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范例(3篇)
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范文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系统性;时间;空间;纯度
1建筑设计风格的含义及特点
建筑设计是以人工环境为对象的设计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要求,从而对人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改造,达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条件和视觉环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生理、心理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者一个人的建筑设计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2建筑设计风格的复杂性与研究意义
1)建筑设计风格属建筑设计的精神功能范畴,建筑设计史中不同艺术风格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且往往与相关的空间造型设计的风格紧密结合,甚至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音乐)和文学的风格息息相关,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艺术史。风格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变化的、流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风格在突破自身局限、寻求各自发展道路的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逐渐螺旋上升的生长轨迹。
2)纵观中外建筑设计史,无论是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风格,抑或放之四海皆准的现代风格,还是力求精神变革的后现代风格……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作为设计者,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清晰认识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设计风格细分的定位研究缺失,当务之急是解决建筑设计风格定位的问题———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们有必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认识建筑设计风格体系,理清建筑设计风格中的内在因素与文化脉络,从而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3风格的内在因素和认识维度建筑
设计来源于人类生活,建筑设计风格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筑设计风格,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点社会文化逐步积淀,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形式。中国的前辈建筑教育家梁思成曾按照“古”“今”“中”“外”四种特征,把设计分为四个档次———以“中而今”为上,次之“西而今”,再次“中而古”,以“西而古”为下;这种划分方法综合时空两种因素,清晰明了而长期为业内共识;显然,“古”与“今”为时间(历史)维度,“中”与“外”则为空间(地域)维度,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认识无疑向前进了一步。由于技术不断进步,表现手法日渐更新,加之设计者力图表现某种社会文化特征的尺度不同,显然不同的设计作品的社会文化特征典型程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这种风格明显性称其为纯度,显然,时间(历史),空间(地域)与纯度基本构成我们认识建筑设计风格的三个基本认识维度;藉此我们不仅能系统地认识风格体系,而且能为设计实践提供可遵循的理论指导。
4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特征解读与分析
1)建筑设计风格系统的基本维度与含义分析。空间(地域)维———人类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联系(连续及差别),建筑设计风格也是如此,这种地域之间的联系构成建筑设计风格细分研究基础与基本认识维度。空间(地域)维度的连续性使其分布在风格系统的圆周之上,颇似简化的地理时区划分。
时间(历史)维———由于社会生活因素的变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发展,依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前行,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历史延续性,比如就中原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建筑设计风格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变化轨迹。显然,时间(历史)维由于其单向性使其呈直线与空间(地域)维平面正交。
纯度维———建筑设计风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风格为典型蓝本(最纯粹的设计风格),比如明清苏式小木作风格,继而由于表现手法不同产生此风格特征明显程度不同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视为风格纯度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既与技术手段进步有关(比如以不锈钢代替木质的中式冰纹屏风),也与设计表现手法的突破有关(比如突破传统设计构图的对称性限制)。不难理解,通常所谓“现代中式”的“现代”是一个纯度的概念,而非时间(历史)的概念。至于通常所谓“现代风格”,因为简单几何形体为母题进行设计,这种风格实际上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史中,几乎超越地域和时间界限,可以理解为不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风格,或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简约主义风格,所以此“现代”其实也非“时间(历史)”概念,而是“纯度”概念,在建筑设计风格系中,“现代风格”几乎与时间轴重合。
2)建筑设计风格系的特征几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设计风格系为规则的柱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征几何面深入认识其空间秩序,时间秩序与纯度秩序。其中,同空间(地域)面表现为过时间轴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时代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时间(历史)面表现为系列的水平圆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所处时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纯度特征(明显程度)则各不相同;同纯度面表现为系列同心圆柱面,此面上所有设计风格纯度特征(明显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则各不相同。
5结语
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不同地域与历史时期建筑设计风格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正如某知名广告所言“灵感在于创造,更在于传承”,通过对各种建筑设计风格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认识,我们可以探寻设计文化历史脉络,掌握其设计内在规律,准确进行设计风格定位,在当今信息时代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发展中正确对待设计风格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技术化与艺术化,促使建筑设计推陈出新,不落窠臼,推动建筑设计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06.
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范文
1.室内设计中的界面处理六面空间是室内环境中的基本形态,包括地面、墙体以及顶棚,从这些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审美意识。早期室内设计中,往往会将重点放在界面处理上,这也是早期室内设计被称为“装饰”的原因。相对论被提出以后,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四维时空理念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内在统一关系。从此以后,人们不再简单的用二维和三维思想来看待室内设计,而是尝试用空间四维眼光重新审视室内设计,就如同毕加索的绘画一样,我们既可以说它是正面的,也可以说它是侧面的。螺旋形上升的展示空间就是运用这种思维的典型实例,这种设计方式体现出了空间的流动性与贯通性,同时也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欣赏状态连贯起来。总体来说,西方审美意识使我国室内设计向着动态空间的方向发展。
2.信息技术与四维设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四维设计提供了有利支持,在3D技术、BIM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西方审美意识被融入到我国室内设计中,四维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发展并完善。从动态空间的角度来说,很多功能性元素逐渐被融合起来,室内环境的功能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室内的色彩以及温度等会随着室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对使用者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总结来说,就是室内设计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实现人与空间的交互。这种设计思维使我们对室内设计的思考更加全面,从界面转向了整体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室内设计观念在这种背景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将生态学与美学整合起来研究,形成了生态美学。从设计风格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都更加热衷于自然风格,一是室内设计时将自然环境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二是不再追求奢靡风格,二是更加倾心于田园风格、绿色风格。从设计方法的角度分析,更加注重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选择一些绿色环保材料,更多的使用绿色植物等。我国室内设计理念就与这种思潮有很大关系,一方面,设计中要处理好自然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关系,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同时降低设计过程中对自然的破坏;另一方面,要重新审视室内环境的地位,不是将其作为“被使用者”,而是将其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这正好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
三、西方设计思潮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波普艺术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其属于一种创作风格,主要是指那些夸张风格的具象绘画,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向都来源于商业艺术,例如海报、卡通形象等。波普艺术的产生使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文化不再是上流社会人的专属,其同样属于大众,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这种通俗化、大众化的审美意识对室内设计理念产生重要影响,波普文化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因此室内设计主题应当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要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实际,或者说反映出当下的文化现实。
2.西方设计思潮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波普艺术面向的是普通大众,与传统艺术相比,其在材料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别,具有低成本和短暂性的特征,用完可以直接丢弃,设计语言也不再以高贵、典雅为主,而是采用比较诙谐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来阐释美,这种独特的的艺术形式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室内设计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西方思潮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西方审美意识对我国室内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文化起源,仅仅去模仿外表。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文化中做好平衡,例如,波普艺术就与当前绿色室内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利用一些低成本、甚至是废弃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并将其作为室内设计中的一部分,使室内风格更加个性化,同时满足低碳化、人文化的设计要求,这对我国室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总结
设计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
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