毒致缺氧进一步加重,以及过度脱水致血液浓缩、痰液黏稠而排痰更加不易等不良反应。

1.2.6中医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的重点是避免情志失度。中医学认为[8]“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经久不愈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易急躁紧张、恐惧、思虑过度甚至悲观失望,常常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我们要重视患者情志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对有心理障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9],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并让治疗成功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信心,避免其忧思过度情志失调,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2.7肺功能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有效的肺功能锻炼,可获得最佳呼吸功能,发掘呼吸功能潜力,增加呼吸运动效率,从而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指导患者调整呼吸,用鼻腔吸气,然后屏气5s,再用嘴将肺内的气体缓慢呼出。每天练习5~10次,每次练习30min。肺功能锻炼的同时协助拍背排痰,可及时清除痰液,改善肺泡通气功能。

1.3评分方法

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定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情况;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测评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

3讨论

慢性肺心病因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而致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慢性肺心病患者因肺肾脾等三脏虚弱引发机体正气不足,当外邪入侵时易出现风寒风湿、痰饮滞留且心气受损,属“肺胀”、“咳嗽”、“痰饮”、“喘证”等本虚标实之证范畴[10]。该病病程较长,易感风寒、肺伤气弱、痰饮留滞而反复发作,急性加重且经久难愈,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心悸胸闷喘息及呼吸困难等不适,严重限制了日常活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显著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此外,有研究显示[11-12],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因病痛长期折磨而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往往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旺,心率加快及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中医理论认为,若“怒、喜、思、忧、悲、惊、恐”等七情情志过激,将导致患者心血耗损过度,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血脉阻滞[13]。本研究以中医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在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给予“以情胜情”的心理干预与情志护理,调节患者全身经络及腑脏阴阳平衡,达到“喜胜忧”的效果,减轻或消除患者忧思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由此可见,慢性肺心病疾病常规护理虽然也可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效果远低于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产生的效果。因此,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有效实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胜琴,左晓蓉.肺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9):1101-1102.

[2]禹晓玲.肺心病患者焦虑心理及护理对策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3):259-260.

[3]黄丽萍.慢性肺心病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4):329-330.

[4]朱永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讯,2011,3(16):369.

[5]汪晔,潘银芳.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BODE指数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5,8(10):76-78.

[6]姚成芹,姚成花.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临床医刊,2015,4(28):1306.

[7]陈霞.中医情志护理在老年性肺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体会[J].新中医,2013,45(6):1401-1042.

[8]吕珍凤.浅谈情志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84-285.

[9]雷蓉,龙霖,赵莉,等.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食道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3(30):394-397.

[10]李建生.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J].中医杂志,2012,53(12):1075-1077.

[11]阿尔孜姑丽•阿不都热西提.心理护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5):301.

[12]李金兰.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7-8.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篇10

1、临床研究

1.1病因防治引起CRF的原因较多,必须认真查找原发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因治疗,防止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慢性肾炎占居首位,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在继发性肾脏病中,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病较为常见。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脏病中确能行之有效地控制其演化成CRF,而在继发性肾脏病中中西医结合防治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控制可逆因素CRF的病程是渐进性发展的,但在某一阶段受到某因素的影响,可出现肾功能的急剧恶化。因而及时祛除这些可逆性因素,已被公认为是防止肾功能急剧恶化的重要措施。促使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因素主要有(1):①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②水、电解质紊乱;③各种感染;④高血压、心力衰竭;⑤应激状态;⑥其它各种不利因素。这些可逆性因素采用西医常规措施,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认为其可逆性因素主要有(2):①外感风热或风寒;②痰热;③水湿;④湿浊;⑤湿热;⑥瘀血;⑦风动;⑧风燥。中医针对这些邪实证,除常用的辨证口服汤剂外,还采用如专方、专药、内服、外洗、灌肠、静脉给药等措施(3),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还有标本同治之妙。

1.3饮食加必需氨基酸(EAA)疗法近年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可减少肾小球的血液灌流量,使“健存肾单位”的滤过率减低,延缓肾小球的硬化过程,从而保护了残存的肾功能。为了防止低蛋白饮食带来的负氮平衡及不利因素,目前多主张采用(1):①低蛋白饮食+EAA疗法;②低蛋白饮食+α-酮酸疗法。饮食疗法历来被中医所重视,但由于CRF的特殊性,虽有虚证诸象,但其“气化不足”,易生浊毒。因此,其“虚则补之”而不能呆补、腻补、纯补,必须补而有节,特别是应以肾的气化功能和邪的兼挟情况为参考,辨证进补(4),这样更能符合CRF之病情。

1.4辨病与辨证治疗治疗原发病和纠正可逆因素是治疗CRF的关键。CRF非透析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1):①减少尿毒症毒素和代谢废物的蓄积,利用肾外途径增加尿毒症毒物的排出;②避免或消除CRF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③治疗CRF原发病,控制CRF渐进性发展的各种原因;④针对各系统症状和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辨证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五个证型辨证选方(2),但由于CRF往往有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毒内蕴为标的特点,其组方多以虚实并理、补泻合用、攻补兼施为特点(5);而中医内科肾病专业委员会,也主张依据脾肾阳气虚、脾肾气阴虚、湿热中阻并浊邪犯肾、脾阳虚弱并浊邪内蕴、脾肾虚弱并水瘀互结证型特点,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由于CRF是一个病情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可能用某一型某一方治疗贯彻始终来处理如此复杂多变的疾病。病症结合,标本兼顾,方能灵活地解决正邪、标本、病证之间变动着的矛盾。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更有确切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1.5胃肠及结肠透析胃肠透析是利用人体自身生物膜—胃肠粘膜清除代谢废物的原理,但因传统的方法进液量较多而腹泻剧烈,病人无法坚持。随之研究的化学吸附剂,如阳离子交换树脂、氧化淀粉及活性炭等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其局限性。针对传统的胃肠透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良,首先是中西医结合方法解决了进液量过多和腹泻频率的问题。如成药尿毒清及含大黄的复方汤剂等透析药,其药性缓和,并可控制其入液量和排泄次数,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结肠透析疗法又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一大改进,它是在胃肠透析的基础理论前提下,利用中药复方大黄制剂进行结肠透析,又进一步推动了胃肠透析疗法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大大地弥补了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使胃肠透析疗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胃肠及结肠透析疗法,不仅融汇了现代医学的理论,更发挥了中医中药全身性调节与治疗作用,对于延缓CRF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研究

寻求与研制防止CRF进展与恶化的有效药物,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大黄为治疗CRF的有效药物之一,并经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其有延缓、阻止CRF病情进展的作用。大黄治疗CRF的机理主要为(6):①对血BUN(尿素氮)的影响;②对系膜细胞的影响;③对肾代谢的影响;④对血脂的影响;⑤对血液流变的影响;⑥对免疫功能的影响;⑦对过氧化脂质及其它方面的作用。除大黄对多种CRF动物模型具有显着疗效外,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还论证了黄芪、参类、附片、当归、川芎、地黄、冬虫夏草等药物防治CRF的机理(7),这些药物均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中筛选出来的,将这些有效的药物组方应用到临床中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1篇11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中西医结合

Clinicalstudyonmycoticulcerintreatmentofth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softreatmentonthemycoticulcer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Methods56casesofthemycoticulcerwerepidedinto2groupswiththecompletelyrandomdesign.Therewere28casesintheWesternmedicinegroupand28casesinth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group.TheWesternmedicinegroupwereundergone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nthebasisofWesterntreatment,th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groupwereadministeredtraditionalChineseherbs.

ResultsThesecaseswerefollowedupfor3~5monthsaftertreatment.Th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groupwasmuchbetterthantheWesternmedicinegroupinclinicaleffects(P

ConclusionThetraditionalChineseherbsarehelpfulonthemycoticulcer.Thet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canrelievedangersandimproveclinicaleffectsinthetreatmentofthemycoticulcer.

[Keywords]mycoticulcer;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由于表面应用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的增加和实验室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某些地区甚至已成为感染性角膜病中致盲的首要原因[1]。由于该病确定诊断困难,实验室检查不容易发现真菌微生物,表面及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疗程长、副作用大、疗效差,所以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是广大眼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2]。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6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对其临床效果和病情转归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997年5月~200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56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按完全随机对照顺序分为A和B两组。A组为单纯西医治疗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6~62岁,平均44岁;B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18~67岁,平均46岁。所有病例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刮片染色可找到菌丝或病变角膜组织进行真菌培养阳性。

1.2基本方及中医分型

基本方:黄芩、黄连、黄柏、苦参、芜夷、芦荟、贯众、柴胡。根据病情变化结合临床辨证分为:偏于湿:基本方加羌活、厚朴、藿香;偏于热:基本方加大黄、栀子、金银花、蒲公英。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进行诊断性治疗,1%氟康唑滴眼液1次/h,0.25%两性霉素B滴眼液4次/d,0.2%氟康唑注射液1ml球结膜下注射2次/d,口服斯皮仁诺0.2g1次/d,5%碘酊烧灼病灶,每周1次,最多不超过3次。1%阿托品滴眼液扩瞳,口服维生素A、B2、C等。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即将穿孔患者可行全角膜遮盖术[3]。在治疗早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前)局部点广谱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口服中药。

1.4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5个月,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后弹力层皱褶、角膜水肿消退、前房反应情况,2%荧光素染色观察病灶愈合情况。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角膜病灶愈合,2%荧光素染色阴性,后弹力层皱褶、角膜水肿消退,前房反应及积脓消失,角膜可留有不同程度的薄翳,视力完全或部分恢复。好转:角膜病灶部分愈合,2%荧光素染色(+),后弹力层皱褶、角膜水肿明显减轻,前房积脓消失,视力无提高或稍有提高。无效:角膜病灶无变化或进行性扩大,症状加重及致角膜穿孔,视力不变或下降。

2.2疗效情况经过3~5个月的临床随访观察,A、B两组疗效情况,见表1。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

2.3并发症A、B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A组有2例发生角膜穿孔,1例采用结膜瓣遮盖保住眼球。B组无一例发生角膜穿孔,其中1例角膜即将穿孔,采用结膜瓣遮盖,眼球无穿孔。

3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眼科一大顽疾。目前诊断主要有刮片染色、活检、培养、多聚酶链反应(PCR)、共焦显微镜的运用。其中共焦显微镜对诊断该病和真菌菌种的鉴别也有独特的优势[4]。但大多数医院无共焦显微镜,诊断该病仍是刮片染色、活检、培养等。本研究56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通过刮片、培养均找到菌丝或培养出真菌。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非常棘手[5]。目前西医比较推荐局部频繁点药、球结膜下注射、口服或静滴抗真菌药,局部病灶清创,碘酊烧灼或角膜移植术等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角膜移植术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广泛开展。为此我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对该病的认识,自拟基本方。方中黄芩、黄连、黄柏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泻火解毒;苦参清热燥湿;芜夷、芦荟、贯众清热解毒,杀虫消疳;柴胡引药入肝经,诸药合用,清热燥湿、解毒杀虫。根据病情变化分为偏于湿:加羌活祛风胜湿,厚朴行气燥湿,藿香醒脾化湿;偏于热加大黄清热泻火,栀子清三焦火邪,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上述基本方(除柴胡)及两型中所有中药经现代医学研究均对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柴胡虽无抗真菌作用,但能影响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免疫力,抑制或调节炎症介质,对各种眼部炎症有抑制作用,且在组方中有引经报使作用。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单纯西医组,而且发生角膜穿孔的几率也较少。真菌性角膜溃疡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生素,但在本研究中早期局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其理由是单纯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少,大多是混合感染,故早期局部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能缩短病程,加速溃疡面愈合,待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

本研究是在西医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方法简单,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华,潘志强,王智群,等.化脓性角膜溃疡常见致病菌的变迁.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12.

2张仁俊,徐锦堂.中西医角膜病学.北京: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4,26.

3赵宪孟.近全角膜遮盖术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553.

中西医结合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心血管

[Abstract]Themajoradvanceintheresearchofangiocardiopathyby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TCWM)duringthelastthreeyearsinChinawasreviewedinthispaper,whichdescribecoronaryheartdisease,hypertension,heartfailure,dyslipidemiafromthreeaspects:the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patternofsyndrome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someofmoderndiagnosis,themechanismofChinesemedicineandthestudyontherapeuticeffectofChinesemedicine.Thenwecontrastedthecurrentdomesticsituationofstudy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iththatofabroad.Atlast,wesubmitthedevelopmenttrendsontheresearchofangiocardiopathyby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angiocardiopathy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全球疾病状况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9%。在我国,26%的人存在心血管病高危风险,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为250万至300万。随着对心血管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规范化治疗指南相继出台,各种新药物的开发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展,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颇具优势,其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的特点在心血管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特色,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对象和论治的依据,对心血管病的中医证候认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指导临床用药;治法及药物的作用是否有效只有通过疗效才能证明。本文旨在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进行概括。

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近况

冠心病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邢雁伟等[1]收集了1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内在联系,以期知道中医冠心病诊疗。研究结果显示:冠脉硬化组中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气滞;冠脉A型病变(特征:长度≤10mm,局限无钙化)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痰浊;冠脉B型病变(特征:病变长度10~20mm,中度钙化,或完全闭塞90。)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血瘀。即:随着冠脉病变加重,气滞、痰浊、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的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证候之间的组合趋于复杂化。王阶等[2]提取了8个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证候要素,并将这8个因素和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其病机随着冠脉程度和范围的变化成规律性变化。管恩泽等[3]观察了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和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冠心病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造影结果及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未发现其规律所在。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症反应标志物等的关系研究方面,顼志兵等[4]将152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病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后提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冠心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在治疗方法上心肾阴虚、气阴两虚两型治宜补虚;而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则治宜祛邪;朱青霞[5]做了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气虚血瘀型患者sICAM水平高于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痰阻心脉患者slCAM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提示我们sICAM可作为我们辨证分型的一种参考,同时提示我们中医辨证分型可反映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炎症程度,为其预防治疗提供依据,并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林桂永等[6]对丹参、香丹注射液干预与冠心病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丹参液、香丹注射液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其增殖等发挥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作用的;李霁等[7][8]总结了细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同时指出,活血化瘀药物对冠心病中多种细胞的凋亡影响是通过其多靶点多途径实现的。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气滞、痰浊、血瘀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武宇洲等[9]观察了银杏叶提取物对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超声心动图显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显著增加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周端风[10]观察了益气化瘀祛痰方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其总有效率达95%;童文玲等[11]观察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其总有效率达81.2%。

高血压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证候、诊断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可以提示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李莲静等[12]收集了739例高血压患者的四诊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证实私分析,得出结论,高血压病临床当分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郁气虚及痰浊壅盛5个证型;林晓忠等[13]又对3155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辨证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年龄、血压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为气虚型,且老年高血压患者比例相对较高,中青年组则以肝肾不足相对偏高,肝阳上亢证型中老年住院患者比例相对偏低,符德玉等[14]检测了409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易损性危险因子,探讨其与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提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痰湿、血瘀即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高血压心血管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有更高的危险性。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高血压病在中医中属“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范畴,因此,近几年的研究围绕着镇肝熄风、清肝明目等药物进行。李承德等[15]探讨了地龙降压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机制,认为地龙降压蛋白可能是通过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肾脏的醛固酮水平,同时升高6-酮-前列腺素-F1α发挥降压作用的;张晓凤等[16]发现菊藤胶囊可通过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和细胞流变性降低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现代中医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表现,不断总结经验,发现用中医方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血压,同时还发现中西医结合具有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调节相关代谢障碍,发挥靶器官保护等优势。余军等[17]对清眩降压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与西药合用具有更好的降压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轻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趋势;方伟等[18]发现,患者在口服络活喜和洛丁新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丸可以使患者晨起血压较单纯口服西药下降,有效率为95.3%,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心力衰竭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近几年围绕着心功能分级,心超EF数值等方面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朱红俊等[19]研究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的可行性。发现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浆BNP水平与中医证型显著相关。各证型之间血浆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与证型轻重演变顺序基本一致;冯小平等[20]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气虚证一兼阴虚证一兼血瘀证一兼水肿血瘀证逐渐升高。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在理论和临床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运用中医药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有效率高,不良反映小。孙元莹等[21]对比参乌合剂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治疗后症状积分、超声心动图E/A值,结果参乌合剂合西医常规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为优,并可改善舒张末期心肌的顺应性,改善心功能;另外,中医药可发挥整体调节的特色,在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网络方面发挥作用治疗心衰。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还处于辅助地位,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过整体的辨证,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调节。王玉英等[22]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血脂异常领域等其他领域: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和与心脏瓣膜疾病研究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如中药方剂对血脂的影响[23]、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中医证型及对相关纤溶指标的影响[24]、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疗效等的研究[25],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流行病学研究不断更新了心血管病的临床概念,心梗新定义的出台、“降低血压”和“降压达标”之核心理念的提出,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等为心血管病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中医在心血管病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以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等治疗原则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更加重视中医的辨证分型与西医诊断依据、辅助检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但是扔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及治疗标准。

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为心血管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的评价,强调心血管病的分级预防,这点与中医倡导的“治未病”不谋而合;近年来,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中药的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血脂康、通心络等中成药进行了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带领中医药走向循证医学之旅。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然而,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存在着研究相同水平的重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缺乏规范化,中药方剂药味复杂,成分多样,作用机制难以阐明等问题,使得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难以最大发挥,中医药目前仍只能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四、展望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整体观念的优势及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但是,其在理论研究、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使中西医结合面临着现代医学的巨大挑战。运用生命科学带来的先进技术,研究传统医学理论与现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推进中医药证候与临床疗效研究;中西互补,交叉创新将成为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雁伟,李尊,王阶,等.冠脉病变特征和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36-38.

[2]王阶,李军,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09-1211.

[3]管恩泽,朱萱萱,王广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49-2251.

[4]顼志兵,贾晶莹,高志平,等.冠心病中医证型血清Hcy与血浆vWFPshs-CRPTXB26-keto-PGFlα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05-807.

[5]朱青霞.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42-843.

[6]林桂永,王子健.丹参、香丹注射液干预与冠心病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初探.陕西中医.2007,28(6):647-650.

[7]李霁,王阶,王师菡,等.细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干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91-693.

[8]李霁,王阶,王师菡,等.凋亡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干预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280-282.

[9]武宇洲,李淑琴,祖秀光,等.银杏叶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中成药.2008,30(1):16-18.

[10]周端风.益气化瘀祛痰方治疗心绞痛6O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7,25(3):58-59.

[11]童文玲,孙全格.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8,48(4):102-103.

[12]李莲静,陈晓虎.高血压病中医四诊信息CFA分型研究.江苏中医药.2008,40(2):26-27.

[13]林晓忠,欧爱华,任毅.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中医辨病、辨证分布规律初步分析.新中医.2008,40(3):63-65.

[14]符德玉,王世红,祖亮华,等.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易损性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5]李承德,康白,毛淑梅,等.地龙降压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及其机制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50-452.

[16]张晓凤,王长海,李军昌,等.菊藤胶囊对应激大鼠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7]余军,徐凤芹.清眩降压汤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8]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9]朱红俊,龚少愚,邹逊,等.脑利钠肽与中医证型及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85―386.

[20]冯小平,王临光,经先振,等.应用心功能指数与血浆水平变化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中国微循环,2005,9(6):430―432.

[21]孙元莹,郭茂松,赵新广.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6O例对照观察.山西中医,2007,23(5):37-39.

[22]王玉英,霍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6,22(1):27.

[23]王大英、范华昌、金惠根.防窄方对兔血脂的干预作用.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